二年级语文下册雷雨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5-24 08:44:42

第1篇:二年级语文下册雷雨教案

【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时的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能有感情地朗读第四、五、六自然段。

3、感悟雷雨前的景物是怎么样变化的。

【学习重点】

1、会认记本课时的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第四、五、六自然段。

【学习难点】

感悟雷雨中的景物是怎么样变化的。

【审美视点】

情景美,创造美。

【课前准备】

1、反映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象的课件。

2、生字词卡片。

3、学生自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直接读课题,雷雨小朋友都见过吧,谁能说说。

2、刚才大家说了很多自己看到的雷雨的景象,作者也把他观察到的雷雨写进了课文里,让我们一起走进18课,感受感受作者笔下的雷雨吧。

二、识字

1、作者到底写了雷雨的`哪些景象,请小朋友自己读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生字的字音,不认识的字请教你的同桌。

自读课文。

2、出示句子:刚才小朋友读得非常认真,生字这个拦路虎消灭没有?老师从课文里选了4个句子,看水能字音读准,句子读通。其他的小朋友可要听仔细了,看他的字音读准没有,句子读通没。

自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3、出示生字:生字在句子中能读准,单独出现还能读好吗?

同桌互读──男女赛读。

4、记字形:生字朋友的名字读准了,样子记住了吗?怎么记的?

5、巩固生字:

⑴自读生字卡上的词语,分大组组词。

⑵在生活中识字。

三、学习课文

1、分大组赛读课文。

2、边读边想围绕雷雨,你读的这个部分写的是雷雨什么时候的景象?

指名回答。

板书:前中后

3、品读课文:想不想欣赏一下雷雨的这三个不同的景象?

雷雨前:

⑴出示课件: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板书:乌云、大风、闪电)

⑵从你看见的,听见的,感受到的,你认为这是什么时候的景象?

⑶刚才大家看了,说了雷雨前的景象,现在我们读一读作者写的雷雨前的景象,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体会到什么?

自读课文──指名回答──谈体会──齐读。

⑷小结:是呀,雷雨前的天气闷得让人透不过气来,黑沉沉的乌云像巨石一样压下来,狂风席卷大地,闪电、雷声也不甘示弱,赶来凑热闹,多可怕的气氛呀,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来告诉大家,让老师也感受到。齐读1~3自然段。

雷雨中:

⑴出示课件:不一会,雨下起来了,这时你听见了什么?(板书:雨)

⑵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的,请自读4~6自然段。

⑶读了第二部分,你感受到了什么?

⑷小结:是呀,雷雨由大变小,真是变化莫测!

⑸让我们一边听雨声,一边带着刚才的感受读一读4~6自然段。

雷雨后:

⑴出示课件:渐渐地,雷声、雨声都小了,一场雷雨很快结束了,雨后的景象又是怎样的?谁能说一说?(板书:彩虹)

⑵是呀,万物经过大雨的洗刷,一切都变得那么清新,花儿开了,小鸟,小青蛙欢快地唱着歌,如果你现在就是这个小朋友,你有什么感受?

⑶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7~8自然段,看谁能读出雷雨后那美丽的景致。

⑷小结:雨过天晴,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彩虹,耳边传来声声蛙鸣,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呀。

四、拓展

1、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欣赏了雷雨前、中、后的不同景象,感受到了它们不同的特点,相信这神奇的大自然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雷雨这么神奇,春雨、秋雨、冬雨又是怎样的?谁能说一说?

2、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是一幅永远也读不完的书。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乐趣,发现更多的秘密。不过,只有细心的孩子才能感受到,你们愿意做个细心的孩子吗?让我们一块去观察,把观察到的记录下来,写成观察日记吧。

第2篇:二年级语文下册雷雨教案

一、课文简析。

本文细致的描绘了雷雨来临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生字及笔画(要求会书写、组词、注音,知道笔顺、偏旁)。

三、二类字组词(要求认识、会注音)。

四、词语解释。

黑沉沉:非常黑的样子。一动不动:形容毫不移动。垂:东西一头挂下。渐渐:表示程度或数量的逐步增减。清新:清爽而新鲜。迎面扑来:形容事物或气味迎面而来,不能回避。

五、近义词。

黑沉沉——阴森森、清新——清爽、渐渐——慢慢、忽然——突然

六、反义词。

黑沉沉——白茫茫、清新——污浊

七、多音字。

压[ yā ]气压、压力[ yà ]压根儿、都[ dōu ]都要[ dū ]首都、都市八、段落大意。

第1自然段,写雷雨来临之前,乌云密布,没有一丝风,蝉也不叫。第2自然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蜘蛛逃走了。第3自然段,写雨前电闪雷鸣的景象。第4自然段,写雨下起来了。第5自然段,写雨越下越大。第6自然段,写雨变小了。第7自然段,描写雷雨过后,天亮了起来,空气很清新。第8自然段,描写了雨过天晴之后的景象。九、课文提问。

朗读课文。说说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背诵课文。雷雨前(1~3段):乌云满天,黑沉沉的,树叶一动也不动,蝉一声也不叫,忽然来了一风,吹得树枝乱摆,蜘蛛吓得慌忙逃走了,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雷雨中(4~6段):雨越下越大,树、房子都看不清了,渐渐地,雷声、雨声都小了。雷雨后(7~8段):天亮起来了,空气很清新,太阳出来了,一条彩虹挂在天空,蝉、青蛙叫了起来,蜘蛛又坐在网上了,池塘里水满了。读一读,说说你见过什么样的雨,当时是怎样的情景。毛毛雨、阵雨、雷雨、暴雨。

毛毛雨:天气现象中的降水现象。由直径小于0.5 mm雨滴组成的稠密、细小而十分均匀的液态降水现象。迎面有潮湿感,落在干地上不见湿斑,慢慢均匀湿润地面,落在水面无波纹。

阵雨:雨时短促﹑开始和终止都很突然﹑降水强度变化很大的雨。有时伴有闪电和雷鸣﹐多发生在夏季。特点是:雨量不定,来去快,雨时短。

雷雨:雷电交作而降雨,由积雨云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降水伴随着闪电和雷声,往往发生在夏天的下午。特点是:降雨强度大,并伴有雷电现象,属于强对流天气。

暴雨:一般把24小时内降雨量为50-100毫米之间的`雨叫暴雨,泛指大而急的雨。

3.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写的。

第3篇:二年级语文下册雷雨教案

一、教材解析:

本文以简炼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夏日雷雨图。全文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清晰地展开陈述,三部分特征鲜明,写景细致逼真。

二、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能边读边想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观察生活中自然景色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准备了一个谜语让大家猜,希望大家好好动脑筋。课件出示谜语。导入新课。(板书:18雷雨)

2、你知道雷雨有哪些特点吗?(生回答雷雨下的很大,又打雷又下雨,而且发生在夏季。)

(二)引发兴趣,深入了解

1、想进一步了解雷雨的特点吗?结合生活实际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感受好吗?(有的说:雷雨前周围的景物变化得真快。有的说:这场雨下得可大呢!有的说:雷雨过后的景色实在迷人。)

2、有一位作者把他观察到的雷雨景象写成了一篇文章。同学们想不想看,下面请同学们听课文范读。教师出示听读要求。

(三)解决问题,检查认字情况

课文听完了,谁来回答老师的问题。(课文共8个自然段,1-3段写雷雨前,4-6写雷雨中,7-8写雷雨后)板书

1、读准字音

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连生字宝宝也被吸引住,要出来和你们见面了,跟他打招呼吧!(出示幻灯片;自读──(谁愿意和他们交朋友,谁还愿意读)指名读──男女赛读{看来这样难不倒大家,去掉拼音你还会读吗?}──排火车(听小火车来了,那一排能把的火车开的又快又响)出示幻灯片)

读得真好,把它放到句子里来读,你还能读好吗?谁来读?(指明读、齐读)

2、记字形

生字宝宝读准了,样子记住了吗?(出示幻灯片)谁有好办法把它们给记住了?(压:一间工厂把泥土给压碎了。垂:减一减,睡觉的睡减去目。乱:舌头在嘴巴里乱摇。虹:换一换,红换走部首加虫……学生各抒已见)

(四)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咱的老朋友喜洋洋给大家带来温馨小提示

1、自由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数一数文章共几个自然段,认真想想,哪些自然段是讲雷雨前周围的景色特点的?哪些自然段是讲雷雨中所看到的景色?哪些自然段是讲雷雨后周围的景色变化的?(雷雨前(1—3)、雷雨中(4—6)、雷雨后(7—8)。)

3、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五)、感悟课文

同学们想不想欣赏雷雨的这三个不同的景象?

1、学习雷雨前部分(1――3自然段)

(1)出示雷雨前录像: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生回答乌云、大风、闪电)

(2)出示满天乌云的照片,(你看到了什么样的乌云?)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现在云的样子。(有的说:无数的乌云,有的说:很厚的乌云,有的说:黑沉沉的乌云,还有的说:云很低……)咱来看看课文中怎么说?(出示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同学们这么多这么厚的乌云压过来,你知道什么是压吗?谁能做个压的动作?(哦,很使劲的往下按,是吧)如果换成了满天的乌云向你压过来,你又会觉得怎么样呢?(很闷很热)同学们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闷热的特点呢?(个人读---评议—齐读)

(3)你还能从哪里找到很闷很热的感觉呢?(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对比句子:a、叶子不动,蝉不叫。b、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比一比,给你们的感觉一样吗?通过对比,我想大家一定知道哪个句子程度更深些?(第二个句子程度更深,更能感受到闷热)怎样才能更好地读出闷热的感觉?谁来读?(指名读)

为什么天气那么闷热呢?(因为叶子一动不动,说明一点儿风也没有。)(4)咦,同学们听听,什么来了?(出示大风录音)它是怎样来的?忽然一阵大风,树枝会怎样呢?(出示句子指出乱摆)什么是乱摆?谁来做做树枝乱摆的样子?那平时春风吹过时,树枝是怎么样的呢?(跳舞)可是现在树枝不再跳舞,而是乱摆,这说明什么?(说明这是一场狂风啊!)(小组内个人读----评议----小组齐读)读出他的凶猛

练习说话:忽然一阵大风,吹得XXXXXXXXXX。

(5)大风惊动了一个小精灵,他是谁?()这一阵大风刮得怎么样了呢?点出句子。你为什么要逃呢?师说:你为什么不呆在树上了?(风实在太大了)观察图片,是怎样逃走的?(垂下来)你们知道怎样是垂吗?(做小实验,亲身体验“垂”。)请同学们分小组,用一根绳子绑住一件小物品,做快速下垂的工作,模仿在生死关头时垂下就逃走的匆忙情景。小雷雨快要来了,你的心情怎样?(害怕)谁来读一读(的害怕)

(6)雷雨就要来了,看,闪电一次比一次亮,听,雷声一声比一声响,(播放录像雷雨前)课文用了两个词语形容雷电,哪两个?

积累词语:越来越亮越来越响越来越XX

小结:同学们,夏天的雷雨前,乌云密布,又闷又热,忽然间又狂风大作,天气的变化太快了,看着闪电越来越亮,听着雷声越来越响,让我们感觉到一场大雨顷刻将至,让我们一起再来边读边想象吧!(再次读)

2、学习雷雨中(4--6)

(1)雷雨终于来了,播放雷雨由小到大的动画

这场雨下得怎样?(板书:大、急)从哪里看出来?(指名说)(“哗,哗,哗,”“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如何读好“哗,哗,哗,”呢?(有的认为“哗哗哗”三个字应该读得快一点,表现雨下得很急;有的认为应该读得慢一点,把“哗”字拖长一点来读,表示雨声很大;还有的认为“哗哗哗”三个字应当由慢到快,以体现雨下得越来越大……)

(2)夏天的雨来得猛来的急,同样也退得快,不一会雨声小了,雷声也小了。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形容雨的变化,哪一个?(渐渐地)

该如何读好两个“渐渐”呢?现在老师有两种读法,看你觉得哪一种更合理?(一种声音从大到小,另一种声音从小到大。)为什么?因为现在雷声雨声都是从原来的大声到现在的声音小了,所以两个“渐渐”也应该从大到小声来读。

小结:夏天的雨像个爱变脸的娃娃,他变化多端,时而大哭,时而欢笑。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来告诉大家雨是怎样变化的?学生自由读、个别读、齐读。

3、学习雷雨后部分(7―8自然段)

(1)历经暴雨的洗礼,大地又展现出了怎样的景象呢?同学们去读读课文的7、8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哪儿让你觉得最美?

(2)学生交流:(一条彩虹挂在天空,你的挂字读得真好,同学们觉得彩虹像什么呢?读好了挂字,让我看到了那条彩虹就像五颜六色的丝带。哦,小青蛙,在叫什么呢?坐在网上干啥呢?)

(3)雷雨过后,空气变得特别的——我们的心情也是特别的——(欣赏图片)瞧,花儿草儿喝足了水,也开心的笑了,叶子上仿佛有晶莹的水珠在太阳公公的照耀下还闪闪发光呢,这雨后的美景谁还想来读?(个别读、男女生读)嗯,你的朗读让我们仿佛就置身在这个雨后的美丽景色中一样。

4、总结:

多么真实的雷雨啊!作者运用简单的语言,形象地把一幅夏日雷雨图描绘出来。雷雨是夏天常有的自然现象,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真实的文章来呢?(因为他能仔细地观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如实地写了下来。)(板书:仔细观察)

(六)、拓展

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是一幅永远也读不完的书。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乐趣,发现更多的秘密。不过,只有细心的孩子才能感受到,你们愿意做个细心的孩子吗?让我们一块去观察,把观察到的天气变化记录下来,写成观察日记吧。

(七)板书

前天空黑沉沉逃走

蝉一声也不叫

雷雨

中越……越……

后太阳出来挂彩虹

第4篇:二年级语文下册雷雨教案

教材分析:

本文以简炼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夏日雷雨图。全文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清晰地展开陈述,三部分特征鲜明,写景细致逼真,引人入胜。激起了学生对大自然的深刻体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自然的热情。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8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教学重难点:

弄清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现象的变化顺序以及雷雨的特征。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及雷声录音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整体感知课文,弄清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现象的变化顺序。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夏天的午后,常常会出现雷雨的现象,你能说说雷雨时的景象吗?

老师肯定学生的体验后,揭示课题,看课文是怎样写雷雨的。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老师巡视,有重点地对读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认读词语卡片(黑沉沉、乱摆、迎面扑来、彩虹、蜘蛛、蝉、越来越响、垂、压)

3、生字组词,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带有生字的词语和句子。

压──压下来;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乱──乱摆;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垂──垂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虹──彩虹;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4、同桌相互听读课文,一人读一段,在读中巩固识字,学习新词。

三、朗读感悟,理清文脉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老师引读(雷雨前:满天的乌云……树上的叶子……忽然一阵大风……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3、让学生找一找,课文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时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后的景象,分别在书上做记号。

4、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调分别读好这三个部分,用心感悟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分组朗读,老师随机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默读课文

一边读一边想像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

二、分段读议

1、雷雨前:指名朗读,读后说说,雷雨前,我们看到了什么景象?

老师小结归纳:乌云──大风──闪电──雷声。

2、雷雨中:指名朗读,读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雷雨时的景象。

老师小结归纳:雨声和雷声从大到小天色由暗到亮,空气清新。

3、雷雨后:齐声朗读,感受雨后的美景。

三、填词比较词句

1、雷雨前: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____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____下来,逃走了。蝉一声也不叫。

2、雷雨后:一条彩虹____在天空。蝉叫了。蜘蛛又____在网上。

比较“压”“挂”“垂”“坐”四个字的用法,体会这四个字用得确切之处。

四、巩固识字

1、出示本课生字和要求会写的字,指名、集体认读。

2、同桌交流记字方法,学生向同学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五、课堂练习

1、指导写生字。

2、完成课后习题“读读抄抄”。

六、课外延伸

1、留心观察天气变化,写一篇观察日记。

2、拓展阅读《夏天》:

夏天

夏天的午后,太阳像一个大火球。

柳叶打着卷儿,花儿低着头,湖水也烤热了。小鱼该不会煮熟吧!啊,别急别急蜓飞来了,飞得很低很低,在湖面上转圈,报告着好消息:“就要下雨了,就要下雨了!”

风来了,云黑了,打闪了,雷公公跑来啦!哗!哗!哗大雨快活地下了起来。

下了一阵雨,风去了,云散了,闪停了,雷公公回家了。太阳又出来了,天边挂起了一道彩虹。

柳叶、花儿滴着水珠,像刚洗完澡,多干净,多精神。湖里,小鱼摆着尾巴游得多高兴。

湖边,有人乘凉,有人散步。石拱桥上走着一队小学生。湖水像一面镜子,照着天,照着桥,照着那队过桥的小学生。啊!他们多像一群小鸟飞过雨后的彩虹。

板书设计:

前:乌云 大风 闪电 雷声

雷雨 中:下雨 雨大 雨小 (叶子、蝉)(树、蜘蛛)

后:天亮了 太阳出来了

第5篇:二年级语文下册雷雨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压,乱,垂,虹”四个生字,会写一个生字“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充分感受雷雨前的情景,初步感知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3.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有观察天气变化的意识。

重点:感受雷雨前的情景。

难点:联系生活感知,默读边读边想象雷雨前、中、后的景象。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孩子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则谜语“有位老兄脾气大,爱发怒的就属他,发起怒来大声吼,伴着成串泪珠下”。谁知道他是谁?(雷雨)

1、小朋友们见过雷雨吗?你见过的雷雨是什么样的呢?

2.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20课,共同欣赏一下作者笔下的这场雷雨吧。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检查自学

1、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自由地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不要漏字不要填字。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你小组内的同学。

(2)画出生字、标段落序号。

2、检查生字、词

(1)读准生字音:(多方式读字词)齐读、开火车读、个别读。

(2)小老师带读词语。刚才小朋友读得非常认真,谁来当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一读这几个生词。

(3)读准了字音,那么,它们的样子你们都记住了吗?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

(4)书写一个生字:

这四个字中,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需要提醒小朋友注意?

是啊,“垂”不但难读,而且特难写,

师范写生跟着书空

(5)生练写(把这个字写两遍。)

三、理解课文

同学们生字词学得可真好,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欣赏一下这篇课文吧!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一篇课文《要下雨了》还记得下雨前大自然是什么样的吗?(很热、闷、燕子飞的很低、刮起大风、天气昏暗……)

课文中是怎样向我们介绍的呢?请打开课本默读课文的1~3段,边读边思考雷雨前有什么特点?

1、学习1-3自然段雷雨前景象

天色昏暗:

你是从哪句话中读出这种感受的?(随生回答出示句子)

(1)“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你读了这雷雨前的景象后,有什么感受?(同桌交流)

学生交流:很可怕,很恐怖……

(你能带着这种(要根据学生说的心情)的心情,读好这句话吗?谁也能向他一样读读。

师问:“谁能做个压的动作,”学生做动作后,

师问:(出示乌云图)现在有满天的乌云向你压下来,压的你有什么感觉?谁能再读读?---齐读

(2)是呀,雷雨前,乌云密布,大地变暗,小朋友门都感到害怕,就连树叶和蝉好象也和我们一样。

引读:----“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出示句子)

你感觉到什么?(雷雨前没有一丝风,闷热,很静)

雷雨前没有一丝风,真闷、真热,范读--真安静啊--齐读

风大:

(1)“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怎样是“乱摆”?做动作。(你们看过风吹树枝乱摆的情况吗?你害怕吗?)

(2)这一阵大风刮得怎么样了呢?它为什么要逃,不呆在树上了?

“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是啊,风太大了,也知道雷雨快要来了,很害怕,赶紧拉一条丝,垂下来,逃走了。

你还从哪句中感受到雷雨来临前的可怕呢?

(3)“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出示句子比较:闪电亮,雷声响。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有什么不同?(“越来越”说明闪电亮的程度和雷声响的程度是随着时间而加大的,)

(句式训练,出示句子)用“XXXXX越来越XXXXXX”说句子。

过渡:同学们说得越来越好了是啊,要下雨了

2.感受4-6自然段雷雨中的情景。

(1)雷雨来了,你们看(出示课件)

(2)课文中的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雷雨中的情境呢?课文中是怎样描写雨中景象的呢?谁来读读?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雨中的情景:开始雨下得特别急,特别大,后来雨越下越大,窗外的一切都看不清了,最后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缓。

师:说的真好,那你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觉体会读出来吗?。出示“渐渐地”

师:这个词是什么意思?(雷声和雨声慢慢地,一点一点变小的过程就叫渐渐地)。谁来再读读这句话?能不能给“渐渐地”换个位置,但意思不变?(出示句子)下面的句子大家试着添加“渐渐地”一词,可以放中间,也可以放在后面、前面,谁来读?

①小树长高了。②天气冷了。③爸爸的背影消失在人群中。④我懂得爱是伟大的、无私的。

师:大家表现的可真棒!掌声表扬。

(下面我们一起读读4.5.6自然段,再次感受一下电闪雷鸣的雨景。“哗、哗、哗、”读得要重,停顿短一点,表明雨下得急,下得大,“渐渐地,渐渐地”表明雷声由大到小,由急到缓有一段时间,要读得稍慢一些。)

3.感受雨后美景

六月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刚才还是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空中狂风怒吼,大雨哗哗哗,可这会儿呢?雨很快就停了。

(1)雷雨后的景色是什么样的呢?你们赶快到课文的7、8自然段去看看雨后的景象吧。

(2)读完了,我们轻轻地闭上眼睛,想一想雨后美丽的景色。生闭眼。师范读7、8。好了,可以睁开眼了。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生自由说。

(4)(播放雨后动画)。

(5)配乐读。同学们,雷雨过后的景色可真美,我们一起把雷雨后这么美丽的景色读一读。(出示7、8段,音乐)

多么真实的'雷雨啊!作者运用简炼的语言,形象地把一幅夏日雷雨图描绘出来。现在,我们再读读课文,再一次感受这雷雨的变化。

四、知识拓展

雷雨天在夏季是一种很常见的自然现象,那在雷雨天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树木,花鸟鱼虫,大自然就是一副多彩多姿的画卷。它会向你展示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大自然更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它会为你指引着前进的方向,走进大自然,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相信你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乐趣,发现更多的秘密。

课后作业:留心观察这一周的天气变化,把它写在日记里。

五、作业设计

1.爱诵读的你,不妨有感情地朗读《雷雨》,进行课文录音。

2.爱绘画的你,不妨根据课文的内容,用水粉画一画雨过天晴的美景。

3.爱写作的你,不妨模仿《雷雨》,认真地观察家乡的天气,学写一篇观察日记。

第6篇:二年级语文下册雷雨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

的不同景象。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重点难点:

1、图文结合,知道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景象的特点。

2、通过准确的用词造句来重点体会雷雨前自然界出现的现象和特点。

教学流程

(课前班长领读有关雨的古诗:《春晓》、《春夜喜雨》、《渔歌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刚才同学们背了很多关于雨的古诗。特别是最后一首,(出示古诗)老师很喜欢,想请同学们再读一次,不过这次老师有个要求,要一边读一边想象古诗中所描绘的下雨的景象,好吗?

(出示课件)看一看,刚才同学们想象到的是不是这样的景象呢?

请位同学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从古诗引入,让学生看雷雨的动画演示,听轰隆隆的雷声和哗啦啦的下雨声,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具体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界的景象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你们能不能给刚才这段动画起个题目呢?

你为什么要起“雷雨”这个题目呢?

板书课题《雷雨》齐读课题。

3、大家都见过雷雨,雷雨一般是在什么季节下的?

夏天下雷雨时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时,描述的语言比较苍白,使学生在接下去的课文阅读中与自己对雷雨的表达形成对比,可以感受到课文语言描述的魅力。]

二、创设情境,观察想象

1、雷雨是夏天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有位小朋友亲眼目睹了一场雷雨,并

把它记录下来,写成了一篇优美的文章,大家想知道他是怎样写的吗?好,接下

来我们就学习他的文章。翻开书18课,听老师读课文,听准字音。

师范读课文。想读吗?

2、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3、同桌检查(认为自己读得好的读给同桌听或者觉得的不好的请教同桌。)

[同桌进行合作学习,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更乐意去阅读。]

4、(课件出示)有位小朋友读了课文后给课文画了三幅插图,请大家想一想:这三幅图分别画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呢?每幅图各有什么不同?可以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1)指名说,归纳板书: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2)比较一下每幅图各有什么不同?

随机学习生字:乌云:压(动作理解)你还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吗?

树枝:乱摆谁能给“乱”组个词语或说句话?

:垂垂—睡(我好想睡觉啊,连眼皮都垂下来了。)

彩虹:挂虹——红

[让学生用对比观察的方法,认真观察各幅图,找出各种景物在雷雨前、中、后不同阶段自然景物的变化。如:雷雨前、中、后的天空,小树、蝉、、雷、雨、闪电有怎样的变化。通过指导学生用观察对比的方法,有目的、有重点、有顺序地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你看,这雷雨前(中、后)的景色是完全不一样的。那么,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分别是写雷雨前(中、后)的景色的呢?赶紧默读课文,找一找。

板书:1-34-78(初步渗透“段”的概念。)

看板书小结。这节课我们先来看一看雷雨前的景色。(课件出示图片)

三、创设情境,品词析句

1、小朋友们,大自然很奇妙,每当雷雨来临之前,就会发生很多变化。

瞧,书上都写着呢!赶快拿起书看课文,谁愿意把1-3自然段描写雷雨前的景色这部分读给大家听一听?

(1)指名读(要求:其他同学仔细听,他有没有把字音都读准了。)(2)自由练读。

(3)齐读。边读边想象雷雨前的景色。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掌握字词的同时,充分接触熟悉文本内容,为感情朗读做好铺垫。]

2.读出感情。

读了这雷雨前的景象后,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可怕、紧张、难受……)

你是从哪句话中读出这种感受的?(随生回答出示句子)

(1)“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板书:乌云压

你能带着这种心情,读好这句话吗?

a.让学生评评,他读出这种感受了吗?

b.师评:“黑沉沉”你读的特别好,让我们仿佛感受到乌云正向我们压下来,大地一下子变暗了。

谁也能向他一样读读。

c.师将教室灯关了(出示乌云图):现在满天都是乌云,而且越来越黑,越来越低,一直向你压下来,你有什么感觉?

谁能再读读?---齐读

[这句话的朗读指导是重点,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和动作演示感受“压”,图文结合增强学生的想象感受,利用老师的语言渲染影响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朗读。]

(2)是呀,雷雨之前,乌云密布,天色昏暗,天气是又闷又热。不止小朋友感到难受、害怕,就连树上的叶子和蝉好象也和我们一样。

引读:----“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出示句子)

从这句话里你知道了什么?(雷雨前没有一丝风,闷热,很静,)

雷雨前没有一丝风,闷热极了,大家都无精打采的。

范读——真安静啊——齐读

(3)“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板书:树枝乱摆

你们看过风吹树枝乱摆的.情况吗?做动作。

大家一起做动作,读。

(4)看到这令人害怕的情况,(出示句子)“一只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板书:垂逃

是啊,也知道雷雨快要来了,(播放蛛蛛垂下来逃走的动画)你看,这只可害怕了,赶紧拉一条丝,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谁来当当这只害怕的,指名学生读。

[学生对“垂“字的理解有困难,用文字解释也比较复杂,所以采用多媒体直观手段,让学生一看就明白了是怎样垂下来快速逃走的。这儿让学生来扮演角色朗读,学生很感兴趣,能够进入角色带着自己的见解朗读句子。]

你还从哪句中感受到害怕?

(5)“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板书:越来越

指导朗读:你的声音为什么越来越高呢?

让我们再去感受一下那电闪雷鸣的时刻吧!(播放雷雨前闪电雷声的动画)

[由于多媒体课件已将雷雨前闪电、雷声不断变亮、变响的过程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所以,学生能很快理解“越来越”的意思是一次比一次强。]

齐读(读出气势)

3.说话训练。

雷雨前的天气又闷又热,黑沉沉的乌云像巨石一样压下来,压得人透不过气

来,狂风席卷大地,闪电雷声也不甘示弱,一次比一次亮,一次比一次响,多可怕的气氛呀。

快要下雨了,其他的小动物们都在干什么?

出示句式:快要下雨了,——

(小鱼浮出水面吐泡泡,小燕子飞得很低很低,蚂蚁忙着搬家……)

[这里不但是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还是一个知识点的拓展。激发学生对原有生活经验的回忆,学生的回答往往会有让你有惊喜,课外积累多的学生说出了小鱼浮出水面吐泡泡,小燕子飞得很低很低,蚂蚁忙着搬家等现象,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及时评价,肯定其合理性,可以让其他学生明白更多的自然现象,懂得平时要去观察,去发现。]

4.是啊,大家看到了这样的景象,就知道一场大雨即将来临了。

(出示1-3段)满天的乌云——齐读

5.小结:课文写得多生动多形象啊。只要同学们认真观察,也能写出关于天气变化的好文章来呢!

刚才,我们学习的是课文的第一段,也就是雷雨前的景象。那么,课文又是怎样描写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接下来是我们的写字时间。

四、书写指导

今天,我们要写的都是今天刚学的生字。出示:压、垂、乱、彩虹

你觉得哪个最难写?

师范写:垂(注意笔顺,观察“—”的变化)

生练写,师巡视。

展示,评议。

板书设计:

乌云压

雷雨前(图):树枝乱摆……越来越……

垂逃

18、雷雨雷雨中(图):

雷雨后(图):

第7篇:二年级语文下册雷雨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剧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及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本质。

2、了解戏剧结构的基本特点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初步掌握戏剧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纷繁复杂的戏剧冲突,欣赏异彩纷呈的戏剧语言。

教学难点:

认识周朴园思想性格的复杂性。

教学设想:

作为戏剧欣赏单元的第一课,可先给学生介绍〈〈雷雨〉〉的梗概,通过反复阅读或分角色朗读,弄清节选部分的主要剧情,进而把握其中的主要矛盾冲突,理解人物语言所表现的人物性格。用二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看过根据曹禺原作改编的电影《雷雨》。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读原作,看看在30年代作家为我们勾勒的酝酿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空气里的一场即将到来的社会大变动的雷雨画卷。

二、简介曹禺及〈〈雷雨〉〉

1、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我国杰出的剧作家,当代语言艺术大师。1933年在〈〈文学季刊〉〉上发表处女作〈〈雷雨〉〉,一举成名。此后又接连创作了〈〈日出〉〉(1935)、〈〈原野〉〉(1937),从而奠定了在中国戏剧界的大师地位。1940年创作了《北京人》,并把巴金的同名小说《家》成功地改编为话剧,从而进入了创作生涯的又一高峰。解放后,长期担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这一时期主要创作了历史剧《胆剑篇》(1961)和《王昭君》(1978)。

2、本文以“雷雨”为题的含义

《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这些矛盾的酝酿,激化,在一个“天气更阻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最终这个罪恶的大家庭崩溃了。这一切都是在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进行的,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三、简单介绍戏剧的有关知识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我们这里讲的戏剧实际上是剧本,它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戏剧离不开戏剧冲突,它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冲突上,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动作。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 (即台词) 和舞台说明。

按照不同的标准,戏剧可以分为不同种类:

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 ( 如《雷雨》 ) 、歌剧 ( 如《白毛女》 ) 、舞剧 ( 如《丝路花雨》 ) ;

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多幕剧 ( 如《雷雨》 ) ;

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 ( 如《屈原》 ) 、现代剧 ( 如《雷雨》 ) ;

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 ( 如《屈原》 ) 、喜剧 ( 如《威尼斯商人》 ) 、正剧 ( 如《白毛女》 )

四、 本文的情节结构

本文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三十年后周朴园和侍萍再次相见。这一部分又以侍萍说明自己的身份为界,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主要写他们过去的矛盾。侍萍以叙述别人故事的口吻,诉说自己的悲惨遭遇,揭露周朴园的冷酷;第二层写他们现在的矛盾,通过周朴园认出待萍后态度的变化和侍萍的表现,暴露周朴园的伪善面目。

第二部分写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侍萍与周萍母子会面,通过周朴园和鲁大海的激烈冲突,提露周朴园贪婪、冷酷的本性,反映了工人阶级的觉醒和反抗斗争。

五、本文的矛盾冲突

冲突是戏剧的主要特点之一。课文中出现的四个人之间有交叉的多重矛盾;

( 1 ) 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是根本利益的冲突。

( 2 ) 周朴园同鲁大海 —— 父与子的矛盾冲突。

( 3 ) 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根本利益的冲突。

( 4 ) 鲁大海与周萍 —— 兄弟之间的矛盾冲突。

( 5 ) 鲁侍萍与周萍 —— 母与子的矛盾冲突。

( 6 ) 资本家的冷酷、虚伪、自私和下层劳动妇女的善良、正直、坚韧两种思想性格的对立冲突。根本性质的冲突。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品味戏剧语言,把握人物心理与个性

教学方法:

发现探究、讨论点拨、朗读品味

一、导入

《雷雨》的成功,可以说首先就是语言上的成功。(投投影:“钱谷融语”。全体齐读:)

“我确实太喜欢曹禺剧本中的语言了,每次读曹禺先生的剧本,总有一种既亲切又新鲜的感觉,他那色彩明丽而又精练生动的语言,常常很巧妙地把我带进一个奇妙的艺术世界,给予我无限的喜悦。”——钱谷融

曹禺先生的剧作,正是以其精致的语言,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从而创造了无比美妙的艺术境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经由一个个具体的语言场景,来把握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

二、品读

本环节主要由学生从文本中寻找、发现、讨论、分析、概括周朴园的性格,教师点拨归纳。

重点研读段落举例:(分角色朗读)

周朴园不觉地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半晌。

朴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 不是我要来的。

朴 谁指使你来的?

鲁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朴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小结:刚才的讨论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周朴园的内心世界极为复杂,在他身上,这种多情与绝情、温情与冷酷、人情味与铜臭味,时时交织在一起。难怪曹禺先生会这样说:“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为了钱,故意淹死两千多个小工,这是他的人性;爱他所爱的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也是他的人性。”所以人艺著名演员郑榕也很有感慨地说:“要完全认清周朴园这个人物复杂的、多层次的内心世界,把握周朴园的复杂性格,是有着相当的难度的。”但不论如何,要把握人物内心,理解戏剧的矛盾冲突,应从语言入手,且要重视对关键台词和关键舞台说明的分析。

三、练习

四、作业

品味戏剧语言,以“我眼中的×××”为题,写一篇随笔。

第8篇:二年级语文下册雷雨教案

一、设计思想

雷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材配有两幅直观的插图,利用图文对照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教学中牢牢抓住这两方面的优势,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观察图画,进行图文对照入手,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阅读中感悟课文的内容。恰当地利用电教媒体,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本课时紧扣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热爱自然的热情。

二、教材分析

《雷雨》是二年级下册的第16课。课文用精练、自然简朴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不同的自然景象。“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阅读也是低年级教学最常用的方法,而本课语言精炼而生动,学生要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形成语感。

三、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吸引住,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能说一段较完整的话,并能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生活中学生对雷雨并不陌生,这也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日记。

过程与方法:

在课前通过观看课件,让学生对雷雨有形象的感受、体验;通过自学,互相交流让学生掌握生字;看图与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去感受雨前、雨中、雨后的不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气象的重要性,并有观察的兴趣。

五、重点难点

重点: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

难点:在读中想象。

六、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猜谜语,激发兴趣。

师:老师知道我们班同学非常喜欢猜谜语,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出一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来?

千条线,万条线。数不清,剪不断。落到地里禾苗绿,落到水里看不见。(课件出示)

大家一起说是什么?(雨)

2、板书:雨。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什么样的雨呢?

联系生活实际,指名学生汇报。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看!(播放雷雨时的多媒体课件)

师: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雨呢?(指名学生汇报)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雷雨。(板书课题)

三、预习反馈,学习生字

1.汇报预习内容

小组内汇报

2.学习生字词

小朋友们说得多好啊!老师来检验一下大家生字词读得怎么样。谁愿意读。(示生字词)

a.找一位同学起立单独读。

b.谁愿意当小老师领读?(1人)谁还能像他这样当小老师?(1人)

c.读得可真不错,我们可以用什么好的识字方法记住这些字呢?

d.下面让我们进入“回声谷”。

e.再让我们一字开花读。第一个词谁来?……

f.去掉拼音还会读吗?男生领读,女生跟读—全班一起读。(全班齐读)

3.读课文

逐段读

四、初读课文,了解内容:(默读课文)

1、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象?

2、学生默读,思考填空:

课文主要写了()、()、()的景象。

3、汇报。

4、写作顺序:

这篇课文也就是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三部分来写的。

5、读文,思考。

哪几自然段描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自然段描写雷雨中的景象?哪几自然段描写雷雨后的景象?请同学们快速读文,找出描写雨前、雨中、雨后的分别哪几自然段?

6、汇报,相机板书。

第二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猜谜语,激发兴趣。

师:老师知道我们班同学非常喜欢猜谜语,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出一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来?

千条线,万条线。数不清,剪不断。落到地里禾苗绿,落到水里看不见。(课件出示)

大家一起说是什么?(雨)

2、板书:雨。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什么样的雨呢?联系生活实际,指名学生汇报(蒙蒙细雨,雷雨、雷阵雨、暴雨、毛毛雨、春雨)

3.今天我们学的课文是什么雨呢?(板书:雷)请学生一起跟老师写雷字,齐读课题两遍。

大家想不想知道雷雨是什么样子的呢?想。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好,那让我们走入课文,去感受下雷雨是什么样的吧,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下面的拼音多读几遍。读完后老师要请同学来说说雷雨是什么样的吗?(雷雨是先打雷后下雨;雷雨时风很大的;下雷雨还会有闪电等)

1.(出示生字卡片)压乱垂虹请四位同学分别来认,认对了带领同学们读三次。

2.(出示多媒体课件)生字都会认了,现在让生字回到词语里,咱们来开火车读词语,火车火车谁来开?请学生读,读对了大家就跟着他读。

指导读好“压下来”,“垂下来”两组轻声的词语。

3.词语回到句子里,理解压和垂。(看课件图片比较)指名学生动作展示压,动画理解垂。

好,同学们,四个生字特务被我们一一击破了,也理解了压和垂两个字的意思,现在我们进入课文。

一、精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读好了句子,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走进雷雨这篇课文。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哪几个自然段写下雨时?指名回答(456)

自然而然前面123就是下雨前,后面67就是下雨后。(出示课件,三种不同颜色,请学生标出来。)

师:让我们先来看看雷雨前是什么样的景象?请柯思怡同学读课文1——3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在文中找一找,画一画。

师:谁来说一说,雷雨前是什么样的景象?你是从文中哪些语句知道的?

(1)理解第1自然段。

①指名学生汇报。

②创设情境,理解课文。

师:是啊,你看!(出示黑沉沉的乌云,体会云层很厚很低。)云已经很厚、很低、很重了,就要掉下来了一样。

师:这时,你有什么感觉?(害怕,不安)

③指导朗读。

出示: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师:谁来读一读这一句?(指名读)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我没有感觉到这黑沉沉的乌云“压”下来。谁再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来!我们一起来读。(师引读:满天的乌云……)

师:读得多好啊!让老师感觉到有51朵乌云一起压下来了!

(2)感悟理解第2自然段。

①过渡: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学生读,老师读,学生动作演示)(请同学们站起来,现在你们都是操场上的大树,当一阵大风吹来时,学生的手臂就是树枝,在风中摇摆不止,而老师对着这些摇摆不定的大树进行采访,学生连连说“风太了,我停不下来。”“我快要被吹倒了。”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已经进入了情境,这时他们就是大树,他们就是在风中摇摆的树枝。)

出示图片,说忽然一阵大风,吹得————————————。(学生动脑想,指名回答)“风太大了,把人的眼镜吹到地上了。”周老师马上说:“是啊,周老师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呢。”有学生说“一个人开着摩托车,风把他的帽子吹走了。”周老师马上说:“对呀,所以我们开摩托车要戴头盔,注意安全。”二是从学生语言发展的方面去肯定他。如:有学生说乌云像石头一样压下来。周老师就说:“你已经会用比喻了。”当学生在说话中出现一些好词时,周老师会提示学生:“他刚才哪个词说得特别好?”

③演示点拨:蜘蛛害怕了,直直地滑下来逃走了。(出示闪电、雷声老师也让学生说说:蜘蛛,你为什么要逃走啊?(害怕)是呀,风太大了,连蜘蛛都吓跑了。

(3)感悟理解第3自然段。

①创设情境,帮助理解。

师:怎么了?(出示: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两个“越来越”写出了闪电、雷声在不断加剧。)

②指导朗读。

师:哪位同学读一读。(指名学生读)

师:他读的怎么样?(指名评价)

师:你也来读一读。

师:同学们你们听!(多媒体课件演示闪电雷声。)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遍。(齐读)

师:雨就要下下来了。

③拓展练习。

出示:()越来越()。

师:你能用“()越来越()”来说一句话吗?(指名说,同桌互相说)

出示:()越来越(),()越来越()。

师:谁能像课文那样用上两个“越来越”说一句话呢?(指名说)

师:同学们的句子说得也越来越流利了。

3.有感情朗读。

师:打雷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安全知识呢?天空的乌云黑沉沉的,雷雨前的空气真闷呀,让我们带着害怕的心情再把这种感觉读一读吧!(学生齐读1——3自然段)

(二)读中感悟“雷雨中”的景象。

1、创设情境,感悟体会。

师: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雨真的下起来了。(多媒体展示雷雨)

2、感情朗读第4自然段。

出示: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师:谁来读一读这一句。(指名读)

师: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再来读。

3、读中体会雷雨中的景象。

①朗读第5自然段。

师引读第5自然段。雨越下越大。……(生齐读第5自然段)

②理解感悟第6自然段。

①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从哗哗哗你体会到了什么?(雨下得很大很急。)

②从窗外望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说明雨下得非常大)

③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乐,雨声也小乐。

为什么要用两个渐渐地?你能读出这种变化吗?

伴随音乐出示: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指名读)

评价引导:没读出雨渐渐小了的感觉。谁能把“渐渐地”换一种说法。(慢慢地、一点一点地……)

师:“渐渐地”就是“慢慢地”,逐渐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再来试一试。

4、读中感悟“雷雨后”的景象。

①自读感悟。

师:渐渐地,渐渐地,雨停了。雷雨后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呢?请你读一读7、8自然段。

②指名汇报。

③师配乐朗读最后一自然段,图文并茂展示画面文字。

④感情朗读。

师:雨后的景色多美啊!你能把这一段美美地读出来吗?(学生自读)

⑤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师:雨停了。彩虹挂在天上,蜘蛛坐在网上,蝉叫了,青蛙也叫了。雨后还有哪些美丽的景象?

6小练笔

出示: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一条彩虹挂在天空。蝉叫了。蜘蛛又坐在网上。池塘里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学生自由想象,合理填空。)

师:抽几位同学的,让她读自己写的,同学们的句子说得越来越完整了。

雨后的空气多么清新,景色也是越来越美了。

三、感情朗读,回归整体: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师:请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边读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2、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感受了一场雷雨,了解了雷雨前后的景象,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像本文的作者那样认真观察,细心体会,把你看到的想到的也试着写下来。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