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5-29 21:17:49

第1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能力目标:

⑴ 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知识目标:

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教学辅助手段】

课件、音乐伴奏带。

【教学过程】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1、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第1课:观潮。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吗?

(钱塘江大潮。)

2、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我们可爱的家乡──四川有好几千里。如果说四川的峨嵋全国都很有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

(板书:天下奇观)

3、课题中的“观潮”和“天下奇观”这词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如有不懂,鼓励学生后回答。)

谁能说说“天下奇观”的意思?

(生根据理解回答。)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昨天,你们回家预习了课文吗?现在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

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后回答。)

(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1、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想不想去看看呢?

2、别遗憾,老师有有关大潮的图象,想不想看?

3、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

四、突破重点,指导朗读

1、刚才录像里大潮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

(课文3、4自然段。)

2、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

3、请生谈谈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并适时指导朗读:

⑴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抓“闪雷滚动”这词来体会:可让学生模拟雷响时“轰隆隆”的声音。)

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

(学生齐读。)

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学生闭眼齐背。)

⑵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生表演。)

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答:人声鼎沸。)

让我们一块儿来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好吗?

(生齐读。)

⑶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心情激动:指名读→齐读。)

⑷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十分壮观:分组比赛读。)

⑸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喜欢这句的举手。

(生举手。)

老师也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指名学生个别赛读,教师加以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老师试试吗?

(师读。)

该你们了,能让我再一次为你们喝彩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4、愿意把3、4自然段连起来读读吗?

(生齐读。)

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正如课文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的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身临其境。

五、听听读读,体会顺序

1、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

(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教师用投影打出一位学生的作业,集体反馈校对。)

发现没有,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

(生回答:从远到近。)

是啊!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水的变化。来,老师和你们一块儿读读这段话,再来体会一下。

(师生齐读这段话。)

现在,我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

(学生自由准备背诵。)

让我们配着录像,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来背诵这些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

(生有感情地看录像背诵。)

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亲自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

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学生准备。)

⑴ 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

(──人声鼎沸。)

⑵ 风和浪都很平静。

(──风平浪静。)

⑶ 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

(──水天相接。)

⑷ 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

(──齐头并进。)

⑸ 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

(──山崩地裂。)

⑹ 形容气势很大。

(──浩浩荡荡。)

2、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遍?

(一生领读,其余各生跟读。)

3、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老师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潮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发言。)

(对于学生的发言师生共同评价,还可引导学生在同一个括号内运用不同的词语。)

每个人再练习说这段话。

(学生自由说这段话,进行巩固。)

七、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潮过后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观 潮

潮来前

一条白线

钱塘江大潮 潮来时 横贯江面 天下奇观

白色城墙

白色战马

潮过后

第2篇:语文教案

放动画片《同桌的你》

导语:同学们,这首歌是否让你心潮澎湃,是否激起你某种情怀?是啊,同桌一个多么熟悉亲切的话题。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秦文君的《同桌阿伦》。希望同学们能够一读为快,一吐为快。

学习目标:

1.品味个性化的语言和心理描写。

2.理解贾里和阿伦友谊的变化过程,理解小说刻画的人物形象。

作者简介:秦文君,1982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作品400万字,代表作有《男生贾里全传》,《女生贾梅新传》,《小鬼鲁智胜》,《小妖林晓梅》,先后四十余次获各种文学奖,其中《男生贾里全传》、《宝贝当家》、《孤女俱乐部》等作品分别获国家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冰心儿童文学奖及上海第三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中国作家协会第三第四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第三届全国优秀少儿读物一等奖;并多次在由读者投票产生的“知音奖”、“好作品奖”中获奖。

出示生词:

yí yang zhào hǎn xī cí

贻笑大方 佯作 肇事 罕见 奚落 决一雌雄

做客真情屋————让真相大白(感知主题)

由于班主任的一次偶然安排,贾里阿伦成为了一对同桌,从此开始了一段在磕磕碰碰中不断发展的友谊。

出示板书:

开端————成为同桌

发展————遭讥讽,心中不平

高潮————动手打架 友誼

结局————重归与好

畅游智慧泉——让发现闪光 (评析人物)

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句子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1.阿伦温厚地笑笑,很有力量地做了个手势。意思是说:

你这家伙!阿伦,听说有偏方可以治口吃,你快点去弄点来吃吃,

医好它,否则我得闷死。

2.“我,我……”阿伦说,“我坐惯了这,这里。”

“我简直喜欢上了这儿了!”贾里说。进入录音棚——让心情激荡(角色朗读)

进入录音棚——-让心情激荡(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要求:

1.要声音洪亮。 2.要感情充沛。

3.要有角色特点。4.要有合作精神

走进共鸣区——让往事依依(畅谈友谊)

友谊是什么?

人之相交,贵在相识;人之相识,贵在相知。——孟子

友谊是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俞伯牙

真挚的友谊犹如健康,不到失却时,无法体味其珍贵。 --(英)培根

人生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才是不容易;友谊总需要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 --(德)马克思

来到创作室——让想象飞扬(语言表达)

总结:

友谊是一个会意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真诚的话语,一个细小的动作。友谊永远扎根于你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啊,友谊永远是人们心中最美好的情感,希望同学们珍惜友谊,珍藏友谊!

来到创作室———让想象飞扬(语言表达)

你成长的道路上还有哪些类似的故事?

选一则, 注意叙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经过,保持故事的完整性,中间可以穿插适当的抒情和议论。

第3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叠词和反义词,并能正确运用。

2.积累名人名言,并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3.举办故事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

重难点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材料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乐学善思办法

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又到了检测大家对这一单元知识掌握情况的时候了,大家准备好了吗?

2.板书课题

二、解决问题

1.练

叠词训练。生自由做,指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师指导。

填反义词。同桌合作填,指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2.日积月累。

(1)小组内书读。

(2)引导学生感受名人名言的意思。

(3)练习背诵

3.知识窗。

(1)自读、互读、,交流读懂了什么?

(2)学生知道哪天是国际盲人节。

4.大家一起来。

(1)指生说自己搜集的小笑话。

(2)分组互评。

(3)上台讲故事。

第4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侄”、“痰”两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侄儿、穿梭、郎中”等词语,理解白话文用词的古今异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品读中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3、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细节刻画人物的方法。利用课文留下的空白,补充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知道严监生

1、古人云,观其言,察其行而知其人。请大家根据老师的描述,迅速抢答是名著中的哪个人物。

2、这些人物大家一猜即中,说明这些人物描写得极其成功,具有鲜明的个性,所以他们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将来认识一位同样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他叫严监生。

3、板书课题,强调“监”的读音及写法,与“临”的区别。介绍“监生”的意思。

4、了解人物背景,初知严监生

出示:他家有十多万银子。钱过百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良田万亩,铺面二十多间,经营典当,每天收入少有几百两银子。

——节选自《儒林外史》

5、你了解到他家庭怎么样?

就是这样一个有钱的财主,在临死前(补充板书,揭题)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举止。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就让我们一起来学——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走近严监生

1、打开书,好好把课文读通、读顺,这是一篇近代白话文,和我们现在文章的有些字有所不同,我们可以借助下面的提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需要老师帮助可以举手。

2、这个故事主要写了严监生的一件什么事情?临死前的严监生怎么个不可思议的表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精读课文,感悟形象,走进严监生

1、出示: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师范读,生思考。

病情恶化到这种程度,为什么严监生却“总不得断气”,他究竟还有什么放不下呢?这两个伸着的指头是要向诸亲六眷交代些什么呢?

2、品读猜测。

仔细默读课文,看看他旁边的诸亲六眷是怎么认为的?用 画出大家怎么猜的,严监生又如何反应呢?

A、出示:“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他想说: (学生想象汇报。)

B、选择一处,想象写话。

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地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心想: ”

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心想: 。

学生展开想象写话,老师巡视。

C、自由读,感受严监生的着急、生气、绝望。

D、赵氏认为:用两茎灯草怕费了油(板书:两茎灯草)

出示: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四、拓展运用,尝试人物描写

同学们,短短三百多字就让我们如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一个守财奴、吝啬鬼的形象。谁能说说作家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特点的?

根据课文板书

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地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

五、延伸课外,激发阅读兴趣

“两个手指头”这传神的一笔,有着极强的讽刺意味。讽刺了这个视金钱重于性命的守财奴、吝啬鬼形象。课后请同学们阅读名著《儒林外史》。

板书设计:

临死前的严监生

两个指头 神态动作

亲人 摇了摇 吝啬鬼

抓关键词 银子 狠狠摇 守财奴

舅爷 闭眼摇

第5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采用对比逐层论证的方法。

3、掌握课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六王毕,四海一”,在《阿房宫赋》里,杜牧用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国、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也许因为秦王朝过于短促,历二代便骤然灭亡,所以后人总爱在秦的暴灭上作文章,而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秦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以小胜大?或,六国何以由强趋弱,转胜为败?历史学家语焉不详,文学家往往指斥不当。

贾谊《过秦论》主要指责秦之过,但对秦的胜利(六国的灭亡)之因也作了简要的剖析:在六国,“争割地而奉秦”,使秦国“有余力而制其弊”;在秦国,“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横而斗诸侯”。这种剖析顾及斗争的双方,是辨证的;但分析不尽准确,因为并非这六个国家都争着割地奉秦。

《六国论》是历史上第一偏不鞭强秦之暴行,而剖六国之痼疾的文章,所以它具有历史的严肃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赂敌为安的悲剧结局,乃是有感而发,它具有现实批判的针对性(这一点,我们在学习课文中会进一步认识);它不足600字,言简意赅,机锋雄辩,又有很强的文学性。“三性”合一,使得本文兼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学生自读注释一)补充两副写“三苏”的对联: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三、阅读课文

学生先初读,扫清语音障碍;再齐读。

四、疏通字词

学生自译。补充(板书):

重要字词:率、厥、弥、判、速、洎、殆

词类活用:小/大则……、义不赂秦、却、礼、西向、日削月割

古今异义:其实、祖父、至于、智力、可以、故事

通假字:厌、当

特殊句式: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天下之大

一词多义:暴、与、犹、亡、始

第6篇:语文教案

【教学理念】

该小说的主人公是个初中生,学生与主人公的共鸣是讲读本文的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积极性,将新课程理念贯穿其中,以学生活动为主,采用对话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握人物,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课时安排】两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把握人物形象

◇能力目标:(1)培养分析小说主要人物形象的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人生的失败和挫折是难免的,学会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培养分析小说主要人物形象的能力;

2、使学生认识到人生的失败和挫折是难免的,学会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难点:培养分析小说主要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熟悉人物,小组合作编演课本剧

【教学方法、手段】

1、对话法、活动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方式和媒体

设计说明

1、 温故引新

(1)和学生一起简单回顾第一课时内容,学生谈对该小说的喜好。

(2)询问学生对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同一篇(部)作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评价,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说自己的真实感受。

2、 说一些感受

(1)回顾小说中出现的人物形象,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这些人物从小说中走了出来,和自己共同生活、学习,自己会愿意或不愿意与谁交朋友?原因是什么?

(2)学生在班上交流

3、 演一个片段

(1)学生自由组合,根据课前的共同探究,选择认为最精彩或最喜欢的片段,在课堂上改成课本剧表演给大家看。

(2)推荐一名记者对观众(其他同学或老师)进行采访,评价演的情况,选出最佳表演者。

(3)记者采访优胜者为什么会这样演人物。

4、 谈心情故事

(1)回顾小说主人公的经历,说说对于生

教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肯定、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师启发

引导,多种方式肯定学生。

操作媒体

激励学生上台表演,以适当语气或动作表示赞赏。

指导、倾听

指导、肯定、评价

启发、倾听

谈个人感受

发言、倾听

思考

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想法

第7篇:语文教案

《生命的林子》是一哲理美文。这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文体,代表性的作品有《小故事大道理》、《枕边故事》等等。代表作家有刘燕敏、毕淑敏、周国平等等。这种文体的兴起,与《读者》杂志的热销也有密切关联,同时适应了当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生命的林子》假借玄奘早年刚出家的故事,提出了“做矮子中的将军”和“做将军中的将军”的人生命题,当然,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这文章中的方丈,运用的教学方式就是情境教育,因此,在研究情境教育的现场,选用这样一文章让学员们进行教学设计,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为了节约时间,我主要进行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交流。

这节课,我预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读懂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水深龙多”、“鹤立鸡群”等词语所表达的意思。

2、学习文章通过对比、形象描绘,生动说理的方法,明白一个人成长离不开存在环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如下: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3节。

1、一读:学生快速阅读1-3节,用一个词语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欲行)

2、再读:思考,玄奘为什么要离开法门寺?

先用概括性的语言说明原因,然后结合具体的词句加深理解。

主要原因:

寺:名胜、才多

玄奘:事繁、己微

用“与其……不如……”连起来说说。

具体的词句:

名胜:香火鼎盛名满天下香客如流

才多:水深龙多高僧济济

事繁:法师应酬太多喧喧嚷嚷

己微:远不如想出人头地

这些词语,学生大多能很好理解,这里重点突出“水深龙多”的教学。

同学们,你们记得在《三顾茅庐》中,人们称诸葛亮为什么?(卧龙)

还有哪些词语中含有“龙”呢?(卧虎藏龙、龙争虎斗、群龙无首等等)

从这些词语中,你知道人们用“龙”比喻什么?

然后,让学生用“法门寺水深龙多、高僧济济”为中心句,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写话。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4-5节

1、学生自读,想一想方丈为什么要向玄奘提出这个问题?

2、交流:这一段,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段落,这一部分,是方丈对玄奘志向的考察,如果玄奘是一个胸无大志的人,那后面的观看松树林的环节,也就会落空。从中,我们可以了解方丈的智慧和细心。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6-9节

共分为六个环节:

一读:玄奘和方丈来到了林子,他们看到了什么景象?划出有关句子。

二画:教师板画:山顶乱枝纵横的松树;一片修颀挺拔的松林。通过图画只管展示情境,加深学生体会。

三演:如果你就是山顶的松树或者是松林中的一棵松树,我来采访你们,问问你们为什么会如此不同?

从中体会乱枝纵横的松树和松林中松树的不同成长环境和生长状态。

补充:高山之巅无美木,伤多阳也。太好的环境同样不利于成长。而松林中的松树,因为有了竞争,有了奋发,有了上进心,就长成了参天大树。

四拓:松林中除了有竞争,其实,还有合作,和一棵孤零零的松树比起来,它们更有集体的力量:

说话:

当狂风袭来时,松林;

当暴雨倾盆时,松林;

当洪水肆虐时,松林;

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才能成就人才。

五比:眼前山顶的乱枝松,方丈用什么词语来形容?(鹤立鸡群)

而一片松林,让玄奘想到了什么词语?(水深龙多)

理解:鹤立鸡群,虽然超出了群体,但是,毕竟标准不高。“鹤鸣高岗”,只是在山岗上而已。而且,长期混同于鸡群,也会有沦落为“鸡”的危险。

但是,“龙”就不同了,“飞龙在天”,比起“鹤”来,显然不在同一个标准了。

六悟:通过眼前景物的对比,玄奘明白了什么?你又明白了什么?体会文章所揭示的真意。

通过六个环节层层推进,学生能够比较容易的把握文章的中心。

四、学习文章第四部分:第10节

玄奘听了方丈的话之后,怎么做的呢?

通过写话的方式,拓展想象,理解。

写话练习二选一:

1、玄奘从此潜心苦修,

(补充文本的不足,也就是如何解决事繁的问题,如何面对法师应酬的问题。)

2、玄奘见到了上次劝说他离开的人后,

五、教学最后一部分。

引读这一小节。因为这一部分,应该认为是文章的一个累赘,没有必要“卒章显志”。道理,应该是让学生感悟的,而不是灌输的。所以,通过引读,一带而过。

六、拓展。

搜集玄奘的故事,推荐阅读《西游记》。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