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12-20 20:58:54

第1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 品读人物的一系列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感悟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敏。

2. 体验当时紧张的局面,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学习点线结合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主线,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等点,点面结合,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机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抓主线读书的习惯,提高阅读效率。

教学过程

一、背景展开,情感积淀

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事件。

这节课,我们来品味这段发生在二战隐蔽战线上的故事。

二、想出妙招,保护蜡烛

1.伪装情报

2.方法是否万无一失,绝对安全?

危机降临了……

三、抓住细节,感悟形象

1.指名分段朗读3——7自然段,整体感受。

2.交流:感受紧张氛围。

3.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过去,危机在一步步逼近:

怎么办?是生,还是死?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

A.屈服——被奴役,任人摆布——不愿意

B.反抗——殊死搏斗,鱼死网破——被消灭

C.周旋——虚与委蛇,不断寻找转机——?

伯诺德母子是怎样做的呢?

4..默读课文3——7自然段,划画出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有关词句,想象他们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1) 默读课文学习。

2) 交流:

A.母亲化解危机;

B.危机再一次来临;

C.情况更加急迫;

D.再次化解危机。

5.小结并引申

四、悬念犹生,意味深长

1.“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蜡烛熄灭了,故事似乎结束又似乎未结束,危机真正过去了吗?德军会不会怀疑?还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2.好的小说在结尾是“留有悬念”的。这个悬念会吸引着你不断思考、不断揣摩,继续阅读,而且是创造性的阅读……

五、作业:

故事戛然而止的时候,故事的叙述者便由作者变成了“你、我、他”,我们可以一起来创造性地续写这精彩的故事。

续写《半截蜡烛》。

篇四:《打电话》教案

【教材简解】

《打电话》这篇课文是一段惹人发笑、发人深省的相声。它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年轻人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本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却啰里啰唆聊了老半天,浪费了别人不少时间。相声采用夸张的手法,对那些时间观念不强、废话连篇、缺乏公共道德的人给予了辛辣绝妙的讽刺。

【教学重点】

理解主要内容,学说相声,了解相声的语言特点。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大意,学说相声。

2、抓住典型语句,体会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

3.认识到说话要简明扼要、不说废话的重要意义。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幻灯片出示下列两组成语,让学生朗读。

啰里啰唆 废话连篇 拐弯抹角 婆婆妈妈 寡淡无味

简明扼要 斟字酌句 直截了当 言简意赅 风趣幽默

师:读了这两组成语,你有什么发现?如果有人和你谈话,你喜欢怎样的表达?为什么?

2.师:看来,说话得讲究艺术。透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好几个有趣的人物。杨氏之子的风趣幽默,晏子的能言善辩,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来学习新课文--《打电话》,再次感受语言的独特魅力。板书课题:打电话。

二、检查预习,了解相声

1.师:读过课文了吗?文章里出现了几个不太常见的词语,你会读吗?

嗞嗞 呃 耗子 啰唆 嘚儿啷 甭

师:“嗞嗞”是象声词,“呃”是语气词,“耗子”是什么意思?

师:“甭”这个字最有意思,是个会意字。看到它。你能猜出它的意思吗?

2.师:老师也读了这篇课文,觉得它有点怪,跟我们以前的课文不一样!不知道你发现了没有?

生:都是人物对话!文章的内容是一段相声。

3.师:听过相声吗?听过谁说的相声?对于相声这一种有趣的表演艺术,你有哪些了解呢?

师:相声是说唱艺术之一,起源于北京,流行全国各地。相声是语言的艺术,更是幽默的艺术,运用说、学、逗、唱的技巧,逗观众开心,留给人们思考。从形式上看,相声可分为三种:一个人说的叫单口相声,俩人的叫对口相声,三人以及三人以上的叫群口相声。《打电话》就是一段对口相声。

4.师:这样的课文,老师以前从没上过,真有点犯难。请同学们给老师出点主意,我们该怎样学习这篇课文?

生熟读课文,练习说相声。

师:要说好相声,得熟悉剧本,知道这段相声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相声里有几个人?各自有什么特点?说话的时候是什么语气?什么表情?这样才能表演得到位。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段相声的大意。

三、浏览课文,概括大意

1.师:请同学们浏览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究竟写了什么内容?

2.师:这段相声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一青年人打电话约他的未婚妻看戏,半分钟就可以讲明白的事,他却用了两个多小时。

师板书:半分钟 ?2个多小时。

【设计意图:文章的内容比较简单,采用浏览的方式大大节约了教学时间。教师的板书简洁却并不简单,可以诱发学生的思考。】

四、批注重点,体会幽默

1.师:这青年人究竟怎么打电话的?他说话有什么特点?老师从课文中找到了两处,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幻灯片出示:

(1)甲:不知道你猜猜。猜不着?猜不着使劲猜。呃,猜不着我告诉你。我姓啰,我叫啰唆。

(2)甲: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我的未婚妻,她是女的呀。

师:再来看看,老师是怎么做批注的?对于第一句话,老师认为他是在兜圈子,直接告诉人家自己是谁不就可以了吗?何必让别人去猜第二句,老师在后面写上了四个字--“画蛇添足”,谁不知道未婚妻是女的呀!

2.师:请大家细读课文,把你印象最深、最有意思的话画下来,学着老师的样子,在后面做上简要的批注。

3.师:刚才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同学都找到了非常有意思的句子,并写上了自己的体会。谁来把比的阅读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

预设如下,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做相应调整。

①甲:我正找你呢。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吗?学习吗?不学习呀。开会吗?不开会。(重复别人的话)

②甲:太好了。我请你听戏好不好?票都买好了。长安大戏院,楼下十排三号五号,咱俩挨着。票价八毛一张的,我买了两张,一块六,我给了他五块,他找了我三块四。(啰里啰唆)

③甲:不着了,我告诉你,歌剧,《刘三姐》,没看过吧?看看吧,好极了。腔美着呢,其中有一段我可喜欢了,就那段,小王,你现在不是没事嘛,你拿着电话,你注意,我给你学一学。你们几位等一会儿。小王,我现在开始学:唱山歌来……(婆婆妈妈)

④甲:没听见?还没吃饭呀?我给你准备吧。我买十二块饼干,我吃四块,给你留八块。(没话找话)

⑤甲:长安大剧院,从你家出来,坐六路公共汽车,往前坐三站,车上有座你就坐着,人多你就站着。(废话连篇)

4.师:你觉得这个打电话的年轻人怎样?你平时这样打过电话吗?

生:这个人时间观念不强、说话啰里啰唆、废话连篇。

师:他是在自己家煲电话粥吗?如果你是急着要打电话的人,你会怎么想?怎么说?

五、学说相声,感受乐趣

1.师:相声是用来表演的!如果我们像平时朗读课文那样读出来,就没有什么味道了。下面,老师找两位同学,来表演其中一小段。

师:他们俩说得怎么样?优点是什么?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

2.师:下面,我们来听听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表演的相声选段。大家一边听一边思考:人家为什么能表演得那么有意思?播放原相声选段。

3.师:刚才,我们听了大师的相声,你们从中学到了什么?我们应该怎么说相声?

师:(待学生发言后进行概括)说相声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①吐字清晰,让观众听明白;

②轻松自然,适当添加“嗯”“噢”“啊”等语气词;

③适当使用儿化音,使之口语化,京味化;

④语气要夸张幽默,要有感染力。

4.师:下面,老师给大家示范一下,同学们听听老师说得怎么样?

幻灯片出示下面两个句子,教师表演:

甲:我正找你呢,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儿)吗?学习吗?(噢)不学习呀。开会吗?……不开会。

甲:嗯,京戏?不--对。嗯,评戏?不--对。越剧?哎!

5.师:明白了怎么说相声,相信大家能说得更好了。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片段,同桌之间相互配合,说一段相声。待会儿,老师将选择表现优秀的同学表演给大家听。

6.优秀学生展示,组织学生进行评价。

六、总结特点,拓展延伸

1.师:本节课文,我们认识了一门新的语言艺术--相声,并学习表演了一段相声。让我们想一想:相声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要通俗,语言要口语化,让大家听得懂。

生:要高雅,要有教育意义,能留给人思考。

生:要幽默,听之让人发笑,思之回味无穷。

2.师:有名的相声艺术家很多,经典的相声剧也不少。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有趣的相声说一说,还可以自己尝试着写相声剧本。

第2篇: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四、课前准备

学生:强调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准备课前说话训练的资料(尊老爱幼的故事),安排学生作准备。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内容

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课时安排:二课时

六、教学设计:

导入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

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 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一)学生自己 轻声朗读,思考回答下边问题:

(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有哪些人?

(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请给这个家庭以及每个家庭成员一个恰当的评价。

( )的家庭( )的我 ( )的母亲( )的妻子 ( )的儿子

(二)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你有一个苹果或一束花,你最想送给哪一个?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看来大家都喜欢这样的家庭。当然,如此温馨家庭,是数不胜数,人们常说,家是爱的港湾,平平淡淡的生活,往往蕴含着亲情的琼浆,即使是一次极平常的散步,也能让人体会温馨的亲情。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向那初春的田野,去感受一家祖孙三代相亲相爱、和和美美…… 二、全体朗读课文,进一步感知内容。

要求:

1、注意字音、停顿、抑扬顿挫,轻重缓意。读准下列字音:熬 (ǎo ) 粼(lín) 霎(shà) 咕(gū)

2、就你对文章内容的感知,从你喜爱或理解的角度,请你给文章拟个副标题并简述理由吗?

A(亲情)B三代C温馨的家庭 D一家人)……

3、文中的一家四口人,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以下举学生部分发言)

喜欢文中“我”,因为他有责任感,孝敬老人……喜欢文中的“母亲”, 虽然自己腿脚不灵便,但她深爱孙子,宁愿受累选择了大路。喜欢文中“‘我’的儿子”他聪明,可爱,听话……学生讨论交流回答后,师生评价。

4、请复述课文内容。

三、品读文段,美点寻踪。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最恰当、最生动形象的给人以强烈美感、句段,并从思想内容、文章的自身语言和结构特色等方面说说美在哪。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评价。

2、提示:写人的写景的句段,可从用词或修辞去欣赏。

示范:A文章的开头美,美在“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是“我们在田野上散步”开头有诗意的镜头。B“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地新绿随意的铺着”

3、美点寻踪:学生找出自己最喜的句子,并说说为何喜欢?

4、学生发言,然后师生评价。(以下举一些学生发言的例子)

例1:美在那水波粼粼的鱼塘,你看……

例2:美在那金色的菜花,你看……

例3:美在那无言的细节,你看: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 ……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这就是爱,这就是责任,这就是尊老爱幼美好家庭,,结尾点明题旨。句式整齐、对称)

例4: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写出孩子的活泼、可爱,聪明)

四、问题探究:

1、当散步发生分歧时我是怎样处理的?我为什么这样决定? (委屈孩子决定走大路,儿子小我可以背他,母亲老小路不好走。)

2、 “我”本来决定走小路,后来为何又走大路? (走小路应该爱是母亲的决定,我尊重母亲。这个决定更完美,这才是作者的创作意图。)

3、文章结尾作者说“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4、题目《散步》是从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请你从另一个角度给本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五、展开想象 体验感受

1、如果你是文中的“我”,爽快地毫不犹豫地依从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么想?

2、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这件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六、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七、比较阅读,学法实践。 要求:读课后“‘研讨与练习三’”短文:《三代》,试着实践学法:

(1)重拟标题;

1、让学生自读、思考、自由讨论。

2、让学生自由发言,在发言后加以点评、明确。 以下是一些同学的发言: 如: ①交叉路口 ②一家人 ③感人的画面 ④责任 ⑤背影 ⑥ 爱…… (注:发言时可让学生略解释重拟此标题的理由,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品读文句,美点寻踪: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回答:: “位先生一手牵着一个刚会走路模样的小男孩,一手牵着一个步履蹒跚的年老中风病患者……”,“三个脚步迟缓的背影……”让我感受到“爱”的温暖,这是一个有责任感的“先生”。画面真美、感人。 “我不怪你,是我自己撞上的……”表现出 那“先生”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3)这两篇文章,你更喜欢哪一篇?说说你的理由。

七、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感受了两家祖孙三代那温馨的亲情。我们采用先“阅读感知内容,再品读寻踪美点”的方法学习这两篇文章,这是我们学习美文的一般方法。希望同学们按这方法去学习美文。

八、 板书设计: 散 步 莫怀戚

我 妻子

母 亲 散步

儿 子

第3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感受海上月出景色的壮观,体会课文中作者的联想,激发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课后的8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描写明月升起的段落中的想像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海上升明月的课件及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导阅读

(一)引导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音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二)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可以用以下问题检验学生的理解程度:

1、课文描写了怎样的一种景象?

2、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的?

(三)学生读书汇报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四)运用不同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感情,使学生和作品产生共鸣。

读的过程中,教师提示学生用对比的方式体会课文中联想的句子。

二、积累内化

1、抄写描写景色的词语

2、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3、出示生字卡片、认识课后的生字,读准注音。强调“簇、剔、皎”的读音。

4、练习

三、迁移练习:

观察月亮升起的过程,学习课文的写法把观察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四、实践活动:

搜集有关描写月亮的诗文阅读。

第4篇:语文教案

教材简析

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皇城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留恋往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示给大家。

教学目标

通过习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习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明确习作要求,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这一段时间,这个单元的课文让我们的视线始终停留在美丽的大自然上,通过调查,我们不仅了解了自然景观的环境状况,你一定想把它记下来是吧,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在上节课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

二、自拟题目,自主习作

提醒:

把材料想完全,把想法说清楚或把事情的过程想仔细再写。师巡视个别指导。

习作指导(同时学习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1、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

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

⑴ 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

⑵ 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

⑶ 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

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

⑴ 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

⑵ 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

⑶ 联系“我的发现”:

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你有何发现?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把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的词汇语句的积累,出示“日积月累”:

⑴ 看看下列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

自由读,指名读。

⑵ 你发现了什么?

(每一组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

⑶ 你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在哪儿运用比较合适?

⑷ 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试着说几句。

⑸ 课外去找一找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

5、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

6、学生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可以朗读自己的大作,默读皆可)。

7、课外写作文。

第5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2.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3.赏析本诗的艺术技巧。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

2.赏析艺术技巧。

教学难点:

1.理解本诗复杂而深刻的主旨。

教学设想:

1.赏析关键词句rarr;把握所用手法及作用rarr;体味诗人的情感rarr;把握诗文主旨。

2.使用品读法和关键词语替换比较法把握主旨。

3.划块赏析。

4.知人论世,明确背景。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文。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激情澎湃,都怀有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浓厚的英雄崇拜,仰慕那些决战沙场、建功立业的将领,但是怎样看待和理解战争,什么是最真正的英雄,我们应该深入思考。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最熟悉战争和了解战争的诗人高适的边塞诗:《燕歌行》。

二.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见文后注释1。

2.写作背景: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三.朗读诗文,划分诗节: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第一段八句写出师;

第二段八句写战败;

第三段八句写被围;

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

四.通过关键词分析赏读诗文: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1.总结诗人描写“出师”渲染怎样气势?结合全诗,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气势的描写?(结合“摐金伐鼓”和“旌旆逶迤”来分析)

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

2.“本自”和“非常”这两个虚字有何作用?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

3.赏析“飞”和“照”两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

4.“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有何表达作用?

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1.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请你概括。

①“萧条”自然条件恶劣;

②“凭陵”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

③“风雨”天气之恶劣。总结: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种对比的手法的作用。

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

3.“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

荒芜、衰败、冷落、凄凉的意境,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4.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自然条件恶劣,气候条件恶劣,敌人凶猛善战,将领与战士的矛盾。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官的寻欢作乐,不爱惜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1.征人思乡,分离之苦,本是边塞诗的传统内容,诗人此处是如何写征人之苦的?(扣住“久”“断肠”“空”,体会征人内心之苦)

2.这段诗文写征人和思妇的彼此分离和思念之苦,与全诗描写战争过程是否背离?有何联系?

3.“绝域苍茫无所有”与“杀气”“阵云”“寒声”“刁斗”矛盾吗?怎样理解?

4.征人思妇之苦与对汉将的谴责有何联系?

这一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相看白刃血纷纷”与上文哪句内容形成鲜明对比?“死节从来岂顾勋”与将领形成怎样的对比?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

2.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

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

五.艺术特色归纳:

㈠思想内容:

本诗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概括了开元年间唐军将士戍边生活的多个方面。重点在于揭露军中官兵苦乐悬殊,抨击将帅腐败无能切不恤士卒,对浴血苦战的士兵寄予深切同情。

㈡艺术特色:

⒈善于描写边塞风光,渲染战争气氛;

⒉运用对比手法,深化作品组主题;

⒊七言歌行,参用律句,形成音调之美。

六.本诗的风格:

雄浑悲壮,风骨凛然。

第6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陋室铭(刘禹锡)

一、预习

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二课时

爱莲说(周敦颐)

一、预习

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2.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均可。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3.请再次朗读课文。

4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讨论并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6.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讨论并归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讨论并归纳:

(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

(2)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

(3)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8.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讨论并归纳: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隐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贵的人,把莲花比喻象征成君子。

9.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讨论并归纳: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结

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句式骄散交错运用,读起来控骼悦耳,顿挫有致。

第7篇: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用下列词语中的任意两个词语口头造句:世界、议论、七嘴八舌、解答、强大、胸有成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达尔文敢于提问、探索,不断学习的精神。

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学习达尔文敢于提问、探索,不断学习的精神。

课时划分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达尔文敢于提问、探索,不断地学习的精神。

重点难点

学习达尔文敢于提问、探索,不断地学习的精神。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你们见过花吗?都见过什么颜色的花?

2、你们见过的花真多呀!可是你们有没有问过:为什么花会有颜色呢?

3、教师导入: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和你们一样年纪的时候就问过这样的问题,那么他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达尔文浇花》。

4、指导读好课题。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播放录音,听录音读课文。

2、请小朋友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3、小组内读书,互相帮助。

4、大家一起读。

三、图文结合,讲读课文

1、再读课文,思考:小时候的达尔文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学生反馈,教师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1)理解什么是好奇心很强?

(2)你们对什么比较好奇,想弄个明白?

(3)指导感情朗读。

3、有一次,和伙伴在花园里玩时,发生了什么事呢?请小朋友们自由、大声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4、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花儿为什么是金色的?”、“它的颜色能改变吗?”达尔文是怎样回答的?

5、指导学生用肯定的语气一读课文这一句子。

6、讨论:达尔文为什么会那么肯定地说?

7、小朋友们,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表示达尔文都在想什么呢?

8、从这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达尔文可没有乱说话,他是经过他的观察和思考解决问题的。可他的想法对吗?我们一起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9、学生反馈。

10、达尔文的想法虽然错了,但是他的想法在大胆的,也敢于

试一试,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请大家跟老师一起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1、从这段话中,你们还读懂了什么?

四、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认识生字。

2、朗读课文。

教后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认识的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用下列词语中的任意两个词语口头造句:世界、议论、七嘴八舌、解答、强大、胸有成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学生认读。

2、指名认读。

3、开火车巩固认读。

4、朗读课文。

5、指导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总结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你们受到了什么启发?

2、你们觉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学习呢?

3、再读课文感知。

三、语文实践

1、出示课后词语,要求学生自由读一读。

2、同桌互相指读,检查对方,谁也不准打“电话”。

3、简单地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4、学生选两个词语口头造句。

四、指导写字

1、出示今天要写的汉字,学生认读并组词。

2、学生小组内讨论该怎样写好这些汉字。

3、学生集体交流、反馈。

4、教师强调、指导。

5、学生练习,教师个别辅导。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

2、朗读课文。

教后感

第8篇:语文教案

重点与难点:

1.学习在驳论文中使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方法。

2.体会反问句式在驳论文中批驳敌论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课——《〈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作者为了“质疑”,在这篇驳论文中竟用了20多个问句,其中有设问句、反问句等问句。反问句也叫反诘句或激问,它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语气强烈,感情激越,色彩鲜明,增强了批驳敌论的力度。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学习这一新课,并体会本文的论证特色。

二、预习课文

学生各自默读课文并做下面的练习,教师引导作答并投影或用小黑板显示。

①给下面加粗的字注意

A.招徕(lái) B.揆(kuí)情度(duó)理 C.惭愧(kuì)

D.乌啼(tí) E.玄(xuán)学 F.江枫(fēng)夜泊(bó)

G.糟蹋(tà ) H.愁眠(mián)

②解释下列词语

A.索隐:探索隐秘的事情。

B.索引:把书刊中项目或内容摘录下来,每条下标注出页码,按一定的次序排列,供查阅的资料。

C.索然无味:形容枯燥乏味。

D.揆情度理:揆、度:估量、推测。按照情理来估量、推测。

E.脍炙人口:脍:切细的肉。炙:烤肉。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大家都称赞。

F.招徕:招揽。

三、研读课文

请若干学生依次朗读全文,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同学们研讨,解答下列问题:

①解释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

明确:张继的《枫桥夜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作,其魅力在于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意境优美的秋江夜泊图。首句即从视觉、听觉、触觉三个方面描绘子秋江夜泊的环境和诗人的感觉。第二句不但写了当时典型的景物江枫和渔火,点明了地点,更重要的在于写出了诗人漂泊异地的羁旅之情,未写人而人在其中。满怀愁思,辗转难眠,不是诗人自己还是谁呢?最妙句在于末句,既承接上句“寒山寺”写了钟声,又暗示了听见钟声者乃诗人本人。秋寒霜重,夜阑人静,忽然一声幽远清晰的钟声传入正在辗转难眠的游子心中,引起怎样的感觉不言自明。这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不禁细细体味当时的环境和诗人的心境。这首诗就是这样通过一系列常见却又典型的景物、细节,情景交融,描绘了一幅意境优美的秋江夜泊图。

②分析课文

③阅读全文,找出所有的问句,体会它们在批驳“敌论”(即论证)过程中的作用。(答案从略)

四、归纳小结(学生议论,发表看法,教师引导修正)

这篇驳论文的开篇新颖独特,采用“诱入”的技巧,即先不让对方马上接受自己的观点,而是绕开一笔,将对方的言论或行动加以弘扬,并连用了三个反问句吸引读者。全文用设问、反问等20多个问句进行“质疑”,通过推理、证明、分析等手法,对“敌论”逐一进行批驳,从而确立自己的主张和观点。

五、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第9篇: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幼教中班语文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

·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 3.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教学重点: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 ⒊.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 教学难点: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 ⒊.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 教学准备:课文朗读配乐磁带。

· 第一课时

· 教学要求: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 2.自学本课生字新词,老师检查自学情况。

· 3.练习朗读课文。

· 教学重难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能给课文分段。

·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引人课题。

· 同学们都喜欢游览,旅游后还有写写游记,幼儿教案《幼教中班语文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后,就写了一篇游记,这篇游记就是——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 叶圣陶先生是怎样写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 二、了解学生预习课文情况。

· 1.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你读了“预习”了解了些什么内容?

· 2.通过读课外书,收集资料。你了解了关于本课的什么知识?

· 生答:我知道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和语言学家。

· 生答:叶圣陶解放前当过小学、中学、大学教师,编辑,解放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职务。

· 生答:繁忙的工作之余,叶老还到多处风景名胜区参观游览,并写下了许多清新优美的游记,《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就是其中之一。“两个岩洞”就是金华北山“五洞十景”中最为著名的两个溶洞:双龙洞和冰壶洞。

· 生答:目前,双龙洞已被列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每天游人如织。

· ⒊老师小结:同学们了解的情况真丰富,看来同学们在课外是下了一翻工夫的。

· 三、听老师范读课文,思考问题。

· ⒈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