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11-26 16:39:08

第1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体会其中的韵律感。

3、初步感知成语的特点并有收集成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词语的收集

教学准备:

卡片、挂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程序: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1、听老师或同学讲《拔苗助长》的故事,揭示课题。

2、教师简介成语的特点。如,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有的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像“后来居上”。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像“杯弓蛇影”。

二、初步朗读课文。

1、边读边想想成语的意思

2、出示“识字”中的成语。

3、听示范朗读。

4、学生自己朗读,读准字音。

三、资料交流

1、课前布置预习,查找资料或请教父母,了解成语大意或故事内容。

2、学生自愿上台交流。我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我能讲这个故事……

3、请听的同学说说,听了同学的介绍,自己知道了什么。

四、读词识字

1、自由朗读,不会的字看书上的注音拼读。

2、自愿读,师生正音。提示:寸,平舌音;彰、障,分清声调。

3、出示字卡,学生认读。

4、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5、指导读全文,读出韵味,巩固认字。

五、课外阅读指导

1、读本组后面的课文,想一想,课文与本课哪个词语的意思相同或相近。

2、找成语故事读一读,积累几个你喜欢的成语。

六、指导写字:

本课八个要写的字中,有六个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字。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观察、分析字形,运用左右结构的字的书写规律把字写规范,写美观。

补:第四、五两笔要短,右边不过竖中线,左边不要写成。

拔:左窄右宽,捺要舒展,右边不要写成“发”。

所:左边的笔顺是。助、功:右边都是“力”字,“横折钩”的“折”笔要往左斜,不能写垂直。

第2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语文现象,认识语文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学生收集,口头交流,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语文世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写出自己对社会生活中语文的运用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3、引导学生收集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常见的、最新鲜的和最活泼的语言现象,初步树立汉民族共同语言的规范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学生收集、口头交流,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语文世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写出自己对社会生活中语文运用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教学用具:

洗衣粉包装袋、“美乐多”瓶、胡豆简介、广告语、警示语等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如果让你去背诵圆周率,你们会背吗?可是,有一个故事里的主人公就会背。你们想知道他是怎么样学会背诵的吗?

故事:很久以前,有位教书先生,整天不物正业,就喜欢到山上去找庙里的和尚喝酒。他每次临行前都给学生留下一道作业:背诵圆周率。开始的时候,每个学生都苦不堪言。后来,一位聪明的学生想出妙法,把圆周率的内容与眼前的情景联系起来,编了一段顺口溜:

山颠一寺一壶酒(314159)

尔乐哭煞吾(26535)

把酒吃(897)

酒杀尔(932)

杀不死(384)

乐尔乐(626)

先生一回来,大家都会背诵了。

由此,可见语文学得好,对数学也大有帮助的。不单如此,在生活当中,处处可见语文的影子。

二、收集,观察生活中的语文。

例如,电视、广告、校园横幅、对联。包括家里的一些食品的简介等等都体现了语文知识。

广告:某石灰广告——白手起家

某化装品广告——趁早下“斑”,请勿“痘”留

耐克——一切皆有可能。

对联:

苏轼和佛印的谑联:苏轼见一条狗在河边啃骨头,遂出: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从容把写有苏轼诗句的扇子往河上一扔,曰:水流东坡诗(尸)。

生活用品的名字和广告、食品简介和姓名等:

名字:自己家人对自己的期望。

飘柔、立白、美乐多、雪碧等熟悉的生活用品的名称和它们的广告语。

横幅:学校挂的、街道写的等等

但是,在现实中,这些广告语或者是横幅或者简介语等也有出错的时候,字词用得不当,词语用得不好,句子不通顺,这都关乎语文的知识问题。例如我曾见到有人将“公厕”写成“公则”;有一则重庆出的胡豆简介有一段写到:

本品是以优质蚕豆、芝麻、川白糖、液体、葡萄糖、植物油、辣椒、甜酱、精盐等多种天然香料精制而成,具有酥、脆、香、甜、辣、咸鲜诸味融为一体,入口化渣,怪味无穷。

让学生修改这则简介。

三、交流介绍收集到的生活用的语文现象。

你们收集到生活中的语文现象,你们能举其他的在生活当中遇到的语文现象吗?你可以说说你对这些现象的感悟和体验。或者,你能说说语文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也是可以的。大家可以相互交流,相互说一说。

四、布置作文。

范文讲解,写得好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看到别人这么写,自己想一想自己该怎么写继续收集资料,以“生活处处有语文”为题,写一篇至少500字的作文。要求写出自己的感悟和体验。

第3篇: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以“保护文物”为题,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文物保护意识。

2、学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提高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

3、领悟并在习作中运用“比照”的写法。

4、背诵积累景点楹联,提高记忆力,感受中华诗词魅力。

课前准备:

与中国的“世界遗产”有关的音像图文资料,搜集有关文物保护的资料,搜集各景点有名的诗词和楹联等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宽带网

一、明确任务

指名读,说一说本次资料搜集的范围。

二、交流方法

1、方法展示台

你是采用什么方法搜集资料的?遇到困难是怎么克服的?

教师随机板书:

随时摘抄、剪贴、或复印;

查阅或购买书籍、杂志、碟片;

查找相关古诗;

登录网站查找;

调查访问亲朋好友;

观看有关的电视节目。

2、资料展示会

展示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简要谈谈搜集的过程。

3、老师的建议:

(1)建立资料袋,分类收藏;

(2)组成合作小组进行收集与整理;

(3)要纠正一些不当作法。

三、课后实践

进一步搜集相关资料,为专题展示活动准备。

第二课时

一、读有关长城的报道,你有什么感受?

板书:口语交际――保护文物

二、展开讨论,提出建议

1、4-6人为一组,围绕保护长城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建议。一人主持,一人记录,人人发言,充分讨论。教师巡回倾听,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2、各组推荐代表在全班发言,并组织评议。教师适当板书要点,引导把建议相同或相似的归为一类。

3、自由发言:由保护长城开始,交流各人了解的其他文物古迹被破坏的情况,说说怎样加以保护。

三、创设情景,模拟交际

交际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点拨、组织评议等方式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具体。

四、课堂小结,表扬激励

第三、四课时

习作

一、创设情景,

1、有一批外国游客专门到中国游览“中国的世界遗产”,我们要成立“导游团”评选十佳导游,大家愿意吗?

2、要求:

(1)熟悉景点风光,了解有关故事,明确注意事项;

(2)写出并熟悉导游词。

二、交流资料

1、你想介绍哪一处“中国的世界遗产”重点介绍什么?

2、说说你最有特色的内容;

三、阅读范文,借鉴写法

教师出示一篇导游词,让学生自主发现如何写,再默读教材中的揭示语,进一步明确写法与要求。

四、自主完成习作

第4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墨子非攻的思想主张,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反对侵略,热爱和平,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

2、了解墨子;积累文言文常用词语;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论理多用类比的写法。

3、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叙事说理的方法,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骤;积累文言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难点

鉴赏墨子的劝说技巧。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言: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硕果累累的先秦科技和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为我国古代文明增添了光彩。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逐渐被打破,私人著书和讲学的风气越来越盛;学派林立,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其中有影响的是墨、儒、道、法四大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中有一个人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不义战争,他就是墨子。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选自《墨子》的文章——《公输》。

2、作者介绍:

墨子(约前476~前390),名翟(dí),相传为战国时期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原有71篇,现存53篇。是中国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著作总集。一般认为是由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反映了墨家的思想。墨子宣传“非攻”(反对掠夺性战争)“兼爱”(既爱自己和祖国,也爱别人和别国)等主张,反映小生产者的利益和愿望。

3、作品背景:

墨子所处的时代,各诸侯国掠夺性的战争频繁不已,严重破坏了生产,甚至使下层人民被迫“折骨为炊,易子而食”。墨子希望解除劳苦大众的苦难,这是他提出“非攻”“兼爱”等政治主张的思想基础。当时楚国是大国,占有两湖一带广大地区。宋国小,在今河南商丘一带,但处于战略要地。楚国用公输盘制造的器械,接连打败了周围几个国家,于是准备攻打宋国,墨子听到了消息,便从鲁国赶到楚国去止楚攻宋。《公输》写的就是这件事,具体地表现了墨子的“非攻”思想。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解课文内容。

课文朗读

(1)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扫清语音障碍。

(2)小声阅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及参考资料,疏通文意,找出疑难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将个人的疑难问题提交小组讨论解决。教师巡视解惑。

(4)全班共同解决小组中有争议的问题。

(5)教师指导学生积累本课的文言知识。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略)

2、学生轻声朗读课文,做好复述课文的准备。

指名学生复述课文故事。

3、要求学生一边自行默读课文,一边揣摩对话的'语气、语意,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激烈、紧张的气氛。

4、教师适当指导朗读。略

5、分角色朗读课文,一边朗读,一边纠正,力求读准。(叙述者、墨子、公输盘、楚惠王)

请大家再大声地将课文朗读一遍,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6、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1)提问: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主要人物是哪一位?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本文对应的双方是墨子和楚国的公输盘、楚王。主要人物是墨子。他前往楚国的目的是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宣传他的“非攻”思想。

(2)哪句话揭示了全文的主要事件?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3)公输班何许人也?楚国攻打宋国的这场战争的性质如何?

明确:注释②此场战争是“不义之战”(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

(4)哪句话表现了墨子见义勇为和不辞劳苦的品质?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5)为什么墨子从得到楚国攻宋的消息到见公输盘,中间只用“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十二字来表达?

(因为事情紧急,刻不容缓;墨子一路上的经历,与文章主题关系不大。)

墨子为什么如此不辞劳苦?

(为了实现“兼爱”、“非攻”的思想)

解释“兼爱”、“非攻”

(6)文中哪句话揭示了事件的结果?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7)请以“这篇课文叙述了________的故事,表现了________”概括课文的内容。

如:这篇课文叙述了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表现了墨子的机智、勇敢和善辩。

集体朗读课文,进一步领会课文内容和思路,体会对话的语气、语意。

三、布置作业

反复阅读课文,思考墨子是怎样一步步地阻楚攻宋的?并仔细品味墨子的劝说艺术。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复习导入。

二、精读课文,探究墨子止楚攻宋成功的奥秘,体味墨子的劝说艺术。

(一)学习课文曲折有致的故事情节

课文叙述了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思考:如果你是墨子的话,你想怎样劝阻?(如果你遇到一个身强力壮的人无缘无故地欺负一个弱小者时,你想怎样处理?)

(1)速读课文,概括出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的三个步骤。

(2)师生讨论,明确:

第一回合是墨子使公输理屈词穷;

第二回合是墨子使楚王理屈词穷;

第三回合是模拟攻守,说明楚国攻打宋国不会有好结果,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二)分析第一回合

(1)墨子为何先劝公输盘?

(2)墨子是如何劝说公输盘的呢?

墨子见公输盘,并没有直接劝阻,而是先设下圈套。(“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①当墨子请公输杀人时,公输作何表示?(“不说”)

②墨子进一步说可以“献金”,采用激将法,其真正的意图是什么?

(真正的意图在于步步激怒公输盘,逼使他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一类的话来。因为墨子料到公输盘虽然在积极准备血腥的战争,但表面上必然会装出坚持正义的样子。公输盘果然中计。)

③墨子怎样给予致命一击的?

墨子抓住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一语,驳斥了他的所谓的“义”。

首先义正辞严地指出‘宋何罪之有”,而后指责攻宋的不智——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同时批评攻宋的不仁,因为宋本无罪。

得出结论:公输盘的“义”是“不杀少而杀众”,是更大的不义。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是在指责公输盘的不义吗?(不是,是为了防止公输盘以种种理由搪塞推托责任。)

墨子用“不可谓智’”不可谓仁”。

第5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练习声旁,通过组词比较形声字

2、词语搭配练习

3、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

练习声旁,通过组词比较形近字

教学方法:

练习法、朗读法

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照样子写一写

1、让学生说出自己组成的字

2、组词

3、延伸:让学生区别每组字

二、词语搭配练习

1、练习课文中的内容

2、延伸:让学生换修饰语。

三、照样子说一说

1.让学生读文中的例句。

2.学生说自己造的句子。

3.教师给学生强调造的句子要把一种事物比做另一种事物。

4.学生互评造的句子,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

一、自读<塘鹅妈妈>

1.让学生自己认字

2.大声朗读。

3.引导学生下课尝试,闭紧嘴巴,别人怎么诱惑自己都不张嘴的滋味,体会塘鹅的心情。

二、夸夸我们的妈妈

1.让学生想的优点。

2.让学生夸夸自己的妈妈。

三、给妈妈过节

1.了解三八节的常识。

2.为妈妈做件事。

3.练习写留言条,写祝词。

第6篇: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会认“压”等4个生字,会写“垂”等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

3、感悟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物是怎样变化的,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课前准备

1、教学挂图,有条件的可制作反映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象的课件。

2、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夏天的午后,常常会出现雷雨的现象,你能说说雷雨时的景象吗?

(老师肯定学生的体验后,揭示课题,看课文是怎样写雷雨的)

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老师巡视,有重点地对读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认读词语卡片。(黑沉沉。乱摆。迎面扑来。彩虹。蜘蛛。蝉。越来越响。垂。压)

3、生字组词,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带有生字的词语和句子。

a.压──压下来;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b.乱──乱摆;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c.垂──垂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d.虹──彩虹;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4、同桌相互听读课文,一人读一段,在读中巩固识字,学习新词。

朗读感悟,理清文脉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老师引读。(雷雨前:满天的乌云……树上的叶子……忽然一阵大风……哗,哗,哗,雨下起来了……雨停了……)

3、让学生找一找,课文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时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后的景象,分别在书上做记号。

4、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调分别读好这三个部分,用心感悟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5、分组朗读,老师随机指导。

第7篇: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词语。

2、反复诵读,注意读出感情和节奏。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在读中感受诗中浪的形象。

2、深刻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

四、课前准备:

查字典解决字词,搜集作者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1、导语:

许多美好的事物都会让人浮想联翩,现在请同学们欣赏一组海浪的图片,欣赏之后,请你来形容一下在你的眼中与心中,海浪是的形象以及你的感受。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在他的散文诗《组歌》中为我们塑造了关于海浪的全新的形象,那他的想象与你的想象是否有一些相通之处?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浪之歌》。

2、检查预习作业。

读准字音。

关于作者及本文

纪伯伦,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生于黎巴嫩,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其在散文诗方面的成就和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高远的理想。

3、整体感知

(1)学生听配乐朗诵,边听边想象课文展现的画面,体会诗的美好情韵。

(2)请大家自由朗读,模仿录音,注意语言流畅,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停顿、快慢。初步感知诗中浪的形象。

(3)思考:诗人在作品中把浪塑造成了一个什么形象?

运用拟人手法,塑造了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首先是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的热烈,爱的深沉。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许下忠诚的誓愿;傍晚,她又为爱情唱着祈祷的诗篇。潮涨时,她热情洋溢,紧紧与情人拥抱;潮退了,她难舍难分,依恋地扑倒在情侣的脚下。接下来,这个女性形象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寂静的夜晚,大地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唯有她辗转反侧,难以安眠。它成为人间世界的守护者。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在这里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形象。我们可以领悟到诗中海浪的爱情的内涵,那不仅仅是对海岸的爱情,也是对更广阔的世间万物所怀的满腹的爱情。

(4)海浪深情地爱着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表达了诗人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眷恋,有时候诗人还可以借助诗来表达更深刻的内涵,这时我们就要结合诗人当时的写作背景。

熟悉诗人的都知道,诗人长期与故土别离,旅居异国,身老他乡。所以他常常在自己的诗作里,对祖国寄寓深厚的恋情。那么这首诗中也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忠贞不渝的热爱。

(5)我们对诗歌的情感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了,现在请大家挑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带着感情朗读,并且思考下面的问题:作者笔下的海浪是具有怎样的特点?结合具体语句来说明。可以用如下句式来表达:

我选的句子是(文中语句)我从中看到了一个的浪,我的理解是:。

例如:我选的句子是“潮水涨来时,我拥抱着他,潮水退去时,我扑倒在他的脚下。”我从中看到了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浪,我的理解是:潮涨时,浪热情洋溢,紧紧与情人拥抱;潮退了,她难舍难分,依恋地扑倒在情侣的脚下。无论何时,浪始终依恋着自己的情人,和他不离不弃,这体现了浪的忠贞。

(6)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笔下,浪有了生命,有了灵气,他深情地爱着自己的情人,他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让我们带着深情的语气,舒缓的节奏再次朗读课文,感受诗人笔下全新的海浪的形象。

女生读1—4节,男生读5—6节,齐读7节。

4、诗人这种丰富的想象力以及仁爱博大的胸襟不仅体现在这首《浪之歌》中,在《组歌》的其他几首中都有惊人的表现。让我们带着纪伯伦的深情来欣赏课文节选的第二首《雨之歌》。

(1)用深情的语气和舒缓的节奏朗读课文,初步感知雨的形象。

(2)品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在旁边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

六、作业:

课下阅读《组歌》中其他三首,用旁批形式写下自己的评析,并摘抄诗中的佳句。

第8篇:语文教案

第一课时

一、巩固练习

写一写,填一填,画一画。(针对课文内容画一画)然后写出青蛙讲的故事的名字。

二、表演

1.说一说小鱼心情的变化。(板书:好奇――着急――高兴)

2.说一说青蛙的表情。(板书:大眼睛转了一下大眼睛转了两下)

(教师如果随学生的回答板画,更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的热情。)

3.全班推荐4个小评委,组成评委团。

4.分小组排练。(教师要提醒学生分工合作――小导演、小解说、小演员。注意加上动作,表情的变化,如果能加上合理的想像,语言表达完整,就被评选为表演优胜小组。还可以设立多种奖励的名称如最佳小鱼、最佳青蛙、最佳导演……激发学生的表演欲。)

5.小组展示。

三、作业设计

自己试着画一幅画,然后编一个有趣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真读词读句,完成练习。

2.指导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进行积累,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完成选字填空

1.出示“再、也、又”。指名读。教师讲解:这三个词都有重复的意思,但在运用时也有差别,让我们看看他们怎样用在句子中。

2.学生独立做。

3.订正。

二、完成“看一看,填一填”

1.说说这些偏旁的名字。

2.仔细想一想,他们都和什么有关?

3.学生独立填写,可以多写几个。

4.补充填写书后的偏旁表。

三、完成“想一想,填一填”

1.学生独立填写。

2.指名读句子,检查填写情况。

3.延伸练习,拓展思维:青蛙和小鱼都有(针对学生的不同意见展开讨论)

四、作业设计

1.从学过的课文中选择20个生字,练习书写。

2.查找有关李白的资料并收集两首李白写的诗。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制作朋友卡,加深对朋友的了解。

2.积累李白的诗,加深对李白的了解。

3.掌握一把“金钥匙”:“多比比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古诗《赠汪伦》

1.谈话导入:课下每个同学都收集了李白的资料,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李白吧。(交流收集的资料)

2.学生借助拼音将古诗读通。

3.指名读。看字音是否读准确。

4.教师讲诗意。

5.学生练习背诵。

6.交流收集到的李白写的其他的诗。

二、“金钥匙”

1.自由读。对“金钥匙”的内容有大概的了解。

2.说说你拿到了一把什么样的金钥匙。

3.你打算怎样“多比比”呢?(引导学生从自检的角度来谈,可以跟自己以前比,看到进步,激励自己;可以跟同学比,看到差距,继续努力,通过比较,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三、制作朋友卡片

1.让学生看看书中提供的朋友卡片的内容,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还可以补充上什么内容?

2.学生填写朋友卡片。(可以写在书上,也可以写在本子上进行装饰,保存。)

四、作业设计

1.已经掌握了“多比比”这把金钥匙,就将自己的情况写在本子上。

2.认真填写朋友卡片,经常翻看运用。

第9篇: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语文园地”安排了“交流平台”,了解把握长文章主要内容的阅读方法;安排了“词句段运用”,用学过的修改符号修改一段话,体会不同比喻句表达的不同感情色彩,并进行仿写;安排了“口积月累”,借助插图了解古诗《独坐敬亭山》的大意,并背诵古诗。

本单元语文要素是“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四年级上册提出了“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1.与同学交流怎样阅读篇幅较长的文章,学会把握长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学习一组与古人读书求学有关的成语,知道它们的故事和含义。

3.体会比喻手法能表达不同的情感,再照样子写句子。

4.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

与同学交流阅读篇幅较长的文章的方法;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

积累古人求学的成语,感受人物品质;掌握运用比喻手法表达不同的情感的方法。

【教学策略】

1.“交流平台”的教学中,结合本单元课文,先说说自己在阅读时是怎样阅读长文章的,再与同学讨论、交流,在阅读实践中加以运用。

2.对于“词句段运用”第一题安排的成语,与古人读书求学的故事有关,重在引导学生交流与成语有关的故事和成语的含义。对于第二题,先让学生读熟句子,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比喻句表达的不同感情,再仿照例句改写句子。

3.对于“日积月累”,先让学生读熟古诗,再通过查资料、与同学交流等方法,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最后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背诵积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与同学交流怎样阅读篇幅较长的文章。

2.学习与古人读书求学有关的成语,知道它们的故事和含义。

【教学过程】

板块一

交流平台

1.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1)师引导: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课文?

(2)生交流后师出示本单元课文题目。

(3)比较3篇课文在结构上的异同。

①师引导:现在请大家翻开课本,快速浏览第六单元课文,看看3篇课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②示例:相同之处在于篇幅都比较长,而且都是分成几个部分来写的;不同之处在于《小英雄雨来(节选)》用序号来标示每个部分,《我们家的男子汉》用的是小标题,《芦花鞋》用的是空行。

2.交流学习篇幅较长的文章的方法。

(1)师引导:在平时的阅读和学习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类篇幅较长的文章,遇上这类文章,我们应该怎样更高效地去阅读呢?《小英雄雨来(节选)》中给出了几种阅读的方法,对于阅读长文章,你们有什么看法呢?这节课我们就进入“交流平台”栏目去学习讨论吧!(板书:交流平台)

(2)师引导生学习“交流平台”中的方法。(出示课件)

①生自由读。

②师指名说说从“交流平台”中学到的方法。(相机出示课件)

(3)师引导讨论交流:你还知道哪些阅读长文章的方法?

①生小组内讨论交流,将交流结果简单地记录下来。

②师指名交流汇报结果,及时给予指导,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阅读长文章的方法:

略读,只需要掌握文章的大意和纲目,不要一字一句地琢磨。

快速默读,一目十行。

跳读,只要抓住文章的主要部分,选读某些自己想要看的章节。

3.师引导生结合自己的阅读实际,谈谈怎样运用这些方法阅读。

(1)同桌互相交流,结合本单元课文和课外阅读,谈怎样运用这些方法读较长的文章。

(2)生畅所欲言后,师指名交流。

4.师小结:高尔基说“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今天我们学到的阅读长文章的方法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好地阅读。希望同学们能将这些方法运用到我们平时的阅读中去,这样不仅能提高我们阅读的效率,还能让我们对长文章的理解更透彻。

【设计意图】“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堂上提出的阅读长文章的方法是理论性的,光凭说教学生是不能融会贯通的,必须结合自己的阅读实际去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这些阅读方法,才能运用这些方法读更多的文章。

板块二

词句段运用

1.学习与古人读书有关的成语,知道它们的故事和含义。

(1)课件出示课本中的成语。

(2)生自由读成语,做到读准字音。

(3)生交流讨论,弄清它们的故事和含义。

①小组内交流。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小组讨论交流这些成语的故事和含义。

②全班交流。(相机出示文字及视频)

(4)拓展知识。

①师引导:你还知道哪些与读书有关的成语?(示例:韦编三绝、孜孜不倦、学富五车、满腹经纶……)

②师:学了这些成语,你有什么收获?(引导生从刻苦学习,认真读书等方面谈体会)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比喻句表达的不同情感,练习仿写。

2.积累古诗。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词句段运用

1.课件出示“词句段运用”第二题中的两组句子,师引导生体会加点部分表达的不同感情。

(1)读一读。师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全班齐读。

(2)想一想。句子中加点的部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预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议一议。加点的部分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生在四人小组里讨论交流)

(4)说一说。(全班交流)

示例1:第一组句子中的第一个句子加点部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雨来的机灵。第二个句子加点部分赞扬了雨来游泳本领高。这一组句子中加点的部分都表达了对雨来的赞扬之情。

示例2:第二组中句子加点部分形象刻画了敌人的凶残,表达了对敌人的憎恶之情。

(5)师指导朗读,注意通过朗读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

2.仿写练习,强化用比喻手法表达不同的感情的训练。

(1)出示课件。

她跳着轻快的舞蹈。

那个小偷远远地盯着柜台里的珠宝。

(2)生自由练说;全班交流;生在课本上进行改写练习。

示例:她像一只轻盈的小燕子跳着轻快的舞蹈。

那个小偷好像一匹饥饿的狼远远地盯着柜台里的珠宝。

3.拓展练习。

(1)师引导:在学过的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也运用到了这种手法?

(2)生畅所欲言。

4.师小结:用比喻来描写事物的特征,能让事物更加生动形象;用比喻来渲染景物,能让景物具体可感;用比喻来表达情感,能让自己的爱憎更加分明。希望同学们在平时的阅读学习中,积累更多的比喻句,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相信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本板块的设计就是力图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实践活动中,提高能力,体验成功。

板块二

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古诗,同时播放朗读音频。

(1)师引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师指名读;全班齐读。

(2)简介创作背景。

(3)师引导生自读感悟诗句。

①生自由读诗句,边读边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诗句。

②师引导: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大家交流。

③生自由交流。

师小结:这是一首写景诗,既写眼前之景,又抒发了孤独之感,这两句诗中“动”中有“静”。无论是“静”与“动”,都烘托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静观之久,写出他“独坐”时孤寂的情景。

2.练习背诵。

3.拓展延伸。

师:你还知道哪些写景的古诗词?(相机出示课件)

本板块的设计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积累古诗词的兴趣。主要通过反复诵读诗句,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让学生自读感悟诗句意思等方法,帮助学生很快地背诵诗句,达到积累的目的,同时拓展一系列关于写景的古诗词。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是从回顾课文内容入手的,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中设计的三个问题都是关于本单元课文内容和课文写作方法的,这种简洁的导课方式既复习了旧知识,回顾了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方法,又导入了新内容,做到了温故知新,非常实用。

语文教学尤其是“语文园地”的教学不是填鸭式教学,教师在教学时应注重活跃学生学习的思维,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第10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能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词语,积累描写繁星的词句。

2、欣赏文中描写的观看繁星的情景,领悟作者表达的感受。

3、学习用联想和想像的手法写景状物,抒发情感;学习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4、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大自然,培养其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看繁星的感受,品析课文描写繁星的精彩语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有人说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在无边的夜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你喜欢天上的繁星吗?每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星,你的心情怎样?你产生了怎样的遐想?请同学们说说。

生:我想到的是牛郎织女。我想起了女娲补天的神话。我想起了钢琴奏鸣曲《星空》

师:同学们的想像太丰富了,懂得也很多。你们知道吗?著名作家巴金也是一个特别喜欢看天上繁星的人,今天我们就一起随巴金先生去看繁星,并听听他的感受。

二、预习检查

(互阅课堂笔记,观摩字词积累。互相补充“我所知道的巴金”,准备向全班同学介绍。)

1、读准字音

2、理解词语意思

摇摇欲坠: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半明半昧——昧:昏暗。一会儿明亮,一会儿昏暗。密密麻麻——又多又密(多指小东西)。

3、了解作者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代表作有《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他的文字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三、初步感知

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余同学:

用波浪线勾画出写巴金观察繁星的时间、地点、情况和感受的词句;

四、合作交流

1、课文几次描写繁星美景,内在的顺序是什么?

明确:作者三次描写繁星美景图:第一次是“从前在家乡

七、八月的夜晚”,第二次是“三年前在南京”,第三次是“如今在海上”。

三次描写繁星美景的内在顺序是时间顺序。

2、作者三次写看繁星的情况和感受有什么不同?(可以用在(时间)_,(地点)_,我看着_______,感觉到______________。的句式概括)明确:“从前”在家乡,看到的是“密密麻麻的星”,“三年前”在南京的“一个静寂的夜”,作者看到的是“星群密布的蓝天”并且“认识了一些星星”,而如今,作者看到的是“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甚至“看清楚了那个天上的巨人”,“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感受不同:“从前”的感受是“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三年前”“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如今”“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3、读一读作者感受的句子,研究比较它们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讨论为什么不同?

明确:第一次“望着星天??母亲的怀里似的。”母亲的怀抱总给人以温馨的,表达了依恋之情。第二次“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和我谈话一样。”表达了与星之亲密,投机的伙伴之感。第三次“我望着那许多??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写出了海上望星的无比舒心、安详和陶醉的感受,以及与星的知心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星空、繁星(即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美好生活的向往,童心、童趣不减。

(回到母亲怀抱的温馨感受——亲密————既像朋友般亲密又像在母亲怀里一般温馨。)

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感知也渐进细微深切。

五、品味语言(重点结合第三段)

1、文章之所以让我们愿意一读再读,是因为它的语言美,你能找出来并读一读,品一品吗?(教师引导:从思想情感、语言表达、谴词造句等方面去说理由。)比如:“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这句话以一个“悬”字形象地写出了星星摇摇欲坠的情态。

“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作者以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不仅情趣盎然,而且饱含着对大自然的深深热爱之情。

“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运用排比的手法,依次从触觉、听觉和幻觉的角度描写海上之夜令“我”产生的种种美感。

“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我”的眼睛模糊时看到的所见的无数星星摇摇欲坠的景象,比喻成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情景十分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六、写法剖析

在作者的笔下,繁星点点,胜似仙境,美妙无比。文章之所以有如此美妙的意境,是因为文章既有对星空真实的描绘,也有作者自己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种写法就叫作虚实结合。下面请你找出这些描写,细细品味,说说它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然后,模仿课文的写法,按照“渐渐的??我仿佛看见??我仿佛听见??我觉得??”这样的句式也写一段这样的话。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巴金的作品《星空》,领略了大海、夜色和星空的美好,感受了作家那种追求自由,渴望美好的情怀,我想,大家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一定也有了一个热切的期待,那就是要像巴金那样,做一个向往美好,追求美好,展示美好的人,只要努力,你们的愿望一定会实现的。

八、随堂检测

第11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三首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时间的重要,从而抓紧时间学习。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诗,并会背诵。

3.认识6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表达的含义。

教学准备

小闹钟、挂图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小闹钟,让学生观察秒针转一圈的轨迹。

二、自主阅读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三首古诗,整体感知。

2、小组互动:小组内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3、指名读,集体正音。

三、熟读成诵

1、引导学生读诗,注意诗句的停顿和节奏。

2、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致意思和自己的理解,教师相机点播知道不理解的问题。

3、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使学生对古诗更有兴趣,加深记忆。

4、朗诵。

5、集体交流读书心得。

6、背诵三首古诗。

四、检查识字

学生开火车识字。

五、总结

读了三首古诗,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今后打算怎样做?

板书设计:长歌行

劝学

惜时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