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12-02 18:12:34

第1篇: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在人生成长的不同时期对大自然的种.种感受,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纯真的刻骨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受力以及美好情感。

3.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感受生活与自然的方法。

4.认识3个生字,正确书写10个生字。读写“酷爱、幼稚、抒情、遥远、搅动、弥漫、诗情画意、凝思、遐想、脉脉相通、写照”等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在不同时期对大自然的种.种特有的感受。

教学准备

师生可以在课前收集了解有关作者的资料,包括作者的相关作品(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文题

1.导言:同学们,我们在成长在进步,我们耳闻目睹接触到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低头在水边玩耍,抬头望见空中的云霞,让我浮想联翩,郊游让我大开眼界,外出求学之际,我心旷神怡,大自然是我心中最美的诗。板书课题:大自然,心中最美的诗

2.解题:看课题,你知道“大自然”是谁心中最美的是吗?(我)文题用逗号取代了“是我”我具体指谁?(宗白华)

3.简介作者宗白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什么事?

作者用艺术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绮丽多变的景象,以及被这些景象引发的美妙的感受和神游万仞般的想象,抒发了作者无比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请同学们用笔标出自然段,并找出自然段开头一句表示时间的词语,把它圈起来。观察这几个词,看看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

3.按这个顺序给课文分段,(3段)并概括段意。

第1段:(1.2自然段)写孩童时大自然引起的幼稚的幻想。

第2段:(3自然段)写少年时大自然引起的奇异的情感。

第3段:(4~7自然段)写青年时与大自然结成微妙的音符。

三、仔细品读,理解感受

(一)自由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边思考,找出作者在每一段时间内,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所产生的特殊感受(想象),说说你对这种感受的理解,并读一读。

(二)交流感受,朗读体验

学习第一段,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小时候,天空的白云和石桥畔的垂柳,云谱。)

小时候,我们可以说是孩童时候。作者见到云联想到什么?找一找写云的句子读一读,读的时候语调要错落有致,表达出作者的兴奋点在大自然的山水之间。边读边想象汉代的云、唐代的云、抒情的云、戏剧的云都是什么样子,并在书下边的彩图上有简笔画出各种云的示意图。练习读。指名读。

刚才我们画了一些云的示意图,说说你对作者这种幼稚的幻想的理解。

文中的我热爱大自然是他的天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迷恋大自然的脚步越走越快,作者郊游去的地方,景色宜人,我们也一同去看一看吧!用“——”画出所去的景点及见到的景物,用“~~~~”画出作者的感受,体会凄凉的感觉与幸福之感结合的奇妙之情,练习朗读。

(朗读时要突出对古迹景色既赞美又有怀念莫愁女之意;既有对空气清新,环境静寂的赞叹,又有对绿树掩映,湖水清丽景色的极度陶醉之意。)

指名读。小组之间比赛读。

教师小结:小时候,作者无论是一人观赏,还是与小伙伴郊游时,他都被大自然的秀美与深邃所陶醉,痴迷于自然之中,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并觉得自己与自然合二而一,飞升远去,显然,他不只是看、玩,而是用心去感受,去理解,去消化,把握了大自然的神韵,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此时作者的想象叫幻想。

你也有过如此入情入境的时刻吗?说一说。

这一段的板书我们也学习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来概括一下,老师教学生连词成句,

接下来我们学习学习第二段:

十三四岁我们叫做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已经成为一名少年,大自然又引起他哪些奇异的情感呢?第3自然段内,有时间,也有作者的感受,但没有具体写出所见到的大自然的美景,结合你现在的年龄,替作者添补上他所见到的景物。说说你的奇异的幻想。

作者长大了,有自己的观点,自信,突出坚定并活泼好奇之意。体现我对自然的爱越来越真切。

这一段的板书,谁愿意概括?尽量让学生完成。

下面我们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第三段:

一个人读(4自然段),找出时间,景物,画出感受,并理解,“青岛的海风吹醒了我的心灵”的意思。

一个人学(5自然段),找出时间,景物,画出感受,并理解,“初春的地气,在山水里蒸发的较早,举目都是浅蓝深黛;湖光峦影笼罩得人仿佛也成了一个透明体。”

一个人学(6自然段),找出想象的句子,并理解“一个长期的`微妙的音符”是什么意思?

一个人学(7自然段),说一说“华灯一城梦,明月百年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组内学习,比赛说理解,比赛读一读。

学生汇报

师小结:作者17岁时到青岛德国高等学校中学部修读。此时他已经是一个青年了。感性的浪漫中已融入了理性。青岛是海滨城市,他可以经常去看海,大海浩瀚无垠、气势不凡,是生命的发源地,面对有这样特征与内涵的事物,他的心灵受到震撼,思想与情感得到陶冶,升华出一种理性认识:世界是美丽的,生命是壮阔的。作者把这一过程称之为“海风吹醒了我的心灵”“象征”用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特殊意义。凡作象征的事物其特征必与特殊意义有相似处或必然的关联。大海气势壮阔,又是生命的发源地,与世界和生命之间关联紧密,作者抓住了关联产生“海是世界和生命的象征”的联想。这种联想是微妙的。

作者引用朋友的诗句,体现出他爱诗,写诗,读诗,因此作者“心中涌起美诗意”

(三)通读全文,体会情感

师:思考作者喜欢写诗,与大自然有什么关系?

(作者是我国的美学家,还是诗人,是大自然给了他诗的灵感,大自然是他心中最美的诗)

下面我们共同欣赏作者的诗《我生命的流》。

四、阅读鉴赏,突出特点

1.写景,并直接抒发感情。找到有关的句段。

2.全文运用想象手法,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指出具体的句子。

五、回顾全文,概括内容

课文讲了什么事?(作者描绘了大自然绮丽多变的景象,以及被这些景物引发的感受和神游万仞般的想象,抒发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六、朗读课文,背诵佳句

1.指名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2.比赛背诵。

3.摘抄自己喜欢的妙词、佳句。

七、实践拓展,读写结合

回忆你所见到的自然景观,哪些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你对它很有感情,写写自己的感受。

第2篇: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在整体读文的基础上,分部分读课文,概括段意,说出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访兰过程中“我”的所见、“我”与父亲的对话,读出“野兰”和“家兰”的不同特点;对比特点,说出“野兰”与“家兰”的不同格调。

3.紧扣“不敢”、“后悔”读出作者对“野兰”的敬仰,学习“以兰喻人”的写作方法,谈做人打算。

教学重点:

访兰过程中“我”的所见,“我”与父亲的对话。

教学难点:

从重点句段中读出兰的品格,明白做人道理,学习“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启发式;讲授法

教学准备:

1.课前,学生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2.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导入新课

1.课前热身——“君子”与“小人”之辨。

(PPT出示词语):“正人君子”、“卑鄙小人”。

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学生联系实际谈生活中所见的两类人。

(PPT出示两种人的特点):“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PPT出示君子的人生境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导入新课

下面我向你们推荐四位君子。(PPT出示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图片。)

揭示课题(PPT出示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板书课题。

介绍作者。

引导学生从课题产生质疑

为什么用“访”而不用“赏”?

“我”是如何访兰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打开学生话匣,认识何谓“君子”,为后文学习蓄势;质疑课题,旨在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质疑问难

1.学生根据阅读要求自由读文。教师巡视指导。

(ppt出示阅读要求):边读课文边勾画出“我”随父亲进山访兰所见,找出父亲说的话,找出我说的话。

不懂的地方多读多想,可以举手提问。

2.检查学生读文情况。

文章主要内容;所见;父亲的话;我的话。

3.分部分用不同方式读文,说出大概内容,理清线索,大胆质疑。

⑴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大概内容。)(PPT出示内容小结。)

学生质疑:父亲为什么愠怒?父亲为什么不再培栽野生野长的兰草?

⑵抽生读第二、第三自然段

大概内容:访兰所见美好景物。

⑶分角色读4——15自然段

大概内容:父亲同我谈兰,比较家兰和野兰的味儿。

⑷PPT出示内容小结。

4.齐读最后自然段,说出内容。(PPT出示内容)

5.理清文章思路,进一步明确文本内容。

(借助PPT显示的文章思路流程理清文章思路。)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是读,用读把握文本言语内容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是文本原生价值的开发。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质疑,有利于学生不断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研读课文2——15自然段

1.“我”随父亲进山“访兰”的所见。(出示PPT图片,欣赏瀑布兰草。)

读课文2、3自然段。(读出景物的优美,读出兰的高雅不俗。)

(板书:野兰 清妙 仙品)

2.父亲同“我”谈论什么?

(野兰与家兰的特点。)

(板书:家兰)

3.野兰与家兰有些什么特点呢?

⑴家兰“好看”,野兰“清爽”。(板书:好看 清爽)

⑵野兰是空谷的幽物,得天地自然的原气,长山野水畔的趣姿。

家兰是玩赏的盆景。

(板书:空谷的幽物 玩赏的盆景)

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理解“得天地自然的原气,长山野水畔的趣姿”,理解“空谷的幽物”。

读课文第12自然段,读出供人玩赏的家兰的特点:叶更嫩,花更繁更大。

⑶家兰美得太甜太媚,为被人欣赏而生长,格调俗。

野兰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只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格调不俗。

(板书:为被人欣赏而生长 俗 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不俗)

4.抓住野兰与家兰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运用对比手法的写作方法。(板书:抓住特点 对比)

5.解释父亲为什么不再带回野生野长的兰草培栽。(板书:敬仰 鄙视)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要具有语文味,关键是咬文嚼字,关键在于“批文入情”。抓住我的所见反复研读,让语言文字生成具体美丽的画面;抓住野兰与家兰的特点在对话中进行对比,体会兰的格调。此环节既学习表达又为情感升华蓄势。

四、情感熏陶,提升人格境界

1.齐读最后自然段。

2.我为什么再也不敢挖野兰了?我为什么后悔毁了野兰?从中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野兰是什么情感?

3.野兰不愧花中君子,父亲不愧教子有方。父亲用野兰教育了孩子要怎么做人。学了文章后,我们也应该懂得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了,做一个像野兰一样有格调的君子了。

齐读出:(PPT出示)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只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4.重复:我们也应该懂得做一个像野兰一样有格调的君子了。

再次齐读: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只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5.现在大家明白课文为什么以“访兰”为题吧?

(板书:以兰喻人)

设计意图:育人,这是选这篇文章的目的;学习表达,是选文具有的言语形式。此环节让学生得意得言,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五、驻留内容,及时运用。

1.同学们或许在不断警示自己做一个像野兰一样的人: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只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2.谈收获:表达方法方面的收获;做人方面的收获。

2.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将如何做到:“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只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可小练笔也可即兴交谈。)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结果在于学生驻留了什么知识以及如何运用知识。此环节学生及时说出学习收获,目的在于检验学生学习内容的驻留;学生小练笔,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

《访兰》课文理解

教材简析

课文写了父亲养兰、赏兰,“我”随父亲访山中之兰的一段亲身经历,一种真切感受。文章或写景,或抒情,或问答,丝丝入扣,娓娓叙来。作者把“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的空谷之兰的.底蕴和神采,和盘托出。这些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它不俗,叶纯,开的花纯,有灵性,原因在于“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作者借父亲之口,赞美了兰花的不俗,直透人生的真谛,切入生活的本质,让人读来可思,思之有悟。

课文以兰喻人,探寻做人处事之理,行文如风行水上,极为自然。全文以“访兰”为线索,结构谨严,层次清晰。以“我”和父亲访兰过程中的对话为重点,具体写出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的不同特点,对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作对比,揭示了父亲约“我”赏兰的目的,写出“我”的感情和认识的变化。尤其通过“家兰”和“野兰”的鲜明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主旨。文中写野兰的生存环境,尤见功力,只觉扑朔迷离,别有洞天,风光旖旎,极为感人,为下文议论铺了有力的基础。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家兰”的“甜、媚、俗”与“野兰”的“清爽、纯朴,有灵性”比较,同时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从中悟出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通过对比,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联系上下文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

建议本课教学用2课时。

解读与提示

课题:“访”有寻求的意思,对兰草的寻访表明了“父亲”与“我”对兰草高雅、纯朴品格的敬仰;同时,用“访”字,把兰草人格化,从而更突出了兰草的象征意义。教学中可让学生将“访兰”与“赏兰”比较。

第1段:父亲爱兰、育兰,但当人们跑来玩赏时,父亲却添了几分“愠怒”,并且不再植兰,这种反常的原因,在父子访兰时的对话中有两处交代。教学中可设置悬念,引导学生联系下文理解。

第2段:景物描写突出了野兰的生长环境:深山空谷,瀑布垂落。优雅的环境衬托了野兰的高雅不俗,为下文赞美野兰作了铺垫。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并适时背诵。

第3段:“连声叫好”,可以让学生想象“我”叫好的具体语言,配之以兰草图片,以深刻体会兰草的“清妙”。

第4~13段:这是“访兰”过程中父子的对话,这是全文的重点。作者通过对话,具体写出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的不同特点,将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作对比,揭示了父亲约“我”“访兰”的目的,写出“我”的感情和认识的变化。既照应开头,又为后文议论作铺垫。寓褒贬于对话之中,发人深思。教学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读对话,了解对话中包含的思想内容。

第10段:这里的“味”既指兰草的气味,同时还指兰草的品格、气质。

第14段:“我”惋惜是因为野兰生长在幽谷而不被众人所知,并不是因为认识到了它的特性。

第15段:这是全文的中心句。可先让学生勾画出后反复朗读,再联系上下文和生活体验说说自己的认识。

第16段:可以抓住“不敢”、“后悔”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作者想要表达的人生态度。

课后第1题:可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反复朗读体会后,选择如第3段、第15段这一类相关段落背诵。

课后第2题:需要在学生对全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对“我”和父亲在访兰的过程中的对话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后,方可解决这一问题。

“两个味儿”,既指兰花的香味,同时还指兰草的品格、气质。

提出的问题可在学生初读课文后进行,在深入学习中开展讨论解决问题。

第3篇: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知识:认识2个生字,主动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情感:感受丹柯为了拯救大家而牺牲自己的爱心的高贵品质。

重、难点: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抓住有关重点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

朗读课文体会丹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教法:读中感悟,自读自悟。

教具:课件

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很多同学都喜欢读小说,在这里先送给大家一句话:“读伟大的小说,捧起前与放下后你已判若两人!”今天我们来共同读一篇伟大作家高尔基的小说。(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标出自然段序号,把课文读通畅。

2、小组合作读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丹柯的一件什么事?

3、小组汇报读文情况及问题。

三、精读体会:

1、丹柯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大家遇到了什么危险?

2、你对“什么事都不做的人是不会得到什么好结果的。为什么我们要把气力浪费在悲哀和恐惧上呢?走,我们到林子里去,我们要穿过林子,林子是有尽头的,世界上一切都是有尽头的!”这段话怎样理解的。

3、“因为在他的眼睛里闪着坚定的.力量和火一样的光芒”中“坚定的力量”是什么?“火一样的光芒”又是指什么?

4、找出人们对丹柯愤怒、不满的句子。讨论该怎样读呢?

(随机指导朗读)

5、面对人们的质问、怀疑、愤怒,丹柯是怎样做的?(引导学生体会丹柯处境的艰难、他的勇敢和坚强。)

6、最后,丹柯怎样拯救族人的,你有什么感想呢?

四、总结课文:引导学生交流,从生活中的哪些人物的品质令我们感动?

五、积累内化:自选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六、实践活动:

课外搜集一些为人类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故事读一读。

第4篇: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了解黄山松奇特的特点。

⑶体会黄山归来不看松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预习交流美――品读欣赏美――背诵感受美――写作珍藏美――课后积累美”,来感受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读书兴趣,使学生快乐读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基础上,让学生发现美,创造美,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黄山松各名松的特点。

2、体会黄山归来不看松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回忆学习方法――预习交流美。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学习本单元主体课文的?

生:汇报。

师:让我们用这种方法,走进今天的快乐读书屋吧!

师:请把你的预习收获讲给同组听,小组长提炼出有价值的成果。

生:预习交流。

师:请小组长把本组的预习成果展示给大家吧!

生:预习展示。

师:黄山松是大自然赋予给我们的宝贵的财富,让我们搭乘预习这列快车到黄山再次领略那里的奇松吧!

板书:黄山松

二、初步感知――品读欣赏美

师:请同学们用喜欢方式读课文。要求:字音要读准,句子要通顺,拿出笔画一画,黄山名松各有什么特点?

生:自由读汇报

师:谁想把课文读给大家听。

生:指名分段读。

生:评,互评。

师:请快速浏览课文,从中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汇报收获和解疑。

师生互动。

三、深入感知――背诵感受美

师:简短几句话就道出了黄山松独特的美,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读一读,试着背下来,要说一说喜欢的原因。

生:汇报,原因,展示背。

四、感悟升华,写作珍藏美

师:黄山归来不看松,一句诗说出了黄山松的独特的美,那就拿起手中的笔可以按本单元写作方法介绍一下你喜欢的植物。也可以把你所学习本课后的收获如感悟写下来。

生:练写:展示。

五、拓展延伸――课外积累美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事物是永恒的,课后用我们本单元学习方法阅读课外读物中《林海》一课,老师也希望同学们在今后学习生活中用明亮的眼睛发现,用真诚的心灵去感受,用热情的双手去描绘,用诚挚的行动去爱护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六、板书:

黄山松

迎客松热情

探海松执著

黑虎松高大

连环松缠绕

倒挂松蒲团松龙爪松……

反思

《黄山松》是一篇文质优美的课文,作者以饱满的情感刻画了黄山松顽强的品格,奇特的姿态。课文详写了迎客松的枝干遒劲,生机勃勃和满腔热情;陪客松的青翠欲滴,伟岸挺拔;送客松的的姿态奇特,深情款款。文字运用娴熟流畅,让人恍如身临其境,感受到黄山松的神奇秀丽。作者用精妙的语言描绘了黄山松的奇美,我认为在教学本文时,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感悟黄山松的“奇”。

这节课的第三段描写黄山松的“千姿百态”,作者是按由远及近、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来写的。这段应该让学生读读句子便可以理解了,但是我却作了过多的渲染和讲解。应着力指导学生朗读,结合观察插图,边读边展开想象,加深对“千姿百态”的'理解和感悟。

本课时的教学,以引导学生朗读为主。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从有效的层面上来讲,本课时的教学,的确需要相关的图片、影像资料进行支撑。由于条件限制,没有运用相关的媒体进行教学,使课堂失色不少。因为光靠语言创设的情境,有时也很难感染学生。

课改以来,我一直用心操纵着“六字”模式,它就像是我们每位教师的精神支柱,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用心操练着,也反思着。

一、良好的导语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本节课,我用反问导入新课,引起了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任务的设计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我设计了三个学习任务: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美,了解它的特点。3、积累好词好句,体会作者对黄山松的赞美之情。我的体会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学生能够情绪高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新课改要求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主角,针对三个学习任务,学生组内讨论,通过课堂展示自己解决问题,“课堂展示”这个环节,学生表现得非常棒,课堂气氛活跃。这个环节老师没有出风头,必须老师得讲的,我尽量把语言浓缩,不宣宾夺主。

四、本节课,我课堂评价及时,针对学习小组进行奖励,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以上是我个人的思考,以后,我会继续学习“六字”模式,继续锻炼驾驭课堂的能力,让“六字”模式在每一位学生的心中开花、结果。

第5篇: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本课4个生字。

能力:体会作者对绿色的描写方法。

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体会绿色所带来的生机及其美。

2.感悟绿色的美妙。

教学方法:

读中感悟。学生自主探究。

教具准备:

搜集有关描写绿色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阅读,激发兴趣

直接板书:向往绿色,齐读课题,简介、顺势引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读顺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画出生字新词,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每段文字分别写了什么?

2.默读课文,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绿色的美妙的?

四、精读课文,领悟绿色的美妙

1.站在作者的角度看,绿色的哪些“妙处”引起了作者的喜爱?

2.站在自己的角度,你心中对绿色是怎样的感受?

3.读了课文,你也更喜欢绿色了吧?为什么?

五、领悟写法,学习表达

作者在表现绿色的美妙时,运用的是什么写法?明白作者运用引用与抒情的`方法。

六、积累内化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七、迁移练习

1.识字写字,认识本课中的4个生字。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一缕缕阳光透过(),给清新的树干投下()的光影,给绿荫()添几道光线。我抬头望去,天空(),阳光明媚。

3.造句:

不是……也不是……但是……

八、实践活动

请你选择一种春景,用自己的话描绘它。

第6篇: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是我国现代美学研究的先行者和开拓者宗白华所作。本文的题目就与众不同,实际文题应该是“大自然是我心中最美的诗”作者巧用逗号,取代了“是我”,题目对本文主题高度概括,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觉得大自然好像诗那样,给人以美好的享受。作者用艺术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娇丽多变的景象,按时间的顺序展开,从对自然的朦胧之爱到赋予自然诗化的情感,可以看到作者对自然的感受不断发展的心灵进程。抒发了作者无比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本文语言富有诗意,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让学生在反复读的基础上,思考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找出每段的前标明时间的关键词,纵观全文,明白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不同时期,随着作者年龄的增长,所接触环境的逐渐扩大,加之所学知识的增多,视野不断开阔,对自然的感受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看到的自然之景到由景而生的特殊感情进行深刻的理解。本文想象丰富,调动学生的思维,动手操作,力求把作者的想象转化为图画,促进学生深刻理解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并积累好词佳句,学习时按作者的描述拓宽学生的视野,激起学生的共鸣。为写作打好基础,真正做到读写结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在人生成长的不同时期对大自然的种.种感受,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纯真的刻骨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受力以及美好情感。

3.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感受生活与自然的方法。

4.认识3个生字,正确书写10个生字。读写“酷爱、幼稚、抒情、遥远、搅动、弥漫、诗情画意、凝思、遐想、脉脉相通、写照”等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在不同时期对大自然的种.种特有的感受。

教学准备:

师生可以在课前收集了解有关作者的资料,包括作者的相关作品(诗歌)。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文题

1.导言:同学们,我们在成长在进步,我们耳闻目睹接触到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低头在水边玩耍,抬头望见空中的云霞,让我浮想联翩,郊游让我大开眼界,外出求学之际,我心旷神怡,大自然是我心中最美的诗。板书课题:大自然,心中最美的诗

2.解题:看课题,你知道“大自然”是谁心中最美的是吗?(我)文题用逗号取代了“是我”我具体指谁?(宗白华)

3.简介作者宗白华:(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什么事?

作者用艺术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绮丽多变的景象,以及被这些景象引发的美妙的感受和神游万仞般的想象,抒发了作者无比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请同学们用笔标出自然段,并找出自然段开头一句表示时间的词语,把它圈起来。观察这几个词,看看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

3.按这个顺序给课文分段,(3段)并概括段意。

第1段:(1.2自然段)写孩童时大自然引起的幼稚的幻想。

第2段:(3自然段)写少年时大自然引起的奇异的情感。

第3段:(4~7自然段)写青年时与大自然结成微妙的音符。

三、仔细品读,理解感受

1、自由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边思考,找出作者在每一段时间内,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所产生的特殊感受(想象),说说你对这种感受的理解,并读一读。

2、交流感受,朗读体验

学习第一段,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小时候,天空的白云和石桥畔的垂柳,云谱。)

小时候,我们可以说是孩童时候。板书:孩童

作者见到云联想到什么?找一找写云的句子读一读,读的时候语调要错落有致,表达出作者的兴奋点在大自然的山水之间。边读边想象汉代的云、唐代的云、抒情的云、戏剧的云都是什么样子,并在书下边的彩图上有简笔画出各种云的示意图。练习读。指名读。(略)

刚才我们画了一些云的示意图,说说你对作者这种幼稚的幻想的理解。板书:幼稚

(目的:唤起自己孩童时对所钟爱的事物的体验。)

文中的我热爱大自然是他的天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迷恋大自然的脚步越走越快,作者郊游去的地方,景色宜人,我们也一同去看一看吧!用“——”画出所去的景点及见到的景物,用“~~~~”画出作者的感受,体会凄凉的感觉与幸福之感结合的奇妙之情,练习朗读。

教师小结:小时候,作者无论是一人观赏,还是与小伙伴郊游时,他都被大自然的秀美与深邃所陶醉,痴迷于自然之中,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并觉得自己与自然合二而一,飞升远去,显然,他不只是看、玩,而是用心去感受,去理解,去消化,把握了大自然的神韵,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此时作者的想象叫幻想。

板书:幻想

你也有过如此入情入境的时刻吗?说一说。

(目的:启发学生想象)

这一段的板书我们也学习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来概括一下,老师教学生连词成句,使板书成为:孩童幻想幼稚起

接下来我们学习学习第二段:

十三四岁我们叫做少年,板书: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已经成为一名少年,大自然又引起他哪些奇异的情感呢?板书:情感第3自然段内,有时间,也有作者的感受,但没有具体写出所见到的大自然的美景,结合你现在的年龄,替作者添补上他所见到的景物。说说你的奇异的幻想。

(目的:联系实际联系进行说话训练)。

作者长大了,有自己的观点,自信,突出坚定并活泼好奇之意。板书:奇异体现我对自然的爱越来越真切。

这一段的板书,谁愿意概括?尽量让学生完成。

.板书:少年情感更奇异

下面我们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第三段:

学生汇报

板书:好音符

师小结:作者17岁时到青岛德国高等学校中学部修读。此时他已经是一个青年了。板书:青年感性的浪漫中已融入了理性。青岛是海滨城市,他可以经常去看海,大海浩瀚无垠、气势不凡,是生命的发源地,面对有这样特征与内涵的事物,他的心灵受到震撼,思想与情感得到陶冶,升华出一种理性认识:世界是美丽的,生命是壮阔的。作者把这一过程称之为“海风吹醒了我的心灵”“象征”用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特殊意义。凡作象征的事物其特征必与特殊意义有相似处或必然的关联。大海气势壮阔,又是生命的发源地,与世界和生命之间关联紧密,作者抓住了关联产生“海是世界和生命的象征”的联想。这种联想是微妙的。板书:微妙

这一段的板书:青年微妙好音符

作者引用朋友的诗句,体现出他爱诗,写诗,读诗,因此作者“心中涌起美诗意”

板书心中涌起美诗意

3、通读全文,体会情感

师:思考作者喜欢写诗,与大自然有什么关系?

(作者是我国的美学家,还是诗人,是大自然给了他诗的灵感,大自然是他心中最美的诗)

下面我们共同欣赏作者的诗《我生命的流》。

四、阅读鉴赏,突出特点

1.写景,并直接抒发感情。找到有关的句段。

2.全文运用想象手法,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指出具体的句子。

板书设计:

大自然,心中最美的诗

1.按时间顺序(小时候)孩童幻想幼稚起

2.写景,产生联想(十三四)少年情感更奇异诗情画意

3.语言优美(十七岁)青年微妙好音符想象丰富

4.层层深入结尾扣题(上中学)心中涌起美诗意

第2课时

一、回顾全文,概括内容

课文讲了什么事?(作者描绘了大自然绮丽多变的景象,以及被这些景物引发的感受和神游万仞般的想象,抒发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课文,背诵佳句

1.指名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2.比赛背诵。

三、迁移练习,巩固生字

1.识字写字同时组词。教师有针对性的范写。

2.理解词语:酷爱、幼稚、抒情、遥远、搅动、弥漫、诗情画意、凝思、遐想、脉脉相通、写照。

3.照样子,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词。

(晓雾弥漫)的海()的海()的海()的海

4.添音节

脉脉()含情的春水,滋润着正当勃勃生机的山脉()。

5.摘抄自己喜欢的妙词、佳句。

四、实践拓展,读写结合

回忆你所见到的自然景观,哪些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你对它很有感情,写写自己的感受。

第7篇: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940年2月的一天晚上,杨靖宇带着十几名战士向蒙江东边的大森林进发。但此次行动不幸被叛徒告密,他们在离濛江不远的地方被数千名日寇包围了。

杨靖宇挥动着两支匣子枪,左右开弓,边向敌人射击,边命令同志们向林子里撤。到了晚上会齐时,队伍只剩下七个人了。

一天没吃东西了,大家围在火堆旁忍受饥饿。杨靖宇看了看仅有的一块包米干,默默地对警卫员说:“就这点干粮,捣碎熬点汤给大家喝吧!”

警卫员用鬼子的半边钢盔盛水,将包米干捣碎放在里边,在火堆上熬好后,七个人一人喝了几口汤。随后,杨靖宇对大家说:“暖和过来了吧,同志们。趁天黑我们翻过这座山就好了。”

但敌人层层包围着,密密匝匝如铁桶一般,转了一夜仍无法过岭。同志们饿着肚子,在冰天雪地里与数千名敌人周旋。到了第五天的中午时分,敌人采取“拉网”“篦梳”战术,从四面八方围了上来。到晚上,又有四位同志负伤了。

杨靖宇把大家招呼到一起,果断地说:“情况非常危急,大家必须分开走!”

同志们紧紧拥在一起说:“死,就死在一块;活,也活在一块。”

“我们不能无谓地死。多活一个,革命就多一份力量。”杨靖宇深情地说。

杨靖宇让四位负伤的同志往回走,到可靠的老乡家暂避养伤;自己则带着另两名战士继续往前走,争取能与友邻部队联系上。而敌人的兵力大都集中在前面。在这生死关头,杨靖宇毅然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把生的可能让给了同志。杨靖宇和留下的两位同志忍受着饥饿和寒冷的煎熬,与数千名日寇又奋战了三天三夜后,一名战士牺牲了,另一名战士也负了重伤。杨靖宇把受伤的同志隐蔽到一个树洞里,只身一人与敌人周旋了五天五夜。

23日凌晨,杨靖宇边打边走,来到了濛江县的保安屯附近。但不幸被敌人的一个坐探发现,一大股敌人将杨靖宇团团围住了。杨靖宇沉着地紧握两支短枪,倚着一棵古松,弹无虚发地痛击扑上来的敌人。敌人吓得不敢上前,缩在远处猛叫着:“杨靖宇,你跑不了啦,快投降吧。你过来就让你当东边道司令。”杨靖宇回答敌人的是一梭子仇恨的子弹。

鬼子军官气得发疯,机枪、步枪一起向杨靖宇射击。突然,杨靖宇右手一沉,他挂彩了。杨靖宇顽强地用左手向敌人射击,在他面前,敌人的尸体倒了一大片。又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腰,顿时鲜血把军装浸透了一大片。敌人见杨靖宇负了重伤,嚎叫着蜂拥而上。这时杨靖宇枪里仅剩下最后一颗子弹。他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然后把最后一粒子弹留给了自己。为了人民的解放,他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杨靖宇牺牲后,敌人无法理解一个抗联战士为何如此英勇顽强,他们把杨靖宇的遗体进行解剖。打开肠胃,鬼子军官惊呆了:在这个只身与数千名日本兵战斗了五天五夜的抗联司令的肚子里,竟找不到一粒粮食,有的只是未消化的野草、树皮和棉絮……

杨靖宇虽然倒下了,但他那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激励着千百万优秀的中华儿女,走上抗日前线。

教案

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课程目标的设计要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单元教材的特点,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阅读课文,了解抗日英雄杨靖宇的事迹,能说出故事的梗概。

2、勾画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对其中印象深刻的细节描写能说感受。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自读自悟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揣摩字里行间表达的对杨靖宇大无畏革命精神的歌颂之情,从而激发对英雄的崇敬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说出故事梗概,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明确目标

1、游戏:猜人名。

课前,和学生进行“猜人名”的互动游戏,学生根据人物主要特点的描述猜测出生活在不同时期的`几位英雄,从而引出杨靖宇。走过悠悠的历史长河,有许多人深深的印在我们的心上。杨靖宇就是其中的一个。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悍然发动侵华战争(图片),在我们的领土上烧杀抢掠,从此,英雄的中华儿女就开始了为期八年的抗日战争,这期间,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杨靖宇的事迹更是惊天地泣鬼神。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生读课题)《抗日英雄杨靖宇》,师板书课题。

设计理念:(游戏导入)由生活在不同时期的几位英雄引出杨靖宇和他生活的历史背景——抗日战争,从而导入新课。这样设计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又能使学生明白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尽快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更快进入学习状态。

2、出示本单元以及本课的教学目标。

设计意图:出示单元知识树和本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本单元的主题和本课的学习重点,在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

二、初读感知,理清文脉

1、初读课文,掌握字词。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检测学生在自主预习中对字词的掌握和课文内容的大概了解,并给学生质疑的机会。

2、细读课文,复述梗概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帮助学生完成概括故事梗概这一学习目标,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由于六年级学生大部分已经具备预习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因此主要采用生自学、师由扶到放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记叙文的六要素或者文中重点词进行概括训练。

随机板书:不幸被围、突围五天、分开突围、独自周旋、壮烈牺牲读了两遍课文,你觉得杨靖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能用几个词语概括一下吗?(生自由答,师引导:杨靖宇的优秀品质不只是这些,课文通过细节描写为我们展现了更多,本课的特色就是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品质,值得我们仔细品味。)

三、品读感悟,探究展示

探究问题:文中哪些细节描写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杨靖宇的什么品质?

探究提示:

1、用我们学习的浏览方法快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勾画出印象最深刻的细节描写的相关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

2、可以抓住杨靖宇的语言、行动、神态这些细节描写谈感受。

3、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

4、代表发言,不完整之处本组成员可以及时补充。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因此,对本课的另一教学重点“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的突破,主要通过引导学生细读品悟、探究展示,感受人物品质,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使学生学会迁移,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可以全面地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节描写。在汇报交流过程中,随机板书:关爱战士、舍己为人、英勇顽强、坚贞不屈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出示关于细节描写的句段,通过多样化多角度设身处地的朗读,再次感受英雄之爱、英雄之勇、英雄之不屈,使杨靖宇的崇高形象跃然纸上,同时在朗读中通过揣摩细节描写的妙处再次感受杨靖宇的高尚品质。

5、杨靖宇牺牲后,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动呢?(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杨靖宇大无畏英雄气概的崇敬之情,我采用师生合作配乐朗读和引读的方法学习杨靖宇牺牲后的部分。)

杨靖宇1905年2月26日(清光绪三十一年农历正月初十)出生在河南省确山县古城乡李湾村一个农民家庭里,幼时在村私塾就读,191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确山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有一件事情让老师记忆犹新:有一天,杨靖宇在学校学习(学习情况已无从考证),突然听见外面有人大叫,原来是老张被几个兵痞打。于是他们就出来围观。忽然,有一个高高的男孩大叫了一声:“你们太欺负人了!”于是,所有的学生都跟着嚷道。一个兵痞圣气凌凌地说:“怎么拉?他得罪我们了,就该挨!”于是,那个高个子男孩一挥手,说:“上。”几十个学生就连打带赶地把他们赶出了学校,救了老张一命。那个高个子男孩就是杨靖宇。

那几个兵痞不甘心,觉得太丢脸。于是第二天,他们又叫来更多的兵痞,气势汹汹地来到学校。一进学校,就嚷着要找昨天那个高个子男孩。校长急了,就一个劲地道歉。兵痞不听。在这时,杨靖宇爬到房子上,拿着火柴,对兵痞说:“知道这是什么么?是洋火!你们不走,我就把房子烧了。”校长也赶忙说:“诶,我们也管不住他。你们还是走吧,这孩子,你们不走,把他逼急了,他一定会烧。房子烧了,你们头也不会饶你们。快走吧。”于是,兵痞们就只好灰溜溜的走了。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杨靖宇的勇气。

靖宇陵园在通化市浑江东岸山岗上。为纪念杨靖宇烈士而建。1954年动工,1957年竣工。陵园的建造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亲自的关怀。游人来到园中,可在清新幽雅的环境中仔细瞻仰烈士,缅怀烈士的丰功伟绩,从而使升华精神,涤荡心神。

陵园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00米。进国门经水泥道,绕中心花池直抵灵堂。国内松柏苍翠,景色庄严。灵堂建筑具有民族风格。中央为烈士半身塑像,上悬朱德所书“人民英雄杨靖宇同志永垂不朽”横匾,基座正面刻烈士简历。灵堂后是陵墓,安置着黑绒覆盖的灵柩。陵园两侧为陈列室,展出烈士的照片、遗物、遗著,以及抗联一路军战斗事迹。

杨靖宇(1905―1940),原名马尚德,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到东北从事革命活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创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1940年2月23日,牺牲于朦江(今靖宇县)三道饶子,年仅35岁。

第8篇: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激起对资本主义社会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

2、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所展开的想象。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 、教学挂图。

四、教学方法:

阅读法、想象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了解“导读”内容,引人新课

1、指名读第三组的“导读”。

2、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三组的第一篇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你对安徒生有哪些了解?

2、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每人读一段。读后评议,纠正读错的字音。

(三)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1、提出自学要求:阅读课文,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是讲小女孩擦火柴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在书上找出有关的部分,做上记号。

3、讨论交流。

第9篇: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一、导入新课,用背景资料激发阅读兴趣(多媒体出示)

同学们,中国女排在世界上的赛事取得的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背后他们付出多少辛苦你知道吗?其中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今天,我们来了解女排其中的一名成员——陈招娣的故事,她是如何苦练的。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初谈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读通课文后,可让学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三、研读重点,感受陈招娣的训练吃苦耐劳的顽强拼搏的品质

1、让学生通过认真研读,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女排训练辛苦的句子,围绕课文后的第一个思考题来进行。

2、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自己感动的场面,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先自己体会,再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朗读。

课文最后九个自然段是朗读的重点。

(1)先让学生试着自己怎么读,再把自己的体会和大家交流。

(2)反复朗读,读出人物的`真情,最后让学生汇报朗读。

(3)教师范读。

四、整体回顾,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个故事。

2、在笔记本上简要地写一写自己了解的陈招娣。

五、迁移练习

1、识字写字,要读准9个生字的读音。

2、读下面的句子,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好在哪里。

招娣迈动了脚步了。不过,她___往前走,___来个向后转,步子___猛,动作___冲。

3、小练笔:学习作者写典型事迹细节的写法。描写生活中的某个场面。

六、实践活动

1、选取课文中的一个场景,演一演。

2、课外阅读女排在赛场上拼搏的其他故事。

七、作业

抄写本文佳句。在练习册中自选两道题。

第10篇: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的老师。

3、学习这篇课文一事一议,从一个具体的事例发现一个道理的写法。

4、激发学生对怀特森的赞叹和敬佩之情。

5、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

探究怀特森先生是我的'老师的原因。

课前准备:

搜集关于不迷信的科学事例。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前文,导入新课

在前几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一位位不怕困难、苦战攻关、善于发现、极具科学精神的科学家。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极有个性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他是作者心目中的老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步理解“”

1、默读课文,想一想

①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②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他“的老师”?划出课文的中心句。(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迷信书本、也不要不迷信。)

三、读议结合,深刻理解“”

1、作者用哪些事实说明怀特森先生是我的老师?

2、老师在读这篇课文时,也不禁被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所折服,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

3、怀特森先生的哪些言行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划、议)

四、回归整体,加深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1、古今中外,善于发现问题并研究问题的人往往不迷信书本、不迷信,你知道哪些事例?(二年级学的《画家和小牧童》中敢于给戴嵩指出错误的小牧童;四年级学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敢于挑战的伽利略等。)

2、结合本单元前三篇课文,谈一谈你对科学精神又有了哪些认识?

五、拓展阅读,迁移延伸

1、阅读《嗅苹果》,读后交流自己的体会。

2、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不迷信的事例。

六、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通过具体的一件事,为我们阐述了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要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道理。科学需要怀疑,需要“冒险”,需要挑战,只有我们才会拥有善于发现、探求真知的能力。

第11篇: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鲁滨孙在严酷的生活面前,是怎样战胜种.种困难生存下来的。

能力训练点

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叙述事情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在逆境面前勇敢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美育渗透点

体会鲁滨孙藐视一切困难的阳刚之美。

教学方法:

教师教学法

激发兴趣、引导阅读讨论、适时点拨。

学生学法

通过自读自悟,小组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感情朗读课文等形式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了解鲁滨孙到荒岛后遇到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体会他勇敢无畏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鲁滨孙漂流记

2.解题:“漂流”什么意思?(随着水浮动)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记下疑难问题。

2.检查自学情况。

(1)本文写的是一位叫鲁滨孙的英国人,在一次航海中船翻漂流到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战胜种.种困难,历尽磨难,生活了二十多年之久,最后终于获救回到英国的一件事。

(2)质疑,梳理问题。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鲁滨孙漂流到荒岛,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么解决的?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同座交流。

3.全班交流。

(遇到困难:冷、饿、野人的威胁。

解决办法:搭起帐篷、打猎捕鱼、养羊种麦。住所前空地插树桩,羊群分养,救下“星期五”为伴。

从中体会:鲁滨孙有智慧、很勇敢、不怕困难,有顽强斗争求生存的.精神。)

4.朗读课文。(读出鲁滨孙当时的艰难和他在困难面前的勇敢。)

5.质疑、解疑。(随机解决,教师穿插背景知识及简介相关细节)

(四)总结、扩展

1.鲁滨孙的经历给了我们什么启发?在学习和生活当中遇到困难时,你是怎样做的?应该怎样做?(启发联系实际谈)

2.你想详细了解鲁滨孙吗?可读一读原著。

(五)布置作业

找到《鲁滨孙漂流记》原著,读一读。

第12篇: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犀、黛、沼”等字、正确书写10个生字。

能力:引导学生品味文章对大自然之美的细致描绘。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情感: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和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陶冶。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文章细腻的语言,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美丽景象。

2.学习作者对景物细致观察与生动描写的方法。

教具准备:

自然美景图片。

教学方法:

朗读法。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寻美兴趣

学生展示搜集的自然美景的.图片。

师: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宗白华去体会不同时期他对大自然的种.种感受。

二、初读课文,初建对大自然美景的印象

1.让学生读通顺、读流利,并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有些比较长的句子,要多读一读,断句要合理,教师适当指导。

3.想一想:作者不同时期描写的自然美景在你脑海里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深入精读,寻访作者笔下云、风、山、湖之美

1.在作者小时候、少年时、青年时究竟以什么自然风景吸引了作者?你从中哪些词或哪些句子体会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读一读,品一品。

2.找出相关语句后,即可引导学生练习上下文,边读边谈边想。

(1)先请学生读,紧扣关键词语,然后谈感受。

(2)在把感受带到课文深入地朗读,读出赞美之情。

四、再读全文,颂大自然之美

1.带着赏美景、品美文的感受朗读全文。

2.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对作者对这些美景所引发的感受和怎样的想象。

五、积累内化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文章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

2.在笔记本上摘录文章中最能吸引你想象的句子。

六、迁移练习

1.识字写字。

2.读句子,体会引号的作用(小黑板出示)。

3.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词句,体会这些词语运用的妙处。

我喜欢一个人坐在水边石头上看天上白云的变幻,心里浮动着幼稚的( )。天上的流云,一会变成( ),一会变成( )。

有一天我根据云的各种境界,分出( )云、( )云、( )云( )云,等等,真想做一个“云谱”﹗

七、实践活动

1.课文文字优美,配上合适的音乐尝试配乐朗诵。

2.课外再搜集一些描写自然美景的优美句段。

第13篇: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描写等重点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

2、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

3、激发学生对丹柯的敬佩和崇拜之情。学习丹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体会丹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阅读,明确学习目标。

三、出示自学指导,指名阅读。

师引导学生按自学指导的要求自学本课,时间8分钟。(给学生充足时间自学,以学生为主) 小组内交流3分钟

四、汇报点拨

1、学生谈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师适当点拨,指导朗读(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人物形象)

2、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师引导学生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阅读和习作紧密结合,为习作课做铺垫)

五、小结

布置作业。

第14篇: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第一课时

1、说说你所了解的报告文学或特写:

(简单根据字面猜也行,不必要求准确的答案。)

报告文学是用文学和文学手法描述真人真事。特写是截取一个人物或事件的某个片断,细致地加以描述。

2、你认为写成一篇好的报告文学需要做哪些工作呢?

①、收集素材(采访)。

②整理、筛选素材。

③写作。

3让我们沿着作者的足迹先做第一步。请同学们分组进行讨论:

①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象?

②作者采访到了哪些人?问了什么问题?得到的回答是什么?

要求陈述时由两人组合模仿采访现场一问一答进行。

例:

作者:请问袁教练,你说“不能把运动员的性格的棱角都磨平了”,你能说说招娣性格上有哪些“棱角”吗?

袁教练:招娣她挺泼辣的,虽然平时脾气冲一点,但是比赛的时候她真是拼得出、顶得住。那种豁出去的劲头不但给自己的队友巨大的鼓舞,也能让对手望而生畏呢。

明确:

①可采访招娣:了解她的理想,分析她不怕苦、为国拼搏的性格。谈她对教练、对训练的看法,分析她对教练又怨又敬的心理。

②可采访袁教练:了解招娣的野劲(顽强拼搏)、愣劲(倔强、不甘认输)、邪劲(超乎寻常的劲头),谈他对招娣采取的训练策略:激将法。

③采访队友:

⑴招娣平日表现,对她的评价(介绍插叙的内容)。

⑵对这样的训练的看法(为国苦练)。

⑶对教练的评价、看法(了解队员、平易近人、严格冷静)。

总之:通过这些访谈能基本掌握文章内容,了解人物的性格,其间穿插对“腴、畔、瘸、峻、瘫、侥、窖、邪”等字的读音、写法、意思的掌握。最后根据时间情况向学生简介此届女排取得的骄人战绩

补:获得辉煌的`“五连冠”,即:1981年11月,中国队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中,以七战七捷的佳绩,首次登上世界冠军领奖台。

1982年9月,第九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在秘鲁进行。中国队以9战8胜的战绩,第二次夺得世界冠军。

1984年8月7日,中国女排在第23届奥运会女排决赛中,以3比0战胜美国队,实现“三连冠”。

1985年11月,中国女排在日本举行的第四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中,以7战全胜的成绩,第四次荣膺冠军。

1986年9月,中国队在捷克斯洛伐克举行的第十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中,以八战八胜的佳绩,第五次夺得世界冠军。

第二课时

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设想了作者采访的内容,那我想请同学们再想象一下除了我们在课本中找到的这些材料之外,作者还会看到什么?了解到什么呢?

可以有女排一天训练的时间、内容、强度;可以有她们的饮食状况、伤病状况、业余生活等等。

2、现在我们作者的手里笔记本、录音带已经有一大堆了,脑海里也装满了他所看到的训练场面了,那么该进入第二步:构思、整理素材了。把可用的材料挑选出来,还要安排好它们的详略。那就请同学们再想一想,做这项工作要遵循什么原则呢?作者所做的安排是否符合这一原则呢?

明确:

选材方面:①相对平时的训练是本职任务来说,加练是招娣主动要求的,是她为国拼搏奋斗的表现。

②插叙的3件事是介绍招娣不甘落后的性格的,她在一次比一次严重的伤病困挠下,依然不放弃排球,相对健康的训练来说,更能体现她为国争光的坚强意志。

③、写教练和队友是对招娣进行烘托和补充。

详略方面:①、加练的内容是文章所截取的一个典型片断,要通过细致的描写来展现人物性、精神世界,所以必须详写。而且因为是作者所见,能够具体描绘。

②、插叙的内容只是为了介绍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再加上是听他人的叙述,距离时间长,所以略写。

③教练与队友是起烘托和补充作用,所以也略写。

构思:①、顺序:按时间顺序叙事,展现二走三练的情节,其间安排插叙,一方面可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一方面也使文章波澜起伏。

②、手法:运用烘云托月的手法,在对教练和队友的描写中进一步塑造招娣的人物形象,使之更真实可信、生动感人。

3、文章的框架已经基本构建好了,接下来作者要做的就是用生花妙笔把这些设想变成铅字了,这时他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明确:①锤炼语言。可利用课后练习三、四两道题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准确、生动。

②、修辞的合理应用。

如“他像一尊石雕似的”。比喻的修辞表现了教练的坚定、沉着、严格要求的训练作风。

“她像一截木头被钉在那儿”。比喻生动地描绘了招娣冷静下来后一动不动的情景,展现了她的“理智、倔强、好胜”

小结:本堂课通过对作者写作时选材、构思、用笔的分析,让我们不但对文章主人公的性格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学会了写作的基本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阅读和写作中加以运用。

作业:

写一则2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你对招娣练球的感

第15篇: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设计思路

老师介绍背景知识,展示相关的多媒体资料。然后引导学生梳理写作思路,学习作者安排景物和描写景物的方法,感受密西西比独特的风光,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学习利用关键字句,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所有生命的热爱以及对自然美的欣赏。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密西西比河。

2.掌握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2.陶冶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环境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2.理解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学生自我感悟与老师点拨相结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机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出示密西西比河风光的图片、老师介绍密西西比河的主要情况。

正如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哺育了华夏民族,密西西比河也以他的伟岸身躯滋养着两岸的人民。黄河是雄壮的,气势宏伟的,我们称之为“崇高的美”。这节课我们将了解密西西比河两岸的风景,这又是什么样的美呢,它跟黄河的“崇高的美”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今天就先欣赏一下密西西比河两岸的优美风光吧!

(密西西比河干流发源于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的西侧,源头在海拔501米处的'伊塔斯喀湖,全长3950公里,南北纵贯美国,注入墨西哥湾。如果以其支流密苏里河为源,全长则为6262公里,是世界第三大河。密西西比河汇聚了250多条支流,流域面积达322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美国领土的百分之四十多,居世界流域面积第三。密西西比河西侧支流大多发源于落基山脉,有密苏里河、阿肯色河、雷德河等;东侧支流大多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地,有俄亥俄河、田纳西河、康伯河等。

夏多勃里昂是法国19世纪颇享盛名的作家,他的消极浪漫主义文学对当时法国文学有着深刻的影响。他不仅在作品中带有浓厚的消极浪漫主义色彩,而且创立了消极浪漫主义的基础。他的作品文笔优雅,词藻华丽,诗意盎然,但其情调是忧郁、伤感的,甚至显得有些矫揉造作做作。)

二、老师出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问题如下:

1.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如果要把这篇文章分部分,你会怎么分?为什么?

3.你最喜欢那一段话?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在这一阶段主要让学生读通文章,并能够初步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所以应该调动学生大胆的朗诵自己喜欢的句子,通过多读多听,句子中的意蕴自然就容易理解了。

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问题。

问题如下:

1.密西西比河两岸的风光有什么不同?

2.作者描写了众多动物的神态,目的是什么?

3.最后一段作者说“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你认为这是褒义还是贬义?

在这一阶段,应该引导学生理解:密西西比河东、西两岸风光各有特点,但并无优劣之分。同样生活在这里的无数的动物植物也都是和谐共存,不可缺少的。作者把目之所及(动、植物)、耳之所闻(各种声音)、甚至心之所想(最后一句)渗透到一起,给我们描述了密西西比河优美的风光。

四、体会作者描写景物意境美。

把课文中的一段话拿出来,一块分析欣赏。

例如:有时,一头年迈的野牛劈开波涛,游到河心小岛上,卧在高深的草丛里。看它头上有两弯新月,看它沾满淤泥的飘拂的长髯,你可能把它当成河神。它踌躇满志,望着那壮阔的河流和繁茂而荒野的两岸。

同学们,通过这段话你们能想象出画面的样子吗?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在河岸广阔无垠的草原上数千头野牛徜徉漫步,这时一只老野牛越过波涛,钻进河心小岛的草丛里……

这一段话虽然很短,但是给我们很形象的描述了野牛的动作、形态、还有神态,可以让画面在头脑中清晰的显示出来,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所在,我们写文章,描写一种东西也应该这样掌握好用词和炼句。

五、完成课后习题二。

六、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背诵下来。

2.练习并且默写课后“写一写、用一用用”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上一节内容。

1.点名学生逐段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听写课后的词语。

二、精读课文,理解作者描写的方法和艺术。

1.通过对比来展示景物的不同特点。

首先给同学解释对比的意义跟作用。对比,就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映衬的一种修辞手法。运用对比,可以使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的矛盾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使事物的本质特点揭示得更加深刻透彻;可以使同一事物两个不同的方面互相映衬,对比鲜明,彼此补充,相得益彰,从而给读者或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然后让学生们在文中寻找那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并讨论,通过对比作者着重突出了哪些内容?

提示:学生讨论以后,老师可以给与提示。

(1)第二自然段开头:“东岸的风光不同,同西岸形成令人赞叹的对比。”

通过把第一和第二、三自然段的对比突出了西岸的特点是:植被构成比较单一,“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浪逶迤而去,在天际同蓝天连成一片。”而东岸却是植物丰富,姹紫嫣红,动物众多,神态各异。

(2)第四自然段开头:“如果说河对岸的草原上万籁无声,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

通过把第一和第四自然段对比,又从听觉上道出了东西两岸的不同之处:西岸万籁无声;东岸“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

2.用不同的词语描摹出事物的不同神态。

不管是动物、植物还是其他景物,如何通过描写突出它们的这种不同与众的神态呢!这就要我们抓住事物的最鲜明的特点,通过描写,生动传神的向读者展示出这些特点。

(1)仔细读第二自然段回答问题。

①这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植物)?

提示:“各种树木、野葡萄、喇叭花、苦苹果……”

②这些景物都各有什么特点?用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作答。

提示:“高耸入云、为目力所不及、交错、攀缘、伸延、延伸、搭起、挺拔而起、耸立、俯瞰……”

引导学生通过这些词语的不同想象出这些景色的特点来。

(2)仔细读第三自然段回答问题。

①这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动物)?

提示:“熊、鹿群、黑松鼠、弗吉尼亚鸽、绿鹦鹉、绿啄木鸟、红雀、蜂鸟……”

②这些景物都各有什么特点?用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作答。

提示:“醉态酩酊、蹒跚、沐浴、嬉戏、麻雀般大小、踯躅、飞来飞去……”

三、课堂练习。

讨论并完成课后习题一、习题三。

四、课后练习。

1.课文所描述的景色是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的,但是我们周围的自然景色却日益面临着恶化,要保持住这些优美自然风光,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课后习题四。

2.你周围是否也有一块儿优美的地方,写下来吧!让大家一起欣赏。要求: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字数不限。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