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3-26 20:45:46

第1篇:小学语文教案

阶段目标: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xx个左右会写。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六册教材的目标:

1、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累计认识2200个字,会写1600个字。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继续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有八个主体单元,和一个选读课文单元。单元主题分为:童真童趣、勇敢坚强、仁爱之心、民族风情、风景名胜、脚踏实地、社会公德、信任他人。

“阅读”板块有课文16篇,“快乐读书屋”重的阅读材料有16篇,“能说会写”板块的“口语交际”和“习作”各安排了8次,选读课文单元编有8篇文章。

二、单元重点

第一单元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会背诵相关课文。

2、学会本单元的生字词,想象文中的画面,理解课文内容。

3、写作时能按要求,把自己做过的、看见的、听见的、想到的写下来。

第二单元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词,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相关词语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会背诵有关段落。

3、完成习作,给自己画一张像,然后写一篇作文。

第三单元

1、会读、会背诵课文,要求复述。

2、课文会复述,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其中的道理。

3、学会生字新词,会按要求完成习作。

4、学习成语、练习钢笔字、毛笔字。

第四单元

1、学会、理解生字新词,读懂课文,了解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的来历,懂得坚持不懈、刻苦努力,终会成功的道理。

2、按要求完成作文。

3、积累成语,通过口语交际锻炼口语能力。

第五单元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祖国的美丽。

2、按要求认真习作,认真练习钢笔字、毛笔字。

3、积累成语,口语训练。

第六单元

1、学习生字词,凭借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鼓励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2、调动写做兴趣,能交好介绍自己的文具。

第七单元

1、掌握生字新词,通过朗读、感悟,学习伟人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懂得关心、帮助他人,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发挥想象力编写一个童话故事。

3、积累成语,加强口语训练。

第八单元

1、学习生字、新词,会用相关词语造句。

2、类界课文内容,感悟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初步懂得什么叫研究报告,学会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四、教学措施

1、以教材为基础,十分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认真扎实抓好学生关于钢笔字、毛笔字的书写,继续指导学生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

2、重视对学生认真读书的指导,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想方设法引导、帮助学生实实在在地读好、读懂、列界课文。教学中正确处理“读”与“讲”的关系,各种教学辅助手段要切实为教学服务。

3、重视阅读与习作的结合,正确处理“读”与“写”的关系,打开学生习作起步阶段的基础。

第一单元

教学内容:

本单元以“童真童趣”为主题,选编了两篇课文《童年的泥巴》《雨后》和“快乐读书屋”《“球星”马嘴》《故事故三首》,课文都反映了多姿多彩的儿童生活。

课时安排:10课时

课题:1童年的泥巴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清课文条理,学会热爱生活,开始感受“一切过去的都会成为美好的回忆”。

2.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认识10个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难重点:

难点:理解“风一样的日子”的意思。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时间: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的课文(板书课题:童年的泥巴。)

2.齐读课题,质疑:看到题目你有哪些问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遇到困难多读几遍。

2.同桌或前后桌互读互听,指出对方的不足。

3.把自己读得最满意的地方读给全班同学听。

4.再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得问题。

三.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

(2)分小组朗读,并派代表在班上读。

(3)班级赛读,评选朗读能手。

2.讨论。

(1)课文中有哪两句话几乎是一样的,动笔画一画,想一想:这是不是重复了,说说你的理解。

四.扩展阅读,培养能力。

你知道哪些名人的童年趣事。

第二课时

时间:

一识写生字。

1.出示字卡,认读生字。

2.引导学生发现田字格里多数生字的构字规律和结构特点。

3.学生当小老师当堂交流。

4.联系写字。

二.积累运用。

第2篇:小学语文教案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科学知识说明文。朴实、流畅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清晰的条理,又饱含着深情,是这篇文章的特点。它通过地球“美丽而又渺小”、“资源有限”、“不能移居”这三方面介绍地球的有关知识,教育我们要精心保护这唯一可以赖以生存的美丽星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地球的特点,有限的资源及人类的开发对地球产生的危害。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和搜集、运用资料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珍爱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策略

教法设计

1、对照比较法:开始地球的美丽与最后人类破坏环境的.图片形成鲜明的对比,激发学生的情感。

2、社会调查法:让学生通过课前的调查,搜集资料,说说人类对地球的破坏以及应该怎样保护生态环境。

3、指导朗读法:通过学生多种方式的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珍爱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

4、感观刺激性: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动画歌曲的展示,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情感。

学法指导

1、自读感悟法:通过读课文讨论,找出文中的三大探究主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合作交流法:通过学生交流我们怎样保护环境,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自由畅想法:通过将地球拟人化,想象地球的美丽和人类的破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三、教学媒体(CAI课件)

1、范文朗读视频课件;

2、美丽地球动画课件;

3、地球资源课件;

4、人类破坏地球图片展示;

5、音乐欣赏课件;

6、重点词句、段落的文字课件。

四、教学流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情境激趣——选读探究——升华情感——拓展思维”的教学模式。

(一)情境激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入境始于亲。”在这一节课刚开始,我先放了一段在宇宙中看到的地球(美丽地球的课件),然后设计了一段导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而后,一句看似不经意的发问:“地球,你还想称它为什么?”学生亲切的称呼,拉近了孩子们与地球的情感距离,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作好了情感铺垫。

(二)选读探究

上课伊始,我通过播放范文朗读(朗读课件),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再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可以朗读、默读、浏览、小组齐读等,引导抓住“地球太可爱,同时又太容易破碎”这一切入点,将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共同研究。如:“宇宙中的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提供给人类的有哪些资源?”“人们破坏了哪些地球资源?”“宇宙中那么多的星球,我们可以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通过梳理,我归纳为三个探究主题。

这正体现了新课标指出的:教师要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1、地球的美

当学生在选择这一主题探究时,我首先出示课件(地球的美丽渺小)。再让他们从文字中去感受美,例如:找出描写地球外貌的一句话(出示文字课件)“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让学生读,再大家互评,齐读,试背,使学生从中受到情感熏陶,感受到地球的外在美。引导学生抓住“6300多公里”、“一叶扁舟”体会作者是采用数字说明和打比方的方法来写出地球的渺小。

当然,地球的美,不仅在于它的外观,更在于它对人类的无私奉献。

2、地球的易碎性

当学生选择这一主题探究时,首先让学生自己找出重点词语“恩赐、慷慨、枯竭、滥用、再生”(文字课件),领会其意思。然后引导他们通过自读,弄清地球上的“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出示地球资源的课件)。再让学生看到人类破坏地球的种种行为,看到美丽的家园伤痕累累(出示人类破坏资源的课件)。此时此刻,孩子们禁不住伤心愤怒,发出和宇航员一样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这时,再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现象和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谈谈自己的周围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学生举例如:装修、做家具(破坏森林资源),把废旧电池乱扔(污染水资源),用一次性碗筷、杯子、塑料袋等(环境受到污染)……

接着,我适时出示信息窗,让学生进一步引起高度重视,心灵受到震憾。(相关的文字课件)

网络信息,将文字形象化,将语文课堂与大千世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正体现了“小语文、大社会”的教育理念。

3、地球的唯一性

当学生选择这一主题探究时,我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想想:地球妈妈本是年轻美丽,而此刻却是千疮百孔、蓬头垢面地向你走来,不断地哭诉……那么我们该怎么办?是躲开,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还是留下来,保护我们的地球?(出示无法移居的课件)因此,我们只有在地球上生活。引导学生得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三)升华情感

这时,让孩子们互相交流,畅所欲言,对地球妈妈说出自己最想说的话。孩子们有的说“我们已经醒悟,不会再破坏地球”;有的说“我们会给您再次穿上美丽的纱衣”;有的说“妈妈,亲爱的地球妈妈,我们爱您,我们用颗颗美丽的心呵护您”……这样,情感熏陶与语文实践活动就完美地结合起来。这样的设计,既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

(四)拓展思维

让学生联系实际,交流讨论,为了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迪,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学完这课,我设计了可由孩子们自主选择的作业(文字课件)。他们有的发出环保倡议,有的画环保宣传画,有的设计环保的公益广告,有的写出自己的感想……

最后,我在结束课时,通过放迈克尔·杰克逊的歌曲《拯救地球》,来进一步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达到感情的升华!(出示歌曲课件)

《只有一个地球》一课的教学设计,根据新课标精神,使语文教学与媒体运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利用网络资源,创设情景;利用文字信息,质疑探究;利用协作学习,升华情感;利用学科整合,拓展思维。最终致力于学生的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第3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识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指尖的世界”的含义。

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盲人教育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唤起对生活的自信与乐观。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自主预习,自学生字新词,读顺课文;教师准备一些身残志坚的典型人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示课题,带着“我”的世界走向“他们”的世界。

同学们,美丽的春天已经到来了,你们看到了吗?你看到了什么?从早上睁开眼睛到现在,还有哪些美好的事物进入了你的眼帘?小结揭题:是啊,这一切是多么美好,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美好的一切,他们看不见!他们看不到美丽的鲜花,他们看不到妈妈的脸庞,他们也看不到镜子里自己的模样,他们的世界是由指尖开始的。(板书:指尖的世界)因为他们是一群盲孩子。

二、初入文本,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和情感

1、由“盲孩子”联想到什么?

2、预习了课文,从中了解了盲孩子学校生活的哪些方面?

3、读了课文,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呢?(能感受到孩子们在盲人学校里生活得很快乐、幸福)

三、深入文本,精读感悟,在品味中碰撞心灵,交流情感

理解课题,再读重点,扩展想象,丰富文本内容,感知“指尖的世界”。

1、浏览课文,思考:为什么说“他们的世界由指尖开始”?理解“触摸”。

2、文中讲了孩子们指尖世界的哪些片段?

3、启发想象:在指尖的世界里,他们还可能做些什么?

小结:是的,在学校里,他们用触摸来读书,写字,弹琴,画画,摆弄玩具,用触摸来指导自己行走,感受友谊:在家里,他们可能用触摸来做更多的事情。所以,对于常人来说,世界在我们的眼睛里,而对于他们来说,世界在他们的指尖上。

个性品读,赏词析句,体验盲童生活,引发情感共鸣,走进“心灵的世界”。

1、引读:每一个场景都是一幅生命跃动的画卷,文中的哪一个场景最打动你?读一读,试着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

2、组织读书交流。

★指名读段。

★说说自己的理解或感受。

★生生互动,交流感悟。

★引导情境体验,突破重难点。

交流中品读词句(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相机有选择地指导理解)

词语理解:凹凸陶醉完美色彩斑斓等“厚厚的盲文课本,由许许多多凹凸的小点组成。孩子们静静地读着,指尖灵巧地移动,仿佛走在通向光明世界的长廊里。”识记“凹凸”,重点指导写法;体验“触摸”,想象神态、动作、心理。“学校里有琴房,琴声悦耳,一个孩子正陶醉在音乐里。他的指尖轻快地在黑白琴键上移动,演奏心中已十分熟悉的曲谱。对喜欢音乐的盲孩子而言,音乐是另一个世界,一个自己创造的完美世界。”

读出“陶醉”,感受“完美”。

3、小结谈话:世界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是新奇的,盲孩子除了学会用指尖去触摸,还会用耳朵去倾听,用鼻子去闻,更多的是用心去感受着周围的一切。所以,作者说,“虽然看不见,但他们的心能感知;尽管无光,这依然是一个美好可爱的世界。”

联系上下文,全面了解学校生活,品味文字背后的意蕴,解读“爱的世界”。

1、承上:是谁给了他们这个美好可爱的世界?(建学校的人,学校的老师,工作人员——“善良的人们”)

2、从课文的哪些描述中感受到他们的付出与奉献?从课文的哪些描述中感受到他们的付出与奉献?(学校美设施好想得细致周到老师好)是啊,“这个偏僻的世界不断地温暖着一个又一个失去光明的心灵”,也正因为如此,“这里,成了许多孩子世界中最鲜亮的部分”。

3、你觉得善良的人们除了给盲孩子提供好的环境,给予他们生活上帮助,还给了他们什么更宝贵的东西?(信心,乐观坚强的生活态度——培育“美好的心灵”)读解:。“所幸的是,总有善良的人们愿意给他们营造一个美好的环境;他们相信,无法驱走黑暗的时候,美好的心灵更是可贵的明灯。”

4、师生小结:所以,作者说,“虽然看不见,但他们的心能感知;尽管无光,这依然是一个美好可爱的世界。”因为这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他人的爱心,盲孩子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同样让他们拥有了快乐幸福的生活。

四、走出文本,拓展升华,在阅读中收获成长

第4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积累诗歌中的优美词语。

3.体会诗歌中表达的对祖国的深深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从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祖国的深深热爱。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丰富的想像力。

教学难点:

了解各小节内容的基本特点,模仿着练习写一首小诗,激发学习诗歌的兴趣。

教学手段:

录音机音乐磁带歌曲《春光美》

教学过程:

一.歌曲引入,带入情境

教师播放歌曲《春光美》

听到这么优美的歌曲你,们的眼前可曾出现美丽的春光图画?(学生汇报)

听了刚才的汇报,老师看出同学们都很喜欢春天的美景,这节课老师要带你们到草原.田野.山川.河流去看看,你们愿意吗?好,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祖国的春天》。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集中识字。

1、教师范读诗歌,请学生了解诗歌大意和不认识的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读诗歌,边读边画出生字。

3.集中学习生字。

(1)指名领读生字。

让学生说说哪个字音最容易读错,哪个字形最易写错。

(2)画出文中带生字的词语,指名领读。

提出你不懂的词语,大家一起解决。

二.练读诗歌,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歌,标出诗歌的小节数。

2.选出你最喜欢的一节,指名朗读。

3.学生朗读诗歌,说说诗歌中写了祖国的哪些地方?

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祖国的春天》,诗中的字词你都掌握了吗?(开火车领读书后的词语)

现在谁愿意把诗歌朗诵一遍?其他同学回忆诗歌是从几个方面来写祖国的春天的?

四、品读诗文,想像情景

1、读课文的第一小节,想一想这一节和后文是什么关系?

第一节诗总起全文,后面的五节诗都是围绕春天走过祖国的什么地方来写的。

想想应当怎样读诗歌的开头。再读这一节。

2.春姑娘都去哪儿了?把有关的诗节读一读。

指读2-6小节

这几节写了什么?结合书中插图,逐段体会诗歌的意思。

(1)春天来了,祖国的田野有什么变化?百花盛开,农民开始播种,有的农作物都开始出芽了。

诗中用一个词形容土壤,能找出来吗?(黑油油)这个词语表现了什么?(土地的肥沃)

(2)春天来了,河流有什么变化呢?

学生结合插图,边读边理解,后几段同上。

最后一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总结全文)

所以文章的结构是总-分-总

3、想想作者通过诗歌,想向我们表达自己什么样的心情呢?

春天是每年都要来到的,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有春天,为什么这首诗的题目是“祖国的春天”呢?

4.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融入到朗读中,再来读读这首诗歌。

配乐齐读。

五、拓展延伸,激情延续

同学们,刚才我们从诗歌中感悟到祖国的春天是多么美好,你想不想把你的感受也写成诗歌读给大家呢?小组内谈谈你的想法,然后写下来读给全班同学。

祖国的春天

田野

河流

草原美丽

山冈

村庄

第5篇:小学语文教案

一、复习课文。

1、采用齐读、听读、分组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式复习本单元的内容。

2、多音字组词

省、落、间、胖、称、兴、行、盛、传、好、干

二、填上适当的词语。等第

()的叶子()地登高

()的掌声()地漂浮

()的湖面()地演唱

、阅读分析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等第

走进大豆田,如同走入画一般的境界。一阵秋风吹过,眼前豆棵上挂满的豆英就像美人的耳坠似的,微微摇晃,铃铃作响。像春风吹过树林,像春泉淌过小涧,像海浪轻轻拍击岸壁。俯身收割,眼前的一株株豆棵,瞬间幻化成佩环丁当的姑娘,手携着割豆人奔过来。此时,割豆人能听到她们的欢笑声、喧闹声、呼吸声和她们低低的絮语,声音在豆棵的枝丫间荡漾,也在割豆人的心里荡漾。

1.这篇短文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画出来。

2.读课文,说说文中把豆棵上挂满的豆荚比作什么?写出句子。

3.根据课文填空。

豆棵上挂满的豆荚,秋风一吹,_______摇晃,________作响。像春风_________,像春泉________,像海浪________。

四、复习作业(见试卷)

复习目标:

1、掌握第七单元的生字词。

2、学会把句子补充完整。

3、能按课文内容填空

4、进一步练习修改病句。

5、进行阅读分析,提高阅读水平。

第6篇:小学语文教案

一、教材分析:

这次“口语交际”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题目《留心观察》,二是两段文字说明,三是两幅小插图。要求学生把在生活中观察到的事物说一说,也可以考考其他同学,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及善于观察的。

二、教学理念:

贴近生活,凸显生本,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体现听与说的多边和谐互动。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其与口语实践同构共生,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及勇于发表见解、善于倾听发言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并激发他们善于观察的兴趣。

2、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口语交际过程中,学习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观察所得。

3、通过交流、,培养学生的倾听与表达能力。

四、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己在生活中观察到了什么。

五、教学准备:

1、提前一周布置大家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2、录音词带,歌曲词带。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听录音,明确交际内容。

1、(录音)龙龙:“文文,咱们每天上楼,可是你知道每段楼梯有多少阶吗?”文文:“这个,我没数过。那你知道咱们教学楼有多少窗户吗?从正面看。”龙龙:“啊!我也没观察过。小朋友我们俩啊,都是不善于观察生活的孩子。你呢?你对周围的事物留心观察了吗?把你观察到的和大家说说吧!”

2、提问:听了文文和龙龙的活,你知道我们今天这节口语交际课要说什么了吗?

(二)创设情境,相互交流。

龙龙要送我们一首歌,我们一起听听吧!(录音)《上学歌》

1、交流上学路上你都观察到了什么?

①同桌交流②全班交流

:一路走过,我们到了学校,你听!(录音)《课间十分钟》

2、交流在校园里你都观察到了什么?请大家结合你观察到的提几个问题,考考你的同桌,看谁是平常最能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孩子。

3、在其它地方你还观察到了什么?能不能向大家介绍一下。

(三)多法并用,展示观察所得。

1、把你观察到的事物画出来。

2、将画贴到黑板上,考一考,这都是哪些地方,什么事物?

3、评出“最善观察”奖

(四)回顾,开展活动。

(录音)小朋友们,你们可真是善于观察生活的孩子,能将周围的事物介绍得这么详细,真为你们高兴!

可是,你知道吗?我们周围的事物也在不停地发生着变化,今天这样,明天可能就变样了!希在以后的生活中能更加留心观察周围的世界,将这些变化及时地与同学们和老师交流,加油吧!

第7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我的发现”的教学,使学生能发现相同的两个字变换顺序前后组成的词,所表达的意思不同。

2、通过“日积月累”中“读读认认”、“我会填”的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规律认识8个字,能准确地运用词语。

3、教学“我会读”,使学生能自己读懂小故事。

4、以“我们的小制作”为题开展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5、通过“展示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乐于展示。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

一、我的发现

1、游戏导入。

师:我们先来比一比,谁的脑子最灵活,老师说一个词,请同学们把它倒着说出来。如:“好人——人好”,“新春到——到春新”等。书中也有几组类似的词语,大家看看,你发现什么了?

2、学生自读。

3、同桌交流。互相说说自己的发现,并认读词语、正音。

4、拓展练习。联系生活实际,再说几组类似的词语和生活中有趣的运用。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

①出示两个熟悉的字,如“月”“夫”,学生认读。教师演示两字合并组成新字。

②学生自读课本,拼读生字,同桌互相正音,并想想两个熟字与新字的联系。

③出示生字,请学生谈自己的发现,并当“小老师”领读,试组其他新词。

④举出几个从课外学到的类似的字,介绍给大家。

2、我会填

①学生自读两组意思相近的词。

②小组讨论,试着把每组的两个词填入句中,看哪个词更准确一些。

③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订正,并读句子。

④试说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的词语和句子。

3、我会读

①自读小故事,同桌互相正音。

②小组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个故事。

③小组交流自己的学习所得。

④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鲁班是怎样造伞的?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你还有什么问题?

⑤拓展:再谈谈鲁班的其他发明及趣事。我的发现

第三课时

一、精品引路、激发创作

1、师:(展示学生作品)这是去年二(1)班刘捷同学的作品,请同学们一边欣赏,一边观察,谈谈你们对作品的看法。

生:那小狗的头上怎么多了个半圆,有点莫名其妙啊?

师:是啊!去年二(1)班的同学也向杨捷同学解释说:“因为小狗的头痒了,它用脚去抓痒,小狗头上多的那个半圆是小狗的脚。”同学们听了恍然大悟。称赞这位同学观察生活多么仔细,想像多么新奇啊!今天,我们二(1)班的同学也有一双灵巧的手,还有比杨捷同学更加聪慧的才智,我们可能已经制作出一个比这只小狗更精致,更新奇的作品了。请同学们再次好好地欣赏一下自己的作品。也可以对自己的作品再次地改进。

2、生动手修改作品。

二、独立演练。铺垫交际基础。

1、师:同学们,先要按什么顺序具体地介绍作品,然后试着说一说,边说边完善。

2、学生自说作品。

三、创设交际平台,释放交际欲望

1、在小组内交流。

(1)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介绍作品进要有声有色,就是说把你成功的喜悦,遇到困难的艰苦感觉凸现在表情中。其他同学要细心听,认真思考,积极参加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2)学生轮流介绍自己的作品。听了同学的介绍后,其他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丰富对话素材、提高交际能力

1、师:每个小组一位代表到班级上交流。

(1)学生上台介绍作品。

(2)其他学生发表意见。

五、拓宽平台,提升交际内涵

师小结,布置回家把自己的小制作介绍给亲人或朋友。

教学后记:

课前,我让学生在家制作好自己喜欢的小作品,体验动手之乐,积极引导学生从中获取交际材料。另外,我还自己亲自制作,介绍自己的制作过程。学生兴趣更浓。口语交际不能离开生活,凡是学生自己熟悉的、体会会更深,一般说得比较具体活泼。课堂上同学们的作品琳琅满目,我就在口语交际中引导孩子们把自己怎样构思、怎样捏的过程(先------再------然后------最后-------)的具体经过介绍给大家听。听的小朋友当小记者,有疑难的问题可以上讲台随机采访,提出问题。孩子们一边仔细观察,一边听,都有自己的不同体会,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人家说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为什么?作补充。引导他们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作品,尽情地介绍,注意自己的手、脚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然后因势利导,引导孩子们代表把自己制作的过程具体介绍出来,组织集体评价。同学们有了亲身经历,体验到动手之乐,交际时兴趣可高了,大部分小朋友语言朴实无华,字里行间流露出了真情实感。被评到最佳口才奖的同学无比快乐!

第8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认读生字、词语,读懂课文。

2.教育学生在紧急情况下要沉着、冷静,只有动脑筋,才能

想出好办法。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白砸缸救人的前因后果。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具:小黑板、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读通课文。

2.认读、拼读词语。

教学过程:

1.定向。

(1)读通课文,提出要求。

(2)思考:谁砸缸救人,请介绍一下这位名人。

2.自学课文。

要求划下新词,思考问题。(老师来回巡视,指导困难生

发现问题,帮助解决)

3.练习。

(说话练习)

(1)读通长句。(只听扑通一声,一个躲在假山上的小朋友,

脚下一滑,掉进了旁边一个盛满水的大缸里,一下子就没了头

顶。)

(2)给课文标段号。

(3)理解谁砸缸救人?介绍司马光。

(清楚“复姓”两个字)

(4)说话练习:“司马光是……”。

4.词语认读。

砸缸伙伴捉迷藏亭子躲在扑通急中生智

哗夸机智勇敢

5.作业。

(1)读课文1遍。

(2)认读词语,完成练习1。

(3)抄写词语1遍。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复习生字、新词,训练朗读。

2.分析课文,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填空:()砸缸救人。

2.介绍司马光。

3.复习生字、新词。

二、读讲1—2段。

1.读读划划:为什么要砸缸救人?

2.填空:这是一只()缸。(大、厚、重)

3.思维训练:师:为什么要砸缸?为什么会来不及?

4.读1、2段。

三、读讲3—4段。

1.自读第三段,圈词:体现别的孩子惊慌的词。(惊0Ll,高声

喊道,吓傻了,赶紧)

2.朗读训练,读出孩子们的惊慌。

3.思维训练,理解“没有慌神”和“急中生智”这两个词。

(1)师:没有慌神,说明他怎么样?(很镇定)

(2)急中生智。“急”,司马光遇到什么紧急情况。(第二段

最后一句话)“智”,哪个词突出了智?(砸)

4.说话训练,说清楚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原因。

5。读读演演第四段。

6.思维训练,师:为什么要使劲向那口缸砸去?

思考原因:缸大,人小,力气小)

四、词语训练。

1.师:水多吗?哪个词说明水多?(哗哗)

2.师:大家都夸司马光是个机智勇敢的孩子,机智体现在

(想出办法),勇敢体现在(没有慌神)。

五、说话训练。

夸夸司马光。(你真是个好孩子!)

六、小结。

学了司马光砸缸救人,我们懂得了遇到紧急是件,要沉着

冷静、动脑筋、想办法。

七、作业。

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复习词语,朗读课文,听写生词。

教学过程:

1.复习词语:

强调:亭子、捉迷藏、哗、夸,这四个词的读音。

2.朗读课文。

3.听写词语。

强调:稻的第十二笔、藏的第六笔、第十一笔、砸的第七笔

慌字中间没有—点。

砸缸救人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