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3-27 16:33:43

第1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能够正确读写。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则寓言故事。

3.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重点难点:

在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言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你们读过寓言故事吗?(板书:寓言)

“寓”,是寄托的意思(板书);“言”,讲道理。寓言的意思就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启发和教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则寓言。两则就是两篇的意思。我们先来学习第一篇:亡羊补牢。2.读题,谁知道“亡”、“牢”分别是什么意思?

(“亡”的意思是失去。“牢”畜的圈。)

3.谁能连起来把题目解释一下?

(羊丢失以后修补羊圈。)

二、初读课文。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不明白的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解决。

2.边读边思考,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三、检查复习。

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提醒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读音方面:

“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读“juàn”,不要读成“quān”。

“窟窿”的“窿”读轻声。

字形方面:

“叼”:左右结构,左边最后一笔是“提”,不要写成“撇”。

“悔”:左右结构,左边是“忄”不要写成“十”右下方是“母”字,不要把两点写成竖。

“修”:左右结构,右下方是“三撇”,不要写成“三点”

词语解释:

叼走:衔在嘴里拖着。

街坊:邻居。

劝告:说服,讲清道理,使人感动听从。

后悔:懊恼过去做得不对。

四、学习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1.出示课件,思考:《亡羊补牢》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不听街坊的劝告,第二天又丢了羊。他后悔没有听街坊劝告,赶

紧把羊圈修好,从此,再也没有丢羊。)

2.养羊人对街坊的劝告开始是怎么想的?后来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1)读书,小组讨论。

(2)班上交流。

开始想:羊丢了,修圈已晚,没用。

后来想:如果现在不补羊圈,就不是丢一只、两只的事,而会丢得更多。因此现在修还不晚。做:动手,堵上,修得结结实实。

结果: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五、小结。

1.明确寓意。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有了错,只要认真改,就不算晚。

2.联系实际,谈感想。

六、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2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用钢笔描红。

2.画出句子中用错的宇,把正确的写在括号里。

3.在括号里填上时态助词“着”、“了”、“过”。

4.给句子加标点符号。

5.熟记成语。

6.口语交际:学会请教别人

7、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说说题目要求。

2.指导。

(1)朗读这段话,说说这些钢笔字的特点。

(2)默读这段话,想想楷书的运笔方法。

3.练习。

(1)描红观察整体,注意一气呵成。

(2)注意行款布局,体会整体章法。

4.反馈。

(1)评议学生作品。

(2)教师范写。

(3)学生再次描写。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说说题目提出几个要求:①找出错别字,②把正确的字写在后面括号里。

2.指导。

(1)读句子,句中有几个错别字?

(2)依据句意,画出错别字。

(3)引导学生理解字义,口头纠正。

3.练习。

(1)学生默读句子。

(2)纠正错别字,如:“带”应改为“戴”,“带”作为动作是随身拿着的意思,“戴”是把东西放在人的头上、脸上或胸前的意思。

带(戴)像(向)已(以)颂(诵)

4.反馈。

(1)指名学生上黑板改错。

(2)集体评议。

(3)用错的字重新组词,加深印象,如:带(带领)。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读题。

(2)说明本题的要求,在括号里填上“着”、“了”、“过”。

2.指导。

(1)出示句子,指名学生逐题朗读。

(2)想一想:凭借语感每句话中该用哪个词?

3.练习。

(1)动笔选填“着”、“了”、“过”。

4.反馈。

(1)检查学生填写的词是否正确。

(2)同桌互改。

(3)指名读句,进一步体会“着”、“了”、“过”的用法。

四、教学第四题

1.审题。

集体读题,明确要求。

2.指导。

(1)复习逗号、句号用法。

(2)认识书名号“《》”和“〈〉”。

(3)书名号在什么情况下用?

(4)举例:“他的文章在《小学生学习报》上发表了。”

(5)“小学生学习报”为什么要加上书名号?(“小学生学习报”是一种报刊的名称)

3.练习。

(1)读第1~3句,把该用书名号的地方用上书名号,说一说为什么。

(2)教师巡视检查。

4.反馈。

(1)三个人各在黑板上给句子加上标点。

(2)集体批改,纠正错误。

(3)抄写句子,并加上标点,注意书名号的书写格式。

(4)小结:表示书籍、文件、报刊、文章等的名称用书名号。

五、教学第五题

1.审题。

要求是熟记成语。

2.指导。

(1)正确朗读成语,不认识的字。(2)韵句连读,每排两个成语连读。

(3)说说你了解的成语意思。

(4)教师说出学生不懂的成语的意思。

3.练习。

(1)诵读记忆,形成积累。

(2)同桌互背。

(3)对背,如一人读“铁面无私”,另一人背“执法如山”。

4.反馈。

(1)“开火车”朗读。

(2)成语填空。

铁面无()执法()山()()在后()()在前

一()不()扶()济()排()解()见()勇()

()义()言唯()是()()人()贤()()清风

(3)教师说意思,学生说出成语。

(4)记成语竞赛,看谁先记住成语。

第二课时

教学第六题:口语交际:学会请教别人

课前准备:准备投影片。

一、审题

1.揭示口语交际的题目:学会请教别人

2。读一读,明确口语交际的两点要求及其重要性。

二、指导

1.读一读每题的文字。

2.打幻灯,启发合理想像,思考:在这几种场合怎么向别人请教?

三、练习

1。自由练说。

2.指名试说。

3.同桌根据人物年龄、身份的不同互相练说。

4.教师巡视,进行个别纠正与辅导。

四、反馈

1.指名一学生说,评议有没有达到两点要求。

2.指名上台分角色表演。

3.评议。(说话是否清楚,是否有礼貌)

4.评价小结。

我们向别人请教问题,要把请教的问题说清楚,同时还要注意有礼貌,称呼要符合别人的身份,要用“请”、“能告诉吗”,最后还要说声“谢谢”。

五、教学第七题:学写毛笔字(略)

第3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描写的生活情景。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曾随课文一块登上过黄山,欣赏过黄山奇石,到过贵阳黄果树瀑布,领略了那里的独特风光。大自然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画家,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同学们还想不想作一次长途旅行,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先生一起走进北国,领略一下那里的独特风光。(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看到课题想知道什么呢?(生质疑)带着问题到课文中去找吧!(指名读课文)

2、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有那些地方不明白?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生汇报学习结果)

三、自主探究:

1、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疑问和感受拿到小组中去交流吧。把你的疑问提出来让

小伙伴帮助你。

2、小组汇报学习结果,每组选一个代表汇报。

四、品读课文:

1、课文读完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能用一个词来表达吗?(美)作者老舍先生是从那几个方面来写的呢?(景色美、人情美、语言美)

2、你最喜欢的是那一部分,找出来读一读,并说一说喜欢的理由。(可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一谈自己得体会)

五、知识拓展:

1、出示“能力大考验”课件,请同学们选择喜欢的画面,设计解说词,再小组中交流一下,然后小组选派一个代表汇报。

2、为自己搜集的图片配上解说词。

六、作业:

搜集自己家乡的有关图片,写一段文字,想别人介绍自己家乡。

第4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识记生字“瀑”、“叠”、“喻”、“衬”,理解、积累“千丈青山”、“仰望”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预习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4、读中感受瀑布的壮美和如烟如雾如尘的特点,激起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初读诗歌

1、学习生字词语

(1)出示生字:瀑叠喻衬

指名读生字,齐读,引导学生注意“瀑”、“叠”的字形。

(2)出示词语:瀑布叠叠的浪比喻衬着

组词:叠()衬()

再次出示词语:岸滩松林景象仰望珍珠千丈青山

学习“仰望”,做做动作,什么叫“仰望”?说说还有那些表示看的词语。

2、自读课文

(1)把生字、词语放到课文里,自己把课文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师: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学会生字、词语,读熟课文,甚至提出问题,这就叫预习课文。(板书:预习课文)

二、学习诗歌,读中体验

(一)比较句子,感受声音之壮

1、通过预习,瀑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作家笔下的瀑布。

(根据学生交流板书:壮观、气势雄伟……)

2、出示课文第一节,这一个小节从哪里看出瀑布的壮观?(声音)

这一节中有两个词语写了瀑布的声音,比较句子: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好像浪涌上岸滩,又像风吹过松林。

3、去掉了“叠叠的”和“阵阵的”,读起来有什么不一样吗?

“叠叠的”、“阵阵的”声音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为瀑布配音好吗?(引导学生学瀑布的响声。)

真好,一起读,把瀑布的那种气势念出来。再读第一节。

(二)图文结合,体会气势之雄

1、出示第二节。

这一节中哪句话是写瀑布的?

理解“衬”字的意思。出示卡纸,师演示。

2、怎样的景象叫“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呢?拿出笔来,和老师一起来画一画。

出示瀑布的图片,指导朗读:强调带数字的词语。

指名读,齐读第二节。

(三)声像统一,领悟神韵之美

1、出示第三节,引读:站在瀑布脚下仰望——

出示:屏(图片)屏是一种比较讲究的装饰品。

2、风来了,那些珍珠也吹散了,吹成了——烟、雾、尘

让我们一起看看,是不是像烟、像雾、像尘。

播放视频。

3、这情景真有些诗情画意呢!谁会读,读出这样的诗情画意呢?

指名读,齐读。

三、总结全文,读读练练

1、读了《瀑布》,就好像跟着作家一起游览了大瀑布,这首小诗的作者叫叶圣陶,他写的这个瀑布是位于我国贵州省的黄果树大瀑布。

2、出示练习:

黄果树大瀑布真壮观啊!我们先听见,;然后站在远处望见,;最后在近处仰望,。

第5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4.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语文教案-西湖的“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景色之美堪称国内之最。(出示课文插图)这就是美丽的杭州西湖。今天我们就来一起领略西湖的美。

二、教师范读课文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画出自己不会读、不理解的字词。

三、自学课文

1.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2.想一想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的特点,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四、小组交流

(重点讨论第2题。作者抓住了西湖“绿”的特点,作了具体的描绘:一是雨中去访灵隐,看到的西湖的“绿”;二是漫步苏堤,看到的西湖的“绿”;三是在花港观鱼,看到的西湖的“绿”。每一次看到“绿”,给作者的感受也不一样。雨中去访灵隐,作者抓住了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此外还有溪水:“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漫步苏堤,作者抓住了树木身上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阴阴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在花港观鱼,作者抓住了满池的新荷。与初春的杨柳嫩枝的新绿相比,“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

五、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1.指名读;

2.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西湖“绿”的美。

六、听课文朗读录音

1.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

2.找一找其他描写西湖的文章或诗词读一读,体会一下不同作者眼里的西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西湖的“绿”》。

七、板书设计:

第6篇:小学语文教案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板书:两只鸟蛋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小诗,这首小诗写了一件与两只鸟蛋有关的事。

谁会读课题?你是怎样认识蛋字的?谁会用蛋字组词语?谁想知道这件有关两只鸟蛋的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借助拼音,试读课文。

2.小组合作,勾出生字。读准字音,识记字形。教师巡视,相机指导。及时反馈,有效矫正。

3.可用偏旁带字的方式识字:捧、抬、投;可用熟字带生字的方式识字:冷凉。

(三)再读课文,继续学习生字

1.多媒体课件隐去拼音,学生看汉字试读课文。找出还有哪些不认识的'字,小组合作学习,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认这些字。

2.分组汇报各组学习生字的方法。

3.比一比,看谁识字的方法好,看谁把生字记得牢,看谁把字音读得准。注意指导学生区别前后鼻音。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可参考教学建议第二部分。

(五)写写、读读、背背

1.复习风、问,认识半包围结构,指导学生写好向、连、远。

2.根据学生写字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写好走之。

3.比一比,看谁写得好。

4.开火车读词语,比一比谁会读,谁读得好。

5.说说这首诗讲述的事,试着背诵这首诗,比比谁能背下来。

第7篇:小学语文教案

一、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描写了生活在槐乡的孩子们采摘槐米的经过,赞美了槐乡的孩子们纯朴勤俭、吃苦耐劳的品质;虽然采摘槐米是辛苦的,孩子们却从中获得了快乐,他们的童年生活也因此变得丰富而充实。课文的语言朴实、轻快,带有浓浓地乡土气;在作者的笔下,本来是辛苦的劳动,却变得轻松和快乐。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体会一些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三、教学建议: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体会一些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所以教师不妨更加放手地让学生去自主朗读感悟,引导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渐渐习得基本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引导引导学生互相讨论:

1、槐乡的孩子是可爱的。可爱之处有以下几点:

(1)他们勤劳懂事,从小就知道分担父母的辛劳,不伸手向父母要钱,靠自己的劳动换取学费。

(2)他们吃苦耐劳,以苦为乐,有很强的自立精神。

(3)采摘槐米虽然非常辛苦,但是孩子们以苦为乐;这从对他们唱着快乐的歌,满载而归,从对他们带着甜密的微笑进人梦乡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来。

课文中有关孩子们的劳动场面,写得欢快、轻松、活泼,一点不给人以辛苦、劳累的压抑之感,也说明了孩子们的以苦为乐。

2、愧乡的孩子有什么样乐趣:

(1)槐乡的孩子离不开槐树,就像海边的娃娃离不开大海,山里的孩子离不开石头。

(2)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像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

(3)槐乡的孩子可不怕热,他们背着水葫芦,带着干粮,没等云雀开口歌唱黎明,就已经爬到小山上了。

(4)男孩常常是爬到树上,用长长的钩子一下又一下地削着槐米。

(5)女孩有的弯腰捡着,两条辫子像蜻蜓的翅膀,上下飞舞着;有的往篮里塞着槐米,头一点一点的,像觅食的小鸭子。

(6)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孩子们满载而归,田野里飘荡着他们快乐的歌声。

(7)月落柳梢,劳累一天的孩子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

3、读完此课,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我觉得槐乡的孩子很勤劳……

我觉得槐乡的孩子很可爱……

我多么想和槐乡的孩子一起采槐米……

我想像槐乡的孩子一样……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