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3-27 10:03:16

第1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和9个认读字。

2.正确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读课文,知道祖国的江南是“鱼米乡。”

教学重点:

1.通过读课文,知道祖国的江南是“鱼米乡”。

2.正确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祖国江南风光的美,知道祖国江南是“鱼米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第5课。板书课题:“小竹排在画中游”。齐读课题。你们知道小竹排什么样吗?请学生把自己查找的有关小竹排的图片让同学们看一看。再请同学看录相,教师做适当的讲解:这就是小竹排,有的地方称它为竹筏,是用竹子做成的,把好几根竹子并排捆起来,放在水里跟船一样,是江南水乡的交通工具,你们看小竹排在水里飘流的样子,坐在上面一定很好玩。小竹排在水里游,为什么说小竹排在画中游呢?我们一起去看看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注意把每个字音读准备。

2.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和会认的字,把画出的生字和会认的字多读几遍。

3.同桌同学互读课文,相互纠正读音。

4.指名读课文。

5.抽读生字和会认字的卡片。(带拼音的卡片)。

三、朗读课文

1.自己轻声读全文,标出一共有几句话。(3句)

2.学习第一句:

(1)指名读。

(2)出示书中插图:提问:什么是顺水流?让学生到图前指一指。

(3)如果你坐在小竹排上,小竹排顺水往前行,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鸟儿在枝头歌唱,你会是什么心情?即这句话应该怎样读呢?

板书:鸟唱鱼游

(4)自己试着读一读。

(5)同桌同学互相读,互相评议。

(6)指名读,读后评议。

(7)学生如果读得不到位,教师可范读。

3.学习第2句:

(1)师:小竹排继续地前行,你又看到了什么?

(2)指名读第2句。

(3)提问:看图:两岸指的是哪儿呀!到图上指一指。从哪儿看出树木密呀?板书:树木密

(4)教师指图:这是什么?(禾苗)“禾苗”指的是什么?禾苗长得怎么样?书中怎么说?板书:禾苗绿

(5)指名读第2句。

(6)树木这么茂盛,禾苗长得这么好!你们的心情怎样?想想应该怎样读,自己试一试。

(7)指名读,教师指导读。

(8)再指名读。

(9)把一二句连起来读一读,练习背诵。

4.学习第3句:

(1)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么美的地方是哪儿吗?

(2)自己出声读读第3句。

(3)教师让学生质疑不明的地方?学生质疑:为什么说江南鱼米乡?板书:鱼米乡。

(4)请知道的学生给大家讲一讲。教师可作补充:江南是我国的南方,那里的水很多,气候温暖,所以江南的鱼虾很多,大米又多又好,因此人们就把江南称为鱼米乡。

(5)看江南有关的录相。

(6)提问:为什么说小竹排在画中游?组织学生讨论。板书:画中游。

5.请学生读全文,读出江南的美丽和对江南的热爱之情。

四、背诵课文。

1.自己练习背诵。

2.同桌互背。

3.指名背诵。

五、拓展训练:

结合课后第3题,发挥学生的想象,把“鸟儿唱,鱼儿游”画一画。画后展览。

第2篇: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本诗,通过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探究“山”与“海”的象征意义。

4、体味诗中蕴含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当一个山区孩子面对无言的群山时,最美丽的梦便是对山那边的世界的憧憬,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二.谈谈诗歌

本文的体裁是诗歌,诗歌,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通过精炼、含蓄、优美而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并且有一定的节奏、韵律。

这就要求我们要通过反复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

诗歌的基本特点:(1)高度的概括性。(2)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性和丰富的想象力。

(3)语言凝练富有音乐美。

诗歌的分类:(1)按内容、表达方式,可以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等。(2)按语言的表现形式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等。(3)按创作的时代和诗歌所反映的时代内容,可分为现代诗歌和古代诗歌(古典诗歌)。

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础。优秀的诗篇承担着丰富和美化精神生活的使命,并启示真理。诗以默默的持久的力量,改造并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净化人们的灵魂。所以我们在阅读分析理解诗歌时,须注意以下要领:

1、用心吟诵,整体感受。

2、分析要点,感受诗的.形象。

3、借助联想和想象,领悟诗的意境和感情。

4、品味语言,感受诗歌节奏和音韵之美。

三.走近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王家新被誉为“让九十年代推迟到来的诗人。”

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游动悬崖》(1997)等。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那时诗人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

作者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

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童年的山区生活,是封闭的,压抑的,而诗人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界充满强烈好奇心的少年。这种独特的体验,成了他创作的源泉。所以,《在山的那边》起源于作者童年生活经历。

四.检查学生字词预习情况。

1..请一位同学给加色的字注音。

痴想(chī)凝成(níng)喧腾(xuān)

诱惑(yu)一瞬间(shùn)隐秘(yǐn)

2.请另一位同学解释下列词语。

痴想:发呆地想。诱惑:吸引,招引。

喧腾:喧闹沸腾。隐秘:隐蔽,不外露。

一瞬间:一眨眼之间。凝成:凝结形成。

五.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1.听课文范读

要求:同学们听读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情感表达。

2.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

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请同学们根据范读,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我想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比老师还好。不过关键还是这首诗写得好,大家喜欢读,老师也给大家配上音乐齐读,好不好?注意诗人情感的变化。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3.指导朗读

同学们的朗读总体不错。但要注意几个地方:

(1)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是”字读重音,句子呈升调,要读出疑惑和想往的语气。

(2.)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这个句子中,“终于”要读重音,以突出我爬山费了很大力气,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

(3)妈妈,那个海呢?要读出诗人的什么情感?无限的困惑和沮丧,无限的向往和渴望。

(4)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这几句中“飘”“扎”“又”“又”“诱惑”要读重音。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了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这句要读出诗人的什么情感?说的非常好,诗人对看到“海”的渴望。对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心。

(6)结尾几句要读出什么情感?对,看到“海”时的惊喜,兴奋。

六.整体感知

1.整首诗分两部分,请同学们从不同角度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写我童年时期,对山那边海的渴望和困惑。

第二部分:写我长大后,我的奋斗与感悟。

第3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2、朗读、背诵课文。

3、研读前五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二、朗读课文

1、孔子及《论语》资料

强调识记: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

政治上,孔子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俗话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就是这个意思。他的政治主张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所以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至圣”。

教育方面,他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所以也有人呼吁要以孔子诞辰为中国教师节。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论语》一直是学童们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

2、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3、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4、正音、正字。

三、理解课文

1、理解重点词语:

⑴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⑵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下列的意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贤思齐焉。

士不可以不弘毅。

死而后已。

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理解课文: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⑵吾日三省吾身。

⑶传不习乎?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三、概括思想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归纳到如下几点:

1、学习方法。

2、学习态度。

3、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学习体验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五、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识记字词。

3、预习剩余部分。

4、完成“研讨与练习”。

第4篇:语文教案

教学

1.学习课文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预报、通过、争先恐后”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不同卫星的不同语气。

多媒体资料(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卫星资料);生字、新词的投影。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1.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

2.星星的新朋友是谁呢?它们具有怎样的特点?

3.学生回答后,教师及时评价。

二、熟悉课文内容,表演课本剧

1.分小组,尝试演课本剧。

2.全班交流。讨论怎样评议每个小组的表演。

3.确定方案:自然大方,能演出每种卫星的作用。

4.逐一评议。

三、学习课文的生字,掌握生字的记忆方法

1.再次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思考:运用怎样的办法才能记住这么多的生字?

2.交流记字方法。

3.指导学生书写:专、世,注意“世”的笔顺。

4.学生仿写后,教师评议。注意纠正生字的占格位置。

四、总结全文

1.再读课文。思考:星星是怎样结识这些新朋友的?

2.课文赞颂的是谁?(课文赞颂的是默默无闻的科学家。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实现了大家的愿望。希望每个同学也能播下科学的种子,用勤劳浇灌,结出丰硕的成果。)

1.教师在教学《星星的新朋友》时,先让学生围绕以下思考题预习课文:(1)“星星的新朋友”在文中具体指什么?(2)在文中,星星认识了几个新朋友?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2.教学时,可设计三次读:(1)自由通读全文,边读边找,课文描绘了星星的几个新朋友?这些新朋友分别有什么特点?(2)默读全文,要求学生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语句并提出问题。(3)有选择地朗读课文片断,挑一处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和段落读一读,并说出为什么喜欢。

3.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再对文中典型的句子进行对比读、欣赏读,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领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比一比,再组词。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无边)的夜空(永远)的朋友(各种各样)的卫星

(好奇)地问(大声)地发言(清楚)地介绍自己

3.趣味语文题。

(出)(生)入死(深)(入)浅出(眼)(高)手低

(阳)(奉)阴违(避)(重)就轻(天)(南)地北

4.星星都有哪些新朋友?它们分别有哪些功能?

一侦察卫星

侦察卫星是用于获取军事情报的人造地球卫星。照相侦察卫星有的可以把地面上广大地区的景物拍摄下来,有的拍摄范围虽然没有全景相机大,但分辨能力高,可以把军事机构、港口、机场、导弹基地等战略目标照得清清楚楚。

二导航卫星

导航卫星是从太空发射无线电导航信号,能为地面、海洋、空中和太空用户导航定位的人造地球卫星。利用卫星导航或定位,具有高精度,全天候,能覆盖全球和用户设备简单等优点。

三营救卫星

营救卫星运行在850公里至1000公里高的近圆形绕地球飞行的轨道上,可以接收来自直径约5000公里的广大地区内任何地方遇难的飞机、船只等发出的求救信号。飞机、船舶失事时,其携带的装置能迅速地发出紧急呼救信号。飞经上空的卫星接收到信号后,将信号转发给地面信息接收站。地面信息接收站将情报传送到飞行指挥控制中心,由它向出事地区的救援组织发出通知,进行营救。此外,卫星救援也可用于因考察、探险、登山等遇难个人或团体的救援。

五、说课设计

1.教材简析

《星星的新朋友》一文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S版第二册第四组中的第一篇课文,属精读课文。这组课文主要是以爱科学为主题的。

这篇课文以童话的形式介绍了几种人造地球卫星及其作用。全文语言简洁,适合儿童阅读。根据课文内容,本文配有一幅插图:深蓝色的夜空中,星星们在悄悄谈论着什么。形象的画面,奇妙的想象,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遐想,感受现代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课后编有“学习链接”,介绍了我国人造地球卫星的情况,意在为学生提供一些课外资料,了解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情感。

2.教法说明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我采用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

3.学法说明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相互促进的活动,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完成教学任务,在上述教学方法指导下引导学生掌握“读、想、画、议”的学习方法。通过读,达到有所思、有所得的教学预设,认真思考,划分重点词句,议出问题,把握本课的训练重点。

第5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观察生活,唤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按一定的顺序具体描写事物的变化

3、根据习作的内容自拟题目

重点难点:按一定的顺序描写现代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阅读导入

1、学生阅读有关现代科学技术的文学作品如:《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2、交流阅读感悟

二、教师指导

1、指导拟题

A、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语句做题目。

B、用标明主题的语句做题目。

C、用文章中记叙的主要人物或事物的名字做题目。

2、指导审题

A、学生认真阅读习作提示,想想本次的习作提示,有什么具体要求。

B、本次的习作主题:人类的现代生活,从衣食住行交往方式等方面选择一个内容。

3、指导选材

A、让学生互相启发,广开思路。

B、从衣食住行交往方式等方面归纳。

C、学生自由选择,独自构思。

4、习作指导

A、按一定的顺序来写。

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连句成段。

可以按时间推移的自然顺序为主线连句成段,安排段落层次。

可以按照方位、处所转换的顺序来记叙,连句成段。

B、可以运用对比,把同一事物的新旧两个方面对比。

C、注意写具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习作

2.修改完善习作

一、学习构思,完成习作初稿

1、拟写题目

2、选择材料

3、确定说明顺序,运用说明方法

二、学生交流习作初稿

1、学生朗读习作

2、学生欣赏习作:好在哪?不好在哪?

3、提出修改建议

三、学生修改习作

1、对照欣赏自己的习作,找出精彩的地方,不足之处

2、进行修改

3、小组内评议

四、誊文

第6篇:语文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方法与过程

通过聆听感受、自读自悟、品读深入等阅读活动过程

中理解文本,掌握“读——品——背”的学习方法,并在句式练说、朗读表演中得到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熏陶。态度、情感、价值观激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真情实感,培养儿童博大而纯真的心。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学习方法,试背课文。

教学难点

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续编诗歌,训练语言。产生关爱他人,关爱生命,爱护环境的愿望。

教学前提

1、了解故事《神笔马良》

2、在第一课时已初读课文,学会认9个生字,并练习写8个生字。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猜猜老师要画什么?(毛笔)

2、版画:毛笔,板书:笔,找出画与字的联系。3、引出神笔。4、马良用神笔做了许多好事,

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会用它来帮助谁呢?5、揭题:假如整体感知1、问题:我们的课文里有谁需要帮助呢?假如有了马良的神笔,应该怎样帮助他们呢?2、教师范读。3、根据生回答归纳板书:小树——

——太阳小鸟——

——谷粒西西——

——好腿

4、小结:瞧,我们周围不仅有需要帮助的人,还有很多需要帮助的植物和小动物。

学习第一节诗歌读

1、刚才,你们能发现老师的优点和不足,下面该轮到你们读了,给自己提点要求吧。

2、品读“叹息”一词:用第一节诗里的句子说说,图上画了什么?(小树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谁愿意上来扮演缩着身子,轻轻叹息的小树?引导学生通过做动作和表情来理解“叹息”。想象:小树边叹息边说什么呢?

3、品读“快活”一词:想象:如果这个时候,天空中出现了一个红红的暖和的太阳,小树又会说什么呢?这时候的小树感到怎样?用书上的一个词来形容——快活。谁能快活地把这一段读一读?(个别读)谁能比他读得更快活?(齐读)

4、自由品词:你最喜欢这一节诗里的哪个词?(红红的、寒冷的、轻轻……)当你读到这些你喜欢的词的时候,要更有感情一些,要读出你的喜爱之情。谁愿来给大家做个示范?先说你喜欢哪个词,再读一读。其他同学也有自己喜欢的词语,那就自己读一读吧。背

5、背诵指导:这节诗歌的顺序是,先提出“假如有一枝马良的神笔”——再讲给谁画什么——最后讲画的理由。小结6、学法:读——品——背(品的方法:找出你喜欢的词语,理解它的意思;还可以拿别的词语替换一下,比较表达效果的不同……)

学习第二节诗歌小组活动

1、小组内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读,可以自由读或轮流读。

2、你最喜欢这一节诗里的哪几个词印象特别深?为什么?和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你还能用表演的形式让组内的小朋友也喜欢这些词。

3、轮换不同的方式多读几遍,根据“假如……——给谁画什么——为什么画”的句式,试着背诵这一诗节。

小组汇报

1、觉得自己读得特别好的小组起来读。

2、愿意说说诗中的好词语的小组有吗?

3、哪个小组能背下这一节诗?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是四人小组内用了“读——品——背”的方法来学习第二节诗歌的。在读中品味词语,在背中积累语言。你们说这个学习方法好不好?那么,接下来就请你们用这个方法自学第三小节诗歌。

学习第三节

1、根据“读——品——背”的方法来自学第三节诗歌的。

2、个别读。

3、品好词。

4、试背诵。

学习第四节

1、诗歌的末尾出现的六个小圆点儿,是什么标点符号?

2、省略号代表什么意思?

3、为什么作者要在这里使用省略号呢?

拓展思维

1、我想作者一定是想让我们也来说一说“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会画什么,为什么要画。”

2、说一说

3、四人小组合作创作一篇更新版本的。

总结

1、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在这动听的旋律中,我们这堂课也要结束了,但是希望人们相互之间的关心和爱心永远不会结束,只要人人付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第7篇:语文教案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问题特征

2、理解作者对国民王权意识、奴性意识的深刻认识和无情批判。

能力目标

1、学习作者以调侃的文笔借戏说的形式表现自己的写法。

2、品味文章中含意丰富的语句,深刻理解作者的。

3、体会杂文鲜明的性、文学性。

德育目标

学习作者敢于直面现实,痛斥奴性,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诙谐幽默的语调中所包含的深刻。

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是深刻含义

3、体味杂文的性、文学性。

课时安排:一课时(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故宫图片及漫画导入

二、初步感知

1、“我”若为王,这世界会成为一种怎样的光景?

请大家阅读课文,分点作简要说明。

妻——王后

子——王子、太子

女儿,亲眷——公主、皇亲国戚

“我”——天子,万岁

2、地位如此尊贵,有条件吗?——只因为“我”是王,“我”有权。

三、深入探究

1、看来这王是个好东西啊,引无数人竟折腰。问世间,王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唐朝玄武门之变,手足相残;明朝靖难之役,叔侄反目;近有袁世凯称帝,卖国求荣;军阀割据,民不聊生。不就是为了王位,为了王权吗?那么,王究竟是什么东西呢?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解。

————王是封建残物,奴才的首领

2、看来作者对王的态度很明显,是蔑视,是批判。(生活在奴才们中间,做奴才们的首领,我将引为生平的最大的耻辱、最大的悲哀。)

四、难点突破

1、作者假定自己为王,却发誓要将所有的臣民杀死,这是为什么?

提示:①臣民们犯了什么错,要一齐杀死?——他们是奴才,作者憎恶一切奴才和奴才相。

②奴才相是怎样一副嘴脸,再文中找一找——第五段,请大家读一读。

③请大家用成语概括——阿谀奉承,卑躬屈膝,低三下四,奴颜媚骨……

④看来奴才有很大的危害性啊,下面请大家看一个小故事。

——易牙善烹调,齐桓公召之。一日,齐桓公说:“我尝遍天下美味,却不知道人肉是什么滋味。”易牙听后,烹子,以媚桓公。

2、现在,杀光了臣民,没有了奴才,“我”不再是奴才们的君主,终不能为王,但作者又说“却也是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古今中外最大的王,那是怎样的王?如何理解“真的人们”?

请大家思考

有了自己的想法,那么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

——最大的王是我不为王,真的人们和奴才相对,是有独立和人格的完人。比如说不事权贵的李白,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

五、拓展

1、写于民国,今天,我们又重提,你认为现代人还存在着王权意识和奴性意识吗?

——某些执法者的专断独行;做流行的奴隶;做金钱的奴隶。

六、

希能做这样的人。海子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我们说,从今天起,做一个真正的人。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