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4-10-24 08:47:53

第1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溢、允”等8个生字。会写“溢、允、墙”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洋溢,允许、训斥”等19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课文描写想象画面,体会“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4、抄写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童话的兴趣,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培养想象力。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描写想象画面,体会“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教学准备:

1、让学生回顾自己读过的童话故事,再次阅读自己感兴趣的童话故事。

2、课文教学录音带或与课文相协调的音乐。

3、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先问学生读过哪些童话故事,知道哪些童话中的角色。然后引导学生简要说明自己最喜欢的童话故事或故事中的角色。

2、教师小结:是啊,童话世界真吸引入。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童话世界。

激趣:这是英国著名童话作家王尔德作品《巨人的花园》,有人称是童话中的“完美之作”。这是花园里是不是一直洋溢着笑声呢,那里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好吗?

二、放手阅读,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a、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b.出示生字和词语卡片互读,注意读准字音。

c、找出生词所在的句子,反复朗读,注意体会生词的意思。

d.指名读课文,读后相互评价,看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2、再读课文,想想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什么.

三、质疑问难:

读了课文,你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述故事,研究问题

1、请同学讲一下这个故事。

2、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就上节课提出的“巨人拆除围墙前的表现和花园里的情境”这个问题,找出文中相应的句子或段落来回答。

3、有感情地读这些句子或段落,边读边想象:从这些段落或句子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二、小组朗读,交流感受

1、小组分角色自读课文。

2、小组交流朗读体会,交流对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

3、基于对课文认识的加深,再读课文。

三、总结交流,揭示道理

1、学生汇报阅读感受,可以是朗读方面的,可以是小组交流讨论过的含义深刻的句子,也可以是自己读童话后想到的事情。交流的时候老师要注意小结和引导。

2、播放录音或配乐范读,引导学生边听边想像边思考这个童话说了个什么道理。

3、教师总结。

四、再读课文,感受特点

1、自读课后“资料袋”,谈谈读后了解了些什么。

2、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全文,从这篇课文印证“资料袋”中说的童话的特点。

3、读后,可以与同学合作表演片断,还可以抄写自己最喜欢的词、句。

五、布置作业

1、生字词书写。

2、布置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二次备课

第2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创编童话故事,激发学生有创意、合理的展开想象。

2.有顺序地、细致地表达想象中的故事。

教学重点:

创意想象,合理想象。

教学难点:

注意故事中细节的描写。

教学准备:

乐曲磁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听音乐,猜动物游戏。

大森林里,每天都有精彩的故事上演。听听,谁来了?

2.生上台用模仿表演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猜测结果。这样,几种小动物相继集中在台上了。(不限于一定是书中所说几种动物,如果学生猜成了别的小动物,也允许。)

二、创编故事。

1.大家看,这么多的动物聚在一起,多么有意思!

2.早上,一缕阳光射进树林,小动物们纷纷醒了。——让台上的小动物自由表演。

更多的小动物醒了——让台下的同学也按自己的想象活动起来。

(放松情绪,营造大胆想象气氛)

3.出示“和睦相处”,请你用自己的表演表现这个词。

(不作限制,不做评价,继续营造故事环境,营造大胆想象气氛。)

4.在学生表演正入情境时,师扮演猎人上,捉住小猴。

此段尽量设计得富有戏剧性。

如:

猎人上:听说,这山里有猴子,看来不假呀,瞧这地儿,深山老林的,哎,这一趟,一定不会空跑的。

转身神秘的说:马戏团的老板出高价买只猴子。看样子,这次我发财喽~

(这样的定调会使学生的表演故事性更强。)

5.别光顾着发愣啊!快想想办法呀!看谁的办法最好,大胆想象吧!

6.分小组讨论。

7.简略交流汇报。

师可通过点评引导学生注意创新情节尽量符合小动物本身的特点;引导学生创新情节力争有波澜。

如:你的办法利用了小兔的长处,真妙!

你的故事峰回路转,真让人着迷。

同时师略作追问,使学生思维更深入,方案更具体。

8.那你们就排练一下,呆会儿表演表演吧。

分小组排练。师巡视,关注各组参与情况,并重点了解其中有创意的一组的表演。

9.指名一至二组上台表演,师可客串猎人。有时又可跳出来,提醒大家注意观察细节。

在细节处教师可相机提醒关注,并引导用语言表达。

如:在小熊装死时,问:“他装得像吗?”并追问“哪里像”。

在营救行动的关键之处教师可提示:嘘!成败在此一举啦!注意!

再提醒回顾:小熊刚才是怎样救出小猴的?

同时还可让学生板书关键词。

教师相机点评,提升小结方法。如:“细致的动作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机灵的小熊。”“这些语言符合小熊的身份。”

三、了解故事创编要求。

1.阅读作文要求及提示。

2.说说你的理解,或者说你还有哪项要求没弄明白。

预设引导:

如何把“重要的地方写细致些”(提示第二项)?其实第三个提示已经给了我们更明确的提示,那就是说“最好把两三个写得突出一些”,写什么呢?写它们的动作、语言等。

四、动笔成文。

1.不管你的救援是惊险的,还是有惊无险的,或是充满喜剧色彩的,我们都期待着。大胆想象,用你的文字把我们带到神奇的童话世界吧。

2.给你的故事拟个响亮的标题。

(以事情的内容为题,以事情发生的地点为题,以人物语言为题,以事情结果为题,以人物为题)

3.下面我们就把这个故事编完整写下来。

第3篇:语文教案

内容预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教学目标

①正确地朗读课文。

②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③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④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①复述故事情节。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课前准备

投影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学习字词

①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②投影出示练习。

a.给加点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结合语境解释词义。(略)

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要求]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

(教师可以投影出示以下问题组)

其他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在书上标记。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e.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②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组,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书,不要脱离课本,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

在理清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课文

教师可提要求:

①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②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③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可以找两位学生复述,其他同学听后评析复述情节。以上环节主要为了帮助学生熟悉本文故事情节,尤其是细节描写,为下一步探究性阅读、多角度阅读打基础。

讨论: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背诵

布置作业

①写生字。

②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学设计

探究性品味脱险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①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②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组。

a.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b.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c.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d.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探究性品味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应帮助学生扣住文章主题讨论理解这些问题。

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①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②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③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总结全文

①让学生再谈学习本文之后的体会。

②教师小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③背诵(或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布置作业

阅读《迷途笛音》,简单写写自己的心理感受。

点评

本案教学流程设计为整体感悟探究研读拓展延伸三大板块。

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既注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导学地位,又注重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开展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探究性阅读、拓展与延伸等教学环节更是把学生的生活与语文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通过体验反思接受正确的审美观与情感熏陶,而对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另外,本教案在注重启迪学生开展思维活动的同时,并没有忽视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体现了语文教学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理念。

第4篇:语文教案

一,情境铺垫,导入新课

师:四年(一)班的张华同学这几天可忙拉,她正准备着下周的的数学奥数。你看,现在她正要去李诚家请教数学题。

。(大屏幕显示器上出现了配乐动画演示)

1,配乐动画:张华在从自己家向李诚家走去。(或者线段图)

①,指导观察,提出问题:张华每分钟走60米,走了6分钟,走了多少米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张华走了多少米。

师:好,你来说说是怎么做的?

②,学生口头列式回答后,复习数量关系:速度x时间=路程

师:也就是说求张华走的路程就相当于求两地的距离是多少?(出示红字“两家相距多少米”)

师:有一天, 张华放学回家,正准备做作业,发现不小心将同桌李诚的作业本带回了家,她赶紧打电话给李诚,两人在电话里商量了一会儿,如果步行的话,有几种办法可以让张华把作业还给李诚?现在请同学们帮他们想一想办法?看哪组的同学办法最多?

(以四人小组讨论的形式)

师:好,哪组的同学想出来的,派一名代表起来回答。

(学生一般会有三种想法:一是让张华带给李诚。二是李诚自己去取,三是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在路上相遇。)

师:这些都是同学们为他们想出的办法,大家想一想,第一次和第二次有几个人在运动?而第三次呢?

2,请两位同学上台表演

①,设问:两个人,两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路程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类问题中的有关知识。)

②揭示课题:[板书:相遇问题]

二,指导观察,学习新知。 (—),教学准备题

1,示题:张华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钟走60米,李诚每分钟走70米。

2,读题,提出思考问题:几个人运动?运动的方式和结果怎样?、带着观察动画演示。

3,动画演示,指导观察,帮助理解概念:

A,电脑动画显示第一次(全过程)。

交待线段的长表示两家间的路程,线段的两端表示两家的住地。画面为:张华走过的路用红色线段表示,李城走过的路用蓝色线段表示。

B,电脑动画显示第二次(全过程)。

(1),两个人出发的时间,地点,运动的方向,最后的结果是怎样?带着问题让学生再次仔细观察动画显示。

(2),认识概念:同时","两地","相对","相遇"。

师:这是几人在运动 [板书:两个人]

师:两人出发的时间相同吗 [板书:同时]

师:他们运动的方向又是怎样 [板书:相对]

师:最后结果是怎样的。 [板书:相遇]

4,填写表格,通过电脑动画显示,师生共同研究两人行走的路程与时间的变化情况,把数据填写在表格里,并找出其中的规律。

(1),电脑动画显示,教师按动鼠标,屏幕显示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1分钟。

师:(1)两人一分钟所走路程各是多少 路程和是多少

(60+70=130米)两人还相距多少米 (390—130=260米)(板书

(2),用同样的方法电脑继续显示,两人继续同时出发再走一分钟填写表格后

指导学生观察体会:当随着时间的增加,两人所走路程和也增加。而两人间的距离反而减少。(3),用同样的方法电脑继续显示:两人同时出发,再走一分钟,也就是两人共同走了3分钟。

教师指着屏幕上的线段图和表格提问:张华和李城3分钟走的路程分别是多少 (180米,210米)他们走的路程和是多少 (180+210=390米)行了三分钟,两人距离是0,这说明什么

引导学生懂得:两人同时出发3分钟,两人之间的距离为0时,也就是两人走到同一个地点,表示他们相遇了。(教师按动鼠标,在两人相遇点上发出响声三下,电脑显示器随之出现"相遇"两字)

教师按动鼠标,鼠标指着"390米"字眼,线段全长闪砾三下并发出声响

。提问学生:两人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师:完成上面这道题,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要求同学们上课时将练习本准备在桌角。)

(二),教学例五。 l,自学例题

①,示题: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两人在学校门口相遇。 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

师:全班齐读。

(2)读题

找出的条件和所求问题,两人是如何运动的?找关键词语。

师:这道题给我们的条件有哪些?

思考:两家的距离跟两人所走的路程有什么关系?可以用关系式表示吗

2,指导观察动画显示。

(1)第一次动画显示。

教师只需显示电脑动画,让学生说出两个人运动的时间, 出发的地点,运动的方向和结果。

(2)第二次动画显示。

教师提问:求两家相距多少米就是求什么 请学生再次认真观察动画软件显示,分小组讨论问题。(看哪组的做法最多。)

板书:两人所走的路程和=两家的距离

3,尝试列式计算,并分组讨论列式根据。

4,检查学生列式情况,要求说出两种列式根据。

教师把一名学生的答案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到大屏幕上,并让他说出列式根据。学生先回答,教师再用电脑动画显示加以证实。

5,教师演示动画,证实学生的算法。

第一种算法:

师:65x4求出什么 (电脑动画显示:小强所走的红色线段闪烁了三下并发出声响)

师:70x4求出什么 (电脑动画显示:小丽所走的篮色线段闪烁了三下并发出声响)

师:为什么把64x4和70x4加起来 (小强和小丽两人共走的整段线段闪烁了三下并发出声响)

第二种算法:

师:65+70求出什么 (动画显示把小强和小丽第一分钟走的那段闪烁,并移动到下面)

师:65+70的和为什么乘以4? (动画显示小强和小丽共走了4分钟,每分钟都走了(65米+70米)就有了4个(65米+70米)

65+70

6,两种算法对比。

(1),在数学知识上有什么联系

(2),解答思路上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得出:两种解法思路上不同,结果相同,而两种

算法的算式之间的联系,正好符合乘法分配律。

三、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这些都是同学们自己探索出来的,现在我们来看看大家掌握了没?

1。 志明和小龙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如图),经过5分两人相迟,两地相距多少米 (用两种方法解答。)

(做一做,只列式不计算)

简略说说做法。

拓展练习:(用多种方法解答)

师:我们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这样时间一样的相遇问题不多,一般是一个先走了一段时间后,另一个才开始走,我们来看看遇到这种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 屏幕出示 )

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 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过2小时两车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要求同学画线段图)

找出的条件和所求问题,两人是如何运动的?找关键词语

师:这道题给我们的条件有哪些?(板书)

师:求两地间的铁路长也就是求什么?(同桌讨论)

师:(指名)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将该同学的作业放出来。

并提问学生,请他说出为什么这样画,这样做 讲出算法的思路。

五、谈谈你的收获

师:哪位说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第5篇:语文教案

设计理念:

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走进教材的内蕴世界,读词析词,品词用词,激发情感,收获知识,发展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表达,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让他们爱学语文,乐学语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和一种笔画,认识6个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韵文。

3、了解城市现代化的建筑和设施,体会祖国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的成就。

教学重难点:

联系生活,观察图片,了解城市现代化的建筑与设施,体会祖国建设的成就。

教学准备:城市风貌图。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你们觉得我们江阴是个怎样的城市?

生:江阴是个美丽的城市。

生:江阴是个漂亮的城市。

生:江阴是个干净的城市。

师:是呀,我们江阴是一座特别美丽的城市。今天,让我们跟随照相机的镜头再次细细欣赏一下我们江阴城的美景,好吗?(学生异口同声答好)出发前,让我们带上庆祝大会上放飞的气球吧!

(投影出示气球,气球上是音节。)

师:谁想来摘这些气球?

(生踊跃朗读)

师:带上摘下的气球,我们出发吧!

(幻灯片放映图片)

(由生活中的话题导入新课的学习,将枯燥的拼音复习趣味化,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将他们的注意力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到课堂中来。)

二、读准韵文,初步获得对城市的感性认识。

师: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注意把话完整。(出示卡片:我看到了——)

(生答略)

师:小朋友们看得真仔细!咦,老师发现识字6(板书)介绍的好像就是我们江阴城呢!不信,来读读吧!(出示韵文)

(学生自由读;开火车读;分组读)

师:接下来,让我们一个景点一个景点慢慢欣赏。

(照片采集的景点都来自学生生活的周围环境,是他们熟悉的。这种熟悉感,进一步拉进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更大程度地激发起他们对韵文的学习兴趣。)

三、品词习字,深入感受城市的美丽风貌。

1、(出示喷泉图)师:这是——(生齐读“喷泉”)哪儿有喷泉?(出示卡片:有喷泉。)

生:中山公园里有喷泉。

生:文明广场里有喷泉。

师:把“里”换一个字。

生:文明广场上有喷泉。

生:黄山湖里有喷泉。

师:你们觉得喷泉喷射时的情景怎样?能不能用上这个句式来具体地介绍一下?(出示句式:喷泉喷射时的情景可真。那些水柱有的,有的,还有的。)

(生答略)

师:多有趣,多好看的喷泉啊!把它留在我们的脑海中。

(生动情读词)

师:那些向上喷射的水柱是什么颜色的?

生:五颜六色的。

生:白色的。

师:到底是怎样的,我们看了这个“泉”字就明白了。(放大“泉”字并变色。)上面是个“白”字,下面是个“水”字,向上喷涌的白色水流就是泉水。跟老师一起写一遍。

(师生一同书写“泉”)

师:那我们怎么会有彩色的印象呢?

生:是因为有霓虹灯的照射。

师:是的,五彩的灯光照射在喷泉洁白、晶莹的水柱上,把水柱也映成了彩色。

(精彩的图片为学生的说话练习提供了源泉,此时设

计这样的环节,一方面为更好地理解词语、认识事物服务,一方面也是对前面练习中出现的说话练习的延伸,还有一个目的是为识字服务。)

2、(出示雕塑图)

师:这是——(生开火车回答:雕塑)你们知道吗?雕塑不仅好看,还能带给人启发。你看得出这是什么吗?(生摇头)

师:这是两个字,是“文明”这两个字。(板书)现在看出来了吧。(生惊喜地看着图片)耸立在文明广场上的这座雕塑时刻提醒着我们每一个江阴市民什么呢?

生:要做一个讲文明的人。

生:我们不能做不文明的事,不能乱扔垃圾。

师:小朋友们真是聪明的孩子。在我们镇中心,也有一座雕塑,谁来说一说?

师:这就是雕塑,不仅带给人美的享受,还带给人启迪,他们往往成为一个城市文化的象征。让我们记住它。(生齐读)

(课上至此,一年级的学生会出现松懈,利用理解雕塑的象征意义进行说话练习,一为提高想像力,发展语言;二为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3、(出示音乐厅图)

师:这是我们天华文化中心内的音乐厅。(出示词卡,生跟读)

师:音乐厅里,人们干什么呢?(出示句式:人们在音乐厅里————)

(生答略)

师:是的,人们在音乐厅里欣赏美妙的音乐,觉得怎样?

生:很快乐。

师:(出示词卡)看,这“音乐”的“乐”还有一个读音,(生读)。

师:看看这图,看看这生字“厅”,你有什么好方法可以让大家记住这个生字,不写错呢?

生:那音乐厅的屋顶是平平的,就像第一笔横。

生:不对,那屋顶有一点向上斜的。

师:小朋友们观察得都很仔细,说得也都对。这音乐厅的屋顶和我们周围的房子的屋顶不一样,是平平的,不过,太平了也不好看,要有一点斜度。所以,我们在写这第一笔横的时候,要稍稍往上斜一点点。(师板书,生书空)这斜斜的撇就是从音乐厅里向外流淌的美妙乐声。这里面的部分谁有好办法记?

生:里面是个“丁”字。

师:音乐厅里有什么?

生:有很多椅子。

师:(边板书边讲解)看,这横和竖钩就像排得整整齐齐的椅子,椅子不能移动,牢牢地钉在地上,所以这最后一笔是竖钩。小朋友们,你们觉得像吗?(学生笑着拼命点头)那老师为什么把这横和撇分开了?能不能连住?为什么?

生:要有走廊,连住了就走不进去了。

师:你的想像力真丰富!来,让我们一起把这个“厅”写正确,写漂亮。(学生书写)

(对于一些容易写错的生字,我们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地联系生活进行想像,创造性地记忆生字字形。)

4、(出示花坛图)师:这是——,(生读词)摆满——的花坛。好看吗?你能学着课文的样子介绍一下这图中花坛的美丽吗?

生:花坛里的菊花好看极了!有红的,有黄的,有紫的,还有白的,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他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

5、(出示草坪图)师:这是——(生读词)怎样的草坪?(出示:的草坪)

生:绿绿的草坪。

生:美丽的草坪。

(师手势比划)生:大大的草坪。

生:平平整整的草坪。

师:你想在这片草坪上干什么呢?(出示:我想在这片的草坪上。)(生答略)

6、还有什么美丽的事物呢?(生答后出示:林阴道)

师:道,就是道路,怎样的道路才能被称为林阴道呢?看看图,想一想。

生:道路两边长满树。

生:大树一棵挨着一棵。

师:是呀,(边小结边板书“林”)宽阔的道路两边树木一棵挨着一棵。你记住这个“林”了吗?

生:记住了。师:那“阴”又是什么呢?

生:是树阴。

师:(出示图)看,火辣辣的太阳当头

照着,可在这林阴道上,绿阴一大片一大片,这样的道路就叫——生:林阴道。

师:走在这林阴道上,看一看,(满眼绿色),闻一闻,(树木的清香扑鼻而来)。感觉怎样?生:高兴。愉快。舒服。

7、师:刚才,我们欣赏的这些事物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把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记住他们,读好它们。(出示词语齐读)

(通过想像,将思维放飞。使学生置身于美好的语文课堂情境中,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享受美景,感悟城市的魅力,激发对生活的这座城市的喜爱之情。)

四、图文结合,认识并体会城市的现代化。

师:除了这些美景,我们江阴还拥有很多现代化的设施呢!

1、(出示大厦图)师:这是——,大厦不就是楼房吗?我们的教学楼也是楼房,能称为大厦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教室里静默)

师:小朋友们,看看这图中的大厦,你觉得它怎样?

生:很高很高。

生:高得头都顶到了天上。

师:原来,得很高很高的大楼才能被称为——(生齐:大厦)所以,有这样一个词语:高楼大厦。(出示齐读)

2、师:这么高,爬得动吗?

生:(起劲地摇手)不用爬,有电梯。(出示:电梯,齐读。)

3、(出示图)师:你们认识这个标志牌吗?

生:停车场。

师:看,停车场里整整齐齐地停放着——(出示图)

生:轿车。

师:都坐过吧?来,说说你坐车的感受。

(生答略)

师:轿车这一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让我们的出行变得更加方便,舒适。江阴的老百姓,开着轿车上下班的越来越多了。哎呀!十字路口常常堵车!上学、上班要迟到了!怎么办呢?

(生答)

师:别着急,交通部门的叔叔阿姨有办法,他们建起了(出示词语)立交桥。(齐读)这立交桥和江阴大桥这样的桥一样吗?什么不一样?

生:立交桥下面没有河。

生:立交桥下面还是马路。

师:你能用上“轿车”和“立交桥”这两个词语说一句话吗?(出示参考句式:的轿车在立交桥上。)

4、师:你还有什么方法解决堵车的问题呢?

生:坐地铁。

师:在我们江阴,已经有了铁路、火车,可还没有地铁,那什么是地铁,与火车有什么不同呢?

生:地铁是在地底下开的火车。

师:看来你一定已经乘坐过了,是吗?

生:是的。

师:有什么感觉?来,给大家介绍介绍。

生:很快,可是不会晃来晃去的,很舒服,还有电视看,还可以听音乐呢!

师:地铁真是一种更方便,更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啊!我们相信,随着我们江阴城越来越大,越来越繁华,地铁一定也会出现在我们的身边的。让我们一起期待吧!(齐读:地铁)

5、师:(出示六个词语)这些事物,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舒适,记住它们吧。(齐读)

五、熟读背诵,激发生活及学习的幸福感。

师:这十二个词语组合在一起,就成了诗一般的韵文,让我们想像着刚才的画面,一起来读好它。(师范读后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师:现在,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感觉生活在这样美丽而又现代化的江阴,怎么样?

生:很快乐!

生:很幸福!

六、练写生字,延伸情感。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把“江阴”的“阴”写得漂漂亮亮的,好吗?(生异口同声答好,情绪高昂。)(出示生字)(指导、练写过程略)

(真巧,“林阴道”的“阴”就是“江阴”的“阴”。通过前面情境的'创设,学生的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带着对家乡江阴的无限热爱之情来学习写好本课中最难写的生字:阴,将使学生更乐学。)

教后反思:

低年级的学生思维的特点偏向于形象性,因此,教师要积极创设一种和谐、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在自然、愉悦的情感状态中学习新的知识,发展能力。

一、积极创设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我通过课件的制作,将学生们的现实生活拉进了课堂,与教材紧密结合,创设出生活化的课堂氛围,以更大程度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学习即生活,语文学习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从课始的谈话导入,到课中每一张与课文中的词语相对应的照片,都为的是最大程度地拉进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把学习与他们平时的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词语,在学习词语中体验生活的事物,取得词语教学的好效果。

二、师生互动,在平等和谐中说出精彩。识字课的课文都是由词语构成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事物,理解课文,我们必须填补空白,通过说话练习引导学生将词语具体化,从而达到理解内化词语,准确运用的更高一层的学习目标。而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假如话题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他们往往不是无话可说,就是有话说不出,或者说不具体。对此,我在设计说话练习时,有意识地将说的练习又与学生的生活情境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说的冲动,找到说的感觉,生成说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说通顺,说连贯,说具体,说精彩。如让学生们利用“有的”句式介绍喷泉喷射的情景;想像雕塑的画外音;借鉴前面所学课文中的词句描绘花坛、大厦等等,正因为贴近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老师指向明确的引导,从而说得顺畅,说得生动。这就犹如在坚实的土地上,教师再为孩子提供一块踏板,他们怎能不腾空飞跃呢?而反之,在让学生看图利用“轿车”“立交桥”这两个词语说一句话时,因为这情景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离得较远,说的较为贫乏。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多途径、多形式指导学生识字。我们的汉字,是世界上内涵最丰富的文字,因此,也是最难掌握的。低年级又是大识字量。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里识得并写好大量汉字,少出错,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好好探索。在这一课时中,我重点安排掌握四个生字:泉、厅、林、阴的书写。对这四个生字,我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记忆。如“喷泉”的“泉”,通过让学生描述喷泉向上喷射的情景,体会到字义,再由教师引导融会贯通至字形:向上喷射的白色水流——泉。又如“林阴道”的“林”,通过对画面的认识,“独木不成林”自然识得生字。在指导学习“音乐厅”的“厅”时,鉴于以往学生大面积地表现出与“听”的右半部分“斤”混淆,因此在设计教案时特别花了心思。正巧,在制作课件采集照片的过程中,音乐厅这一建筑外形给了我启发。在课上,我充分利用图片引导学生掌握第一笔横——大大的平屋顶。半包围结构的书写要领则通过想像来解决。通过想像“丁”为音乐厅内整整齐齐排列的固定椅子,与墙壁之间有宽敞的走廊轻松地解决了难题。作业证实,此举教学效果明显。的确,千形万状的汉字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难题,但只要我们教师立足汉字产生的源泉——生活,多根据字的形、声、义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构建一种适合于该汉字的认知环境,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引导方法,最大程度地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学生对汉字的把握能力将越来越好。

第6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生字新词,理解“志同道合、投缘、郑重、拜见、风尘仆仆、欢畅、感慨”等词语的意思,仿照例句写句子。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的人物语气。

3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概括出主要内容。

4理解课文主旨,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讲信用。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旨,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讲信用。

教学难点:

理解“感慨、拜见”等词语的意思,仿照例句写句子。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5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课文

1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十分讲究诚信。(从孔子的学生曾子杀猪的故事,引入。)你还有什么守信的故事和大家交流吗?

2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守信。板书课前同学们提的问题,通过课前的预习,你知道答案了吗?

(谁对谁守信?发生了一件什么事?给你什么启示?)

3齐读课文,思考 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全班朗读),要求:读准字音,通读课文,用自己掌握的方法理解词语(课上交流词语解释):

PPT:投缘 志同道合 郑重 拜见 风尘仆仆 感慨

分别解释词语,挑几个造句。(投缘,志同道合)

三、研读课文,感受守信

1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哪些词语体现了张劭和范式重承诺,守信用?

2研读相关句子:

⑴出示句子:范式郑重地对张劭说:“我们约好,2年后的今天,我到你家去,拜见你的父母双亲以后,我们一起再回京城继续求学。

读句子,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严肃认真的语气,表示他很重视这样的约定。)

指导朗读

⑵出示句子:张劭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到村口去等候好朋友。只见笔直平坦的大道上,一个风尘仆仆的行人正在急急赶路。(风尘仆仆,可以换成别的词吗?风尘仆仆,说明了什么?)

如果把句子改成,“只见笔直平坦的大道上,一个的行人正在赶路。”好不好?

⑶出示句子:母亲说:“你们分别已经整整两年,他的家乡离开我们这儿又有千里之遥,相约的话恐怕早就忘记了。你相信他会来吗?”

母亲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说他不会来?

张劭十分肯定地说:“范式是个很首信用的人,他一定不会失约的。

读出对朋友的信任的语气。

⑷结果他有没有失约呢?出示句子:张劭迎上前去一看,果然是好友范式。他俩激动地拥抱在一起,欢喜得不知说什么好。

果然一词,体现出张劭对好友范式的一种信任。

3联系上下文思考,张劭父母为什么而感慨呢?

说话训练:看着范式和张劭欢畅得交谈着,张劭的父母感慨万千,他们想:

4结合语言活动室2完成练习

例:张劭等候好朋友。

张劭到村口去等候好朋友。

张劭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到村口去等候好朋友。

我们迎接爷爷。

我们 迎接爷爷。

我们 , 迎接爷爷。

四、复述故事,语言实践

1学了课文,你怎么做到守信呢?小组探讨。

2向别人讲述一件守信的事。

板书设计:

8.守信

谁守信? 1 范式承诺

对谁守信? 2 母亲 路程远

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时间长

结果怎样? 3 张邵 打扫屋里屋外

范式 风尘仆仆得急急赶路

教学反思:

总共2课时,在练习上,如语言活动室的时间花得太多。复述故事的时间过长,而练习设置得太少,造成一节课很慢。

对学生的回答,总是给予好的,不能很好得引导到我想要的答案。

指导朗读欠缺,大多为齐读,形式以后要多样些,可以设置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表演读别人学习读,比赛读等等。

第7篇:语文教案

板书:

16、找骆驼

左脚跛

左驮蜜 右驮米 观察所得 果然找到

缺了一颗牙

练习课 9周3节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复习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重难点:复习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

一、画去括号内使用不正确的字

(详祥)细 蜂(蜜密) 脚(印映) 究(竞竟)

二、多音字组词

三、按课文内容填表

骆驼的特征老人的根据

左脚有点跛

左边驮蜜,右边驮米

缺一颗牙齿

四、给下面一段对话加上合适的标点

老人说 你问的那只骆驼是不是左脚有点跛

是的

是不是左边驮着蜜 右边驮着米

不错

是不是缺了一颗牙齿

五、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