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4-08 16:30:24

第1篇:小学语文教案

一、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通过川川和磊磊两个孩子与勘探队员的交谈,介绍了许多有关岩石的知识,也表现了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全文有14个自然段,可以分为3段。

(一)、(1~5)勘探队员告诉两个孩子,山上的石头一层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

(二)、(6~11)介绍了石头书上的字和画。

(三)、(12~14)石头书里的学问真不少,石头书的用处可大了。

二、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5个二类字,理解有关的词语。

2、通过学习,理解石头书的含义,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究底,乐于探究,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究底,乐于探究的态度。

四、教学时间: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目的:初读课文,学习有关的字、词。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书是我们常见的学习用品,从书中我们能汲取营养,获取丰富的知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与书有关,齐读课题:石头书

2、看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想法?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同桌互相读读,做做小老师。

3、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三、弄清课文脉络,出示思考题:

根据下面的意思,对照课文想一想,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说了这些意思。

(1)、勘探队员告诉川川和磊磊,山上的石头一层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

(2)、勘探队员叔叔介绍了石头书上的字和画。

(3)、川川和磊磊很高兴,也想读这本书。

四、学习生字:

1、学生合作、交流学习10个生字的读音和字形、意思。

2、自学、领读二类字

3、检查朗读有关的词语。

五、布置作业:

1、练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教学目的:理解、品析课文。

一、复习检查:

1、检查复习课后的词语。

2、自由提问:

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课文,看了课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

二、学习课文:

学习1~5自然段。

1、朗读课文:

过渡:第1、2自然段告诉我们勘探叔叔趴在一块大石头上聚精会神看着什么,这一不同寻常的举动引起了川川的好奇。

2、你读了课文明白了什么?

3、石头像书吗?说说你的看法

4、指导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学习6~13自然段。

1、朗读课文:

思考:勘探员叔叔面前明明是一块光秃秃的石头,可他为什么说自己在读书?

(引导学生从石头的外形,石头的字画,及石头的价值和作用这些角度考虑)

2、小组学习,交流;

(1)、你读了课文后,明白了什么?石头上的字指的字是什么?画指的是什么?

(2)、川川和磊磊听了勘探叔叔的话,为什么不禁笑了起来,不禁是什么意思?

3、分角色朗读课文。

学习课文12~14段:

1、分角色读。

2、理解:

(1)、读第12自然段,联系第8、10自然段,想想勘探队员叔叔是根据什么来判断这里曾经是海洋和密林?

(2)、刨根问底是什么意思?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这本书究竟有什么用?只是根据什么来推断的?

(3)、川川和磊磊为什么高兴?为什么说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多?这里的读字应怎样理解?

3、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总结全文:

1、说说石头书的含义。

2、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作者阅读了石头书,了解了有关石头里蕴藏了这么多知识。在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类似的石头书这样的事物,等待我们去探究,去研究。我们现在应努力学习,长大了去揭示哪些奥秘。

四、作业:

练习朗读课文。

第三教时

教学目的:总结课文,指导实践活动。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

1、感受全文的感情线索。

读课文,思考:川川和磊磊的神态和语气在这件事的过程中是在不断变化,请在文中画出有关的词语。

2、分角色朗读

二、总结:

1、学习了课文,你知道到了哪些知识?

2、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三、实践活动:

1、推荐一些你认为好的科普读物,并简单介绍一些内容。

2、交流收集的图片、资料或制作的小报。

第2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这篇阅读课文是一首诗歌,内容是赞颂深圳迅速发展变化的原因是由于执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教学目标

理解诗句意思,了解特区发生的巨大变化,体会改革开放政策的英明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昨天的村庄和今天的特区新城各是什么样儿的。懂得特区的发展原因是执行改革开放的政策。赞颂改革开放政策给特区带来的繁荣昌盛。

教学构想

先让学生把这首诗放声朗读几遍,在学生对诗句比较熟悉而且读的有点体会的时候再引导学生交流。

教学准备 投影片

学生学习过程

一、预习课文,了解内容。

这首诗是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祖国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告别了昨天的贫穷落后,赞颂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展望光辉灿烂的明天。把这首诗读一读,想想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了哪些变化。

二、指名朗读课文,读课后思考题

1.说说每小节的意思,哪几小节联系紧密

2.引导学生分节朗读,在说出节意的基础上将课文分成三部分

三、重点分析讨论第一部分

1.指名读,问:从这一部分中你知道了什么?

2.昨天,泛指改革开放前。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生活多少年来一个模样说明什么?(说明人们只能沿着一种模式生活,对外面的世界没有一点了解,过的`是一种传统的封闭的生活。)

3.进一步理解,现代文明在这里无从谈起,是那样遥远、渺茫展开讨论。即使起早摸黑地干活,还是难以温饱,妇女依然围着锅台转,人们吃的是溪里的水。这一切都说明:贫穷落后困扰着人们。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这一部分写的是昨天农村的贫穷落后,并点出了人们观念的陈旧和保守。读时语调要低沉,注意停顿的长短、语气的轻重。

5.老师小结第一部分内容

四、分析诗歌第二部分

1.自己默读,想:今天的特区新城又是什么样儿的?课文是从哪几方面讲的?

学生自己动手划出来。

高速公路 厂房 儿童乐园

开卡车 运送 办厂 学习 娱乐

这是从社会环境和人的变化两方面来讲的。

2.组织学生讨论社会环境的变化。

农村变成了城市,高楼大厦林立,公路纵横交错,马路宽而美。

文化娱乐设施,城市建筑相配套。

城市整洁美观,似花园仙境。

3.讨论人的变化诗文是怎样表现的?

紧张高效的工作,健康充实的文化生活。

仪表到心灵都焕然一新。

4.教师小结第二部分内容。

五、分析诗歌第三部分

1.讨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改革开放插上翅膀开辟美好的远景

点出了变化的原因,(打出投影片)

第3篇:小学语文教案

一、读通课文

1.导言引入,揭示课题。

简要回顾《美丽的小兴安岭》后,谈话引入,欣赏了北国美丽的风光,让我们再去测览南海边的香港。提示课题。

2.自学课文,自主阅读。

(1)提出自学要求:①读读课文,划出生字词,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语的意思,读通读准课文;②根据连接语阅读提示要求,读读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香港的;③读读课文,想想还有哪些地方读不明白,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回辅导。

二、讨论与交流

1.分组讨论。①讨论交流生字词意思的理解等;②讨论交流问题课文中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香港的;③提出读不明白的地方,并进行讨论解决,互帮互学。

2.全班交流。

3.重点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体会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香港的,你读后有什么感受 后导学生抓住有关语句,从购物、美食和旅游三个方面,说说为什么人们把她称为东方之珠)。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带着阅读感受(对香港的热爱),自由熟读课文。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比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综合与拓展

1.交流:和同学交流交流你知道的香港。

2.教师小结。

3.课后,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词句段进行摘抄,养成积累的习惯。特别是本课词汇非常丰富,如: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物美价廉、一应俱全、举世闻名、五颜六色、五湖四海,要注意积累。

第4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材概况]

本篇课文是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四册第28课,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文中通过介绍小作者观看了一场精彩的马戏节目,赞扬了训兽人员对动物训练有方。文中写了六个马戏节目,其中前三个写得详细,动词和形容词运用巧妙,适合指导学生积累和运用。后三个写得较简单,适合培养学生进行说话和想象能力训练。

[课时划分]

第一课时: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通课文,研读课文一、二两节。

第二课时:巩固生字新词,研读课文三、四两节。

第三课时:研读课文最后一节,完成相应练习。

[设计意图]

1、重视学生研读:给每位学生充分的读书、思考的时间,使人人都能读上几遍书,有时间想想自己都读懂了什么,在读中通过讨论和交流有所感悟。

2、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基本功训练:教师讲解不面面俱到,抓住第二节中的重点动词,再反复又富有变化的读中,逐层了解。

3、重视语言的积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本课第二小节“猴子爬竿”这个节目描写非常精彩,让学生复述这一节,既是一种语言的积累,恰当地运用了许多动词,通过让学生复述这一节,既是一种语言的积累,又是一种创新说话训练。

[教学目标]

1、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精彩、马戏、猴子、爬竿、圆溜溜、好奇、观众、顽皮”等词语意思。

2、能读通课文,知道课文写了那几个马戏节目。

3、能正确朗读、理解课文第二段,初步懂得这段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并能从读中体会出马戏节目的精彩。

[教学重点]

1、学会字词

2、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从朗读中体会出马戏节目的精彩。

[教学用具]

1、用AUTHORWARE制作的课件。

2、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_________的马戏”进行句式训练,让学生把说过的词语写到黑板上。

2、揭示课题

①找一找这些词语中哪个最好,说说为什么?(精彩)

②板书“精彩的马戏”,朗读揭题

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去看一场精彩的马戏。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听课文录音,要求:听准每一个生字和新词的音。

2、首读课文,读准生字和新词的音,把你认为难读的字词多读几遍。

3、反馈检查:

①抽生读,重点正音:“倒竖蜻蜓、跷跷板、插着”。

②请小老师带读。

③去掉词语上面的小帽子,同桌互读。

④请会读的同学自告奋勇站起来读。

三、再次朗读读通课文

1、再读课文,要求把文中的马戏节目名称用“——————”标出。

2、选节朗读

①你最喜欢这三个马戏节目中的哪一个呢?就请你选择这个马戏节目所在的一小节读读。

②抽读中重点指导长句停顿:

一双圆溜溜的眼睛/好奇地望着观众。

山羊小心地把四只脚/都踩在圆板上。

四、选取例段重点指导

1、课件演示,教师范读第一节。

2、看后交流:

看了表演,你觉得爬竿的这只小猴子给你总的印象是怎样的?

3、研读关键句(二、三句)

①自由读,思考:哪几句话写出了猴子的顽皮,用“()”括出。

②齐读,思考:那几个词能够看出猴子的顽皮?用“**”标出。

③交流中读:

*、理解“倒竖蜻蜓”。

你能把猴子这种顽皮的样子用朗读表达出来吗?

*、给“好奇”换个词语

谁能把这种好奇的语气读出来。

*、两句连起来读。

4、研读第四句

①想象说话:如果你是观众,看着猴子那顽皮的样子,你会怎样?②理解“直笑”。

②朗读:让我们把观众的这种快乐之情用朗读表达出来。

5、分句读,理清结构

现在让我

们来进行一次朗读比赛,请男同学读写顽皮的猴子表演时的两句话,女同学做一回观众,读一读写观众快乐样子的这句话,老师来报节目名称。

①教师读第一句,男生读二、三句,女生读第四句。

②教师读第一句,女生读二、三句,男生读第四句。

6、复述课文

听了小朋友的朗读,老师仿佛看见了小猴子那顽皮的样子,听到了观众们那快乐的笑声,真精彩啊!这么精彩的表演,你们想把它记下来讲给爸爸妈妈听吗?

7、小结

“猴子爬竿”这个节目表演得很精彩,那其余的几个节目又表演得怎样呢?我们留到下节课再去学习。

五、指导生字作业练习

1、指导生字

①开双轨火车巩固生字

请同桌的两位小朋友开双轨火车,一个读字,一个组词。可以组课本中的,如果能够自己想出来,那更好。

②记忆字形

哪些生字你已经学会了,请你当小老师教给大家。

③书写指导

2、句式训练:选择下列任何一个词语写一句话。

精彩圆溜溜好奇顽皮直笑

[板书设计]

28、精彩的马戏

猴子爬竿

(顽皮)

穿小孩衣服爬上竿顶

倒竖蜻蜓 圆溜溜 好奇

直笑

第5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认读本单元的几个韵母、整体认读音节。

能熟练的拼读拼音组成的词语。

能基本看懂图的意思,用一句或几句简单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现在是什么季节?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了解秋天的特点。)

(二)复习韵母、整体认读音节。

(三)拼读两个拼音组成的词语。

并知道这些东西的用处。

(四)拼读三个拼音组成的词语。

读拼音——认识动物——说一句简单的话

(五)我会讲

看懂图的意思,能说一句简单的话,有能力的小朋友可以讲几句或一段话。

(六)

我们该怎样爱护动物?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