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12-12 10:04:11

第1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要求采用“某某的自述”的形式,用拟人的手法来写熟悉的事物,并且要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得体、生动。

教学要求:

1.读懂例文《小闹钟》和《小溪流的自述》中的片断,从中学到利用拟人化手法来介绍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的方法。并领悟到这样写的好处。

2.领会本次习作的要求,采用“某某的自述”的醒狮,用拟人的手法来写熟悉的事物,并且要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写的具体、生动。

教学重点、难点:

用拟人的手法进行自述。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习作5-教案教学设计棒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读懂例文《小闹钟》和《小溪流的自述》中的片断,从中学到利用拟人化手法来介绍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的方法。并领悟到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过程:

1.初读例文,感知写法。

自由读读两则例文片断,并思考:这两篇习作分别写的什么内容?你觉得两篇习作在写作上最值得学习的是什么?

2.互相交流

两篇习作片断最值得学习的是让被介绍的事物开口说话,自己介绍自己,也就是用自述的方法来介绍熟悉的事物,是文章生动、有趣;

3.再读例文,学习写法

在齐读例文,并思考:在自述时,可以写那些内容呢?

读后同座、小组交流

在用自述的形式介绍自己熟悉的事物的时候,可以从事物的形状、色彩、结构、功能以及心理、愿望等方面来写。

4.明确要求,完成习作。

再读读例文的阅读提示和例文后习作提示,进一步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用自述的形式,选自己熟悉的事物,借助拟人、比喻等手法,将习作写的具体、生动、有趣。

5.自己确定写作素材

教科书、 小书包、 课桌 、电视机电冰箱等等

6.生习作师巡视指导

7.相交流,修改习作。

完成习作以后,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修改自己的习作,班级中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领会本次习作的要求,采用“某某的自述”的醒狮,用拟人的手法来写熟悉的事物,并且要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写的具体、生动。

教学过程:

学生练习习作,教师巡视。

讲评。

第2篇:小学语文教案

傣族是个爱水、恋水、惜水、敬水的民族,以水表示洁净,每年傣历六月中旬是傣历的新年(傣语称“桑勘比迈”,今年为1364年),也叫“泼水节”,期间人们互相泼水祝福,主要活动有浴佛、龙舟比赛、燃放孔明灯、放焰火、高升、丢包、跳孔雀舞等等。泼水节的水代表着吉祥、幸福和健康,因此被泼得越多越预示着新年的好运。

泼水节的具体日期每年都要按傣历计算,大致在公历4月14日、15日、16日这3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是新旧年交替中的过渡日子;第三天才是新年,叫“叭网玛",意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鼓锣之声响彻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十分壮观。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现在的“泼水节”已演化成群众性的狂欢活动,街市里、广场上到处见人们在相互追逐泼浇。主要的活动地点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景洪市及其它各地,昆明的云南民族村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第3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凤、凰、恩”等12个生字;会写“龙、柏、泼”等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会结合插图学习课文。

4.感受傣族人民对周总理的热爱。

5.有兴趣了解各民族的节日。

重点难点

感情朗读课文,感悟课文。

教具准备

1.泼水节的录象。

2.教师用没有拼音的词卡字卡。

3.挂图。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录象导入4′

⒈同学们,“一年一度的泼水节”是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也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让我们一起跟着电视机镜头去跟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吧!

⒉(板书课题)请大家一起读课题。

⒊学生主动说。

⒋是啊,在录象中大家看到了傣族人民过节的时候,穿上了最漂亮的民族服装,跳着舞,互相泼水、互相祝福。每年的泼水节都十分热闹,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对傣族人民来说是难忘的呢。小朋友,我们一起来读课文吧!要求:小声地自由读,不认识的字注上符号。

⒈看录象。

⒉齐读课题。

⒊为什么“难忘”呢?

⒋学生自由读。

集中

识字

4′

⒈(出示“我会认”图标)

先用教师的带拼音的字卡学习。

⒉(换没有拼音的词卡)。拼音都不见了,你们还认识吗?

⒊(换没有拼音的字卡)词语变成了单个生字,你还能认读吗?

⒈借助拼音认读生字并组词语认读。

⒉学生读下面不带拼音的生字词。

⒊学生读生字

第4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8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说说课文中的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为什么。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分角色朗读课文。

5、自由组合,分角色演一演这个童话故事。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不同角色的心理。

2、通过分角色演童话剧,加深对童话内容的理解。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31《快乐的王子》

2、学生齐读并质疑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出示生字片认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讨论;这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自学情况。

四、学习课文。

1、指名分段读课文。

2、出示学习提纲。

3、先自学,后分组讨论交流。

4、反馈自学情况。

5、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谈体会。

6、假如你是王子,你会……

五、

1、这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学了这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或者你有什么感想?

六、作业布置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2、把这个童话故事排成课本剧演一演。

板书设计:

31*快乐王子

宝石无助的母亲

小燕子眼睛可怜的乞丐王子的伟大

眼睛可怜的小女孩

金箔片子穷人

第5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萨、蔷、薇、啰、滂、沱、纤”。

2.积累描写野蔷薇花和形容大雨的词语,尝试运用。

3.了解课文内容,在教师指导下,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了解主要内容。

4.阅读过程中,感受故事中人们互相关怀、互相关爱的真挚感情,体会“每个人都应该保护更弱小的人”的思想。

一、指导审题、初步了解人物关系

1.今天我们来学一篇课文,名字叫《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来,读一下)

2.你们读读这个课题,想一想从课题中你可以知道些什么?

A这是人物所说的一句话(人物的语言)

B“不是最.弱小”=还有比她更弱小的

C○ 1这个符号,课后有对它的注释。把书打开,自己读一读。

3.还没有看课文内容,就能从一个课题中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收获可这不小。

4.预习过课文的同学一定知道,课题中的这个“我”,指的就是——“萨沙”,对呀,她只有——四岁(板书:萨沙)(四岁)

5.除了萨沙,这一家人还有谁?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说说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父亲 母亲 托利亚 )( 小学生)

6.我们一看就知道,萨沙是这一家人中最——(小),明明最小,为什么会说“我不是最弱小的”?萨沙认为比她更弱小的是谁?——学生答“蔷薇”(板书:蔷薇)(指导书写)

二、学习二、三节

1. 本文的作者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非常的教育家,他写的许多小故事都会向我们说明一个道理。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2.我们先看看这件事发生的原因,也叫作“起因”。(板书:起因)

3.我们来读读课文的1、2、3小节,想一想,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预设:假日。 假日,这个时间太笼统,而且许多国家的放假的时间都不一样的。 点拨:雷声大作——“夏日里”会有雷阵雨 第一朵野蔷薇开放——开放的时间约在初夏 (从这一点上看,事情发生在初夏。)——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可以知道故事发生的更确切的时间。

4.这时,蔷薇花开放了(出示图片),说一说你所看到的蔷薇花? 野蔷薇开放了,—— 看看课文第9小节,也有两个描写描写蔷薇花的词语(娇嫩、纤弱)

5.纤弱什么意思啊?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这个词语的?就是纤细而柔弱。那粉红粉红的的蔷薇花,那么娇嫩,纤细,让人们都不忍心去——触碰它。

6.你们喜欢这样的蔷薇花嘛,把描写蔷薇花的句子读好。

7.一家人正在享受这美好的时光,突然,天空下起了大雨。

8.出示:突然,雷声大作,天上飘下几滴雨点,接着大雨如注。

(1)读一读

(2)你感觉这是一场怎样的雨?(突如其来、非常大)从哪里看出来的?(突然,雷声大作、大雨如注)(板书:大雨如注)

(3)“大雨如注”是什么意思啊?我们先来看看“注”是什么意思?老师这里有几个解释,你们来选择一下。(注:①集中;②灌入;③记载,登记。) “灌”――多且速度快。“大雨如注”就是雨大得仿佛是从天上灌下来的。形容雨下得很大。)

(4)文中还有哪个词也说明雨大的呢?(板书:滂沱大雨)

(5)你还知道哪些表示雨大的词语?(倾盆大雨、瓢泼大雨)

9.这突如其来的大雨(点着板书中的起因)就是这个故事的起因,这下,一家人就忙开了。 出示:父亲赶紧收拾东西,母亲忙着照料孩子。(师读一读)

三、学习第二部分

1.在这“大雨如注”的时刻,多希望有遮风挡雨的地方啊!他们身边除了一把勉强可以遮挡的伞和一件雨衣。我们开看看,事情又是怎么样发展下去的。(请6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的4-8小节)这一部分就是事情的经过(板书:经过)

2.看看,第4小节有几句话?(共有2句话)第一句中有一个分号,把这句长句分成了两个并列的分句。我们读读这句话。

3.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两句分句,都只有“虽然”,那“但是”呢?但是的内容在哪里,你能不能用上“虽然、但是”来说说句子的意思呢?不急于回答,我们先把它写下来。写第一句。 (生写在书上,师把问题句子写在黑板上)、指导分析,第二分句口头回答。

4.这么长的一句句子,你能不能用一句话简单地说一说——托利亚和妈妈互让雨衣(板书:互让)

5.这一小节讲的就是——托利亚和妈妈互让雨衣——最后——雨衣给了萨沙。

6.看到这一切,四岁的萨沙不明白,于是问妈妈(出示5-8小节[连着4],然后句子画线。)“你们为什么都这样做呢?”这样做,指的是怎样做?(表扬能联系上下文寻找到答案的同学)。

7.听了萨沙的问话,妈妈是怎么回答的?我们来看看她们的对话(出示5-8节)

8.先同桌分角色来读读这两组对话。再指名几组读。

9.妈妈说的这两句话其实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就是——每个人都应该保护更弱小的人。

10.这“每个人”对萨沙一家来说是谁?对我们坐在这个教室里的人来说呢?

四、学习第三部分

1、妈妈说的话,萨沙从半信半疑——到最后都听明白了吗? 明白了――看看后面她是怎么做的。 不明白――看看后面她怎么表现的。

2、读读课文的结果部分(9-11节)(板书:结果)。 说说:萨沙看到( ),心想( ),于是( )。 (板书:掀 盖)

3、萨沙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她听懂了妈妈的话。我们一起读读最后两小节。

五、总结,指导简单复述

1.刚才通过学习,让我们了解这个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2.你们能不能借助板书,把故事讲给大家听呢?注意,要说清一件事,就必须介绍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一天,萨沙一家人到森林里去玩。突然,天空中下起了滂沱大雨。托利亚和妈妈互让雨衣,最后雨衣给萨沙。萨沙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妈妈告诉她每个人都应该保护更弱小的人。萨沙看见暴风雨中的蔷薇花,掀起雨衣的下部,盖在蔷薇花上。)

板书设计:

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

起因经过结果

互让掀 盖

大雨如注 父亲 母亲 托利亚 萨沙 蔷薇花

瓢泼大雨 (小学生) ( 四岁) ( 娇嫩 纤弱)

第6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内容:

围绕单元主题安排了六项内容。 包括:片段赏析、扩句与缩句练习、古诗积累、名人事迹介绍、综合性学习等。“语文七色光”不是简单的语文知识 、 能力训练、而是精选了能够打好学生语文底子的基础性知识、可再生性知识,使学生形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也能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设计理念:

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讲究教学方法,注意举一反三。

教学目标:

1、 在词句训练中,抓特点,找规律,培养语感。

2、 积累古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 了解爱国华侨陈嘉庚热心家乡公益事业的事迹,从中受到教育。

4、 合作完成家乡状况调查,以实际行动热爱家乡。

教学重点:

在词句训练中,抓特点,找规律,培养语感。

积累古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合作完成家乡状况调查,以实际行动热爱家乡。

教学手段:

阅读积累法、交流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这节课,我们一起去语文七色光学习。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 明确目标。

2、 合作探究1

学习内容:体会句子写作特点的训练

学习要求:练习本单元中学到的品评词句的方法,独立思考,交流讨论。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3、 展示评价。

4、合作探究2

学习内容:句式改写

学习要求:先朗读句子,尝试独立改写。

学习方法:小组交流这个问题。

5、展示评价。

6、合作探究3。

学习内容:日积月累

学习要求:自读领悟

学习方法:读一读 议一议 背一背 考一考

7、展示评价。

8、合作探究4。

学习内容:知识窗

学习要求: 读一读 谈一谈体会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9、展示评价。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本节课你有何收获?请说一说。

四、课后作业

家乡状况调查如:地域面积、人口、民族、家乡名人等

板书设计:

语文七色光六

缩写句子 扩写句子

谁在做什么 根据问题提示扩写句子

第7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 仔细观察一幅剪纸作品,看懂作品的内容。

2. 展开丰富的想象,编一个合理的故事,并把这个故事写下来。

3. 要求内容具体,叙事详略得当。题目自拟。

教学重点: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经过。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习作4教案教学设计精品

教学难点:表达通顺、连贯。

作前准备:准备一些精美的剪纸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忆课文《姥姥的剪纸》,导入新课。

1.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姥姥的剪纸》吗?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看老师带来的几幅剪纸作品。(实物投影)

3.请分别给这些作品取个好听的名字。

4,剪纸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把剪子一张纸,就能创造出色彩缤纷、形象生动、风格迥异、美不胜收的剪纸作品。这多么神奇,真令人叹为观止!

一、 看图练说

1.仔细观察剪纸作品,看图练说,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经过。

2.叙述主要人物,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衣着打扮。

3.连起来按一定的顺序说一说剪纸的内容,要求细致具体。

三、放飞想象

1.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事情的前因后果。

2.小组讨论,把事情的前后经过说清楚。

3.各自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事情连起来完整地说一说。

四、展开联想

看着这么精美的剪纸作品,你会联想到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选择学生代表交流“想象”成果。

注意:

1.剪纸的内容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说;

2.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说清楚;

3.说联想。

二、对照要求,师生集体评议。

三、构思布局,酝酿习作。

请同学们把自己编写的故事完整地写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四、选代表交流草稿,并进行修改。

五、誊写作文。

教后小记: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习作4,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习作4教案教学设计精品,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8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大意,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关系。

了解课文层层递进的写法。

教学重点:

积累字词,正确理解作者观点。

一、导入课文

我们刚学了《论语》八则,了解到孔子是我国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称为“圣人”。后来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思想,被称为“亚圣”,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仁政”。我们今天要学的《天时不如地利》也体现了这种精神。

二、散读、齐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

2.注意断句、标点符号停顿要读出来

3.说说文章主要阐述了什么观点

五、作业

1. 背诵

2.分类积累词句

3.拓展:结合学习生活实际,理解名言警句

三、借助注释了解大意

1、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并且圈划出自己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子的翻译。

2、质疑解疑与归纳补充

班级讨论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

3、积累几个实词和虚词

之:三里之成,七里之郭:的

环而攻之:指城郭

而:环而攻之而不胜:前,表承接;后,表转接。

夫:发语词,表示下面要发表议论

然而不胜者,……:这样却

亲戚畔之:内外亲属

去:委而去之 放弃

域:限制,名词作动词。

畔:通”叛”。

4、掌握几个句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的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人心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拥有仁义道德的人就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缺少仁义道德的人就会很少人帮助。

四、理解课文结构及孟子思想

1、本文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明确: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第一段:提出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第二三段:分析论点

从第二、三段看,涉及的主要内容是有关战争方面的。第二段从攻城方的角度写,虽然攻打的是个小城,也选择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但是没有选择有利于进攻的良好的地理形势,所以“不胜”而返,从而强有力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第三段从守城方的角度写,守城者据守着“高城”“深池”,拥有坚利的兵革、丰盛的米粟,却弃城而逃,显然是因为“地利不如人和”

第四段:总结论点,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

第四段的主要内容,涉及到“封疆”、“固国”、“兵革”、“畔之”、“攻”、“战必胜”,这些都是描写战争的'词语,可见本文的主要篇幅都是写有关战争方面的内容,但作者的态度不是鼓吹战争制胜,而是反对不义战争,反对以“兵革之利”威震天下,甚至他认为即使有“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也不一定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那战争靠什么制胜呢?作者就此自然而然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得道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由此引申出的结论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使要打,也一定是打胜仗。从这段看,作者只是以战争为例,落脚点是要谈治国之道,具体来说就是“人和之道”,“仁政之道”。由此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以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本文的主旨。

2、关于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四、朗读训练

五、作业

1. 背诵

2.分类积累词句

3.拓展:结合学习生活实际,理解名言警句

第9篇:小学语文教案

第六组单元分析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个小牧童,竟然对着著名大画家戴嵩的画大喊:"画错啦,画错啦!"这胆量令人佩服。另一个小孩子,打碎了老奶奶的玻璃,攒了三个星期,凑足了7美元,赔了钱,道了歉,这种诚实的品质也同样令人敬佩。而"三个儿子"的不同表现,却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无论古今中外,孝道都是永恒的美德。本组教材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编选课文,诚信、孝敬父母贯穿始终。寓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于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之中,既有绘声绘色的人物语言、动作的描述,又有惟妙惟肖的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没有任何空洞的说教。所以,老师在教学中不要给孩子们讲述空泛的道理,要领着他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认识生字,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发现主人公的优秀品质、感悟做人的道理。

21画家和牧童

教材简说

戴嵩身为著名画家,地位可谓十分尊崇。在不绝于耳的赞美声中,面对一个牧童的指正,其他人感到是一声炸雷,而戴嵩却从善如流,既为自己的错误感到惭愧,又非常诚挚地向牧童道谢,虚心之美德令人感动。伽俐略敢于挑战亚里士多德,是何等的胆识!小小一个牧童,面对地位尊崇的大画家出现的错误,竟然"挤"进赞叹着的人群大喊"画错啦",又是何等的率直不盲从,实事求实,敢于挑战权威的品德值得我们学习。

学习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非圣贤,孰能无错?文坛巨匠苏东坡有"菊花萎而不落"的笑谈,万世敬仰的孔夫子也有无法解答"两小儿辩日"的尴尬,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崇高与伟大。戴嵩身为著名画家,地位可谓十分尊崇。在不绝于耳的赞美声中,面对一个牧童的指正,其他人感到是一声炸雷,那他是怎么表现的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画家与牧童间的故事吧!

二、识字写字

1、初读课文找出生字。

2、交流识记的生字。

(1)偏旁归类识字:抹-批-拱惭-愧

(2)加偏旁识字:区-驱共-拱

(3)换偏旁识字:沟-购绳-蝇渐-惭瑰-愧

(4)看字形识字:"墨"-墨是黑色的。

(5)联系生活识字:"价"超市里写有"天天平价"。"购"镇上的粮站墙上写有"收购玉米"几个字。

3、交流生词。如:夸赞称赞赞扬和蔼惭愧观赏沉思浓墨涂抹轻笔细描4、交流收集的好句子。如:

(1)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2)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3)"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用!

(4)"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5)"画错啦,画错啦!"……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子都呆住了。

三、写字指导。

(1)"我的发现"。"抹、挤、拱、批"这四个字都有提手旁。写"抹"字,把提手旁和"周末"的"末"字合起来;写"挤"字,把提手旁和"整齐"的"齐"合起来;写"拱"字,把提手旁和"共同"的"共"合起来;写"批"字,把提手旁和"比赛"的"比"合起来。"商"字很像"摘"字的右半边,但同字框里面不一样。"价"字有三个撇,最后一撇一前两撇写法不同。"钱"字和"浅"只是左边的偏旁不同。

(2)示范指导。兄、呆:上面的"口"要上宽下窄;"兄"的最后一笔要圆润舒展;"呆"下面部分的竖要写在竖中线上。钱:左短右长,重点指导金字和斜钩的写法。购:"宝贝"的"贝"字和"勾画"的"勾"字都写得瘦长一点。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写课题"画家"二字写得大一些,"牧童"二字写得小一些。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写课题?学生自由发表看法。教师设疑,引导读书:这个人人敬佩的大画家却对小牧童连连拱手道谢,说:"多谢你的指教。"这是怎么回事呢?快读课文,到课文中去找答案。

二、朗读感悟

1、初读,整体感悟。

(1)自读。课前自主朗读课文,勾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并用简短的话写下你的朗读体会(可以在课文中批注)。

(2)朗读展示。向大家展示人的朗读和读书体会。

(3)根据以上交流,再读全文,想想故事中谁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为什么?

2、看图,重点朗读感悟。课文的人物对话描写得很生动,文中还有一幅很形象的插图。要充分利用课本,调动学生的眼、耳、口、脑,发挥学生的联想,想象来感悟课文,品读课文。

(1)出示课文插图,在文中找出图中不同的人说的话,仔细读一读。

(2)图上的哪个人是大画家戴嵩?你是怎么看出来的?(3)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图中的故事。

(4)对比,感悟人物品质。戴嵩--牧童年龄不一样:一个是大人,一个是小孩。地位不一样:一个是画家,一个是牧童。生活不一样:一个画画,一个放牛。品质不一样:一个谦虚,一个勇敢、实事求是。

3、领悟内容,诵读全文。

(1)学了课文,联系你的体会,你想对谁说什么?如:我想对戴嵩说:真佩服您!您的画画得多好。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看画的人没有不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您又是那样谦虚,一个大画家还虚心向一个牧童请教。我想对牧童说:你真了不起!敢向大画家提意见。你也很会观察,斗牛的情形你记得清清楚楚。

(2)带着各自对课文的体会,自由诵读全文。

三、积累运用

1、"一"的本领真大。自然数中的"1"表示最小,而我们汉语中的"一"的本领可大了。它在句中和别的词语组合在一起,表示的意思丰富极了,不信,你读读下面的句子:

(1)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说明画家的动作很快。)戴嵩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说明他的画真好,一下子就把人吸引住了。)请你举出这样的例子,也来夸夸我们汉语中的"一"吧。

2、"我知道"。"我知道"中的小朋友知道我国好多有名的画家。你知道吗?读一读,看一看,欣赏一下名画家徐悲鸿画的马,你会感觉到什么呢?给他的图配几句话吧。

四、实践活动

开一个"人无完人"的故事会。课外惧能说明"任何人都不会是完人,都需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故事,自己读一读,并和同学交流交流。

如:1、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故事。

2、华罗庚的故事(《自学成材的华罗庚》)小时候的华罗庚,有一次,读了一本数学书后,问他的老师:"这本书中有站不住脚的地方,我能批评书中的错误吗?"老师说:"当然可以,就是圣人也有错误。"

3、漫画。一位雕塑家公开展出他的艺术品--马,并悬赏给他指出错误的人。许多人纷纷前去,都败兴而归。一位盲人上前去摸,发现这匹马的头是向后转的,可是马的脖子上却没有"皱纹"。他的发现让雕塑家大吃一惊!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