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3-26 22:07:07

第1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松坊溪雪景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边读边想象,感受松坊溪雪景的美。

课时划分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雪景,质疑导入

1、配乐欣赏松坊溪雪景图,导入课题,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最想了解什么呢?

3、带着你的疑问,让我们和作家一道去感受松坊溪雪景的美吧!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松坊溪的雪景,让作家郭风印象深刻,他用非常优美的文字记录了那片雪景。让我们来读读他的作品,读了课文,松坊溪的雪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雪的?先写(下雪)时的景色,再写(雪止)时的景色。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开始欣赏美文吧。

3、课文哪些段写下雪时的景色?哪些段写雪后的景色?

三、研读课文,感悟景美

(一)研读“下雪了”一层。

1、自由、有感情地朗读描写雪中美景的段落,一边读一边想象,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读给你的同桌听听,最好能讲讲喜欢的原因,互相交流一下学习感受。

2、朗读、交流。

刚才大家读得很认真,交流得也不错,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现在咱们在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交流的顺序分别投影重点句子点拨:

(1)“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课文把在风中飞舞的雪比作柳絮、芦花、蒲公英带绒毛的种子。连用三个比喻写出了雪花轻、柔而洁白的特点,还写出了雪下得很大,雪在空中飞舞有许多种姿态。

带着你们的体会再来读句子。抽读。学生相互评价,是否读出雪花的美、雪的大。再全班读。

(2)“溪中的大溪石和小溪石都覆盖着白雪了: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好像有两只白色的狮睡在雪地里;好像有几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上岸。”

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增强了动感,把溪石写得栩栩如生。

溪中的大溪石和小溪石上都覆盖着白雪,还会像什么呢?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看谁想得最美妙。

(3)“好像松坊村有一座白玉雕出来的桥,搭在松坊溪上了。”

想象白玉雕出来的桥是什么样子的。这样比喻有什么作用?(石桥落满雪,洁白如玉,描写出了雪中石桥的美丽。)

(4)你们看,置身于这么美的雪景中,你们的心情会怎么样?指导读“下雪了……落在松坊溪上了”,读出欢快喜悦之感。

(二)研读雪后美景一层。

读书是做“学问”的,边学边问,边读边动脑。让我们来看看描写雪后景色的有关段落,把你喜欢的句子写一写、读一读、背一背,读出你的感受来,找出你不理解的地方来。

重点研读:

1、“我看见溪中有一个发亮的白雪世界。”“发亮的白雪世界”是指远山、石桥、溪石的雪影倒映在溪水中的美丽景象。溪中映着雪白的世界,雪白的世界又在溪水旁,不禁使人想到“这样的山倒映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围绕着这样的山”的句子。这样美丽的画卷足以和桂林山水媲美。这不就是一幅画、一首诗吗?真是“画意在眼前,诗情在心中”啊!诗一般的文字怎么能让它只躺在书里呢?让我们美美地读读吧。配音乐朗读第9段(诗情画意,无限深情)。

2、水中还有小生灵呢,溪鱼又有什么特点?(多、美、活。)

小鱼儿们是那么漂亮,那么活泼。同学们,如果将你们自己想象成这一条条小鱼儿,那么你们在这么美丽的溪水里畅游,心情会是什么样的?你最想对你的家园松坊溪说什么?

3、为什么写雪后景色要写溪鱼呢?

这样描写使静中有动,寒中有暖,洁白中有色彩,严寒中蕴含着生机。鱼儿们使这原本恬静、雪白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了。鱼儿们,你们继续向前游吧,去饱览松坊溪周围无限的冬日风光吧。你们又看到了什么呢?又能听到什么呢?请写下来好吗?

4、交流赏析。

5、同学们写得真棒,让老师身临其境了,仿佛看到一幅幅美丽的画卷,真不知道该用什么话来表达此刻的心情,这样吧,请允许老师用作者郭风的一首散文诗来表表心声吧。(师读散文诗)

四、积累拓展,读写迁移

1、这么美的雪景,这么生动的文字,让我们牢牢地记在心里吧!选择你最喜欢的句段读背。

2、教师配乐让学生有感情地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3、师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其他写雪景的诗文或作家郭风的作品,课后可办成小报。

板书设计

8松坊溪雪景

下雪了:雪花轻盈柔美

溪石千姿百态

石桥洁白如玉

雪止了:村庄溪水溪鱼

第2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l_通过调查、交流、查阅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表达能力。

2.创设情境,分块活动,人人参与,促进学生积累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3.通过活动,增进同学问的友谊。

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探讨名字中的语文现象,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难点:根据同学名字的特点赠言,培养表达能力。

2.难点:根据同学名字的特点赠言,培养表达能力。l_重点:引导学生探讨名字中的语文现象,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2.难点:根据同学名字的特点赠言,培养表达能力。文字的魅力。

2.难点:根据同学名字的特点赠言,培养表达能力。教具广泛收集我国古今名人名字的轶闻。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每个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向父母等长辈调查自己名字的来历、意义等,看谁获得的相关信息多。

2.广泛收集我国古今名人名字的轶闻。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简单询问检查学生课前为本次口语交际所做的准备工作。

问:你喜欢自己的名字吗?你为什么不满意自己的名字?你想给自己取什么更好的名字?……

(调动起学生的情绪,然后用幽默或感人的语言给学生讲述自己名字的有关故事,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

2.小组交流。

(1)就小组成员名字中不懂的字义向本人提问。

(2)把长辈给自己起名时发生的故事说给小组成员听。

(3)说说当你知道父母为自己起名的用意后有什么感受。

3.猜想性。

教师在黑板上列举若干(不是随意的,应事先做好分类)本班学生的名字,请本人所在小组之外的学生根据字面对这个名字进行猜想性,由本人最后加以验证。教师相机进行归纳。

(1)以出生时间(生年、生月、生日、生辰)的;

(2)以出生地点的;

(3)以出生情景的;

(4)以美好的期望(有所作为、人格高尚、性格优良、人生顺利、生活幸福、健康长寿、姿容秀美等)的;

(5)以灵感的;

(6)以个人爱好的;

(7)以人生追求的;

设计意图: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之间的互相了解,从中了解父母对子女的殷切期望,感受名字所散发出来的文化气息。

4.创意性表达。

你对班上谁的名字最感兴趣?在充分了解对方名字的前提下,根据其特点写赠言,然后全班交流,评出最佳赠言。

例如:

文学骏——

愿你像一匹骏马,在文学的道路上飞奔向前!不管道路怎样坎坷,旅途如何漫长,你都要无所畏惧地奔跑,再奔跑,直至抵达胜利的终点。

金航——

愿你是个永不言败的远航者,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满载着“金子”凯旋。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写赠言,亦庄亦谐,既能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又通过创意性的表达,让学生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5.交流平台。

(1)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我国古今名人名字的轶闻。

(2)把大家收集到的资料装订成册,课后传阅。

第3篇: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知道读报的好处以和如何读报。

2、懂得为什么要养成读报的好习惯以和怎样才干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自学课文。

1、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二、了解全文的结构,整体感知课文

1、了解结构。

第一段(1——3自然段):每天读报的好处。

第二段(4——5自然段):怎样读报〉

第三段(6——7自然段):读报的收益。

2、大家交流读报的好处以和收益。

3、理解:

(1)原来读报读得着迷了,把锅里煮的佳肴忘到九霄云外,鸡鸭鱼肉变成了一堆黑炭。

写出了读报入迷的程度,也说明报纸作为人的一种精神需求,有时会超出人对物质的需求。

(2)这样,报纸就天天有新内容,每天都会给你新的感受,新的启示。

这里连用了三个“新”字,第一个“新”表示报纸的时效快,紧跟时代和社会,后两个“新”说明人们不时地通过报纸了解社会,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三、了解课文的写作特色

1、全文用了不少问句,比方:“报纸竟有这么大的魔力吗?”“报纸上有什么东西这样令人着迷?”等,这些放在自然段的开头的问句,揭示了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也提醒了读者对这一问题的注意。

2、篇末点题。

3、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全文,发出号召,点明写作本文的用意。

第4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

2.范读带:有关五首诗的录音。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的卡片。

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学习: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四、自读《行路难》

1.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2.齐读诗歌,探究学习。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

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五、布置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默写《饮酒》。

第二课时

一、研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解题。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2.朗读诗歌,注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质疑字词。

(1)虚词。

俄顷:时间副词,一会儿。

向:副词,渐渐。

安:疑问代词,怎么。

呜呼:感叹词,哎。

(2)实词(活用)。

向昏黑:变暗变黑(形容词作动词)。

风雨:刮风下雨(名词作动词)。

4.全诗段意。

(1)秋风破屋——惨

(2)群童抱茅——悲

(3)长夜难眠——哀

(4)广厦庇寒—一愿

5.思想内容。

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6.赏析。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锋,何等壮阔深达的形象,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

7.艺术特色。

全篇重在揭露现实,结尾闪耀理想之光芒,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名篇。

8.归纳总结。

全诗作者根据切身的生活现实,如实写来,使读者真切地感到诗人的痛苦。组织

材料时,层层深入,情不自禁地说出自己的愿望,画龙点睛,水到渠成。

第三课时

鉴赏: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导入

有人说,朋友是冬日里温暖的火炉;是疲惫时可以倚靠的肩膀;是一口可以给你甘甜的深井……有了朋友,我们心灵的天空更高远;有了朋友,我们人生路上的步伐更坚定;有了朋友,我们生命中的某些时刻显得更刻骨铭心。不是吗?我们与朋友分别的那一瞬至今仍历历在目。今天我们就来和身在西北边塞的岑参一道送送他的朋友,重温那难忘的一幕。

二、初读感知

1.正字音。

折散裘衾角着羌掣

2.明内容。

课题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说说送别的环境。

明确:在西北边塞瑰奇壮丽的冰雪沙海背景下,岑参送朋友武判官回到京城长安去。这是戍边将士之别。

三、品析学读

1.自由读,将写景与送别的过渡句用“——”标示出来。

明确:在“愁云惨淡万里凝”处标示。

2.请同学们任选角度,将前面咏雪的句子和后面的送别联系起来。比如说:雪是冷的,可朋友的心是热的。

雪是洁白的,朋友情是纯真的;雪景美丽得令人温暖,朋友情真挚动人;雪中生活是寒冷的,朋友的归途令人担忧;雪中生活是艰苦的,它令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盼望归去;纷纷大雪,是不是上天为朋友归京而献上的贺礼?奇丽的边塞雪景,是不是为离情别意抹上了军人的豪迈?

3.想像诗句所呈现的画面,自己试读。

4.教师指名读,边点评边示范。

第1、2句陡促,重读“卷”、“八月”、“即”,突出风狂雪早;3、4句轻柔舒缓,重读“春风”、“千树万树”,表现“春暖花开”的美景所带给人的春天般的温暖;然后低沉滞涩,寒气仿佛侵入骨髓。“中军置酒饮归客”及以下三句应读得热烈急促,一气呵成,营造出一种喜庆的气氛;“轮台”四句渐渐舒缓,渐渐低下去,使声音恰如那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营造出低回不已余音袅袅的意境。这一刻,画面定格,时间停止,情感激荡。

5.听读,揣摩:在送别的酒宴上,在挥手的那一刻,“我”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

四、品味鉴赏。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②“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寒冷。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边塞。

③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讨论明确:这首诗气势飞动、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3.学生朗读全诗,并背诵。

五、自读己亥杂诗》

1.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往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后两句抒情运用比喻,把落红比作辞官,春泥比作平民百姓,花比作朝廷,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2.小结。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仔细地体会作者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和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背诵这两首诗。

第5篇:语文教案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小猫图,问:小朋友们喜欢猫吗?喜欢它什么呢?猫会抓老鼠的本领和它身上的器官是分不开的,你能说一说吗?

2.大家说的真不错,你们对猫可真了解。可是有一只爱美的小花猫,竟然学着自己的主人刮起了胡子,结果在一次抓老鼠的行动中撞得头破血流,大家想不想去看看在只可爱的小花猫呢?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1课――小猫刮胡子(板书课题,学生读)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画出课后的生字,再读两遍。

2.给每个自然段编上序号。

3.选择自己最爱读的自然段,读给全班听。

4.学生评议。

5.全班齐读课文。

6.教师范读,学生听,听后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识字

1.出示识字卡片,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后,开火车认读。

3.出示词语让学生读:

刮胡子肥皂干干净净镜子

狡猾脑袋追捕鼻青脸肿

耐心头破血流

四、写字

1.出示要书写的8个生字,学生认读,拼出拼音。

2.给这8个生字组词。

3.和小组同学一起用自己的好办法识记生字。

4.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讨论。

5.教师范写,重点注意:干、血、净、脸、旁

6.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

7.教师讲评。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干干净净、头破血流、胡子、洗脸、旁边

2.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流利,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到第二自然段。

1.看课文插图,图上画了谁和谁?它们在干什么?

2.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3.理解以下词语:两腮、聚精会神、

4.看图,看看图上小花猫是怎样看主人刮胡子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齐读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要读出主人刮胡子的聚精会神,小花猫看主人刮胡子的认真。

6.主人走后,小花猫会想什么?又会做什么?赶快读一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指名读,然后齐读。

7.小花猫是怎样刮胡子的呢?课文没有写出来,你能说一说吗?

8.齐读课文第一到第四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5到8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

2.为什么小花猫会鼻青脸肿呢?

3.猫的胡子有什么作用呢?请一位同学朗读第7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找原因。

4.指名回答。

三、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小花猫为什么学主人的样子,把胡子刮掉了?它错在哪里呢?

3.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试着边表演边讲这个故事,把故事讲得生动、具体。

第6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12个一类生字,认识14个二类生字。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本课所运用的比喻和联想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采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

3.通过学习本课,了解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抓住有关语句体会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

教学准备:

有关长城悠久历史的文章,有关长城的民间故事,有关长城的图片、音像资料等。

教学时数:三课时

基础知识:

1.生字:

(1)茫:mng

辽阔,久远,模糊不清。

(茫茫苍茫迷茫茫无头绪)

(2)砖:zhuān

用土坯烧制而成的长方形或方形建筑材料。(砖头金砖瓷砖冰砖)

(3)戍:sh

“戈”部军队防守(某一地方)。(戍边戍守卫戍)

(4)邦:bāng

国。(故国安邦邻邦邦交)

(5)凭:png

(身体)靠着。(凭栏凭借文凭任凭空口无凭凭空捏造)

(6)膀:bǎng

胳膊上部靠肩的部分。(肩膀臂膀翅膀)

(7)陡:dǒu

坡度很大接近于垂直。(陡峭陡坡陡然陡直)

(8)峭:qio

山势高而陡。(陡峭料峭峭拔峭立峻峭)

(9)智:zh

见识;才识。(智慧智能智商智育智谋智勇双全)

(10)慧:hu

聪明。(智慧聪慧慧眼)

(11)焕:hun

光明;光亮。(容颜焕发青春焕发焕然一新)

(12)敞:chǎng

张开,打开。(敞开敞亮宽敞)

2.正音字:

嘉峪(y)关崇(chng)山峻岭蜿(wān)蜒(yn)瞭(lio)望屯(tn)兵金戈(gē)铁马五六匹(pǐ)马

3.多音字:

旋xun(盘旋)

xun(旋风)

供gōng(供求)

gng(供品)

单dān(孤单)

shn(姓单)

chn(单于)

膀bǎng(肩膀)bng(吊膀子)pāng(膀肿)png(膀胱)

4.区别字:

茫()砖()邦()膀()陡()

芒()转()帮()傍()徒()

峭()捎()戊()智()焕()

消()梢()戍()知()换()

5.解词:

蜿蜒盘旋——像蛇爬行时弯曲的样子。

崇山峻岭——高而险峻的山岭。

屯兵——驻扎军队。

堡垒——在冲要地点作防守用的坚固建筑物。

遥相呼应——远远地互相配合。

金戈铁马——金戈:金属制作的戈。铁马:披在铁甲的马。挥动金戈,骑着战马。意指战争。也形容战士们的威武雄姿。

浴血拼杀——浴:洗。这里指浑身浸满。全身是血,还依然奋战。形容顽强地拼死战斗。

故国安邦——使国家安定巩固。

容颜焕发——容貌、脸色光彩四射。

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六、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交流预习情况,学习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新课。

谁去过长城?讲讲你见到的长城是什么样子的?

二、看图,初读课文。

1。看到长城图,你想说什么?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三、交流预习,学习生字。

四、读文,理清思路。

1。写了长城不但长而又壮观。

2。写了长城高大坚固的建筑结构。

3。写了作者对古代人民的赞叹。

4。写了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熟读课文,感悟课文的内容,体会文章是怎样用生动的语言来描写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二、小组内分段学习。

第一段:说说这段主要写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请抓住有关词语来讲一讲。

“像一条长龙”“飞过———”“穿过———”“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屹立在———”“全长一万三千多里”

板书:雄伟壮观

第二段:让我们一起走近看长城来看一看。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这段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长城?

1。建筑材料。

2。城墙顶上的样子。

3。垛子、射口的构造和作用。

4。城台的样子和作用。

第三段:

1.默读,体会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2.为什么说长城是伟大的创举?你从课文的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3.怎么读,更能表现我们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

(1)个人读、小组读、齐读。

(2)评一评他人的朗读。

第四段:齐读。这段是怎么赞美长城的。

1.“一个伟大奇迹”

2.“世界人民共有的文化遗产”

3.“成了——————迎接———”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描写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完成书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听写所学生字。

二、读一读,积累词语。

嘉峪关

浩瀚

屹立

苍翠

陡峭

创举

智慧

瞭望

山海关

修筑

堡垒

戍边

豪情

遗产

城砖

凝结

三、填一填。

五洲四海、容颜焕发、油然而生、故国安邦、

遥相呼应、高大坚固、波涛滚滚、崇山峻岭

四、读一读、比一比、说一说。

通过两个句子之间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第二个句子在表达上更为具体,生动,突出了长城“长”的特点,给人以广阔的遐想空间。

五、句子的研究。

这三句话是从不同的角度对长城的概括。在语意上来说是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

第7篇:语文教案

教学内容:

运用声旁进行识字的方法进行巩固识字。

教学策略及方法:

经过两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大多已经能够从生字中找出声旁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只需要抓住形声字的读音和声旁的相同或者相近这条就可以了。另外,要引导学生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声旁读音和形声字都是相同的,所以需要用字典来进行验证。

教学过裎:

一、出示词组,猜一猜生字的读音。

姑娘狠心谈论创造放牛郎苍白

朗读跟从仇恨疮疤抡胳膊囫囵吞枣

1.查字典再验证一下是否正确。将正确读音标到生字上。

2、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完成的情况。

3、同位互相读一读这些生词。试着解释其中一些词语的意义。

二、完成“选字填空”题目。

分组出现生字,分散学习难度。

1、课件出示题目,猜一猜,填一填。

狼娘朗

_狗姑_晴_

2、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是怎么填的。如果在小组中碰到不同的意见,分别阐述一下自己的理由,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怎么猜的。

3、指名说一说在填空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例如:在填“狼狗’的时候,就想:根据平时的经验,应该读“lánggǒu”。在这四组字当中,只有第一组中的声旁读“liang”,和“1ang”的声调接近,于是,一定是在这组中找答案。另外,狼狗是动物,所以,带反犬旁的那个字可能就是要找的字。

4、查字典验证一下,自己猜得对不对。

5、课件出示:

恨很狠痛____好凶__

创抢疮冻__先开_

抡轮论讨__刀车_

小组交流一下,自己是怎么填的。

三、同位检查识字情况。

运用识字卡片互相提问,如果完成得好,互相奖励小五星。

四、作业超市。

1、读一段报纸,其中有不认识的字,采用今天学习的方法识字,将识字的情况记录下来。

2、做偏旁树。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