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3-11 19:40:12

第1篇:小学语文教案

我的发现

这一部分由意思完全相同,表达方式迥异的三个句子组成。标点和句式的不同,体现了汉语表达灵活多样的特点,启发学生写作与口语表达应采用灵活的正确的方式。

过程建议

出示三个句子,学生自读体会,观察,看看发现了什么?

组内交流发现,教师巡视点拨。

启发:像这样的句子,你还能举几个例子吗?

日积月累

这部分含有选选认认、我会读读读背背三项内容组成。选选认认安排了四组同音形近字,包含九个生字的认读任务。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认真观察,拼读。通过填写,读词认真领会它们的不同含义。我会读中安排了四个比喻句,通过朗读,应引导学生认识到比喻句的好处,体会语言的生动性,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读读背背安排的是名言警句的积累。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句子的意思,在读中感悟,进而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过程建议

读读认认

出示四组同音形近字,引导学生观察,理解题意。

自主完成题目填写。

组内交流,互相检查,重点交流识字方法。

利用字卡,教师强调重点字的识记,引导学生通过读词和分析字形结构,巩固生字的识字。

我会读

出示句子,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句子的共同特点。

组内交流读后的发现,教师点拨认识句子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句子中把什么比成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类似这样的句子,你还知道吗?说给大家听,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读读背背

出示名言,学生自读,读通顺,读流利。

组内交流:这几句名言有什么含义?

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名言。

采用自己的方式背诵,积累这些名言警句。

口语交际

本次口语交际以一个短文的形式,揭示了生活当中处处有科学的道理。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交流自己身边的科学发现,培养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究发现的热情。在本组教材的学习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搜集身边的科学。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应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交际准备

课前布置同学搜集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反映身边科学现象的图片或多媒体资料。

把学生他成若干个小组。

过程建议

创设情境:出示图片或演示多媒体资料,组织学生观察发现。引导学生阅读短文,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活动内容。

组内交流:根据提示学生把课前搜集到的科学现象,讲述给同组的同学们听。推选出本组表现最佳的同学,向全班汇报。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这些身边科学的奥秘。

启发拓展:课下把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办一期科学奥秘在身边的小报。同学间互相介绍有关科学常识的书报,把学生的活动热情引向课外,提高阅读探究的兴趣。

写一写

这次练习提示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写自己这学期的收获;二是写假期的打算。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理解好学习伙伴的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然后动笔练习。

过程建议:

出示学习伙伴的提示,引导学生边读边想,确定自己想写的内容。

组内交流,说说自己想写的内容。

自主练笔,教师巡视点拨。

互读展示,师生简评。

展示台

这次的展示台是展示学生借到的科普读物和小组创办的身边的科学的手抄报。课前可安排学生进行有目的搜集和创办报纸活动。教学时,要拓宽展示内容,丰富展示的形式,增加展示的范围,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有机会参与活动当中,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兴趣和热情。这一项内容也可以与前面的口语交际和后面的宽带网结合起来进行。

过程建议

1、教师启发谈话,引导学生借助学习伙伴的提示,认识本次活动的内容。

2、小组合作,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课外搜集的科普图书,和小组创办的身边的科学的手抄报。选出优秀书籍和作品,准备在全班展示。

3、全班展示,教师适时鼓励评价,启发学生投入到课外的读书和探索当中。

宽带网

本级宽带网給出了我国古今科学家和科学成就的一些资料,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课外搜集和查找资料,了解科学家和科学知识和发明成就。本次练习融阅读训练、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培养、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特点。教学中要充分理解题目的含义,组织有效地学习活动。为使活动进行得深入到位,课前教师可针对题目内容进行适当布置。

过程建议

1、出示短文,学生自读,了解短文介绍的内容。

2、谈话:你们还了解哪些我国古今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和他们的成就?试着在组内交流一下,小组内适当整理,向全班汇报。

3、启发:我们还能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去了解更多的科学家和科学成就呢?交流搜集的方法和途径。

4、学生读书,搜集。(可以延伸到课外)适当时机,组织学生进行搜集的展示。

第2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借生日》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说了家庭生活中的一个小故事。小云生日那天,妈妈送她一只布熊,因为妈妈总是忘记自己的生日,小云就想把生日借给妈妈,并将布熊送给妈妈。全文语言浅显,体现了母女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今、止、雨、两”4个字。认识两个偏旁“方”、“饣”。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云把生日借给妈妈的原因。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从故事中感受母女间的情感。

【教学难点】

知道小云把生日借给妈妈的原因。

【课前准备】

课件;生字词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新课

1.播放《生日歌》,知道这是什么歌吗?(板书:生日)

2.你们知道自己是哪天过生日吗?都是怎么过的?

3.师:过生日是每个人最快乐、最幸福、最难忘的一天。可是有人却要把自己的生日借给别人。(板书:借)平时,我们只听说过借东西,听说过借生日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借生日》。

4.板书课题,齐读。

5.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课文中谁把生日借给谁?为什么要借生日?)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中的生字标出来,拼读几遍。

2.出示生字新词,自主识字。

注意读准“正、怎”“饭、放”“礼、拿”等字的字音。

3.交流识字方法。说说记住了哪些字,怎么记住的?

熟字加一部分或换一部分的方法来识记:巾—布、方—放、能—熊;视—礼、想—怎。通过识记“饭、放”认识新偏旁“饣”、“方”。

4.检查读课文情况,说说你读明白了什么?(课文述说的就是家庭生活中的一个小故事:小云生日那天,妈妈送她一只布熊。因为妈妈总是忘记自己的生日,小云就想把生日借给妈妈,并将布熊送给妈妈。语言虽浅显,但体现了母女之间的真情。)

5.解决问题:(1)课文中谁把生日借给谁?(2)为什么要借生日?

三、细读课文,感悟亲情

1.感悟第一自然段。

(1)自读,看看你知道了什么?

(2)小云醒来发现枕头边有一只可爱的布熊,她的心情怎么样?

(2)指导读出这种心情。

2.感悟第二自然段。

(1)过渡:这只布熊是从哪儿来的呢?指名读第二段(小云和妈妈的对话)

(2)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①学生质疑:(妈妈为什么从来不过生日?妈妈真忘记了自己的生日了吗?)

②全班交流。

a.布熊是怎么来到小云的枕头边的?

b.妈妈为什么从来不过生日?“从来”是什么意思?

c.妈妈真的忘了自己的生日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妈妈并非忘记自己的生日,而是只想到别人。妈妈爱小云。)

d.总结:妈妈心里只想到小云,而从不想自己,这是多么伟大无私的母爱啊!

③指导朗读

指名读,分角色朗读。

3.感悟第三、四自然段。

(1)过渡:小云收到礼物后会想些什么?又是怎么做的?小声读三四自然段。

(2)小云是怎么做的?(小云把布熊放在了妈妈的包里。)

(3)妈妈发现布熊在自己的包里,正要拿出来,小云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总是”是什么意思?她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4)小云为什么把生日借给妈妈?(小云爱妈妈。)

(5)交流:小云把生日借给妈妈前,心里会想些什么?(使学生知道小云在妈妈的影响下,懂得关心妈妈了。)

(6)妈妈听到小云要把生日借给她,会对小云说什么?

(7)生活中,我们的妈妈也无时无刻地爱着我们,关心着我们,你体会到了吗?你从哪些小事中感受到妈妈对你的爱了?

四、朗读全文,拓展延伸

1.朗读课文,体会妈妈对小云的关爱和小云对妈妈的爱。读后说说:你觉得小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总结:老师相信,你们都能像小云一样,成为一个孝顺父母的好孩子。

3.议一议。如果你的爸爸妈妈也常常忘了自己的生日,没有给自己过生日,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引导学生惦记妈妈的生日,送一句温馨的祝福。)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并背诵。

2.扩展活动。

做生日卡:你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吗?爷爷奶奶的生日吗?要记住家长的生日也不容易,老师建议大家做一张生日卡,写上全家人的生日,这样我们就不会忘记他们的生日,就可以他们生日到来时,送上暖暖的祝福了。(出示记录有多个生日的“生日卡”,建议学生做得更漂亮)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朗读课文,说说你通过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2.认读生字。

二、指导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字:今、正、雨、两。认读、组词。

2.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3.示范写,边写边指导。

引导学生观察,教师有重点地指导。

今:指导写好“人字头”,撇尖低,捺脚稍高,开口度大。撇捺相接处以及点和横折收笔处,都在竖中线上。

雨:最后四“点”,左右对称,如隔窗看檐下的雨水均匀滴下。

两:“人”的“捺”均变为“点”。注意区别“雨”和“两”。

4.念笔画、笔顺。

⒌学生描红练习书写,教师个别指导。

三、积累拓展

1.巩固生字

放(左右 方、攵) 布(独体 巾) 熊(上下 灬)

快(左右 忄) 怎(上下 心) 饭(左右 饣)

班(左中右 王) 拿(上中下 手、人) 正(独体 一、止)

礼(左右 礻) 物(左右 牜) 今(上下 人)

2.课后练习:读读说说。

四、布置作业

1.书写生字。

2.背古诗《游子吟》。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板书设计

18 借生日

小云 爱 妈妈

第3篇:小学语文教案

一、教材分析

《我喜欢小动物》是著名作家秦牧的文章。课文先介绍了作者在儿童时代很喜欢小动物,并列举了养过的小动物;接着总述在逗弄小动物时有过趣事,也有蠢事。然后,分别用逗“过山鲫”和“鳖”来表现作者对小动物的喜欢之情,也表现了儿时的我那种天真、调皮、可爱的特性。同时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愚蠢是要受报复的,小愚蠢受小报复,大愚蠢受大报复。

本文条理清晰,先开门见山直接点题,然后总述、举例分述,最后总结教训。

二、学情分析

进入三年级,学生基本具备了自学字词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够运用他们喜欢的方法,如:查字典、找近反义词、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等等来理解词句。但教师并不能因而放弃字词教学,因为他们各种理解词句的方法掌握上还不够熟练。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应一如既往地重视容易混淆的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的比较、辨析和运用,加强词句的理解训练,让学习形式更加丰富。

三年级的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很少有顿读、唱读、一字一顿等现象。在老师的引导下,初步能通过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品词析句等方法理解课文的中心,并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堂上,教师要继续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阅读,并逐步学会阅读,可以在多种形式的读的过程中感悟、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情感,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三、教学目标设计

1、在阅读中学习生字10个“鳄、蠢、鲫、旱、缸、鳖、哼、鳖、颈、悬”,指导书写“鳖”。

3、继续学习运用适当的方法理解词语,能说出“恳求、不胜其烦”等词语的意思。积累词语10个“鳄鱼、逗弄、干涸、水缸、不胜其烦、鞭子、平安无事、血淋淋、愚蠢、报复”。

2、学习课文,读懂句子与句子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学习先概括,后具体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喜欢动物的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学会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把句子写具体。

难点:体会作者亲近动物、喜欢动物的感情。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激趣

1、谈话激趣,出示课题。

2、读注释,了解作者。

3、学习第一节,了解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式。

二、整体感知。

1、过渡:作者很喜欢小动物,不但养了种种小动物,而且常常逗弄小动物。

2、理解“逗弄”。板:逗弄

3、找出作者具体写的逗弄的小动物。板:过山鲫鳖

4、指导书写“鳖”的笔顺。板:鳖

5、了解哪几节写过山鲫,哪几节写鳖。

完成:联系课文内容填空。

7、小结:作者先用在逗弄小动物时,我做过有趣的事,也做过蠢事总起,再分别用逗弄“过山鲫”和逗弄“鳖”来写具体。

三、细读课文。

1、学逗“过山鲫”

1)抽读第三节——用自己的话介绍过山鲫。

2)默读第四节——我是怎么逗弄过山鲫的?圈出表示我动作的词。

自由读,读出作者对“过山鲫”的喜欢之情。

抽读。指导朗读(我的语言)。

(要读出“!”的语气。要读出“,”的停顿。)

3)齐读句子,读好我的话,读出喜欢之情。

2、学逗“鳖”

过渡:逗“过山鲫”真是有劲,玩起来真开心。可是在逗“鳖”的时候,我就不敢这么放开地玩了。这是为什么呢?

(1)读第五节

理解词语:“恳求”(辨析法),不胜其烦”(关键词)。

(2)抽读第六节——我是怎么逗弄鳖的呢?边听朗读边划逗弄的句子。

说说“蓝色的句子”在这里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承上启下)

体会多次逗弄和作者情感的变化。

理解平安无事。(联系上下文)

想象说话:经过多次逗弄,我都平安无事,此时,我会想些什么呢?

图片了解吻端。

(3)齐读被咬后的句子,体会作者的被咬痛苦。

(4)齐读最后一节——了解“愚蠢”带来的后果。

3、总结:课文写了两件逗弄小动物的事例,一件是趣事,一件是蠢事。这两件事都很好地体现了儿童时代的我对小动物的喜欢。也只有这个时期的孩子,才会对小动物喜欢到这种程度,甚至忘了危险。

四、拓展说话。

我喜欢_,

我这样逗弄它的,_

五、作业超市。

1、完成本课作业本,抄写课后词语。

2、完成课后写话练习。

3、回想自己曾经做过的一件蠢事,并说一遍这件事。

六、板书设计。

我喜欢小动物

逗弄

过山鲫(趣事)鳖(蠢事)

(动词)(动词)

五、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

2、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逗弄过什么小动物。

3、ppt课件

六、评价设计

七、专家点评:

本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集中。小郭老师努力改变以静止分析为主的教学模式为动态的语言实践模式,指导学生运用具体的听、说、读、写,语文学习的方式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的内心变化,但还有一点内容分析的'痕迹。本课教学重点突出,凸显学段要求,如结合文本学习用举例法把句子意思写具体,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学习过渡句等。学以致用,课堂教学和课内练习、作业一致性程度较高。

八、自我反思: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初步能通过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品词析句等方法理解课文的中心,并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堂上,继续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阅读,并逐步学会阅读,所以在这堂课上我用了多种形式的读的过程中感悟、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情感,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从这堂课中不难发现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但还不够规范,但是如何使语言更加规范,使语言更具有感染力还有待我给他们一些方法上的指导。

第4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竺可桢的生平及清明节和气象方面的有关知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1.揭课导入:(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可让孩子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2.问:你知道每年第一朵美丽的杏花是什么时候开的吗? (通过学生的预习回答)

3.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竺可桢爷爷是用什么办法得知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的!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绽开、“吹皱”教师可以问:“什么东西可以绽开呀?”

“吹皱”找出文中的句子来理解,想象这美丽的景色。

如:“习惯”、“顷刻间”、“需要”、“搞研究”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

如:“估计”、“推断”、“规律”可以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只有读正确、读通顺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从哪看出来的?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看法。

3.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交流,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引导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

A:我明白了竺可桢爷爷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请学生读1——5自然段,并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你能想象出当时的情景吗?”(前后两个同学互相读)

重点指导读第3自然段,体会这些词句的作用。(“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B:我明白了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请学生读6——15自然段)

问:“当时他们的心情怎样?你能读出来吗?”(学生自由试读)

在读的时候让学生自由读,想想每一句是谁说的?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并帮它加个提示语。鼓励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填一填。

如1:“爷爷,您又看花来啦?”那孩子仰起脸来天真地问。

“什么事情啊?“竺爷爷( )。

“竺爷爷,杏花开啦!”( )。

如2: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 )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 )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 )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 )地说:“刚才。”

竺爷爷( )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 )地说:“是。”

如3:孩子边跑边叫喊,急切的语气中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 )问:“什么事情呀?”

孩子( )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 )问:“什么时候?”

孩子( ):“刚才。”

竺爷爷( )问:“是第一朵吗?”

孩子( ):“是。”

讨论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填提示语读出语气,指导朗读。从中学生明白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师:引导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有可能问:“竺爷爷为什么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呀?”(让学生读一读15自然段,读后说说自己的看法)

C:我明白了竺爷爷对待科学研究很认真,从来不使用“大概”和“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

师:那大家怎样理解这句话呢?你能用一个成语说说他这个人吗?(一丝不苟、专心致志……)

师:竺可桢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这样么得来的。

4.整体回顾全文。

第二课时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识字:对于本课出现的生字,要求学生尽量自学,识记。

读准“撒、鳞、嵌、略”几字的读音。

2.指导书写时,让学生注意观察“搬”“撒”的字形结构,注意各部分的书写比例。“钓”字右半边是“勺”,不要写成 “勾”。“雁”半包围结构,注意里面的写法。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说一说从竺可桢爷爷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

2.教师还可以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3.鼓励学生交流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节课举行一次“名家汇萃”的故事会,了解名人故事,体味名人情操。

吸引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很快进入文章的学习中。

通过多种形式理解文中的词语,既形象生动,学生们欢迎;又无形中教给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正所谓“授之与渔”。

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运用文本提供的素材进行理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表达的欲望,这也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好时机。另外,在教师精彩的引导下,鼓励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这也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最好手段很方法。尤其是教师设计的加提示语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还锻炼了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这也是提高写作的一个有利时机。

让学生用一个成语对竺可桢爷爷进行评价,这也是考察学生理解课文的最好形式。

拓展设计,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鼓励他们随时随地有搜集的欲望和习惯,这是学好语文的基础。

第5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本课10个生字,会读文中1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深刻体会老师同学对珍妮的关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1、 学生反复诵读,借助插图,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的情感。

2、 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3、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扩大学生阅读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爱的之情。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生字头饰、奖励评价标志等。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

一 激情引入

师:(看看学生)同学们,今天你们有没有戴帽子的呀?老师发现一年级有个班全体同学都戴上了帽子,这是怎么回事呀?你们来猜一猜。(生猜)你们的想象真丰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帽子有关的文章。(齐读题目)

二初读课文

1、故事中的小朋友们也都戴上了帽子,你们想不想知道为什么?(想)那我们就赶快来读读这个故事吧,在读的时候一定要多和生字朋友打招呼。

分段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们的字音是不是读得很准确。(学生评价)

2、我们已经认识本课的生字朋友了,来,看看你们的收获大不大。出示课件:

(1)有几个生字朋友很淘气藏到了句子中,你们能认出它们吗?

(2)小老师领读词语。

(3)开火车读词语。

3、你们读得真棒!课文中还有好多知识等着我们去发现,找一找课文中有哪些词语你还不太懂?和旁边的同学讨论一下。

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理解词语,如:“郑重”可以老师重复说一段话,学生分辨哪次是郑重地说的。“妨碍”可以用学生表演的形式……

三 认读、书写生字

1 形近字记忆生字

极——级 妨——纺

注意字型和汉字的规律

2 书写生字

“级”是左右结构,要写紧凑

“班”是走左中右结构,左边最后一笔是提

“式”是半包围结构,斜钩没有撇

“乎”第一笔是撇不是横

3 描红

第二课时( )

一 、再读理解

1、词语都理解了,那课文你一定读得更棒了。先自己试着读一读。

指名读。注意听他们读得是否通顺、流利。(简单评价)

2、这个故事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答)

大部分同学对珍妮的印象深刻,课文中也有很多描写珍妮的地方,找一找,用笔画出来。

想一想,哪一部分的描写给你的印象最深。(学生指出哪部分,教师随机处理)

欲设:

(1)对第一段的珍妮的描写印象深刻。

第6篇:小学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字,会写8个字。着重学写带有又字旁的字。

2、帮助学生正确朗读课文。鼓励学生能将自己感悟到的情感朗读出来,并背诵喜欢的自然段。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启发学生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使他们树立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认识15个字,会写8个字。

2、学写带有又字旁的字。

三、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正确朗读课文。鼓励学生能将自己感悟到的情感朗读出来,并背诵喜欢的自然段。

四、教学准备

识字卡片、词卡或课件。

五、教学时数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

齐读课题:《我多想》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读。(听清字音)

2、请学生借助生字表画出生字,并反复认读。

3、同桌互相指读生字。

4、教师指名认读,带读识字、词卡片。开火车读。

做你指我猜的游戏。

5、请学生自由轻声练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6、小组学习:互听、互评、互助。

7、指名分节读课文。(师生听、评,重点指导读好长句中的停顿)

(三)感悟语言,有感情地朗读。

1、范读课文,了解大意。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奶奶家门前的小河,前后有什么变化吗?

你是从哪儿看出变化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请你通过朗读,让我们听出这条小河发生的变化。

自由练读,指名反馈。

面对这条被污染的小河,我又是怎么想的呢?

2、精读课文,感悟语言。

(1)请学生自读课文34段,思考:我上用什么方法来改善被污染的大自然的?

(2)指名反馈。

同学们,真要是靠这种方法来改善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对我们是没有什么益处的。因此,我们现在就应该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环保意识,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天空永远那么蓝。

3、朗读训练,读出情感。

选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

4、关于保护环境你有什么梦想?为什么这样想?

(四)积累运用。

1、读读词语库中的词语。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带读。

2、引导学生归类积累:

请学生按要求说词语(文中或课外)。还能说几个像干干净净这种形式的词语吗?

(五)作业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复习生字,自主记忆。

1、教师课件演示:请学生带读生字词,指名认读生字。

2、回到课文中你们还认识它们吗?

请学生自由练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3、小组学习:选择自己喜欢的最有效的识字方法记忆生字。

4、指名反馈:教师及时给予表扬、鼓励。

(三)指导书写。

1、请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比较难写的字,教师重点指导。

总:指导写好心字底。

干:注意上横短,下横长。

声:注意上面是个士字。

2、对、欢、劝、戏:注意又字旁的位置,把握左短右长的结构特点,把字写匀称、端正。

请学生当堂进行写字练习:一个字写一遍,难写字可练写两遍。(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辅导)

3、重点指导带又字旁的字。

(1)课件演示或出示识字卡片: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什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2)指名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区分记忆的?

(四)作业

1、认真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