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3-03 09:31:56

第1篇: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能面对不同的情况,向别人介绍自己。

2.能认真倾听别人的自我介绍,有礼貌地提出意见。

教学重难点

对象和目的不同,介绍的内容有所不同。

教学策略

首先利用本单元课文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交流兴趣。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自我介绍”这一话题的兴趣,然后充分利用教材中设置的情境,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方式,使学生能在不同的情况下,相应调整介绍自己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导入,明确要求

1.谈话导入,提出任务。

师导入: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有许多新的收获。如,描写人物,要抓住其语言、动作的特点,我们要把这种方法运用到生活中。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向别人介绍自己:和别人初次见面、转学到新学校、应聘校报记者……面对种种情况,我们应该怎样自我介绍呢?今天的口语交际,我们就来讨论讨论。(课件出示:自我介绍)

2.小组讨论,明确要求。

(1)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选择或创设一个情境,试着作自我介绍。介绍前,想一想是要向谁介绍自己,介绍自己的目的是什么,介绍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2)师指名读要求。

(3)同桌讨论交流自我介绍时要注意些什么;师指名交流。

(4)师小结:自我介绍时,要明白向谁介绍自己,了解介绍自己的目的,需要了解一些注意事项。

【设计意图】本次口语交际重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讨论口语交际活动的开展要求,全面互动,能把教师的单向灌输变为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按要求去交流。同时,有了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目标与要求也落实到了每位同学的心里,使交际活动有所成效。

板块二 选择情境,全班交流

1.引导生明确面对不同的情境,自我介绍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1)课件出示课本中创设的情境。

(2)师指四名生分别读一种情境。

(3)明确不同的情境下,自我介绍应该侧重的方面。

①师引导:在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场合,我们介绍自己的内容应该进行怎样的调整呢?请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②四人小组内互相讨论,相互补充,明确注意事项;师巡视指导。

③师指名交流。

(4)师小结:转学到新的学校应介绍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应聘校报记者时,应着重介绍自己的语言表达及写作能力;报名参加电视台“我是小歌手”节目,应着重介绍自己在唱歌方面的特长及取得的成绩;去车站接不认识你的客人时,应该着重介绍自己的外貌特征,使别人在人群中一眼就能认出你。

2.生选择情境,小组内交流,互说互评。其余同学认真倾听,适时补充,提出建议。

3.示例:

大家好,我叫×××,之前在××学校读书。因为爸爸妈妈工作调动,所以转学到了这里。我性格活泼,平时最喜欢和同学们一起玩耍、游戏;我有很多爱好,如打篮球、看电影、唱歌等,真诚地希望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探讨交流;我对人友善,也很温柔,希望在这里能交到更多的朋友,更愉快地学习。

4.师生共评:评一评上台交流的同学在自我介绍时有哪些优点,还存在哪些问题,怎样才能说得更清楚,提出建议。

5.第二次全班交流,要求根据同学们的建议改正不足。

6.评一评谁的收获大、感受深。

(1)师引导:在今天的交流中,你最欣赏谁的自我介绍?请你根据他选择的情境的特点,给他评个奖。(建议学生设计小小歌手奖、优秀小记者奖、最佳新人奖等)

(2)生评议。

7.四人小组内再次创设情境进行交流,争取做得更好。

【设计意图】学生创意的火花需要教师去点燃。在课堂结束之际进行评奖活动,既是对学生口语交际活动的`一次总结评比,也是再次燃起学生创意的火花,让学生积极思考、认真评价的契机。针对学生的不同表现设立对应的奖项,是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又一次考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锤炼语言的好机会。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的学习是语言的习得与思维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应注重“体验”二字,重点把握:

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学生的发展离不开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揣摩、比较、运用才能获得新的发展。

“口语交际”的教学不仅应该注重“说”的能力的培养,还应该强调说出浓浓的“交际味”,同时兼顾“听”的能力的培养与“听”的习惯的养成。

正确处理好语言发展与知识获得、综合性能力发展的关系。在“口语交际”的学习中,重点应该是发展语言,同时培养学生针对不同情境运用不同方式介绍自己的能力。

第2篇: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琥、珀”等11个生字,会写“怒、吼”等15个字,会写“怒吼、松脂”等17个词语。

2.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尝试自己解决。

3.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琥珀的形成过程。

4.联系琥珀形成的过程,说说课文中一些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课件出示琥珀图片)

2.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课件出示: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透明或半透明,常常包裹有植物碎屑和各种小动物。在蜜汁般的色泽内,常常能发现一只苍蝇,或者一个小小的甲虫,一丝一缕,清晰可见。琥珀,以其浑然天成的古朴庄重之美,温润中透出的典雅之气,深受人们的喜爱,被誉为“蕴藏古史之宝”。琥珀可用来做装饰品,如首饰,还可入药。)

3.(出示琥珀图片)大家来看这块琥珀,谁能说说它的样子?(透明,里面有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在它们的腿周围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那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通过《琥珀》这篇课文来了解一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柏吉尔:德国科学家、科普作家。作品集有《乌拉·波拉故事集》《活动》《爱的代价》。而著名的《琥珀》一文,则是根据德国作家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改写的。本课以讲故事的形式出现,使本来较为枯燥深奥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起到了很好的科普作用。

2.认读生字词语。

着重指导读音:热辣(là)辣 晌(shǎng)午

3.理解词语意思。

松脂:松树等树干上渗出的胶状液体,主要由松香和松节油组成。

拂拭:掸掉或擦掉(尘土)。

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4.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拭、餐、晌、辣”,在田字格中示范。(“拭”字不要多撇。“餐”是上下结构,左上方是五笔写成。)

5.读了课文之后,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提出问题,小组讨论。)

预设:(1)那只苍蝇和蜘蛛当时在干什么?(2)它们是怎样被包在琥珀里的.?(3)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的是作者根据一块包裹着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的奇异琥珀,推测出琥珀是怎样形成、怎样被发现的,同时讲述了这块琥珀的价值。)

2.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12):写这块奇异琥珀形成的过程。

第二部分(13~17):写这块琥珀被发现。

第三部分(18):写这块琥珀的形态和价值。

四、布置作业。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2.搜集关于琥珀的资料。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请同桌互相交流琥珀形成的过程。

3.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了哪两个阶段?(形成松脂球、变成化石)

二、学习课文,体会文中推测的合理性。

1.这块琥珀的形成始于几千万年前,作者是怎样知道琥珀的形成过程的?(推测)

出示句子: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千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推测,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2.作者根据这块琥珀作了哪些推测呢?你觉得这些推测科学合理吗?说出自己的理由。

(1)天热,松树才会滴下松脂。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描写太阳的句子。

读一读这几个句子,你体会出了什么?(天气非常炎热,气温越来越高。)

请你读出气温的不同。

作者为什么推测天气很热?(因为只有天热,松树才会渗出大滴的松脂并不断滴下。)

(2)松脂恰巧滴在苍蝇和蜘蛛上。

请大家朗读第3~8自然段的内容,推测作者描写的小苍蝇和蜘蛛是什么样子的。

①小苍蝇很快乐。(从“飞舞”“穿过”“飞进”这几个词,可以想象到小苍蝇很快乐。)

出示句子:一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阳光下快乐地飞舞。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

读出小苍蝇的快乐。

②小苍蝇停在松树上很放松。(从“伸”“掸”“拂拭”这几个词,可以体会到小苍蝇很放松。)

出示句子:它伸起腿来掸掸翅膀,拂拭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

读出小苍蝇的放松。

③蜘蛛小心翼翼,很谨慎。(“小心”一词,写出蜘蛛偷偷摸摸的样子。)

出示句子: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

读出蜘蛛的偷偷摸摸和小苍蝇面临的危险。

小苍蝇想好好地歇歇,蜘蛛想饱餐一顿,哪能想到大祸就要临头!这个大祸就是——落下的一大滴松脂!它“刚好”落在树干上,把小苍蝇和蜘蛛包在里头,这说明事情发生得太巧了。

(3)松脂继续滴下来。

一大滴松脂能形成松脂球吗?(如果就那么一滴,俩小家伙拼命挣扎,说不定还能挣扎出来。如果不重重包裹也许无法形成球;即使形成球,如果球太小了,也许经不起几千万年时间的腐化、风化。)

(4)时间漫长,地壳变化。

出示句子:几万年,几十万年,几百万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

又是几百万年过去了……(说明时间长)

出示句子:后来,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近那古老的森林。有一天,水把森林淹没了,波浪不断冲刷着树干,甚至把树连根拔起。树断绝了生机,慢慢地腐烂了,剩下的只有那些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说明时间漫长,沧海桑田,松脂球被淹没在泥沙下面。)

三、拓展延伸。

1.思考:作者是怎样做到科学合理地推测的?(观察仔细,推测有据。)

2.请你用“因为……所以……”来说说作者推测的依据。(因为这块琥珀是在海滩上发现的,而松脂只能在树林里产生,所以这里经历过剧烈的地壳运动。因为要形成琥珀必须要有松树或柏树,所以在作者想象中,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松树林里。因为琥珀要有松树渗出的松脂,所以作者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炎热的夏天。因为琥珀里有苍蝇和蜘蛛,所以证明远古时候就有苍蝇和蜘蛛了。)

3.如果让你来推测,你会怎样描写小苍蝇和蜘蛛被松脂包裹住的过程?(在一片长满了松树的森林里,一只蜘蛛正在结网,忽然一阵风吹来,蜘蛛被风吹了下来,被树枝上的松脂粘住了脚。松脂特有的香味引来了一只苍蝇,它好奇地飞到松脂旁,想尝尝松脂的味道。一大滴松脂突然掉了下来,正好把蜘蛛和苍蝇包在一起,形成一个松脂球。经过地质变化,几千万年以后,松脂球变成了化石,就形成了琥珀。)

板书设计

琥珀

形成松脂球:阳光、松脂、苍蝇、蜘蛛

变为化石:时间漫长、地壳变化

教学反思

1.抓住重点。本篇课文的重点是了解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通过梳理琥珀形成的两个阶段以及分析作者推测的依据,可以很好地突出教学的重点。

2.注重培养想象力。在理解了作者科学合理的推测之后,再来自己推测小苍蝇和蜘蛛被包住的过程,这样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和推测能力。

3.注重语言训练。阅读教学离不开读,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品读,才能真正地走进文本;通过练习说话来积累语言,培养表达能力。无论是读还是说,都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语感。

第3篇: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并能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动物不同的”睡眠”方式.

4、能用自己的话向别人介绍动物的睡眠方式.

5、学会作者分类进行说明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

1、了解动物不同的”睡眠”方式.

2、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向别人进行精彩的介绍。

课时划分: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大家都知道人一般都是在晚上睡觉,白天工作,不会一睡几天不吃不喝。可是大家是否知道有的动物就能一睡几个月不吃不喝,这是不是很有趣呢?这些动物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呢?学完这课,你们就会知道。(板书课题)为什么将睡眠打上引号呢?有谁知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1)数一数课文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

(2)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

三、学习本课生字。

1、读准字音。

(1)出示卡片、指名认读。

(2)老师范读。

(3)指导重点读音。

2、记忆字形。

(1)借助熟字和偏旁学习生字。

(2)分析重点生字。

四、学生汇报初读的感悟。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

2、学生汇报。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积累词语。

千里迢迢:形容路途非常遥远。

昏昏沉沉:指蝙蝠们头脑迷糊,神智不清。

金蝉脱壳:比喻用计逃脱而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

蠕动:指海参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二、朗读感悟,理解课文。

1、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第1~3自然段,思考问题。(同学之间可相互讨论)

动物睡眠是为了什么?

蝙蝠是怎样进行冬眠的?

(2)学生汇报。

(动物睡眠是为了休息,但又不全是为了休息)

老师引导:动物睡眠,特别是进入休眠期。睡眠的目的就不是为了休息,而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

老师总结:蝙蝠睡眠比较奇特,一是集体睡眠奇,二是睡觉方式奇,三是睡眠时间奇。

2、学习课文第4~7自然段、看看海参是如何冬眠的。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看看海参是如何冬眠的,并作汇报。

(海参靠吃海底下的虫子——浮游生物维持生命)

(2)老师总结。

因为海参是一种生活在海底的动物,靠吃海底的浮游生物维持生命。到了夏天,海底的浮游生物都浮出海面,而海参只能蠕动,不能浮出海面,所以要进行夏眠。

3、合作学习第三部分,自由探究蜗牛的睡眠。

(1)自由朗读。

(2)自由组合合作探究蜗牛的睡眠,并作汇报。

(蜗牛在冬天的时候要进行“冬眠”)

(蜗牛在夏天天不下雨时要进行“夏眠”)

(蜗牛称得上是“睡觉大王”)

(3)观看蜗牛冬眠和夏眠录像,加深对课文理解。

二、扩展眼神,巩固提高。

1、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睡眠方式?请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2、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为什么蝙蝠要进行“冬眠”而海参要进行“夏眠”?

板书:

蝙蝠 冬眠

海参 夏眠 适应环境的变化

蜗牛 冬眠 夏眠

第4篇: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蜿蜒、依据、突兀森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并领悟按照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3.能够大致复述“双龙洞”的景象,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壮观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并学习如何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理清课文的脉络,感受双龙洞的特点,尤其是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分享经历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风景优美、壮观。你们去过哪些美丽的地方?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让我们一起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神奇的溶洞吧。(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与同桌互读检查。

2.请8名同学按自然段先后顺序轮流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在文中画出判断依据。

3.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本文的行文线索:一是作者的游览顺序;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

4.让学生默读课文,按照游览顺序理清作者记叙的思路,并尝试画出作者的游览示意图。(按游览顺序写)

5.学生自由举手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6.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之情。)

三、品读交流,深化理解

1.品读路上的见闻。

2.游览外洞和内洞。这里重点学习作者如何描写孔隙的窄、小的特点。

(1)抓住文章细致描写的部分,让学生通过朗读初步体会。

(2)抓住第5自然段中的“从、到、没有、才”等关键词语,让学生反复品读重点词语,加强体会,再次感受孔隙的低矮、窄小的特点。

(3)理解通过“船的小、孔隙的险、自我感觉”三者相结合来突出孔隙的特点的表现手法。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习旧知,导入新课

1.我们来看图说说作者的游览过程,再重点讲讲内洞的情景。

2.文章在讲述作者的游览过程中,运用了许多优美的句子。品读文中的优美语句,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及作用。

二、整体感悟,划分层次

1.简单交代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的内容。

2.根据图示,对照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讲路上的见闻。

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上的沙土、溪流。映山红开得茂盛、精神,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介绍游览洞口和外洞的情景。

(1)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板书:宽大)

(2)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了什么感觉?(板书:突兀森郁有气势)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

(3)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出示投影片,指导学生理解“孔隙”。)

(4)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小船)坐这样小的船通过孔隙说明了孔隙的`什么特点?(板书:窄)

(5)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用“”画出有关句子。出示“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一句,自由朗读,读后问:“挤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什么特点?(板书:矮、险)

第五部分(第6—7自然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板书:黑奇大)

第六部分(第8自然段):讲乘船出洞。

3.我们跟着作者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了解了洞口、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你有什么感受?

三、整体回归,学习写法

1.贯穿全文的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一直紧跟着作者的脚步,起着指引路线的作用。这与作者的游览顺序正好相反。

2.作者移步换景,情随景变,既描述出双龙洞的神奇景色,又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四、情境再现,总结延伸

1.观看游外洞内洞的视频。

2.说话训练:假如让你当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根据游览示意图,注意导游的用语。先四人小组练说,再个别上台表演。)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典型的游记类散文,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教学本课时,在导入部分,我出示双龙洞剖面图,让学生通过示意图,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及路线。我采用了“找特点,读特点”的方法,引导学生读书,谈谈“孔隙”给自己的印象,并在书上勾画,找出孔隙窄、矮、险的特点,让学生反复体会。为了突破难点,让学生感受孔隙的窄小,我抓住文章细致描写的部分,让学生通过读初步体会。通过“船小,孔隙险,自我感觉”三者相结合,突出孔隙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前后句子的比较,学习作者细致描写的方法,让学生研究作者的写法,从内容回到语言,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进一步深化。

此次教学,我让学生先理解,后积累,再运用。将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找特点,读特点。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并让学生分清文章主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5篇: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地理解《滥竽充数》《邯郸学步》这二则寓言故事的内容。

2.学生懂得《滥竽充数》《邯郸学步》的寓意,使学生明白:没有真才实学,靠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3.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寓言故事,懂得道理,学会做人。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导入新课,出示预习提纲。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二则》中的第一则寓言。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完后用简单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展示交流反馈

师: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寓言《滥竽充数》。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成语。(板书:滥竽充数)

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不懂的字查字典,结合刚才我们读的课文,说说你理解了这个成语中的哪几个字?哪些字难理解?

竽:簧管乐器。充数:凑数。

师:“滥”字有难点,哪位同学知道它的意思。(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

师:谁能连起来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吗?

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课本中,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思考老师所给出的三个问题.

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是怎样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

2、讨论问题,理解课文。

(在讨论中逐步理解课文,体会南郭先生不会装会的样子,揭露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丑恶嘴脸。)

⑴分组讨论,理解课文。

⑵大组交流,切透课文。

⑶板书小结,深化课文。

爱讲排场有机可乘,滥竽充数装腔作势,不会装会只好逃走无机可乘

三、阅读填表,理解寓意。

1、师:同学们都知道每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也不例外。今天,老师邀请在座的同学当一回研究员,自己来寻找寓言背后隐藏的深刻的道理。大家有没有兴趣?

师:看来,大家信心十足啊!这一次的活动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一张表格,大家要通过研究讨论共同完成这张表。好,我们先来看看发下来的表格。

听竽者喜欢南郭先生的做法南郭先生的结果

师:我们在填表时,要多读读课文,多思考,综合大家的意见,划找出文中的有关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填入表中。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四人为单位自学课文展开讨论。

2、学生讨论填表

3、学生反馈,教师适机指导朗读。

4、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读完之后请你说说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读课文,反馈)

师:我们还能从齐宣王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板书:真才实学严格把关

师:这就是同学们通过自己对这则寓言的学习所揭示出来的道理,这是所有研究员踏踏实实学习研究的成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

四、联系实际,深化寓意

师: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你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滥竽充数”之类的事情,也有象南郭先生一样的人。你找到过吗。——说说我们身边的南郭先生

五、检测反馈

一、读拼音,写词语。

gāo chāo zī shì mó fǎng làn yú chōng shǜ

( ) ( ) ( ) ( )

二、近义词 ,反义词。

近义词:

反义词:

三、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 ) ( ) ( )

第二节

1.总结学法,迁移学习。

师生共同总结学习第一则寓言的方法,然后分学习小组自学第二则寓言。

2. 出示预习提纲

步骤:提出问题→自读自悟→小组交流。

3.集体汇报学习情况。

a.那个学走路的人为什么要爬着回去?b.他是怎样学习走路的?c.像他那样学本领行吗?d.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

四、熟读升华,超越文本

1.熟读这两则寓言。

2.小组再度合作,选择其中一则寓言演一演。

3.汇报表演。

4.模仿记者采访“南郭先生”和“那个燕国人”。

五、质疑问难,总结全文

六、检测反馈,拓展训练。

1.选择其中一则寓言,续写寓言故事。

2..把这两则寓言故事讲给小学弟、小学妹听。

板书设计: 邯郸学步

姿势不好看 机械模仿 爬着回去

课后反思:

学生在轻轻松松的表演中,不知不觉地就达到了教学目标,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而且使他们的想像力与口语交际能力相结合,整个教学过程还异常精彩。

第6篇: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一、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尊严、逃难”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懂得什么是尊严。

二、学习重难点:

体会什么是尊严,学习通过描写人物外貌、动作的语言,表现人物的品质。

四、学习准备:收集有关做人方面的人生格言,了解哈默的'生平。

五、学习时间:2课时

六、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古人有饿死不吃嗟来之食的名言,讲做人要有尊严。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的是一位外国的年轻人,从他的行为和做法中,会给我们许多新的启示。

二、学生自读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

2、质疑问难。

3、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和理解。

2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指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短文主要写了一个逃难的年轻人,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没有接受人们送给他的食物,而是执意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了食物,赢得了做人的尊严。)

四、课堂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概括地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7篇: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一、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从外洞入内洞。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三、教学难点:

1、通读全文,了解游览顺序,理清文章条理。

2、了解路上景物的特色。

四、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2、同桌两人轮流读文,议自然段意。

3、指名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二)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路上景色的?

(2——3)

2、自由朗读第二三段,想想路上景色有什么特点。

3、讨论。

(1)“新绿”“映山红”什么意思?

(2)“或浓或淡”什么意思?

(3)“明艳”什么意思?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

(4)“时而”什么意思?

(三)练习朗读第二三段。

1、各人自由读,想象景色。

2、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布置自学

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读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可在书上圈圈画画,同桌也可讨论讨论。

(五)讨论外洞特点。

1、课文中怎样介绍外洞的`?谁能把有关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

2、外洞的主要特点?(大)从哪儿体会到的?

(六)讨论内洞的特点。

1、课文怎样介绍内洞的?

2、从刚才读的语句,可以看出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变化多端”什么意思?“颜色各异”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你知道它为什么叫双龙洞吗?

“蜿蜒”什么意思?

(七)讨论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1、课文哪一部分写的?

2、这一段讲了哪几层意思?

3、作者进洞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从作者的感受中,你体会到什么?

(八)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边读边想象外洞、内洞的特点,想象乘船进入内洞的情景。

(九)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1、启发思考:

溶洞都是由于流水的常年冲刷而形成的,有洞就必然有水。本文作者不仅写了洞,而且写了水。请同学们把课文中写水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再想一想泉水是从哪儿流到哪儿的。

2、学生阅读思考,同桌互相讨论。

3、集体讨论。

板书:深黑的石洞——内洞——外洞——洞口——流下山

五、作业:

布置作业:背诵从外洞进内洞的那一段。

第8篇: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一、直接切入,了解雾凇形成的原因

师:请同学们默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引导学生明确雾凇形成的两个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和遇冷凝结。而后指导朗读,提醒在朗读的时候特别关注一下这两个条件。

师(小结):这句话在这个自然段的开头,是一个总起句,课文接下来就是具体介绍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成雾凇的过程。

二、读书交流,感悟雾凇的奇特美丽

总体感知:雾凇的形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读读第2自然段剩余的部分,边读边想。

具体交流:你是从哪些词看出雾气很多的?要求学生从“涌向”“笼罩”“淹没”这些词语来体会。用同样的方法,说说从哪些词看出雾凇凝结十分缓慢?主要从“镀”“慢慢地”“一层又一层”以及“银线、银条、银松雪柳”这些词语谈具体看法。学生回答时相机点拨,作者用“最初、逐渐、最后”这些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把这个缓慢的过程描写了出来。

引导背诵:出示填空式的句段,引导学生背诵。

三、口语训练,说说雾凇形成的过程

师:雾凇的形成真是一大奇观。你会简单说说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吗?

分析案例得出此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1)有感隋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感悟雾凇的奇特美丽。(3)用自己的话说说雾凇形成的过程。短短20分钟,要完成这样三个教学目标,可能多了一些,难了一点。而且,教学内容的确定没有从文本特点出发,贪多求全,从而导致生拉硬拽、读不熟练、说不到位的课堂效果。因此,课后议课时,我们把讨论的焦点集中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即“教什么”和“为什么教”。

教什么?概括地讲,主要是教学生不懂的、发现不了的、意识不到的东西;教学生容易回生、出错的地方;教学习的方法、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打好基础,形成能力,学会学习。怎么教?这是教师需要特别在意的问题,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仅是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即掌握学习方法,把握学习规律,形成学习的能力等。

所以,我们针对“教什么”和“怎么教”,谈了一些修改建议。第一,微型课的教学目标一定要单一、纯粹,要么引导感悟朗读,要么指导说话并内化,要么练习背诵积累,要能让学生一课一得;第二,微型课的教学方法一定要简明、可操作,要提供一些抓手,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练习的过程中真切掌握学习方法,真正习得语文能力。据此,我们实行了“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其一,认真研读教学内容;其二,用心研究教学对象。

我们发现,与课文第1、3自然段相比,第2自然段的内容显得说理性较强,只是理性地告诉雾凇形成过程的相关知识,不宜作为感悟雾凇奇观的.内容。而且,从课后练习5看出,编者显然是要求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简要说说雾凇是怎样形成的,这是一个近似于复述的练习,必须在第2自然段的教学中完成。我们还发现,抓关键词感悟“雾气多、雾凇形成慢的特点”对四年级学生而言也是简单易行的,因此不宜作为本文本自然段的训练点,不过,“抓关键词”却可以作为说话训练的一大抓手。

在真正掌握详实的资料之后,我们把教学目标调整为:了解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抓住关键词,用自己的话说说雾凇是怎样形成的,要求说明白、说简洁、说得有条理。这样,目标单一,要求明确,训练点突出。在第二次的教学中,课堂果然呈现了不一样的精彩。请看教学中的几个教学片段(略去快速了解雾凇形成的原因以及总体感知雾凇的形成留下的印象:雾气很多、雾凇凝结十分缓慢):

一、尝试练说,注意“抓要点”

师:这饱和的水汽是怎么来的?课文是这样介绍的(出示相关语段),请你认真读一读,再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生:丰满水库里的水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流经市区的时候,江面上就弥漫着阵阵雾气。

师:你抓住了表示地点和水温的词语。如果你能关注表示时间的词,一定能说得更清楚。

生: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从发电站排出的丰满水库里的水在4摄氏度左右,流经市区的时候,不结冰,变成了弥漫着的阵阵雾气。

生: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丰满水库”里的水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流经市区的时候,江面上就弥漫着阵阵雾气。

师:你抓住时间、地点、温度这些要点,把松花江上过于饱和的水汽是怎么来的说明白了。

以上教学片段,因为有了“抓要点”这一真实可感的抓手,有了“抓要点”这一具体方法的指导,学生学习就变得轻松、容易了。

二、由悟到说,注意“有选择”

(略去引导学生简单感悟“从哪些词语感受到雾气多”这一环节)

师:“涌向、笼罩、淹没”这几个词语都是介绍雾气的多,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选择一两个词语把雾气多这个特点说明白吗?

生: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慢慢涌向两岸,笼罩十里长堤,把树木也淹没了。

师:你真会学习,抓住了时间和温度这样的要点。挑战一下,能否有选择地用一两个词把特点说明白。

生: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就涌向两岸,把树木也淹没了。

生:夜晚,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随风飘荡的雾气笼罩着十里长堤。

师:真聪明

第9篇: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组织一次体验活动,回味自己在体验过程中的心理和行动的发展变化,并条理地描写出来,特别注意写下自己对这次活动独特的感受。

2、通过阅读例文《“护蛋”》,了解只有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才能把体验写生动。

3、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兴趣,学会从日常生活的体验中去积累写作的素材。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动笔写作时需要的纸和笔。

2、开展体验活动时需要的各种材料。(比如:鸡蛋、报纸、杂草等)

3、学生六人一小组进行活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导语:

同学们看过《小鬼当家》这部电影吗?平常大人们都喜欢叫你们“小鬼”,可他们不知道,你们“人小鬼大”喜欢体验各种各样的事情, 尝试各种角色,有个小朋友写了他护蛋的经历,请同学们注意看,老师有要求:等会把你觉得最有趣、印象最深的地方描述给大家。(放课件)

2、学生介绍观看课件“护蛋”中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

(二)例文引路

1、出示例文

护 蛋

本学期一开学,老师布置了一个叫“护蛋行动”的活动。我们听到这消息觉得很好笑。可经历了第一天之后,我就觉得这是一件难做的.事。

第一天早上,我给准备好的鸡蛋足足裹了四个“保护层”。第一层是保鲜袋,第二层是软海绵,第三层是双层纸巾,最后一层是一个小布袋。心想,这样放到口袋里就会万无一失。

来到学校,我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鸡蛋。送语文本的时候,由于是下课,走廊里走来走去的同学很多,好不容易才走过了“危险区”。下课时,为了鸡蛋的安全,我一直坐在座位上。同学们都笑话我,说我快成一只“小母鸡”了。说话间,一名同学大喊一声:“完了!”我忙上去看个究竟,一位同学正对着地上打碎的鸡蛋难过呢。又有一位同学大叫一声:“我的鸡蛋也报销了!我赶紧退出“包围圈”,乖乖地在自己的座位上做起了“小母鸡”。真不知道,明天这只鸡蛋的命运会怎样!

2、学生自读例文

(1)教师导语:这个小朋友已经把护蛋经历写成了文章,也就是《习作七》的例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大声朗读。

(2)谁能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大声读给大家听。(教师相机指导,引导学生关注例文中小作者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教师小结:这篇习作之所以写得这么生动有趣,那是因为小作者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等等的描写,不仅把体验的过程写清楚了(板书:过程清楚)而且还能以情动人,写出了他的真实体验。(板书: 体验真实)

(三)活动激趣,关注内心感受

1、小作者千方百计地护蛋,但同学们看如果这时老师把手松开,会有什么结果?

2、怎样才能让它不破呢?听到老师的游戏要求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3、学生畅谈感受。4、学生分小组做活动

5、请每组的小代表站起来把蛋举起,老师采访:此刻你的心情怎样?

6、各组开展体验活动。7、学生说活动过程并谈自己的内心体验。

(四)汇报实验结果,关注多元表达

1、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话训练

(1)你们小组是怎么做的?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2)你们小组是怎么做的?成功后最大的体会是什么?

2、引导学生进行有序的表达,并融入自己的感受。

(五)学生动笔习作

教师提出本次的习作要求:加上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把活动写清楚,并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六)习作点评

1、巧设关卡:根据这次习作的要求(加上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把活动写清楚,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和以你平时的经验说说怎样的作文才算是一篇好作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总结)

2、过关斩将:

第一关,毛遂自荐。学生自读习作,选取自己最满意的片段在小组内交流。

第二关,慧眼识珠。小组长推荐出最优秀的习作片段,参与全班讨论。

第三关,群雄鉴宝。投影展示各组推荐的习作片段,师生互评。

3、学生自改习作,教师巡堂指导。

4、交流与评价。

(七)总结并布置作业

第10篇: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语文园地一

教材分析

本次语文园地包括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和宽带网。口语交际的内容是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启发学生走向大自然去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习作的要求是观察一处景物再把观察到的景物写下来。“我的发现”以对话的方式对本组课文表达方式作了回顾和总结。日积月累选编了5句有关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宽带网是一项搜集祖国锦绣河山图片资料的语文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本单元字词,积累古诗名句。

过程与方法:学会制定春游方案;能按一定顺序观察景物并具体生动的奥写下来;发现排比句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孩子们搜集信息的能力和兴趣。

学情分析:

本次语文园地的内容与以往差不多,口语交际与作文都与景物有关,学生已经写过多次,并不陌生。难点是如何把景物写具体写生动。这就要求学生课下多观察,细观察。古诗名句理解需要教师点播,宽带网重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信息,提高搜集信息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课下细致观察与课上指导交流相结合,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相结合

教学准备:课下按一定顺序观察校园一处景物

教学时间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春天已经悄悄地来了,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春的气息?你们想出去找找春天吗?今天我们就要商量商量,怎样才能快乐、安全、有意义地找到春天。

二、读课题,明要要求。

1、自读课题,弄明白说话的主题是什么。(春游计划)

2、围绕这个中心,要说清楚哪几个要点呢?

(1)时间、地点

(2)准备工作

(3)开展的活动

3、除了书上提到的这几个方面,你觉得还有必要说清楚什么。自由补充

三、分小组讨论

1、提出要求

(1)围绕中心话题进行讨论。

(2)分工合作,团结协作。

(3)学会倾听

(4)作好记录,形成书面计划草案。可以表格的形式进行。

时间

地点

活动内容

准备工作

分工

其它

2、自由组合。并选出组长

3、进行讨论。

4、各小组进行汇报。

5、评一评:取长补短,统一意见,形成班级的春游方案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春天来了,校园也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生机,同学们在课前仔细观察了校园。你觉得我们的.校园美吗,最美的是什么。(自由发言)想把这些美用笔记录下来吗?

二、读题:明要求。

1、自读题目,弄清写作的内容和要求。

2、梳理:内容:

(1)校园的一处景物

(2)别处的景物

(3)发生在校园的一件事

要求:顺序清楚,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三、指导选材:

1、典型***:写一处景物,选择最美的、自己观察得最仔细的。

2、新颖:善于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

四、指导写法:

1、要有一定的顺序

2、怎样写具体:观察要细致;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语言优美。

五、相互交流:

1、分小组交流自己的构思,在交流中得到启发。

2、提出自己在思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六、拟定草稿。教师指导,及时发现优点和问题。

七、学生完成后,选择一篇较为典型的文稿做点评,肯定优点,指出问题,然后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一、复习导入。

检查读词语盘点里的词语,有选择地听写。

二、我的发现。

1.分角色读对话。

2.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

3.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再读一读,说说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

4.全班交流。

5.摘抄。

6.想一想:我们在哪些课文中也读到过这样的句子。

三、日积月累。

1.自由朗读诗句。

2.说说自己读懂了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

3.教师点评释译。

4.比一比,看谁背得多,看谁背得快。

四、宽带网。

1.自读。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

3.拓展知识:搜集或下载资料,遨游祖国的山山水水

4.集体交流:图片附文交流,或者就图片口头介绍,或者借助投影仪口头介绍。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语文园地一,语文园地一- 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11篇: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深刻含义,教育学生做事要有信心,要尽自己最大的努

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认识“逞、崎、岖、煌”4个生字,会写“斯、凝、煮、蝉、哲、燃、煌、智、

慧”9个字,要求掌握的词语有“煮热、燃起、灯火辉煌、智慧”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结合重点词句理解父亲和我的三次对话,背诵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教具】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描写山的诗句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提纲

二、展示交流

(一)出示课件,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很多同学都有过爬山的经历,也写过爬山的周记,老师想问问同学们爬山给你最大的感受和收获是什么?

谈谈你的.父亲说过什么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印象深刻。

2.今天我们来了解一对父子,听听他们在爬山的过程中有什么深刻的对话。

3.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提示学生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自己知道了什么。

(三)学习生字、字词。

1、圈画生字和要求掌握的词语,读一读,记一记。

2、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按预习笔记

(四)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默读课文,找出父亲说的话画上记号,说说父亲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说出这些话的。

2、理解父亲第一次说的话。

(1)齐读

(2)说说“我们”爬山与别人有所的不同。

(3)“征服”还可以换成别的词?“征服山”和“征服自然”各是什么意思?

(五)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斯、凝、煮、燃、慧”。

三、检测反馈

1.课件出示词语、生字

2.流利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预习提纲

二、展示交流

(一)继续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理解父亲第二次说的话

(1)在课文中找到父亲第二字说的话,并指名朗读,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让其他同学思考。

(2)学生带问题思考说说父亲的话强调的是什么?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

(3)你能举一个自己尽力做一件事的例子吗?

2、理解父亲第三次说的话

(1)齐读本段课文。

(2)小组讨论

A父亲为什么要说这些话?

B说说这位父亲的话给你什么启示?

(3)把父亲三次说的话连起来读一读。

3.齐读最后一段,回答有什么新的感悟,说说学到了怎么样的智慧,并指导背诵最后一自然段。

4.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三、检测反馈

1、巩固生字、新词,同桌互相检查认读。

2、拓展。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看一看大自然有哪些美景,听一听有哪些美妙的声音,然后用心去体会,用大脑去思考。

四、板书设计

爬山

不重要爬到山顶

重要是否尽了力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重在说理,把朴素而深刻的道理寓于具体的事例之中。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启发学生的思想,陶冶他们的情操,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从中学习做人的道理,从而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学生来说,爬山并不是一件陌生的事情。很多同学都有过爬山的经历,也写过爬山的周记。教学伊始,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回顾自己的爬山感受,奠定学生学习课文的认知、情感的基础。

第12篇: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

掌握文中出现的常用生字、新词。

2、能力训练:

初步了解肖像、对话、心理等描写手法的作用;初步学会赏析和有表情地朗读民间故事,注意描述语言的正确运用。

3、思想情感教育:

感受课文所歌颂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重点、难点】

1、重点:

渔夫和魔鬼两个形象的性格特征。渔夫是诚实善良、机智勇敢的.劳动者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觉醒过程,歌颂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魔鬼是邪恶势力的化身,揭露了敌人的残暴和愚蠢。

2、难点:

把握渔夫和魔鬼的矛盾发展转化过程。

【教学方法】

讨论式、电教辅助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民间故事的特征

二、检查课后练习四、进行正音

渔yu锡xi撬qiao魔mo耸song桅wei唆sou吻wen

三、板书课题,解题并介绍《天方夜谭》

四、范读课文(或听课文录音)

五、理清文章思路、分析结构

1、第一部分(从开头至“他觉得非常奇怪”)描写渔夫捕鱼捞到一个黄铜瓶。

2、第二部分(从“隔了一会儿”至“刚才我是跟你开玩笑的“)具体写渔夫同魔鬼的斗争过程。

3、第三部分(最后一节)交代斗争的结果。

六、组织学生讨论故事的细节描写

1、渔夫第四次撒网的动作描写:

撒——捞——拉拢来——拉不动——跳下水——拖上岸——打开网——发现瓶

2、魔鬼的心理活动描写:

第一个世纪——第二个世纪——第三个世纪——整整四百年……

3、渔夫的心理活动描写:

捞起黄铜瓶时的想法:魔鬼告诉渔夫“非死不可时”渔夫的心理活动。

4、魔鬼的外貌描写:

结合练习三,体会比喻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学生朗读有关细节描写的语句。

七、分角度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八、布置作业

1、归纳本文的寓意

2、分析渔夫同魔鬼的对话描写

3、准备“正义战胜邪恶”的有关故事。

第13篇: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鲸的大小、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有关知识。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3、懂得说明事物要抓住特点发及说明事物的常用方法,还要注意用词造句的准确性。

4、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5、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课文第四段写鲸的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课文第二自然段写鲸的进化过程。

教学准备:课文挂图;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纠正读音(jTng,注意读出后鼻音)。

激发读趣,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鲸有多大,鲸怎样睡觉,鲸吃什么,鲸有些什么种类……)好,让我们大家一齐来学习这篇课文,学完之后,同学们的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2、读“学习要求”与“自学程序与方法”。

3、明确本课时学习内容:本课时完成“自学程序与方法”一、二和三的部分内容。

二、读练一――自学程序与方法一

1、读自学程序与方法一。

自学提示:①边读边想,每一自然段写的什么;

②课文讲了有关鲸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2、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学,老师巡回辅导

三、知一

1、指名逐段朗读课文,述说每自然段段意。

2、引导学生将自然段段意概括为四个方面,即课文从鲸的大小、进化过程、种类、生活习性四个方面来介绍鲸。

四、读练二――自学程序与方法二

1、朗读自学程序与方法二。

自学提示:①查字典,读准字音,掌握方法,理解字义;

②通过查带点字的意思,理解词语:鲸。捕获、上腭、前肢、后肢、鳍。通过查词典,理解两个词语:垂直、倾斜。

③完成课后习题一、二。

2、学生自学,教师行间辅导。

五、知二

1、检查生字自学的情况。

①读准字音:

鲸、获、肢、吨

②掌握字形:

肢(肢体)滤(过滤)肺(肺部)胎(胎生)

枝(树枝)虑(考虑)柿(柿子)治(治病)

2,检查生自学的情况。

①教师解释几个词语:退化、进化

②检查生词学习情况。

③订正课后习题一、二。参考答案。

第一题:捕获、宽敞、倾斜、垂直

第二题:见前。

六、结

小结本课学习情况。

第二课时

一、启

1、明确本课时的学习内容;

2、读“自学程序与方法”三、四、五。

必要的方法提示:读、想、划、批、说。

二、读练一――自学程序与方法三(自学课文第一段)

学生读、想、划、批、说、写,自学第一自然段

教师巡回辅导。

三、知一

学生汇报自学情况,师相机点拨。

1、朗读第一自然段,引导其余学生评议。

2、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为了说明它的,‘大”,作者采用数字的说明方法,最大的鲸有16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20oo公斤。我国捕获过一头4万公斤重,17米长的鲸。

师小结:举数字说明方法,让人觉得真实可信。

3、为了说明鲸的“大”,作者运用了比较的说明方法:

①用鲸和人们熟悉的认为很大的象比较,说明鲸很大;

②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是用鲸的舌头与人们熟悉的大肥猪比较,说明鲸的重;

③用人举起手,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和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说明鲸的大。

师小结:鲸对于我们来说;本是很陌生的事物,但作者拿陌生的事物和我们熟悉的.事物像大肥猪、人作比较,通过比较,陌生的事物我们的头脑中渐渐变得清晰了。于是,陌生的事物不再陌生了,所以,拿熟悉的事物作比较,是一种很好的说明方法。

4、“宽敞”的反义词“狭窄”。

四、读练二――自学程序与方法三(自学课文第二段)

教师巡回辅导。

五、知二

学生汇报自学情况,师相机点拨。

1、朗读第三自然段,并引导其余学生评议

2、鲸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

3、表示时间的词语有:很远的古代、后来/良长很长的年代;表示地点的词语有:陆地上、靠近陆地的浅海里、海洋;表示演变特点的词:变成、退化。

4、完成表格

六、结

第三课时

一、读练三――自学程序与方法四(自学课文第三段)

学生根据旁批,读、想、划、批、说、写,自学第三自然段。

二、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朗读第二自然段并引导评议。

2、鲸有两类,它们的区别是须鲸没有牙齿;齿鲸有牙齿。

三、读练四――自学程序与方、法四(自学课文第四段)

出示表格

学生根据课文旁批和参照表格自学第四段。

教师巡回辅导。

四、知四

学生汇报自学情况。教师相机点拨。

1、第四部分,每个自然段讲的什么内容。

①朗读第4自然段,并引导评议。第4自然段有五句话,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第一句话):提出疑问:鲸吃什么?第二层(第二、三句)写须鲸吃什么。第三层(第四、五句)写齿鲸吃什么,第一层与第二、三层是总分关系。第二层与第三层是并列关系。划线部分运用举数字的说明方法。

②朗读第5自然段,并引导评议。第5自然段用作比较的方法,说明鲸不属于鱼类。鲸是这样呼吸的,“鲸的鼻孔……鲸隔一定的时间必须呼吸一次。”须鲸和齿鲸呼吸不同:须鲸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齿鲸的水柱是倾斜的,又粗又矮。

③朗读第6自然段,这个自然段讲鲸睡觉时的样子。课文中的叙述有:“几头聚在一起”、“头朝里、尾巴向外,围成一圈”“静静地浮”。

④朗读第7自然段,引导评议,第7自然段鲸生长的三个特点:吃奶长大;生长快,寿命长。

用数字说明的部分:长须鲸刚生下来就有10多米长,7删公斤重,一天能长30公斤,两三年就可以长成大鲸,鲸的寿命很长,一般可以活几十年到一百年。

⑤第四部分总的讲鲸的生活习惯,包括吃。呼吸、睡与生长特点。

2、根据自学情况,完成表格占

五、练知

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三、四、五。

六、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特别强调说明方法的认识:

2、总结本课时学习情况。学得主动的同学提出表扬。

板书:

特点:大

类属:哺乳动物

鲸 种类:须鲸 齿鲸(虎鲸)……

吃食

生活习性 呼吸

睡觉

生长

第14篇: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感受他不让害怕压倒自己,时时处处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3、培养学生用概括段意的方法,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4、学生从小受到不怕困难,自觉磨练意志的教育。

重点难点:

1、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猜一种运动方式。(一条一条说)

提示:

①是一项老少皆宜的运动。

②不用借助任何辅助器械。

③运动主要靠腿部力量,适于穿运动鞋。

求助①“电话”求助

方式②降低难度

二、新授

1、板书课题。

质疑:谁登山?登山干什么?登山途中发生了什么?

解疑:齐读全文,自读自找。

设计目的:划分文章的段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2、直插重点段落第二段。

(1)学习2一l 3自然段

①读列宁与巴果茨基的对话,让学生初步了解这是一条“太窄、太危险”的小路和列宁走小路的原因,为下文真正理解这条路的“险”和列宁为什么选择“险”路的原因做铺垫。

导读:不一会儿,他们就来到了小路跟前,巴果茨基说:“你看看,是这样的路。”

②课件演示:(山图片)

总结出:侧面看山:路宽只能容一只脚。(太窄)

仰视山:一边是峭壁(高而陡)。(太危险)

俯视山:一边是深渊(深)。

③通过从不同方位观察,让学生体会出文中描述小路“险”的程度。

④情景假设:如果是你,看到这样险的山,还敢从这儿走过吗?(不)

因此,巴果茨基用肯定的语气对列宁说:“你不能从这儿过。”联系第一段分析巴果茨基说这句话的真正原因。(自析)

(2)学习1 4——1 6段自然段。

①列宁是怎样做的?从文中找出关键词,在表演时注意体会以下字词含义区别。

贴移碎

靠走碎小等……

②课文重点是列宁两次走危险的小路,第一次走险路写得比较详细。

情景模拟:我们把列宁第一次走险路的情景表演出来,好吗?

(可找来两条长凳接起来,靠在墙边当小路,把黑板当墙壁,凳下面为深渊)

学生熟悉钻研“剧本”,想想特别要演好哪些动作,可加上小圆圈提醒自己。

③重点抓住:列宁停在最险的地方,巴果茨基大声喊:“往回走!”

教师趁机导入:“他站立了几秒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他怎么才能战胜自己这种害怕的心理?学生自想、自说

再导:哪一个词说明他战胜了自己,经受住了考验?(不慌不忙)

学生体出会列宁他那种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此时突破重难点,理会人物超人的意志品质。

(3)学习l 8自然段

当列宁战胜了自我,勇敢地走过了峭壁与深渊之间的小路,登上山顶时,他觉得此时看到的日出……。

学生自己品读,用无比喜悦的心情,读出看到日出美丽和壮观的景象,体会人物无比喜悦的`心情。

3、学习第三段

承接上文:日出已看完,列宁和巴果茨基完全可以轻轻松松地走大路。列宁又是怎样选择的?为什么?

(1)扩写:列宁第二次走险路,课文没有作叙述,只用了“毅然决然"一词进行了概括。

(“这一次我先走。”列宁说完,就……)

(2)出示表格(笫二次与笫一次走“险”路的不同)对比,领悟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小结:列宁正是用他自己的实际行动,解释了他所说的话的含义。

三、总结:(结合板书)

1、列宁面临三次选择:

①为了看日出,赶时间,列宁决定走险路。

②列宁走到最险的地方,停下来,……继续走。

③下山时,列宁再次选择仍旧走险路。

2、这三点无一不说明列宁每时每刻、随时随地、不放过任何一次机会,锻炼自己的意志。

四、巩固练习

1、议一议:你们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平时生活中,有没有锻炼过自己的意志?

2、讲一讲:让学生处理好锻炼自己的意志与盲目冒险的关系。

3、实践活动:开展“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的活动。

第15篇: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课文,理解并积累“呢喃软语”、“通晓”、“快意”、“犒赏”、“无忧无虑”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用文中的语言表达“()鸟儿()地叫,仿佛在告诉人们()。”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过程:

第一版块——由“鸟语”导入,了解“鸟语”

1、板书:鸟语。谁来读课题。(指名读题目)

鸟语后面加两个字,组成一个四字词语,叫——鸟语花香。

又是鸟语,又是花香,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景?(美好的、美丽的、美妙的),总之这样的情景是美的。

2、课文写了那几只鸟的叫声,分别是怎样的叫声?(布谷鸟——布谷布谷;喜鹊——喳喳喳喳)

你还会说那些鸟叫的词语:唧唧喳喳、啾啾、咕咕……。

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形容,这样的鸟叫声叫——呢喃软语。(呢喃——形容像燕子一样的叫声。)说说“呢喃软语”整个词语的意思。

第二板块——学习传说,了解“我”的兴趣

1、据说,古时候有一个人从燕子的呢喃软语中听出很多内容,这个人叫——公冶长。

谁来读读这个故事,公冶长从燕子的话中听出了什么?

2、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我”被这个传说深深地吸引住了,它引起了我的兴趣,引起了我想听鸟语的迫切愿望。把这一愿望划下来。

谁来读句子,注意读好这三个词语:通晓、犒赏、快意,读出迫切的心情。读后交流:“我”想和鸟儿做些什么?

第三版块——学习和布谷鸟的对话,寻找规律,强化训练

1、自读4—9节,想象和布谷鸟对话的场景。

2、来,我们一起读读。

师生、男女生一起读“我”和布谷鸟的对话,布谷鸟的话告诉我们——

是啊,听了布谷鸟的'话儿,我仿佛也变成了一只翩翩飞翔的鸟儿,在布谷鸟的催促下,去认真学习。

我和布谷鸟的对话真有意思,思考:布谷鸟的话有意思在哪里?(根据学生交流情况看,学生还是能够找出其中的规律的:都是四个字;最后一个字和“谷”押韵;都是催促人们……)

2、如果农民、学生、工人分别和布谷鸟对话,它又会说些什么呢?

出示:对农民说,种田撒谷;

对学生说,认真读书;

对工人说,干劲十足。

这样的对话就称为——无拘无束,词语拓展:

无()无()无()无()

有()有()有()有()(这也是课后的练习之一)

3、从布谷鸟的话中,你听出了什么?

布谷鸟的叫声,仿佛在告诉人们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版块——略读和喜鹊等其他鸟儿的对话,再次组织训练

1、自己读第10小节,读后思考,从喜鹊的叫声又听出了什么?在生活中有哪些喜事:考试第一、竞赛获奖、世博召开、买房搬家、火箭上天、生日快乐……(组织学生分类:家庭的喜事、家乡的喜事、国家的喜事)

2、指导读课文,读出人们内心的喜悦。读后练习说话:

喜鹊_______,它仿佛在告诉人们___________。

3、“我”和百灵鸟、黄莺、画眉又是怎样对话的?理解“知音”这个词语的意思。

练习:_______,它仿佛在告诉人们___________。

老师提供一组词语:叽叽喳喳、咕咕、啾啾、引吭高歌、鸣唱……可以利用老师提供的词语组织说话。

第五版块——总结课文

读句子“从终日忙碌的燕子那里,我认识到勤劳的可贵;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我懂得了纪律的重要;从搏击风雨的苍鹰那里,我学到了勇敢、顽强的精神……”从鸟儿那里我还学到什么,是啊,“我”和鸟儿的感情越来越深,我也从鸟儿身上感受到一种精神、一股力量。指导读好这个句子。

乃怪课文最后这样说“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哇!”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