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2-23 16:38:11

第1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 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3 基本功训练点(锻炼表达能力)

看图,想象表达,说句型:我走进秋天的果园,看到( ),闻到( ),听到( )

过程与方法

通过看图和朗读,体会秋天的美丽和丰硕,感受作者语言表达的性形象准确。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懂得欣赏大自然的美;激励学生努力提高朗读能力的热情。

教学策略:根据学生朗读基础较差的情况,把指导自能读书作为重点。在看图观察说话的基础上,激励学生通过自学认识生字,进而能把课文较流利地朗读下来。

教学重难点:根据学生朗读基础较差的情况,把指导自能读书作为重点。难点是背诵,要指导学生掌握按条理背诵的方法。

教学准备:电子幻灯片(秋景图)布置学生预习。

课时安排:2课时

授课时间:20xx/9/19

第 一 课 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谈话导入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组描绘美丽秋天的词语。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秋天,品尝收获的喜悦。

二 看图说话,教给学生看图方法。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

三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1 范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幅图画的,体会怎样说话才能最生动。2 鼓励学生自己读一读,解决不认识的生字。3 检查自学情况。读词语、认生字。 交流识字方法。 开火车读词语;从词中抽出生字读一读。用多种方式记生字。4 练习朗读课文。

四 再读课文,感受秋天的美丽和课文语言的准确。1 师生接读课文,体会这段话的条理。师: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梨树( )学生读出(挂起金黄的灯笼)作者把金黄的梨子比作?依次读出苹果、稻海、高粱,体会作者语言的形象。2 大雁为什么这么说呢?它在夸奖勤劳的人们。板书:收获的季节!点处有播种才有收获的喜悦!3 美读,背诵课文。

五 拓展练习:画一画秋天的美景或者读一读描绘秋天的诗歌。提供给学生材料《秋阿姨》看图说话,按顺序从上到下,从右到左。听老师读课文,整体感知秋天的美丽。读课文,学词语。认读词语:图画、梨树、灯笼、波浪、高粱、燃烧、勤劳。说说怎么记生字:图、梨、灯、波、浪、粱、燃、烧、勤、劳。跟老师一起读课文,用接读的方式理解课文。谈自己的理解,体会秋天的美和劳动的关系。在老师指导下学习理解背诵。

第 二 课 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复习1 认读词语。2 认生字,词语开花练习。

二 基本功训练多媒体出示秋天的果园图画。引导学生练习说话:秋天的果园真美。我看到( ),听到( ),闻到( )。

三 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写生字。

四 作业筹备综合实践活动《秋天的礼物》复习生字、词语。说话练习,学习用规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

梨树 挂起 灯笼

苹果 露出 脸颊

秋天的图画 稻海 翻起 波浪

高粱 举起 火把

第2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一) 知识教学点:

1。 了解课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观点:贾谊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这种观点同西汉初期提倡与民休息政策的关系,了解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

2。 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知识。

3。 诵读全文,把握语气,正确传达课文主旨,与作者情感合拍共振。在诵读的基础上顺畅地背诵最后三段。

二) 能力训练点

1。学习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历史资料,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特别是第五自然段对比分析处应认真理解。其几项力量的对比是:陈胜<九国<秦国<秦朝。但一夫作难而七庙隳,强秦亡于陈涉,其结论推出中心论点。这种顺理成章,极有说服力的写法应仔细体桧。

2。理解课文中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结合单元知识短文掌握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处理修辞格的知识。

3。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

4。重点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领并培养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三) 德育渗透点

1。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教育学生不应只着眼于秦之兴衰,而应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达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四) 美育渗透点

1。了解课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观点

教学重点

1。了解秦王朝兴亡过程,分析导致其迅速灭亡的原因。

2。学习课文先叙史实后分析归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线(时间的纵线)点(某一时间段的铺陈拓展)结合的安排结构的方法。

3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教学难点:以叙史来对比论证。

学法指津

读。本文始终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安排层次先后的,气势充沛,一气呵成。初读时不要中断,不要旁及其余,以形成整体感。

理。在读的基础上划分结构,理出头绪。用列表形式表示出秦的兴亡过程。如:(1)孝公:崛起(2)五王:强大 兴(攻)(3)始皇:统一(4)二世:灭亡 亡(守)(5)亡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析。即是对内部层次的理解。第一段,要抓住客观条件、主观因素、施政方针三方面进行分析;第二段,要注意领会作者极写诸侯约从反秦的强大阵容和不可抗衡的声势的意图(用以反衬秦之强大,为下段写秦统一全国已成定局蓄势);第三段,分析秦创建大帝国之后怎样转入守势,从其愚民、弱民、防民等守策看其走向覆亡的必然性;第四段,要明确作者写陈涉亡秦而采用寓褒于贬的写法的用意(秦民心丧尽,自取其祸);第五段,分析内部层次以及与全篇的关系(①从不同的角度将陈涉之众与九国之师进行对比,提出问题。②归纳中心论点,解决问题。在第二层次中,均有与上文相照应的句子:前4句照应一、二段,中间5句照应三、四段,最后照应成败异变二句,顺势回答了第一层留待解决的问题)。

诵。即是深入领悟全文要旨的重要步骤。诵读时一定要注意语气。文中的铺排,要读出气势,高亢而有力;文中的对比,要读出情感,抑扬有别,褒贬分明;深责时,要义正词严;惋惜处,要让人警醒。本文虽为史论,但语言上明显地带有赋的特色,诵读时要细加品味。

教学设想

1。通过预习指导,使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

2。讲授课文,指出作者政治主张的历史局限时,不必在什么是秦二世而亡的真正原因上旁征博引,同时对文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及史实,也不要过多介绍。可在课外指导学生读点通史或历史故事(如《东周列国志》,虽是小说,但基本事件多见诸其书)。

3。文言文翻译,是本单元主要知识点。在研习新课中要有意识设计必要的讨论题,引导学生用单元知识短文所讲的道理来解决疑难问题,获取新知识。

4。本文逻辑严密,文辞优美,可利用录音等手段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体会文章气势之磅礴,说理之透彻。在熟读基础上背诵课文的后三段。

课时安排:三课时(1、读课文并落实字词;2、指导翻译;3、背诵。)

第3篇: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书写生字:棋艺盘鹅弓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喜欢下棋,吗?你知道棋的种类有哪些?

2、介绍围棋(图片出示围棋)

围棋是我国传统的棋种。隋朝、唐朝时,传入日本、韩国。至今中日韩三国每年都要举行围棋大赛。

想知道围棋是怎么下的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板书:学棋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大声读课文

2、小组学生自查,并反馈自查情况。

3、指名分段读

难读的句子:

一个学生专心致志,一边听/一边看老师在棋盘上布子,有不明白的地方/还要问上几句。

他想,要是用弓箭把他射下来/该有多好哇!

后来,那个专心听讲的学生/成了出色的棋手,而那个老是走神儿的学生,棋艺一直没有多大的长进。

4、小组读课文,读后评议

5、齐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书写:棋艺盘鹅弓箭

1、学生齐读生字

2、记忆生字、书空默写

3、教师范写:

箭、盘、鹅

4、学生完成习字册

第4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知道课文中所介绍的7种新奇电话的特点和用途,感受科学给人带来的方便。

3.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

4.认识本课的7个生字。

重点难点:

了解各种新奇电话的特点和用途,通过学生自行设计新型产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

实物(电话)、识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文题

1.出示实物(电话),你们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学生联系实际,自由回答)

2.电话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它是现代社会重要的通讯工具,是利用电流使身处两地的人互相交谈的装置。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话的功能也在发生变化,这节课就让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新奇的电话吧。

(师板书课题:新奇电话知多少)

3.看课题后教师提问“新奇”是什么意思。那么这篇课文中有那些新奇电话呢?它们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用处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同桌互读课文,检查是否能正确、流利地把课文读下来。

3.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新奇电话。

三、抓住重点,合作探究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学提示合作学习。(出示自学提示:用“———”画出描写新奇电话特点的语句,用“”画出描写作用的语句。)

2.指名汇报各种新奇电话的特点和作用。

3.教师小结。

四、角色换位,情境模拟

1.同学们,看来你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现在我们要模拟一个新奇电话展销会的现场,请同学们当推销员,把自己的产品介绍给大家。如果买的人多,就说明你推销得成功。你们推销的就是这7种新奇的电话,请组长来选电话。选好电话后,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想好怎么推销的,要说清你所推销的电话的特点和作用。你们可先在小组内交流,相互出出主意,一会儿就请各小组派代表到讲台上来推销,我们还要评出优秀推销员。

学生在组内准备。

2.小组派代表介绍产品并推销,其他学生当顾客,根据自己的需要及喜好,可以自由询问新奇电话的功能,决定是否购买。

3.请同学们投票,评出优秀推销员。

4.活动小结。

五、培养创新意识

1.电话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除了课文中讲到的几种新奇电话之外,在课外你们还收集了哪些新奇电话的资料,请说一说。(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2.你还想要什么样的电话?可以说一说你想发明的电话的样子、特点、性能、适宜人群及工作原理。请同学们积极动脑,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设计自己心中的理想电话吧!(学生设计,师指导)

3.小结:大家都想设计并拥有心中理想的电话,不过要实现这一理想,还需大家努力学习,不断探索,最终让理想成为现实。

六、回归课文,检查识字

1.学生自读课文,整体回顾。

2.出示识字卡片,检查识字情况。

七、拓展阅读

阅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中的文章《潜水艇的发明》,读后回答课后问题。

第5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成语,理解并积累严守规则,遵纪守法等方面的对句。

2、运用已有的阅读文章的方法,独立阅读理解并交流自己对“人间天平”这一主题真切的感受和体会。

3、能围绕一个主题条理清楚地说出见过或经历过维权守法的事情以及感受,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4、能把自己经历或看到的有关规则事情如实而有条理的写下来,学会描述自己的感受和别人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教学重点:

1、积累成语和对句。

2、能围绕一个主题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

能够有顺序的、语言具体的围绕主题写

一件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5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温故而知新中”的“成语

运用、积少成多”。

一、成语运用

1、师讲笑话导入课题:同学们,这是

亮亮给爸爸的信(投影出示)。

我最亲密无间的爸爸:

你好!

最近身体是否健壮如牛,工作是否蒸蒸

日上。我现在正在奋不顾身的学习。前天,老师表扬了我的丰功伟绩,我听了以后沾沾自喜。您批评我滥用成语,我以后一定前功尽弃,卷土重来。祝爸爸万古长存!你独一无二的儿子小明。

你们是不是也能准确地运用成语呢?

我就来考考大家对成语的运用能力。

2、恢复成语原貌。

(1)投影:读一读划线部分,你能把

句中画线的部分改成成语吗?

◆于是,他在新的法令颁布之前,费尽心机,苦苦思索了好几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取得老百姓信任的好办法。( )

◆唐高宗突然间因愤怒变了脸色,准备严惩权善才。()

◆到了豫州,他看到到处是流离失所、呻吟呼号的'难民,无辜而受牵连的人极多,内心非常不安。()

◆我高兴得眼泪都要掉

下来了,连忙对这位拾到钱财不藏起来据为己有的黑大哥表示谢意。( )

【学生自主读题,先弄清题目的要求,

再读句子中画线部分的意思,理解后改写成相应的成语。】

(2)你能运用“冥思苦想”、“勃然

大怒”、“哀鸿遍野”、“拾金不昧”说话吗?

【强调不仅能够理解成语,还要重视成

语的准确应用。】

3、选择恰当的成语,填入句子里。

五光十色 五颜六色

◆走进花园,郁金香开得

正盛,()的花朵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艳丽

◆大厅里摆放着各种各

样的工艺品,( ),琳琅满目。

滔滔不绝夸夸其谈

◆爸爸是个足球迷,一谈

起他喜爱的球队,总是( )。

◆新来的同学维克多喜

欢( )。他说自己一个人曾经扑灭过一场大火,肚子一人去过很多大城市游玩,一天看完过三本小说,可是他说的并不真实。

【先要引导学生弄懂出示的两组成语的

意思,找出每组里两个成语区别之处。比如:“五光十色” 是形容色彩鲜艳,式样繁多。而“五颜六色”是指各种颜色。夸夸其谈形容说话、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滔滔不绝是褒义词,形容口才很好,说话不间断。在理解词的基础上,根据句子的意思、感情色彩、语言环境,再在提供的成语中选择恰当的一个,填入句子里。意在让学生感悟成

语的特点,激发学生积累和运用词语的兴趣。】

二、积少成多

1、引入: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练习我

们能灵活的运用所学的成语,并能把握成语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感受到成语的精炼和含义深刻。下面让我们学习一些对句,这更会让我们感受到中国语言的精炼和含义深刻。

2、出示对句,让学生朗读。

☆ 有令即行,有禁即止

☆ 道德行为凭自律 文明

规范贵坚持

☆ 须养成处处好风正气

方配做泱泱大国公民

☆ 修身治国生死无惧

敬业奉公宠辱不惊

☆ 车走直马走斜必依规矩

绿灯行红灯止才成方圆

☆ 崇尚文明充实精神生活,升

华公德熏陶思想感情

3、让学生合作交流,理解对句的意思。

第6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愿意写字的兴趣。

2.熟读句子,用听读识字的方法认读7个生字;初步知道什么是笔画、笔顺。

3.学法和习惯:学习用指读的方法听读识字。

教学重点:

读词语,认读7个生字。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关于笔画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观察书中图画:谁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老师在上语文课,小学生在听讲。)

小朋友们在怎样听讲?(认真、专心等,启发学生说出不同词语,同时进行说完整话的训练。)

2.想知道他们在学什么吗?丁丁也在那上课呢,瞧,他告诉你们他们在学什么了。出示书上的六个词语。

二、学习新课:

1.谁能帮丁丁告诉大家他们在学什么?谁愿意带着大家读?

2.原来,他们在学写字、学笔画、学笔顺呢!

(1)板书汉字的5个基本笔画,说出名称。(横、竖、点、撇、捺)

(2)老师书写,学生跟着书空。

(3)小结:汉字就是由笔画按一定顺序组成的,写字时要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写,别忘了哟!”

3.丁丁当小老师教会了你们笔画和笔顺,谁还想当小老师教大家读读这些?指名带读,学生跟读。

4.你们学得真认真,能自己读了吗?打开书第8页,自己指读,看看谁的指读姿势最美。(学生自读)

5.同桌互相读:

(1)互相检查指读姿势;

(2)有不认识的字互相帮助。

(培养合作意识和指读习惯,渗透另一种识字方法——向别人请教。)

6.全班齐读。你们真了不起,在这么短的时间就读的这样好,说明你们都能像丁丁和图中小朋友那样认真学习。

7.摘词游戏:学生上黑板摘一个自己认识或喜欢的词,大声的读出来并带着大家读一遍,然后邀请小朋友做游戏。

8.游戏:

(1)对对碰:小朋友把字卡边读边摆,然后其中一个人说出一个字,另一个小朋友找到这个字,两个同样的字组成一对。

(2)找朋友:在黑板上竖着摆好:“用、写、”两个字,让学生从剩下的生字中给他们找朋友,即组成词语。

三、小结

小朋友们,我们马上就要学写字了,老师希望每一名同学都能把字写的特别漂亮,希望你们每上一节课都能有收获。

四、堂清检测:

开火车读生字:

笔 皮 本 写 字 用 心

附:板书设计

学写字

铅笔 橡皮 田格本

写字 用心 很认真

笔 皮 本 写 字 用 心

第7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领会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辱的思想,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现实针对性。

2.提高学生对古今异义词语的准确识别,运用的能力。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多种论证方法逐层论证的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上学期曾学习过贾谊的《过秦论》,作者借评论秦的兴亡来告诫当时的封建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阿房宫赋》,杜牧就秦国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从而导致覆亡来讽时刺世。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学习《六国论》,看看作者苏洵这位封建时代的进步知识分子又在借评论六国灭亡来阐述什么样的政治主张。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现在河南开封),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的文章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他。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人竞相模仿。因此,苏洵将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嘉祐集》

苏洵精于散文,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并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

2.背景

(1)六国灭亡的时代背景(幻灯)

①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

前280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前275年魏割温予秦

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

②秦灭六国时间

前230年灭韩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赵、灭燕

前221年灭齐

③六国抗秦大事年表

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

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大破秦军。

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于河外。

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

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战国时代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各诸侯国都开始进行改革,众多的改革中,唯有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成功,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六国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渐衰落,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终至灭亡。后来秦国用了8年的时间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

(2)苏洵所处的北宋的时代背景(幻灯)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议定。北宋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4年),宋又被迫与辽订盟,每年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同年,宋与西夏达成协议,西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银十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

作者所处的北宋王朝,对内专制集权,对外卑躬屈膝,内忧外患,始终不绝。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年年间,宋和辽与西夏开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外交上的妥协投降,北宋为求苟安,年年割地纳贡。而这样沉重的负担,全落在百始头上。国难当头,矛盾尖锐,苟洵针对这样的现实写作此文,用于讽喻宋王。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速读,熟悉课文。

2.教师范读,正音,并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

3.学生依书下注释,粗通文意,有疑问的地方勾画出来课堂提问。

4.学生熟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对课文熟读成诵。

2.课后练习二、三、四。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课后练习二、三、四

二、把握文章论证结构

1.第1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本文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弊在赂秦”,接着从正反两个不同的角度,即“赂者”和“不赂者”,均受赂秦之害进行论证。“赂秦”的国家因“赂秦”而“力亏”;不赂秦的国家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不赂者以赂者丧”。最后总结,重申论点,“弊在赂秦”。

2.第2段以“割城”为例,论证“赂秦”之弊。

紧承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写韩、赵、魏三国把祖先艰难得到的土地轻易拱手送给秦国,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从而论证“弊在赂秦”的论点。

3.第3段,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事实,进一步论证“弊在赂秦”。

紧承第2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文中写齐、赵、燕三国虽“义不赂秦”,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从而论证“弊在路秦”的中心论点。

4.第4段承上启下,提出“为国者”不要被敌国的“积威之所劫”的劝告。

5.第5段,借时讽世,借古喻今,讽谏北宋王朝改变妥协政策,奋起抵抗。

将六国的情况与北宋情况作对比,证明六国力量远弱于北宋,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点明本文主旨,即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三、论证方法

1.对比论证

用攻战中秦之所得,诸侯之所失与赂秦中秦之所得、诸侯之所失对比,说明秦不用战争就能获得土地,六国不用战争就失去土地,因此六国最终灭亡,是历史必然,将秦与六国对比,将六国与六国对比,同样证明六国破亡为历史的必然。

2.引证法

引用苏代的话,证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观点。

3.例证法

列举六国灭亡的史实,证明观点。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1.回顾全文的论证结构。

2.检查背诵。

二、结合课后苏辙《六国论》作比较阅读

1.学生自读苏辙《六国论》。

2.分组讨论两文异同。

3.总结

(1)相同点:

两文都很重视韩魏两国在七国纷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苏辙认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因此六国应“厚韩亲魏”。苏洵也认为“以地事秦”中韩、魏两国最为突出,“为积威之所劫”,最终招致灭亡。

(2)不同点

①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

苏洵认为在于六国争相以地赂秦。苏辙认为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

②两篇文章的最终目的。

苏辙就史论史,结尾只表示了悲痛的感情。苏洵是借古讽今,由论史转向论策,为六国设想出总体策略。首先,不赂秦,不附秦,不派刺客,不杀良将。其次,“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这些策略实际上也是对北宋朝廷说的。

苏洵的忧国之心由此也可见一斑了。

三、布置作业

1.进一步落实背诵。

2.归纳整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及词类活用等现象。

附:板书设计

六国论

苏洵

一、解题

1.关于苏洵

二、分析论证结构

三、论证方法

1.对比论证

2.引证法

3.例证法

第8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领悟庄子的思想在《秋水》中的体现

2.进一步体味庄子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

课前准备:完成第一课时词语疏通的教学并要求全文背诵,请同学们以四人为组查找庄子最有名的寓言故事。

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第二课时

1.导入

师:前一段时间我们一直在学习诸子百家散文,其中著名的有哪几家?

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师: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的人物便是庄子。在现今高度发达的社会里,庄子思想对于我们或许更有一种特殊的感受和意义,今天就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庄子的精神世界。

师:庄子是一个善于用寓言讲故事的人,他讲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我们现在常用的“井底之蛙”就是其中的一个,有哪位同学能讲给大家听听?

生:井底之蛙对东海的大甲鱼说:我快乐极了,出来时在井栏上跳跃,回去时在井底休息;在水里游的时候,水会浮起我,到水底的时候呢,有泥巴来按摩我的脚,可看看旁边的小蝌蚪、小螃蟹它们就比不上我了。我独据一池井水,跳跃其间,无比自在,你也进来享受享受吧!可是甲鱼的左脚还没有跨进去,右膝却已被绊住了。它缓缓地说道:东海有一千里长,八千尺高,即便连年旱灾水灾海水都不曾为之减少或增加,这才是它真正的快乐呢!井底之蛙听了之后若有所思。(可简要讲述)

师:庄子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生:不要自以为是,天外有天……

2.领悟课文《秋水》中庄子的思想含义

(1)师:那么课文《秋水》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呢?请全体同学齐声朗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生:以河伯与北海若的一段对话说明要谦虚,不能自满;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强中自有强中手……

(2)师:我们从课文中的什么地方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请同学们散读文章的第二段,从文中找出最关键的词句。

(3)师请生一边回答,一边自己出示板书:

水——海——天地

小石小木大山

中国——四海——天地

小米粒—大粮仓

小洞穴旷野

人——万物

毫末马体

(4)师总结归纳:

我们来看看课文中的这几个比较,“百川之水,莫大于海”,四海与天地比,好似小石小木与大山,中国与海内比,有如小米粒在大粮仓中,四海在天地之间,犹如小洞穴在旷野里,人与万物比,又如毫末在马体上,同样的“四海”因为所比的对象不同,也被比成了“大粮仓”和“小洞穴”,同一个事物,可以是大的,也可以是小的,我们很自然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事物的大和小是相对的。(出示板书)

水——海——天地

小石小木大山大和小

中国——四海——天地是相对的→

小米粒—大粮仓

小洞穴旷野

《秋水》教案由教案吧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人——万物

毫末马体

3.由课内知识延伸至课外,进一步理解庄子思想的深刻含义。

(1)师点拨:由前面我们所得出的“大小是相对的”结论,很容易能想到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相联系的相对论,空间的大小是相对的,时间的长短是相对的,《秋水》中的“少仲尼之闻”也反映出了另一种相对性,同学们想一想这指的是哪方面的相对性?(知识)

(2)庄子有句与此有关的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件物象,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得出不同的印象。在庄子看来,一样事物可以是大,又可以是小,可以是贵,又可以是贱,事物没有确定不变的标准,所以他提出了大小、贵贱、生死、物我等同的观点,即齐大小、齐贵贱、齐生死、齐物我,这就是庄子思想颇具特色的“齐物论”。(出示板书)

水——海——天地

小石小木大山大和小齐(以…为同)大小天地与我并行

中国——四海——天地是相对的→齐生死→

小米粒—大粮仓齐物我万物与我合一

小洞穴旷野

人——万物

毫末马体

(3)师:这些看来很深奥的道理庄子也是通过讲寓言故事的形式来告诉大家的,上节课后,我布置大家回去找一些庄子最有名的寓言故事,有没有同学找到庄子讲的有关生死的小故事?

生讲述“鼓盆而歌”的故事,师同时放幻灯。

师点拨:这个看起来有点无情的故事恰恰体现了庄子的生死观。人一旦死去,埋掉、烧掉化为泥土,散为尘垢,甚至连意识也没有,这给人带来了无限的恐惧,无怪乎王羲之要说“岂不痛哉”而庄子则认为人开始是没有生命的,只有气息形成“形”,“形”变成“生”,“生”又变成“死”,最后又归为气息。这样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好象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自然。这样的观点不是让人轻视生命、一心求死,而是要人呵护生命,不因为死亡的到来而忧伤生命。

(4)师:下面我们要讲的故事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关于庄子做梦的故事,请查到这个故事的同学为大家讲述一下。

生讲述故事,师放幻灯。

师点拨:以梦喻志是文人常用的方法,著名的有南柯一梦、黄粱美梦,都是些平生穷困潦倒的人,在梦中享尽荣华富贵,一旦梦醒,一锅黄粱尚未煮熟,而南柯也不过是一个蚂蚁窝。他们梦的是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求之不得就产生破灭感。而庄子的梦更奇异、更优美,翩翩而飞的小蝴蝶徜徉在大花园中,蝶儿飞舞在花丛间,逍遥在阳光空气下,在这里天地万物与我合二为一,达到了物我相忘的境界。庄子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精神上无限自由的世界,从整体处观察事物,从各个角度作全面的透视,不以人类为中心,不以自我为中心,取消了天地万物和我对立的宇宙观,达到万物合一的境界。

4.讨论体会庄子思想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师;现实生活中物质的欲望、名利都可以是牵制我们自由的东西,照庄子看来,人、物欲、自然等等都应该是一个和谐自然的整体,人类的行为与行事都应合乎自然的运行。对于现世人类无止境的贪欲与物化,庄子的思想无异是调剂人心的清凉剂。下面请同学们的四人小组讨论一下现实生活中的那些例子是可以体现庄子思想的时代意义的。

生讨论略(可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物欲过度的追求而失控浮躁等方面展开)

5.师小结:庄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一节课的时间只能“蜻蜓点水”,其中的睿智与哲学还需要我们在课后进一步感悟与领会。在上课开始的时候曾经说过,在我们心灵生病的时候,会需要进进药店,可是任何药也不能吃得过量,否则也会有负面的效应,所以关键的是对度的分寸拿捏。

6.让我们再全体朗读课文《秋水》,体味其中的含义。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