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1-18 18:23:35

第1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 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 借助批读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华山之险, 体验作者表情达意的妙处。

3. 试着自己进行批读。

一、介绍资料,激趣引入

1. 知道中国有名的五岳吗?谁来给大家说说?

2. 五岳各具风采,其中的华山便以它的险而著称。请同学交流有关它的资料。

3. 听完同学们的介绍,你对华山有什么初步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 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作者笔下的华山给你怎样的感受。

2. 选择你认为能展现华山险的段落,读给同学们听。

3. 交流,开火车读。在读中注意正音。

三、细读课文,感受意境

1. 默读课文第二段,想一想:华山的险体现在哪些方面?可以借助批注来回答。

2. 交流。通过引读的方式,感受华山山之陡,路之险,天之窄。在引读中,注意点拨关键词的意思,加深对险的感受。

3. 小声自由读第三段,找中心句。

4. 从哪里我们能感受到它险得有味?选择你印象最深的一个部分读,看看它险在哪里。

5. 请学生把自己感受到的险用朗读展现出来,其余学生作评价。老师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关键词的意思,加深对华山险的感知。

6. 结合这一段的批注说说自己感受到的险,说说作者这样写的好处。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把感受到的险展现出来。

7. 齐读最后一段,播放有关资料或图片。请学生说说看到这样的景象你有什么感受。结合批注,诵读诗句,感受登上山后的惬意。

8. 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课文,把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参考资料

☆ 华山,古称“西岳”,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境内,距西安120千米。它南接秦岭,北瞰黄渭,扼守着大西北进出中原的门户,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

华山是由一块完整硕大的花岗岩体构成的,它的历史衍化可追溯到 12 亿年前,据《山海经》记载:“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

现在的华山有东、西、南、北、中五峰,主峰有南峰“落雁”、东峰“朝阳”、西峰“莲花”,三峰鼎峙,“势飞白云外,影倒黄河里”,人称“天外三峰”。还有云台、玉女2峰相辅于侧, 36 小峰罗列于前,虎踞龙盘,气象森森,因山上气候多变,形成“云华山”“雨华山”“雾华山”“雪华山”,给人以仙境一样的美感。

华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清代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考证,“中华”“华夏” 皆因华山而得名。《尚书》里就有有关华山的记载,《史记》中也载有黄帝、尧、舜华山巡游的事迹,秦始皇、汉武帝、武则天、唐玄宗等十数位帝王也曾到华山进行过大规模祭祀活动。

在华山留下了无数名人的足迹,也留下了无数故事和古迹。自隋唐以来,李白、杜甫等文人墨客咏华山的诗歌、碑记和游记不下千余篇,摩崖石刻多达上千处。自汉杨宝、杨震到明清冯从吾、顾炎武等不少学者,曾隐居华山诸峪,开馆授徒,一时蔚为大观。而在华山诸多故事中,流传最为广泛的神话故事有“巨灵劈山”“沉香劈山救母”“吹箫引凤”等。

华山还是神州九大观日处之一。华山观日处位于华山东峰(亦称朝阳峰),朝阳台为最佳地点。华山的著名景区多达 210 余处,有凌空架设的长空栈道,三面临空的“鹞子翻身”,以及在峭壁绝崖上凿出的“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等。其中“华岳仙掌”被列为关中八景之首。

第2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

1 读读背背,积累名言警句。

2 阅读短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小仲马列不以父亲盛名为自己铺路的求实精神。

3 口语交际,通过演讲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 练习写人或记事,注意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思想内容。

课时安排

5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读读背背、阅读)

一 完成“读读背背”。

1 激发兴趣。

同学们在平常的生活或学习中一定积累了不少的名言警句,下面我们来比赛一下,看哪个同学背得多。

2 自主读诗句,读正确。

3 指名读,指导读出诗句应有的停顿和韵味。

4 背诵诗句。

(1)同桌合作背诵。

(2)师生共同背诵。师背第一句,生背第二句。

5 课外拓展。

二 阅读《真实的高度》。

1 自己读短文一至两遍,不认识的安、不懂的词语或请教同学、老师,想一想,短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 默读课文,画一画写小仲马语言、行动的句子,有什么体会在旁边写一写。

3 汇报交流阅读的感受,重点讨论理解“我只想用有真实的高度”这句话。

4 读了这篇短文,想到了什么?与同桌说一说,如果有兴趣,也可以写下来。

第二课时(口语交际)

一 谈话引入主题。

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你的理想是什么?你认为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今天的口语交际,就是我们一起来畅谈自己的理想。

二 个人准备。

个人先想一想,再列个简单的提纲,为当众演讲作准备。

三 小组演讲。

个人按自己列的提纲在小组内演讲,同学互相评议,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演讲。

四 班级演讲赛。

各组代表进行演讲,全班同学评议,选出“最佳演讲者”。

五 老师总结。

勉励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而努力。

第三、四课时(习作指导、学生习作)

一 激趣导入 。

在前不久的“我们与周围环境”的调查活动中,大家收集了许多材料,也有许多感受,有许多想要说的话,今天就请大家用调查中获得的材料写一篇习作。

二 阅读习作提示,明确要求。

主要明确两点:

一是围绕一个意思,运用获得的有关材料写;

二是形式不拘,记事、写人、表扬稿、建议书、调查报告,都可以。

三 学生构思后自主习作。

第五课时(习作讲评)

一 广泛交流。

请围绕不同的意思写,采用不同形式写的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老师相机点评,表扬学生思路开阔,能灵活运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

二 重点评议。选择一篇有代表的性的习作,师生共同评议,肯定优点,对不足之处讨论如何修改。

三 修改习作。

1 运用学过的修改方法,结合老师的批发意见,自己认真修改。

2 同桌交换检查。

四 佳作展览。

举办本次习作的佳作展览,学生可以互相推荐,本人也可能自我推荐。互相观摩后,评出几篇优秀的习作。有价值的还可以向少儿报刊投稿。

第3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

教学难点:从"我"的心情变化中,感悟那些农民的友善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方法: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朗读课文。

2.:农民的家那么远",我"会去上门服务吗?"我"又是怎样找到那个求诊人家的呢?这节课让我们来探讨吧!

二、探究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3-6自然段。

(1)农民是用怎样的方法让"我"顺利地到达他家的?

(让沿途的农家开亮电灯,顺着灯光开车,找到他家)

(2)那些沿途的农家是怎样做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些什么?(沿途农家全都把灯开亮了,一路的灯光指引"我",顺利到达求医的人家)

学生自由交流体会。(虽然他们平时很节约,可有人相托,他们还是很守信)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第7-8自然段。

(1)讨论:

①"我"回家时,那些农家又是怎样做的?从中你有怎样的体会?

②"我发觉恐惧和忧虑是多余的。""我"有怎样的"恐惧"和"忧虑,.?结果怎样?

③"但是,我绝不感到孤独,那种感觉就像在黑暗中望见灯塔一样.我浑身充满温暖和力量。""我"什么不孤独?是谁给了"我"温暖和力量?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与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归纳。(课件出示)

①"我"回家时,沿途的灯都依然开着,等"我"开过后才熄灭。这些农民都十分守信、友善。

②因为"我"一个人在寒夜回家,心里肯定感到害怕。"我"担心自己在回家的骂上会遇到麻烦,或不认得回家的路。

③因为有那么多的农家为"我"开灯引路,所以"我"感到不孤独,他们时支善、证信给了深夜回家的"我"许的力量与温暖。

3.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看看谁能够较快地背诵这一自然段。

三、全文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说说这"寒夜的灯光"有怎样的深意。

3.教师全文。

课文讲的是为了让"我"在寒夜顺利地到达求医的人家和安全地回家,沿途农家都开灯给"我"照路和温暖的故事,颂扬了那些农家人友善、守信的美好品质。

4.课后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四、课堂

学生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方法。

第4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材简析】

这是英国作家尤安艾肯的作品,作者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走遍天下书为侣》则在层层递进的假定和选择中,告诉我们要与书为伴,以书为侣,其乐无穷;提出善于读书,要常读常新,百读不厌,必有所获;设问、反问、比喻等写作方法的灵活运用,更是让文章魅力无穷。

阅读此文,我们仿佛与作者对话,感受着作者爱书如友、爱书如家的美好情怀。引领我们爱读书,会读书,享受读书带来的乐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设计理念】

书是人类的朋友。读书明理,读书启智。中今中外,关于读书的名言真是数不胜数。本文作者采用层层深入的表达方法、新颖别致的比喻、强烈的反问等方法引导学生用真心去阅读,用热情去拥抱书籍,用科学的方法去反复品读,不断思考,几番欣赏,寻找新知,总结收获,与书共鸣,读出自我……用名人读书名言激励自己,联系自己读书实践体验,感受读书带来的无穷乐趣,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并在多样的语言实践中陶冶性情,习得方法,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正确读写”伴侣、娱乐、百音盒、毫不犹豫、一趟、背诵、零次、编写、某种”等词语;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并受到启示;逐步培养学生“以书为侣”的阅读习惯。

3、通过多种形式地读,领悟作者的观点,体会假设、设问、反问、比喻等的表达效果;学习用比喻的表达方式写出“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____,也是____”。

4、阅读《神奇的书》,感悟比喻、拟人表达方式的妙处。交流名人读书名言,增加语言积累。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

【教学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继续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

【教学难点】

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让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

2、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漫谈引入,激趣导入

1、同学们,如果有这样一个机会,让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如果你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什么呢?

在设想中,让学生尽情地说出自己的选择和理由,然后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刚才大家谈了很多,我们似乎很难作出选择到底带什么东西好。可有这样一个人,她说(课件出示):如果你问到我,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会选择一本书。”

请大家读读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味儿?相机理解“毫不犹豫”的意思,朗读体会。

(“毫不犹豫”的意思是一点也不迟疑,很坚决果断。文中指在常人难以作出选择的问题上,自己会坚决地选择一本书,表达了对书喜爱的程度,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朗读体会“我”对书的痴爱。)

3、这个“我”是谁?(英国著名女作家尤安艾肯。)这是她在1974年为国际儿童图书节所写的献辞里讲到这话,让我们再次感受那份感人至深的献辞吧!出示课题《走遍天下书为侣》。

从漫谈引入,任思想游疆,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畅谈自己的选择,有助于拓展思维。这为下面的“走遍天下书侣”作了对比映衬作用。

4、朗读课题,解读课题:

⑴谁愿意来读课题?指名读,齐读:

(学生自由读课题,教师随机点评:“你的声音真好听!╱你的声音里透出了疑问。╱你用饱满的声音读出了欣赏!╱你念得真准。“侣”是生字,知道它的意思吗?(伴侣、同伴)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⑵读了这个课题,你心中有什么疑问?你猜猜作者会在文中告诉我们什么?

预测:

作者为什么要走遍天下书为侣?

怎样与书作伴侣?

与书为侣有什么感受?

二、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1、读课文前,先琢磨琢磨题目的意思,猜一猜,想一想,是一种很好的读书习惯。带着问题走进课文,更是一种会学习的表现。现在,我们就去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把自己认为不好理解的段落认真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老师巡视、倾听、随机点评。)

2、反复朗读难读的段落:

(教师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老师指导全班同学反复读。在语境中检查字音,纠正字音,识记生字。)

3、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4、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通过读,扫除阅读障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通过概括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读书交流,探究体验

1、作者为什么会如此毫不犹豫地选择一本书作为环游世界的伴侣?现在,让我们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来细细地体会其中的道理。请大家默读课文,用心思考。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读情况,鼓励学生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

2、全班交流作者为什么要选择书作为自己的伴侣的原因。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随机点评。)

3、书像她的一个朋友,像一个家,这是为什么呢?

课件出示:

首先我会思考,故事中的人为什么会这样做,作家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然后,我会在脑子里继续把这个故事编下去,回过头来品味我最欣赏的一些片断,并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我还会再读其他部分,并从中找到我以前忽略的东西。做完这些,我会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列个单子。最后,我会想象作者是什么样的,他会有怎样的生活经历……

⑴自由练习读。

⑵找出对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反复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⑶全班交流:

你可以抓住一个词、一个句子、一处标点、一段话来谈你的体会和发现。

课件出示:你不会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意再见到他们了吧?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

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②对比阅读,抓住“?”读出反问的语气感受反问的语气,以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课件出示: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一个家。你已经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再见面时,你还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①理解比喻写法的好处:作者把书当作什么?(一个朋友和一个家)

②把这些句子多读几遍,联系生活畅谈书与“家”、“朋友”的相似之处: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抓住“朋友”“家”“一百次”“多少年”,发表不同的见解。)

(家总让人感到温馨和留恋,而且家每天都回,谁也离不开,作者把书和家相比,表示对书的喜爱犹如爱家一样。读自己喜爱的书,就是回自己温暖的家。另外,作者将书比喻为家,不仅表达了喜爱之情,还说了家从不同角度去看,会发现不同的美,来说明一本书值得反复去读。)

(朋友,是你孤单寂寞时的陪伴,是你伤心难过时的安慰。朋友能给你快乐,给你许多新鲜的东西。谁不愿意与朋友在一起呢。把书当作自己亲密的朋友,足可以看出作者对书的珍爱。)

③作者还把书当作什么?(一个与我同船的人,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课件出示: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指名读,读了这句话,你又有什么感受?

(“故地”,老地方,这里指书已读多遍,了解并熟悉;“想去就去”,是说方便,随心所欲,想读就读。随时想去就去,也就是打开自己喜爱的书就开始阅读,那么简单地就开始了故地重游。这个比喻真形象。)

⑷朗读体会:

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一个家。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____,也是_____。

①反复读: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作者的爱书情怀:由前面的“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到现在的“就是”“也是”,愈加表达出了作者对书浓郁的情感,对一本书喜爱到百读不厌的程度。

②仿写:书像一个朋友,像一个家;书就是一位朋友,就是一处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正是这些贴切的比喻,充分地表达出作者的爱书之情,读书之法。其实关于书的比喻有很多,高尔基也曾说过,“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你读过这样的句子吗?或者结合你自己的课外收集到的名人名言,也试着用“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____,也是_____。”来说一说。

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体验情怀,悟出写法。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或名人名言,仿写中进一步感受爱书之情,明白读书的意义,增强读书的兴趣。

4、创设对话情境,师生合作朗读体会作者对书的无限喜爱之情。

采用合作朗读的形式,引导学生读中领悟设问和层层深入的写作方法,深华情感。

四、复习生字,活用新词

1、出示生字“侣、娱、趟、诵、盒、豫、趟、零、编、某”,引导学生识记,交流一些易混易错字的笔画。如“豫”的左边的是“予”不是“矛”,“零”的下边是“令”不是“今”,“某”的上边是“甘”不是“廿”。

2、挑选自己喜欢的字组词后再编个故事或片段、诗歌等。

五、置留问题,布置作业

1、走遍天下书为侣,作者又是怎样去对待这个书本朋友呢?怎样去阅读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2、整理自己的读书方法,收集名人读书小故事。另外在书库中选择你曾经很喜欢的一本书,再读一读,看看有没有见到朋友般的感觉。

3、有感情地朗读刚学过的课文中你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

3、走遍天下书为侣

伴侣

朋友

书是家

故地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新词。

2、回顾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只带一本书上路的原因。

二、品味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1、了解了作者的选择,你有什么深刻的感受?

(作者特别喜爱书,对书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且作者很会阅读。)

2、作者对书有着深厚的感情。那么,作者是如何生动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的呢?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的根据,然后反复读一读自己找到的句子,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感情。)

3、学生研读第三段,边读边做笔记:

课件出示:首先我会思考,故事中的人为什么会这样做,作家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然后,我会在脑子里继续把这个故事编下去,回过头来品味我最欣赏的一些片断,并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我还会再读其他部分,并从中找到我以前忽略的东西。做完这些,我会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列个单子。最后,我会想象作者是什么样的,他会有怎样的生活经历……

⑴自由读,想象着你就是著名作家尤安艾肯,你怎样向大家介绍你的读书方法。相机理解“新东西”的意思。

⑵梳理写作顺序:请用最简洁的语言介绍你的读书方法:

抓住“首先、然后、最后”这三个表示顺序的词语来介绍读书的方法。

引导学生梳理、概括,这既是理解内容的过程,更是锤炼思维的过程。

⑶谈谈“一遍又一遍地读一本书”对我们的启示: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去读,无论是理解故事内容,揣摩写作目的,续编故事,品味写法,还是积累所得,都能读得津津有味,收获颇丰。书,如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样生动。这句话也与题目《走遍天下书为侣》相呼应,相对照。

⑷挑战读,比一比谁的朗读最富有感染力:试着背一背这一自然段,再与伙伴比赛,看谁记得又快又牢,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⑸你看,读同样的文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感受。怪不得作者说,读书,“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你自己的东西,因为世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

⑹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你自己的东西,因为世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这句话的含义。

三、阅读链接,学习致用

1、一遍又一遍地读一本书,我们中国人称之为“煮书”。想想为什么叫“煮书”?

2、补充阅读:《趣谈“煮书”》(见资料链接),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3、结合英国作者尤安艾肯和《趣谈“煮书”》,联系自己的平时读书心得和经验,也可以联系名人读书的故事来谈谈对读书的看法。最好用上“首先……然后……最后……”来说一说:学生总结自己的读书心得和经验,或从作者的介绍中总结收获。

4、实践运用:下面我们就用尤安艾肯的读书方法来读一首诗歌,题目叫做《神奇的书》。

(见资料链接)

⑴画一画书神奇在哪里。

⑵品一品哪儿最让你感动。

⑶说一说作者的表达方式。

⑷谈一谈你的独特理解。

⑸背一背这首诗歌。

四、感悟写法,积累语言

1、《神奇的书》和《走遍天下书为侣》写得这么感人。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你最喜欢哪种写作方法?

(帮助学生小结“比喻、设问、假设”及层层推进等写作方法,并相机引导读课文片断)

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品悟语言,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落实语文的基础。

2、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与书为友,爱书如家。漫步书海,反复诵读,细细品味,及时记录;感受沐浴书海的快乐,领略人世的真谛,欣赏人类灵魂的全部美丽!让我们做一个爱读书,好读书,会读书的人!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根据课文中的读书方法以及同学们交流的读书体会,整理读书卡。把以前读过的书拿出来读一读,按照作者的读书方法,看看你有什么新的体会,及时做好记录,到本单元的语文实践活动时我们一起来交流。

2、推荐阅读《书比人长寿》。

【板书设计】

3、走遍天下书为侣首先

一遍又一遍地读然后

最后

【练习设计】

1、读一读,写一写:

伴侣、娱乐、百音盒、毫不犹豫、一趟、背诵、零次、编写、某种

2、用“毫不犹豫”写一句话。

3、仿写填空:

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一个家。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____,也是_____。

4、读了这篇课文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5、写几条读书名言。

第5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找出“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的有关语段,说说自己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体会作者喜爱白鹭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第6—8自然段,分别想象它们描绘的画面,从而形成三幅优美的图画,能给每幅图画起一个名字。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中还原画面,初步了解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情感的.方法。

【课时】一课时

【课型】精读课

【教学过程】

板块一:链接旧知,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看到课题,你想到了哪些诗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代大诗人杜甫《绝句》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唐代诗人张志和《渔歌子》

被称为小杜的杜牧还有一首专写白鹭《鹭鸶》的诗: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白鹭是很美的,美得就像一首诗。在郭沫若看来白鹭也是一首诗,一首怎样的诗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这篇散文,请大家齐读课题第1课。

板块二:整体感知,初识“精巧的诗”

1.在单元导读课中我们已经学习了生字词,昨天在预习时又进行了巩固,下面我们听写几个。

白鹤,嗜好,镜匣,望哨,清澄

(1)听写

(2)屏幕出示核对纠错。

(3)理解:望哨(站岗放哨;借助相近的词语理解)

清澄(清澈澄澈;有时候我们通过字面去感觉很重要,但是也需要借助工具书来验证。)

2.接读课文,思考:文中说这是一首怎样的诗呢?分别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本文394个字,凝练而富有意境,所以郭沫若就是把白鹭当作诗来写的。

板块三:想象画面,具化“精巧的诗”。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的1—5自然段,说说从哪些地方能够让你感觉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画出有关语句并作批注。

交流:

(1)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第五自然段)

①追问:精巧在哪?

(预设: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

这精巧的仅仅是这四处吗?(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②同学们,那么精巧到什么成都才能像诗呢?你能从哪个字或者词读出来是恰到好处?

预设:白鹭的大小也正好,颜色也是恰到好处的。从“一分”“一忽”中读出来的。

聚焦“一忽”:什么是一忽?(做动作,就这样疏忽之间、微乎其微就叫一忽)

试着读出你的理解。

③看,一丝一毫的改变,都是遗憾。现在我们阅读这一段,有没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看,这就是这段话的出处。

出示:

东家之女,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师)这样的白鹭,它身段的大小是适宜的

(男)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

(师)这样精巧如诗的白鹭,它的色素的配合是适宜的

(女)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师)这样精巧如诗的白鹭,它的全部、每一处都是适宜的。

(齐)我们一起读——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

⑤这一自然段,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简直就是一幅完美无缺的画面。让我们把这幅白鹭外形的画面定格在自己的脑海中。

(生看着画面背诵。)

(2)课文的第2、第5自然段浑然一体,那么中间为什么要插进第3、第4自然段,这两段是不是多余的呢?

(第3、第4自然段并不是多余的,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用白鹤、朱鹭、苍鹭和白鹭作对比衬托出白鹭的颜色配合、身段大小都很适宜。)

是呀,有多少人见过白鹭呀!可往往因为常见而忽略了它的美。就让我们再一次跟随文字走近白鹭的身边好好地欣赏欣赏它如诗如画的美吧!

(分组朗读班齐读第2自然段;一二小组读第3、4自然段;三、四小组读第5自然段)

过渡:白鹭的外形精巧如诗,此外你还能从课文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像画面一样的诗呢?

(3)在清水湖里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出的镜匣。

①句子当中说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能为我们描绘一下你通过这段文字读出的那精美的画面吗?

那清水田当中一定倒映着——(预设:倒映着白鹤那美丽的影子,远处的山被白云围绕着,映在水中若隐若现,天上还有几朵白云在那飘,十分美丽。)

②相信你也能为我们读出这样的精美,读——

齐读。

③画面中的白鹭真的是在钓鱼吗?那我们换成“啄鱼”“捕鱼”好不好?为什么?

出示: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现在我们再回到白鹭的画面,看从这样的画面当中,你又能感觉到怎样的心情呢?试着读出这种感觉。

就这样,白鹭站成了一幅画,钓起了一首诗,我们一起像它这样闲适地惬意地读一读这段话吧。读——

④现在你可以给这首诗起个名字了吧?

小结:刚才这样我们抓住“钓”这样看似平凡的字眼,边读边想,读出了文字背后的画面,又从画面当中读出了心情,走进画里,读出诗来。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7、8两段,看你能读出怎样的画面,从画面中读出怎样的心情?

交流

(1)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不是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上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①交流看到的画面。

②白鹭真是在望哨吗?那是在做什么呢?

③这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2)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①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画面面前没有人的心是平静,没有人的心会烦躁,所有人都会感觉清澈透明,所以白鹭就是清澄,清澄就是白鹭,我们再读——

②你想给这样的画面起一个怎样的名字呢?

4.我们相信白鹭怎么看都是画,怎么读都是诗,是一首精巧的诗,让我们配着音乐合作读读这几个自然段。

同学们,一静一动皆有韵,一花一鸟总关情。所以——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板块四:领悟表达,拓展深化

1.同学们这便是郭沫若笔下的白鹭,大家看这是另一篇文章当中对白鹭的介绍,请同学们自己快速地读一读。对比课文中的写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白鹭,简称鹭,也称鹭鸶。体长60厘米左石星纺锤形。鹭鸟的身体特征是嘴长、颈长、脚长和爪趾长,体态纤瘦。全身羽毛白色,背部、肩部和前颈的下部着生有羽枝分散的蓑状的长饰羽,所以被称为“蓑羽”。白鹭脸部裸露部分为黄绿色,嘴黑色,胫与脚部也呈黑色。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若学生都喜欢第一种,可以这样来引领:如果要让你选择其中的一段,根据他去野外寻找我们没有见过的白鹭,那你如何选?)

小结:第1种写法说明具体,第2种说法饱含深情。

2.如果你喜欢第1种,可以尝试着把本文变成这样的表达方式说一说,若喜欢第二种,可以读读《石榴》。这是选做作业。

3.必做作业是背诵《白鹭》。

板书设计:

1.白鹭

色彩——水田闲钓

身段

身段——黄昏低飞

(静)(动)

一首精巧的诗

第6篇:小学语文教案

一、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通过川川和磊磊两个孩子与勘探队员的交谈,介绍了许多有关岩石的知识,也表现了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全文有14个自然段,可以分为3段。

(一)、(1~5)勘探队员告诉两个孩子,山上的石头一层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

(二)、(6~11)介绍了石头书上的字和画。

(三)、(12~14)石头书里的学问真不少,石头书的用处可大了。

二、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5个二类字,理解有关的词语。

2、通过学习,理解石头书的含义,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究底,乐于探究,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究底,乐于探究的态度。

四、教学时间: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目的:初读课文,学习有关的字、词。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书是我们常见的学习用品,从书中我们能汲取营养,获取丰富的知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与书有关,齐读课题:石头书

2、看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想法?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同桌互相读读,做做小老师。

3、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三、弄清课文脉络,出示思考题:

根据下面的意思,对照课文想一想,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说了这些意思。

(1)、勘探队员告诉川川和磊磊,山上的石头一层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

(2)、勘探队员叔叔介绍了石头书上的字和画。

(3)、川川和磊磊很高兴,也想读这本书。

四、学习生字:

1、学生合作、交流学习10个生字的读音和字形、意思。

2、自学、领读二类字

3、检查朗读有关的词语。

五、布置作业:

1、练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教学目的:理解、品析课文。

一、复习检查:

1、检查复习课后的词语。

2、自由提问:

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课文,看了课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

二、学习课文:

学习1~5自然段。

1、朗读课文:

过渡:第1、2自然段告诉我们勘探叔叔趴在一块大石头上聚精会神看着什么,这一不同寻常的举动引起了川川的好奇。

2、你读了课文明白了什么?

3、石头像书吗?说说你的看法

4、指导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学习6~13自然段。

1、朗读课文:

思考:勘探员叔叔面前明明是一块光秃秃的石头,可他为什么说自己在读书?

(引导学生从石头的外形,石头的字画,及石头的价值和作用这些角度考虑)

2、小组学习,交流;

(1)、你读了课文后,明白了什么?石头上的字指的字是什么?画指的是什么?

(2)、川川和磊磊听了勘探叔叔的话,为什么不禁笑了起来,不禁是什么意思?

3、分角色朗读课文。

学习课文12~14段:

1、分角色读。

2、理解:

(1)、读第12自然段,联系第8、10自然段,想想勘探队员叔叔是根据什么来判断这里曾经是海洋和密林?

(2)、刨根问底是什么意思?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这本书究竟有什么用?只是根据什么来推断的?

(3)、川川和磊磊为什么高兴?为什么说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多?这里的读字应怎样理解?

3、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总结全文:

1、说说石头书的含义。

2、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作者阅读了石头书,了解了有关石头里蕴藏了这么多知识。在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类似的石头书这样的事物,等待我们去探究,去研究。我们现在应努力学习,长大了去揭示哪些奥秘。

四、作业:

练习朗读课文。

第三教时

教学目的:总结课文,指导实践活动。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

1、感受全文的感情线索。

读课文,思考:川川和磊磊的神态和语气在这件事的过程中是在不断变化,请在文中画出有关的词语。

2、分角色朗读

二、总结:

1、学习了课文,你知道到了哪些知识?

2、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三、实践活动:

1、推荐一些你认为好的科普读物,并简单介绍一些内容。

2、交流收集的图片、资料或制作的小报。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