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松鼠和松果》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0课。课文是一篇童话,叙述了两只具有环保意识的小松鼠植树造林、维护生态平衡的故事。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了解到,在向大自然索取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回报大自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远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园。
学生分析
由于以往的教学把识字和朗读放在重点,所以本班学生对朗读和识字掌握得比较好。学生能够利用以前学过的字识记新生字,在朗读中也能够进行知识的迁移。
低年级的学生对新奇的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也很喜欢小动物,所以本课的内容很适合学生。
教学目标
1.认识“聪、活”等11个生字。会写“以、后”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这个童话。
3.愿意参加植树活动或树林认养活动。
设计思路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把重点放在识字和朗读上。识字目标明确、方法多样,朗读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让学生主动探究地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并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和在生活中发现学习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两只鸟蛋》,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要爱护环境,保护小动物。在动物界中,也有一些动物小卫士,他们保护着自然界的安全。今天,老师就让大家认识动物小卫士之一的小松鼠。你对这种小动物有哪些了解?(出示课件,观看影片介绍。)
【和以前的内容相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板书:松鼠和松果。学生齐读课题。
师:看到这个课题以后,你们想到了什么?
【培养学生质疑、设疑的能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识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注意本课所要学习的生字。借助拼音读正确、读流利。让学生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利用上学期所学的拼音自学生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借助拼音,指名当小老师领读生字。
【让学生有学习主人的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
3.自主选择生字进行学习,并读出该字所在的句子,教师随机选择句子进行指导朗读,并采取多种方法练读。
第一组聪活泼
师:松鼠聪明活泼,学会了摘松果吃。他高高兴兴地走进大森林,摘了一个又一个。(结合上下文理解聪明活泼。)
第二组忽然眨
师:忽然,松鼠眨眨眼睛,想起来。(做动作猜谜语。)
第三组如总
师:如果光摘松果,不栽松树,总有一天,一棵松树也没有了!(用如果说句话。)
第四组以
师:没有了松树,没有了森林,以后到处光秃秃的',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他们吃什么呢?到哪儿去住呢?(讲解“以”字字形、间架、笔顺、笔画,并且练写。)
第五组主意
师:对,松鼠有了好主意,每次摘松果,吃一个,就在土里埋下一个。(编儿歌记忆生字。主字王上加一点,立日加心变成意。)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师:除了课文外,你还在哪里见过这些字。(分小组出示学生收集到的有这些生字的商标、报纸或杂志等,念给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听。)
5.展示生字,请学生把自己所收集到的这些商标等贴到小黑板上,并读给老师、同学听。
6.练习,你认识它们吗?
A.聪明活泼聪明活泼的小明学会了种花。
B.忽然天忽然暗了下来,很快就下起了大雨。
C.如果如果明天天晴,我们就去春游。
D.以后学了这一课,我们以后会更爱护树木了。
E.主意我们有一个美化校园的主意。
【多种方式识字,结合生活实际识字。联系以往学过的内容,学练结合。】
三、再读课文,以读代讲,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借助生字,再读课文。争取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2.指名分段朗读。
3.选择学生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练读。教师范读第二段。
学生读陈述句,老师读心里想的话。也可教师读陈述句,学生读心里想的话。
4.小组成员之间可采用互读或者齐读或者组长指名读等方式练读。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出示题一。
(1)松鼠、松果和松林之间有什么关系?
(2)你喜欢小松鼠吗?为什么?齐读最后一段,读出感情,体会作者的用心。
5.再读课文,把你所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读出来。
指名读,并让学生戴头饰表演。
6.练读。我愿意读。
每个松果都那么香,那么可口。
如果光摘松果,不栽松树,总有一天,一棵松树也没有了!
将来,这里会是一片更茂密的松树林。
【多种方法练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在读中学习,合作学习。】
四、复述课文。
教师指导:按吃松果——想松树——种松果——长松树的顺序复述。
五、扩展。
1.师:以后这里会是什么样子呢?
小组讨论,说一说,议一议,报一报。
2.师:老师这有一张万宝小区植树分布图。请你看一看。还可以在哪里种植树木能把万宝小区建设成美丽的绿色小区。
【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六、总结。(略)
七、作业。
1.师:刚才大家说了松林的样子,请你回去后,把你想到的画出来。
2.师:除了松鼠外,你还了解哪种动物或植物。回家之后,请你通过查书或上网等方式调查。
八、板书。
课后反思
1.本课符合课改精神,体现课改要求,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全课贯穿创新意识。
2.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体现合作意识,在整堂课中,学生能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发现学习。
3.本课在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识字、记字,在生活中积累知识。
4.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除了以上优点外,本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生字写的少。课前如果能够让学生对当地的植树情况进行一定的调查了解会更好一些。
第2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办、同、两、更、找、法、根等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再把课文演一演。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青蛙为什么会掉下来,并想像青蛙掉下来后的结果。从中懂得爱听好话不会有好下场的。
重点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理解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课时划分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分角色朗读训练。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哪些动物能够在天上飞吗?
2.教师出示青蛙的图片:你们认识吗?它生活在什么地方呢?
3.今天呀,青蛙要搬家啦。(教师板书课题)
4.指导读题,认读生字“蛙”。
(1)学生看拼音读。
(2)试着齐读。
(3)教师示范,学生跟读。
(4)出示生字“蛙”,指名读。
(5)学生读,自由说怎样记。
5.再次齐读课题。
6.引导学生根据题目提问题,教师归纳梳理。
(1)青蛙为什么要搬家?
(2)它把家搬到哪里去?
(3)结果怎样?
二、读文,按要求学生字
1.出示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圈画出本课的生字词。
(2)把生字拼一拼,读一读。读给的小朋友听,看谁读得更好。
(3)交流一下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2.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指名读,集体纠错,集体读。
(2)全部开火车读。
(3)学生自由的说说识记这些生字。
3.检查读文的情况。
(1)教师范读后,学生评议。
(2)让学生学着教师的样自由大声地读一读课文。
(3)小组读。
(4)全班齐读。
三、整体感知,学第一自然段
1.刚才,老师发现咱们班的小朋友读得可认真了,这回你们一定比刚才读得好!再读一遍给老师听一听好吗?
2.指名反馈刚才提出的问题。
(1)青蛙为什么要搬家?
(2)它搬到哪里去?
(3)结果怎样?
3.再读课文,找找哪里告诉我们青蛙要搬家,它要搬到有水的地方去。
4.指名反馈。
5.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大家一起读这一自然段。
(2)指名说说“相亲相爱”、“舍不得”的意思。
(3)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大雁想带青蛙一块走,可是青蛙不会飞,你们想想办法看怎样能让青蛙飞上天空和大雁一起到有水的地方。
(4)教师肯定学生的方法,鼓励学生读文,了解故事的发展。
四、读文,巩固认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集体朗读课文。
3.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语。
教后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7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把课文演一演。
3.继续学生课文,理解内容,知道青蛙为什么会掉下来,并想像青蛙掉下来后的结果。从中懂得爱听好话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相关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抽读生字卡片。
2.学生用生字组词,复习词语。
3.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4.教师导入,继续学文。
二、继续学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指名反馈:青蛙想出了什么办法?
3.集体朗读相关的段落。
4.引导想像:小朋友们,当青蛙飞上高高的蓝天时,它的心里会怎么想呢?
5.是呀,青蛙想出的办法还真行,在课文中找一找,人们是怎么称赞它的,用线画出来。
6.指名反馈,教师出示相应的句子。
7.引导学生想一想,当青蛙听到越来越多的人称赞它想出的办法时,心里怎么想?
8.指名反馈后,说说自己对青蛙这么做的看法。
9.集体朗读课文。
三、总结,整体感悟
1.指名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讨论:青蛙为什么会从空中掉下来?
3.集体反馈。
4.你们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5.引导学生想像,续编这个故事。
6.指名说一说青蛙掉下来后会怎样呢?
7.同桌间互相交流。
四、读一读,演一演
1.学生自由分角色读课文。
2.小组分角色读一读。
3.动员学生自由组合小组,把课文演一演。
4.反馈小组表演课文的情况。
五、指导写字
1.出示今天要写的字。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指名反馈。
3.教师强调书写时的注意点和要点及写字双姿。
4.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辅导。
5.集体反馈,评析。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
第3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认识生字7个,会写生字14个,掌握词语11个。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3、引导学生体会既也的用法并造句。
4、初步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神鸟是怎样一次又一次地从依尔特戈尔可汗那里逃脱的,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从神鸟讲的3个小故事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善良愿望表达出来的。
教学准备:演示文稿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认识生字7个,会写生字14个,掌握词语11个。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写作顺序,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读准字音,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结构,理清课文写作顺序。
一、解题,导入新课
1、导语:我国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有许许多多动人的民间传说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内蒙古的山林里,去看看那美丽的神鸟,去听听那动人的故事。
2、齐读课题
3、揭示课题:神鸟神是什么意思?
4、默读课文,神鸟神奇在哪儿呢?为什么称它为神鸟,说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生字
1、汇报预习生字时有什么困难,同学间互相解决。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如伶、淙字的读音;区分多音字的读音。指导学生区分燥、躁婉、碗等相近字的用法。
3、自读全文,画出新词,再把词语放到句子中读一读,并结合句子理解词语的意思。(字幕出示新词并出示含有新词的语句。)读词、读语句。
4、小结:
指导学生在理解词语意思时要注意把词语放在语言环境中去理解,不要就词解词。有的词语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意思。如包袱一词在本文中的意思是用布包起的包。而在我们要放下包袱,轻装前进。这句话中指思想负担,抖包袱又是指相声快书等曲艺中的笑料。因此,在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区别这些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意思,扩大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三、自读全文,理清脉络
1、快速浏览课文,看全文有几个故事,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提出不懂的问题,解决简单的问题。
3、小结:故事中有故事,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想法,请在下节课和同学们交流。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积累新的词语
2、带着课后思考题再次读课文。
板书设计:
生字(略)大故事小故事
多音字(略)狗
神鸟猫
第4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恭恭敬敬、旌节、气节、置之度外、屈指可数”等词语。
2.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格。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受与学习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宁死不屈,忠诚于本民族与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讲读课文的第五到第六节,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宁死不屈,忠诚于本民族与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品味关键词语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格。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插图,认识苏武 板书:苏武
2.简介:苏武和西汉的历史背景,及两国的关系。
3.板书:牧羊 理解:牧课题补充完整
4.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思考:课文中有几次写到旌节?
苏武又是怎样对待这支旌节的?
2.交流板书
(1)苏武知道这旌节是代表国家的,就恭恭敬敬地接过来。
理解:旌节 板书
板书:接
指导朗读:读出苏武郑重其事的态度。
(2)苏武手握旌节,气愤地说:“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受侮辱!”
板书:握
指导朗读:读出苏武宁死不屈的精神。
(3)苏武不等卫律说完,怒目圆睁,手举旌节大声喝道:“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汉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
板书:举
指导朗读:读出苏武内心极其愤慨的语气。
过渡:看来,这两次斗争无论匈奴王是威逼还是利诱,都无法使苏武屈服。在这种情况下,他又生出了一计。那便是——苏武牧羊,那他牧的是什么羊呢?
三、学习第三、第四重点节
(1)轻声自由读读第4小节,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
(2)学生交流。
(3)小结:你看,这真是一个毒计,匈奴王真是阴险狡诈呀!但苏武又是怎样面对的呢?
(4)学生默读第五节,划出让你感动的句子。
(5)逐句出示,加以理解。
A.北海边野草遍地,没有人烟,惟一和苏武作伴的,就是那支旌节。
(内心是孤独的,生活是寂寞的,但是在精神上有追求,有一种坚定的信念。)
B.苏武顽强地忍受着各种折磨。饿了,他就挖野菜、逮野兔充饥;渴了,他就捧一把雪止渴;冷了,他就和羊群依偎在一起取暖。
师生对读,(感受到后面的话是把前面的折磨写具体了)
教师引读,(让学生感受到苏武在想尽办法克服种种困难)
板书:饿 渴 冷
出示图片,想象苏武还会面临哪些困难?
C.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却始终手持那支旌节,不论白天放羊,晚上睡觉总不离手。
理解:置之度外
(要学生感悟到苏武不是为自己活,而是在为国家而活。
D.他经常仰望着南飞的大雁,屈指计算日子,盼望有一天能举着旌节回到祖国。
抓关键词:经常(换词)——常常,时常,
南飞的大雁:汉朝在南方,南方代表祖国,多想成为一只自由的大雁,早日回到祖国。
屈指计算日子:再次体会归心似箭。
盼望:望眼欲穿,归国心切
小结:苏武就是这样一个宁死不屈,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人,让我们充满深情地读读这一节。
四、学习第六节
过渡:茫茫荒漠,野草丛生,人烟绝迹,苏武时时刻刻紧紧握着这支和他患难与共的旌节。多少年等待,多少年期盼,整整十九年过去了,苏武在异乡历尽了千心万苦,受尽了非人的折磨,经过汉朝的多次交涉,匈奴王终于答应放苏武回国。
1.抓住40岁,已满头白发
2.出示句子,改成肯定句,
再改成反问句
五、总结课文
1.过渡:学到这,你觉得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想对他说什么?
在敌人面前不屈不饶,坚持正义,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人。他不愧为中国历的一位爱国志士。
2.评价:后人是这样评价他的。牧羊十九年,留胡节不褥。
任海枯石烂,心如铁石坚。
3.激发兴趣: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还有许多像苏武那样的民族英雄,如岳飞、文天祥、林则徐等人,我们不仅要敬佩他们,而且要学习他们,热爱祖国,忠诚祖国,报效祖国,有兴趣的同学可去图书馆或上网搜索有关内容,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第5篇:小学语文教案
同学们一定读过这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它高度赞颂了春蚕和蜡烛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在黑暗的夜晚,蜡烛为人类带来了光明,蜡烛燃烧时,蜡变少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燃烧时,蜡烛芯底下的蜡被熔化了,蜡,到底是怎样燃烧的呢?
点燃蜡烛时,先点燃的是蜡烛的烛芯,当火焰的热量温度大约60℃时,固体的蜡就会熔化成液体。在蜡烛火焰的底下,储存着液态的蜡。液态的蜡,会沿着蜡烛芯绒爬上来,再被火加热变成气体。最靠近蜡烛芯的是刚变成气体的蜡。如果吹熄烛火,可以看到烛芯上面有一缕“白烟”上升。这就是没有燃烧的气态的蜡,如果立即去点燃这缕“白烟”,火焰会迅速窜回烛芯,蜡烛又重新燃烧起来。
蜡白液体状态变成气体状态,是烛芯的作用。在装有煤油的瓶子里,放进一根纱线(蜡烛芯),在纱线的上端点上火,同样可以持续燃烧。跑到纱线上去的煤油,被火焰加热成气体而燃烧了起来。就这样,纱线起着输送液体,把液体变成气体,使燃烧继续下去的作用。只要能使液体的蜡爬上来,即使芯不是纱线做的,蜡烛也能燃烧。几根金属丝掺合起来,在金属芯的上端点火,预先涂在金属丝上的蜡就会燃烧起来。燃烧产生的热,同样能使下面的蜡熔化变成液体爬上来,所以蜡烛也能继续燃烧。与纱线相比,金属丝传热快,所以随着蜡烛的燃烧,芯周围的蜡很快熔化,形成一个很深的凹坑。
蜡和煤油等液体为什么能爬到芯上来呢?可以做一个实验,把玻璃管立在水中,水就能在管子里升上来,管子越细,水上升的位置就越高,这就是毛细现象。变成液体的蜡,和水一样,通过蜡烛芯线中的缝隙爬上来。
同学们,了解了蜡烛燃烧的原理,你一定觉得十分有趣!其实,生活中许多看似简单的事物中,往往包含着一定的科学原理,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用脑去思考,用手去实践,定会感受到无穷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