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12-17 20:02:57

第1篇:小学语文教案

第一课时

一、 预设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 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文中介绍的各种灯的语言,了解它们的作用;

3、 初步掌握儿童科普文章的阅读方法,培养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兴趣;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懂各种灯的语言,了解它们的作用;

难点:初步掌握儿童科普文章的阅读方法,培养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兴趣。

三、 教学准备:

推荐阅读文章(电脑、投影)

盒子一只

头灯一个(头灯:野营用具,可用松紧带绑在头部照明,设有两道开关:一道开关长亮,另一道为闪烁开关,用于呼救或警示)

四、 教学过程:

1、 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将头灯藏入盒子,请学生猜猜里面是什么。——猜不出

教师将灯打开,使光透出,请学生猜。——猜出是灯

教师出示头灯,戴在头部,演示其用法,并讲解:

这可不是一般的灯!这是头灯。将它戴在头上可以腾出双手来做其他事,适用于野外夜间行走。头灯有两道开关,一道开关长亮,打开另一道开关,灯就会闪烁。你们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

教师不公布答案,暂时保密!

这个答案你们自己也找得到。打开课本学习第13课,自然会找到答案。

2、 揭题——《会说话的灯》——齐读课题

提问(灯怎么说话?什么灯会说话?……)

这节课就请大家当当小科普员,一起研究研究会说话的灯。

3、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教师范读。反馈:听了一遍课文,你了解了什么?指名随意说

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介绍了哪几种会说话的灯?(用双横线划出)

指名反馈,板书

4、再读课文,归类(分段)指导:

A两类:马路上会说话的灯(红绿灯、车灯)/ 夜晚会说话的灯(航行灯、灯塔、飞行灯、红灯)

B三类:红绿灯/ 车灯/ 夜晚会说话的灯(航行灯、灯塔、飞行灯、红灯)

5、研读课文2——9自然段:

(1)分组自学

出示小科普员自学建议:

A、第2——9自然段:感情朗读,用波浪线划出灯说了些什么。

B、最感兴趣的灯:美美地读,与小伙伴交流、研究,准备接受同学的咨询,解答同学的疑问。

C、其他内容:找问题,质疑,考核其他小科普员。

(2)反馈交流,指导朗读

6、作业:字词抄写作业,选做作业本相关作业

推荐阅读相关文章

五、 板书设计:

13、会说话的灯

红绿灯

车灯

航行灯

灯塔

飞行灯

红灯

第二课时

一、 预设教学目标:

1、 能仿照例句,用“不仅……还……”写句子;能给句子加顿号;

2、 能仿照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写一段话,介绍相关科普知识;

3、 进一步培养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兴趣。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仿照例句,用“不仅……还……”写句子;能给句子加顿号;

难点:能仿照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写一段话,介绍相关科普知识;进一步培养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兴趣。

三、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四、 教学过程:

1、 复习导入:

看拼音写词语:交叉、船舶、桅杆、免得相撞;

2、 学习顿号的用法:

(1)感情朗读第2——9自然段。

(2)用一句话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灯会说话

出示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会说话!

指名说,板书[红绿灯 车灯 航行灯 灯塔 飞行灯 红灯]

指导顿号用法,板书顿号

3、 学习用“不仅……还……”写句

灯仅仅是用来“说话”,表示某种意思的吗?——不是

别忘了灯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用处还是照明和美化环境。文中哪句话说明了这个意思?划出来。读句

灯不仅能照明,美化环境,还会跟人们说话。

句中什么词语连接了灯不同的作用?加着重号。

能调换顺序吗?

4、 仿写练习

(1)要成为合格的科普员,还必须通过下面的考核(任选一种):

A、改写:选择文中写一种灯的内容,用更生动有趣的方法来写;(如运用语言)

B、加写:你还知道哪些会说话的灯?像作者那样生动地向同学介绍一种或几种。

C、换写:《会说话的_______》例如:颜色、图画……

(2)学生写作

(3)反馈交流

5、 揭示谜底

头灯的谜底在哪里?

读课文第10自然段。

教师揭开谜底

6、作业:继续完成或修改写的话

第2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重点:

1、学会“zh ch sh r”四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能正确书写。

2、能准确拼读“zh ch sh r”和带调韵母拼成的音节。

3、学会“zhi chi shi ri”四个整体认读音节。

教学难点:

区别声母“zh ch sh r”和整体认读音节“zhi chi shi ri”,理解它们各自的不同用处,为今后能正确拼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顺序背诵学过的17个声母。

2、读6个单韵母。

3、带调的单韵母。

二、借助插图学习声母“zh ch sh r”的音形。

1、同学自身借助图学习声母的音形。

2、问:谁能结合图的意思试着读一读字母的音?

3、同学根据图中所画的“织毛衣”的“织”、“吃东西”的“吃”、“大狮子”的“狮”来试读字母“zh ch sh r”的发音,假如同学读对了一定给予褒扬,假如读错了也不要批评,可以请别的同学试读。

4、三个字母的音试读后,教师要进行范读后告诉同学:“zh ch sh r”这四个声母都是翘舌音。发音时,舌头都要翘起,但要注意舌头不要卷得过于往后,不能顶在上腭正中,应当把舌头顶在上牙床靠上一点的部位。读的时候要注意轻短。

5、教示范读,同学练习读,教师和时纠正。

6、出示“z zh;c ch;s sh ”对比练读,让同学区别比较,对发音有困难的同学教师要加强个别辅导。

7、问:你用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的形呀?同学说说即可。

三、正确书写“zh ch sh r”四个声母

1、让同学自身观察“zh ch sh r”的占格位置。

2、引导同学观察“zh ch sh”是由哪两个字母组成的?写的时候应注意什么?(要靠拢,不能分开

3、教师范写“zh ch sh”,同学观察。

4、同学练习书写“zh ch sh”,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同时纠正同学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对于姿势合格的同学教师要给予褒扬。

5、教师指导书写“r”前,先请同学观察占格位置,看书上的笔顺,先写哪笔?再写哪笔?

6、教师范写“r”。要提醒同学注意先写竖,占中格,然后在竖的上边向右写一弯笔,就像刚出土的幼苗一样。

7、同学练习书写,让同学边写边发音记忆字形。教师个别辅导。

8、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同学作业书写好的、进步的,进行褒扬鼓励,激发同学书写的积极性。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4个声母朋友,大家不只掌握了它们的音形,而且书写得也非常好!特别值得褒扬的是你们能运用以前学习字母的方法自身学习字母的音形,非常好!

第3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巩固轻声音节的读法;区别形近字;能正确使用量词;巩固要求会认的字;学习使用句号和问号;能看图说出意思完整的一两句话;能正确读谜语并猜出谜底;按先中间后两边的笔顺规则写字。

课前准备

1.小黑板、放大的挂图或投影片(第六题的图)

2.请同学收集谜语。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完成一--四题)

一、引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练习《复习五》的内容(板书:复习五)

二、练习第一题:读一读,注意轻声的读法

1.指名读题,明确要求。

2.自己小声练习轻声词。

3.指名读,要求读正确。

三、练习第二题: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1.板书:

几()气()云()

机()汽()运()

指名读一读,再说一说这三组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三组字都是第一个字加个偏旁就成了第二个字。)

2.口头组词。

3.板书:

土()力()车()

士()刀()东()

指名读一读,再说一说每组两个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土“和”士“笔画相同,不同的是”土“上横短,下横长;”士“上横长,下横短。”刀“和”力“笔画相同,”刀“的撇不出头,”力“的撇出头。”车“和”东“前两笔相同,后面的写法不同。

4.口头组词。

5.指名一人在黑板上组词,其他同学写在书上。

6.订正。

四、练习第三题:选词填空,再读一读

1.指名读题,讲清要求。

2.选合适的量词写在括号里。

3.订正。读一读。

答案:

一(杯)水一(本)书一(块)饼干

一(双)手一(件)雨衣一(棵)梨树

五、练习第四题:读一读

1.出示小黑板(上面有要认读的词语)。

先自己小声练习读,再同桌互读、互听。

2.指名认读,要求读正确。

第4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材简析】

俄国历史学家克柳切夫斯基有这样一句名言:“会思考的人思想急速转弯,不会思考的人则晕头转向。”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碰上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遇到突发事件,害怕、紧张、焦急、慌乱,这些都可以理解。然而,机智、灵活地分析、解决所出现的难题,则令人称赞。

本课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他和几个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遇到这样的突发情况,司马光急中生智,举起大石头,砸破水缸,小伙伴得救了。本文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朗读课文,我们能体会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

【学习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3、能从课文插图中学习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

【教具准备】

生字卡、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揭题激趣

1、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呢?(板书司马光)

2、认读生字“司”。齐读课题。

3、简介司马光。

二、整体感知,认识生字

1、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看插图或多媒体课件,整体感知。

2、学生自由、轻声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3、小黑板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学生自由读,抽读检查。

4、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三、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司马光在花园里遇到了什么事?

2、指导朗读2、3自然段:

这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放映幻灯片1:仿课文插图,是小朋友掉进水缸前的画面。)大家观察一下这幅图画,说说除了有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花园里还有些什么?请同学看图上的这些小朋友,说说他们在做什么 ?

⑴ 引导看图(或用多媒体演示当时的情形)。

⑵ 自由朗读,体会课文中小朋友的心情。

⑶ 指名读第3自然段,感受情况的紧急。

3、小伙伴们是怎么做的`?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

4、大家试着做做司马光的动作,体会“举”、“砸”。

指导朗读。比较“别的小朋友”和“司马光”的不同表现,边读边体会。

老师引读:有个小朋友……掉进了大水缸。别的小伙伴——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呢?……最后……。

四、课后思考,拓展思维

大家看黑板上的图画。司马光用石头砸缸的办法救出小朋友,如果当时我们小朋友在场,你能想出比司马光更好的办法吗?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你们部肯动脑筋,也能想出很多好办法。但大家看看

图画,画面上有你们刚才说的绳子、盆吗?水缸又高又大,小朋友们推得动吗?

(学生仔细观察图画,陷入沉思。)

师:司马光当时想:只要让水流出来,小朋友就会得救。怎样让水流出来呢?──砸破水缸;于是他救出了小伙伴。大家思考一下,能否从司马光的办法中得到启发,想出更好的办法。

第二课时

一、讨论交流

司马光沉着机智救出了小伙伴。你能想出别的办法救出那个小朋友吗?看谁的办法最好。

1、学生自己想办法。

2、分组交流,推选出好的办法到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适时评议办法的优点和不足。也可以与司马光的办法比一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了解在当时的情况下,什么办法是最好的)

4、再次朗读课文,并说说司马光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二、识记生字,积累词汇

1、复习生字读音。(出示卡片,认读生字)

2、鼓励学生用生字组成词语,(积累词汇,巩固识字)教师给予肯定或指正。

3、采取小组竞赛、词语接龙等形式.完成“读读说说”的练习。

三、朗读背诵,积累巩固

1、自由朗读课文,练习背厢。

2、根据故事发展的顺序,教师引导背诵。

四、指导生字书写

1、认读“别”、“到”等6个字。

2、引导观察这六个字,都是左右结构要注意口字旁、立刀旁、双耳的书写位置。

3、学生描红,书写生字。

4、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评议。

第5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培养喜爱小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领略到小鸟与驯鹿之间的快乐与和谐,从而产生喜欢驯鹿和小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具准备:

白鸟欢叫的优美音乐、动物头饰、动物挂图、一幅美丽的森林图。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品读课文,体会驯鹿爸爸与小鸟之间的美好交往。

1.播放百鸟欢叫的优美音乐,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春天的早晨,一棵金色的小树在树林里走来走去。”

(老师贴驯鹿爸爸的图)

2.老师:孩子们,听了朗读,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受到春天很美。

生:我感受到一棵金色的小树很美丽。

3.师:是呀。春天的早晨多么美好,一棵金色的小树在树林里走来走去更美丽。这时,一只小鸟在树上看见了这棵会走路的树,十分好奇,小鸟问了些什么?(老师贴小鸟的图)请孩子们翻到课本的128页,谁来学着小鸟的样子问一问?(指名读、评议、挑战读)

4.老师:小鸟看到了,小鸟是怎么做的?请孩子们自读2、3自然段,然后同桌交流。(学生自读,同桌交流)

老师:谁能用书上的句子,通过美妙的朗读来回答。

(指名读)

老师:是呀。小树带着小鸟玩了好长时间,(贴小鸟到驯鹿爸爸角上)才把它安全地送回家,小树多么喜欢、关心小鸟呀。那我们一起来读好这段话,通过朗读把小树对小鸟的喜欢,关心表达出来。

(齐读第2自然段)

老师:小树天天来陪小鸟,小鸟跟着小树去了哪些地方?看到了哪些有趣的东西?请孩子们开动小脑筋,大胆想像吧。

(指名读)

老师:孩子们的想像力真丰富!因为小树的热情友好,使小鸟增长了许多知识,他们成了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他们过着无比自由、幸福快乐的生活。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吧。

(齐读第3自然段)

老师:孩子们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好朋友的幸福快乐。可再好的朋友,也有分开的一刻。终于有一天,小鸟长大了,他不得不与小树告别。小鸟与小树告别时会说什么呢?请在4人小组里说一说,比一比,看谁说得最棒。

(学生4人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老师:是呀。小鸟依依不舍地向小树告别,飞向了远方。(老师取下驯鹿爸爸和小鸟图)

二、品读课文,感受驯鹿儿子与小鸟相见的惊喜与激动。

1.老师:一年过去了,小鸟十分想念那棵会走路的小树。春天一到,小鸟便追不急待地飞了回来。(贴小鸟图)这时,一只美丽的小鹿走了过来。(贴驯鹿儿子图)当小鸟看到这只美丽的小鹿时,他们会说些什么?请自读第5~9自然段。

(学生自读)

2.老师:小鸟问了些什么呢?通过美妙的朗读来回答。

(指名读)

老师:为什么小鸟会把小鹿当成一棵会走路的树呢?

(指名说)

学生:小鹿的角就像树的树枝。

老师:请来学着小鸟的样子问一问?

(指名读、评议、推荐读)

3.老师:小鹿是怎么回答的?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

老师:孩子们,你从小鹿的回答中知道了什么?

学生:去年那棵会走路的树是小鹿的爸爸。

老师:再仔细读读,会有新的感受。

(学生自读)

老师:你还知道了什么?

学生:我知道了小鹿的爸爸很想念小鸟。

老师: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学生:我从“常常”这个词体会到的。

(指名读)

4.老师:当小鸟知道小驯鹿的爸爸就是自己日思夜想的好朋友的时候,小鸟的心情怎样?谁来读读小鸟

说的话?

(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5.老师:小驯鹿也激动起来,怎么说的?

(指名读、齐读)

6.老师:是呀。小鸟终于见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好朋友的儿子,多么激动,多么高兴!请孩子们3人为一组,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表演5~9自然段,最后评议,评选“最佳小组”。

(学生3人小组排练)

7.请3个学生到前面表演,其余孩子观看、评判。

(分发头饰)

三、拓展、续讲故事。

老师:小鹿让小鸟停在它自己的角上,向自己的家快速奔去。(贴小鸟到小驯鹿角上)小鸟来到驯鹿的家,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请孩子们把这个故事接着往下编,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看谁编得最精彩、最完整。

四、总结全文。

孩子们,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了小鸟与驯鹿的友好和快乐。你们喜欢这些小动物吗?愿意和它们交朋友吗?

在大自然中,还有许多许多动物,它们和睦相处,过着幸福的生活。孩子们可以多看看课外书,去找一找、读一读这样的故事。既然动物们能和睦相处,我们人类也应该和睦相处,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喜爱小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会小鸟和鹿之间的友谊。

教学准备:音乐《苗岭的早晨》、生词卡片、小黑板、头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齐读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3课,谁来把课题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2、复习:上一课我们学了生字词,现在我们来复习一下(出示生词卡片,指名读词)

二、精读感悟第一部分(1—4自然段)

这篇课文是一个很好听的故事,故事是从一个春天的早晨开始的。

1、播放音乐《苗岭的早晨》,老师声情并茂朗读:“春天的早晨,一棵金色的小树在树林里走来走去。”

2、你们听到这美妙的音乐和老师的朗读,脑子里会想些什么呢?请你们也来读一读,感受春天早晨的美好,想象“会走路的树”的美丽。

3、有一只小鸟看到会走路的树,十分好奇,它说了些什么呢?指名读小鸟说的话。(出示这句话)(指导读好问话,通过爬, 坐一坐体会小鸟的心情)

4、小树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请小朋友读一读第二、三自然段。

问:你觉得小树对小鸟怎么样?请读出来。(感受这棵树对小鸟的爱)

5、终于有一天,小鸟长大了,她向这位亲密的朋友告别,飞往远方……这时小鸟和这棵树的心情怎样呢?指名回答。

二、精读感悟第二部分(5—9自然段)

1、第二年春天,小鸟又回来了,她看到了什么?请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五自然段。指名回答问题。

2、为什么一年前,她看到的是金色的小树,而现在看到的是一头美丽的小鹿呢?

3、她会怎么想?怎么做呢?结果怎样?读课文六到九自然段。指导朗读。

4、三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表演第五至九自然段

5、表演,其余观看,评(发头饰)

三、扩展延伸,升华主题。

1、小驯鹿让小鸟停在他金色的角上向自己的家快步走去,小鸟来到小驯鹿的家,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请你们想一想,看谁编的故事最吸引人。(自己编或同桌合作编)

2、续讲故事

四、学写“丽”、“角”两个生字。

1、观察“丽”字,写时应注意什么?学生发言后范写。

2、观察“角”字,生板演,其他注意看,评。

3、描红。注意姿势。

板书设计:略

第6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掌握孟子的文学常识及其政治主张,准确把握文章的写作意图推行孟子心中的仁政。

理清论证思路,掌握通过类比论证、正反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的方法。

体会论证过程中双重否定句、排比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掌握通过类比论证、正反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文章的写作意图,掌握通过类比论证、正反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复习: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

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你认为什么叫做“仁”?

2、孔子处于春秋末期,春秋之后就进入了战国时代,“战国”二字体现了当时怎样的时代特点?你认为战国的国君最关心的是什么?

3、身处战国的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的又一位代表人物,面对一心只想通过战争征服他国的战国君王们,智慧又擅长辩论的孟子会用什么办法来推行儒家“行仁政,爱百姓”的政治主张呢?他是怎么把齐桓公、晋文公、梁惠王、滕文公等各国君主 “骗”得一愣一愣的呢?今天我们这节课与其叫《天时不如地利》,不如叫做“狡猾的孟子”

二、初读课文、翻译疏通

1、自读课文,读出孟子向君王游说说理时的自信。

2、集体朗读,读出说理的气势,注意排比句的朗读方法。

3、同学互译,圈划不理解的字词句,互助解答

4、指名翻译,重点强调。

城、郭、是、池、环、兵、委、去、域、亲戚、至、顺

畔、夫

三、把握中心

1、你认为孟子写这篇文章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教君王如何攻击别的国家吗?)从文章中哪些句子可以读出孟子的真正想法?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道”的本意是“道路”,后来引申为“方法、法则”的意思。结合孟子的政治主张,你认为孟子这里谈到的“人和”之“道”具体指什么?

施仁政、民贵君轻——爱百姓

这是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的“道”

3、本文的论证中心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合”,要表达的道理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写作的意图是规劝当时的统治者施行仁政。

4、作为一篇议论文,一般会有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议论过程。本文孟子是如何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再读文章。

四、论证过程

1、在战乱不止,各国之间你死我活的战国时代,如果说施行仁政的大道理,君王会不会采纳呢?善辩又有些“狡猾”的孟子采用了什么办法?

通过军事引起君王的兴趣,再通过层层说理慢慢将君王引入自己设下的“仁政”的“圈套”。

2、孟子是如何从军事角度说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第二小节、第三小节与第一小节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举出事实论据,分别举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第二小节与第三小节论述的角度有什么不同?孟子在这里使用双重否定句想要起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正反论证,加强说服力。 双重否定句增强语气。

4、你认为为什么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者中,人和的作用?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内因决定外因。

有了“人和”,其他问题能够通过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迎刃而解。

5、孟子讲完军事之后,将“人和”最重要的道理类比到了治国的领域之中,在第四小节作者主要采用了讲道理的方法,属于道理论证。文中的排比句起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道理论证;增强语势,更有说服力

6、那么孟子认为怎样才能“人和”呢?孟子又是如何进一步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的?

正反论证。

7、至此你认为孟子的道理说清楚了吗?请理出孟子的论证过程。

8、“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句话是主张打仗的还是不主张打仗的,为什么?

看似教君王怎么打仗,其实文字背后的意思是说,真正的君子是不会随随便便打仗的,君子爱好和平,只有万不得已才打仗,如果君王热衷于打仗,那你就不是君子——可见孟子的“狡猾”

五、复习总结

1、请同学们回顾以下,孟子是怎样从吸引君王的兴趣开始一步一步引导君王,最终把君王引向孟子实行“仁政”的政治主张的?

君王听说孟子要谈论打仗的办法,一定认真聆听,经过孟子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以及从军事类比到治国方略,便会被孟子严密的论证牵着鼻子走,打心底里认为要打胜仗,治理好国家确实需要“人和”。这时,落入孟子事先布置好的圈套的君王自然而然就要追问“人和”的方法到底是什么了。孟子提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并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述。

2、通过这篇文章,你学到了哪些论证自己观点的方法?

3、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你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第7篇:小学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们在申奥胜利时的激动、欢乐和自豪。

3、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规范书写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人们在申奥胜利时的激动、欢乐和自豪。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一、谈话导入

1、每个人都有胜利的经历,请大家简单地用一两句话说说自身做什么事胜利了,胜利后感觉如何?指名述说。

2、大家说的都属于个人胜利,有没有什么胜利的事情是很多人甚至是几千、几万人努力的结果呢?指名述说。

二、创设情境

1、讲述北京申办奥运胜利那神圣时刻的画面。

2、记得这情景吗?谁看了,这是什么时刻?

3、看过的同学当时心情怎样?

三、初读课文

1、激趣: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就非常生动地描述了那感人的情景,请大家打开书,自由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描述的情景是否和你看到的画面一样。不认的字可以借助课文下边小礼物里的拼音,也可以互相请教。

2、同学读书,教师巡视指导。要求同学边读边划出难读的词、句,并把这些词、句认真读一读。

四、识字写字。

1、出示带生字的词语,指会读的同学先示范读一读,然后同学每个词读两遍,检查同学认读情况,可让同学单个读、指名领读、小组读来巩固。

2、在朗读重点词句中进一步指导认读生字。如,第一段中的“喜讯传来……”一句,第二段中的“人们挥舞……”一句,第三段中的“人们相第……”一句,都包括了较多的生字,可重点指导读正确。

3、出示单字同学认读,给这些生字找朋友,组成词语。

4、说说记字的方法,结合旧字识字,反复重现巩固识字。

5、写字指导:

引导同学发现:拥、抱、扬三字都有提手旁,都是左窄右宽的字;泪、洋都有三点水,也是左窄右宽的字。

提醒同学注意:1)、京的上横、互的下横是长横;

2)申、洋二字的竖为主笔。

3)互字中竖折的竖和横折的折笔应该向左边斜。

4)匹字的笔顺是:横、撇、竖弯钩、竖折;

5)、泪是从眼睛里流出来的,所以右边是“眼目”不是“日”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