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5-29 22:00:48

第1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父亲诚实、守信的品质,懂得“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阅读导语,导入新课

1.学生自由阅读单元导语,读后交流:这组课文我们要学习什么?我们可以怎样学习本组课文?

2.谈话导入:单元导语中说“一个人能够真诚地待人处事,总会得到大家的赞许和尊重”。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个关于真诚待人处事的故事。

3.指导读好课题。注意“中”的读音。解释“彩票”和“中彩”。

[设计意图:这是第二组课文学习的起始,从阅读导语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本组课文的专题和学习方法,为本组课文特别是这篇课文的阅读导向。解释“彩票”和“中彩”,为理解课文做必要的知识准备。]

二、通读课文,初步感受

1.学生自由读全文。要求读得准确、流利。读的时候画出自己感受较深的句子和段落。

2.指名读课文,把生字读准确,把课文读流畅。

3.交流感受:说说读了课文后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读读特别令人感动的句子。(课件出示: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成年以后,我领会到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我对母亲的教诲有了深刻的体会。(分别引导女生、男生和全体学生齐读母亲的教诲。)

[设计意图:通读课文这一环节容易疏忽。我试图把通读课文和感知文意、感受文情相结合,使学生不是为了通读课文而通读。]

5.默读课文。要求学生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6.提出疑问。教师随机对学习情况做出评价,然后梳理共同性的问题。

7.预设:这些问题大多可以归结为“母亲教诲的含义是什么”和“父亲为什么要把汽车给库伯先生”这两个问题。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设计意图:读书自问题始。教学中不仅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质疑问难,还要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培养梳理问题的能力。]

三、研读课文,深入感受

1.面对极具诱惑的奔驰汽车,父亲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这个道德难题指的是什么?(获奖汽车是留下自己用,还是还给好友库伯。)

2.父亲能留下心爱的奔驰汽车吗?如果父亲选择留下汽车,有哪些理由?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

理由一:生活拮据需要汽车。

语言材料: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生活很拮据。

(1)从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我们家生活穷困,缺钱?(“六口人”和“一人”的对比以及“全靠”可以看出父亲维持全家生计的压力特别大,“维持”表示我们家生活只能勉强继续下去。)

(2)指导朗读。带着父亲维持全家生计的压力特别大,我们家的生活勉强维持下去的感受读读这句话。

理由二:父亲酷爱汽车。

语言材料:他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

(1)怎样的“喜爱”称得上“梦寐以求”?

(2)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是父亲白天想、晚上想,甚至连做梦也想的呀。带着这样的感受读读这句话。

理由三:儿子迫切希望留。

语言材料:课文中讲中奖了,我兴奋极了,父亲却不高兴。

我几次兴奋地想上车与父亲共享这幸福的时刻,都被他赶了下来。(我为什么兴奋?当时我怎么想?)

我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中了彩还不高兴,闷闷不乐地回到家里,向母亲诉说刚才的情形。(我会向母亲倾吐、诉说些什么呢?)

“可是,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呀!”我激动地说。(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理由四:无人知晓可以留。

语言材料:母亲让我仔细……是打给库伯的。(第8自然段)

[设计意图: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心灵,引领学生在大量的语言材料中穿行,了解父亲留下奔驰汽车也是有理由的,从而衬托出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

3.正像同学们刚才谈的一样,已经领来的奖品──一辆奔驰汽车,生活拮据需要它,自己酷爱它,儿子支持留,无人知晓可以留,好友富有可以留……理由似乎很多,最后,奔驰汽车留下了吗?(还给了好友库伯。)

4.父亲为什么能做出这样的决定?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

理由一:善良母亲支持还。

语言材料:

母亲常安慰家里人:“一个人只要……一大笔财富。”(从母亲对生活的感恩和对子女的教诲两方面感受母亲的善良。)

母亲安慰我说:“不要烦恼……道德难题。”(想象母亲和父亲的交流,感受母亲的善良。)

“过来,孩子。”母亲温柔地把我叫到桌前。(从母亲巧妙的教育方式中感受母亲的善良。)

理由二:诚实本性使他还。

语言材料:母亲让我仔细……是打给库伯的。(第8自然段)

(1)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父亲的诚实?(“有淡淡的k字、留有淡淡的痕迹和听到他……是打给库伯的”感受父亲的诚实。)

(2)抓“擦”感受父亲的矛盾心理,感受父亲的诚信。

这个“k”是谁用橡皮擦过的?为什么父亲会去擦“k”字?擦掉“k”字父亲能心安理得吗?擦掉“k”字就是擦掉什么?(起码的道德、良心、诚信、志气、比金钱还贵重的财富……)

[设计意图:“擦”字的深究很有必要,可以引领学生走进父亲的矛盾心理,感受父亲做出选择的不易。一个人要做到诚信,必须做出选择,往往需要很大的勇气。]

5.理解“一个人只要……一大笔财富”和“是啊,中彩那天……最富有的时刻”的含义。

四、随文练笔,升华感受

1.练笔:我们忘不了这位善良纯朴的母亲,我们忘不了诚实守信的父亲。读了《中彩那天》这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你一定有话想对这位父亲(或母亲)说。请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2.小结:让我们像文中的父亲和母亲一样,多一份诚实的品德,多一点守信的品质。拥有诚信,我们的社会会更加富有;拥有诚信,我们的人生会更加灿烂。

第2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人们走搭石的画面美;

2、感受搭石蕴含的人性美,感受上了年岁的人摆搭石的助人为乐的情怀,体会俩人走搭石的谦让,年轻人的尊老爱老的美德;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现课文的美;

4、用发现的眼睛观察我们的现实生活,说说自己看到的美丽的风景。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在课前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的生字新词,读通了课文。在初读这篇课文后,我的脑海里始终浮现出这样的图画(出示情景图)同学们看--(潺潺流水声)这是个美丽的地方。(轻音乐起)这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流动的小溪。溪水中有一排整齐方正的石头,人们踩踏着石头过小溪,这石头就是搭石。在作者眼里,最美的就是这家乡的搭石!(板书: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二、提出疑问

出示句子: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齐读句子。风景是供观赏的自然风光、景物,作者家乡的风景是那么优美、迷人,再读。

作者认为家乡的搭石最美。(稍顿)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1、为什么说搭石构成了一道风景呢?

2、搭石美在哪里呢?

三、导学解疑

搭石美在哪里?这节课,我们一起去研究、一起去感受。

出示自学提示:

a.默读课文2-4自然段。

b.想想:你是从哪儿体会到家乡搭石的美,

把相关的句子用“--”划出来。

c.把自己划出来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想一想:那是一道怎样的风景?

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学。教师巡视自学情况,收集信息。

1、看得见的风光美

你从哪里看出了搭石美?

(出示句子):

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你从哪里读出了美?①、②可以任意先说。

①一行人走搭石,动作有什么特点?协调有序?(和谐一致,配合得当,动作整齐,不显杂乱)

在这里是说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就紧跟上去,没有人抢路,也没有人突然止步。

我们也一起到搭石上去走走,男生走前面,读“抬起脚来”;女生走后面,读“紧跟上去”。

前面的--

男生:抬起脚来。

后面的--

女生:紧跟上去。

前面的--

男生:抬起脚来。

后面的--

女生:紧跟上去

前面的--

男生:抬起脚来。

后面的--

女生:紧跟上去

整齐的动作,伴随着踏踏的声音。这哪里是在行路啊,分明就是在舞蹈。再读--

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②你还从这段话哪里感受到了美?

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清澈明净的水波在荡漾.就是描绘水面波纹荡漾的样子;形容人影多,姿态美。)

请你描绘一下这样的画面。

抽2-3生描述。(清波,人影,清波人影)

学生描述后。

多美的画面啊,请你读读句子。

③搭石,如同一排琴键,搭石上,人们灵巧的跳动着,水面上漾起粼粼波纹,人影、树影、云的影子,散开了,又聚拢来了。这样的景象真像一幅画,真像一首小诗,出示:

一行人

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

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

抬起脚来,

后面的

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

画一般的美感。

谁愿意来读读这首绮丽的小诗?

我们一起像她这样读读吧。

出示句子: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协调有序、和谐美好、如诗如画、富有诗意、有声有色、动静结合、有动有静 风景。

2、让人感动的心灵美

一行人走在搭石上,是一道如诗如画的风景,这是看得见的风光的美。在课文中,更有一种看不见,却让我们感动的心灵的美,你有没有发现?你从哪里感受到了?

学生找句子。教师出示: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学生谈感受。

把自己当作那位摆搭石的大叔、大婶,自由地读一读,体会一下大叔、大婶的内心想法。

大叔、大婶摆搭石过程中有哪些动作?

①动作:放下找来搭上踏

透过大叔、大婶的动作,你猜猜他们可能会怎么想?

抽3-4生回答。

你谈得真好,你已经走进了摆搭石的大叔、大婶的心里,请你读读这个句子吧。

②内心:满意

摆好了搭石,老人感到满意了,(老师划出“满意”),老人心里会怎样想?

抽生说。

摆好了搭石,老人感到满意,脸上会浮现出怎样的表情?

抽生说。

(引导学生关注句首的“急着”)摆搭石前,大叔大婶的神情是怎样的?

急着要去办的事情还没办好,为什么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和摆搭石相比,他们觉得这些事情都不重要,因为搭石关系到行路人的安全。)

③连词:无论(连词:不管;不论。假设条件关系的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只要(连词表示充足的条件,下文多与“就”或“便”呼应)一定(必然;确实无疑。)直到(一直到)才

摆搭石的老人心灵真美!你还从哪些词获得了这样的感受?

学生谈感受。(无论,不管大叔、大婶遇到怎样着急的情况,都会停下来,摆搭石。)

你设想一下,他们可能会遇到哪些着急的情况?(急着去看病,忙着走亲戚,忙着接孩子放学,忙着去赶集)

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不管有多忙,都要停下来摆搭石。

他们心里总是装着别人,总是为他人着想。这是金子般的心灵啊,让我们一起来赞一赞他们吧,齐读这句话。

出示句子: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 为他人着想、舍己为人、无私奉献、一心为人、乐于奉献、关心他人 风景。

2、两个人走搭石

你还从课文的哪个地方感受到了这种心灵的美?

学生找句子。教师出示: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①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互相谦让、关系融洽、互相尊重、互敬互爱)

请你读读这句话。

多么和谐的一幕啊!

②两个来过溪的人中有一个老人,又是怎样的情景?

学生找句子。教师出示: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①默看这句话,你觉得哪个词打动了你?(伏下)

请你做做伏下的动作。

是的,年轻人就是像这样,恭敬地弯下腰,老人就能轻而易举地爬上年轻人的背。老人就可以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

②过了河,你需要老人给你道谢吗?为什么?(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按道理就该这样。年轻人不需要老人的道谢,老年人不用给年轻人道谢,也许只是微微点头一笑,或许只是和年轻人拉拉家常话。)

已经过小溪的老人,他也曾经年轻过,他也曾经--

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

这位年轻人,他将来也会变老,也一定会有年轻人--

伏下身子背他过去

透过这个伏字,你感受到了什么?(尊老敬老)

透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感受到了什么?(尊老敬老已经成为了人们的习惯、当地的风气)

在这里,在这溪边的五、六个村子里,互相谦让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尊老爱老已经成为了一种传统。

根据老师的提示读读这段话,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

生读: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

生读: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③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啊,假如怀抱着宝宝的妈妈来走搭石,假如

学生接着说。

有了这么多的假如,谁又会怎样做,并且把它当作理所当然的事呢?(抽3名学生口头回答)

出示句子: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互相谦让、尊老敬老、互相帮助、扶老携幼、团结友爱、民风淳朴 风景。

四、整体感受

1、自由地有感情地读课文2-4自然段,感受搭石构成的一道道风景。

你觉得最美的是哪道风景?学生自由说。(引发争论,明白风光之美需要人来欣赏,更需要人来营造。)

2、我们从搭石中,读出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出示小诗)读:

搭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一行人走搭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如诗如画的风景,

一个人摆搭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一心为他人的风景,

两个人走搭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助人为乐的风景。

家乡的风光美,

家乡的人心灵更美!

五、回归生活,说风景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像这样的一道道风景,你发现了吗?请用“ ,构成了 的一道 的风景”的句式写话。

学生说。(学校里拾纸屑,关门窗,摆放文具,走出教室时摆放凳子,上下楼梯协调有序,路队整齐;校外公共汽车上,主动给老人、残疾人让座;家里父母孝敬老人,父母谦让。)

同学们,到底什么是美?什么才最美?抽几名学生作答。(高尚的品德,替他人着想,善良的心地)

所以,我们不光要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我们更应该用我们的双手去营造生活中更多的美!下课!

板书:

搭 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第3篇: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交流感受到的父母之爱及对父母之爱的回报,注意用具体事例表达真情实感,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2.写父母对自己的爱要表达真情实感,语句通顺。

3.能发现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述。

4.认读与树木有关的形声字,背诵古诗《游子吟》。

5.展示综合性学习成果。

课前准备

1.选定凝聚着父母之爱和回报父母之爱的照片、录像、玩具或小礼品等。

2.准备为回报父母之爱而做的礼品。

3.邀请学生家长参加口语交际课

口语交际

导入课题,激发交际兴趣

同学们,在这几天的综合性学习中,我们一定了解到了很多感人的事情。父母的爱情深似海,我们在爱中一天天长大。今天,就让我们把自己感受到的爱表达出来,与同学、老师、父母一同分享。(板书课题)

回忆感人事例,同桌交际

拿出课前准备的记录或物品,回忆一下你所了解到的故事,然后同桌间互相说一说。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问,在交际中把事情的细节回忆清楚。

小组交际,邀请父母一同参加

1.组员轮流说,拿出课前准备的物品,向同学和父母介绍。

2.在听的过程中,可以直接向同学的父母提出问题。

3.推举出代表参加全班交流。

全班交际

1.各组代表轮流上台,展示综合性学习收集的物品,并介绍物品后面所蕴藏的感人故事。

2.对自己的父母说几句话,说说自己应该怎样爱他们。

(如:大家看,这张照片是我刚四十天时拍的。我依偎在妈妈的怀里,正甜甜地笑呢。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我通过采访奶奶了解到,原来我小时候爱哭,是因为我肚子疼。每天夜里我都哭得妈妈没法睡觉。每到那时,妈妈就把我的肚子紧贴在她的肚子上,抱着我在屋里遛来遛去,一遛就是一两个小时,有时我哭得太厉害了,妈妈又着急又心疼。奶奶说我出生后的三个月,一直这样,而妈妈因为总抱着我,累出了肩周炎。

妈妈,我想对您说:您为我付出得太多了。我一定要好好学习,还有锻炼身体,让身体棒棒的,等您老了的时候照顾您)

3.回答同学提出的问题。

模拟采访,家长学生交际

1.我们刚才听了那么多感人的故事,知道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深沉的、宽广的,更是无私的。我们可能有许许多多的话想对爸爸妈妈说,也可能有许多问题要请教别的同学的父母。下面我们就请刚才到台上交流的同学的父母到前面,我们根据刚才同学所介绍的感人事,来采访这些叔叔阿姨,好吗?

2.在学生与家长的交际中,进一步感受亲情之爱。

与自己的家长自由交谈,沟通情感

习作

拓展思路,激发习作兴趣

1.同学们,我们刚刚上完一节洋溢着爱的口语交际课,那些感人的事例我们终生也不会忘记。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父母对自己的爱。先自己想一想写什么。

2.自由发言,互相启发,拓展思路:可以写自己在口语交际课中讲过的事,也可以写在综合性学习中了解到的其他事,还可以写自己和父母之间其他感人的事。记住:只要是爱的故事,无论大小,无论远近,都值得我们用心去写。

鼓励有个性的表达

1.我们这篇习作的第一读者将是我们的爸爸妈妈,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写,才能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孩子的理解并铭记他们的爱呢?让我们小组内讨论一下。

2.各组说一说你们讨论的写法有几种(如,写信,给自己的习作绘制插图,附上照片,在习作前给爸爸妈妈写几句话等)。明确:只要表达了真情实感,把感人的事情写清楚、写具体,爸爸妈妈一定会将我们的习作当做最好的礼品。

进行习作,注意书写工整、语句通顺。教师对部分同学进行个别指导

延伸课外

1.同学们,我相信我们的每一篇习作都表达了我们与父母之间最真挚的爱,就让我们把这篇充满真情实感的作品献给爸爸妈妈。回家后,请读给父母听。

2.让爸爸妈妈对你写的内容提出意见,我们认真改一改,再请他们在我们的习作后写上批语,做上“星级评价”。

我的发现

1.自读两组句子。

a.读句子,注意加点的字,想想它们的意思。

b.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2.交流自己的发现。

a.指名说说“光”和“抽”在不同句子中不同的意思。

b.联想发现:你还发现了哪些字也有这个特点?

如:花

a.公园里的花可多了。

b.奶奶眼睛花了。

c.我不乱花钱。

d.林子里鸟可真多,有白的,有黄褐的,还有花的呢!

总结,拓展

我国的汉字大多一字多义,了解一字义的现象,对阅读、写作都大有好处。理解一字多义并不困难,可以联系上下文,可以查字典,还可以向人请教。

日积月累

读读认认

1.自由读儿歌,不会的主动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2.比赛读,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3.自由认读生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识记生字的窍门。(大部分字为形声字,左形右声)

读读背背

1.自由读古诗,有不认识的字主动请教别人。

2.小组练习读,试着说说诗的大意,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练习背诵。

展示台

提出要求

这几天,无论是课内学习还是课外综合性学习,同学们都感受到了深深的爱,它是我们生命的养分,也是世界和谐美好的原因。下面我们就把父母批改过的习作以及综合性学习中为回报父母之爱的各种小制作、记录等准备向大家展示。

小组合作

1.小组成员共同商议:利用课桌搭建一个展示台,将每个组员的作品都展示出来。

2.人员分工后,动手布置小组展示台。

3.小组成员互相介绍展品的来历及制作过程,读一读父母给自己批改的作文,可以提问,也可邀请老师参加。

小组参观

各组巡回参观,在参观过程中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问。

第4篇: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以热爱家乡为主题的抒情散文。文章采用了先叙述后抒情的写法,首先用清丽脱俗的语言描写了故乡朴实无华的芦苇多而美的特点,接着自然而然地引发了对儿时与芦苇有关趣事的回忆,通过吹芦叶哨、折芦叶船、捉纺织娘等往事,抒发了对儿时生活的追忆之情以及对自己家乡的怀念之情。全文用轻松细腻的笔法娓娓叙说着童年的欢乐生活。生动感人,主题鲜明,同时文中生动优美的词句也是学生学习语言,培养语感的好材料。

【设计构想】

本文的设计构想很简单也很朴实,芦苇之美部分的学习重在文本体会,趣事部分重要自学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排比部分重要积累,通过读文和师生、生本之间的互动,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用文字表达的美与趣,培养学生语感,初步体会读书带来的美与惬意。

【教学目标】

1.认识要求认识的9个生字及词语。通过自读理清文章结构,概括三件趣事。

2.通过反复品读,结合课文体会“恬静”“飘逸”“缤纷的记忆”等词语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芦丛美景和童年趣事。

4.在朗读和品读中感受课文准确、形象的语言和热爱故乡的情感,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5.学习抓重点词语读书、联系生活实际读书和想象画面读书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诗词导入,揭示主题

板书:故乡。对于游子来说,故乡是抹不去的情丝。《诗经》中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想起故乡,就想起故乡的杨柳,王维有言“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想起故乡,就想起故乡的……(梅),余光中有言“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想起故乡,就想起故乡的……(长江水)(课件展示,学生读诗句)故乡的一景一物都融在了游子的血液中,不同的人用不同的事物寄托他对故乡的怀念与热爱。对于作家樊发稼来说,想起故乡,就想起故乡的芦苇。老师板书(芦苇)。

齐读课题。

二、自读识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尤其是含有本课生字的词语要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通顺。

2.学习词语。

芦苇、缤纷、密如蛛网、恬静、飘逸、口哨、舵手、纺织娘、包裹

舵手,看舵的偏旁你就一定知道它跟什么有关?那什么是舵手呢?舵:控制行船方向的设备,多装在船的尾部。那你能猜出舵手的意思吗?你瞧,有些词通过查字典或猜想也可以知道词义。

再看“纺织娘”,你知道指的是什么吗?见过吗?(看图片了解纺织娘)你能快速地在书中找到描写纺织娘的句子读一读吗?“纺织娘通体透明,头上长着两根细长的触须,身上裹着两片薄薄的玻璃纸似的羽翼。”你瞧,作者抓住了纺织娘身体、触须和羽翼特点,仅一句话就让我们知道了纺织娘的外形,写作时抓住事物特点多重要呀!

好了,同学们,其它的词语我们会在读文的过程中学习。

3.字词我们都认识后,相信读文更没问题了。请同学再一次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谈谈你的体会。

(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出美景和趣事,板书)

三、导读探究,感悟积累

(一)体会芦苇之美

1.师:那我们就先来感受故乡芦苇之美吧。

问:谁来读读文中描写芦苇之美的句子?(一片片,一簇簇……)

(课件出示)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句话,说说故乡的芦苇有什么特点?(多、长、绿、轻)

谁能再来读读这句话,再来体会一下芦苇的特点。(2人)

读着读着,你体会到那份“恬静和飘逸”了吗?(课件变红)说说你的感受?你瞧,我们读着读着,就明白了很多词语的意思呢。

那我们就读出这份恬静和飘逸。(指名读)

2.师:正是这芦苇给乡村平添了几分恬静和飘逸,所以作者发着内心地说……(出示课件复沓1:多年来最令我魂牵梦绕、永远不能忘怀的,就是故乡的芦苇——就是那些看来似乎很不起眼的、朴实无华的芦苇。)

(二)体会事情之趣

1.师过渡:这样朴实无华却飘逸美丽的芦苇在家乡随处可见,春天来临,它便给孩子们带来了乐趣。

请同学默读第7、8、9自然段,思考:试着用简短的句子或短语概括每件事,写在这一段的旁边;再思考你从哪些文字中感受到了这份童年的快乐,将句子画下来。

2.请同学们再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商量一下你每件事概括的语言,看能不能最简单;再把你画的句子读给同学听听。

3.汇报交流

概括:吹芦叶哨、折芦叶船、抓纺织娘

(读的过程中教师重点指导朗读)

4.复沓2:正是因为有了芦苇,才有了我们童年的这些趣事,所以作者说“多年来最令我魂牵梦绕、永远不能忘怀的,就是故乡的芦苇——就是那些看来似乎很不起眼的、朴实无华的芦苇。”

(三)感受缤纷的记忆

1.师:学到这,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这段话(课件出示)没学。(1读)请你先来读读这段话,说说对此你有什么疑问?(这段没有芦苇)

是呀,没有芦苇我们为什么还要写它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吧。谁来再读一读(2读)。

问:这段写了故乡的哪些事物?(小河,野花,油菜花,棉花)

问:那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生我养我的故乡呀,你给我留下多少梦幻般的、缤纷的记忆——比如:那小河,那野花,那油菜花,还有棉花。(课件出示,让学生体会这样体现不出缤纷的记忆,不美)

师:那我们就加上这些词一些来体会那缤纷的记忆吧,齐读(3读)。

师:你想看看这些美景吗?(课件出示图片,边看边读句子,4读)

2.师:这些事物如此之美,而最让我魂牵梦绕的却是故乡的芦苇,由些我们更能体会到芦苇对作者的重要了,这也就是写这些美景的原因,更衬托出不起眼的芦苇的与众不同了,所以作者说(复沓3):“然而,多年来最令我魂牵梦绕、永远不能忘怀的,却是故乡的芦苇——就是那些看来似乎很不起眼的、朴实无华的芦苇。”

四、回归整体,体会情感

师: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让我们感受到了故乡的芦苇给我们带来的乐趣,所以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抒发自己的情感。

(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五、单元整合,训练说话

师:故乡的芦苇是本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后面我们还要学习《老家的萤火》,它们的相似之处就是用具体的事物表达思乡之情。虽然我们还不曾远离故乡,但我想故乡也一定有你难忘的事物,你能想一想,用这样的话来说一说吗?“想起故乡,就想起故乡的……,因为……。我爱故乡,我爱故乡的……”

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故乡永远都藏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第5篇: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研读两研究报告,了解撰写研究报告的撰写研究报告的基本方法,讨论撰写研究报告。

一、研读研究报告,领悟要点

1.认真研读两研究报告,思考:两研究报告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小组讨论。

3.课堂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

(1)相同点:

①两个研究都有明确的结论。

②都有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过程。

(2)不同点:

①《奇怪的东南风》的思路:记录信息—→分析信息—→请教别人—→得出结论。

②《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的思路:问题的提出—→调查方法—→调查情况和资料—→结论。

③两研究报告的语言个有特点:前一语言更形象生动一些;后一更平实一些。

二、充分讨论,准备撰写研究报告

1.根据前一阶段理的资料,小组内讨论:

(1)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拟定研究报告的标题

(2)我们的研究的结论是什么?

(3)我们有哪些治疗?可以怎样表达?

(4)我们采取哪一种研究报告的写法?

2.课堂交流讨论结果,相互借鉴启发。

3.取长补短,进一步讨论。

三、小组合作,撰写研究报告

1.确定组内执笔的同学。

2.一边讨论一边拟写初稿。

教后记

优点:了解撰写研究报告的撰写研究报告的基本方法,讨论撰写研究报告。

缺点:个别学生不会搜集研究资料。

第6篇:语文教案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出示课件:阳光洒满大地

1.导入。老师板书课题后,问学生:“你们喜欢阳光吗?为什么?这篇课文中所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候的阳光?由此引出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2.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要借助汉语拼音多读几遍。读完后标出自然段。

3.文中的主人公叫什么名字?(佳子)“佳”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查字典。(好、美的意思)佳子的人就像她的名字一样美好、可爱。

(二)学习课文1—3自然段。

1.请同学们小声读1—3自然段,体会佳子当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轻松、愉快、高兴、开心、快乐、舒畅)你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体会出来的?说给大家听。

2.投影出示句子:“啊,大自然多美呀!”指导学生读这一句话。“啊”表示惊异、赞叹,读音要拉长一些。“多”要读重音。

3.第三自然段中是怎样描写大自然美丽的?请同学再读课文。

(三)看本课插图,进一步体会大自然的美丽。

1.请一个同学读1—3自然段,大家看图听读。(评价朗读)

2.练习把句子说具体。看图填空。

投影出示:(1)草地上开满了花儿,好像。(可以填:一块巨大的花地毯。也可以填:一座巨大的百花园。)

(2)小鸟在天上飞着,好像。(可以填:对佳子说:“早晨好,小姑娘。”也可以填:在和佳子比赛谁的舞姿最美。)

3.练想象,练语言。

(1)说说图上还有哪些美丽的景物文中没有写出来,要边观察边说。

(2)想象一下,还有哪些景物图上没有画出来,请你边想象边说。(蓝蓝的天上飘着几朵白云,河边有几棵柳树,长长的枝条随着微风摆动。碧绿的草地像绿色的地毯。小河静静地流淌,小鱼在河里欢快地游着,微风轻轻地吹着,像妈“该、孩”是形近字,右半部分相同,要从偏旁上加以区别。这两个字的右边部分很容易写歪,特别要写好三、四、五笔。看第三笔撇折的起笔。并不是在上面横的中间,而是要偏左一点。第四笔和第五笔这两个撇,不一样长,第四笔长一些,第五笔短一些,而且要稍稍错后。学生练写。

“孔、孙、孩”这3个字都是子字旁,要与“子”相区别。请同学们说说哪儿不一样。(“子”的第三笔是横。子字旁的第三笔是提,而且要写得瘦一些。)“孔”和“孙”的右半部分都要高一些。请学生书写这三个字。

“忍、您”这两个字都是心字底。“忍”是上窄下宽的结构。上面的点要顺着撇的方向往左下方斜。学生练写这两个字。

“哭”:上面的两个口就好比是人的两只眼睛,下面的点好比是眼泪。

“乎”:重点写好第一笔和第四笔。第一笔是一个小横撇,第四笔是长横,要压在横中线上。妈的手在抚摸着佳子的脸。看,佳子在温暖的阳光中,在美丽的大自然里陶醉了!)

师生齐读:“啊,大自然多美呀!”

引导:多---------------的阳光啊!

多----------------的孩子啊

(四)学习课文4—8自然段。

老师说:阳光不仅使大自然更加美丽,也给人们带来了欢乐。佳子享受着阳光带给她的温暖和幸福,而且她还想把阳光送给一个人,送给谁呢?学生回答:送给奶奶。

1.佳子是怎么想到要把阳光送给奶奶的呢?请同学们自读第4、5、6自然段,用“”画出佳子的美好想法。读一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佳子对奶奶的爱。

2.再请一个同学读第5、6自然段,大家边听边体会,然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1)知道了奶奶的腿不方便,出不了屋子,享受不到阳光。

(2)知道了奶奶非常渴望见到阳光。

(3)知道佳子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孩子,她懂得奶奶的心思,就把奶奶最想得到的阳光包在裙子里带回家去,送给奶奶。

3.用对比的方法体会词语的意思。

投影出示句子,请一个同学读。

(1)佳子把阳光包在裙子里带回家。

(2)佳子把阳光紧紧地包在裙子里带回家。

你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佳子的孝心。她生怕阳光跑掉。她想给奶奶带去更多的阳光。)

4.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请一个同学读一读第7自然段,然后讲一讲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裙子里的阳光不见了呢?

5.当佳子为丢失了阳光急得要哭出声来时,奶奶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请一个同学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

通过奶奶的动作和语言,你能体会出奶奶当时是怎么想的吗?奶奶的心情什么样?(又激动,又感动,非常爱佳子。)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边读边圈出这些词语。(抱,很久很久)背诵第8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6.奶奶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开展小组讨论,然后各组汇报。(奶奶非常渴望得到阳光,因为阳光能使人温暖,使人舒服。佳子虽然没能把阳光带给奶奶,但她对奶奶的那份孝心,对奶奶的爱,就像灿烂的阳光一样,让奶奶心里暖洋洋的,舒服极了,比见到阳光还高兴。所以奶奶说:“阳光都跑到我心里来了。”这不仅是安慰佳子,更是赞扬佳子那纯洁的心灵比灿烂的阳光更可爱。)读、背奶奶说的话。

(五)总结全文。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觉得佳子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投影出示:

(六)拓展延伸。

佳子小小年纪就懂得把爱送给别人,多么可爱的孩子呀!我们班里也要开展“送爱心”的活动,把我们的真心和诚意送给最需要的人。我们把爱送给谁呢?用什么方式送呢?班里开展讨论。

(七)作业。

通过想象给书上的插图再添加一些景物,使大自然更加美丽。

板书设计

第7篇:语文教案

知识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了、子、门、月”4个字。认识2个笔画“横勾、竖勾”和4个偏旁“广、户、穴、尸”。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人文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农村变化很大,激发热爱生热爱学习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认字、练习朗读。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观察校园。

(二)初读课文。

学生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后,检查他们自读情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启发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这首诗押ang韵,朗读时要读出韵律来。注意读出设问句的语调,启发学生边读边想,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自然地表达出赞美新房的喜悦心情。

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四)认字、写字

1、认字

要求学生在初读课文时,边读边勾画出本课的生字,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

本课学生需会认12个生字,“哪、座、房、漂、亮、青、门、窗、香、屋、要、们”然后用开火车、当小老师、找朋友(给生字找对应的音节)、摘苹果等多种游戏形式,让学生初步认记字形、读准字音。重点指导“哪、座、房、亮、青、窗、香”的读音。

字形教学要启发学生自己动脑,运用熟字加偏旁、去偏旁等容易记忆的方法认记字形。“广”“穴”和“尸”是本课新学的偏旁。“穴”要与“宀”比较;“尸”要与“户”比较。

2、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笔画较少,可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字,“乐、子、门、月”自己说说写这四个字时应该注意什么,教师作重点提示。在写“了”之前,先让学生认识新的笔画“横勾”“竖勾”。强调“竖勾”写在竖中线上。

写“子”时,启发学生把它和“了”比较,让学生知道“子”比“了”多一横。此外要提醒学生注意“门”要先写点,“月”第一笔是竖撇。个别指导书写。

板书:

哪座房子最漂亮

了、子、门、月

第8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巩固学生对本课字词的掌握。

2、能够正确找出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3、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所学知识。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 :

一、读拼音写汉字。(5分)

chā ānɡ ū wěi duàn liàn

( ) ( ) ( )

ōu ǎ lún fān

( ) ( )

二、填入合适的词语(5分)

( )的树 ( )的基业

( )的人 ( )的树苗

( )的心 ( )的能量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5分)

枯萎—( ) 依赖—( ) 优雅—( )

四、在括号里写出带点词的反义词。(5分)

(1)、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 )的树。

(2)、忙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 )

(3)、树苗就会养成依赖( )的心。

五、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5分)

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

六、填空。(5分)

⑴林清玄,( )代作家,( ) 人。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 》)、(《 》)等。

⑵借物喻人就是借( ) ,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在课文《桃花心木》中作者借 ( ),来比喻( ),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客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⑶“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里的“不确定”是指

七、修改病句。(5分)

⑴种树的人不再来,也不枯萎了。

⑵桃花心木树苗大概一定不会枯萎的。

⑶我们要及时改正并发现自己身上的缺点。

八、读课文,把种树人回答作者问题的话概括起来简述。(5分)

例:问: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

答:模仿老天下雨,时间不确定。

1、问: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枯萎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

9、桃花心木练习题

( )的树 ( )的基业

( )的人 ( )的树苗

( )的心 ( )的能量

教学反思:

大部分同学都能较好地完成看拼音写词语、填适当的词语、写近义词等题,对于修改病句、填空和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的题部分学生完成的不好,不会修改方法,对课文内容掌握不扎实。

不全面、不深刻。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