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12-04 11:20:53

第1篇:小学语文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的江南盛产一种水果――杨梅(投影出示杨梅果图)。这是一种圆圆的小果子,遍身生着小刺,果子是紫红色的,味道又酸又甜。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写杨梅的文章――《》。(板书课题)

二、交代本节课学习任务

这节课我们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新词,并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明确目标)

三、初读课文

听课文录音,思考:作者为什么喜爱杨梅?是从几方面来写杨梅的?找出课文中有关的自然段。(整体感知)

教师引导明确。(因为故乡的杨梅有着它的可爱之处,所以,作者从杨梅树、杨梅果这两方面写出了对杨梅的喜爱。第二自然段写杨梅树,三至六自然段写杨梅果。)

四、再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

1.字的交流。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注意强调“腐”的字形结构。

(2)区别字形组词:

汁一汗 狭一峡

2.词的交流。

(1)指名读生词。

(2)引导学生理解。

细雨如丝:指春雨轻轻的、细细的、象头发丝一样。

细腻:精细光滑。

甘露:原指甜美的露水。在本文中比喻春雨的甜美。

伸展:原指向一定方向延长、扩展。本文指杨梅树得到雨水浇灌,枝叶生长迅速。

贪婪:本文指杨梅树不知满足。

(3)归类。

对于词语的理解可按三种方法进行:①先理解单个词,再理解词语。如:细雨如丝、细腻。②先查字典,再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甘露”等。③结合生活实际理解。

五、理解课文一、二自然段。

1.讲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第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开门见山地点出我的故乡所在地及,在全文起强调、突出的作用)。

(2)感情读文,要读出对故乡深深的爱

过渡:同学们能读出作者对故乡的一片深情,作者爱故乡,爱杨梅。细雨如丝的季节来了,杨梅树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学课文第二自然段。

2.自学课文第二自然段。

出示自学提示,指名读。

(1)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故乡的杨梅树是什么样子的?从文中勾画出有关的语句并理解。

小组讨论学习,教师巡回指导,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交流第一个问题:

(这一段写出了雨中杨梅的可爱。)

交流第二个问题(重点):

提问:这一段中描写杨梅树样子的话有几句?(两句)投影出示两个句子,指读第一句。

交流第一句话:

①第一句话中的“春天的甘露”指什么?杨梅树“贪婪地吮吸”表示什么?(板书:贪婪吮吸)

(春天的甘露是对春雨的比喻,贪婪地吮吸是说杨梅不知满足地吸收着春天的雨水)

②在这句话中,作者采用恰当的比喻,把春雨比作甘露,而且把杨梅树当作人来写,从表面看是说杨梅树不知满足地吸收着春雨,而实际是在写杨梅树的什么?(长得快、茂盛、生长旺盛……)作者这样写说明了什么?(说明作者非常喜欢杨梅)因此,我们在读这句话时一定要注意语气的欢快。

③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句。

理解交流第二句话:

①文中的第二句话又是怎样写杨梅树样子的?(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

板书:伸展枝条

叶子欢笑

②杨梅树真的会像人一样“伸展”和“欢笑”吗?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什么?请同学们认真比较下面两组句子,找出答案。

(投影出示)

①杨梅树四季常绿的枝条和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生长着。

②杨梅树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

教师引导理解第二句里作者把杨梅树当作人来写,是为了形象具体地突出杨梅树在雨雾中旺盛生长的样子,因为作者非常喜欢杨梅,所以这样写。因此,我们在读句时应用赞美、欢快的语气来读。

③有感情朗读第二句。

六、总结、扩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了作者是从杨梅树和杨梅果这两个方面来写杨梅的;在理解词语方面,能利用平时常用的三种方法进行理解。但在今后,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七、完成作业

1.抄写课文中生词1遍。

2.预习课文三至六自然段,思考:杨梅果哪些地方惹人喜爱?

3.预习课后70页练笔:选好一种家乡的特产,先说一说,按一定顺序把特点说清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课文是从几方面来写杨梅的?杨梅树是什么样子的?

二、交代本节课学习任务

上节课我们讨论了文章的前两段,作者把雨中的杨梅树当作人来写,写出了杨梅树的可爱。那么杨梅果又有哪些地方惹人喜爱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的三至六自然段,学完课文之后,我们进行练笔,把家乡的特产用一、两段话写下来。

三、学习三至六自然段

指名读文,思考:杨梅果的哪些地方惹人喜爱?(整体感知)

(课文是从形状、颜色、味道这三个方面写出了杨梅果的可爱。)

过渡:惹人喜爱的杨梅树在春雨的滋润下生长旺盛。那么,杨梅结果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呢?作者在第三自然段告诉了我们答案。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一段写出了杨梅的结果时间,在全文中起到了桥梁的连接作用。)

2.自学课文四至六自然段(重点、难点)

出示自学提示:课文是怎样把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等特点具体描写出来的?

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全班交流。

交流第四自然段:

(1)这一段主要写什么?找出课文有关的语句。

(这一段主要写杨梅形状的特点:圆圆的、遍身生着小刺)

(2)这段共几句话?每句话在写什么?

教师指导理解(这段共3句话,第一句写杨梅圆圆的、遍身生着小刺。第二句写杨梅果的刺随着果实的成熟会变软变平。第三句写舌尖触到杨梅刺的感觉)

(3)作者是怎样把杨梅形状的特点写具体的?

(作者为了把这一特点写具体,并不是单一的只描写杨梅的形状,而是同桂圆进行了比较)

(4)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请同学们认真分析下面两句话。(投影出示)

(通过比较,理解第一种写法更生动、直观、形象,读了以后,使我们感觉到像真的看见了一颗杨梅)

教师指导:圆圆的杨梅遍身生着小刺,毛茸茸的,非常可爱。而且,舌尖触到小刺时会有一种舒服爽口的感觉,同学们喜不喜欢?想不想把这段带着喜爱之请读给大家听一听?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教师范读后指名读。

按自学提示自学第五自然段,自学提示:

①这一段主要写什么?从书中找出有关的语句。

②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什么?

③作者是怎样把这一特点写具体的?

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教师引导理解:

(1)这一段主要写杨梅颜色的特点。杨梅的颜色由生到熟是变化的,先是淡红,随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的了。

(2)这段共三句,第一句写杨梅果颜色的变化;第二句进一步说明杨梅果的颜色,因为太红像黑的;第三句写果肉及汁水的颜色。

(3)作者为了把杨梅颜色的变化写清楚,抓住了杨梅颜色变化先后顺序的词语(投影出示第一句话,用笔点出“先……随后……最后……”)。

(4)仿照第一句进行说话练习

指导:请同学们用这组词语较连贯地说一说苹果由生到熟或太阳升起时颜色的变化。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并交流

教师指导:这一自然段从杨梅果的外面写起,写出了颜色的变化,然后从外到内,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果肉及汁水的颜色。作者按一定顺序写出了杨梅颜色的变化,既具体又可爱,作者这样写,说明了什么?(对杨梅有一种喜爱之情)(板书:喜欢杨梅)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读这一段呢?

①教师有感情地背诵这一段,并演示复合投影片(3张,能体现出杨梅颜色的变化)。

②再指一学生读,另一学生黑板演示:用彩色粉笔涂出杨梅颜色的变化。

自学第六自然段

(1)总结四、五自然段的学习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答出(先弄懂这个自然段讲什么,再看看这段共几句话及每句话的意思,最后分析作者是怎样把这一特点写具体的。)

(2)小组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以下问题:

①这一段写出了杨梅味道的特点是又酸又甜。(板书:又酸又甜)

②这一段共4句话。第一句讲杨梅由生到熟,味道由酸到甜。2至4句写“我”小时候由于贪吃杨梅,牙齿被酸倒了的事。

③作者在这一段中为把杨梅味道的特点写具体,用“我”小时候贪吃杨梅,牙齿被酸倒的实例加以证明。

④提问: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教师引导理解(这样写,读后让人感到亲切、真实,我们也好像同作者一起品尝到了杨梅那惹人喜爱的味道,这样写说明作者爱杨梅、喜欢杨梅。)

⑤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学生练读后指名读。

(3)配乐朗读三至六自然段,再次感受作者具体生动的描写。

四、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思考:作者为什么能围绕“可爱”这个意思,把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的特点写得具体生动呢?

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明确(这篇文章之所以写得具体生动,亲切感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作者对杨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进行了细致地观察。(板书:按顺序 抓特点)不仅观察了杨梅树,而且观察了杨梅果,不仅观察了杨梅的静止状态,而且留心杨梅的发展变化,不仅用眼看,用手摸,而且放到嘴里品尝了。因此,同学们在今后一定要注意留心观察,学习作者这种观察事物的方法。)

五、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师引导明确(作者能把杨梅的特点写得具体生动,一方面注意了按一定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另一方面因为作者对杨梅有一种喜爱之情(指板书),作者只是单单喜爱杨梅吗?(指课题)还对故乡有热爱之情、热爱故乡。)(板书:热爱故乡)

六、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三至六自然段,1.理解了课文内容,并知道了作者围绕“可爱”这个意思,把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的特点写得具体生动。2.学习了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七、课堂练笔

1.指导学生练笔的要求:写一种家乡特产,按一定顺序把特点说清楚。

2.全班交流:你想写什么?

3.教师再次明确要求。

(1)要按一定顺序写出特产的特点,从而表达自己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把要说的话写下来,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

4.小组内练习说。

5.指名试说,师生共同评议。

6.学生动笔写。

八、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1.写你爱吃的一种水果(如:苹果、草莓、西瓜……),抓住它的形、色、味的特点去描写,要具体,语言要生动、通顺。附《石榴》供参考

2.模仿课文,写你所喜爱的一种家乡特产。

第2篇:小学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大自然,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 识字——12个;巩固学过的字;渗透性识字;初步接触多音字。

3. 写字——6个;“小”作偏旁的变形。

4. 词、语、句——学习“谁在哪里干什么”的句子;理解文中比喻句的意思。

5. 阅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6. 口语交际——“老师,请您评评我的字”

7. 学法和习惯——基本掌握听读识字的方法;开始培养自检,互检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1. 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 用听读法识字。

三、教学难点:用听读法识字。

四、教学方法手段:讲授、谈话、演示、创造性作业等。

五、教具准备:幻灯片,字词卡,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古时候,人们就想飞到月亮上去,我国民间就有一个神话故事叫《嫦娥奔月》,说的是人间有一个叫嫦娥的姑娘听说月亮上很美,于是想尽了一切办法,飞到了月亮上。当然这只是个神话。现在我们人类不但已经登上了月球,而且还能乘宇宙飞船再回到地球上来呢!【说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2.今天怎么不见我们的好朋友丁丁了 ?

【说明:卡通人物丁丁更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

(二)指导看图

1.示图:丁丁在什么地方?你怎么知道他在月亮上?相机贴词卡在图的相应位置: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说明:在培养观察能力的同时,将具体事物与词组一一对应,具体情境更有利于一年级学生的识字。】

2. 原来丁丁到月亮上旅行去了,你有什么问题要问丁丁吗?

【说明:孩子的好奇心由此被激发。】

(三)读文

1.板题,理解课题的寓意。

2.反复练习,读熟课文:

(1)自己练读,画出不会读的字。

(2)教师带读,学生留意自己不会读的字。

(3)学生再读课文,若还有不会读的字问一问旁边的同学或老师。

(4)指名读文,众生评议。

(5)教师范读,学生评议后标出停顿。

(6)齐读课文。

【说明: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要从小培养。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朗读的规律,训练朗读的基本技能。】

(四)认字

1.示词组卡,全班认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板叠词卡,这几个词有什么特点?

示“弯弯的月儿”,比较“弯的月儿”弯?还是“弯弯的月儿”弯?教师范读,生练读,同法练读“小小的船”、“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说明:留给学生发现的空间,在发现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

3.感情朗读课文:

丁丁说小朋友读的真好,把月儿读得弯弯的,把船儿读得小小的,把星星读得闪闪的,把天读得蓝蓝的,他还想听小朋友读一次课文,你们愿意吗?一边读一边想象可爱的星星、月亮、天空。

【说明:充满童趣和美感的语言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表现欲,以加深对诗歌意境的体验。】

(五)认单字

1.示贴有字卡的小黑板:小朋友看,谁来了?

2.“谁来当当小老师?”会读哪些字就拿下字宝宝,领大家读一次。 组词重点:里、月 多音字:只

3.小组合作识记一类字:

分析部件:只、尖、里字理识字:月数笔画:在、见编儿歌:只、尖猜谜语:月

【说明:“宝宝”形状的字卡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满足了学生个体的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又使教师真正地站在了组织者、引导者的位置。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前提下合作记字。】

4.拓展识字方法:丁丁说其实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能见到字,比如说电视里、商店里、街道上的广告牌等,你平时还在哪里见过这些字?

【说明:沟通课堂内外,努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5.同座互检生字掌握情况。

【说明: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6.游戏:猜猜他是谁?

【说明:游戏的魅力在于激趣。】

7.自由组合进行拼句游戏:摘果子,做拼盘。

【说明: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进行变句的训练。】

(六)音乐欣赏,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1.播放歌曲《小小的船》,第一遍跟唱,第二遍根据自己的想象做动作。

2.配乐朗诵,练习背诵。

【说明: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与艺术科交叉渗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体验。】

3.丁丁说弯弯的月儿像小船 ,你觉得月亮还像什么?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

4.大家想象丁丁那样到月亮上去看夜空吗?闭眼,听音乐,放松,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说明:教学的结束并不是学生学习的结束,学习的延伸既有趣又有意义。】

(七)写字

1.观察书上田字格里的字,你认为哪个字难写?

【说明:由学生通过观察去发现,教师则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突破难点。】

2.多媒体演示“里”,“在”的笔顺,生书空。

3.余下的字,指名说笔顺,多媒体演示,一生领书空。

4.观察字的笔画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和同桌说一说,指名说。

5.指名二人在灯片上写字,众生观察,对比,评议。

6.学生练写生字。

【说明:基本书写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7.口语交际训练:老师,请您评评我的字。

第3篇:小学语文教案

一、教材编排的特点

《我们家的猫》这篇课文分两段写了我们家的大花猫。第一段先总写大花猫的性格古怪,接着分三层写了猫古怪的具体表现。第二段也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写了花猫小时候的淘气可爱。

“一要真实、二要具体”是本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因此,教学重点要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猫写得真实、具体的。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①了解作者笔下猫的特点;②学习本课9个生字,理解“古怪、尽职、屏息凝视”等词语,会用“勇猛”“生机勃勃”造句。

操作目标:①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猫的特点,真实具体地进行描写;②品味“说它……吧”“蹭”“……踩印几朵小梅花”“生机勃勃”等词句,学习精彩的语言,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③借助课文内容与插图,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思维能力;④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情感教学目标: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激发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了解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猫的特点的。2.结合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进行词句训练和朗读训练。

教学难点:学习抓住事物特点真实具体地描写的方法。

四、教学设计与依据

本文教学分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借助“预习”,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借助工具书等自学生字新词;给课文分段;质疑,提出问题。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学习1-3自然段。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学习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

下面,重点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在第一课时学习的基础上,分五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质疑导入

首先,回忆课文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大花猫的性格特点,并要求学生说说怎么理解的,接着,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第一课时质疑情况提出教学目标,即了解体会课文是怎样真实具体地描写猫“性格古怪”的特点。(这一设计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和需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给学生学习以明确的导向、定位)

(二)尝试自学

1.提出要求

本文语言简洁明了,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阅读读懂课文内容。根据这一特点,上课伊始,就放手让学生自学。根据本课的学习重点,要求学生边读边画出具体描写大花猫性格特点的语句。

猫的特点具体描写

老实

贪玩

尽职

2.学生自学

3.自学反馈

以填表格的形式分段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如:读第1自然段,填表

(安排学生自学,要有要求,要保证足够的时间,要有评价,才能达到切实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让学生动脑动手,通过圈画批注培养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研读品味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研究学习课文的语言,并通过语言训练学生思维。

1.学习第1自然段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在我们眼前出现了老实的猫、贪玩的猫、尽职的猫,哪种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为什么?

(本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怎样把猫的老实、贪玩、尽职写具体的。同时,精心设计有思考价值,有一定思维难度的问题,给学生留有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火花)

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并强调作者细致地观察了猫,才把猫的性格特点写得很具体。接着,教师进一步说,作者不但描写具体,写法也独到,请比较两组句子,①能换成②吗?为什么?

①说它老实吧

②它很老实

①说它贪玩吧

②它很贪玩

通过讨论,学生体会到句式①是通俗的说法,同时还包含着作者的喜爱之情。

(这种有特色的语言现象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所以拿出来重点训练,让学生领会语言运用的准确恰当。学习语言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犑耗阆不独鲜档拿ā⑻巴娴拿ā⒒故蔷≈暗拿呢?

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读,请同学们听听他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或者还有哪些地方没注意到。

(在理解内容,体会语言的基础上训练朗读,读有要求,有评价,同时,让学生自主选择朗读内容,猫的“老实”“尽职”固然可爱,猫的“贪玩”也允许学生喜欢,突破学生头脑中的思维定势,是求异思维的一种训练形式)

2.学习第2自然段

本段学习重在选取典型的语言让学生品味,并通过语言训练想像思维,训练语言表达。

首先,让学生品味“蹭”字:“蹭”是什么意思?谁能表演“蹭”的动作?大花猫在“蹭”主人时,心里可能在想什么?

(表演既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想像大花猫的心理活动既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表达能力,又有助于体会大花猫的可爱)

接着,让学生比较句子:①和②哪句更好?为什么?

①……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②……在稿纸上踩印几个小黑点。

联系以前学过的'《雪地里的小画家》,通过比较,学生不难明白,第①句更形象,更能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课后“思考·练习3”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最能表达作者喜爱猫的感情的句子,句①可以说是最典型的一句,通过这一训练,学生完全可以举一反三,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师:那么,大花猫在主人写作时给主人“画”上几朵“小梅花”,它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请你用大花猫的口气说说。

(有意把“踩”说成“画”,是为了更好地把学生带入情境,凭借语言训练思维,学生可以从“与主人比赛”“给主人娱乐”等方面想像,只要合理就行,没有标准答案,有助于发展求异思维)

然后,对“丰富多彩”“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等词语,让学生通过模拟猫的叫声进行理解。

(词语理解的方式很多,形象地理解,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后,对大花猫给自己解闷和不高兴时一声不出的心理进行想像,感受猫既乖巧又倔强的性格特点。体会猫的特点,进行表情朗读。

五、练习运用

第3自然段比较简短,重点抓了“勇猛”一词的学习。首先要求学生用“勇猛”说一句话,再针对课文第一幅插图,加上“实在”或“的确”说一段话。最后,看图,以“我们家的大花猫的确(实在)勇猛”为中心句说一段话。

(学习是为了运用。本课的训练重点之一是学习作者怎样具体描写猫的性格特点,本环节力图让学生学以致用,既仿又创,仿有基础,创有空间。另外,教材将第一幅插图安排在第一自然段后,是要表现大花猫屏息凝视捕捉老鼠的情景,是课文内容的延伸,这里,把“勇猛”的学习与这幅插图联系起来,可以说是一种巧妙的结合)

最后,要求学生用“说它……吧”的句式,说2、3自然段的内容。如:说它温柔可亲吧,可它有时候又“不近人情”。说它胆小吧,可它有时又十分勇猛。

(这一练习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复习新学的语言句式,也是对全段内容的总结)

六、回顾质疑

对本节课的学习表现、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进行总结后,要求学生回顾课文,对课文进行质疑。

为了开拓学生思维,可以给学生提供几个范例,如:

①第一自然段先写大花猫老实、再写贪玩、最后写尽职,这个顺序能随便调换吗?

②课文为什么不先写小花猫,而是先写大花猫?

③这篇课文原来题目是《猫》,后来为什么要改成《我们家的猫》?

(让学生质疑是训练思维的一种好方法。篇末环节的质疑不同于课始时的质疑,是从整体出发,对课文内容,语言表达等较深层次的思考,对优秀学生是一种挑战,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安排这一环节,使他们对前面所学知识再一次回顾、思考,有利于教师及时辅导。这样,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要求就得到了落实)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