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11-27 17:12:32

第1篇:语文教案

教法展示

1.布置学生速读课文,提炼观点

速读课文时要求阅读完一部分之后停下来,联系文前的小标题和练习一列出的有关句子进行思考,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并加以体会。(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参见设计A·2)

2.分学习小组讨论,完成练习二

分小组讨论前,要明确讨论的“话题”——说话的好坏往往影响到交际的成败。指定负责人。讨论中应鼓励学生联系自己运用语言的实际各抒己见,作好全部发言人的记录。讨论结束后,要求学生整理发言记录,形成一篇“纪要”。

3.由教师补充《有物、切题、真实、适量》(见于根元、王希杰著《语言学——在您身边》,浙江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的主要内容及观点,以帮助学生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有物、切题、真实、适量”是作者从信息量的角度提出的语言表达的“八字方针”。其具体内容简述如下:

有物,就是说的话有内容,能够提供一定的信息量。

切题,就是切合讨论的对象,能够达到一定的目的。

真实,就是说的是真话,不是假话。

适量,就是给予对方的信息量,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教案点评

作为社会的一员,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以语言作为交际工具。但是,我们很多人尤其是中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和运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未能下功夫去学,以致语无伦次、词不达意等现象时有发生。为激发同学们对语言的学习兴趣,教学时可结合练习一列举的几句话和学生自己运用语言的实际,展开一次有益的讨论。

第2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认“莲、玄、驳、雇、肘、蔫、疮”7个生字,会写“玄、斑、驳、缸、雇、藕、肘、疮、剪”等9个字,掌握“玄武湖、斑驳陆离、一缸、雇人、种藕、胳膊肘、欣喜、生疮、萧条、不以为然”等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4.学习结合关键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的重点词句为人,体会祖母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具准备

小黑板、教学挂图、轻音乐。

导学过程

预习题纲

1.初读课文,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斑驳陆离、不以为然、萧条、念念有词、一物降一物”等词语的意思。

2.自由读课文3遍,想想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炎炎夏日,莲叶亭亭地舒展开来,看着这一池的田田莲叶,你想到哪些和莲叶有关的好词佳句?(出示挂图)

2.作者望着那一望无际的田田莲叶,会生出许多感动,还会想起自己的祖母,这又是为何呢?快让我们一起到《莲叶青青》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整体感知

(一)轻声读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生字新词,正音。

xuán玄 chuān来 zhǒu肘 niān蔫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斑驳陆离:形容色彩繁杂。

欣喜:欢喜快乐。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萧条:寂寞冷落,毫无生气。

念念有词:指人不停的自言自语。

3.指名分段读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质疑解难

1.自读全文。找出不理解的问题。

2.学生交流,师生共同梳理归纳问题。主要解决以下疑难:

(1)为什么看到一池莲叶,“我”就心生感动,想起了祖母?

(2)祖母为什么能毫不心疼地剪下那么心爱的荷叶?

(3)课题为什么以《莲叶青青》为名?……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课文主要写了祖母的哪几件事?(种荷;送荷)开头和结尾又分别写了些什么呢?

2.生自由读文,同桌交流;

3.汇报交流结果,教师适时板书,引导分段。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自读,指名读。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指导重点字,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应该怎么写。

藕:草字头,左下“耒”,右下“禺”

萧:“肃”的笔顺是横折,长横,横,竖,小撇,点,竖撇,竖

缸:部首“缶”,字形左高右低

六、作业:

读一读“词语花篮”中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

出示荷叶图。这就是一望无边的田田莲叶。[板书:莲叶]

到了炎炎夏日,莲叶亭亭地舒展开,色泽碧绿,青翠清凉[板书:青青]

齐读课题。莲叶青青(读出色彩的碧绿 给人以清凉的感觉 再读 莲叶\青 青)

二、整体阅读 把握重点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一部分回忆了祖母那些令“我”心生感动的事?[板书:感动](第5-7自然段)什么事让我如此感动?(祖母拿荷叶给小孩治病)

三、品读2-4自然段 体会喜爱

1.过渡:祖母拿几片普通的荷叶给小孩儿治病不是一件很普通的事儿吗?我为什么会如此感动?(因为荷叶是祖母最心爱的东西)

你是从文中的哪些词句感觉到祖母对莲叶的喜爱?默读课文2――4自然段,找出相应的句子。(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语句谈体会)

2.学生汇报,指导朗读:

相机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小荷叶终于长出来,那是一片太小太小的叶子。孩子们都很不以为然地看着祖母,祖母却是一脸欣喜,就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

这个句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把小荷叶比作什么?(形象地揭示祖母对荷叶的喜爱之情。) 学生评读。

看插图,祖母种荷花的表情,体会“一脸欣喜”。

3.读到这儿,感动我的是什么?

――祖母对荷叶的喜爱之情。

4.选择第二至四自然段中感动自己的句子练习朗读。

四、品析5-7自然段 体会关爱

1.祖母非常喜爱荷叶。为什么却能毫不心疼地剪下那么心爱的荷叶?

阅读第五至七自然段。祖母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2.学生汇报,指导朗读:

相机重点引导学生理解:

(1)她醒过神来,赶紧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最大的荷叶。

理解词语“醒过神来”,“赶紧拿……“咔”的一声,剪下一枝最大的荷叶”此时,感动你的是什么?

怎样朗读?

――想象祖母剪莲叶时的情景。

“醒过神来”,“赶紧拿”,“咔”的一声,剪下一枝最大的荷叶”语速快,语气坚定、不迟疑。

(2)老太太却念念有词地说:“真是一物降一物,凉气逼暑气,荷叶派上了大用场,不开花也罢了。”

一物降一物,凉气逼暑气:一物指什么?(荷叶)降是什么意思?

可是今年给孩子治病,才叫派上了“大用场”。

此时,感动你的又是什么?

――祖母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读出祖母的语气,体会祖母的心情:“大用场”的肯定,“不开花也罢了”的淡然。

3.你想对祖母说些什么?

4.练习用你的朗读表达你的心情。

组内每人选择一段话朗读,再推荐给全班同学听。

五、总结升华

课题为什么以《莲叶青青》为名?

男生读第一自然段,女生读第八自然段。

――体会首尾呼应。表达对祖母深切的怀念,由衷的赞美。

六、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3篇:语文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一读,说说作者是怎样打比方的。

2、照样子,修改病句。

教学过程:

一、第四题

1、审题

2、指导

(1)请同学读一读句子,其他同学思考:这两句中把什么比作什么?用什么比喻什么?

(2)想一想:为什么云雾一会儿像“茫茫的大海”,一会儿又像“巨大的天幕”?

引导进行比较分析

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图,增添感性认识。

(3)教师范读,学生想象句子所描绘的情境,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这两个打比方的句子与我们以前学的打比方的句子有什么不同?

3、练习

采用多种形式的读练习

4、反馈

二、第五题

1、审题

2、指导

(1)出示例句:

讲解修改符号所代表的意思。

指名读改过的句子,想想为什么要这样改?

(2)出示第一个病句

轻声读一读。

找一找,这句话有什么毛病?

思考:毛病找到了,该怎样修改呢?

指导学生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

让学生读一读修改后的句子,凭借语感检查是否正确。

(3)归纳修改病句的一般步骤:一读(读读有毛病的句子);二找(找出句中的毛病);三思(思考如何改);四改(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五再读(读改过后的句子,检查所做的修改是否恰当)。

3、练习

(1)让学生用以上的方法步骤练习修改两个病句。

(2)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4、反馈

(1)评议

(2)表扬修改全对的同学,让有错的同学进行订正。

(3)朗读修改以后的句子。

三、第六题

1、审题

2、指导

(1)自由读8个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8条成语的意思

3、练习

(1)自由练习读

(2)同桌练习背诵

4、反馈

(1)集体背诵

(2)指名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口语交际,学会商量。

教学过程:

一、第七题

1、谈话,揭示课题

2、自由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3、引导学生看图,弄清图意。

4、让学生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5、引导学生想象一下每幅图中所遇到的事情的原因。

6、以第一幅图为例,让学生说说,当你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准备怎么办,你准备怎样去同别人商量?

7、根据发言,进行指导:

(1)态度要诚恳(2)在与别人商量时,要让别人充分发表意见,注意取长补短。(3)要把自己的想法跟别人说清楚(4)在一起商量时要注意有礼貌,互相谦让。

8、分组练习商量,准备表演。

9、请几组学生表演每幅图遇到的情况。

10、小结,启发学生出题,根据情况练习商量的话题,也可以进行表演。

11、总结谈话:我们平时遇到难事应该多商量,这样可以把我们的事情做得更好一些。

第4篇: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习本文,了解四川藏龙山五彩池的奇异景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能力。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摘录积累描写五彩池形状和颜色的词语。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做到:

(1)说说五彩池有些什么特点。

(2)给课文分段,归纳各段的段落大意。

教学重点:

用摘句法归纳段意。

教学难点 :

理解五彩池水的“奇异”之处。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板书课题:11、五彩池

2、齐读课题。本文是一篇游记。

3、看到这个题目,小朋友一定觉得很新鲜吧?

这个五彩池在四川省的藏龙山上,那里的景色既奇异又美丽,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五彩池的美景。

二、熟读课文

(一)读通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给小节标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请个别同学分节读课文,注意“一亩”和“漫山遍野”两词的读音。

3、谈初读感受。

(1)五彩池给去游览的人们留下什么印象呢?同学们能不能用一个词来说一说?(奇异、美)

(2)这儿的“异”什么意思?(特别)

(二)熟读课文

1、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两方面来反映五彩池的奇异和美的呢?如何给课文分段呢?分小组讨论

2、指名1人读第1节,1人读2、3节,1人读第4节,交流问题。

理清结构:

课文从“池”和“水”两方面介绍五彩池的奇异和美,这两方面分别对应课文的第2、3小节。按总分总结构可把课文分成三段。第一段:第l节;第二段:第2、3节;第三段:第4节。

板书:池

三、精读课文

(一)提出突破口,重点分析第二节,自读,分小组讨论。

1、这节共有几句,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作者是怎样吧“大大小小、形状各异”写具体的?讨论,归纳。

板书:大大小小 形状各异

(先总后分,列举具体数字,对比,比喻)

3、默读课文,摘录描写五彩池形状的词语。

板书:像葫芦 像镰刀

像脸盆 犹如盛开的莲花

4、自读第二节,指名读,体会五彩池景象的奇异。

(二)自学第三节

1、第二节主要写了五彩池的形状,第三节主要写了五彩池的什么呢?

2、默读,找出五彩池的颜色有些什么特点?

板书:鲜艳多彩 变幻神奇

3、分小组讨论这节怎么把五彩池的特点写具体的?指名说。

造成五彩池鲜艳多彩,变幻神奇的原因是什么?读句。

(比喻,颜色丰富,各不相同: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板书:红、黄、绿、白、紫、蓝

咖啡色、淡黄色

湖蓝色、翠绿色

(摘录描写五彩池颜色的词语)

4、读课文第二段,归纳段意(摘词连句法)

板书:2、五彩池大大小小、形状各异,池水鲜艳多彩,变幻神奇。

(三)略读一三段

1、自读第1、3段,归纳段意并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概括的。

板书:1、“我”被五彩池奇异的景象迷住了。

3、“我”深深赞叹五彩池的美。

2、齐读1、3段。

四、总结全文

1、朗读全文;

2、我们学了四川藏龙山五彩池的奇异景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后,你有什么感想?

(培养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能力。)

3、师述: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四川藏龙山上的五彩池不仅池美,而且水也美,怪不得游客们一到那儿,就被那奇异的景象——(生)迷住了。同时,不禁从心底里深深地赞叹——(生)美啊!藏龙山上的五彩池。

齐读最后一节。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

3、课外阅读。

板书设计 :

11、五彩池(游记)

(池)

大大小小、形状各异:像葫芦 像镰刀

像脸盆 犹如盛开的莲花

(水)

鲜艳多彩、变幻神奇:红、黄、绿、白、紫、蓝

咖啡色、淡黄色

湖蓝色、翠绿色

第5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横七竖八”等词。

2、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4、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理解好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怎样探索出来的。是如何发现了这个谜,又是如何解开这个谜的,科学家又如何仿生创造而为人类造福的。

教学难点:

对蝙蝠利用超生波导飞,飞机的雷达导航的工作原理,只是文字表述,总是比较抽象,宜用电教手段,实施直观教学,使抽象的原理讲述变成直观的形象演示。

教学准备:

蝙蝠、雷达的图片,仿生学资料,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吗?是(蝙蝠和雷达)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情况?蝙蝠和雷达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一块儿来学习11课。(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2、师检测读生字和课文的情况;特别强调注意“蝙、荧”的读音;

3、自己默读课文,试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生反馈,并要求学生说出归纳的方法

5、师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用课题拓展法、也可用把各部分的意思相加的方法、还可以用抓住要点的方法。

三、生自主学习

1、请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关联词,说说从这个关联词懂得了什么?文中有什么疑问,请练习疑问句的读法。

2、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方式是怎样的?结果如何?又得出了什么结论呢?请自读四、五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解决以上问题。你可以通过填表,也可以通过在书上作符号的形式找出答案。

3、生交流自读情况。

4、请生上台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的。

5、从“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是啊,科学家揭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真不容易,费了不少功夫,那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合作学习,突破重点

1、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仔细品读七、八自然段

2、小组代表反馈交流

师用课件演示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探测障碍物的方法,请生填空。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二、拓展延伸

1、自读全文,说说你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示?人们的哪些发明都来自动物的启发?

2、阅读资料袋,补充交流仿生学的资料。

3、根据仿生学自己动手设计一种小发明。

三、写生字词

1、认读生字

2、提出难写的字

3、各自说出记字的方法

4、给生字组词

5、抄写生字词。

四、总结

板书设计:

超声波

嘴巴

障碍物

反射

耳朵

蝙蝠和雷达

无线电波

天线

障碍物

反射

荧光屏

第6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香菱的性格。

2.香菱学诗给学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从香菱身上找到学习语文的启示。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大家知道这首判词说的是谁吗?

二、简介香菱身世。

小说中出场最早的薄命女,自幼被拐,十几岁时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为妾;后来正妻金桂一来,她的命运就更为不堪,很快就被折磨致死了。

三、分析香菱学诗的情节。

1.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

香菱学诗可分三个步骤: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的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

2.让学生找出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

如“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

3.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提示:专心致志,废寝忘食。

4.比较分析香菱写的三首诗。第三首是: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简析:她仿佛对月低吟,顾影自怜,把自己沉痛的遭遇融入寒月之中,结句的感喟本是自己的'心声,却推给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曲折含蓄。如果说离愁,思绪这种深沉的感情,在第一首是肤泛的,在第二首是游离的,到第三首就变成实在的,意趣真切,余韵悠长。

四、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特别是写作上的启示。

做有心人,提高兴趣。转益多师,不耻下问。勤于实践,不怕失败。

五、总结。

香菱学诗的过程,可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古今成就大事业者所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来概括: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第三境“蓦然回首,那人在灯火阑珊处。”

六、欣赏《叹香菱》。

课后可试着分析一下林黛玉在本文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第7篇:语文教案

教学内容:

学习口语交际。

学生学习过程:

一、审题

1.谈话揭示讨论话题。

2.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要求。

(1)如果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不要闷在心里,通过“小烦恼热线”倾诉一下,以此来释放心理压力,同时接受别人的帮助。

(2)学会倾听别人的倾诉,学会在别人不愉快的时候给予及时的适当的帮助。

二、指导

1.角色分配:主持人——教师 小烦恼——某位同学 热心听众——其余同学

2.指导内容

(1)“小烦恼”:清楚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烦恼。

(2)“热心听众”:设法帮助小烦恼,并指导学生规范口语。

(3)教师“主持人”:为学生作示范,从而明确该如何做好主持人。

三、练习

1.学生分成小组练习,在每小组内大家各抒已见,尽情倾诉,互评互补。

2.各组选择较为典型的话题与全班同学交流。

四、反馈

1.引导学生对口语内容进行点评。

2.鼓励“小烦恼们”根据大家提供的方法尝试着做一做。

作业设计:

说说自己的体会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