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11-26 08:28:34

第1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给课题添加内容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学会本课8个,理解15个词语,认识多音字。

3、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4、感受儿童团员们从小有志气,有毅力,不怕因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4

教学难点:目标4

教学方法:破题法、问题教学法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谈谈对红军的认识,领会红军品质。

2、揭示课题,读题,解题

3、据题质疑:(主要问题有)

⑴谁在什么时候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

⑵他们为什么要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

⑶他们在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途中遇到哪些困难,怎样克服?

⑷他们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结果怎样?

二、初读感知:

1、尽情地读,可轻声读,放声朗读,也可独自读,小组合作读

要求:(1)读准生字,理解新词,读通课文,

(2)读出你的感受,读出你的感情,思考以上几个问题

(3)提出疑难问题。

2、交流读书结果:

(1)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提出不懂的词语适当解决。

(2)回答以上四个问题所在的段落,理清课文脉络,分段

(3)交流分段结果

(4)谈谈你读懂了什么,并再次质疑,根据情况解答。

三、学习第一段:

1、自学课文,回答:他们为什么要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

2、交流

3、概括段意

4、指导朗读

四、布置作业:

尝试自己解决另两个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自主探究,学习第二、三段

1、①师引读:儿童团员们始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虽然4月的川北,春意盎然------

②你从这段话中读懂了什么?

理解“春意盎然”、“心急如焚”,体会环境烘托的作用领会对比写法

③感情朗读本节

2、出示问题:他们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途中遇到哪些困难,怎样克服?

3、小组合作,初步研读课文4-6节后交流:

累--壮胆睡大庙

饿--吃供品馒头

怕--紧挨靠着坐

4、最使你感动的哪一点?再次研读课文4-6节

5、再次交流,说明理由,感情朗读:

(1)夜宿神庙:着重体会环境的烘托作用

①说神庙可怕,理解“愈发”、“耸立”、“龇牙咧嘴”、“凶神恶煞”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神庙可怕

③谈谈自己的感受,或质疑

④感情朗读

(2)朝食供品:体会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

用换词法领会“嚼”字的妙用

分角色朗读

6、他们的困难就这些吗?还会有哪些?他们又是怎样克服的?

①读第7节第1句后,回答

②根据自己喜欢,选择其中一点,或此外的困难,展开想象写话

③交流

7、学到这里,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这些儿童团员们说?

8、理解妇女部长何连芝说的话的意思

(1)谈谈为什么说他们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

(2)课题“沿着红军走过的路”有没有更深的意义吗?

9、朗读课文,概括第二、三段的段意

三、拓展作业

再现儿童团员们与红军战士重逢的情况

1、自由组合,讨论儿童团员是怎样与红军重逢的,重逢时大家的表现,以及问长问短说些什么等

2、编写剧本

3、确定演员,编导短剧

第三课时

一、复习

二、学习单元提示,概括主要内容

1、自学提示,回答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及步骤

2、回答本课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3、借助课后第三题,自己尝试概括主要内容

4、交流

5、师小结

三、诵读自己喜欢的句段

四、展示同学们的表演

五、拓展课外阅读

第2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山雨带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

3、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那份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雨声录音。

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听雨声想象,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访问了山里的朋友,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今天,我将再向大家介绍一位自然朋友。他是谁呢,咱们一起听一听吧。(播放雨声)你们听到了什么?说说你想象到的情景。

自古以来,雨就在文人笔下展现了多彩的形象:“渭城朝雨”“巴山夜雨”“斜风细雨”,还有“沾衣欲湿杏花雨”“清明时节纷纷雨”。雨不仅润泽万物,更是丰姿绰约,带给人们无穷的想象。下面,就让我们随着课文,去欣赏、体会一场山雨的魅力。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

2、交流: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写的?(雨起、雨中、雨后。)

三、重点朗读,感悟特点

1、学习“雨起”,感知“悄悄”:

⑴ 看,山雨来了。请有感情地读读第一自然段,山雨初来乍到时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⑵ 练习说话,朗读品评。

2、学习“雨中”,感悟神奇:

⑴ 那课文中的山雨又是怎样的一番韵味呢?拿起书,轻声地读,体会山林中飘飘洒洒的山雨带给你的感觉。

⑵ 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又了山雨的神奇、韵味?细读课文,找到那些令你深有感触的话语,将它们划下来。

⑶ 有侧重地交流、品析、朗读: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体会“由远而近,由远而近……”的意味:这里连用两个“由远而近”,后面还用了省略号,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带着体会朗读。在自由读的基础上指名读,并点拔,然后集体有感情地朗读。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读一读这话,感受感受:山雨神奇在什么地方?雨丝是飘飘洒洒的,还会是怎样的?请换一个叠词来说说。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听,用心灵去感受。带着遐想朗读。

“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雨中的绿色,在画家的调色板上是很难调出来的,然而只要见过这水淋淋的绿,便很难忘却。”

自由读,感受雨中的绿。讨论:如何理解”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句话。

3、学习“雨后”,感受韵律:

⑴ 学生自由朗读文章的最后三个自然段,同桌交流感受。

⑵ 汇报交流,自主朗读。教师适时点拨。

四、通读全文,积累背诵

1、分小组轮读整篇课文,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2、自由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五、作业设计

1、背诵喜欢的段落。

2、观察练笔:雨。

【板书设计】

山雨

雨起:悄悄

雨声

雨中:神奇

颜色

雨后:余韵

第3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语文与生活,纠正错别字。

2.诵读与积累8个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3.写好钢笔字

4.口语交际:小小新闻发布会。

5.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

诵读与积累8个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教学难点】

诵读与背诵,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时

一、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纠正错别字,不规范用字。

(1) 观察图画,自由读课文,思考:爸爸说的是否有道理?

(2) 介绍“兰。蓝。篮”的来源。

2.教学第二部分:改正错别字。

(1) 自由读句子,找找有无错别字。

(2) 试着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

(3) 小结:只有了解词义的来源才不会出错,这样才能正确使用汉字。

3.教学第三部分

交流:“金壁辉煌”中的“壁”应是“碧”,是形容建筑等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卧心尝胆”中的“心”应是“薪”,来自一个历史故事。

“手屈一指”中的“手”应是“首”,表示第一的意思。

“川流不息”中的“穿”应是“川”,指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的意思。

小结: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注意词义的来源,把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养成时时学,处处学的好习惯。

二、诵读与积累

1.出示8个成语,让学生自由认读。

2.指名读词,正音,齐读。

3.这8个成语包含着8个有趣的小故事,说的都是一些错误的想法与做法,有着警世劝戒的作用,你能说说这些成语中的故事吗?

4.听故事,想一想从每个故事中你能明白什么?

5.练习背诵成语。

6.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第4篇:语文教案

1、说明文的类型:

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2、说明文的语言:

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3、说明方法:

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5、说明对象:

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6、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

“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7、中心句:

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8、说明语言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常见考点:

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第5篇: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6个生字及其组成的词语,认识“手”部(手字底)读懂课外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复述课文。能通过观察图画、讲述故事,使学生懂得谦让的道理,培养学生具有对人谦让的美德。

教学重点:

读准生字的字音,掌握字形,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让学生懂得孔融为什么拿小梨,教育学生学习孔融对人谦让的美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口头复述故事的能力。

教时:

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会生字的读音,理解字词意思;读懂课文内容,让学生知道谦让的道理。

教学过程:

启发谈话,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老师向你们提出的家庭礼仪要求吗?(指名讲

讲)(在家要孝敬父母,有好吃的东西要让给长辈)对,这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古时候,有一个人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好榜样,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他的故事的课文。

板书课题:

18.孔融让梨(齐读课题)

问:读了课题,你知道课文主要写谁?(孔融)写他的什么事?(写他让梨的事)。

指导看图,了解课文大意。

图中哪个是孔融?他家有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小孔融是怎样做的?你怎么知道孔融拿的是小梨?

学习生字新词。

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正音:让(rang):读准翘舌音和后鼻韵母。

岁(sui):读准平舌音。

拿(na):读准鼻音“n”

出示词语卡片认读新词。

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共有几句话?

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课文共有五句话,四个带“。”(句号)的句子,1个带“?”(问号)的句子。全文分为两个自然段来写,第1、2句为第1自然段,第3-5句为第2自然段,每个自然段的开头都低两个格写。(认识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

讲读第1自然段:

第1小组读第1句,学生思考回答: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小主人叫什么名字?从图中哪里看出故事发生在“从前”?(图中人物的衣着是古时候的衣服,他们的头发梳妆也不同于现在,说明时间距离现在很远很远。)

课文不用“从前”,可以换个什么词?(“古时候”、“很久很久以前”)。

谁能用“从前”说一句话?

第2组朗读第2句,思考回答:

孔融那时有多大?一天他和谁干什么?

(“四岁”说明孔融那时很小,相当于上幼儿园的小朋友,比我们现在还小两三岁。)

把两句话连起来读读。(指名读、小组读、开火车读)。

指导学生看挂图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讲读第2自然段

孔融和哥哥一块吃梨时,他是怎样做的,课文哪一句告诉我们?(齐读第2自然段第1句)

看图,问:“拿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做“拿”的动作。孔融拿小梨是别人要他这样做的吗?(不是,是他自愿拿的)。

这时谁看见了?他的神态怎样?(感到奇怪)。

孔融在家里是最小的,他先拿梨,可又不拿大的,却拿小的,这时候,爸爸看见了,感到很奇怪,他说了些什么?(指名读第2句)

指导朗读爸爸说的话(幻灯显示)(范读、齐读、自由读、指名读,读出疑问的语气)。

老师提示:“问”:有不懂的地方向对方提出来。所以句子要用“?”(问号)。

你从图中哪里看出爸爸是在问孔融?(因为爸爸对着孔融)。

假如你是孔融,你会怎样回答?(让学生讲讲自己的想法)。

(9)孔融怎样回答的?指导朗读最后一句。

(10)孔融和哥哥一块儿吃梨,他为生么吃小梨?从他的法和说话中,

可以看出孔融是个怎样的孩子?

(11)你们现在知道课题中的“让”字是什么意思了吗?(让学生说说)。

老师归纳:“让”的意思是把好处给别人。课文是指孔融把大梨

留给其他人,自己吃小的。这是一种对人谦让的美德。

(12)把第2自然段的三句话连起来读读。

(13)指导学生看挂图背诵第2自然段。

朗读全文。

问:你们学习孔融让梨的故事后,懂得了什么道理?今后应怎样做?(四人小组讨论后指名说说)。

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要点:

复述课文、指导写生字。

过程:

复习:背诵课文。

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一个念旁白,一个当爸爸,一个演哥哥,一个淹孔融)

复述课文。

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故事讲出来,要讲得生动、完整,重点要抓住孔融和哥哥吃梨时,他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自由讲、四人小组讲、指名讲、师生评议)

指导书写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