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11-22 18:25:58

第1篇: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⒉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上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⒊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要主动的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问疑:

⒈小朋友们,有人给你鼓过掌吗?因为什么给你鼓掌?得到别人掌声你心情怎样?你为别人鼓过掌吗?

为什么为别人鼓掌呢?

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掌声

⒊读了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二、初读课文

⒈请小朋友带到刚才的问题认真的读书,遇到不认识的字,看课后生字表。

⒉请同学读课后生字,注意看清字音、读准字音。

反馈检查。重点读好下列字音。

⒊请小朋友继续读课文,把不认识的生字的拼音写在生字上面。读完。写完后请同学们记组它。

反馈检查。指名读,同桌互读,小组轮读。

⒋看一看下面词语你会不会读。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⒌下面请同学们在读课文,努力做到正确、流利。

反馈检查,指名读,师生评议,齐读。

⒍读过课文,请小朋友一边读课文,一边画出不懂的词语。

⒎理解词语。

⒏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读准生字、词语的读音,课文也读的正确、流利了。

大家还要通过认真读书,读懂了一些词语。大家学的很好。课后还要练习读出感情来。

三、描红生字

⒈读准课后要描红的生字。

⒉播放轻音乐,学生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二、精读课文

⒈请小朋友自己读课文,画出描写小英神态、动作变化的句子。

⒉分小组讨论:从这些变化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⒊班级反馈,指导朗读。

⑴在我们上小学的'时候,班里有一个叫晓英的同学,他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地一角。

①指导学生运用"因为……所以……"地句式,说说小英为什么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地一角在。

②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小英因为身有残疾非常自卑。

③练习朗读体会小英自卑地原因。

⑵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的小朋友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①小英为什么把头低了下去?

②练习朗读,体会小英自卑的原因。

⑶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红了?

①讨论让学生明白:"犹豫""慢吞吞"是小英不愿意让人看到他的样子。"眼圈红了"说明小英

觉得自己的自尊受到了伤害。

②练习朗读体会小英的复杂的心情。

⑷那掌声使小英感动的流下了眼泪。

①讨论让学生明白:同学们的掌声使小英感到了大家的关心和鼓励,她激动的流下了眼泪。

②练习朗读体会小英感激的心情。

⑸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同学地掌声下微笑着走下了讲台。

①讨论让学生明白:

②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是感谢同学们的热情鼓励。

②练习朗读。

⑹他不在忧郁,她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见了学校的舞蹈房……

①联系小英来信中的话交流,小英为什么有这些变化?

②练习朗读。

⒋有感情的朗读第1~6自然段,说说小英的变化中,你想到了什么?

⒌最后一段告诉我们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

三、总结全文:

⒈听课文录音。

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⒊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难时,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

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四、作业

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⒉完成《习字册》上的书写练习。

第2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课题设疑和对比的写法。

2、通过对文章的探究分析,体验作者的情感。

3、学会情感交流,对“家”的更深层次体验。

教学重点:

通过对“家”的探讨,体验作者的情感并加深自己对“爱”的理解。

教学难点:

对“家”的深刻内涵的认识和对作者对精神家园的追求的理解。

教学节数:

一节课

教学课型:

讲读课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讲解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音乐《我想有个家》。出示歌词:

我想有个家 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

在我疲倦的时候 我会想到它

我想有个家 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

在我受惊吓的时候 我才不会害怕

谁不会想要家 可是就有人没有它

脸上流著眼泪 只能自己轻轻擦

我好羡慕他 受伤后可以回家

而我只能孤单的孤单的寻找我的家

虽然我不曾有温暖的家 但是我一样渐渐的长大

只要心中充满爱 就会被关怀

无法理怨谁 一切只能靠自己

虽然你有家 什么也不缺 为何看不见你露出笑脸

永远都说没有爱 整天不回家

相同的年纪 不同的心灵 让我拥有一个家

2、思考(小组讨论):歌曲中的家是怎样的情形?

提问。

师:大家所说的家包含于物质的港湾、避风港等和情感的归宿、思念等两个层面。冰心老人心中的家又是什么?

二:朗诵并思考:

师:结合朗读情况正音。

1、题目为“我的家在哪里?”题目为什么加问号?

提问。

师:文章标题一般不加标点,此题加问号,目的在于引起人们对“家” 的深刻内涵的思考。

2、冰心老人为什么发出“我的家在哪里?”的疑问?她的家究竟在哪呢?

投影显示:“冰心在中剪子巷的家”的图片(略)及冰心《我的大学生涯》的一段话 :

在北京中剪子巷的家里,冰心住了10年,直到赴美国留学。父母之爱、姐弟之情陪冰心走过了一生中的黄金岁月,即“一生中最热闹、最活跃、精力最充沛的一段”。(《我的大学生涯》) 她生命中最初的荣誉与美德,理想与追求都在中剪子巷里生根发芽。

小组讨论,学生发表见解。

师:现实中的家不是冰心所追求的家园,中剪子巷才是冰心老人梦寐以求的家。

3、为什么说“中剪子巷”才是作者心中的家?

学生发言后教师明确如下:

车夫:胖大腰圆,把我举上车,拉起我走,慢腾腾地走,让汗水湿透了。

行人:作揖、请安、一站就老半天。

(1)那是一个没有争斗的美好的世界。

(2)那是年少生活的一段日子。代表着一种真、善、美。

三、精华鉴赏:

小组讨论,学生发言后教师明确如下:

1、“我看他褂子背后都让汗水湿透了,也还没有走到中剪子巷。”这是为什么呢?你从中读出冰心老人怎样的感情?

师:年少时的岁月永远也回不去了。寄寓了作者深深的向往与眷念、失落与无奈。

2、冰心老人为什么认定“只有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为什么说她所住过的其他地方都不是她的“家”?

师:(1)作为一个迟暮的老人,作者会对早年,尤其是童年的生活产生无尽的眷念。回首之际,才会发觉这一切都会珍藏在记忆的最深处。

(2)说明了作者对精神家园的追求。作者对童年的眷念,实际上是对童年所代表的人生的真、善、美的眷念与坚持。成人世界太多争斗、太多丑恶,不是她向往的理想家园。

3、结尾处说“我这人真是 ‘一无所有’” 你认为她真的“一无所有”吗?

为什么?

因为作者无权、无官、无级、无款、无旧,物质上不丰富。作者虽清贫,但拥

有一个富足的精神家园。表达了她坦荡从容、堂堂正正做人的'情怀。

四、小结与升华:

小组讨论,学生发言后教师明确如下:

1 、一个人对一段日子的眷念,意味着眷恋什么?

眷念人生的真善美,对纯净的外界的渴望。对那段追求知识和真情的激情岁月的向往,是对那段流溢着爱与温馨的生命灵泉的眷恋。

2 、作者心中的“家”代表的是一种怎样的追求呢?(提示:冰心《我的大学生涯》的那段话)

作者心中的“家”不是一般意义的家,而是指精神家园,是对精神家园的追求。渴望一个清淡、素雅、充满亲情、友善与温馨的平和而又不受外界干扰真、善、美的世界。

附板书设计:

我的家在哪里?

-- 冰心

梦境--中剪子巷

亲情、温馨

家 对比 :追求人性的真、善、美

权、官、款

梦醒--现实

丑恶 、肮脏

第3篇:语文教案

第一课时:

一、了解作者、文学常识

二、了解小说三要素、人物描写五种方法及衬托手法。

三、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故事主要情节,能复述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感受充满个性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理清三次挫败和最后成功的原因,理解文章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接触到一位新朋友,他和我们一样,刚刚踏进初中的校门。他叫贾里,有一个伟大的梦想。同龄人之间,应是有着共同的话题,今天我们继续与他聊聊,深入了解这位新朋友。

二、出示目标,齐声朗读。

1、感受充满个性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理清三次挫败和最后成功的原因,理解文章蕴含的道理。

三、研读文本,初识贾里。

1、贾里到底是怎样一位朋友,你知道他是如何评价自己的吗?

2、才智不凡、爱憎分明、勇往直前,是贾里对自己的评价,那你眼中的贾里是怎样的人呢?

请同学们找到描写贾里的句子,说说你眼中的贾里形象。

提示:(一句话或一段话),运用描写,给大家塑造了一个的贾里。

四、对话贾里,深入剖析。

1、老师辗转联系到了贾里,他表示很高兴和大家做朋友,并有一些疑惑想跟大家说说,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看,他的消息来了。

贾里:Hi,大家好,很高兴认识大家,

阳光3班:Hi,贾里,Can we help you?

贾里:最近有些疑惑解不开,我一直想成为一个伟人,自认为伟人应敢爱敢恨,就找了邱士力来恨,可结果令人纠结,我们成朋友了,矮个伟人都有范儿,我也去健身,无疾而终,伟人都是弄潮人,赶着时髦去打工,打工不成,剪坏衣,我的伟人A、B、C计划全泡汤,这是为什么呢?

阳光3班:A计划失败:同学不是恨的对象,立场错了。

B计划失败:改变形体无异于伟人理想,外表不重要。

C计划失败:年龄小,打工不切实际。

总之:动机不当,不切实际。

贾里:平日里可歌可泣的事做了一堆无人问津,拿了本“破书”就轰动校园,成了“今日明星”,我百思不得其解,这是为什么呀?

阳光3班:你不怕吃亏。

贾里:看来伟人是做不成了,我只是个普通人,只配做点鸡毛蒜皮的小事。

阳光3班:小事包含着伟大的.一面,能做好“鸡毛蒜皮的小事”,才有可能做好惊天动地的大事!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方能成就大事业。

贾里:你们的话,让我茅塞顿开,我会努力做好小事,成为一名真正的伟人的,再见。

阳光3班:祝你早日实现你的梦想,再见。

2、假如细胞可以移植,你觉得贾里还应该移植哪些伟人细胞?

五、总结全文

出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反思课堂效率。

题目:初一算是结束了,不管它是好是差还是不好不差,贾里都得对初一说再见了,班主任査老师调离学校,新的班主任接班了。他让每一位同学写一份自我介绍,贾里会怎样介绍自己呢?介绍时要求有姓名、性别,优缺点,获得的荣誉。

六、布置作业

1、贾里的故事幽默风趣,欲知前情如何请看《男生贾里》,欲知后事如何,请看《男生贾里新传》

2、贾里的死党鲁智胜也是一位个性鲜明的人物,请同学们用人物分析方法来解读鲁智胜。

七、板书设计:

伟人细胞(秦文君)

贾里自评:才智不凡、爱憎分明、勇往直前、

我评贾里:有梦想、不怕吃亏、锲而不舍、勇于实践

不切实际、不够细心、

小说主题: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成就未来

第4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运用历史资料提炼观点的方法。

2.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排偶句的运用。

3.认识贾谊对秦代暴政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史论,而大半篇幅用于叙述秦王朝兴亡的历史过程,实际上是以史实作论据,论证秦的迅速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因此,教学重点应是最后一段。

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它是高度概括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主观色彩;本文又是用骈体写的,这种色彩就表现得更为明显,要讲清这一点就很难。此外,还要考虑到本文的背诵量较大,要使学生既能背得顺畅,又不增加他们的负担。

2.教学方法。

课文练习只要求背诵最后三段,也是出于不增加学生负担的考虑,但从教学的需要来看,背诵全文是大有好处的。为此,拟采用诵读教法。

背诵应有严格要求,但个别地方可以放宽。如第2段列出九国的顺序是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而第5段则是,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据此可以看出,作者的基本排列方法是以山东六大国置前,三小国置后,至于六大国中孰前孰后并无一定的准则。背诵时就不一定非照原文顺序不可。其次,第2段还列出20个人名,是举例性的,不过是作此随手拈出(例如乐毅是制兵的人,而被列入通意一类),背诵时不一定一一背出,也不必照原文的顺序。总之,要从总体着眼,只要不违背作者本意,就可以不计较个别字眼,当然,关键的字眼决不容许出现错误,这是背诵长文(千字以上)的原则。

3.课时安排。

本文拟用3课时诵读。

第一课时:简介作者及《过秦论》写作意图,分析全文布局,诵读第1、2两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3、4段。

第三课时:诵读第5段。

预习安排

1.朗读课文2-3遍,要求字音准确。

补充注音如下:殽(xio)函 膏腴(y) 合从(zng)(以下约从从散之从皆读zng)翟景之翟读zhi(凡姓皆如此读)墨翟之翟读d(名) 召(sho)滑之滑、王寥之寥皆依今读。

镞(z) 笞(chī) 因利乘(chng) 万乘 (shng)之势 将(jing)数百之众

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是一篇史论,为什么大半篇幅是叙事?作者这样叙事有什么目的?

2.文章将秦统一全国的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为什么这样划分?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和《过秦论》写作意图。

贾谊的《过秦论》共有上、中、下三篇。我们学的是上篇,文中概括叙述了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了秦始皇的暴政,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它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了中篇,作者对这个观点作了分析,并进一步指出秦二世不顾天下之嗷嗷,继续实行暴政,重之以无道,然后从正面提出治理天下的原则: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这是作者为文的本意所在。下篇主要指责秦王朝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

君主--子婴的过失。

《过秦论》鲜明地表现了贾谊的政治立场。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人。18岁时以能读诗书、善属文,为郡人所称誉,廷尉吴公荐于汉文帝,被任为博士。不久,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太傅。32岁时郁郁而死。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500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论古是为了说今,这是读本文时首先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

二、粗略分析全文布局。

1.先按表达方式将全文分为两部分。

(一)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

(二)议论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后一段)

2.再分析记叙部分的层次,可分两大层。

(1)兴起的过程(前三段)

(2)灭亡的过程(第四段)

可以一边讨论一边板书要点,最后形成下表(表中圆括号的数字表示段落顺序):

三、诵读第1段。

在诵读练习中以提问方式明确本段的内容要点:

①秦的地理优势;②秦孝公的政治雄心--统一天下;③基本国策(耕战、连衡)及成果。

史实补充:①外连衡而斗诸侯--这是跟上文内立法度......修守战之具相对应而言,其实这是后来的政策。有些教参上甚至把它跟连衡政策的创立人张仪联在一起,这是不正确的,张仪相秦是在秦孝公死后十年,即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由此可见,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重在会意。

②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史记?魏世家》:三十一年(即秦孝公22年,公元前340年),......秦将商君诈我将军公子而袭夺其军,破之。秦用商君,东地至河。东至河。即秦得河西之地。这是秦以诈力夺取诸侯土地的一个突出的例子。按:这是秦取河西地的开始,秦惠文王八年(前330年),魏又献河西地少梁(今陕西韩城南)。

三、诵读第2段。

提问:本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庄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间长达90年,作者是怎样叙述这90年间的历史的?

讨论后,归纳如下:

① 将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间的事情集中到一点上来写: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以诸侯反衬秦。孝文、庄襄二朝则一笔带过。这是从总体上看。

② 写秦扩大领土,按南、西、东、北四个方位说,显出其军事力量无比强大;写诸侯,按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从散约解的顺序说,并极力渲染其声势,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这是从局部来说的。

③ 统观此段叙史,近乎艺术概括方式,本质是真实的,但客观的历史过程并非如此。

史实补充: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苏秦说六国从亲,约在前334--前332年之间,其时苏秦任从约长,并佩六国相印。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这是第一次合从。前318年,苏秦再次约从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年表》中作五国)。这是第二次合从。此外,前298年,魏、齐、韩三国曾联合攻齐。还有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这已不在上述87年之内了。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所谓九国之师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这也说明史论叙史跟史传的不同。

背诵要求:①可以从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直接过渡到尝以十倍之地②于是六国之士......制其兵这一段可略读。

四、留作业。

背诵第1、2段;准备诵读第3、4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背诵第1、2段。

用提问过渡:本文题目是过秦,这两段说到秦的过错没有?(没有,虽然也表现了秦的诈力政策,但在斗争中使用诈力是每一方都会有的,只是看谁用得更好。)既然如此,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为下文作铺垫,以统一过程中的强大跟后来的迅速灭亡做对比。)所以,下段就先说秦的过错。

二、诵读第3段。

先默读一遍,说说秦始皇的过错是什么。

找出写过错的那一层(于是废先王之道......陈利兵而谁何)试用几个字来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愚民、弱民、以民为敌。)

划分全段层次并答问:

① 首句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只有一个意思,却连用四句来表达,为什么?(这是中国空前的统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铺排;极言秦王朝的无比强大。)

② 次写扩大版图,有什么作用?(仍是极言秦王朝的强大。)要求注意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一句,是用来烘托秦始皇的威势,可算是虚写。如要实解就会出现矛盾,前218年,张良曾雇力士刺始皇于博浪沙,误中副车。

③ 写秦始皇的对内政策这一层的要害是什么?(不施仁义,为结论张本。)补充解释:谁何都是疑问代词用如动词,由此引申出呵问他是谁的意思。

以上二小层可合并为一层:写秦始皇对内、对外的政策。

④ 末句写始皇的设想,有什么作用?(反衬秦王朝灭亡之迅速。)

〔说明〕以上内容可以在分层诵读中依次讨论。诵读和讨论是交叉进行的。在全班学生基本成诵之后,再提出下面的问题:

本段在全文结构中有怎样的作用?(上文写秦日益强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本段写统一后的措施说明秦已从攻势转为守势;正因为措施不当,才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所以下段接着写它的灭亡,作者过秦之意尽在其中。)

三、诵读第4段。

默读一遍后概括本段大意:陈涉起义,天下云集响应,并起亡秦。

提问:开头写始皇余威,有什么作用?(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作者写陈涉起义的一段话中,要害是哪一句?(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这说明了什么?(全国人民不满秦王朝的统治。)它为下文哪一句作铺垫?(仁义不施。)

再问将数百之众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百万之师--秦人能打败九国百万之师,而不敌陈涉数百之众,可以发人深思。)斩木为兵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这说明了什么?(收兵不足以遏止人民的反抗。)

在学生基本成诵后,还可以问:你怎样看待贾谊对陈涉的评价?

教师小结时主要谈两点:①贾谊是对陈涉起义作出高度评价的第一人;②阶级的偏见也是有的.。

四、留作业。

1.背诵第3、4段,准备诵读第5段。

2.下面两段话均摘自《过秦论(中)》,只要求看懂大意。读后就以下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①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应当怎样解释?

② 作者是怎样分析陈涉起义的?

引文(一):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志,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

引文(二):二世......重之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珠,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君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藉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背诵课文第3、4段。

2.答问:读过引文(二)后,再看课文第4段中关于陈涉的叙述,你认为瓮牖绳枢之子......倔起阡陌之中这段话的总体意思是什么?(他不凭借高贵的地位和杰出的才能,却很有号召力,就是因为他的奋起反抗符合人民大众的心愿,但才能不及中人这句话却带有明显的贬意。)从全段来看,其内容可用引文(二)中哪些字眼来概括?(民危易动--这就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而民危易动,正是暴政所造成的结果。由此自然转入议论。)

二、诵读第5段。

补充注释:①且夫天下非同小弱也--意谓秦有天下,非同地方性政权,其力量是不小的。②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雍州的地势、殽函的险固,还是原来那个样子,意谓秦地的优越地形并未发生变化。③棘--课本注,棘通戟。此与上文斩木为兵矛盾。按:棘矜应合解,即伐棘为矜,矜仗也。鉏耰又作:耰鉏,是一种农具,类似今之长柄大锄。这样解释,正好跟下文钩戟长铩对应成文。④同年而语--又可以写作同日而语,相提并论之意。⑤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这句说的是秦统一全国以前的事。万乘,战国时的大国也称万乘。同列,秦与山东各国皆诸侯,故称同列序朝为互文。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时秦很强大,所以八州诸侯都来朝拜它。按:从秦孝公到秦统一全国之前,共有140年,所以下文接着说百有余年矣。至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才说到秦统一天下。⑥攻守之势--攻,指统一六国以前;守,指统一六国之后。

划分层次:第一层(开头至则不可同年而语矣)对比论述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的力量。开头指出秦王朝的优势仍然存在,这是对比论述的前提。对比则表明陈涉的地位和农民军的武器及素质远不如九国之君及其部队。要害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八字,是为全文的结句设伏的。第二层(然秦以区区之地至结句)照应全篇,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下四句照应第1、2段,然后二句照应第3段,一夫三句照应第4段。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为全文中心论点。

诵读诣导:本段是全文的重心,句句都是说秦之过,一定要读得有气势,表达出作者过秦的深意。

① 且夫--推进一层,领起议论的口气。

② 以下连用六个也,用极其肯定的语气读。

③ 排比句中的重音是:非属(于)非銡(于)非抗(于)和非及。(非及后其实也可加于)。

④ 向时之士也后作一顿,为下句转折畜势。

⑤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也后有较长停顿。如去掉也字,再增何也一句,答案即是全文结句,可见作者有意为下文蓄势,所以述而不问。

⑥ 试使三句,重复上文之意,换假设口气,再作一鉏。

⑦ 然秦三句作低回之势,以下节节升高,至为天下笑者达于顶峰,稍作一顿,再逼出何也一句。

⑧ 仁义不施是一篇纲领,用深责语气读;攻守之势异用解释语气读,寓不知天下之势之意。

以上内容都穿插在诵读过程中说明。

三、总结全文。

1.归纳全文中心。

让学生答课文后练习第一题。答案:第二种。

注:人教社教参认为答案是第一种,误。理由参见前面的引文(一)。要尊重作者原意。

再问学生: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借古喻今,劝谏西汉统治者实行仁政以安民。)试从前面的引文(二)中找出一句话来说明。(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

2.分析本文论证方法。

① 以史实为论据。

问:本文前三段纯属叙史,这跟作者要论证的观点有什么关系?(秦统一全国前对诸侯处于攻势,统一后对全国人民处于守势,是为了说明攻守之势异这一点的。)秦王朝在这不同的两个时期内所采取的政策有区别吗?(处于攻势时期采用的是诈力政策,处于守势时期采用的是压迫人民的政策,二者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试用引文(一)中的话来说明。(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其道不易,其政不改包含了怎样的意思?(仁义不施。)

板书:用史实作论据。

② 对比论证。

问:第5段以九国之师跟陈涉做对比,有什么作用?(九国之师拥有大批谋士、精良武器和训练有素的士兵无法战胜秦国,而一群斩木为兵的农民军却战胜了秦国,这说明秦的暴虐无道已使它失去天下之民。)试用引文(二)中的话来说明。(民危--陈涉的星星之火点燃了燎原烈焰)。

问:本文还有哪些对比?(秦人开关延敌与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的对比;会盟而谋弱秦与争割地而赂秦的对比;序八州而朝同列与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的对比。)指出:这些对比跟论证只有间接的关系。

板书:对比论证。

3.语言特色。

先让学生举出若干对偶句和排比句,再举出若干散句,并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归纳:骈散结合,读起来声调铿锵,而又不觉呆板。

四、做课文后练第三、四题。

附答案如下:(个别题答案与教参不同)

第三题

1.AC

2.AD

3.四利字均有细微差别:A.利益,与害相对。B.锋利。C.顺利。D.有利条件。

4.BC

第四题

1.席(名词作状语)卷天下,囊(名词作状语)括天下(注:

人教社教参以此二字在文言文中作动词用,误。)

2.争(动词作状语)割地面赂秦。

3.会盟而谋弱(形容词用如动词)秦

4.弱(形容词定语)国入朝。

第5篇: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l.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复习分类说明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二)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2.体会谚语这种语言的形式美。

二、学习建议

1.抓住云与天气的关系这一中心点,理清文章的思路,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看云识天气》。

2.体会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学习几种修辞手法,进而领会

这种说明文的特点。

3.了解几种主要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难点:1.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2.课文的主体部分,即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由于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学生一时难于分辨,所以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学的一个难点。

解决办法:

1.通过分组讨论进行制表的方法,并结合讲解,从而使学生能更清楚地了解云层、光彩的变化同天气变化的`关系,从而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

2.利用多媒体手段演示云与天气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3.讲讲、读读、写写、练练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录音机。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进行说的比赛,其中还可以培养观察能力。

2.听音乐,描述可能出现的画面。

3.分小组讨论,进行制表。

4.搜集有关识别天气的谚语,班上交流,并建立一个小天气预报站。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先放一段音乐,请同学们描述一下画面: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大雨点砸在盆上叮当响,人们四下奔跑的声音,鸡鸭乱叫声。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看到的是暴雨来临时的场面,由什么的变化引起了雨的到来?对,是云、风的到来引起的,所以说,云的变化就能暗示天气变化。(训练学生听、说的能力和想像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讲述云和天气关系的课文——《看云识天气》。

(-)明确目标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理清如何看云识天气。

3.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具体、生动地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及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从题目上看,这是说明什么的文章?

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文章。

(2)从题目上看,你还能读出什么来?

体裁说明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读课文,第1段老师范读,第2段全班女生齐读,第3、4两段分别由两名女同学朗读,第5段、第6段分别由两名男生朗读,第7段全班男生齐读。

3.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4.这样分段,体现了什么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5.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各题。

(l)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

(2)如何分层?

第一句是第一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中间是第二层。

(3)第一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千”,哪些内容照应“变化无常”?

“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

第6篇: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小鱼的梦》描绘了鱼儿睡觉的情景,充满着诗情画意。全诗共八行。前两行写小鱼夜里睡在池塘妈妈的怀抱里;中间四行描写小鱼睡觉的环境,这一部分想象非常奇特:星星、风儿、波浪都是自然界平常的景物,被、催眠曲、摇篮又是孩子们睡觉时司空见惯的事物,两方面糅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令人神往的画面,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所以读来优美而亲切;最后两行继续写小鱼睡觉的情景,自然地引出“甜甜的梦”。

本课要求认字16个,继续培养识字能力,用已有的方法学习生字,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在学习课文时,为了避免破坏诗歌的整体氛围,主要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意境,不要讲得太多,也不要提琐碎的问题。

学情分析:

从上学期起,我就在课堂上展开了“学生自主探究识字方法”的研究和实践。在语文课上,我引导孩子们通过多次探究,总结出一些识字方法,这节课的识字教学,是建立在孩子们熟知的学习方式上,他们能够在已有的学习和活动经验上进行学习。本班的孩子思维比较缓慢,几乎没有想象力;只是掌握了一些识字的方法,只有鼓励他们通过自己喜爱的方法在课堂内自主学习不认识的字,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运用综合识字方法,认识本课的六个生字,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法与学法】

这节课,我运用了“学生自主探究识字”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熟字加、减偏旁”等方法,独立解决识字问题。我组织他们通过小组讨论方式识记生字。这样学习,不但发挥了孩子的学习自主性,他们的创造力也得以很好地体现。这些识字方法是通过多节语文课的多次探究,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来的。掌握了这些识字方法后,学生有能力独立识记本课的十六个生字,教师没有必要再逐字分析字形,那样做反而会遏制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同时也遏制了课堂新因素的生成,使语文课堂的“四动”教学成为纸上谈兵。

教学流程:

课前导入→初读课文,感知文意→小组合作,探究识字→巩固识字,练习组词→理解语感美与文字美

课后反思:

《小鱼的梦》这一课我的教学构思是:第一课时,导入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由旧知引入新知,复习识字方法;在此基础上创设情景,用“我们都是好朋友”作为引子诱导孩子们采用小组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共同分享,把生字的学习完全放手给学生自己,培养他们自主识字的能力;然后通过“苹果乐园”这个环节巩固生字,从这堂课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老师应该处在学生的角度融入教学活动,成为参与者,倾听者,只是在将要偏离主题的时候才是导航者。这样的教学活动既能使学生自由发挥,又不偏离教学目的',使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自己感到满意的地方:

认真备课,准备比较充分。在长期的教学中,我发现低年级的孩子对童话很感兴趣,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一举一动、一问一答完全把动物人格化,同时,他们的认知水平是直观的。平时越是贴近孩子的生活,才能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从孩子的角度设计教案,教学过程才会更生动,孩子们的情感才会更投入。所以,在备课时,我先把自己儿童化。在教学语言上,我力求做到亲切、生动、能贴近和吸引孩子,在每个教学环节以及过渡语言上做了精心的设计,力求做到自然衔接。

第7篇:语文教案

【教学构想】

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的产物,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22课《古代神话三则》。原始人不能解释并掌握自然规律,在自然现象面前,感到恐惧和无力,于是他们通过幻想,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随后又在生产劳动中塑造出英雄人物和神的故事。这就是古代神话产生的原因。中国古代神话作品常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①歌颂劳动创造;

②赞美坚忍不拔、自我牺牲的英雄精神;

③讴歌反抗压迫的精神;

④对追求真挚纯洁爱情的赞美。总之,中国神话富有浓郁的人情味,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理想和愿望,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本课的三篇神话就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反映了我国古代神话创作的一般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神话的特点。

本课三个故事塑造了三个传诵千年的动人形象。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善良、执著、勤劳、勇敢的传统美德。不同的是:夸父和女娲属于那种神力无比的神,他们的故事显得非常壮烈;而精卫却非常弱小,她的故事则显得哀婉、执著和凄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课文所描写的形象的理解。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培养阅读古代神话的兴趣,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2.了解神话的特点,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3.掌握“走”、“堙”、“废”、“济”、“溺”等实词在文中的意思。

4.背诵三篇神话。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和理解形象的精神品质,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22课《古代神话三则》》。

难点:比较阅读。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要点:读准字音,读通文意。)

一、导人

现在,老师播放一段“夸父追日”的动画,请大家看后猜一个四字词语。

今天的课就跟这个词语有关。请大家翻开课本,我们一起学习《古代神话三则》。这节课我们采用说读的形式学习。说读,就是读读说说,说说读读。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首先,请大家自由、大声地朗读三则故事,力争做到读得准确、读得流利。

(多媒体提示:读准字音有三种方法:

①借助文章下面的注音;

②查工具书;

③举手询问。读得流利的标准是: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字,不读破。)

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三则故事。

3.全班齐读。

(设计此环节,目的在于既培养学生读文言文的语感,也使他们在听和读中了解故事的大意,为下面译文打下基础。同时,也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充分利用注释和工具书。)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再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力争做到读懂词义,读懂文意。

2.将全班分成两队组织竞赛。

①就文章字词方面的问题考考对方,比一比,看哪一队能考住对方,而不被对方考倒。

②两队先分四人小组轮流讲述三则故事,再各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评选故事大王。要求:可以适当想象,尽量忠实原文。

(竞赛的形式和小组轮流讲述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将枯燥的字诃学习和译文变成生动的舌动,既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减轻学生对文言文译文的畏难情绪。)

四、作业

1.熟读三则故事。

2.积累文言词语,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要点:1.体会人物形象。2.比较阅读。)

一、检查旧知

1.齐读课文。

2.检查个别实词和句子的翻译。

二、比较阅读

1.小组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这三则故事。体会三则故事不同的情感色彩。

2.三则故事塑造了三个传诵千年的动人形象。他们身上有哪些共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

(设计此环节,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课文所描写的形象的理解。)

3.夸父、精卫、女娲三个人物中,令你最感动的人物是谁?说说他(她)令你感动的原因。

第8篇: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1、文本解读

这首五言律诗是北宋诗人王安石的咏梅诗,主要写了墙壁角落里的几枝梅花,在很冷很冷的天气里开出了雪白的花朵。远远看去,知道它不是雪,因为有淡淡的花香飘了过来。全诗仅20字,却写出了梅花独处墙角、凌寒怒放、色洁如雪、幽香清远的特点;赞美了梅花孤傲高洁、倔强坚贞的性格。诗里洋溢着作者情思并暗寓象征寄托,故意境幽远,为咏梅之佳作。

2.教学价值

在诵读诗句中识记生字是本首古诗教学的宗旨,但识字之余,了解梅花的品格则是这首古诗带给学生的又一精神财富。梅花被誉为花魁,就是因为它具有“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崇高品格和坚贞气节,梅花斗雪吐艳,凌寒留香,铁骨冰心,高风亮节的形象,鼓舞着处于困境中的人们自强不息,以坚忍不拔的意志迎接春天的`到来。“读诗如品人”,这首诗也可以让我们真切地了解作者的品格。此诗作于王安石第二次罢相期间,以此为界,王安石诗风大变,由于当时党争日烈、诗祸频仍,诗人普遍将豪放外发之气,内敛为含蓄深沉之致。这首诗没有描写梅花的枝叶和花朵形态,而是着意写梅花“凌寒独自开”的品格,写它的沁人心脾的“暗香”。这里写的梅花,正是作者人格的化身。王安石变法失败,被迫辞职,十分孤独。但他仍倔强地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这首诗正是以动人的艺术形象表达了作者这种思想品格和一如既往、九死未悔的深情。

学情分析

本班一共有32名学生,男生女生数基本持平,学生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缺乏自学能力的培养。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已都能较熟练地掌握汉语拼音,能正确拼读音节,能借助拼音识字、阅读。能按汉字的笔画、笔顺、偏旁和结构分析识记字形,初步学会结合词语理解词义,能运用学过的词语造句说话,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听说习惯。能正确朗读课文,但距离感情朗读还有一段差距,能认识自然段,认识句号、逗号、问号、叹号等标点符号,初步学会写铅笔字,写字姿势基本正确,但还有一部分学生执笔方法不够正确,也有一部分学生的普通话不标准。另外还有几个学生学习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对这些学生这一学期要进一步加强教育。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花”“独”2个字,认识一个新笔画“弯钩”和一个新偏旁“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古诗大意,初步了解梅花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板书课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

三、感受诗韵美

五、唱诗。

六、背诗

七、拓展延伸

第9篇: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以“保护文物”为题,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文物保护意识。

2、学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提高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

3、领悟并在习作中运用“比照”的写法。

4、背诵积累景点楹联,提高记忆力,感受中华诗词魅力。

课前准备:

与中国的“世界遗产”有关的音像图文资料,搜集有关文物保护的`资料,搜集各景点有名的诗词和楹联等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宽带网

一、明确任务

指名读,说一说本次资料搜集的范围。

二、交流方法

1、方法展示台

你是采用什么方法搜集资料的?遇到困难是怎么克服的?

教师随机板书:

随时摘抄、剪贴、或复印;

查阅或购买书籍、杂志、碟片;

查找相关古诗;

登录网站查找;

调查访问亲朋好友;

观看有关的电视节目。

2、资料展示会

展示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简要谈谈搜集的过程。

3、老师的建议:

(1)建立资料袋,分类收藏;

(2)组成合作小组进行收集与整理;

(3)要纠正一些不当作法。

三、课后实践

进一步搜集相关资料,为专题展示活动准备。

第二课时

一、读有关长城的报道,你有什么感受?

板书:口语交际――保护文物

二、展开讨论,提出建议

1、4-6人为一组,围绕保护长城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建议。一人主持,一人记录,人人发言,充分讨论。教师巡回倾听,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2、各组推荐代表在全班发言,并组织评议。教师适当板书要点,引导把建议相同或相似的归为一类。

3、自由发言:由保护长城开始,交流各人了解的其他文物古迹被破坏的情况,说说怎样加以保护。

三、创设情景,模拟交际

交际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点拨、组织评议等方式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具体。

四、课堂小结,表扬激励

第三、四课时

习作

一、创设情景,

1、有一批外国游客专门到中国游览“中国的世界遗产”,我们要成立“导游团”评选十佳导游,大家愿意吗?

2、要求:

(1)熟悉景点风光,了解有关故事,明确注意事项;

(2)写出并熟悉导游词。

二、交流资料

1、你想介绍哪一处“中国的世界遗产”重点介绍什么?

2、说说你最有特色的内容;

三、阅读范文,借鉴写法

教师出示一篇导游词,让学生自主发现如何写,再默读教材中的揭示语,进一步明确写法与要求。

四、自主完成习作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