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12-19 16:15:57

第1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课文小标题的含义。学习课文用小标题从不同的角度来组织众多资料的方法。

2、品读文章用优美准确的语言生动地表示了维吾尔族的特点,表达作者对维吾尔民族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小标题的内涵和特点,学习用小标题从不同的角度来组织众多资料的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维吾尔风情的图片和维吾尔民歌(如:文中提到的《达坂城的姑娘》)

2、同学观看和倾听之后,感受维吾尔民族的特点。

3、用自身的语言说说你眼中的维吾尔名族和人名的特点。

4、对于一个不曾接触过的少数民族,播放介绍该民族风情的图片和民歌,能够真切而又具体的感受他们的民族风情。这样做能让同学有更为感性的认识。

二、初步感知

要求同学分成四组展开对课文的学习,并考虑:

1、课文每一局部内容分别介绍了维吾尔族的哪些特点。

2、你是从课文中那些地方很快发现这些特点的。

3、能否用维吾尔族的特点直接替代原文的小标题:

同学分组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课文。交流发言。

整体掌握课文。让同学关注到小标题及其所起的作用,理解小标题的内涵及其含蓄之美。

三、研读课文

要求同学再读课文,考虑:文中哪写地方的描写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同学默读课文。自由交流发言。

让同学沉溺到文本中。读一读,品一品,感受语言的美,更进一步的体会维吾尔族的特点。

四、深化课文

你认为维吾尔族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同学交流发言。

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走出来,结合文章内容以及文中的关键句,再次深入掌握课文,理解作者对维吾尔民族的喜爱,赞美之情。

五、课内拓展

1、回顾曾看过的课外阅读《我爱相声》,结合课后知识点“行文中的小标题”,让同学对小标题这种形式的认识更为深刻。

2、两篇文章进行对比,同学对纵式结构和横式结构,交流自身的看法。

3、通过对比交流,同学能试着去尝试写作,运用小标题的形式。

六、课外拓展

1、作业安排:

()的新赵巷,我爱()。

2、课外交流:

第一题以身边的生活为例,可以采用横式结构。第二题可采用纵式结构,并可以仿写。

第2篇:语文教案

一、教学内容:《想吃苹果的鼠小弟》

二、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彩图绘本的学习兴趣。

2、结合语文学习,通过观察想象图文结合创作绘本。

3、感受小老鼠和海狮的珍贵友情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启发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感受友谊和合作的力量。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老师带了一个小盒子!同学们,咱们来摸一摸盒子里装了什么?

(有的同学摸出了直尺,有的摸出了手套…..还有的摸出了苹果)

2、同学们今天我们的课就与苹果有关——

(二)、出示封面,揭示书名。

1、出示遮去书名的封面。

仔细看图,你看到了什么?(一棵又高又大的苹果树,秋天到了,树上结满了又红又大的苹果。看到这些苹果,你心里会怎么想呢?真想摘一个尝尝。)

2、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好朋友,看看它是谁?(课件出示“鼠小弟”)大家还记得他是谁吗?咦!这不是上节课来我们课堂做客的“鼠小弟”吗?

大家还记得他上次穿着什么来的吗?(红色的小背心)

3、今天我们的鼠小弟又出来干什么了呢?我们看看——

他来到了这棵棵又高又大的苹果树下。鼠小弟望着苹果在想什么呢?

4、书名——《想吃苹果的鼠小弟》

(三)、讲故事——《想吃苹果的鼠小弟》

1、我们看一下鼠小弟能吃上苹果吗?

4、小鸟和猴子按书的正常页数出现。

5、大象和长颈鹿先出现小老鼠的模仿动作,让学生猜想会是什么动物。

6、袋鼠和犀牛老师先告诉学生是什么动物,让学生猜想他们会有什么本领。

(故事内容很简单,前面六个动物的出现是简单的重复,教师可以用不同的出现方法,使故事更充满趣味。避免了简单的重复,又不失学生联想的趣味。)

7、树上还剩下2个苹果,你猜接下来会出现什么动物呢?

(让学生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8、继续讲述故事,揭示意义。

海狮有什么本领呢?

海狮一个人能拿到苹果吗?

(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鼠小弟和海狮合作拿到了苹果,你猜鼠小弟会怎么办呢?

(体会分享的快乐。)

他们两个拿到苹果会怎么办呢?

出示最后一页。

(四)、揭示道理,小结,

1、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通过合作我们就能做到平时一个人无法完成的事情。分享是快乐的,一个人的快乐分享给10个人,就会变成10份的快乐。

2、你能说说你在平时生活中和你的朋友之间有哪些快乐合作和分享的事情吗?

3、如果这时又来了一群小动物,他们都很想吃苹果,可是树上的`苹果已经没了啊,你想鼠小弟会怎么做呢?

(通过联系实际,让学生懂得分享的重要性)

第3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内容,体会修辞方法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诵读

教学难点:

体会感情

第一课时:

1、导入: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烛光里的妈妈》。听完歌曲,师总结:这首歌是儿女对母爱的高度深情赞颂,同时我认为这首歌也是每一位炎黄子孙对祖国母亲的热爱所作的真情告白。可是,同学们仔细品味过雨的诉说吗?(大多同学回答没有)在特殊的背景下,诗人郑愁予就送给了我们一首《雨说》,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首优美的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1)鼠标点击 读一读、写一写

田圃 寒浅 留滞 喑哑 洗礼 襁褓 温声细语 禁锢

(2)点击典型例读

师范读、生跟读,注意诗句的节奏和停顿,注意把握语气和语调

例段如下:

第一样事,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呀

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呀

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呀

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呀

第二样事,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

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

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

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3)喜悦、轻快地朗读这首诗

1生用喜悦、轻快地语调朗读这首诗三遍;

2生交流朗读效果,以四人小组互读互查,推选优胜者;

3各组优胜者全班交流朗读,其他组可点评优劣(评时可对节奏语调点评)

4推选班内最优胜者,领读全诗;

5生配乐朗读全诗(可选喜悦轻快的曲子,生自选)

第二课时

(一)上节课同学们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同学们再速读一遍全诗,思考以下几个问题:(点击思考题)

1、雨“说”了什么话?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

2、副标题为什么取做“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体会诗言志)

对于第一个问题,同学们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能够回答出来。

点击明确1、这首诗通篇都是“雨”说的话。雨首先说她到来之前,“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雨说要“探访四月的大地。。。。。。”;雨说她是到大地上来亲近孩子们的。。。。。。;雨说自己“来的很遥远”,她要教孩子们勇敢地笑。。。。。。;雨说“来了就不再回去。”这些话主要表达了一个主要意思: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了,“雨”这位爱的使者要给大地带来春天,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让孩子们勇敢地欢笑,有美好幸福的生活。

对于第二个问题,同学们要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而出,教师要点拨背景引导得出答案。

点击背景资料(三)欣赏《雨说》,解读《雨说》(王景山)

点击明确(二)、副标题点明这首诗特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概括了诗的内容,表明诗人对中国儿童的期待和祝愿,有利于理解诗的主旨,同时也符合孩子的心理和理解程度。此外,也蕴涵着另外一层深意,即这首诗写于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关注着中国大陆,看到她的变化所展现的希望,而儿童是中国的未来,因此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二)品味诗歌语言,探究诗歌语言特色

1、点击:诗歌是作者用丰富的感情、鲜明的节奏、和谐精练的语言以描绘象,反映生活的文学样式。对于语言的品位,是把握诗歌内蕴,与诗人感情进行沟通的基础。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

学生通过找拟人化的语言,会总结出大多好处,师诱导学生理解。这种手法不是拟人手法,点击二者的区别是:前者用于整体艺术形象的塑造,后者仅仅用于语句的修饰。

点击明确: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雨”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不仅如此,对诗中对诗中其他事物都做了拟人化的生动描写;俯拾皆是。这首诗是献给儿童的,全诗出色的拟人化表现手法,使这首诗具有亲切感人、活泼欢快、充满情趣的风格,它切合儿童的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稚嫩的童心。

2、继续点击:拟人手法是文学作品一种艺术表现手法,除此以外,这首诗语言还有什么特色?

学生可继续合作讨论并互相交流,小组内选出代表全班交流,生之间谈体验。师生共同明确:(点击)郑愁予的诗往往透出中国古典诗的修养和一种动人的江南文化气息,这首诗也是这样,它的一些用语和诗句,例如“蓑衣”“斗笠”“小燕子笑斜了翅膀。”诗人还善于针对诗的接受对象运用一些适合少年儿童读者的口语,令人感到无比亲切,诗人还善于在事物之间进行一种奇特的诗意的转化。

(三)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学生在自由背诵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互背,推荐有感情同学领背、齐背,达到共同背诵下来的目的。

(四)作业 以“‘雨’的自述”为题

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三五百字的小散文,体会这两种题裁在语言表达上的区别。

第4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会9个生字及新词,认读5个字。并能认真书写。

教学重点:规范、端正的用硬笔书写9个生字及新词。

教学难点:难点字的指导。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的通顺、流利。

2想一想课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自己用几句话说一说。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内容

4提出不懂的问题。

二、学习生字

1、分析字型并组词:默顾绪性聚寂懂恼哇霎瞥赦稚拙

2、重点指导:“顾”聚

3、认真书写字词,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作业:为亲人或好朋友制作小礼品,再写几句关爱的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母给自己的关爱,懂得应该关心父母。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讨论,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

知道同学们为什么沉默,教师前后两次“热闹”有什么不同

教学难点: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讨论,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们的生日是哪一天?爸爸妈妈向你们祝贺吗?这课文老师非常喜欢,你能读下来吗?

二、理解课文

(一)课件打出问题

1、默读课文,思考孩子们为什么沉默了?假如你就是那个班上的一个孩子,沉默足足有一分钟,你会想些什么?

2、为什么教室里又热闹起来,和沉默前的热闹有什么不同?大家讨论

(二)汇报、指导

1、生汇报所得

2、理解“异口同声”在什么情况下,你能造一个句子吗?引导学生“在什么情况下‘异口同声’的”。

3、有语气地读读课文,为什么课题是“可贵的沉默”?发表自己的见解

4、有语气地读读自己喜欢的语句。

5、结合实际说说父母是怎样爱你的?学过课文后你又该怎样做呢?

三、课后:

这是一片记叙文,写一位教师通过巧妙地引导,是在对待自己生日和父母生日这一问题上,孩子懂得也应当利用生日去表达自己的一份爱。此时此刻我想你的收获也很多,说一说。

板书设计:

3、可贵的沉默

教室很热闹————爸爸妈妈向自己祝贺生日

沉默————爱

教室里又热闹起来————想办法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

教学反思:

这课文通俗易懂,且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学生对于重难点的理解很到位,并能从中受到同样的教育。

第5篇:语文教案

教材感悟

《七色阳光》是赣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二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知识童话。课文写了小青蛙、小鸟和小蝴蝶围绕太阳光是什么颜色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彩虹姐姐帮助他们认识到太阳光有七种颜色。文中有“红红的”、“绿绿的”、“金灿灿的”等表示颜色的词,能激发学生想像,并从中体会到颜色的自然美。

教学目标

结合本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把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带问号和感叹号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太阳光有七种颜色。

过程方法目标: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积累表示颜色的词。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颜色的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珍惜七彩世界的情感。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而阅读的过程是学生置身课文情境的体验过程。语文教学应创设适合学生想像、体验的学习情境,以促进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本设计注重学生读的训练,将读作为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根据《霍懋征教学思想与实践》中“一篇带多篇”的教学理念,本课还给学生补充课外阅读材料《七色光》、《太阳和彩虹》,拓展了学习资源。

教学流程

一 创设情境 引入文本

1、教师边播放多媒体课件边描述故事情境:

夏天的一个午后,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大地。忽然乌云滚滚,雷声隆隆,大雨“哗哗哗”地下起来了。(多媒体出示画面)过了一会儿,风停了,雨住了,太阳又露出了笑脸。你瞧,小青蛙呱呱呱地唱着歌蹦出来了,小鸟、小蝴蝶也飞出来了。他们在一起欣赏着这雨过天晴的美丽景色。可是,不一会儿他们就争论了起来。他们在争论什么呢?

[这一设计,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同时制造故事悬念,既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又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轻轻松松地步入语文学习的殿堂。]

二 初读课文 感知文本

1、自由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

(2)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用各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请手举的最高的同学朗读;请听得最认真的同学朗读;请坐得最端正的同学朗读……

3、 师问:小鸟、小蝴蝶、小青蛙到底在争论什么?品味带问号的句子。

[这一环节不同形式的读书活动,力求使全体学生参与到读书中来,从而激发不同层次学生读书的欲望。]

三 深入课文 品读文本

1、品读小鸟、小蝴蝶、小青蛙的话

〈1〉、 画一画:太阳光是什么颜色?哪些小动物回答了这个问题?请用横线在书上画出来。

(2)、 读一读:

①自由读小鸟、小蝴蝶和小青蛙的话。

② 师生合作朗读。

(3 )、说一说:还知道哪些像“红红的”、“绿绿的”这样表示颜色的词?

(4)、发散思维:“太阳光是什么颜色?”还有哪些小动物也会回答这个问题?(出示海欧、小燕子飞翔课件)选择你喜欢的小动物,仿照这个句式说一说:

———说:“太阳光是——色的。你看,阳光照在——上,——的。”

[这一设计,力求挖掘文本的空白点,即使学生大的思维得到拓展,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过渡:是呀,阳光多美好啊!有这么多的颜色,你们看,小动物们已经在阳光下快乐地唱呀,跳呀。孩子们,一起来吧。

[这一环节在品味语言、反复诵读中,让学生发挥想像,在想像中自主体验情感。]

(课中休息)

2、品读彩虹姐姐的话

(1)、彩虹姐姐听见外面这么热闹,也悄悄地出来了。小朋友,你想对彩虹姐姐说点什么吗?

(2)、是呀,彩虹姐姐这么美,她身上的颜色哪来的?

(3)、(课件出示彩虹姐姐的话)指导朗读。

3、品读“太阳光多么美丽啊!”

过渡:彩虹姐姐身上的颜色都是太阳公公给的,那太阳公公有几种颜色?

(1)、(出示课题:七色阳光)

第6篇:语文教案

一、交流摘录笔记

1、读一读自己从课文中摘抄下来的好词佳句

2、说一说自己在阅读中还收集到了哪些课外词句,比较难以理解的要为同学们加以讲解。

3、读例句考虑冬冬提出的问题:

人的心只有拳头那么大,

可一个好人的心容的下全世界的人。

考虑:前半句说“小”后半句说 “大”,用可连接,“可”还能换成什么词?

你能不能再说几句这样的话?

二、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一定有了解到不少名人名言吧,互相读一读谈谈自己的理解: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海。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进一步理解心存大志也要从小事做起

班级交流,并进行板书

根据同学的交流,在自己的摘录本上进行补充。

三、读开卷有益

自己读,说说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交流你最近读过的好书或者好的,说说内容,谈谈感想,把它推荐给你的好朋友读一读

第7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把握叙述层次及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弄清"空城计"是怎么一回事

教学难点:感情诸葛亮这一光辉历史人物形象及作者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方法: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课文,认识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感情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交流讨论

1.上节课,我们通过自读自悟,明白了空城计是怎么一回事了。这节课,我们具体分析空城计实施的过程识诸葛亮过人的胆识和智慧。

2.课件出示自读要求,围绕上节课出示的"阅读要求"中的4个问题来讨论交流,弄清诸葛亮实施"空城计"的过程。

(1)诸葛亮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想到用计的?引导学生抓住"十五万""五千"等数据,对比分析:兵力悬殊;司马置在刚"占领街亭",打了胜仗,士气正旺,而葛亮"有一半还是运粮草的兵,不能打仗""这些兵卒昕说司马宣悉的大军来了,都吓得心惊胆战,不知怎么办才好对比分析:士气不足。

思量结果:只能智取,不可强攻。

(2)"空城计"究竟是怎么回事?

①学生找到相关段落,认真默读。

②同桌间表演诸葛亮"吩咐"部下的情节和吩咐后自己的举动,体会诸葛亮临危不乱、处变不惊、遇事冷静的=象特征。

(相机指点朗读语气,应沉着,语速中,语气坚定)

(3)结果如何?

(司马蘸中计)

引导学生想想:司马蘸撤退的原因是什么。(诸葛亮的轻松自得,自己的谨慎和自负)

(4)诸葛亮怎么想到用此计的?引导学生读最后一自然段,感悟诸葛亮的超人胆识和智慧,来源于对他人正确的了解和分析。

三、演一演,展示故事情节

1.指名分角色读"诸葛亮施计""司马蘸中计""诸葛亮揭秘(释计)"部分。

2.再指名学生表演相关情节,可以加进自己的创意动作或语言,但必须符合人物身份。鼓励学生大胆表演。四、引导评析人拗,初步感悟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1.在"空城计"这个故事所讲到的人物中,你对他们有怎样·的?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归纳并板书

空城计

诸葛亮(施计)处变不惊料事如神

(出其不意)

司马懿:(中计)过于谨慎多疑自负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