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11-22 14:59:53

第1篇:语文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称、曹、议、论、秤、砍、块、沉、线、止、然、量”12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学习曹冲遇事开动脑筋。

3.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同学遇事要开动脑筋,平时多观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同学学习曹冲,平时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法

重点:曹冲称象的方法以和他和官员称象的方法之间的联系。

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同学把官员们提出的称象方法与曹冲提出的称象方法进行对比。

难点:曹冲想出称象方法的原因。

解决方法:通过实验使同学知道用船代替秤,解决了提不动的难题,用石头代替大象,化整为零,找到了称大象的巧方法,实验过程就是突破难点的过程。

三、课时布置:2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称象》(板书课题),“象”就是我们在公园、电视中看到的大象。“称象”就是称大象的重量,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谁称象,为什么要称象,怎样称的,称出来了吗等)这些问题,同学们学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

1.了解课文内容。

2.动笔勾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3.分组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

4.分段朗读,纠正字音,分析字形。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考虑:本文主要写的是谁称象的事?(曹冲)

曹冲是曹操的儿子。曹操是什么人?(古时候的'大官)

2.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段主要讲的是谁?讲了他什么事?引导同学感知这段的主要内容。

(2)读第1句话,回答曹操是什么时候的人?理解“古时候”指三国时期,离现在大约有一千七百多年。

(3)读第2、3句,回答:人家送给他一头大象,他心情怎样?是怎样做的?(他很高兴,所以就带着官员和儿子去看象)

(4)指导朗读。

3.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2段,考虑并回答:象是什么样子?官员们怎么做的?(使同学了解本段主要写了象又高又大,官员们边看边议论象的重量)。

(2)读第1句,看图回答:从哪地方看出象又高又大?

理解“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的意思,具体认识象的高大。

(3)再读课文,从中体会象很大。

(4)读第2句话,举例说说“议论”的意思,再回答:从官员们议论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象很重,官员们很想知道象有多重)。

再读这句话,读出官员们疑问语气。

(5)朗读第2段。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二)回顾第1、2自然段。

(三)学习第3段。

1.朗读第3段,考虑官员们想出哪些称象的方法。引导同学抓住这段的主要内容。

2.曹操问:谁有方法把这头大象的重量称一称?官员们是怎样说的?这个方法行吗?

(先引导同学把第一种方法概括为“造大秤”,再让同学理解第3句话,了解这个方法不行的原因是因为谁也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提起这杆大秤。)

3.读第4句,说说第二种方法是什么?为什么也不成。

(联系曹操得到象时高兴的心情,认识把象割成几块称的方法更不成。)4.读最后一句,说一说“摇头”和“直摇头”有什么不同。(“直摇头”的意思是不住地摇头,标明曹操对官员们提出的称象方法持坚决反对的态度)。

再读一读课文体会曹操的态度。

(四)学习第4段。

1.朗读第4段,考虑曹冲想出了什么样的称象方法。

(1)从“才七岁”体会出曹冲的年龄怎样。(年龄太小了)

(2)这么小的年龄就能想出称象的好方法。谁能分步说说曹冲称象的方法呢?

(3)教师根据同学说的内容演示称象过程的前两步。

第一步:把演示用的“船”放在装水的大玻璃缸里,再把“大象”放进“船”里,“船身”下沉,沿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第二步:把“象”拿出,往“船”上装演示用的小石子,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通过演示协助同学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和“下沉”“沿着水面”“船舷”“为止”等词语的意思。)

第三步:称一称船上石头。着重理解石头可以一局部一局部地称。第四步:知道石头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着重理解知道石头的总重量就等于知道大象的重量。因为石头和大象使船下沉的深度是一样的。

2.朗读第5段,考虑:用曹冲想出的方法称象,结果怎样?

(1)“曹操微笑着点点头”,说明什么?(对这个方法很满意)。

(2)“果然”说明结果和预想的一样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3.曹冲是怎样想出称象的方法的?

讨论:(分成小组或同桌)

(1)曹冲听了官员们议论造大秤的方法,想到了什么?

(曹冲想:大秤没有人能提得起来,船却能装得很重很重的东西,可以用船做秤。)

(2)曹冲听了官员们议论宰象、称象块的方法又想到了什么?(用石头代替象块。称出石头的重量就可知道象的重量)

4.你向曹冲学习什么?(启发同学从两方面学习)。

(1)曹冲用心听他人的议论,积极动脑筋想方法。

(2)曹冲善于观察和学习,知识丰富,知道船在水里下沉的程度与重量有关系。通过学习课文认识到必需有丰富的知识,肯动脑筋考虑问题,就会变得聪明起来。

(五)分析识记字形,完成本课作业。

1.读生字卡片,分析字形组词语。

(1)比较“称”和“秤”字音字形相近,字义不同。

(2)“曹”和“线”的笔画笔顺。

曹:上半局部的笔顺为,下半局部是“日”字,共11画。

线:左边是绞纟旁,右边的笔顺为:共8画。

(3)“块、议论、砍、沉止”等字利用熟字识记。

2.完成课后第2题,会用“直”“才”“到底”造句。

3.完成课后第3题,读这段话,再誊写。

4.把这篇课文内容讲给他人听。

第2篇: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朗读课文,知道讲了哪几种活化石,我们要好好保护它。

3.培养爱自然、爱科学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1.生字词的.学习。

2.知道并了解保护活化石的意义。

课前准备:扩大教学挂图、生字词卡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恐龙吗?是怎么知道的?恐龙是生活在很多年前的一种动物,我们现在只能通过化石来认识它!那么,“活化石”又是什么呢?就让我们来看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

1.凭借拼音,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多读几遍,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2.想办法识记生字的形。

3.看看课文共分几个自然段,然后用序号标明。

4.教师范读。要求:听准字音,说说课文讲了哪几种活化石?

5.分段指名读课文,正音,并将扩大数学挂图与课文段落相配合。

二、指导学习生字。

1.认读8个生字和8个生词。

2.重点指导:历、史、化

3.认识并记住字形。

(l)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2)重点指导:代不要写成“伐”,植右边有三横。

4.指导写字。

(l)看清楚每个字的间架结构及它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完成“我会写”。

(2)在练习本上写一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人。

1.认读生字卡、生词卡。

2.这篇课文讲述了哪几样活化石?

二、引导学习课文。

1.自由读第1自然段。

(l)化石一般存放在哪儿?(博物馆)-

(2)化石可以用来干什么?

第3篇:语文教案

练习1

学习目标:

1、学习"拟人"的方法,并加以应用,苏教国标版12册语文教案练习一。

2、读背十二个有关"冬"的成语,积累词汇。

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标:

1、导入:

2、出示学习目标。(见上)

二、布置自学

1、出示自学题:

认真自学语文与生活的第一部分,思考文中的问题。

2、学生自学。

三、检查自学。

1、出示句子:"小溪哗啦哗啦地流着"和"小溪唱着欢乐的歌往前跑"这两句。

2、让学生比较两句。(比较时,要求学生区别用词的不同之处)

3、教师提问:哪句更生动?

4、学生思考:为什么第二句更生动?(导入第二部分教学)

四、精讲精练

本课的精讲点:

(一)教学第二、三部分

1、教学第二部分。

(1)学生反复认真读好三组句子。(体会每组中哪一句更生动)

(2)学生得出"第二句更生动"的答案。

(3)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会生动有趣?

(4)师生共同得出答案:因为把这些事物写得和我们人一样有喜怒哀乐,所以更生动、更有趣。

2、教学第三部分。

(1)教师引导学生回想生活中自己喜欢的事物。

(2)学生把这些事物写下来。(要求:写"活",写得和我们一样富有感情)

(3)学生读自己所写的文字,看看是否有趣。

(4)师生评议,教师小结。

(一)教学第二题(诵读与积累)

1、诵读词语。

(1)出示词语,请同学自由认读。

(2)同学交流,读准字音。

(3)讨论每个词语的大概意思。

(4)学生练说这洗词语的意思。(让学生知道每个词语都是有关"冬天"的)

(5)学生练习背诵。

2、积累。

(1)指名读。

(2)集体练读。

(3)以各种形式背诵,积累。

五、课堂练习

1、本节课作业:抄写成语两遍。

2、学生完成

3、当堂反馈。

六、总结提升。

七、下节课预习作业。预习口语交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2、练习口语交际,学习当小导游,教案《苏教国标版12册语文教案练习一》。

3、学写毛笔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标:

1、导入:

2、出示学习目标。(见上)

二、布置自学

1、出示自学题:观察第三题(写好钢笔字)中难字。

2、学生自学。

三、检查自学。

1、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示儿》。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出哪些字较难写。

(5)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掌握"祭、翁"等词的'间架结构和整体布局。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老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3)学生仿写。要求一气呵成,注意行款布局。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对写得不好的字,进行纠正,强化训练。

四、精讲精练

本课的精讲点:

(一)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启发谈话:如果有客人到你家乡参观旅游,请你做个小导游,你该如何介绍自己的家乡?

(2)指名读题目,明确此次口语交际的要求(用介绍的口吻,语言要亲切,表达要清楚)。

2、指导

(1)教师指导学生准备好说话的内容:家乡有哪些特点?选择哪些方面进行介绍?(可以互相讨论)写好导游词有什么要求?

(2)学生写导游词。(巡视指导)

(3)分组练说各自的介绍内容。(各组学生对介绍情况互相提出意见,进行交流。)

(4)每组推荐代表上台演讲,师生评议。

3、反馈

(1)指名上台进行口语交际。(师生共同评议演讲者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用介绍的口吻,语言要亲切,表达要清楚)

(2)评议小结。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出示学生优秀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

2、学生对照自己的毛笔字谈感受。

3、审题:明确本次学写的内容:园、团

4、指导:

(1)教师范写,边讲解书写方法。

(2)学生练习、反馈,发现问题再指导。

(3)学生练写。

5、练习:

(1)学生再次练写,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学生在米字格中练习,教师指导两个字的位置和大小。

6、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进一步纠正。

六、课堂练习

1、本节课作业:学写毛笔字。

2、学生完成

3、当堂反馈。

六、总结提升

七、下节课预习作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卢沟桥烽火

第4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获得”等词语。

2、朗读与默读课文,体会作者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学会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心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按事情发展顺序一部分一部分地阅读,抓住主要内容,读懂课文。

4、教育学生懂得只有受到严格的教育并勇于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才能成为有道德的人。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感。

3、理解“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体会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让学生搜集有关鲈鱼的相关资料。

2.搜集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我了解他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却能把一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

2、与学生共同理解“启示”一词的含义。

3、读课题,从题目中,你提出哪些问题?

为什么钓鱼会使我从中受到启示?

会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13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三,钓鱼的启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5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板书设计:

25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第6篇:语文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单元的课文,从朱自清先生生机勃勃的《春》,到老舍先生充满温情的《济南的冬天》,又从峻青先生优美、凉爽、惬意的《海滨仲夏夜》来到素素有着别样感悟的'《夏天也是好天气》,一年四季走过了三个季节。今天,我们又要在这深冬之时走进刘增山先生的《秋魂》。课前,大家已经预习过了。下面我出示几幅画面,请大家说说这些画面分别与文章的哪一部分或哪些句子有关。

(用多媒体逐一展示画面,学生讨论明确)

二、欣赏完了这些美丽的画面,就请大家小组交流一下:

⑴你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是什么?为什么?(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自己所欣赏的段落或句子。)

⑵秋魂到底指什么?(提示方法:齐读文章的题记。)

(小组讨论完毕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并用多媒体投影:秋魂——成熟的头脑)

三、明白了什么是秋魂,大家一定感觉到了本文与《春》、《济南的冬天》等文章的写法不同。下面请两位同学分别读"春花图"、"秋实",大家思考一下在写法上有何异同?为什么不同?

(先小组然后全班讨论,明确:"春花图"精雕细刻,动静结合,色味结合,虚实结合,高低结合,明暗结合,赞颂春天的美丽,语言活泼;"秋实"则粗线条勾勒,托物言志,表现对人生哲理的感悟,语言深沉。)

四、现在再请大家谈谈由"秋魂"触发的新的感悟,然后质疑。

五、小结

秋是美的使者,秋是丰收的季节,但在我们欣赏他的同时,更应当学习其谦逊、豁达、宽容和无私奉献的美德。

六、作业:

仿照《秋魂》写一段自己最有感悟的景物。(提示结构:引出景物-描述景物-托物寓意)

第7篇: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毛遂挺身而出、勇纾国难的精神。

2.成语:毛遂自荐、脱颖而出、因人成事。

3.文言实词:赞、目、奉、恶、处。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用“毛遂自荐”来比喻自己推荐自己,那么毛遂究竟何许人也,他究竟有何德何能,敢于冒着被人扣上“穷出风头”的恶名的危险,自己推荐自己呢?今天就让我们循着司马迁的生花妙笔去结识一下这位具有超群的知识和才能的毛遂先生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正音,学生整体感知大意。

2.学生自读,找出文中的生字难字,归纳总结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3.教师点拨:

(1)通假字

合从于楚 “从”,通“纵”

其末立见 “见”,通“现”

使遂蚤得处囊中 “蚤”,通“早”

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 “奉”,通“捧”

公等录录 “录录”,通“碌碌”

(2)重点实词

(3)古今异义

①与十九人议论 (两个词,今一个词)

②今楚地方五千里 (土地方圆)

(4)特殊句式

①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定语后置)

②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状语后置)

(三)课文内容研讨

1.试分析:毛遂是如何一步步让楚王定盟约的?

明确:按剑而前……今十步以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示之以力)

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示之以利)

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示之以信)

2.有人说毛遂自荐是出风头,你怎么看?

教师总结:(1)自信是一种优秀品质。

(2)有胆。勇纾国难,精神可嘉。

(3)有识。知天下,有辩才,实现了定纵奇迹。

3.在今天,作为人才自身、用人的领导应该注意些什么?

教师总结:(1)人才自身:不妨自荐(自荐并不等于出风头,自荐是为了推销自己;目的是为社会做贡献,实现自身价值,不必介意用什么方法)。

(2)领导:不可妒才,努力相士,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四、归纳总结毛遂的人物形象

1.人物的出场不同凡响。《毛遂自荐》可以说是一篇人物传记,但其开篇并未像一般的人物传记那样先交代人物的籍贯,而是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秦军大兵压境,赵国于是派平原君前往楚国订立联合抗秦的盟约。平原君决定带二十个门客一起前往。但“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在这关键时刻,毛遂挺身而出,“自赞于平原君”。平原君一行来到楚国后,与楚国的盟约迟迟不能订下来,“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此时,其他的门客一致推举毛遂,毛遂于是“按剑历阶而上”。

2.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一用其他的.门客衬托毛遂。当毛遂自荐后,“十九人相与目笑而未发也。”显然瞧不起毛遂。但到楚国后,“与十九人议论,十九人皆服。”先抑后扬,表现了毛遂的才华。在盟约迟迟不能确定的时候,十九人一致推举了毛遂。这又进一步表现了毛遂不同一般。二用平原君衬托毛遂。“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与毛遂的三言两语,“遂定从于殿上”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毛遂的胆识和辩才。平原君从开始不信任毛遂到最后“胜不敢复相士”,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又从侧面表现了毛遂的才华。可见,对比衬托的运用,是本文刻画毛遂的重要手段。

3.语言的个性化。平原君以锥处囊中为喻,说毛遂没有才能。而毛遂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说自己并未处囊中,如果有机会的话就“非特其未见”而是“脱颖而出”。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毛遂说服楚王时的一段话。毛遂首先是压之以“力”:“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一下子震住了楚王。再激之以“耻”:“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最后动之以“利”:“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三言两语,将盟约订了下来。毛遂以极富个性的语言,表现了他过人的胆识和高超的辩才。

(五)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平原君为什么不认识毛遂?

2.毛遂为什么要脱颖而出?

3.毛遂凭什么能说服楚王“定从”?

4.平原君为什么“不敢复相士”?

5.从毛遂自荐中我们受到哪些启示?

第8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快速阅读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

2.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突出主题的写作技巧。

3.了解“绿墙”的创意和价值。

【教学重难点】

1.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绿墙”的价值。

2.通过阅读,理解“绿墙”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价值:绿化美化城市、保护生态环境、减噪防尘、净化空气、调节温度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音乐,出示几幅绿墙图片,组织学生思考:“听着这优美的旋律,看着这样幽深的画面,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后,教师明确:

2.在我们还沉醉于文明的祖先留下的红墙碧瓦、深宅大院的时候,我们似乎漠视了世界正悄悄的开放;当我们城市建设中的围墙在一步步地吞噬着宝贵的土地的时候,世界上早已是风行绿墙了。绿墙不但美化了环境,装饰了家园,更保护了土地,净化了环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淑远的一篇文章《环球城市风行绿墙》,去感受一下这绿色围墙。

二、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中各段前标好段序,画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词语,扫清字词障碍。

2.引导学生读第1、2两个自然段,明确中国围墙的特点。

提问:这些数字给你一种什么感觉?你是否曾经想过?作者是如何形容的?

3.引导学生阅读3、4两个自然段,体会外国围墙与中国围墙的不同之处。

4.引导学生阅读5--13段,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弄清下列问题:

(1)这几段与3、4两段是什么关系?

(2)作者以哪几个国家为例介绍外国围墙的特征的?

(3)这些国家的围墙各具有怎样的特征的?

(4)这些“绿墙”有什么样的共同特点?在环境保护方面有什么样的价值?

(5)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它们各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5.小组讨论后质疑、师生答疑。

6.小结性提问:造成中外围墙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7.作者认为现代中国城市应该提倡建筑怎样的.围墙?

8.教师小结后强调,我国以绿墙代替砖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环保的需要。中国建造绿围墙势在必行。国务院早就出台了城市绿化条例,把城市绿化建设纳入了城市总体规划。

三、研读探究

1.找一找

文章在讲解说明对象“绿墙”时,为了将其说明清楚,用了一些说明方法,请学生找一找,并说出运用这些方法的作用。(学生讨论交流)

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诠释等

(1)作比较

从全文来看,中外围墙的比较,库里蒂巴市战前战后绿化的比较,都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比较来增强说服力。

(2)举例子

作者为了说明环球城市建设绿墙的情况,举了世界各国的典型例子。在说明巴西绿墙建设的成果时,又举了巴西利亚被联合国定为“人类文化遗产”,库里蒂巴市被命名为“生态之都的例子;在说明澳大利亚

教案《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环球城市风行绿墙》教案》,

的建设成果时,举了墨尔本和悉尼的例子。这样例中有例,环环相扣,使说明更加具体可感。

(3)列数字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公共单位的围墙总长500多万千米,可绕地球125圈,占地面积1100多平方千米,加上两侧墙脚不能利用的死角,共达3350平方千米。说明公共单位围墙之长,围墙的占地面积之大,使人触目惊心。

库里蒂巴市人口虽然从战后的50万猛增到150万,人均绿地面积却从0.5平方米增加到54平方米。说明人口大幅度增加,人均绿化面积也大幅度增加。

(4)做诠释

所谓“绿色围墙”,就是利用植物代替砖、石或钢筋水泥“砌墙”。介绍了什么是“绿色围墙”。

2.说一说

师:“或许有的同学会说,即使文章用再多的说明方法,讲解得再清楚,我也不会喜欢学说明文。因为它的语言既不象记叙文那样生动形象,也不象议论文那样字字饱含哲理,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否定说明文语言的一些重要特色。”

请学生合作找一找文中一些句子,说一说本文的语言特点。

(1)语言准确严密

①综观各国城市,中国与外国最大的不同就是围墙。

“最大”表明围墙的不同是最突出的,但不排除其它特点。

②中国筑墙已有几千年历史,筑墙虽有安全分界的功能,但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已无多大作用。

“多大”说明在安全分界方面还有一点功能,但功能已不大。

③这种植物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而且可以减少噪音和空气污染。

“不仅……而且……”表递进,强调植物墙具有可减少噪音和空气污染的功能。

④“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人均绿地近百平方米,雄踞世界第一”句中“近”一词表明接近百平方米,是概数。

(2)语言生动形象,有情趣

①砌墙垒门的材料是填满泥土的塑料砖,砖的孔洞向外,内植花草蔬菜。苗木出土后,伸出洞外,弯曲向上吸取阳光,怒放各色花朵,结出苞米棒、向日葵、辣椒等,长短不一地垂挂着丝瓜、葫芦等,一墙青菜,满门鲜花。

拟人:生动形象,充满情趣。“垂挂”准确地写出了形态。“青菜”、“鲜花”色彩鲜明。

②“绿场地上龙牙树高仅60厘米,横生的枝杈抱成一团,剪平如枕木横陈,怒放绿叶,形如草质台地”一句,动词“抱”和“怒放”的运用,比喻句“剪平如枕木横陈”和“形如草质台地”的描绘,使语言显得生动、形象。

四、课堂小结

在科技发展的今天,人们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识越来越强烈。世界也一天比一天绿。

今天我们所学的是利用绿色围墙来美化环境,同学们对这个显得日益重要的环保问题的看法有什么好的建议或者观点吗?

五、拓展延伸

有人认为,中国的围墙,如北京故宫和各地的寺院黄色的墙,显示出肃穆的气氛,江南水乡的粉墙黛瓦,北方深宅大院的风火墙,都别有一番韵致,中国墙文化自有其内涵,你怎么看?用笔写下来。

六、板书设计

第9篇:语文教案

《散文诗两首》之——荷叶 母亲

冰 心

学 习 目 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体会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抒发对母亲的

热爱的写法。

3、感受作者在诗歌中所抒发的真挚情感,体

会人间至爱亲情。

作 者 简 介

宋体冰心,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家。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主要作品有《繁星》《春水》《往事》《超人》《寄小读者》等。

解释下列词语:

听 读 感 知

这篇课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哪一自然段最能体现这种情感?

我心中深深的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研 读 感 悟

1、课文哪些自然段是描写红莲的?分别描写怎样的红莲?

2、请找出文中描写红莲时作者心情变化的词句。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