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3-27 16:39:45

第1篇:小学语文教案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步读课文,激发学生对恐龙的兴趣,《恐龙》第一课时。

2.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理清文章层次,学习第一自然段。

4.初步学会在网络上查找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题激趣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写的是一种曾经是地球的主人,但今天已不复存在的爬行动物。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3.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你想知道些什么?

4.质疑,交流。学生可能会提出这些问题:

(1)恐龙有哪些种类?它的外形是什么样子的?

(2)恐龙以吃什么为生?

(3)恐龙是怎样生育后代的?

(4)恐龙为什么会灭绝了?

二、初读指导

1.检查预习。

2.出示生字词:

漫游轻型神秘锋利消失

庞然大物望而生畏展翅高飞

3.指名读,竞赛读,学生教读,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恐龙》第一课时》。

4.联系上下文、观察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这些词语。

5.自由交流,师相机点拨。

6.出示生字,指名读,说说就注意哪些地方容易写错。

7.师标示出易错处,重点指导“恐、漫、梁、戚”等字。

8.用钢笔描红。

9.齐读生字词。

10.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

三、理清层次

1.快速浏览,说说自然段主要介绍了什么?

2.交流,师总结:

(1)恐龙生活的年代及数量。

(2)介绍恐龙的种类及形态。

(3)介绍恐龙的亲戚。

(4)介绍恐龙吃什么。

(5)介绍恐龙如何生育后代。

(6)讲恐龙神秘消失为人类留下了一个谜。

3.试着分段。

4.交流:(1)、(2-5)、(6)

四、上网查找资料。

1.在标题栏里输入“恐龙”,再敲“回车”。

2.根据自己的兴趣去浏览内容。

3.查找“恐龙生存的环境”。

4.交流。

5.看看文中怎么为我们介绍的。

五、教学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2.说一说,你从这一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

3.引导学生抓住“两亿年”、“大片大片”、“密密”、“到处漫游”、“遍及整个世界”等词语来感悟恐龙生活年代之久远,生活条件之优越,活动范围之广及数量之多。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5.齐读。

六、作业巩固

1.抄写生字词。

2.进一步查找有关恐龙的资料。

第2篇:小学语文教案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大自然的启示”为专题,而《自然之道》是本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课文讲述了作者一行人到加拉巴哥岛旅游,看到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被嘲鸫啄咬时,不顾向导劝阻,让其把幼龟抱向大海。后来,成群的幼龟得到外面安全的错误信息鱼贯而出,结果成了食肉鸟的美餐,令作者非常后悔。文章通过以上事例告诉我们了解和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知道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往往事与愿违,好心反而容易干坏事。也告诉我们要敬畏自然,感受自然的神奇,与自然和谐相处。

学习本课,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以疑促读,读中感悟,在探究、体验中受到启迪。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会写课文中的词语,指导不易写好的字。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得到启迪。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方法,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运用质疑探究、前后联系和情感体验等多种方法理解内容。

3.学习本课,能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了解和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了解大自然的神奇,产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材料。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发兴趣。

谈话导入:刚才我们一起游览了青岛的海底世界,今天我们一起到南太平洋的一个龟岛去看看,让我们一起走进《自然之道》。学生齐读课题。

1.了解题目意思,初识“自然之道”。

这里的“道”是什么意思?“自然之道”呢?学生理解,教师点拨。

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依据学情重点指导。

(1)学生听写词语,教师依据学情纠正出现的错误,着力指导难写的字。

(2)学生能发现各组词语的特点并分类;教师评价。

【设计意图:初识“自然之道”,从题目字面上了解什么是“自然之道”,此处对“道”的理解仅仅是对题目的浅层次理解。检查预习,了解学情,针对学情进行重点指导,以学定教;其次,扫清字词障碍,为理解内容做准备;发现词语特点并分类,进行词语积累的归类训练,同时也为概括主要内容做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自主质疑。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教师巡视指导。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学生自主概括——教师进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概括(学会一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自主质疑。学生结合预习和课文内容质疑,教师筛选出重点问题,深入探究。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对文章内容进行归纳。通过对概括方法的引导与提炼,学生学会用简短的几句话说清主要内容,掌握概括内容的一种方法。之后,抓住文章中的主要矛盾冲突,引发质疑,找出质疑点,以点突破。这样设计旨在找准教学的起点,真正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以疑促读,探究体验,深入感悟。】

(三)深入文本,体验感悟。

本部分紧紧围绕有价值的问题,结合四年级学生实际,一步步进行深入探究。

1.学习三、四自然段:研究“救”的原因,体会我们救幼龟的“一片好心”,感受自然的神奇等内容。

(1)抓住有关词句,理解我们和向导救幼龟的原因。

学生能抓住重点词句,读懂我们救幼龟的原因。

(2)抓住重点词“探”和“若无其事”等理解词义;结合词语,读懂向导口中“自然之道”的含义,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理解、感悟和体验。

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3)教师小结:总结内容,归纳方法。

【设计意图:充分预设学生质疑点,借助语言文字,抓住关键词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学会通过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深入理解词语并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重要作用,突出第二学段的特点;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情感。】

2.学习五至八自然段:研究“害”的惨烈,突出对幼龟的“伤害”,体会愚不可及等。

(1)教师创设情境,默读课文5-8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体会幼龟受到的伤害及人们的愚不可及。

(2)结合有关重点句子理解体会、想象表达。教师指导配乐朗读,读中感悟。

想象当时的情景,进行写话练习,通过“语言表达”丰富原文画面,以写促悟。

(3)感情朗读,触动学生情弦。

【设计意图:本环节着重突出以读促悟,读中悟情,以写促悟,写中生情。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理解内容,受到震憾,触动心灵,提高朗读能力。利用写话练习,实现写中动情、感受“害”的惨烈场面,提高运用词语的表达能力,也为深入探究原因、领悟道理做好铺垫。】

3.探究“救”了一只,却“害”了更多只的多重原因,反复揣摩,触动学生“心灵”。

为什么这样一片好心救了一只幼龟,却害了更多的幼龟呢?

(1)探究原因:引导学生关注全文,学生在文章关键处反复揣摩,由浅入深地悟出“救一只,害更多”的多重原因,体会出人们的愚不可及,领悟道理。

(2)引导学生抓住“悲叹”等,角色体验朗读。到底是为何而悲、为何而叹?体会愚蠢,得到启迪。

4.教师小结:正如大家所言,人类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所以要多了解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才能不违背自然规律,否则,不了解、不尊重自然,坚持已见,违背自然规律,往往事与愿违,“好心”也容易办“坏事”。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深层探究自然之道,引发思考。在表达交流中,解决疑问,悟出愚蠢的多重原因及受到的启示,在入境体验与情理交融中,感悟“自然之道”的真正含义,触动心灵,受到启示。】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推荐阅读:刚才我们解决了大家的疑问,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内容?推荐阅读内容。

2.探究写作:观察生活中的动、植物等,看有什么新发现?把新发现写下来。

【设计意图:课前准备,由家乡青岛引出海底世界的神秘迷人,激发了探究兴趣;课中探究,深入理解了幼龟入海的自然之道,悟出了人们愚不可及的多重原因,得到人生的启迪;课后拓展,再引导学生进入大自然,进行新的发现和探究。整个设计,从单元和专题的整体考虑进行了全面规划和构思,注重了与生活的联系,体现了大语文观,注重了探究、体验,实现了对方法的学习和迁移运用,发展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第3篇:小学语文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学习中要求通过作者优美的语句,感受到:这是一所美丽的学校,是一所团结的学校,是一所充满欢乐、详和气氛的学校。进一步体会学校生活的美好与幸福,受到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友爱的教育。

本单元从知识点上,要求学生会认4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到18个词语。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并能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内容,抄定一些优美的句子。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受到语言文字训练。

二、学习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欢唱、招呼、飘扬、蝴蝶、好奇、孔雀舞、游戏、招引、热闹、古老、铜钟、粗壮、凤尾竹、洁白、摇晃”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三、学习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团结友爱及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自豪赞美之情;

2、难点:体会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所表达的“边疆民族小学的特点、上课民族小学生认真学习、下课欢快自由”的效果。

四、教学准备:

省略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正确阅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新学期又开始了,学校绿树成荫,看同学们穿着鲜艳的服装,兴高采烈地来到了学校,学校又成了欢乐的海洋。看,从山坡地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他们穿戴不同,语言不同,却来到了一所小学,这所小学是什么小学?(板书课题:我们的民族小学),今天老师就带领同学们去看看吧。

二、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让同学们边听边看课文,想想这是一所什么样的民族小学?并把不认识的字作上记号。

三、学习生字新词:(教师ppt)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词:

坪坝(bà)傣(dǎi)族景颇(pō)族啊昌(chāng)族德昂(áng)族摔跤(jiāo)

2、正确阅读下成的词语:

坪坝、穿戴、打扮、欢唱、招呼、飘扬、蝴蝶、好奇、孔雀舞、游戏、招引、热闹、古老、铜钟、粗壮、凤尾竹、洁白、摇晃

3、运用卡片,检查学生学习生字情况。

(1)指名读,正音;

(2)“开火车”练习读准字音;

四、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田字格书写示范:

先让学生自己数数字的笔画,看看字的结构,并书空临写。

“戴”半包围结构,右上包左下,书写时注意各部分位置,要写紧凑,把笔画写清楚。

“蝴”左中右结构,注意各部分大小。

“蝶”左右结构,注意右边的书写笔画、笔顺。

“雀”“小”字下的“丿”要写长些。

“舞”注意中间是四竖,第三横要写长些,第十三画是撇折。

第4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选择一个课外读到的名人故事讲给同学听,同时认真听其他同学讲名人故事,交流读后感想。

2.写一篇习作,介绍自己熟悉的人的一件事。

3.自主发现引用人物的对话的三种不同形式。

4.读读背背,收集积累名人名言。

5.读成语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重难点

1.口语交际

2.习作练习

课前准备

收集自己准备讲的名人故事中涉及的名人图片、名人像,讲名人故事时用。

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讲名人故事

一、谈话导入

最近在语文课上我们结识了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等许多名人,课外大家也在读名人

故事、寻找名人资料,今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举行一个故事会。

分组举行

1.调整座位,各小组围坐在一起。

2.各人先在组内展示自己所画的名人像或图片,简要介绍自己要讲的故事的主人公。

3.交代讲故事、听故事的要求:讲的同学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可以

提问,也可以补充;讲完后评选本组“故事大王”1—2名。

4.各小组内学生试讲、教师巡视。

二、全班交流

1.各组汇报本组评选出的“故事大王”名单,教师颁奖。

2.荣获“故事大王”称号的同学非常荣幸,“故事大王”们肯定愿意让更多的同学听到你的精

彩故事。哪位“故事大王”给全班同学讲?

挑选一、二名“故事大王”讲故事。

共同评议讲述情况。如仪态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流利、有声有色等等。

三、畅谈感想

1.听了组内同学讲的名人故事、“故事大王”讲的名人故事,大家有些什么想法?可以谈谈对

名人行为、品格的评价,可以联系自身和现实情况发表感想。

2.学生畅谈感想。

3.一位位名人是一座座丰碑,他们的崇高思想与品格就像一座座灯塔,让我们将他们的形象永

远铭记在心中,从他们身上获得力量,学得智慧,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一、交代任务

学了这组课文,我们结识了好几位名人,他们或关爱自然,或平易近人,或善于思考,或诚实

守信,一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我们大家也有许多熟悉的人,在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写的

事,这次我们就来学着写一写。

二、选材构思

1.你最熟悉的人有哪些?哪一个留给你较好的印象?概括介绍一下,口头填写下表。

人物该人物给自己的印象

李四光遇事爱思考,善于提出问题

宋庆龄诚实守信,答应别人的事坚决做到

2.该人怎么会留给你这样的印象的?他身上有什么值得写的事?

引导学生围绕给自己留下较好印象的人展开回忆,提示要介绍“值得写的事”——值得宣传介

绍的、值得他人学习的事。

3.我们就来把这件事写下来。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是怎样的?把以下几个要点考虑一下,把事情想清楚。

把事情想清楚。

事情发生的时间

事情发生的地点

事情中的主要人物

事情的起因

事情的经过

事情的结果

三、动笔起草

1.下面就请大家动笔打草稿,把自己熟悉的人身上值得写的事写下来,注意着重写清楚该人在

这件事中的举动、表现。

2.学生动笔写草稿,教师巡视。

四、修改誊写

1.大家邀请有代表性的一、二位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

2.师生共同评议。

3.针对已发现的问题修改自己的习作。

4.誊写习作。提示格式及书写字迹要求。

5.写完后找机会把自己写的文章读给描写的那个人听,请他评评写得怎样。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一、读文猜人

1.教师挑选几篇以同学为介绍对象的优秀习作,请作者隐去习作中同学名字,向大家朗读,全

班同学猜一猜写的是谁。

对被同学猜出了,且公认为描写准确的小作者加以表彰。

2.议一议,为什么该同学没说出名字而我们也能猜出习作写的是谁?

3.请作者介绍为什么能把同学介绍得如此准确、生动?

引导学生明确,要了解一个人平时要多关注他,做个有心人;写作时要用心回忆。

二、再读欣赏

1.请以其他人物为写作对象的优秀习作作者朗读习作。

大家听后议议评评。

2.教师朗读其他同学习作中的一些精彩句段。

第四课时

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轻轻读读本题中的三个句子,相互比较,这些句子有何异同。

2.出示抄有本题内容的小黑板或实物投影仪显示,学生交流发现。

a.指名读句子。

b.学生交流发现,教师引导总结。

这三句句子都是写人物说的话的,句子中加引号的部分都是引用人物说的原话。在引用人物原

话时,通常要交代说话者是谁,说话时的动作、神态、语气等,这部分内容的位置可以有所不

同,可以放在引用的人物话语的前边,可以放在后边,也可以放在中间。

3.齐读句子、体会。

4.到学过的课文中再找找相应的例子,并说明属于哪一类形式。

二、读读背背

1.我们读了不少的名人故事,了解了名人崇高的品格,生动的事迹,而名人们说过的一些话也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多积累一些名人名言,时常回味一下,可以使自己获得启迪,从中汲取力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些。

2.请各人轻声读书上提供的名人名言,把其中的生字拼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3.指名朗读交流。教师相机正音指导。

4.想想这些名言的意思,并且试着放声读出感情。

5.指名再读,师生评价。

6.齐读巩固。

7.交流各自课前收集的名人名言,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三、成语故事

1.我们汉语中有很多成语都是从历史故事演变来的,一个成语背后包含着一个故事,了解这样

的一些故事会使你获得知识,获得教益。今天就来学一个成语故事——《闻鸡起舞》。

2.各自轻声读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借助注音认真拼读,把故事读通顺。

3.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正音正句。

4.各自再读。

5.同桌间试讲。把故事讲给同桌听,相互学习、指正。

6.了解了这个故事,以后我们一看到“闻鸡起舞”这个成语就会想到听到鸡叫就起床练武习艺的祖逖、刘琨。以后说话写作,你想表示珍惜时间、发奋努力这个意思时,就可以用上“闻鸡起舞”这个成语。

第5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首诗歌,主要写了春雨能促使万物生长,少年儿童在春雨中植树,绿化祖国。

全诗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春雨轻柔细密的特点、滋润万物的作用和小朋友在雨中植树,绿化祖国的活动。

本课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

通过多种形式,了解春雨的特点和作用。准备纸和画笔。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醒、蒙:是后鼻音。

洒:声母是s,不是sh;右边是“西”,不是“酉”。

醒:左边是“酉”,不是“西”。

蒙:秃宝盖下不要丢掉一横。

2.写字教学。

本课生字中带有三点水的字较多,可归类指导,使学生掌握这类字的写法。

染:下面“木”字的横是长横,撇、捺要伸展,把上面的部件托起。

蒙:共13画,注意下部要尽量写得紧凑。

(三)词句教学

理解词句,可先让学生自己朗读诗歌,再想一想课文写了春雨中的哪些特点,然后结合课文和观看投影片理解。“飘、洒、落、降”,写出了春雨轻柔细密的特点。“点红”是指桃树上开满了粉红色的花朵;“染绿”是指柳树发芽,长出嫩绿的叶子;“滋润”是指庄稼得到雨水的灌溉;“唤醒”是说青蛙经过冬眠醒来了。

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朗读,来领悟春雨的特点和作用。

读一读,写一写下列词语:

飘洒点红染绿唤醒淋湿庄稼蒙蒙细雨

(四)朗读、背诵指导

句式相似、节奏感强是这首诗的语言特色。要引导学生把读和悟融为一体,边读边展开想象,让学生在朗读时感受春雨细微绵密的特点,以及使万物恢复生机、充满活力的作用和小朋友把握时机,在雨中绿化祖国的行动。

全诗四次出现“春雨沙抄”,要读得稍轻、稍慢,前后略做停顿,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人感受到它“润物细无声”的特点。“细如牛毛,飘飘洒洒”,可利用挂图、多媒体演示唤起学生的回忆,让学生以轻柔缓慢的语气读出春雨的特点。

“点红、染绿、滋润、唤醒”四个动词要读得清晰而略微拖长。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充分地读出来。

在分句朗读基础上,引导学生按春雨飘洒、滋润万物和绿化祖国的顺序,进行背诵。

(五)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1—2课时。

词语解释

沙沙春雨的声音。

如好像。

树梢树的末端。本课指树枝。

柳芽从柳枝上刚刚长出的嫩芽。

点红促使桃花开放。

染绿本课指促使柳芽变绿。

蒙蒙细雨雨点很细很密的小雨。这是春雨的特点。

飘飘洒洒雨细如毛,飘飘悠悠下落。

沾湿使衣服有一点湿,而不是“淋湿”。

绿化种植花草树木,美化环境,防止水土流失。

滋润增添水分,促使庄稼长得更快更好。

课文理解

这首诗先讲春雨的样子“细如牛毛”。接着讲了春雨对万物生长的好处:使桃花盛开、柳树发芽、庄稼滋润、青蛙醒来。最后讲了春雨一下,我们又可以种树了,又可以加入绿化祖国的行列。我们少年儿童要抓住春天的大好时机,多多种树,美化我们的祖国。

重点词句

“飘在果林,点红桃花;洒在树梢,染绿柳芽;落在田野,滋润庄稼;降在池塘,唤醒青蛙。淋湿我的帽沿,沾湿她的花褂。”

这一段话,具体描绘了春雨给大自然和人们带来的神奇、美妙变化,字里行间洋溢着同学们对春雨的无比喜爱之情。

第6篇:小学语文教案

简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少年闰土的特点,体会“我”与闰土之间深厚的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3、运用多种方式(联系上下文、借助背景资料、抓住关键词等)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习抓住人物特点(外貌、动作、语言)描写人物的方法。

5、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深入理解作品内涵及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参赛课时)

一、展示图片,引出闰土

1.出示鲁迅照片,师生交流鲁迅资料。引出感叹词“啊”。

2.展示“看瓜刺猹”图,了解鲁迅笔下的闰土。

二、整体感知,初识闰土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闰土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用笔做上记号。

2.交流印象深刻的内容,并梳理出课文结构,其间注意生字的读音和长、难句的指导。

3.归纳出对闰土的总体印象,回扣“啊”字。

三、顺学而导,了解闰土

1.找出文中带有“啊”的句子,引导学生质疑。

2.以闰土语言为突破口体会人物特点:

(1)指名轮读闰土的话,让学生明白闰土的话中包含着“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四件事。

(2)自读闰土的话,边读边想象画面。问:你最感兴趣的是闰土的哪些话?生读师相机指导。重点指导“雪地捕鸟”和“看瓜刺猹”,采用“情境渲染、联系实际、引入背景资料、对应比照”等多种方法理解感悟、入情入境朗读。

3.用上“啊”说说对闰土的感受。

4.出示课文插图体会两人对话时的神情、动作,问:闰土和“我”的对话中,“我”的语言很少,只有一些感受,你能根据“我”的想法想像出“我”当时说了什么吗?写在“我”的感受旁。

5.同桌分角色朗读、指名读。

四、多元解析,记住闰土

1.师小结引说,比照“我”与闰土的不同。

(1)你从这个“啊”中读出了什么,如果用语言表示“我”的感叹,你会怎么说?让生带着各自体会有感情读句。

(2)借助多种方式(联系上下文、图片对比、联系生活等)体会“四角的天空”的深刻内涵。

2.引导生回扣第一自然段并背诵。

五、拓展延伸,再识闰土

1.启发学生想象说话:“我”和闰土分别近三十年后,再一次相见了,见面时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2.让生快速阅读《故乡》原文片段:

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1.找出闰土和“我”的语言,用上“啊”表示自己的心情。

2.布置学生读小说《故乡》,自主探究原因。

六、小结全课,升华认识

师以“啊”作小结。(主要从鲁迅、闰土、学生表现及展望未来等方面去说。)

第二课时(简案)

一、简要复习全文,听写部分新词,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二、寻找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的部分,深入探究其妙处,小练笔实践:请学生或老师做模特,生口述后写片段,师生共同评议。

三、结合《故乡》进一步让学生认识作品内涵、了解鲁迅。

四、简介鲁迅部分代表作中的典型人物,如;阿Q、祥林嫂,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其作品,观看其影视作品。

五、摘录描写闰土外貌和动作的句子,可以尝试背一背。

板书设计:

少年闰土

想盼羡

(叹)

(啊!)

第7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材简说

足球迷爸爸明明爱看球赛,却关掉球赛换成奶奶爱看的京剧,这是爸爸的孝道;奶奶放弃自己喜欢看的京剧,换成了足球频道,和我们一起拍手欢笑,这是老人的慈爱;看见妈妈的疲劳,我们都提议关掉球赛,让妈妈听音乐看舞蹈,这既有奶奶的慈祥,又有爸爸的关切,当然,也有“我”从父母那儿学来的孝道。

这首短小的诗歌,生动地描绘了一家四口看电视的感人场面,巧妙地将家庭的温情与尊老爱幼的好风尚融为一体。语言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精彩处既让人忍俊不禁,又让人感慨万千。作者以“奇妙”为线索贯穿全诗,开头、结尾两次提到我家看电视有些奇妙,首尾呼应;整首诗也都在写我家看电视的奇妙——放弃自己爱看的电视节目,换成别人爱看的频道。最后,作者巧妙地抛给读者一个问题,引起读者思考——每个人的心里都装着一样什么东西?

教学目标

1、认识“会”、“洗”等14个生字,会写“爸”、“全”等6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家庭成员的亲情。

3、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喜爱读诗歌。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德育目标

形成尊老爱幼的好风尚。

美育目标

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喜爱读诗歌。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随堂笔记

一、猜谜揭题、引入新课、

1、猜谜语

2、谈话:电视这么有趣,我们都爱看,你们谁知道,自己的爸爸妈妈爱看什么电视节目?

3、唉,爸爸妈妈爱看这个,奶奶爱看那个,我却爱看动画片,这可怎么办?别急,我们先去东东家看看,他们家是怎么看电视的?

4、出示课题。

二、读文思考、感悟体会。

1、自由拼读课文,读准字音;

2、在课文中把生字划下来,多读几遍;

3、数数课文共有几个小节,编上序号;

4、指名读儿歌,

5、认读生字卡片;

6、你最爱读哪一段,请站起来读给大家听;

7、读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8、齐读课文

(1)“我”家看电视奇妙在哪里?他们不爱看喜欢的电视节目,是真的不爱看吗?

(2)理解最后一小节:每个人心里都装着一个啥秘密呢?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说自己喜欢看的电视节目。

2、说父母喜欢看的电视节目。

1、借助拼音自由读短文;

2、由轻声读,画出生字词;

3、同桌互相读;

4、指名读课文;

5、评价,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培养说话能力

激发兴趣

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6、展示读;

7、小组合作谈体会。

8、推举代表发言

9、在文中找出证明观点的语句。

10、感悟,用“因为……所以……”造句,联系自己家的情况,用“因为……所以……”造句。

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

发展语言能力

练习设计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观察家里人喜欢看什么电视,你今后准备怎么做?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识记生字,指导写字。

1、好记的:

爸:上半部写的扁窄,下半部不能太大;

全:“人”要把下面的“王”包住;

关:“天”的第二横写在横中线上;

完:““的第二横写在横中线上,最后一笔在竖中线上起笔。

2、难字记忆

写:注意下边的笔顺,第二笔从竖中线起笔,横中线折出;

家:上窄下宽,下边的三撇渐序渐长

1、独立写字;

2、评议,再练写,争取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1、指名读短文;

2、开火车读文中生字。

3、齐读要求会写的字;

4、组合作分析字型;

巩固知识

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5、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6、看老师范写,抓住关键笔画,在田字格里定位;

7、独立写字;

8、评议,再练写,争取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培养和提高写字能力

练习设计

1、写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把课文朗读给爸爸妈妈听,让全家人谈体会。

第8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猴、梨、将、谚、樱”10个生字,会写“拔、掉、杜、短、将、鸦、梨”8个字。认识“寸字旁”。

2.分角色朗读,表演。弄清猴子种树的过程,以及什么树也没种成的原因。

3.教育学生做事要有自己的主见,对所认定的目标,就要锲而不舍,坚持不懈,不可半途而废。

【教学重点、难点】

1.分角色朗读、表演。明白猴子什么树也没种成的原因。

2.教育学生做事要有自己的主见,对所认定的目标,就要契而不舍,坚持不懈,不可半途而废。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都爱吃什么水果?

师:这不,最爱吃水果的小猴子就自己动手,栽种了一棵梨树。

[板书课题]师:“猴”是个生字,谁能说说可以怎样记住它。

二、初读课文,根据自学提纲,自学生字。

(一)读文识字,分组学习。

1.用笔画出不认识的生字,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组内交流识字情况,教师巡视。

(注意“拔”右边是由“友”和“`”组成;“杜、鸦、梨”是形声字。)

3、学生汇报识字的情况。

(1)新字的字形(2)形近字(3)多音字(4)反义词

4.师:现在谁能把课文读下来了?愿意读的起来。(生接龙读课文,其他生认真听,然后师生共同评议。)

(二)读文了解课文内容。

1.分组读文,并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这篇课文写猴子对别人的话不假思索,一次又一次把快要成活的果树拔掉,结果什么树也没有种成的故事。

(2)猴子种了一棵梨树苗,梨树苗快成活的时候,乌鸦对它说:“梨五杏四”,猴子拔掉了梨树,改种杏树。喜鹊又对猴子说:“杏四桃三”。猴子又拔掉杏树改种桃树,杜鹃说:“桃三樱二。”猴子又拔掉桃树改种樱桃树。最后,猴子什么树也没有种成。

师设问:为什么猴子什么树也没有种成?

2.在读的过程中,你们觉得哪个句子比较难读,多读读。

3.读读下面的句子,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你有这个耐心吗?

你能等得及吗?

你不着急吗?

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读以上句子,体会它们的异同。

[三个句子比较读,感悟出它们的意思相同,但表述不一样,从而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多样。]

三、巩固识字、写字。

[展示]

1.整体观察字形:

形声字“杜、鸦、梨”的分析,与记忆。

2.“寸”字旁——耐。第四笔是“横折钩”,应一笔写出。五、六两个竖笔,右边比左边稍长些。

3.与横竖中线相关联的笔画,要着重观察描摹。

“拔、将、短、梨、鸦”等字的书写。

四、作业。

生字、字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检查朗读。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读生字,检验生掌握知识情况。

2.说自己记字的方法。

(二)检查朗读。

二、自主研读,理解体味。

(一)同学们默课文,边读边思考,并画出有关语句:都有谁和小猴说话?他们都说了些什么?小猴听了,有什么表现?

个人自学,小组交流,集体学习。

1.请大家看1——3自然段,说说猴子首先种了什么树?(板书:梨树)

出:梨子图片

2、猴子是非常精心地照料梨树苗的,课文是怎么描写的?(……又浇水,又施肥……)

3、正当梨树快成活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请看:乌鸦和猴子的朗读动画。

4、乌鸦飞来了,干什么?说什么?谁来把乌鸦的话读一读?乌鸦这句话该怎么读?同学们看他读得怎么样?(板书:乌鸦)

乌鸦这段也读得很好,好像一只多嘴的乌鸦在呱呱。

“猴哥,猴哥”是喊的,要快读,读得好。读出了劝说的语气。

(如生感受说得不到位,师指导朗读:“猴哥”要读得快些,读出着急的语气。“怎么、才能”应加重语气,读出强调的语气。“五年”的“五”要拖长声,“年”要重读,读出时间的漫长。“对”要读出肯定的语气,“太”应拖长音读。)

5、看:用“耐心”说话。

(1)读这个句子。

(2)想想我们一般在哪些情况下用耐心这个词语,“你有这个耐心吗?”是什么意思?梨树要五年才结果,你等不起的意思。

(3)设问:在哪些方面可以用耐心这个词语呢?

写作业需要耐心;事情多而杂的时候,需要耐心;我们学本领的时候需要耐心。如:我们学弹琴的时候,要有耐心才学得好。

请同学们仿照这句用耐心说话:

A、老师布置的作业有背书、写话、读书,写字,我都一样一样耐心地做完了。

B、我常常犯错误,老师总是耐心地教育我。

(4)齐读这一句话。

6、农谚“梨五杏四”是什么意思?说说看。(梨树要五年才能结果,杏树要四年才能结果。)

7、猴子听了乌鸦劝告的话,猴子怎么想?怎么做?我们看课本是怎么写的?(对,五年太长,我也等不及。)于是就拔掉梨树改种杏树。(板书:杏树)

8、:拔掉梨树改种杏树的录相或图片

9、“猴子一想”可理解为没怎么想。人家说,马上做。

10、朗读指导:

“对”读得快,五年太长,我可等不及。猴子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应该读出猴子的急噪心情。

11、1——3自然段分角色朗读。

12、总结本段学习方法。

(二)自主学习第4—7自然段。

(1)按学法,学习4、5自然段。

(2)按学法,学习6、7自然段。

(三)问:最后,小猴吃到水果了吗?(生说小猴种树的结果。)

(四)讨论。

为什么小猴没有种成树?它应该怎么做才对?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三、角色表演,加强理解,展示交流。

1.自愿结合小组,分配角色,准备表演。注意:语言表达要到位,表情、动作要适当。

2.上台表演,同学评价。

四、放飞想象,拓展思维。

师:小猴子接受了经验教训,第二年它又开始种树。乌鸦看见了飞过来劝它。如果你是小猴子,会怎么说?怎么做?

五、作业。

回家给家长感情朗读,或表演。

教学反思:本课的2、3自然段与4、5和6、7自然段的内容相近,结构相似,教学中,我首先以2、3自然段的学习为例,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说说猴子为什么没种成杏树,最后落脚在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上,并让学生互相评议,其余段落我放手让学生自学,学生个个都成为了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第9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刺、猬”等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称赞的作用初步学会用言语来称赞别人的优点。

教学准备:

课件,苹果若干

教学过程:

一、欣赏“称赞”语,导入课题。

1、屏幕出示“称赞”语,同桌互相大声读读这几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2、对呀,夸奖、表扬也叫“称赞”。(板书)齐读词三遍。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以称赞为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畅所欲言)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真多,那就赶快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感知课文。

1、生自由大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2、学生圈出生字,自己认读后和同桌互认。

3、全班交流识字:指名认读带拼音生字;开火车认读去拼音生字;生字交朋友后,你还能认出它吗,指名读、齐读词语。

4、生字藏到了课文中,你依然还认识它们吗?老师来听听谁能把课文读得最正确、最通顺、最流利。赶快自己读读吧。

5、自愿分段轮读课文,读后请学生说说你觉得谁读得好,好在哪,你能大声地夸夸他吗?师在此用鼓励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发言。

6、同学们真能干!老师发现同学们听的特别认真,一定从课文中知道了不少东西,谁能说说?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小刺猬——互相称赞——小獾

三、朗读感悟课文。

1、他们是怎样相互称赞的,请你读课文,找出他们相互称赞的话并划下来,好吗?

2、交流:学生读他们找的句子。同时课件出示这两段话:

(1)、他对小獾说……

(2)、小獾接过苹果闻了闻,说……

3、朗读感悟第一句。

(1)谁想当小刺猬来称赞小獾?

(2)师采访:听了他的称赞,你的心情怎样?你想对他说点什么?你呢?

(3)小獾做得板凳真有那么小刺猬说的那么好吗?自由朗读第二段。理解“粗糙”的意思。

(4)那小刺猬为什么还要称赞他?

师:是啊,小刺猬善于发现小獾身上的优点,他的称赞是发自内心的,是真诚的,所以小獾才特别高兴。

过渡:这是发生在清晨的事。傍晚,又发生了什么事?请大家读读后面的课文,指名简单说说。

4、朗读感悟第二句。

小刺猬也送给老师两个苹果,请你闻闻,觉得怎么样,请你夸夸它,好吗?

那我留给你,这是我的一点心意。那小獾是怎么夸小刺猬的呢,请你读(我似乎闻到了苹果的香味了)指名读(我闻到了,苹果真香),(让所有的老师都来闻一闻小刺猬的苹果的香味)齐读(整个教室都香了,而且老师听出来了,你们是真心实意地称赞。)

过渡:小刺猬称赞小獾,小獾称赞小刺猬,他们的相互称赞给对方带来了什么?读课文5—10段,找找有关的句子。

5、交流,随即出示句子:小獾拉着小刺猬的手说……小刺猬也高兴极了……

6、看书中插图,读句子,说说从第一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假如小刺猬一开始不是称赞小獾,而是取笑他的板凳做得很粗糙,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7、你从小刺猬的话中又读懂了什么?

8、看最后一幅插图,说说从小刺猬和小獾的动作和表情,你感觉到什么?

总结:

称赞是一多美丽的花,称赞别人能让他有更大的信心,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能让别人觉得开心,把一天的劳累也忘记,甚至可以把所有烦心的事情也忘记。称赞的力量可真神奇呀!同学们,你们一定要把自己真心的称赞真诚地送给别人,好吗?—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