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3-27 08:56:38

第1篇:语文教案

【掉进童心里的金钱──乐趣无穷】

师:有一种东西是谁也离不了的,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衣食住行,离开它寸步难行,这种东西就是……”

生齐:钱!

板书:

金钱

师(环顾同学):你喜欢金钱么?

(教室里立即活跃起来。)

生:我喜欢金钱,因为有了钱可以给我买很多好衣服,让我更漂亮!

生:我喜欢金钱,有了钱我可以买很多玩具!

生:我喜欢金钱,因为有了钱我们可以买很多书,让自己变成一个有知识的人,一个高雅的人!

生:我喜欢金钱,因为有了钱我们可以住最漂亮的房子,还可以让我们到世界各地去开眼界!”

师:对呀,周游列国的滋味那才叫美呢!

(老师做出一副向往的样子,教室里又是一片笑声。)

【品味魔法的力量──初识魔力】

师:看来同学们都比较喜欢钱,这节课我们更深一步地走近它,去感受感受它身上的一种力量。

(把题目补充完整,指名读。)

师:(若有所思地)我好像听出来了,大家在读题目的时候都在强调一个字──

生齐:魔!

师:魔,可以组成什么词?

(教室里小手如林:“魔术”“魔法”“魔鬼”“妖魔鬼怪”“魔杖”……)

师:妖──魔──鬼──怪,哪一部电影里特别多?

生齐:西游记!

师:妖魔鬼怪和我们普通人的区别是什么?

生:长的奇形怪状,青面獠牙,有的还是红头发。

生:他们会很多魔法,比如,会吞云吐雾。

生:会腾云驾雾,会呼风唤雨。

生:会上天入地,来无影去无踪。

师:对,像这样普通人不具备的力量就叫它魔力!

【上帝与魔鬼的游戏──感受金钱的魔力】

师:但是,金钱不是妖魔鬼怪,它身上怎么会具有魔力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同学们都读课文了,这篇文章中有几个人物?他们分别是什么身份?”

生:有作者!

生:不是作者,作者是马克·吐温,只能说是‘我’。

师:对,作者马克吐温是美国著名的作家,这篇文章选自他的小说《百万英镑》,文中的我叫“亚当斯”。

生:还有托德和老板。‘我’是顾客,托德是成衣店的伙计,老板是成衣店的老板。

师:他们三个在金钱的魔力下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请大家再读读课文,完成你手中的作业。

出示:

因为没有钱,我_______,托德_______,老板_____

__;因为有了钱,托德_______,老板_______,我__

_____。

(学生读书,填写,然后交流汇报。)

生:因为没有钱,我很胆怯,托德看不起我,老板对我不理不睬;因为有了钱,托德见到我眉开眼笑,老板对我应勤招待,我很自信地走出成衣店。

生:因为没有钱,我被别人看不起,托德一脸刻薄的表情对我,老板根本就不屑于走出来;因为有了钱,托德殷勤的招待,老板亲自给我找衣服量尺寸,我像上帝一样,得到了最好的服务。

生:因为没有钱,我被人当作乞丐,托德恨不得把我赶出去,老板不出来见我;因为有了钱,托德马上由刻薄变得热情,老板更是殷勤的招待我并把我送出门,我心中很快乐。

师:同样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表述出同样的答案,同学们真了不起,我知道这些感受是不会凭空得来的。你们都是从哪些语段中得出的呢?

生:我从第一段“我等候着,一直等到他把手头的事办完,他才领着我到后面的一个房间去,取出一堆人家不肯要的衣服,选了一件最蹩脚的给我。”读出了“我”走进成衣店的时候很胆怯。我们平时都知道,顾客是上帝,当我们要去买一件衣服时,服务员都是把最好的衣服给我们,唯恐我们不买,可是托德拿出来的是最蹩脚的,可见托德看不起我,这是对我的侮辱,但“我”没有挑剔,虽然不合身,因为是新的,所以就想买下来。可见,我在托德面前小心翼翼。

师:他有一句话说得很好:顾客是上帝。

板书:

上帝

上帝在自己的下人、自己的奴仆面前的态度应该是──

生:说话做事理直气壮。

生:说什么仆人就要听什么。

生:说话应该是傲慢的。

师:至少不会像“我”一样说──

生读:请你们通融通融,让我过几天再来付钱吧。我身边没有带着零钱哩。

(生读的声音很高亢,一副理直气壮的神情。)

师:胆怯啊,你什么时候胆怯过?胆怯的时候你怎么做?

生:妈妈让我给生人说话的时候我胆怯,胆怯的时候我的声音很小,好像只能让我自己知道。

生:我办了错事,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我的心里像小兔子一样跳得厉害,我把头低下来,看着自己的脚,说话有点结结巴巴。

生:我胆怯的时候喜欢那脚踢东西,不管有没有东西可踢。

师:是啊,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胆怯的时候,虽然不知道“我”在说话的时候是不是和这位同学一样会用脚踢东西,但我们知道他的声音──

生:一定是很低的。

师:他的语气也许是──

生:很不自信。

生:结结巴巴。

师:好了,再读读“我”的话。体会体会。

学生读,指名读,不少同学读得结结巴巴,言谈之间显得局促不安。

师:面对着胆怯的、局促不安的我,托德呢?

生:傲慢。

生:刻薄。

生:十分看不起我。

生读。

读中出示:

那个家伙摆出一副非常刻薄的嘴脸,说道:“啊,是么?哼,当然我也料到了你没有带零钱。我看像你这样的阔人是只会带大票子的。”

师:读着这段话,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一个瘦瘦的男人,斜眼看着“我”,一脸的不屑,还故意拖着长声,尤其是最后一句明显的带着数落的讽刺的语气。生读。

(掌声。)

(一些同学不由自主在模仿。)

师:其实啊,同一句话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读法,而且能表达出同样的意思,比如,“啊”这个字,要想表达讽刺就有很多种读法,大家试试。

(教室里立即“啊”成一片。有的同学还在尝试不同的读法。)

师:其他句子也是一样的,读书就要读出自己的特点。谁再来试试,让大家感受到这就是托德。

(学生又读,每人都有不同的读法。)

师:这我就有点想不明白了,刚才这位同学还说“顾客是上帝”──

生:现在托德把“我”看成是乞丐了。

生:那里还是上帝啊,托德只想抓紧时间把“我”赶走,他看到的不是上帝是魔鬼。

师:是乞丐,是魔鬼。上帝变成了魔鬼。同学们,现在你最想了解什么?

板书:

魔鬼

生:是什么让“我”由上帝变成了魔鬼?

生:“我”到底穷到什么程度?让托德这样的生意人把他看成魔鬼?

生:“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师:谁读过《百万英镑》这篇小说?来给大家介绍介绍?

(没有人举手。)

师:我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描述,我们不妨来读读。

出示片:

二十七岁那年,我正给旧金山的一个矿业经济人打工……

……我喜欢弄条小船到海湾里去消磨这些时光。有一天,我胆子太大了,结果把小船远远驶进了大海。夜幕降临,当我几乎绝望的时候,一艘开往伦敦的双桅帆船搭救了我。漫漫的旅途风狂雨暴,他们不要我的船钱,干普通水手的活,用这个办法抵账。到伦敦上岸的时候,我破衣烂衫,兜里只剩了一块钱。连吃带住,我用这一块钱顶了二十四个小时。再往后的二十四个小时里,我就饥肠辘辘,无处栖身了。

第二天上午大约十点钟光景,我饿着肚子正沿波特兰大道往前蹭。这时候,一个保姆领着孩子路过,那孩子把手上刚咬了一口的大个儿甜梨扔进了下水道。不用说,我停了下来,满含欲望的眼光罩住了那个脏兮兮的宝物儿。我口水直淌,肚子里都伸出手来,全心全意地乞求这个宝贝儿。可是,只要我刚一动弹,想去拣梨,总有哪一双过路的火眼金睛明察秋毫。我自然又站得直直的,没事人一样,好像从来就没在那个烂梨身上打过主意。这出戏演了一回又一回,我就是得不着那个梨。我受尽煎熬,……

师: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描述这时的“我”,你怎么说?

生:饥寒交迫、身无分文、形如乞丐、饥肠辘辘、穷困潦倒……

师:托德的眼睛多犀利啊,他一眼就看出了“我”的处境,说不定,在“我”等他招呼的时候他的脑子中已经转了无数圈,我听到了,他在心中说──

生:哪里来一个穷人,还进我们店买衣服,哼,也不照照镜子看看自己能不能买得起。

生:真倒霉,怎么这样的人来买衣服?我不能卖给他,他一定付不起钱!

生:对,我不理睬他,让他自己没趣走开。

生:我得给他看最难看的衣服,对他说最难听的话,把他赶走!

师:所以,他才摆出一副刻薄的嘴脸,说──(齐读托德的话)

师:谁能有一句话把黑板上得来两个词联系起来?

(上帝、魔鬼)

生:因为没有钱,我从上帝变成魔鬼。

生:金钱把上帝变成魔鬼。

生:金钱具有魔力,能把上帝变成魔鬼。

师:但是,当我把钱递过去,托德的那张脸啊,马上发生了变化,我相信这张脸的变化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那就拿起书,一起读──(生读)

师: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形容一下托德的表情。

生踊跃:眉开眼笑、笑容满面、笑容灿烂、笑得合不拢嘴……

师:同样是写笑,我们平时都怎么写?

生: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生:笑得脸上开了花。

生:笑得脸像一个红苹果。

师:马克吐温先生怎么写的呢?(生读)发现什么了么?

生:马克吐温写笑是抓住皱纹来写的,有折纹,有皱纹,有螺旋纹。让我们读者感觉到有点可怕。

生:虽然是在笑,但我们感觉笑得一点也不好看,很滑稽。

生:让人讨厌。

师:你们的意思是──

生:没见过这么写笑的。

生:感觉写得很与众不同。

生:从笑中就能感受到这个人很狡猾。

师:我想,“狡猾”如果换成“奸猾”也许会更准确。我明白了,你们觉得抓住皱纹写的方法很妙,是么?其实,还有更妙的地方呢!看看这是什么?(出示熔岩图片)这就是火山喷发后平地上凝结起来的熔岩。仔细看看它有什么特点,记在心里。再往下读读课文,相信你能发现更妙的地方。

生:“当他向那张钞票瞟了一眼的时候,这个笑容马上牢牢地凝结起来了,变得毫无光彩,恰像你所看到的维苏威火山边上那些小块平地上凝固起来的波状的、满是蛆虫似的一片一片的熔岩一般。”这句话写得妙。凝结起来的熔岩十分难看,如果一个人的脸是那个样子,也很难看。

生:读了这句话,想到刚才看到的凝结起来的熔岩,有折、有皱,看着就让人难受。

生:而且还爬满蛆虫,让人恶心。

(学生边说边作出厌恶的神情。)

生:想起来就让我浑身发抖。

生:好恐怖的一张脸!

师:同一张脸,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引起变化的根源是什么?

生齐:钱!

师:现在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

生:这是一张多大的钞票?

生:为什么这张钱能让托德出现这么大的变化?

师:我们就来看看这是一张怎样的钞票。小说中告诉我们这张钞票是“一百万英镑”。英镑是目前国际上流通的最大的货币单位,与人民币之间的汇率是多少呢?我查了一下20xx年8月24日外汇牌价:

出示:

100英镑=1501.3人民币

师:如果不考虑贬值问题,两百多年前的一百万英镑相当于今天的一千五百万人民币。

(学生惊叹。)

师:百万英镑在十九世纪初(1800年)是个什么概念呢?我查到了十九世纪中期,也就是比小说所写年代晚50年,大约是1850年左右英国的平均工资,当时人均月收入72英镑,年薪约860英镑,那么,百万英镑应该是一个人多少年的工资呢?同学们不妨算一算。

(学生紧张的计算,然后窃窃私语,很多孩子不相信的样子。)

生:1000多年。

师:也就是说一个人从生下来就开始拿工资也要工作十个世纪还要多才能换来这一张钞票。所以,在托德的眼睛里,这简直是一张天文数字的钞票啊,难怪他在接钞票时──,(读)在看清数字时,这个笑容──(读)

师:老板呢?他看到这张钞票的表现又是什么呢?

生读。

生:我看到了一个惊喜过度的老板。“他望了一眼,吹了一声轻快的口哨。”人一般情况下只有很高兴的时候才吹口哨,老板也算是一个有身份的人,他吹口哨说明得意忘形了。

师:是啊,英国是一个很注意绅士风度的国家,等意忘形了。

生:我看到了一个场面:老板钻进衣服堆里,一件一件衣服被他扔到地下,满地都是,他一边扔一边自言自语地说话。

师:是“我”的出现让老板高兴么?

生:不是,是那张钞票让老板高兴。

师:其实,他看到的那里是一张钞票啊,它通过钞票看到了很多很多……

生:他仿佛看到,别人的钞票在哗哗哗源源不断地流向自己的衣兜。

生:他仿佛看到天上在下着金钱,他就坐在钱堆上,金钱堆满了整间屋子。

生:他仿佛看到自己也成了富人,开着奔驰,住在最高级的宾馆酒店,全英国的人都尊敬他,见到他都脱帽行礼。

生:他仿佛看到自己开着私人飞机在周游世界,还来到了我们中国。

师:是啊,在老板的眼睛里,他看到的已经不是一张钞票了,而是自己美好的未来;“我”也不是身无分文的流浪汉了,而是能够给自己带来钱财的百万富翁了!所以,老板的话说得那么好听。自己读读体会体会老板会怎么说这番话。

(生自由读。指名读。)

生:“把这么一套不像样子的衣服卖给一位脾气特别的百万富翁!托德简直是傻瓜──天生的傻瓜,老是干出这样类事情。把每一个大阔佬都从这儿撵跑了,因为他分不清一位百万富翁和一个流浪汉,老是没有这个眼光。”

(生读得很平淡。)

师:从老板这几句话你读出什么呢?

生:我感觉到他在埋怨托德,说他没有眼光。

生:我感觉到老板对托德的表现很气愤。

生:我感到他是在通过埋怨托德讨好“我”,他怕“我”走掉,不在这里做衣服。

师:是啊,所以他说这几句话一定是什么语气?

生:气愤。

生:生气。

(再指名读。几个同学都能比较好的表达出老板的心理以后,继续往下读。)

生:“啊,我要找的那一套在这儿哩。请您把您身上那些东西脱下来吧,先生,把它丢到火里去吧。请您赏脸把这件衬衫穿上,还有这套衣服,正合适,好极了──又素净,又讲究,又雅致,简直就像个公爵穿得那么考究。”……

(学生读得比较慢,但是语气很高兴。)

师:同学们都读一读这三句话,体会体会每句话说的是什么,品味一下老板是怎么说的。

(学生读体会。)

生:第一句告诉我们老板终于找到这件衣服了,他一定特别高兴。

生:从前面看他在一大堆衣服里翻找,可见找得很困难,现在终于找到了,所以,应该是喜出望外更恰当。

师:让我们感受到你的喜出望外。

(学生示范读──再读。)

生:第二句中用了“请”、“您”,感受到老板是很有礼貌的说话,恭恭敬敬。

师:或者说──毕恭毕敬。还体会到什么呢?(学生在思考)同学们,建议大家把二三句连起来读一读,同样是说衣服,老板的用词有什么差别?从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

生:老板说自己手中找到的衣服是“衣服”,但说“我”身上穿的衣服是“东西”。

师:你对语言真敏感,不同的词语就表达着不同的情感。我相信你也能体会出来。

生:第二句要点厌恶,第三句才是真正的毕恭毕敬。

生:虽然都是毕恭毕敬,但第二句把衣服说成“东西”,我可以想到他很厌恶这些“东西”,所以,语气也许是毕恭毕敬的,但脸上可能带着看不起的样子。

生:我想,他说这些话的时候也许语速很快。

师:在你们交流的过程中我明白了老板是这样说的──

(生读,再读。然后继续往下读。)

生“……不过那都没有问题,我们不能叫一切事情老照我们……我是说,老照他们……哈!裤子没有毛病,非常合您的身,先生,真是妙不可言,再穿上背心,啊哈,又很合适!再穿上上衣──我的天!您瞧吧!真是十全十美──全身都好!我一辈子还没有缝过这么得意的衣服呢。”

(掌声。)

师:大家把掌声送给你了!我还想问你一个问题,你觉得这里两处省略号表示什么?

生(想了想):好像应该是吞吞吐吐。

生:他不知道怎么说才好。

师:是的,读书的时候标点符号是不能忽略的,它能够表达出一个人的想法情感态度等许多东西。这几句话里还有一个标点符号用的特别多。

生:感叹号!

师:再读读这几句话,体会体会。

师:真是一个热情的老板!我刚刚对这一套衣服表示满意,他马上说──

生(齐):“您说得对,先生……喂,托德,把本子和笔拿来,快写。腿长三十二……”

师:可是当我说,除非你能无限期地等我付钱,他又马上说──

生(齐):“无限期!这几个字还不够劲,先生,还不够劲。您的说永远永远──那才对哩……”

师:有没有你没想到的地方?

生:老板竟然说可以永远永远等我付钱,商人是赚钱的,他怎么会允许赊账呢?还是永远?

生:因为,他知道这个人是百万富翁,有的是钱,只不过现在没有零钱,所以,他才敢说永远,答应无限期。

生:老板其实不是真的允许他永远不用付钱,只不过是用这种方法把“我”变成这里的常客。

生:我不明白,这个人既然是一个身无分文的人,怎么又会是一个百万富翁?

师:同学们说得好!你问得也好。其实,当看到“我”真的没钱的时候老板真的允许“我”无限期付款么?还有大家都关心的这张钞票是怎么来的呢?同学们下课后找到《百万英镑》这篇小说读一读就知道了。且不管以后怎么发展,也不管钞票的来历,我们只看现在,现在在老板的眼睛里,“我”还是魔鬼么?

生:不是,是上帝。

师:是啊,没有钱,我从上帝变成魔鬼,有了钱,我由立即由魔鬼变成上帝。

【超越金钱的魔力──亲近价值的灵魂】

师:金钱的魔力就这么大,几百年前莎士比亚就曾经这样说过──

“金子,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美的,错的变对的,卑贱变成高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

──莎士比亚

生读。

师:威士布鲁克·贝格勒对金钱也有一段精彩的描述:

“金钱仅仅是一些贝壳或者一些金属圆盘,或者是一些小纸片,本来是不具备什么价值的。人的心灵和精神是金钱不能买到的。但是对于大多数没有钱的人来说,他们却无法记住这个最简单的道理。当一个人一败涂地而流浪街头,无法找到工作的时候,从他那下垂的肩膀、戴帽的姿态、走路的眼神,就能看出他的精神有了某些变化。他在正常有职业的人之中,总是很自卑,总是陷在一种消极的情调中。”

师:其实金钱的魔力还远不止这些,再看看我们的社会,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的繁荣和强大都离不开钱的支撑。既然金钱的力量这么大,是不是一切都可以用金钱买来?

生:纯真的友情金钱买不来。

生:一个人的健康和生命金钱买不来。

生:一个人的知识金钱买不来。

生:家庭的幸福,好的学习成绩金钱买不来。

生:智慧是不能用金钱来买的。

师:学到这里,我相信同学们对金钱一定有了自己的认识,把你的认识写下来吧,一会我们来交流。

生:金钱是一张具有魔力的纸,他能把一个人送进监牢,也能让一个人变得高贵,追求金钱是我们的一个目标,但不是唯一的目标。

生: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钱是一把人生天平,善待金钱就是善待自己。

生:钱有的时候是魔鬼,有的时候是天使,可以让你一夜致富,也可以让你走向邪路。

生:一个人华丽的外表可以用金钱买来,然而金钱买不来纯洁的心灵。

生:钱会让我们从井底之蛙变成在知识海洋飞翔的雄鹰,但是钱也使无数儒雅的身影走向犯罪。所以,钱是身外之物,不是我们的人生目标。

生:前无非就是一张纸片,唯一和别的纸片不同的是上面印了图案和数字,但是有的人却为他奋斗一生,有的甚至丢了生命。

生:不是一切都能用金钱买来,也不是一切都能用金钱衡量,珍惜我们的友谊、生命和幸福,那是金钱所不能买到的。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的感想也带给我不少启发。谢谢你们。下课。

【《金钱的魔力》结尾二】

说明:

《金钱的魔力》在以后的执教中各环节都发生了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是结尾。因时间关系,没时间全部整理,所以,就借原来的树枝,开出一朵小花,把结尾整理出来贴在原帖的后面。朋友们莫怪!

师:再读读这几句话,体会体会。

师:真是一个热情的老板!我刚刚对这一套衣服表示满意,他马上说──

生(齐):“您说得对,先生……喂,托德,把本子和笔拿来,快写。腿长三十二……”

师:可是当我说,除非你能无限期地等我付钱,他又马上说──

生(齐):“无限期!这几个字还不够劲,先生,还不够劲。您的说永远永远──那才对哩……”

师:有没有你没想到的地方?

生:老板竟然说可以永远永远等我付钱,商人是赚钱的,他怎么会允许赊账呢?还是永远?

生:因为,他知道这个人是百万富翁,有的是钱,只不过现在没有零钱,所以,他才敢说永远,答应无限期。

生:老板其实不是真的允许他永远不用付钱,只不过是用这种方法把“我”变成这里的常客。

师:是的,当作者出门的时候,老板这个殷勤呢──

生读文章最后一段。

师:(如释重负的)终于可以告别这个成衣店和这个“热情”的老板了!“我”要走了!

师:(猛然想起似的)同学们,我很想知道,“我”是怎么走出这个成衣店的呢?

生:一定是大摇大摆,趾高气扬地走出去的。

生:我想,他穿着笔挺的西服,戴着高档的礼貌,气昂昂地走出去了。

生:他一定像一个王爷一样,神气十足地走了出去。

师:(频频点头,微笑着)还记得“我”是怎么进来的么?

生:“我”进来的时候穿着破烂的衣服,很胆怯。

生:我对那个怠慢我的伙计还得说“请您通融通融”。

师:是啊,在这一出一进的时间呢,就发生了这么巨大的变化。(神秘地)“我”是越走越远了,店门口会是一幅什么画面呢?

生:我走出很远了,老板还满脸堆着笑,对着我摇手,扯着嗓子喊:“再见了先生,再见了!再来呀!”

生:所有的伙计都跟着老板送了出来,他们的身体向着我走去的方向90度鞠躬,脸上都在想托德一样笑着,笑容凝固在脸上了,好像怎么也收不回去了。

生:所有的人都伸长脖子高举着手臂对着我的背影喊再见。

生:作者的背影看不见了,老板一下子就跳了起来,说:“天啊!百万富翁!天啊!它在我们这里做衣服……”

(同学们大笑。)

师:我想同学们一定还记得我刚进来的时候他们的态度。

(学生举手,但老师没有找同学发言。)

师:我相信大家忘不了!知道么?态度的变化决定着他们身分的变化,没有钱的时候我是……

(我拖长声音,但是并不往下说,而是用眼睛在同学们脸上搜索着。)

生:没有钱的时候,“我”是乞丐。托德和老板是上帝一样趾高气扬。

板书:

乞丐上帝

师:有钱的时候就变了……

(同学们受到了启发,纷纷举手。)

生:有钱的时候“我”从乞丐变回到上帝,而老板他们变成了仆人。

板书:

上帝仆人

师:引发他们的变化的.根源是──

生:钱!

板书:

【超越金钱的魔力──亲近价值的灵魂】

师:是啊,在老板和托德他们的眼睛中,谁有钱谁就是上帝,所以,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

生:(异口同声)赚钱!

师:是的,老板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赚钱。(不解的)可是,你们说,老板想赚钱,这错了么?

生:没有错。不赚钱他们就不能过好好生活。

生:不赚钱他的这个店就会关门。

生:不赚钱他也就会吃不饱穿不暖了。

生:不赚钱他的孩子也许连学都上不起。

师:(依然不解)听同学们这样说,好像老板和托德做得不错啊,那你为什么这么讨厌他们呢?

生:他赚钱是不错,但不应该以衣取人。

生:他们不应该看见穷人就讽刺挖苦,看见富人叫像看到了老爷。

生:我讨厌他们看见钱以后巨大的变化,拖德的笑,老板的热情都让我感到很丑陋。

生:拖德的笑让我想想就恶心。

师:我知道同学们还有很多话想说,我也知道,这篇课文会带给我们很多思考,如果你愿意,课下把你的思考记录下来吧,一句话,一段话都可以,先和同学交流交流,再把大家的认识汇总起来,并署上每个人的名字珍藏起来,也许在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以后的某一天,你们中的人会再一次看到它,到那时,我相信,你们依然会为今天的发现而鼓掌!下课。

第2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8个生字,正确认读“规矩、笑逐颜开、桅杆、倒霉、无恶不作、恩将仇报、起誓、简短、口吻”等词。

2.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渔夫是怎样用智慧战胜魔鬼的。

3.指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清课文脉络的基础上,从有关词句中体会魔鬼的凶恶、狡猾和渔夫的智慧,指导学生简要地讲述故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探究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渔夫的故事》是古代阿拉伯著名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中的一个故事。故事讲述了渔夫和魔鬼之间的事。渔夫是怎样遇见魔鬼的?在比自己不知强大多少倍的魔鬼面前,渔夫又是怎样做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篇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边读边想:渔夫救了魔鬼,魔鬼为什么要杀渔夫呢?渔夫又是怎样做的呢?

三、合作交流品读体验

1.魔鬼为什么要杀渔夫呢?

读第十一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魔鬼说的是真的吗?他为什么要这样说?使学生明白:魔鬼是个无恶不作的凶神,它净做坏事,是不会懂得报答别人的。另外,杀人是魔鬼的本性,它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理解“无恶不作”。

2.面对比自己不知强大多少倍的魔鬼,渔夫又是怎样做的呢?

读第十六至第二十三自然段,引导学生从渔夫的心理活动中体会到:镇定下来的渔夫知道了怕魔鬼和与魔鬼讲道理都是徒劳的,只有用智慧,才能战胜魔鬼。理解“恩将仇报”。

3.指名分角色朗读第五至第二十五自然段,读出魔鬼的凶残和渔夫的智慧。

巩固延伸

四、理清脉络,复述课文

1.理清脉络,借鉴提纲。

2.创设情境,口语交际。

情境之一:(多媒体播放渔夫和妻子在家门口的对话图)收服了魔鬼的渔夫,拖着渔网回到了家。妻子见他空手而归,就问:“发生了什么事,怎么一条鱼都没打上来?”渔夫说:“你听我慢慢讲讲海边的故事吧。”渔夫的妻子说:“说吧,可要简短点,我还要去织渔网呢!”想想渔夫会怎样简短地讲给妻子听?

情境之二:(多媒体播放一群人围住渔夫图)傍晚,渔夫把打鱼的人们都叫到一起,又会怎样跟他们讲魔鬼的事?听的人又会说什么?

3.先在小组里分角色讲,再请讲得有特色的小组在全班讲。

五、布置作业

1.将《渔夫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2.读读《一千零一夜》中的其他故事。

六、板书设计

32*渔夫的故事

魔鬼渔夫

凶残、狡猾、愚蠢从容、镇定、聪明

教学反思

本文运用对比的方式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教学时,我避免了繁琐的分析,而是通过指导学生朗读,以情导读,以读定悟。文中多处运用对比,学生通过前后对比,朗读、表演、模仿渔夫的言行举止的变化,惟妙惟肖的表演引得孩子们一阵阵开怀大笑,正是在这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狡猾的魔鬼与聪明的渔夫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物形象便展现在面前,谁是谁非?孩子们回答,我已经找到了答案,故事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

第3篇:语文教案

内容预览:

二十九送你一束转基因花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采用总-分-总结构形式。

2、通过学习课文,了解新型生物技术对于花卉育种的意义。

3、学习课文的亲切而富有感情的语言。

[重点难点]

1、重点:思路清晰,布局严谨。

2、难点:举例说明。

[教学时数]一教时

一、导入

让学生交流自己见过的姹紫嫣红的花儿,感受花的魅力。教师再用多媒体演示自然界中万紫千红的花,让学生在欣赏花的世界中感受花的奥妙。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解决生字词。

花卉(huì)华裔(yì)枯萎(weǐ)

贮运(zhù)康乃馨(xīn)凋零(diāo)

三、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本文由一个开头和三个部分构成,主要说明什么是转基因花及其优良特性。

开头部分主要说明新型生物技术的独特优势和什么是转基因花。开头之后的三个部分,主要说明转基因花的优良特性,色彩特别又特别新奇、特别长寿。在这一部分最后,作者以两段总结全文。

四、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富有一定的感情,试举例说明。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文题送你一束转基因花充满情意;文章从人们常年相互赠送花卉,以表达自己的一份心意和美好的祝愿起笔,反映了人们的一种美好的情感;但是我们似乎曾经还想过送点什么更特别的花,作者极为体谅人们的心情,表明转基因花是为顺应人们的心情而研究获得;文章又几次提到人们的梦想及转基因花使人们美梦成真,使读者感觉到一种亲切的情意。可见文章并非板着面孔叙说,而是自有一番情致在文中,使读者感受到某种关爱和温暖。

五、探究

(一)、文章最后说:只需打一个电话给花卉公司,描绘一下心中想要的花卉图像,工作人员就可以从转基因花卉库里找到你要的那种特别的花卉。这句话显示了转基因花研究的什么优越性?从文中可以看出,转基因花研究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转基因花研究的优越性在于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出具有特别形态、色彩、香味的鲜花,一切不再受制于自然,每时每刻都可以创新。转基因花研究的基本原理是决定某种形状的基因修饰并转入到需要改良品质的花卉中去,从而定向创造花卉新品种。

(二)、改良花卉,可以从形态、色彩、香味、寿命等方面着手,想想看,为了适应人类的需要,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

学生讨论交流,允许有独特见解。

明确:例如鲜花的季节适应性,鲜花的药物功能等,这就需要发现并转入相应的基因。

六、小结

本文指出了新型生物技术对于花卉育种的意义,说明了轩基因花的科学含义和优良特性,展示了转基因花在商机和美化世界方面的光明前景。

七、布置作业

1、《同步导学》

2、科学家们预言,21世纪将是生物学世纪,请同学们以医药,环境整治和农业为例,搜集材料,设想并描绘生物技术的应用前景。

第4篇:语文教案

一、谈话导入

“路”是本单元的主题,看到这个主题,你能想到些什么?你都知道些什么?

你都知道些什么样的路呢?(柏油马路、水路、海上航路、山间小路、商路、邮路、空中走廊、人生之路等等)

生活中有这么多的路,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感受路的风采。

鲁迅先生曾说过:“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你怎么理解这句话呢?从鲁迅先生的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开拓新路的艰辛,同时也能够让我们明白,有了丰富的生活经历,才能把握好方向更好地前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现代诗,来看看诗人通过这首诗向我们传递些什么信息。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读准字音,自学生字、词。

2.自由练读,争取读得流利。

3.课件出示下列字词:

丝绦缔造干涸险峻沟壑颠簸匍匐

侏儒丰沃开拓万顷波涛

4.理解字义。课件出示课文中句子:

(1)乡村大道,又好像一根根金光四射的丝绦。

丝绦:用丝线编织成的带子。丝绦、绦带。

(2)这一串串珠宝交错相连,便把我们的锦绣江山缔造。

缔造:A?结合。缔结、缔交。

B?创立,建造。缔选。

C?禁止。取缔。

(联系句子进行选择)

匍匐:爬行。

开拓:开辟,扩充。拓荒、拓展、开拓。

5.字形记忆。

条()绦()

帝()缔()

固()涸()

石()拓()

匍()葡()

6.指读分小节朗读课文,想想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这首小诗的语句都是很优美的,请大家大声地朗读,要把诗读得流利。边练习边思考:这首诗共有四节,每节都写了些什么?

2.学习诗歌第一节。

(1)第一节中分别用了两个比喻句,把乡村大道比喻成了什么?

“乡村大道,好像一座座无始无终的长桥!”

“乡村大道,又好像一根根金光四射的丝绦!”

这两个比喻句说明了乡村大道的什么特点?可以结合插图来理解。

(乡村大道的特点是长远、宽阔、美丽)

(2)“那两道长城般的高树呀,排开了绿野上的万顷波涛。”这一个“排”字用得十分准确,请大家想一想,说说这个“排”字用得好在哪里。

(准确地表达出路边树木的状态:整齐的一排,很高大,郁郁葱葱,有风吹过时,就像海面上翻涌的阵阵波涛,十分壮观)

(3)“所有的城市、乡村、山地、平原,都叫它串成珠宝;这一串串珠宝交错相连,便把我们的锦绣江山缔造”一句中,“它”指的是什么?“一串串珠宝”指的又是什么?

(“它”指乡村大道,“一串串珠宝”指的是被乡村大道串起来的城市)

(4)让我们一起继续感受郭小川的诗歌魅力,相信大家对诗中那些优美而又充满豪情的句子过目不忘,现在我们一起来带着激情朗读。

3.学习诗歌第二节。

(1)想一想,在第二节中,诗人又把乡村大道比做了什么?这些比喻又说明了乡村大道有什么特点?(“好像一条条险峻的黄河”、“好像一道道干涸的沟壑”;说明乡村大道曲折,充满坎坷)

(2)诗中是怎样形容这些曲折和坎坷的?

(3)“每一曲,每一折呀,都常常遇到突起的风波”这一句怎样理解?这里的“风波”指什么?

4.指名读第三节诗。

(1)“匍匐”是什么意思?“我”真的曾在乡村大道上面爬过吗,你怎样理解?

(2)“侏儒”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要这么说?

(3)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诗人所说的“英雄儿女”呢?

(4)“前来的”和“不来的”分别怎么理解?

(5)齐读这一节。这一节写的是诗人在农村的生活,为什么要加上这样一节?不要这部分可以吗?

5.自读最后一节诗,想一想,这一节诗与前三节有什么样的联系?

(最后一节诗,是对前三节诗的总结和概括)

(1)为什么诗人说不但爱“你的长远和宽阔”、“你的明亮和丰沃”,还不能不爱“险峻和突起的风波”、“坎坎坷坷、曲曲折折”?险峻和风波、坎坷和曲折也值得爱吗?

(2)如何理解“在花砖地上旋舞”?

(3)你认为什么样的生活才能算是诗人说的“伟大的生活”?

(4)练习以激情澎湃的语气来朗读诗歌。

四、再次朗读感悟

全班饱含激情地朗读全诗。整首诗都学完了,你怎样理解“乡村大道”?这仅仅是指一条乡村的道路吗?还有哪些其他的用意?

学完诗后你有什么感想?(生活只有历经锤炼才能称之为伟大,我们要热爱生活)

五、小结

著名诗人郭小川用优美而又富于激情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劳动人民热爱生活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乡村大道”一语双关,既指自己家乡的道路,也指人生之路的起点,二者都抒发了诗人扎根生活和人民之中、永葆劳动人民本色的情怀。

通过学习,我想大家也一定会有许多收获,人生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挫折和错误都是对我们的磨练,只有历经磨练,我们才能更健康地成长,才能更坚强地走向成功!

第5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识字、写字能力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以及收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识字和写字

2、理解、背诵老师说的话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老师的话的意思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拼音帮助下,把课文读通顺

2、看插图理解课文

3、有感情朗读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课堂预习。

1.提出预习要求。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词在课文中勾画出来,读几遍。

(3)借助拼音读准生词,并画出不明白的句子。

(4)熟练地读课文。

2.指导学生一步步进行预习。

(1)按照预习的第(1)、(2)题做,教师巡视。

(2)完成(3)、(4)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检查预习情况,(出示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4.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指名试读。

三、理解课文内容。

1.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老师的读音。

2.学生小声读课文,给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3.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②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指导,重点理解“著名”的意思。

③谁能用一句话说出达芬奇是什么时候,哪国的人,干什么的?

④指导朗读,重读“著名”一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自然段,知道了达芬奇是个著名的画家。他是怎样成为著名画家的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学习二至四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朗读。大家思考:达芬奇开始学画鸡蛋的时候态度怎样?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为什么会这样?

2.引导理解:

①什么是不耐烦?

②为什么不耐烦?(从两方面引导:一是“画了一个又让画一个”,二是他以为“太简单”)

3.指导读第一、二句,(第一句重读“又让”,第二句重读“不耐烦”“天天”“太简单”,要读出不耐烦的语气)

4.提问:看到他不耐烦了,老师怎样教育他?(默读老师说的话)老师的话共几句?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5.先结合插图理解“严肃”一词,然后从三方面引导理解老师的四句话。

(1)第一句:“你认为画鸡蛋很容易,这就错了。”(理解“容易”一词,和“简单”比较)

(2)理解第二、三句。

老师为什么说达芬奇的认为错了呢?引导学生找出有关句子,用横线勾画出来。讨论理解:①“一千个”——没有形状完全相同的。(用实物鸡蛋演示,使学生知道每个鸡蛋看上去样子好像都一样,仔细观察才看出不同形状来)

②每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形状不一样。(通过实物演示,使学生理解“不同的角度”,弄清从不同角度看鸡蛋,形状有什么不同?)

③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④指名读“老师”的前三句话。然后让学生在第一句和第二、三句之间加上“因为”再读一读。(加深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3)理解第四句话。

①读第四句话,理解“准确”、“熟练”。

②为什么让达芬奇画鸡蛋就能使他“看得准确”、“画得熟练”呢?(引导学生联系第二、三句来理解)

③“看得准确”和“眼力”,“画得熟练”和“绘画技巧”之间有什么联系。(通过两个词语的联系使学生理解到“看得准确”就是有“眼力”,“画得熟练”就能形成“技巧”,从而使学生理解“眼力”和“技巧”的意思)

④幻灯出示下面句子,让学生读一读。看得准确就是有眼力。

画得熟练就能形成技巧。

⑤再读第四句。

(4)让学生自由读老师说的话,想一想“老师”为什么总让达芬奇画鸡蛋?(5)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上述问题。

(6)指导朗读老师的话。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想想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2.理解“听从”“用心”。把“听从”和“听”比较,把“一张又一张”与“一张”比较,再和“许多”相联系。

3.提问:达芬奇后来的态度与开始画鸡蛋时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你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引导学生联系第二自然段进行讨论)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2.理解“无论……都……”

①“无论画什么”是什么意思?

②“又快又像”说明什么?(引导学生联系第二自然段中“眼力”“技巧”来理解)

3.达芬奇为什么能画得“又快又像”?(联系第三自然段,使学生懂得只有明确目的,刻苦练习,才能有好眼力,形成绘画技巧)

五、总结全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达芬奇为什么能成为著名的画家?

2.联系自己,谈谈学了这一课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3.朗读全文。

六、指导分析字形,学习写字。

1.学生利用已有识字知识自学生字。

(1)照样子,写出下面字的组成部分。

例:练纟__始____全____角____度____易___技___准____确____

(2)按笔顺写一写。

(3)说一说上面这些字可以怎样记住它们。

(4)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照着样子在田字格里写三个。

2.指导重、难点字。

易:下边是“勿”,写时告诉学生两撇要分开,不要挨得太紧,也不要写得太长。

技:是提手旁不要写成木字旁。

巧:左边是“工字旁”三笔写成,第三笔是提,不是横。要和“切”的

3.比一比,说说有哪些不同,再组词。

七、完成课后第2题。

八、朗读课文。

第6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文中注音的生字,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中生字新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自主搜集有关的发明故事,通过阅读与交流了解发明与儿童的生活密切相关。

4.通过自读课文、自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各部分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条理性及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与交流文本了解发明与儿童的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观察和思考生活,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板书课题。

1.(教师播放奥运录像片段)师:同学们,这个场面你看到过吗?谁能说说开幕式上的这些画面给世界展示的是什么主题?(四大发明)

2.师:奥运会开幕式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国的四大发明。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从儿童一些小发明说起。(出示课题)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边听录音,边看课文,注意读音。

(2)轻声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①看拼音读准字音;

②想办法记住字形;

③联系句子想想意思;

(3)检查指导

(4)读通课文。

①指名朗读课文,注意纠错。

②放声自由朗读。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课件出示中心话题: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介绍了几种与儿童发明有关的发明?

1、自读自悟。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自主读文,交流感受。这是篇略读课文,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先引导学生自读通读课文,,交流疑问,并进行自主解决,教师适当点拔。)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通过学习这篇课文给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

2.出示课前搜集的有关发明与儿童的小故事,在小组讲一讲,并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3.师小结:课文为我们列举了五个事例说明许多发明的奇迹都源自儿童的需要、奇想与发现,只要大家善于观察、发现、你也能成为小发明家。

第7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能结合上下文理解“山巅”“滋润”“寄托”等词语意思。

2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边想象的读书习惯。

3引导学生感受太阳公公博大无私的爱,学会感受和欣赏一切真善美的事物,培养儿童美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重点词句,在反复吟诵中感受太阳对人类的无私馈赠,以及借太阳的目光来赞美自然,赞美儿童,赞美真善美。

教学难点

理解“在孩子身上,寄托着人类的理解和希望”这句话的意思,感受作者借太阳的目光表达对孩子们的希望。

教学准备

1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用于板书。

2准备比较清新、优美的音乐带用于配乐朗读。

3适当准备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多媒体图画。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导入:孩子们,你们喜欢太阳公公吗?瞧!今天它来到了咱们课堂上。(师出示并贴太阳公公图片)让咱们伸出手一起向太阳公公打个招呼吧!(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太阳问好)

2(多媒体出示相关图片)师伴音朗诵: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微笑着行走在天上,将阳光洒满大地,将温暖滋润万物。到处鸟语花香,流水潺潺。太阳公公给咱们带来了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呀!孩子们,你们想对太阳公公说点什么呢?

3引出课题:今天就让咱们带着对太阳公公的爱,一起来学习34课——太阳,你好(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遇到生字时借助拼音多读几次。

2生自由初读。

3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

①(多媒体出示生词)指名认读生词,教师相机正音,指导认清字形,同桌互读检查。

②齐读生词。

4检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情况。

师:生字都认识了,下面请同学们再快速地读一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5指名回答,师小结:是呀!太阳公公用它的光和热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多美的世界呀!

三、品读吟诵,读中感悟

(一)学习2~6段。

1那么太阳公公到底为我们带来一个怎样美好的世界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第2~6段。

出示:品读建议

2自由地读一读第2~6段,结合旁批边读边思考:太阳公公为我们带来一个怎样美好的世界?

3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多读几次,边读边体会。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如果有不懂的问题也可以和同桌议一议。

4学生按照品读建议进行个性化的阅读。

5集体交流,老师相机点拨,出示画面,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太阳公公对孩子们的爱。

问:谁愿意来读读自己勾画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

重点指导以下:

(1)品读第2段。

①指名读。

②除了看见山巅的积雪融化,流水潺潺,你还看见些什么?听见些什么?(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③让我们带着心中的喜悦,带着自己的感受美美地读一读吧!(生读)

(2)品读第4段。

①下面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一读这段话,想想你有什么问题吗?

②为什么不写瓜田长出了瓜,果林挂满了果,而写瓜田长出了蜜,果林挂满了甜?这个问题提得真好!(分组读,边读边思考)

多媒体出示两句话:

叫瓜田长出瓜,果林挂满了果。

叫瓜田长出了蜜,果林挂满了甜。

③能读出心中那甜如蜜的滋味吗?(指名读,评议,齐读)

④从瓜田长出了蜜,果林挂满了甜你还体会到什么?(多媒体播放反映果林丰收的画面和音乐)师再问:

从瓜田长出了蜜,果林挂满了甜你还体会到了什么?相机点拨(孩子们的欢乐,农民伯伯丰收的喜悦)。

⑤小结:一个“甜”一个“蜜”,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瓜果的甜,还感受到了孩子的欢乐,农民伯伯丰收的喜悦,这种写法真妙呀!让咱们读出自己的感受吧!(齐读这一段)

(3)品读第6段。

①指名读。

②体会“滋润”的意思。

A孩子们,当你非常口渴时,喝一杯清凉的水,你感受怎样?

B水分充足,感到非常舒服,这就是滋润的意思。

C问:太阳公公用他的光和热滋润了鸟儿的歌喉,让它快乐地歌唱,滋润了山川,它还滋润了什么?

③小结:太阳公公用他的光和热滋润了世间的万事万物,给小鸟创造了一个多美的家呀!(播放多媒体课件:鸟叫声)让我们和小鸟一起用自己满心的爱歌唱大自然,歌唱那滋润万物的太阳公公吧!(齐读课文2~6段)

4太阳公公还知道些什么,还为我们做了些什么呢?谁能当当小诗人继续往下说。(生展开想象自由谈)

多媒体出示:

太阳公公还知道小朋友喜欢,就放出光来,发出温暖来,让。

5太阳公公用他的光和热给咱们带来了一个多美的世界呀!让我们满怀心中的感谢向太阳公公说一声——太阳,你好!(生再次齐读课题)

(二)学习7~13段。

1引读第7段。

师:太阳公公就这样每天微笑着行走在天上,全世界美的东西他都看见了,全世界丑的东西他也全看见了,然而太阳公公爱什么?最爱的是什么呢?(教师引读相关段落,板书:最爱孩子)

2为什么太阳公公最爱的是孩子?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再仔细地读一读第12段,边读边思考。

3生自读思考。

4集体汇报。

相机点拨:

(1)(多媒体出示第12段最后一句)齐读。

(2)(多媒体出示反映战争、饥饿的图片和音乐)是呀!太阳公公不仅看到了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更看到了贫困、饥饿、战争、流血。问:孩子们,你们希望未来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师小结:没有饥饿,没有战争,让世界充满和平,这就是人类共同的理想和希望。而要实现着一切美好的愿望需要我们全世界的少年儿童去共同创造,所以说,太阳公公在孩子们身上寄托着人类的理想和希望。所以,太阳公公最爱孩子。

一切来到太阳下的孩子他全都爱。

(板书:一切孩子全都爱)

(3)孩子们,让咱们齐读这一段话,感受太阳公公在咱们身上寄予的殷切希望吧!

四、回顾全文,拓展延伸

1面对太阳公公如此博大而深沉的爱,你们想对太阳公公说点什么呢?

2小结:孩子们,让我们带着对太阳公公的问候,带着对太阳公公的爱,带着心中的感激,再向太阳公公道一声:太阳,你好!(生再次齐读课题)

3太阳公公为我们帮了那么多事,我们又能为太阳公公做些什么呢?

多媒体出示:

课后建议:

可以当当小画家,画出你心中的太阳。

可以当当小诗人,写一首歌颂太阳的诗。

可以当当歌唱家,唱一首赞美太阳的歌。

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背一背。

附:板书设计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