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3-26 22:38:44

第1篇:小学语文教案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好像……又像……、似……如……”造句。

(2)把第二句改为不用问号的句子。

(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就观赏不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

3、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二、总结课文

1、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们就观赏不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我们先看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再看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

(1)背诵第二段。

(2)用自己的话说说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

(3)林场工人辛勤劳动,造了哪些林?

2、为什么说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

(1)再读树林的环境描写,体现适合鸟类生存。

(2)我们要热爱鸟类,热爱大自然。

三、朗读课文

板书:

15、灰椋鸟

辛勤劳动,植树造林

一开始一小群一小群

灰椋鸟归林几分钟排空而至场面壮观

不愿过早安眠喧闹

爱护鸟类,爱护自然

第2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分析

诗歌以“快乐”穿全诗。在“快乐”中反映祖国的美好,表达儿童的心情和远大的理想。

教学要求

1.认识7个生字,会写7个字。

2.能用欢快的语调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能随着优美的曲调歌唱。

3.感受自己生活的快乐和幸福,并有实现未来理想的愿望。

教学重点

1.认读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会写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投影、幻灯)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读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认读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会写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快乐的节日》(或放录像)

2.边听边想:六一节孩子们是怎样过的,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他们过得这么愉快呢?我们来学习课文,从中找答案。

二、自由读课文

1.读诗,画出生字。

2.略了解诗意。

第一节写我们在郊游时看到的景物。

第二节写我们在郊游时听到的声音。

第三节写我们为未来的理想而快乐。

第四节写我们用唱歌跳舞来庆祝快乐的节日。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1)说说自己是怎样识记这些字的。

(2)老师指导归纳识字方法。

分解部件识字:贺(加+贝)、艳(丰+色)、康(广+隶)、祝(礻+兄)、健(亻+建)。

形近字比较识字:巾—中、贺—货。

积累词语识字:健康、祝贺、鲜艳。

(3)不易读准的字:祝、裳(翘舌音)康、裳(后鼻音)

(4)自由读,开火车读。

(5)读带生字的句子(测读)。

2.出示会写的字生字卡片。

红领巾勇敢感谢鲜艳祝员啦

(1)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认字。

(2)读准字音,认真观察。

(3)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

“敢”的第一笔是“┐”。

“祝”的部首是“礻”。

“谢”是左中右结构,中间“身”撇不超出竖。

“勇”上“甬”下“力”

(4)学生书写,师巡视,指导。

四、正确、流利地读诗歌(要求读正确)

五、作业

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懂诗歌,感受自己生活的快乐和幸福。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读懂诗歌,感受自己生活的快乐和幸福。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课件。

教学教程:

一、复习

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

2.出示诗歌朗读。

二、学习诗歌

1.自由读诗,讲讲不理解的词语。

鲜艳:指花的颜色多而且美。

衣裳:衣服。

祝贺:庆祝。

2.学习第一节。(看图,或课件)

(1)在快乐的节日里,我们来到了哪里?(花园、草地)

(2)第一句“小鸟”、“带路”、“风”、“抚摩”、“花园”、“草地”把我们带入什么样的情境中。(欢乐、幸福)

(3)看到了什么?(花儿开放、草狼绿油油、小鸟、鲜艳的红领巾、美丽的衣裳)

(4)从“鲜艳”、“美丽”、“像朵朵花儿开放”说明我们生活得怎样?(幸福、美好)

(5)我们的心情怎么样?(激动、快乐)

(6)请大家一起带着激动、快乐的心情来读一读第一节诗。

小结:这一节抒发了少年儿童欢度自己节日时愉快心情,说明他们生活非常幸福。

3.学习第二节。

(1)自由读第二节后,用第一节诗这一节诗。

(2)我们在这儿听到了什么?(白杨树哗哗响,小鸟歌唱)

(3)我们的心情怎么样?

(4)带着这种心情自由练习读诗。

4.学习第三节。

自由读后想。

(1)我们为什么要感谢亲爱的祖国?

(因为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祖国的怀抱里。没有社会主义祖国就没有少年儿童的幸福生活。)

(2)党和祖国这么关怀我们,我们该怎么做?

a.“等身上的羽毛长得丰满“是说练好了建设祖国的本领。

b.“天空“指祖国需要的地方。

c.“飞翔”指为祖国贡献力量。

(3)小结:说明“我们”幸福成长的原因,表达了“我们”感激之情和崇高理想。

朗读时,要感悟出“红领巾”的幸福与感激之情。

5.学习第四节。

(1)自由读诗第三节,说说怎样读好这一节诗。

(2)“时光”指什么?(“六一”儿童节)

(3)想想:“唱啊”想唱什么歌?“跳啊”想跳什么舞?

(注意“跳啊,跳啊,跳啊”朗读时应是欢快、跳跃的节奏,“唱啊,唱啊,唱啊”应声调激昂)

(4)试着读一读。

小结:“我们”欢度节日的欢乐心情。

三、有感情地读全诗

四、总结全文

1.读全首诗。

2.诗歌为什么以“快乐的节日”为题目?

(诗歌以“快乐”贯穿全诗,在“快乐”中反映祖国的美好,表达儿童的心情和远大的理想。)

3.“六一”儿童节,你们怎样过的?

五、背诵诗歌

六、作业

背诵诗歌。

第3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材:

义务制第五册第八单元。

教学目标:

1、复习字词,积累词语;理解“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3、感受北国风光的壮丽雄伟,体会雪后人们的喜悦心情。

教学重点:

领略雪后北国风光的壮丽雄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点:

理解“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含义。

教学准备:

挂图、投影、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听写词语。根据意思写词语。

(1)风冷得刺骨,课文中哪个词正好表示这个意思?(凛冽)

(2)雪花飘落时又多又密,请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纷纷扬扬)

(3)注意看老师做一个动作。这又是哪个词?(笼罩)

(4)最后请给“白茫茫”找个近义词。(白蒙蒙)

2、核对纠正。

全对的打上一个自己喜欢的奖励符号;如果有些小错误;自己订正,并且记住它。

3、谁能用上这些词,按时间顺序说说课文中下雪前和下雪时的景象呢?

二、学习第2、3、4段。

1、初读第2、3、4段。

(1)是啊,这一场纷纷扬杨的大雪,会把大地妆扮成怎样的世界呢?又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呢?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2、3、4段。读完了得扳到有话可说,说你的发现,说你的感受。

(2)指名说,鼓励学生大胆说。

(3)同学们真会读课文,才读了一遍,就读懂了这么多东西,了不起!那么,你是否能用一个字来说说雪后人们的心情呢?(板书“喜”)

说到喜,课文中的老农和孩子们“喜”的原因相同吗?先别忙着回答,请细细地读读课文,可独立思考,也可小组研究,从书中找出能说明自己看法助理由。

2、研读第2、3、4段。

学生汇报研究成果,教师随机指导。(“喜”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A、研究老农和孩子们喜的不同点

●研读第3段

①哪一小组先展示研究成果?你们认为老农“喜”的是什么?(小黑板出示老农赞雪图及俗语:“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②你真的读懂这句话了吗?好,咱们来开展一个“小博士摆擂台”的活动。对其他同学说:“孩子们,你们对这句话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尽管向这位小博士发问,一个字、一个词都可以,看看谁能问倒他!(“被”指什么?“三层被”说明什么?“枕着馒头睡”呢?……)

师:你们真的读懂这句话了,这是你们合作学习的结果,不愧为小博士。

③瑞雪兆丰年,难怪老农心头喜滋滋的。谁上台当回老农夸夸这雪?

●研渎第4段

①孩子们“喜”的又是什么?(显示小黑板)

②是呀,雪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乐趣,让我们带着这种喜悦和兴奋读读这一段,跟图中的孩子们一起来感受这玩雪的快乐吧!

B、研究老农和孩子们喜的相同点

(1)同学们,这雪不仅给老农带来了丰收的喜悦,给孩子带来玩雪的快意,还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请找第2自然段中写得最美的句子,同桌议一议,细细品一品。

(2)指名说,随机品读。

●一轮红日升起来,把雪后的大地照得分外耀眼。(小黑板出示)

①指名读后,请学生说说这句话美在哪儿。谁还想说说自己的看法?(板书:红日)

②(显示小黑板)谁能带着赞美的语气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挑战读——“小老师”领读——赛读)

●茫茫田野一片雪白,巍巍群山遍身银装。(小黑板出示)

①指名读后,请学生说说这句话美在哪儿。谁还想说说自己的看法?(板书:田野群山)

第4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自主选择识字方法,认识6个“会认字”;练习书写8个“会写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童话故事语言的流畅、情节的曲折、人物的生动。

★感悟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伟大并受到情感的教育。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续编故事或表演童话剧。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认识6个“会认字”,会书写8个“会写字”。

★感悟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伟大并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

感悟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伟大并受到情感的熏陶;复述课文,想象狐狸妈妈被猎人追赶的情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爱。当妈妈受到威胁的时候,最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孩子。宁愿自己牺牲一切,也要保证自己孩子的安全。今天我们将要继续学习《妈妈留下的葡萄树》。看一看,文中的狐狸妈妈遇到危险时候的做法你是否赞成?文中是否还有感动你的地方。

二、听读课文,体会母爱

1.听课文录音,思考问题。

要求:

①仔细倾听课文录音,注意体会文中的感情。

②边听边品味:听完课文后,你有怎样的感受?把你最想说的话用一个词语、一个句子或者一个标点写在随堂本上。

2.学生听完后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并且说一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此环节让学生在听中感悟文中所蕴含的感情,听课文录音,可以用录音中感人的朗读,让学生直接感悟朗读中的感情,又可熏陶学生的朗读,为以后的感情朗读起到好的引导作用。)

3.指导朗读,体会狐狸的爱子情深。

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狐狸妈妈很爱孩子?

学生默读,边读边勾划出这样的句子。之后汇报。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可以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边读边勾划,又是一种读书的好习惯,一定要注意培养。

A、第一自然段重点:

①课件出示句子:“你等着,妈妈(这就去)给你找好吃的。”

换词语。谈换前、换后的感受。

②体会“终于”一词的用法。

③当时狐狸妈妈的心情怎样?想象一下狐狸妈妈当时想了些什么?谁来读一读?点名读,边读师边指导。

(体会文中的感情去朗读,可以很快的让学生进入角色,更好的把感情运用到朗读中。)

B、第三自然段重点:妈妈采摘葡萄容易吗?找出相关词句。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①课件出示句子:“翻过一座山,翻过两座山,翻过三座山,狐狸妈妈终于来到了长着葡萄的村庄。”

这句话哪个词用了三次。用了三次,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②还有哪个词看出要找到吃的东西不容易。

③当时狐狸妈妈的心情怎样?想象一下狐狸妈妈当时想了些什么?谁来读一读?

C、听到猎狗的叫声,狐狸妈妈是怎么做的?为什么小狐狸能逃脱猎狗的追踪?

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狐狸妈妈的做法,你赞成吗?除了赞成还有什么吗?为什么?说说你的感受。

D、那一串香甜的葡萄是怎样来的?

4.教师总结:狐狸妈妈无论是翻山越岭为孩子找一串香甜的葡萄,还是危急时刻那揪心的喊声,都是母亲对孩子最深切的爱。

5.读到这里,你除了感动,还有别的情感吗?你联想到了什么吗?

6.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教师指导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在此环节中,我多处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文中的重点句、段,主要是想突出该句、段的重要性,提醒学生注意。单独拿出来分析,更容易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来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感情,更好的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感悟其中所蕴含的母爱的伟大。)

三、拓展:

续编课文

1.妈妈为小狐狸留下了一棵葡萄树,可是妈妈到底在哪里呢?我们分小组续编课文吧!

2.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1)学生小组合作续编课文。

(2)讨论交流。共同订正。

四、课后作业

学完课文之后,你对自己的妈妈有什么想说的话和想做的事吗?

第5篇:小学语文教案

授课时间:2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字会。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春天的美景。

教学重点:会认、会写生字,感情诵读。

教学难点:体会春天美景。

教学类型:精读课。

教学准备:挂图,录音。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1、孩子们,冬天过去了,春姑娘又一次悄悄地向我们走来,你们看!(出示挂图)生:仔细观看

2、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答(略)

3、春姑娘给我们带来了美丽的鲜花,嫩绿的小草,大自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让我们一块到课文中去“找春天”吧。

4、板书课题:找春天

二、初读课文,合作识字

1、自由读课文,读通句子,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生:朗读圈点。

2、出示生字,请小朋友们想想办法,怎样记住生字和它们交上朋友。

生:小组讨论,同桌互教。

3、刚才小朋友们学得可真棒呀,现在请大家看生字,你最会学哪个字?怎样记住它?生:我会认“躲”、“身”和“朵”组合起来就是“躲”,生齐读“躲”。

4、师演示“躲”,拿一朵小花藏在身后,让学生猜一猜。

生:做动作,演示“羞”、“遮”、“掩”、“探”、“触”。

1

5、真棒,你们的办法可真多呀!现在请一位小老师再教大家认认这些生字。

6、师指名认读。

三、细读课文,感知发现。

1、春天在什么地方呢?你们听(师范读或录音范读)。

2、孩子们找到的春天多美呀!请大家再读读,读读后说说课文中的小朋友发现了什么。

3、齐读课文,教师评价。

生:交流合作质疑(略)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读中悟文。

(过渡:同学们,通过我们留心观察,发现春天来了,大自有很大的变化,你认为课文中的哪句话让你知道春天真的来了)?

生:如,“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2、“探出头来”是什么样子呢?做做动作,那小草探出头来是什么样的呢?

生做动作

3、多可爱的小草呀!谁再来读读?(指名读)

4、把疑问的语气读出来。

5、课文中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吗?请找出来读一读。

6、谁来表演?(出示4——7自然段)

生:举手表演

7、真棒,让我们来夸夸他。

全班读:我们看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

三、强化感受,升华感情。

1、是呀,美丽的春天来了,面花盛开,百鸟争鸣,泉水叮呼咚,花香扑鼻,柳枝柔柔,溪水凉凉。春天真是无处不在呀!

2、请小朋友们把你找到的春天向大家介绍。

3、请一位小朋友讲讲他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4、小朋友们,你们找到的春天可真美呀!

四、本课小结:

春天就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已经轻轻地来到我们的身边,让我们用优美的词句来赞美它吧!]

五、板书设计:

1找春天

出门找春天

春天的样子

六、课后反思:

从内容上来说,本文用了拟人的手法描写了春天的到来,孩子们在读课文时,充分发挥了想象力,体会春天万物更新,生机勃勃的景象。

刚到春天,孩子们对春天充满了好奇。在本课学习时,我充分发挥了朗读的功能,孩子在朗读中体会春天的美好,效果很好。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第6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过程:

一、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激趣导入:欣赏《我的野生动物朋友》的几幅精彩的图画,学生畅谈感想。

2、探求新知:切入课文。

3、明确文题。介绍作者。介绍珍珠鸟。

4、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课文要点。说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珍珠鸟长什么样儿?珍珠鸟的习性。)

二、自解课文,探究学习。

1、小组讨论。请你探究:

①找出文中写珍珠鸟的活动变化的句子,画上横线,读一读,说说为什么珍珠鸟的活动会有这些变化?

②文中有许多吸引人的描写,请你找出你觉得好的地方,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再有感情的朗读一下。

③谈谈你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理解。

2、全班交流。学习活动:请你交流自己对上述问题的学习体会,你可以只就其中的某一方面来作交流。

3、查缺补疑。文章中,还有不能理解的语句吗?

三、自赏课文,归纳积累。通过学习课文,现在你了解了什么?

四、从读学写,自练运用。

结合所学的知识,谈谈你看了这幅图片后的感想。并把它整理在自己的随笔本上。

《珍珠鸟》一课的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这一要求呢?现以京教版第十二册《珍珠鸟》为例,谈谈我的认识。

《珍珠鸟》是根据作家冯骥才的散文改编的,描写了“我”为一种怕人的珍珠鸟创造了安逸舒适、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使它们与“我”越来越亲近,说明“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课文写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很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从以下四点入手设计和组织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