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9-22 10:29:22

第1篇: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想象丰富的神话,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扩写,再现女娲造人的整个过程,使得这个古老的传说充满生活气息。全文浅显易懂,可以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并通过与《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比较理解神话中联想和想像手法的运用。然后让学生品味文中想像语段,从中感悟出人类诞生的一种喜悦感,最终体会到神话的能力。为了开拓学生视野,可以让其在课后收集一些人类诞生说的不同说法,让学生明白神话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复述故事,理解文中联想和想象运用,并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_。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并能加以想像的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文中对于人类诞生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学习重、难点:

1、体会文中大胆而新奇的想像。

2、感悟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课前准备:

1、熟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2、你知道人到底是从哪儿来的?(要求学生收集有关人类诞生说法)

教学方法:

课堂上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采用讨论法。

教学课时:

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从古到今,对于“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有趣话题,人们展开了丰富想像与严密推测,猜想着人类诞生。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先谈谈你们了解了几种人类诞生说法?(同学们可以用简短的语句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阐述给大家,如:伊甸园说、女娲造人、海猿说、外星人说……)

今天,我们来看看我国远古时代的人们对人类诞生的看法《女娲造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情节。

2、让学生仔细品味课后练习一中《风俗通》里两则短文,然后请一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短文中所没有的'内容。

3、请学生评定复述者优缺点,补充遗漏处。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整理归纳,

1、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提示]①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②人造出来之后欢喜场面;

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

④作者的评述

2、同学们刚才找出的几个情节,特别是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提示]此题目的让学生明白这些情节是想像而得的。让学生通过讨论了解到神话是在科学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因无法对人类诞生做出解释时,但又想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想像来解决,这也正是神话故事的亮点。

3、默读这几个情节,同学们看看哪里最见出作者的想像力,能否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如:女娲造出小人之后欢欣鼓舞的场面以及对女娲的人性化描写最见作者的想像力,女娲作为“神”,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哭、会假装生气,甚至会灵机一动创造出人类,她得到了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哪里是神,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从中我们看到了神话情节里想像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情理的。

然后针对“喜”字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来感受人类诞生意义:如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机;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孤独;有了人类,世间才有温情……。从而让学生明白生命的可贵,要珍爱生命等。

四、比较阅读,拓展练习。

在中国,有女娲造人的美丽神话;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神话。这两篇神话,你更喜欢哪一篇,并说说理由?(结合综合性练习中的参考资料:《伊甸园里》)

[提示]要求学生可以从情节的想像、文章结构、语言,思想感情等方面去分析,都可以。

五、课堂总结。

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特色的神话,其实,这些神话表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求,这也是我们人类文化的宝藏。而如今,当我们面对广大世界,依旧还存在许多未知领域,这就需要同学们去探求,也许你们将来会从中体会到喜悦。

六、布置作业。

1、同学之间互相补充完善好有关人类诞生说法的资料;

2、出示简短《精卫填海》故事,要求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和联想,扩写这则故事。

第2篇: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爱看电影、电视剧。好的电影、电视剧往往以它生动的故事情节、丰满的人物形象吸引着我们,令人难以忘怀。作者看了一场戏,过后留给他的是什么印象呢?这节课我们学习《看戏》。

二、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词

铿锵 颦 婀娜 蜃楼 屏住

2.读“预习提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文描写了什么?

明确:描写了群众观看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先生演出《穆桂英挂帅》的场面。

教师补充:京剧堪称国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以其丰富的内容,完美的形式,精湛的技艺,达到了我国戏曲艺术发展的高峰,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为此,我想同学们和老师有同样的感受,为生活在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国度感到骄傲、自豪。

②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赞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的热情观众和热情艺术家。

三、阅读、探究

(一)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

1.画出表现观众情绪变化的词句。

2.画出揭示本文中心的句子。

集体明确后,板书

(二)引导学生体味“膨胀”与“涨”,以此强调“关键词句的含义”。

明确:“涨”是水位升高,这里比喻观众情绪逐渐高涨,呈渐变的状态。“膨胀”则有激荡起伏之势,呈热烈欢腾的状态。

(三)找学生读课文1、2段,要求其余学生用一个词概括出场内外的气氛。

明确:“静静的”。

(四)思考讨论:

为什么突出“暑气并没有收敛”,公园和剧场“是静静的”?为什么强调剧场“人挤得非常满”?

明确:突出“暑气并没有收敛”,是为了以气温烘托观众的心情,人们不顾暑气炙人,争相观看梅兰芳演戏,说明梅兰芳的舞台艺术在广大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声望。

强调公园和剧场“是静静的”,渲染演出之前的气氛,是为了说明观众静候演出开始,表现观众对于欣赏梅兰芳舞台艺术的渴望心情。有这位艺术大师的演出,剧场就成了艺术的圣殿。

强调剧场里“人挤得非常满”,是为了说明广大群众衷心喜爱梅兰芳的舞台艺术。

(五)速读第三段

要求:

1.画出两个比喻句。

2.画出介绍剧情的句子。

讨论两个比喻句的作用。

明确:“蜃楼”、“彩霞”两个比喻将京剧舞台的`美感形容得非常出色。

思考讨论:本段关于剧情的介绍,从文章整体看,写得详细,还是简略?为什么?

明确:写得简略。因为本文的中心是赞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热情的观众和热情的艺术家。《穆桂英挂帅》的具体剧情与这个中心意思关系不大,所以写得十分概括,免得冲淡了中心。由此,我们大家要注意文章内容详、略的安排取决于中心的需要。

(六)画出表现女主角上场时观众情绪变化的词句,画出描写女主角歌声的词句。

第3篇: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

知识目标: 读懂课文,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倾向

能力目标: 学会从文中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正确看待友谊与礼物的关系

教学重点: 学会从文中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倾向

教学和学习方法:探究、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同学们,这里有两样东西:一样是一堆金钱,一样是几个穷朋友。假如让你选择其中你需要的东西,你选什么好呢?(穷朋友)为什么这样选择?(朋友珍贵,友情珍贵。友情是用金钱换不来的)没有人认为金钱贵重,金钱万能吗?(摇头)的确。最珍贵的东西是友情。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希罗多德说:“世界上没有比一个既真诚又聪明的朋友更可贵的了。”斯托贝说:“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重钱轻情义,尤其是大人们,他们的这种重财轻义的思想往往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一件由羚羊木雕引起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今天我们要共同地学习一下张之路的文章——《羚羊木雕》

二、 作者简介。(幻灯展示)

张之路,1945年生,山东诸城人。196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物理系。曾任中学教师多年。1982年调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现任该厂文学部主任。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有电影文学剧本《霹雳贝贝》《磨表》《傻鸭子欧巴儿》及同名中篇小说,话剧《双龙花盆》,童话集《野猪的首领》《大鼻头和黑眼圈》,小说集《在楼梯拐角》《题王》,长篇小说《第三军团》等。1992年被登录于国际儿童读物联盟荣誉名册。

三、木雕鉴赏(幻灯展示)让同学们欣赏我国木雕艺术家在木雕艺术上的卓越成就。进而了解羚羊木雕这种艺术品。

四、检查预习

找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给它们注音、解释,学会运用。

(1)犄角(jī):物体两个边沿相接的地方,本课指桌面的两个边沿相接的地方。

(2)仗义:讲义气,仗:拿着,引申为主持、讲求。

(3)形影不离:成语。像物体跟它的影子那样分不开,形容彼此关系密切。

(4)挽回:扭转已成的不利局面。挽:拉,引申为扭转。

(5)寒颤(zhàn):本课指因受冷而身体颤动。[注意]也作“寒战”。

(6)反悔:对以前允诺的事后悔而不承认。

(7)光彩:原指颜色和光泽,也用来比喻光荣。本课指后者。

(8)逮(dǎi):捉,捕。

(9)攥(zuàn);用手握住。

四、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1. 围绕羚羊木雕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同学们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本文说的是,“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

2.整体感知

本文围绕“羚羊木雕”展开故事,故事情节依矛盾的冲突,由发生、起因、高潮和结局组成。请同学们用简要的语言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找出起止点。

发生 查问木雕 倒叙 1 —16

起因 赠送木雕 插叙 17—23

高潮 逼取木雕 顺叙 24---35

结局 伤心难过 顺叙 36---38

3.课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6个人

4.他们的性格特点相同吗?

5.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研究文章的主题

6.讨论本文的主题。

五、作业

1.再读课文,进一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2.找出重点语句,进一步理解分析,挖掘文章的中心。

3.找出文章的写作特点。

六、板书设计

父母逼我要回木雕 我送木雕不想要回

木雕贵重 我们俩是好朋友

成人世界 少年世界

重 重

财 情

轻 重

义 义

第4篇: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背诵全文。

2、掌握“蕃”“染”“植”“鲜”的意义,辨识“之”的不同用法。

3、学习莲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

四字真言:

读——读背课文;

解——解读生涩字词;

品——品赏莲高洁的气质品赏莲高洁的气质;

学——学习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和衬托手法的运用。

【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将带大家一起去赏花!(展示图片)

从古至今,莲的形象经常出现在建筑物上、雕刻和绘画作品中;许多诗人、学者都写过咏莲的.篇章,赋予莲以各种美好的品质。不只刚才所展示的诗句,我们今天还将学习到一篇名文——《爱莲说》。

《爱莲说》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所著。据说他在南康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

二、解题

有题目可明确三个方面的内容:

1、文章主要内容是关于“莲”;

2、作者对莲花的态度是“爱”;

3、题目最后一个“说”是古代一种文体——“说”是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于议论。所以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

《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整体感知

1、读——先听后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背诵全文。

②边听朗读,边给自己不懂的字词注音(找疑难字词)。

③文中提到哪些花?重点写什么?2、解——解读生涩字词。

蕃(fán)淤(yū)濯(zhuó)亵(xiè)鲜(xiǎn)四、深入研读品——品赏莲高洁的气质。

第一段分析(提问引导为主):

提问1:作者重点写莲花,在他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呢?试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明确: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提问2:这一长句,分别突出了莲花哪些特点呢?

引导:古代文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叫做“托物言志”。作者笔下的莲美是美,但究竟是什么特点可以代人言志呢?依句引导。“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污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

明确“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香远益清”: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

赏析完后带着赞美与钦佩的感情重新朗读本段。第二段分析(探究讨论为主):

探究1:莲的象征意义(托物言志,立意高远)。

引导:,作者的情感态度决定对物的爱憎,由初一学过的《紫藤萝瀑布》VS白居易《紫藤》(白居易说紫藤“下如蛇屈盘,上若绳萦纡。可怜中间树,束缚成枯株”,并比作“谀佞徒”“妖妇人”)。

明确:原文“莲,花之君子者也”。探究2:作者爱莲赞莲,却不通篇写莲,反而加入了对菊和牡丹的描写,用意何在?(正衬与反衬)

引导:所谓“红花还要绿叶配”。“红花”这里指莲花,“绿叶”自然指菊花和牡丹,那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人,以及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态度呢?各抒己见。

明确:菊隐逸者逃避现实正衬

牡丹富贵者庸俗逐利反衬

作者借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洁,既是作者的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评。所以文中分别赋予了莲、菊和牡丹以特定的象征意义(究竟它们分别代表什么呢),对当时社会上人们不同的处世态度做了精辟概括(逃避现实、庸俗逐利),以衬托手法突出表现作者“出淤泥而不染”这一为人力本的道德信念。探究3:从“莲,花之君子者也”可以看出作者将“莲”看作君子的化身,可见“莲”与君子在神采气度上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在同学们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算得上是“君子”呢?(学习莲)

引导:从《论语》入手,让同学们自由讨论:“出淤泥而不染”VS“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最后引到课文“莲,花之君子者也”上。得出本课学习第四字真言——学,学习莲高洁的品质。

四、文言词学习

1、翻到课后练习第三大题。

2、另外,“之”字在课文中出现频率多达八次,但每一次的意义却不一定一样。找出来,好好区分和把握。五、回顾小结

1、托物言志

2、衬托手法

3、辨识“之”字的用法六、布置作业

1、翻开课本184页,“莲文化的魅力”,大家尽量去搜集有关莲的知识或小故事,这周综合性练习我们一起讨论。

2、课后小作文“爱------说”。

五、板书

生长环境

予独爱莲体态香气君子托物言志

神采气度不慕名利

爱莲说洁身自好

菊隐逸者逃避现实正衬

牡丹富贵者庸俗逐利反衬

第5篇: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三、教学设想

1、以朗读训练为重点,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

2、通过合作学习与交流,形成良好的学风,学会学习。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进中学以来初次学习古诗,很高兴能成为大家的朋友,聚集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古诗,请大家一起学习第三单元的第十五课《古诗十五首》。从现在起,我们就是亲密的合作伙伴,愿我们合作愉快,合作成功!朋友们,有信心吗)我们的课就要开始了,请先听一段音乐,放松放松。(放第一框听音乐)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感受这曲子是愉快的,还是悲伤的(学生谈感受。)引:你认为怎样的人可能有这样的心境(失意的人,远离家乡的游子,如马致远)对!真聪明!说到马致远,就说到正题上去了。今天,我们要学习马致远作的曲《天净沙·秋思》。

我们说说马致远,谁来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放第2框)

师:我还知道,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的“曲”。

下面说说“曲”这种文体: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放第3框)

2、理解这首小令的意思

(1)指导学生朗读。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以朗读来走进马致远,亲近这位名家,读懂这片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放第4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我们感受一下。(朗读)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

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试一试。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2)感受它的意境美

师:下面我们感受它的意境美。提示:怎样的景、怎样的人怎样的情感

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先请同学们散读一遍课文,说说你头脑中有怎样的画面请以“我仿佛看到了……”为开头,说说诗句在你头脑中再现的画面。

如果学生有困难,举例:“枯藤”、单说“藤”的形态是多样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体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颓废的藤、没落的藤、毫无生机的藤,于是枯藤这一意象渲染出凄凉、萧杀的.晚秋气氛。同学们可以类推。

学生可能再现出的画面有:

几根枯树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

在作者的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而行。

喔,同学们描绘的就是一幅悲凉的秋景图。

师:请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些画面即画中有怎样的人,传达出怎样的情感

明确:人们常说,“所有景语皆情语”。因为“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请大家齐声诵读,让我们将景语化为情语,体验体验游子的悲苦与心酸。(朗读)

师:通过朗读,真正体验到了作者穷迫潦倒,孤苦无依、颠沛流离的凄苦情思,感受到了作品的崇高与悲剧美。

(3)拓展

引:感受了这首小令的意境,我们来运用运用。

A下面的诗句都是写秋的,请选出与《天净沙·秋思》意境不相同的一项:(放第5框)

a沅江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B、选出画面的意境与《天净沙·秋思》相同的一幅:(展示画面)(放第6框)

3、创造性阅读:

(1)点拨:美是具有启示性的。《天净沙·秋思》充满了空白和不定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想象空间,请听听朗读,你能够想象和联想些什么(放第7框)

(2)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我们分为六组,各选一个执笔,中心发言人,选取以下的一个问题,研究学习,把结果写出来。老师为你们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在这里,人人都是创造者,大家要有充分的信心。

提示:可说说你最喜欢原作的哪一句,为什么还可说说原作结构、某种写作手法好在哪里还可将原著改写成散文,如景物,可作细腻描绘,人物可想象他颠沛流离的生活细节,可想象他的外貌、神态、心理等;也可将原作改作画面;也可给原作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还可以联想自己或他人的一段与原作类似的思念家乡的经历。也可联想出一两句古诗(或者与原作的意境相同,或者表达的情感相同)。总之,合理想象,大胆创新,努力丰富原作的内容,让作品的生命在每一位同学那里得到延长。讨论开始,时间10分钟。

(3)交流:以上问题有可能需要教师补充的有:

寓情于景运用景物,创造一个十分典型的环境,深秋的黄昏,野外一片寂静,几只归巢的乌鸦栖息在缠着枯藤的老树上。这是一组令人感伤的景物,渲染出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游子孤寂、痛苦的心境,看到归巢之鸦,怎不让生思乡之情呢看到“小桥流水人家”,以乐景衬悲,自然又增一分思乡之情。

构思精巧,句法别致。全曲五句,28字,容量极大,描绘出一幅绝妙的秋野夕照图。18字,九种物象,一词一景,无一个动词,连缀巧妙,构成一个整体。因而,王国维说它“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同时,对后人影响很大。如徐志摩的诗作:《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彩。/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

关于思乡主题的诗句:

床头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诗》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河楼》

读古人思乡的诗句,还会联想到哪些你有什么感想

台湾作家余光中的新诗《乡愁》,表达台湾同胞盼望回归之情。还可联想到现居美国的诗人彭邦桢的新诗《月之故乡》表达在国外的华人、华侨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

月之故乡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月亮在水里/一个月亮在天上//

读了后我们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小结: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小令,将文字转化为画面,体会它的意象,从总体感受了小令的意境;再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了作者绘秋的思乡之情,进入它的艺术境界,我们的文学素养有一些提升。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九种景物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思乡之悲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阅读欣赏一首诗(曲)的一般方法,1、从语言入手,再现画面;2、从画面感受意境;3、运用联想、想象,进行再创造,进入它的艺术境界,丰富诗(曲)的内容。希望大家在课外阅读中实践。

六作业:朗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1、体会《柳》的大意。

2、这首诗的意境、抒发的感情与课文各有什么不同

3、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4、由“千丝万絮惹春风”联想出描写春风的诗句。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著作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等。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其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二、故事背景

马致远仕途不顺,长期漂泊,《天净沙·秋思》就是马致远旅途漂泊时的作品之一,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这首小令的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三、课文翻译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枯藤:干枯的藤蔓。昏鸦:黄昏时要回巢的乌鸦。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西风:秋风。断肠:形容极度思念或悲痛。天涯:犹天边,指极远的地方。译文:枯藤(缠绕的)老树上落满了黄昏归巢的乌鸦,萧瑟的)秋风里走着一匹瘦马。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四;问题解疑

1、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对全曲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古诗文描绘画面技巧法。作者极其出色地运用了白描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寓情于景,为最后的抒情作铺垫。

2、请说说“断肠人在天涯”中“断肠”的表达效果。

“断肠”一词为全篇的主旨所在,形象地突出了漂泊他乡的游子身处萧瑟、凄凉之地,由于思念亲人而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情感。

3、《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写有何好处

这首小令前三句共写了藤、树、鸦、小桥、流水、人家、道、风、马九种景物,藤、道、马等景物名称之前冠以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景物带上了鲜明的个性。一系列名词组合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这些景物,极力渲染悲凉气氛,烘托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之人的惆怅之情和内心的悲戚之感。

五、课文主题

通过描绘一幅绝妙的深秋风景图,真切地表现了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

教学反思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作者由外界的事物触发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因此,对诗歌意象的探究是解读和教学诗歌的要核,在诗歌鉴赏过程中,意象分析是起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就在于,将这个抽象的概念还原为具体的诗歌名句中意象的感悟,使用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教学。

我认为要让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通过感知和想象的心理层面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意境的美,要充分尊重审美心理的形成规律,因此我以感受意象为引入,特别引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这是有一个思维的递变过程的,再在这个感受的基础上提出概念,学生很快就把握了意象的基本概念。在这点上学生的思维过程有一个截面的剖析。

进行意象分析只能举一反三,所以我选取了一些典型的诗歌意象来进行分析,月的意象和柳的意象主要是思考它们具有什么样的文化意蕴,怎样成为诗歌意象的。学生在这两组的意象分析中,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是出乎我们预料的,这是教学的生成性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逐渐引导学生形成了意象分析的方法。学生自然而然的就得出,意象分析必须注意意象的特点品质和诗人情感之间的微妙关系。

在分析意象组合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进行再创造,意象之间似离实合,似断实续的状态被学生还原了。如在分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幅苍凉悲壮的秋行图。原来景是人眼中的景,而人是天涯断肠人,所以第一层形成的动静相迭的事态描绘的其实是天涯沦落人那种颠波流离、潦倒无依的曲折境遇和哀惋凄苦的多重心态下的情感轨迹。学生亦能从这样画面的还原和情感的体验,将诗歌意象通过鉴赏升华为一个境界,也就自然得到了意境的审美升华。

诗歌鉴赏的教学,应该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知体验,从此来培养文化的感悟能力,形成素养。在过去的诗歌教学中,由于应试专家和老师们精心炮制诗歌鉴赏的解题技巧,学生并没有进行真正的鉴赏活动,而是追求技巧的运用和答案的要点的完整性,跳过了感知和想象的心理层面。我认为诗歌鉴赏的教学要充分尊重审美心理的形成规律,从术语、文化知识的抽象的植入转变到文化感悟的培养,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有关诗句的意象、意境,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第6篇: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课《春》学案

朱自清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朱自清的文学常识。

2、识记字词,整体把握文章,背诵文章。

3、理清课文写景的组织与安排,欣赏优美精彩语言。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圈点勾画、批注及编写文段序号。

2、理清课文写景的组织与安排,欣赏优美精彩语言。

3、本学案的内容共分三课时。第一课时,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课前预习”;第二课时,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赏析文章美段、佳句。第三课时,师生合作探究,认真研究学案,完成质疑探究,完成当堂检测及课后练习题和导学评价相关练习;规范书写。

学习重、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从各角度切入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学习小目标:

1积累字词、优美语句、修辞方法并了解作者。

2?学习诵读方法,包括认知朗读、感知朗读、默读、声情并茂朗读,以读求知,以读悟情。

学习重、难点:

掌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课前预习

教材助读

1、走进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朱自清以他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主要作品有《寻朝》、《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国文教学》、《诗言志辨》、《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

2、了解背景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荷塘月色”无疑是经过了凄苦的灵魂挣扎之后,找到的一方幽深静谧的自然之境,曲折地体现了他“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格操守;而“早春野景”则使他的梦的世界走向了一个开阔、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后者自然是前者的延续、转化、提升。但不管这两个世界有多么不同,它们都源于朱自清的一种理想追求甚至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3、文体知识(写景抒情散文)

预习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

朗润:明朗润泽。

酝酿yùn niàng:愿意指造酒。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越来越浓。

卖弄:炫耀。

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应和hè:(声音、语言、行动等)相呼应。

黄晕yùn:昏黄不明亮。晕,太阳或月亮周围的光圈。

烘托:本指画画的一种技法,这里指"衬托"的意思。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预习自测

酝酿()宛转()黄晕()应和()蓑笠()

抖擞()笼罩()朗润()落地()烘托()

我的疑问

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课内探究

一、质疑探究:

1、学生分组合作朗读课文(诵读方法,包括认知朗读、感知朗读、默读、声情并茂朗读,以读求知,以读悟情。)

A、(认知朗读)老师范读其中几段,解读朗读感受,学生仿读。

B、(感知朗读)学生自选段落,解读朗读感受,同学评价。

C、(默读)学生默读,小组讨论感受。

D、(声情并茂朗读)小组比赛,师生共评。

2、(以读求知,以读悟情)在朗读的基础上,小组讨论,文章大致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表达了什么感情

二、当堂检测:

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4)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5)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6)“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我的疑问:

请将你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虑的问题写下来,待下一课时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四、课后训练:

1、反复朗读课文;2、抄写课后字词两遍,摘抄课文中优美语段。

第二课时

学习小目标

1、积累字词、优美语句、修辞方法并了解作者,感受文章思路。

2、理清课文写景的组织与安排,欣赏优美精彩语言。

学习重、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从各角度切入的写作方法。

课前预习

预习自测

1、字词。

嘹亮()涨起来()薄烟()捉迷藏()仿佛()名师原创作品

稀疏()鸟巢()抚摸()发酵()喉咙()

2、填空。《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抓住了春的特点,准确生动

的描绘出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之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字()。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诗人、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散文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等。

课内探究

1、质疑探究:

1、小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

名称

特征

角度(顺序)

写法

修辞

春草图

嫩、绿、多、软

春花图

由高到底

春风图

多感官描写

春雨图

排比、比喻

2、赏析优美语句。(小组分派任务逐段分析)。

例子:(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3)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二、当堂检测: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赖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第一段画线句写了什么内容请用一句话概括,并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2、想象一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描绘了这样的画面下边的诗句哪一句描写的画面与它最接近()

A、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船泊瓜州》)

B、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C、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D、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3、“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一句中的“闹”字换成“叫”字好不好为什么

4、从第一段中找出描写小草的质地、色泽和生长旺盛的词语

A、描写质地的:

B、描写色泽的:

C、描写生长旺盛的:

课后反思

课后训练

1、背诵课文。2、完成课后练习。

第三课时

学习小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品味文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

3、领悟文章的诗画意境,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歌颂与赞美之情,陶冶个性。

学习重、难点:.

朗读并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培

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课前预习

预习自测

一、为下面加黑的字选择正确的注音,将其字母序号填入括号内。

1、①水涨起来了()

②高梁涨红了脸()A.zhǎng③物价上涨()B.zhàng

2、①捉迷藏()

②宝藏()A.zàng③矿藏()B.cáng

3、①灯笼()

②全笼着一层薄烟()

③笼罩()A.lóng④鸟笼()B.lǒng

4、①应和()

②随声附和()A.hé ③风和日丽()B.hè

5、①也赶趟似的()

②好似()A.sì ③相似()B.shì

二、辨字组词

三、给加黑字注音,为拼音写出汉字。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nèn()nèn()的,绿绿的。

2、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3、披()着suō()戴着lì()。

四、把下面的每句话或词语概括为一个词。

1、精神振作。()

2、用手轻轻按着并来回移动。()

3、声音清晰响亮。()

4、殷切地想望。()

5、声音相呼应。()

课内探究

一、质疑探究:

1、作者围绕一个“春”字,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其中哪一个内容写得最详细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文章最后一部分,作者用了三个比喻句分别抓住了春天的什么特点这三个

比喻句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3、最后一句“领着我们上前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文章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二、当堂检测:

拓展训练:阅读下面一首散文诗,回答问题

纪伯伦

来呀,亲爱的!让我们到荒野去!冰雪已经消融,生命从梦乡苏醒,春在河谷、山坡蹒跚,搖曳。走呀!让我们去追寻春天在辽阔的田野上留下的足迹;上呀!让我们登上高山,放眼眺望四周那如海似涛的翠微。

啊!冬之夜叠好、收起的衣裳,如今春之晨又将它铺展开来。于是桃树,苹果树打扮得如同“盖得尔夜”的新娘;葡萄树醒来了,枝藤扭结好似情人紧紧拥抱在一起;溪流在岩石间边跳着舞,边哼着欢乐的歌,潺潺流去;百花从大自然的心中绽开,如同从大海中涌出浪花朵朵。

来!让我们从水仙花的酒杯中喝干残存的雨的泪水;让我们倾听小鸟的欢歌,心旷神怡;让我们呼吸那春风的芳菲,如醉如痴。

让我们坐在那藏匿着紫罗兰的岩石下,相互在爱恋中亲吻。

1、散文诗开头,用“来呀”、“走呀”、“上呀”三个呼唤,有何作用

2、第二段中作者选取了哪三种景物进行描写

3、第三段三个“让我们……”的句式表达的一个中心意思是:

课后反思

课后训练

完成练习册上相应练习题

11、春

第一课时

预习自测

酝酿(yùn niàng)宛转(wǎn)黄晕(yùn)应和(hè)蓑笠(suō lì)

抖擞(sòu)笼罩(zhào)朗润(lǎng)落地(luò)烘托(hōng)

课内探究

一、质疑探究:

2、(一)盼春:急切、喜悦。(二)绘春:欢乐、舒服、喜爱(三)赞春:激动、赞美

二、当堂检测:

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

(1)(反复)(拟人)(2)(拟人)(3)(比喻)(排比)(4)(比喻)(拟人)

(5)(拟人)(排比)(6)(引用)(比喻)(拟人)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预习自测

1、嘹亮(liáo)涨起来(zhǎng)薄烟(báo)捉迷藏(cáng)仿佛(fú)

稀疏(shū)鸟巢(cháo)抚摸(fǔ)发酵(jiào)喉咙(hóu)

2、写景抒情,对春天的赞美。(佩弦)。

课内探究

2、质疑探究:

1、小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

名称

特征

角度(顺序)

写法

修辞

春草图

嫩、绿、多、软

由物到人

正面、侧面相结合

拟人排比

春花图

花多、花艳、味甜

由高到底

虚实结合

比喻、排比

春风图

和煦、温暖、轻柔

触觉、嗅觉、

视觉、听觉

多感官描写

拟人、比喻

春雨图

细密、轻盈

由物到人、

由近到远

动静结合

排比、比喻

2、(1)“偷偷的”“钻”把小草拟人化了,形象地表现了春草顽强的生命力。用“偷偷地”修饰“钻”,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早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欣喜的感情。

(2)一个“闹”字,不但写出了“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出一派繁忙劳动的热闹景象,既有声音,又有情态。同时,也从侧面表现出春花多、艳、甜的特征。(或烘托出春花的五彩缤纷)

(3)这里用拟人的手法,写出鸟儿在春天里活跃、可爱的情态

二、当堂检测:

1、人们在草地上愉快地活动,间接地写出了春草的茂盛与可爱。 2、C 3、不好,叫只是单纯的声音上的感受,“闹”不仅有声音上的感受,还有动作在其中,内涵要丰富得多。 4、质地:嫩嫩的,软绵绵色泽:绿绿的旺盛: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第三课时

课前预习

预习自测

一、1.①A ②B ③A

2.①B ②A ③B

3.①A ②B ③B ④A

4.①B ②B ③A ④A

5.①B ②A ③A

三、1.zuān,嫩2.lǒng,bó 3.pī蓑,笠

四、1.抖擞2.抚摸3.嘹亮4.盼望5.应和

课内探究

一、质疑探究:

1、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绘春”写得最详细。因为在这一部分当中,作者依次写了草、花、风、雨、人,通过写这些景物的特点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2、三个比喻句分别抓住了春天新、美、有活力的特点。不能颠倒。因为这三个比喻句从“娃娃”写到“小姑娘”再写到“青年”,形象地表现了春天成长的进程,排列有序,所以不能颠倒。

3.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

4、如“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用拟人的手法把春天复苏的那幅动人景象以及作者欢快的心情很巧妙自然的交融一起。

二、当堂检测:

拓展训练:

1、亲切地召唤人们到田野去、到山坡去,感受春天的脚步,欣赏春天的美丽。

2、树木、溪水、鲜花

3、召唤人们去尽享春天的美。

第7篇: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倾向

2.学会正确看待友谊与礼物的关系

3.学会从文中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课型及课时]

1.讨论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这里有两样东西:一样是一堆金钱,一样是几个穷朋友。假如让你选择其中你需要的东西,你选什么好呢?(穷朋友)为什么这样选择?(朋友珍贵,友情珍贵。友情是用金钱换不来的)没有人认为金钱贵重,金钱万能吗?(摇头)的确。最珍贵的东西是友情。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希罗多德说:世界上没有比一个既真诚又聪明的朋友更可贵的了。斯托贝说: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重钱轻情义,尤其是大人们,他们的这种重财轻义的思想往往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一件由羚羊木雕引起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今天我们要共同地学习一下张之路的文章《羚羊木雕》。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

及重点(略)

(二)、整体感知

1.让学生根据自读提示初读课文

2.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

⑴教师讲解分角色朗读的要求:

A.对课文熟练B.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C.处理好语气、音调的轻重强弱

⑵学生自己试着自读有关的对话,琢磨技巧的处理。

⑶四人分角色朗读第9段至末尾,一人大石,一人连贯,二人小石。

其他学生听读,准备评价

⑷抽查几个学生评价,教师小结,教师范读片段,再抽学生朗读对话的片段。

三、课堂讨论

在这场矛盾冲突中,谁是谁非?如果父母市正确的,子女应如何对待?如果父母是错误的,在子女又该如何对待?你碰到过类似的情况吗?你如何处理的?

(如有争论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倾向,点拨关键处。

1.文章开头就写妈妈突然问我,我感到突然可见的惊吓,可见妈妈的惊慌,气氛一下子就很紧张。

2.第一部分是妈妈爸爸同我先后对话的描写,这段描写中,作者的思想倾向是怎样的?

明确:作者是同情爸爸把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女儿,可见对女儿的.宠爱。父母宠爱女儿,可是丝毫不尊重女儿所珍视的友情。我本来并不知道羚羊木雕的贵重,以为既然是爸爸送给我的,自己当然可以作主。我把自己心爱的东西送给最好的朋友,可见他是很重友情的。作者褒贬的思想是很明显的。

倾向表现的最明显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女儿说明万芳是我最好的朋友,妈妈根本不考虑女儿的友谊,立逼女儿去要回来,预期的坚定,正是固执生硬的表现。另一处是爸爸的话:是的,这是爸爸送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这个话有点自相矛盾,实质上批评了爸爸的不是。

再从对话的神态、语气、心理描写上也可以看出,作者是同情孩子的。在父母一边,是突然问目光紧紧盯着十分严厉坚定的说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在孩子一边,是心怦怦地跳起来小声的说站在那儿一动也不动,低着头不敢看他声音有些发抖哭着喊了起来心里难过极了。可见父母为了木雕怎样伤害了孩子的心。

3.第二部分插叙我和万芳的真挚感情。在孩子的小天地里,彼此都是真诚无私的友爱。这一部分,又涉及两个孩子家长的情节,不要忽视。一处是,我0不小心,裤子被树杈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坐在树底下偷偷的抹眼泪。为甚么呢?因为又心痛裤子,回家挨说。这就可见父母平日的为人了,只要损害了财务,也不管原因,对孩子就没有好态度,否则孩子怎么会怕呢?另一处写万芳妈妈,不但不夸奖万芳的仗义,反而让他对着墙站了一个小时。万芳也深知我的妈妈的脾气,要是再换过来,你还得再站两个钟头。这些都是批评的笔触。

4.第三部分为什么写奶奶呢?

明确:奶奶直到我淌眼泪,才憋不住突然说:算了,这样多不好。奶奶很体贴孩子的感情。反衬之下,显得爸爸妈妈只知道东西名贵,却全然不顾孩子伤心,这样多不好。起初,奶奶定想说什么,可是,他没有说。奶奶是长辈,说话还有顾忌,因为他知道儿子媳妇的为人,左右为难。可见,写奶奶也是为了批评爸爸妈妈的不是。)

5.读最后部分,要注意我被逼无赖的痛苦心情,作者把这种心情描写得很细腻,思想倾向也是很明显的。特别是结尾,作者同情的写道:我呆呆的望着他,止不住流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就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可是,这能全怪我吗?当然主要是怪父母。

总结语:总起来说,课文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一面,我们看到了一个少年世界,少年朋友之间的友爱,少年的内心世界。他们如此充满友情,如此珍惜友情。万芳见我裤子撕破后心里难受,把自己身上的裤子换给我穿,即使被家长责备也心甘情愿。我见万芳特别喜欢羚羊木雕,就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父母逼他反悔,使他失去了一个最好的朋友,他感到莫大的痛苦,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

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里,却是重财轻义。他们对子女的态度,走了两个极端,爸爸舍得把名贵的羚羊木雕送给孩子,可是使孩子最伤心的也是他们。他们并不重视子女的友谊,不懂的孩子最渴望最珍惜友情,他们疼爱子女却不尊重子女的人格感情。

四、课堂拓展

问题:从课文看,这两个孩子都没有所谓价值观念,你看,他们那一次交换的礼物,是名贵的羚羊木雕和一把弯弯的小藏刀,这种感情纯洁是纯洁,可是这种做法毕竟不对,这样确实给父母出了难题。讨论讨论,生活中应该怎样处理这类事情?怎样预防这类事情?要从课文中找插叙户根据。

明确:鼓励学生从多方面考虑:例如,爸爸送龄杨木雕给孩子的时候,应该介绍一点有关这件工艺品的知识,让孩子知道他的珍贵,注意保管。小朋友之间送东西,要征求大人的意见。如果想课文写的那样,已经成为既成事实,处理的方式也大可以婉转一些,要注意保护小朋友之间的感情。我的父母可以向万芳的妈妈暗示一下,万法方妈妈也不是占小便宜的人,不会同意自己孩子收受这么珍贵的东西的,重要得倒是叫万芳妈妈不要责备孩子。

第8篇: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力的作用。

2、探究神话故事的魅力,并运用创造性想像修改神话。

3、拓展延伸,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追寻人类的起源。

教学重点

探究神话故事的魅力

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课前准备

学生: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及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话导入新课

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里有一块古代文学的瑰宝,它就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一个产物——神话。请同学们浏览屏幕上中国古代神话的几个片段。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教师:投影中国古代神话(盘古开天、夸父逐日、钻木取火、女娲造人等); 学生:说出名称。

教师:说起女娲,同学们可能并不陌生,能说说你看到过的有关女娲的神话名称吗?学生:说(如精卫填海、黄帝的故事、女娲补天等);师:今天我们重点欣赏《女娲造人》,投影课题及女娲造人画像。

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力的作用。

1、学生读一读《风俗通》的记载文字,然后说说大致意思,再朗读课后练习一中的译文。

2、学生与作者对话。

A、“我根据《风俗通》里的有关资料改编了一个《女娲造人》的故事,请你们到《神话故事新编》里去看看,期盼你们的回应:你们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作者:袁珂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尽快给作者回应。(要点:丰富的内容;生动的故事情节)

B、“如果喜欢,请把它推荐给你的朋友。——作者:袁珂”这是作者听了刚才同学们的评价后反应,那就让我们把生动的故事情节先复述给班里的同学听听,好不好?

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1、看课文,做好复述准备

2、一位学生复述

学生评议

教师补充:自我对照,课外改进后说给你们的朋友或父母兄妹听听。

五、师生共同探究课文的魅力。

教师引导:

这篇课文好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艺术之门。它借助丰富的想像力,散发出文学艺术的魅力,里面不仅有生动的故事情节,还有鲜明的人物形象、美好的情感。现在让我们再围绕“鲜明的人物形象、美好的情感”,进一步探究课文,以获得更大的收获,并运用一些学习技能。

投影:

(1)鲜明的人物形象。(方法指导:先用括号标出描写女娲的重要词句,然后分析女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美好的情感。(方法指导:先用波浪线画出体现喜悦感的重要词句,然后说说你对这一喜悦感的体会。)

学生阅读、圈画、思考、归纳,做书间笔记。

四人小组交流与讨论。

全班交流与讨论。

教师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作小结发言:借助想像的翅膀全文洋溢着一种喜悦感。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二是女娲创造人类成功的高兴、安慰与满足。借助想像的翅膀,女娲这个核心人物变得非常鲜明:她是神和人的结合体。她有想像中的神才具备的非凡和创造力,也有人类的许多美好品质,如质朴、活泼、勤劳、充满活力和智慧等。从中我们也明白神话故事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这种大胆而奇特、合情又合理的想像(投影)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

你能抓住这个亮点,借想像的翅膀发挥一下你的创造力吗?

六、想像力训练

教师:现在请你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或经过做另一种推测,说说你编的《女娲造人》,与袁珂编的'课文比一比。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一人主持,一人记录,一人准备发言,一人补充,选出想像奇特、合理的在全班交流。

七、拓展延伸

教师适当点评学生的发言。我们的想像力是建立在见多识广的基础上的,我们要不断地提高想像力,就要不断扩展自己的视野。让我们放眼古今中外——世界各民族都有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古代神话,表现远古进代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你能说说其他关于神创造人类的神话吗?(如上帝造人、古猿说、海像说、外星人说)

教师推荐阅读:《伊甸园里》请同学们说说同样是神造人类的神话,中西方有没有区别。

学生活动(略)

八、布置作业

其他关于神创造人类的神话都属于人类文化宝库的一部分,阅读这类文章我们往往可以得到新的感悟。课外我们再收集一些,作上些比较,以《人类起源神话的魅力》为题写一篇文章。

第9篇: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

内容预览:

口语交际--交流格言

教学目标:

1、学会用普通话流畅地交流格言,清楚得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学会倾听,准确理解发言者的话语、观点。

3、积累格言,感悟格言的深刻内涵,激励学生用格言指导自己的生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够准确流畅得体的交流格言内容,清晰表达自己的看法。

难点:感悟格言的深刻内涵。

教学辅助用具: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格言的作用,激发学生交流格言的兴趣。

二、课堂讨论,掌握技巧

以讨论的形式明确交流格言说什么和怎么说的`问题,使学生对口语交际的技巧有章可循,对口语表达的评价也更有针对性。同时还要使学生明确口语交际中对听者的要求。

三、小组交流,集思广益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搜集的格言进行组内交流。

四、推选代表,交流互动

备小组推选代表把木组的交流成呆以多种形式向全班同学作以汇报,其他同学或进行评价或针对所交流的格言表达自己看法,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五、启迪思想,个性表达

在交流名人格言基础上,试说出属于自己的格言。

六、课堂反馈,积累升华

以提问的形式进行课堂反馈,督促学生有意识地积累格言。

写作--记一件事

教学设想:通过学生的自主写作,自由表达的方式来体现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创造力

学习目标:1.把生活中感触最深的一件事记下来,交代清楚记叙的六要素。

2.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学习重点:在作文中清楚交代记叙的六要素

学习难点:列写作提纲

学习方法:引导.合作.自主练习

课时安排:二课时(连堂)

课前准备:阅读有关知识短文并搜集一些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整理成材料。

引入

同学们,在你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总会有些事情令你难以忘怀,这些事情是令你自豪或者让你惭愧呢?现在请大家好好想一想!

互动安排

请两同学(男女各一)分别说出他们最感触的事。

同学们是否听得清楚明白?如不清楚明白,欠缺什么?

让同学们先自由讨论,然后发问。

师生共同明确:事件的六要素。

师范读例文《榜样》。

请同学构思作文,列出写作提纲。

要求:确定标题及中心思想,初步体现条理性和层次感。

学习小组里相互间讨论,修改各成员写作提纲,老师巡回辅导。

老师总结并明确作文要求

以记事为主并只写一件事,弘扬社会道德风尙。

交代清楚事件的六要素。

作文有真情实感和个性化表达。

学生自主创作

要求:

1.根据提纲先打草稿,修改,再工整的抄在作文薄上。

2.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课外练笔:记一件新近发生的趣事。

第10篇: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

一、复习导入:

秋天是个多情的季节,最易让人产生怀念之情,尤其是当秋菊怒放时。今天,让我们继续陪同作者去看菊怀人吧!(齐读课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对作者史铁生的遭遇和经历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谁用简洁的语言和我们分享一下你上节课的收获。

二、读文感受母亲的忍。

1、当作者这样对母亲喊叫时,母亲是怎样的反应?她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出示课件: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生读)请大家再默读这句话,对于“扑”“抓”“忍”。你是怎样理解的?

①母亲“扑”下去的会是什么?

②抓住学生的手问:“母亲抓住我的手”,“抓”住的仅仅是我的手吗?

③请再默读这句话,看看母亲“忍”住的除了哭声,还有什么?请大家再回到课文当中,找一找,看看母亲哪些忍的细节让你感动?圈一圈,画一画。简单批注

预设一:忍住病痛

师:你们知道肝癌有哪些症状吗?带着你们的体会再读母亲的话。

预设二:三个悄悄

1、“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

2、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

3、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预设三: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拓展:

1、“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陈毅《冬夜杂咏·秋菊》)

2、“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元稹)

3、菊花“苗可以菜,花可以药,囊可以枕,酿可以饮。”(宋《全芳备祖》)

通过老师刚才的'介绍,现在你对母亲为什么要带我去看菊花是不是有了更深的理解了?(生自由交流)

2、师生合作读,“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这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诀别。邻居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女儿……”又是秋天……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孩子们,多少年过去,儿子终于明白母亲那句没有说完的话。你们读懂了吗?你能替她说完吗?

3、一起来读读描写菊花的句子。

下面同学就结合这句话,可以小组合作,好好讨论讨论,可以自己思考,他们究竟懂得了该怎样好好儿活?

4、出示照片,读读他在《病隙碎笔》中的这段话,看看他对“好好儿活”的理解到了怎么样的一种境界。

(出示课件读: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

师:对这样一位作家,因为他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我愿意郑重地向大家推荐这几本专著——(课件出示:推荐书目:《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

5、同学们,咱们再来看看课题,史铁生怀念的究竟是什么?再读课题。

板书设计:

9、秋天的怀念

我(俩)(们)暴怒无常好好儿活

母亲扑抓忍

相信各位同学和老师已经适应新学期的生活,上文为大家推荐的七年级上册语文一单元教案的内容,相信大家都会仔细阅读,加油哦!

第11篇: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

知识和技能

1.理解、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文言文的能力,感知文章大意,感受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入体会古人家庭生活的雅趣,感受人物的聪颖机智。

教材分析

《世说新语两则》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文章都是以家庭、亲情为主题。而《世说新语.咏雪》一文虽是文言,但浅显易懂,词意隽永。勾画了古人家庭的生活画面,两代人在妇幼文化气息的交流中透出一种生活的雅趣和生活的乐趣。学习时,联系自身情景及文化背景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能做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已经充分感受到家庭生活的美好,能深刻体会到家庭中亲人之间那种人情美。但因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阅历的限制,在其认识作品时会停留在表面,会被故事所吸引,却很难关注语言背后的深意,所以,应通过教师情境的创设和适时的引导把学生领进语言的殿堂,深刻体味文章的情感和意蕴,培养良好的阅读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感知文章大意,感受人物形象。

难点

深入体会古人家庭生活的雅趣,感受人物的.聪颖机智。

教学媒体

朗诵配乐:

音乐放送:《塞北的雪》

教学方法

情境设置法:运用谈话和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气氛,感受雪之美。

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生在朗读中感受理解亲情美,欣赏语言美。

语文活动式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激发想象

播放生歌曲《塞北的雪》

提问:歌曲中如何描写塞北的雪?用了那些修辞?

朗读课文——理解读

1.请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做出朗读评价。(准确、流利、注意停顿、节奏及情感的把握)

2.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学之间互听互评。

3.齐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疏通文意——积累读

1.自读课文,找出文中重点字词,并理解。

2.找出文中描写雪的句子,说说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何时、何地、何人发生何事。)

圈点评注——品味读

语文活动设计:我为他们来颁奖。

题目:如果让你为这次家庭聚会中的人物颁奖,你将会为谁颁发什么奖,为什么?

(运用圈点评注法,抓住文章关键词句。)

想象联想——创造读

我们来咏雪:

再读课文,说说你能联想到那些描写雪的诗句,也可发挥自己的想象,自己来咏雪。

课堂小结,升华情感

结合音乐,谈一谈。

听读,朗读,点评。

自由朗读。

学生齐读。

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把不理解的地方标出,小组合作交流。

学生进行小组间合作,感受文中洋溢着家的庭温馨,人物的聪颖机制

拓展思维,诗意表达

情境的创设,唤起学生对白雪的想象,激趣将学生引入课堂。

教师朗读,学生诵读,三位一体,将文中情感融入课题。

通过学生的交流、思考,初步感知文章内涵。

深入理解课文,把握文章脉络,品味文章大意,感受人物形象。

深化文章理解,提升学生阅读与创新能力。

板书设计

外在之形(形似)温馨和睦

内在之神(神似)聪颖机智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在理念上有学生意识,涉及的问题都是在学生精神需要的基础上引导、发现。有语文意识,有语文味道,深入发现语言美感。找到了学习语文的大规律:从整体感知到局部深入、从内容到语言的方式,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和层进性。为了更好地在课堂上,体现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模式的实效性;我把全班分成了九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中六名同学。这样,在进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一组内组长发挥带动作用。

本课的设计还有很多的不足:本堂课课堂的容量不小,课堂时间不足。学生没有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课堂效果大打折扣。教师在课前布置预习的时候应该有明确的指导,学生该做什么,怎么做,让学生心里有数;课堂环节环环相扣,教师对课堂的掌握过于细致,交流品读语言的方式有些单一,这样显的太过于理智,感性不足,要弱化对课堂的掌控;解析课文和指导朗读时经历牵掣过多,时间分配欠佳,导致后面的诗文拓展无时间解决,也就没有了效用,这个地方的处理也欠妥当,没有时间处理,也完全可让学生记诵岑参《白雪歌》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上这些都是在今后教学中值得注意和探究的问题。

第12篇: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2、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3、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或一段优美的文字。

学习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学习难点: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语。

1、肥硕( ) 2、栖息( )

3、寥阔( ) 4、枯涸( )

5、清洌( ) 6、梦寐( )

(二)填空、简答。

1、本诗作者 ,四川万县人。现代 、 ,代表诗集 等。

2、为什么说诗歌所描绘的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答:

3、诗中刻画了哪几幅生动鲜明的画面?试为它们各拟一个小标题。

答:⑴ ⑵ ⑶

4、诗歌写出了秋天什么样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二、自主探究

1、找出你喜欢的诗句或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写出你的理解和大家分享。

2、“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你的疑惑,有疑问大家帮。比一比看谁提出的问题有价值。

(1)、

(2)、

(3)、

3、帮老师解疑惑

⑴ 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⑵ 诗中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诗中描绘了几幅画面?发挥想象,给你最喜爱一幅画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说明这样命名的理由。每幅画至少拟三个名字。

⑶ 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4、朗读,加深理解

有感情地朗读,并展开想象,在脑中描绘出那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让自己置身于其中。

三、 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第一个环节。选取三幅图景中你最喜欢的画面,结合自己的感受,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2、第二个环节。请根据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优美的文字:

四、拓展延伸(走进来,一起收获成功的喜悦!)

1、品味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2)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一节诗,想像其中的意境,及其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把诗歌扩写成一个优美的散文片段。

五、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肥硕( ) 栖息( ) 寥阔( ) 枯涸( ) 清洌( ) 梦寐( )

2.《秋天》选自 ,作者何其芳,现代 、 。

3.全诗共三节,结构上很相似,请简单加以说明。

4.全诗描绘了三幅图,请分别加以概括。

第一幅图:

第二幅图:

第三幅图:

5.在第一幅图中,作者写了两个画面,一是 , 一是 。

6.体会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⑴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栖息:

⑵芦筵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轻轻:

7.诗中描写的意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8.揣摩文意,注意句式,把下面这段话补写完整。

古人对牡丹和荔枝有过这样的评论:“花之艳为牡丹,然而不实;果之绝为荔枝,然花不艳。”话中贬大于褒,我很为它们鸣不平。如果我们用宽厚的态度去看待事物,应把古人的评论改为 。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

我是一条小河,

我无心由你的身旁绕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

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

裁剪成你的裙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

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

无奈呀,我终于流入了,

流入了那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

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

我也随着海潮漂漾,

漂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

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9.给全诗分三层,并简要概括层意:

第一层:( )

第二层:( )

第三层:( )

10.诗中的“无心”隐喻的是 。

11.“无心”的“我”和“无心”的“你”指的是什么?

12.影儿和小河彼此邂逅倒映,表现了什么?

13.“小河”最终归入无情的大海,暗喻了 。

14.本诗前半部分的感情是 ,后半部分的感情是 。

15.“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16.全诗借助什么物象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

17.诗中的比喻有什么好处?

(二)

红的、白的、蓝的……

它不是石子,

却能使滚滚波涛

在我们心中激起,

它不会飞,

却能把我们带到奥妙的寰宇。

它没有口,

却能让我听到,

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

啊,它是什么?

是老师的粉笔,

——老师用智慧和心灵深情地把它浇铸。

18.给这首诗加一个标题: 。

19.本诗运用的两种修辞手法是 和 。

20.第一句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是什么?

21.表达主题的句子是哪句?

22.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带到奥妙的寰宇:

听到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

14.《秋天》答案

一、积累运用

(一)1.shuò 这里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2.qī 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3.liāo高远空旷。 4.hé 干涸,没有水了。 5. liè 水清。 6.mèi 睡梦。 (二)1.何其芳 诗人 评论家 《预言》 2.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了秋天的天气特征;稻香、镰刀则体现农家特色;还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枯涸、更清冽,也暗示这是秋天。 3.⑴农家丰收图 ⑵霜晨归渔图 ⑶少女思恋图 4.松弛闲静、宁静悠远。 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四、拓展延伸

1.(1)“飘”字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2)“梦寐”有“朦胧”之意,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2.(略)

五、达标检测

1.略 2.《预言》;诗人、评论家 3.前四句描绘秋天的画面,各节诗的最后一节加以总结,收束全节。 4.农家丰收图;霜震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5.山谷伐木;篱间背瓜果 6.⑴“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用在这里,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秋天)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⑵“轻轻”一词仿佛“信手拈来”,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7.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 8.牡丹虽然不实,然而为花之艳;荔枝虽花不艳,然而为果之绝。 9.第一层:(第一节)偶然邂逅激起的缠绵情爱。第二层:(二三节)写诗人所向往的人的影儿是怎样在自己的记忆里被自己日渐美化起来。第三层:写美丽幻影的破灭。 10.一见钟情 11.一见钟情产生爱意的双方 12.对爱的渴求,对美好生活的渴求 13.人必将抛开美丽的幻想而步入复杂而险恶的现实人生 14.欢愉;酸楚 15.诗人对社会丑恶现实与人们险恶心机的批判,更是对爱情理想破灭的预言 16.用“我是一条小河”的比喻贯穿全诗。 17.使诗的意思含蓄,抒情味浓,形象鲜明、真切,语言耐人寻味 18.老师的粉笔 19.排比;设问 20.各种颜色的粉笔 21.最后一句 22.科学知识的世界;世界每个地方的消息。

第13篇: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

创意说明:本文先写了三种生命现象,每个现象后面都有作者从中引发的感触,最后用两段文字从总体上抒写对于生命的思考。全文的结构是由事到理,前面列举那些生命现象的三段文字也分别都是由事到理。这些“理”就相当于全篇或全段的“主题词”。用片断仿写的方式学习本文,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写作特色的掌握与运用。

教学步骤:

一、掌握特点。

熟读课文之后,帮助学生发现课文的结构特点:全文的结构是由事到理,前面列举那些生命现象的三段文字也分别都是由事到理。为了强化学生的'认知,可分男女生两组进行朗读,女生朗读“事”,男生朗读“理”。

二、发现生命。

口头讲述在你身边发现的种种生命现象,谈谈你从中引发的感触。

三、思考生命。

片断仿写:仿照课文的结构特点(生命现象+ 主题词) ,由你所发现的几种生命现象抒写你自己对生命的思考。

第14篇: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

创意说明:这是一篇很优美的描写星空的抒情散文。它描绘了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形。从全篇看,作者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感受、新颖而贴切的联想和想象呼之欲出。教学重点应放在比较三次看繁星的不同感受以及由眼前景物产生的联想和想象上。

教学步骤: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

①课文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想一想,作者描写了“我”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观看繁星的?

②课文哪些语句描写了我观看繁星时的感受?

③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结构全文的?由此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

2.品读课文,感受情境,揣摩语言。

(1)作者把星星、星空写得仿佛有生命似的,画出这些句子。

(2)结合“探究练习”二讨论:在描写观星感受的语句中,你认为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哪一句?读一读,想一想,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提示:“母亲的怀里”给人以怎样的感觉?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②“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提示:繁星和萤火虫有哪些相似之处?这样写表明了繁星怎样的情态?)

③“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提示:“我”既然“沉睡着”,怎么又“觉得”?这样写矛盾吗?它表达了“我”怎样的感受?)

④“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提示: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那个巨人”指的是什么?“还在跑”包含了什么意思?)

3.问题探讨:

(1)作者所描写的繁星哪些是观察到的实景?哪些是作者由此产生的联想和想象?先画出来,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概括“我”在舱面上仰望星空产生的种种奇妙的感受。最后想一想,在作家的笔下,繁星为什么能这么多姿,这么富有生命?(提示:观察细致、感悟细腻、童心犹在、运用多种修辞、借助联想和想象等。)

(2)结合“探究练习”一、三讨论:如今,你仰望星空,又有什么新的感受?(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

4.熟读课文第3节,力求背诵。

5.课后练习:

观察某一事物进行合理联想和想象,并写一段话,描写出自己观看时的情景和感受。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根据“教学重点提示”,精心设计若干思考题,让学生自我感知、揣摩、探讨、积累、训练,教者适当加以引导、点拨,协助学生初步掌握阅读散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步骤:

1.设计导读思考题,引导学生自读课文。

(1)从前“我”在家乡观望到怎样的情景?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2)三年前,“我”在南京观看星天时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3)如今,“我”在海上观看繁星又有什么感受?

(4)文中哪些词句表明“我”对星天的'认识越来越细微深切?哪些是作者观察的实景?哪些是作者由此产生的联想和想象?

(5)文中哪些语句集中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6)作者为什么能将繁星写得那么多姿,那么富有生命?

2.自读后,先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对各小组提出的不理解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朗读相关语段的基础上相互答疑,教者相机点拨。

3.进一步引导学生质疑,探讨品味重点语句。

4.指导学生小结阅读这篇课文的基本方法,教者围绕“教学重点提示”再作简要总结。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以反复诵读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研究、比较作者三次看星的内在联系,理解、感悟运用修辞手法句子的精妙之处,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同类美文的能力。

教学步骤:

1.初读课文,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本文的内在脉络和写作思路,设计并填写表格(表格要能反映观看星天的时间、地点以及观看到的情景和感受)。

2.再读课文,找出每段的关键句,讨论:哪些语句表现了“我”爱星天?

3.指导朗读,体会意境。讨论:

(1)作者通过描写繁星表达“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作者是如何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的?

4.四读课文,揣摩修辞。讨论文中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的表达作用。

5.引导学生总结阅读课文的基本方法,选择具有相似特点的散文让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的迁移。

【资料整合平台】

1.课文背景资料

巴金跨入了百岁大门

据新华社上海2月1日电(记者赵兰英)羊年初一子时,欢闹的爆竹声迎来新的一年,文学大师巴金跨入了百岁“大门”。

巴金的病房早被工作人员装点得喜气洋洋。凌空的彩带、飞扬的灯笼、盛开的鲜花、红艳的“寿”字……一切都透着一个字:“喜。”

两个半月前,巴金度过99岁生日。然而,前来祝福的人太多了,老人不幸肺部感染,呼吸急促、气喘,而且有点水肿。所幸的是,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治疗,病状有所好转。这一现象,对于巴金身边的医护工作人员和所有关心他的人更是一个“喜”字。

除夕夜,巴金的病房热闹非凡。硕大的圆桌台面铺上了洁白的桌布,巴金的亲人欢聚在巴金身边。医院食堂为他们送来一桌预订的年夜饭。子时,巴金时醒时睡。工作人员小张对记者说,巴老心里清楚得很,他明白自己已跨入百岁“大门”。

2.课文扩读材料

乡间小路带我回家

苏童

青春无罪,这句话的侧面意思是青春无辜。我想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生机勃勃而杂乱无序的青春期,而人们在青春期喜欢迷恋上的事物往往也是不改容颜。它在你的心中永远保持着某种明丽如杏黄的色彩。

大约在十几年前,一首名叫《乡间小路带我回家》的英文歌曲风靡大学校园,那些稍具有英文基础而又喜欢唱歌的校园青年不约而同地学会了这支歌,几乎所有的校园晚会都会有个男孩怀抱吉他站在台上,或者老练或者拘谨地弹唱这支歌,而我作为一个极其忠实的听众,张大了嘴伸长了耳朵站在人群中。在乡村歌谣特有的清新忧伤的旋律中,我想象着一座高高的山,一条湍急的河流,一个在旅途上怀念家乡亲人的漂泊者。歌中的山是西弗吉尼亚的山(我错误地把它想象成著名的落基山),河流是一条叫香纳多的河,漂泊者不知为何人,我便自然地把他想象成自己,因此我被这支歌深深地感动了。我才不管它唱的是哪国的山哪国的河呢,每次唱到“乡间小路带我回家”那一句时,我总是被唱得浑身一颤。

我至今不知约翰丹佛为什么如此轻易地感动过中国的一代青年,就是因为乡村歌曲的柔情与感伤的魅力吗?抑或是异种语言歌唱的别国他乡易于俘获那迷惘的一代?我对其答案一直不求甚解,我想被歌声所感动是每个人的权利,而这份权利是无需用理性去层层探讨的。一个人因为被一支歌所感动,不管它是一支什么歌,那一定是一件单纯而又美好的事情。

时光机器当然是在不停地洗涤我们身上青春的痕迹,你年轻时喜欢的歌在劳碌或发福的中年期生活中会一去不返。有一次我偶尔翻出多年前熟听的约翰丹佛的磁带,所谓的怀旧心情使我把磁带放进了收录机的卡座,但我听见的是一阵刺耳的失真的人声噪音,那盒磁带也被时光机器销毁了,一种怅然心情油然而生。我觉得自己的青春时代也像那支歌一样无法拾回了,乡村小路,它似乎不能带我回家了。

我没想到我后来是在真实的落基山上拾回了那支歌,更没想到在落基山上想起那支歌想起的仅仅是一种虚幻的遥远的旋律。落基山没有那条香纳多河,落基山上的路是一条标准的盘山公路,山顶覆盖着积雪,山坡上到处可见赭红色的岩石和清澈的溪流,还有人工种植的杉树、松树林和受到保护的鹿和野兔,落基山的景色之美超出了我的想象,却不是我的想象。我对驾车陪我上山的友人说,歌中的落基山与事实不符。友人愕然,他不懂我在说什么,其实我知道自己词不达意,但有时候人是无法把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的,尤其是这种心情与一首什么歌有关的时候。

我在落基山上也没有发现乡间小路,我知道乡间小路已不能带我回家,带我回家的是汽车、火车或飞机。

使用建议:青春的憧憬和梦幻有着音乐般美妙的旋律,时光飞逝而去,成熟带来的失落感总是促使我们去寻找着青春的足迹。读完后想一想,本文围绕着歌曲《乡间小路带我回家》依次写了哪些片段?表达了作者哪些不同的感受?文章的内在脉络又是什么?

第15篇: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扫清文字障碍;能欢快而有节奏的朗读全文,学习作者准确生动的用词,体会作者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讨论、赏析语言等手段,培养自我构建知识的能力。通过朗读指导,训练朗读能力,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学会赏析本文语言的步骤。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春天无限热爱的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习惯,形成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1、整体感知语言美,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

2、学会赏析本文语言的方法。

学习难点:

通过产生联想,学会赏析本文语言。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1.①《春》的作者是________,根据课文内容,可知此文的体裁是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并造句。

①酝酿——

造句:

②花枝招展——

造句:

3.选出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B.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C.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D.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4.括号里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________(闹飞)着。

②小草也青得________(刺逼)你的眼。

③山________(湿润朗润)起来了。

④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________(衬托烘托)出一片________(安静寂静)而和平的夜。

5.按要求默写课文。

①描写春花色彩鲜艳的排比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描写春雨细密、闪烁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主探究

1.考考你的修辞知识:请指出下面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

A.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B.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C.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歌喉。()

D.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

E.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中静默着。()

F.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3.检查一下你的理解能力:请写出下面词意所对应的词语。

(1)高兴的样子。()

(2)明朗润泽。()

(3)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4)黄色的光圈。()

(5)一年的计划在春季考虑安排。()

4.积累精彩的句子,你会越来越有才华。请看下面的空,你会填吗?

A.侧面烘托花多的句子

B.“春花图”中想象的句子

C.“春雨图”中明写春雨暗写风的句子

D.“春风图”中引用的句子

E.描写春雨的全景图的一句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整体感知课文,思考:作者围绕一个“春”字,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其中哪一个内容写得最详细?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请带着感情读第一段,体会这一段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哪些词语最典型?

有何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3——7自然段“绘春”部分,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仔细体会作者的感情。

5.体会最后“赞春”部分,分析其表达上的作用。

四、拓展延伸

1.你能准确地把握作者写“春”的总体思路吗?请写在下面。

2.文中描绘的图的先后顺序可以调换吗?请说出理由。

五、达标检测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A睡(shuì)醒赛(sài)跑蝴蝶(dié)捉迷藏(cáng)

B胳膊(bo)抚摸(mō)应和(hé)鸟巢(cháo)

C酝酿(niàng)薄(báo)烟黄晕(yùn)抖擞(sǒu)

D蓑(suō)笠散(sǎn)落润(rùn)湿眨(zhǎ)眼

2.为下面的多音字注音组词

和()()薄()()散()()

3.修辞方法与其它不同的一项()

A.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B.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C.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歌喉。

D.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

4.阅读文章第三段,回答以下问题。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抓住了春天里花的特点。

(2)文中的“闹”字用得好,下面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成千上万的蜜蜂嗡嗡地叫。

B.写出蜜蜂之多,场面之大。

C.衬托花朵繁盛和盛开的花儿的甜香。

D.“闹”字表现了花下蜜蜂、蝴蝶之多。

(3)说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是因为()

A.野花多,让人有目不暇接的感觉。

B.野花多,而且有阳光照射和风的吹动。

C.阳光照射下,明丽的花会反光,就使人产生像眼睛像星星的感觉。

D.野花的颜色明丽、丰富,再有阳光的照射。

5.阅读现代文,完成文后练习。

生命的选择

雷抒雁

〈1〉在我住的这一栋楼的前边,是一片开阔的空地。这片向阳的地方,从早晨太阳一升起,地上便红地毯一般,铺满了霞光。中午,一直到傍晚,太阳被西边的高楼遮挡之前,空地上都是一片明媚的阳光。

〈2〉多好的一块空地。花工们便将这里设计成一座小小的花园,四周栽种上一些秋季会抽出茸茸的花穗的纤草,拥围着一个圆圆的花坛。种些什么呢?见花工们细细地松软着花坛的湿土,人们猜测着。自然是蔷薇①了,花工们说。

〈3〉不多日子,油黑的蔷薇叶子便密密地遮蔽了黄土;似乎这期间,不过一阵、两阵小雨,人们一如既往匆匆走过那花坛,忙各自的事情。突然一日,有人惊奇地喊了一声:“多好的玫瑰!”

〈4〉人们好像一下子被那花惊醒了。红的、黄的、粉的,一时间各色玫瑰,竟相绽放开来,惹得人眼里一亮一亮。有一些美丽的花朵装点生活,日子平添了些色彩、滋味和乐趣。大人、孩子,过路时总会留住脚步,欣赏一番。大楼里常年不曾搭话的邻居,此时也都能找到共同的话题。坚硬的生活,顿时变得柔软多了。

〈5〉人们夸奖那些花朵、花工之后,便要说太阳明亮的照耀,才使花朵有了色彩。不过,谁也说不清是花朵选择了太阳,还是太阳选择了花朵。

〈6〉可是有一日,有孩子突然提醒大人们,到楼后去看看,说那里也有花。

〈7〉楼后?怎么可能呢?那里的阳光,结结实实被这楼房遮掩着,而且还有一些高大的槐树,枝丫互相勾扯着,地上是永远的潮湿和阴凉,甚至还有一些灰尘和垃圾被风卷到那里。春天,当所有的地面上都干干的、亮亮的,惟独楼后肮脏的残雪还迟迟不肯化开。那里怎么会有花呢?

〈8〉拗不过孩子的拉扯,就到楼后看看去吧!这时已是傍晚,朦朦胧胧的月光下,人们果然看到白花花的一些已绽放的花朵。粗粗的、长长的花朵,挺在硕大的绿叶上,倒像是插了满头玉簪、银簪的古代仕女。庄重里透着一些羞怯,没有人能叫出那花的名字,只是花开得雪白,单纯而圣洁,让人燥热的心头有被一股清凉清凉的水洒洗过一般舒坦。

〈9〉第二天,赶快去问花工,回答说:“那是白玉簪,性喜阴凉潮湿,花开得高洁得很哩。”

〈10〉于是,这栋楼美丽了。楼前,阳光下,姹紫嫣红;楼后,月光下,洁白如雪。随即,也就有人告诉自己的孩子:你看,生活的路多宽!有阳光,就去做玫瑰,开得热烈、大方些;没有阳光,也别怨天尤人,白花照样可爱。

〈11〉对了!这才是生命的选择。生命的伟大也正在于这选择的正确。

注:①蔷薇:这里指蔷薇科。蔷薇科中有桃、苹果和玫瑰、月季等许多著名的果树和花木。

(1)从文中找出两个能分别概括玫瑰花和白玉簪花色彩特点的词语,再说说这两种花各自是在怎样的环境中生长绽放的。

玫瑰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玉簪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根据第〈10〉段划线句,从三个方面说说这栋楼“美丽”在哪里。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

(3)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请你说说白玉簪花美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第〈8〉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主要从色彩、形态、气质以及人们的感受这四个方面,对白玉簪花进行了生动的描写。

B.本段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白玉簪花外在的形态美和内在的气质美。

C.白玉簪花不但能够美化环境,具有供人观赏的价值,而且能够消除天气燥热,具有清爽怡人的价值。

D.“粗粗”、“长长”、“硕大”突出了白玉簪花的健美;“羞怯”含蓄地表现了白玉簪花的柔美。

6.小作文

写一段文字,表现大自然的美好。角度自选。字数在300字以上。

一、积累运用

1.略2.略3.C

4.闹逼朗润烘托安静

5.①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②像中毛,像花针,像细丝

二、自主探究

1.A.拟人B.拟人C.拟人D.比喻、排比E.拟人

3.(1)欣欣然(2)朗润(3)酝酿(4)黄晕(5)一年之计在于春

4.A.侧面烘托花多的句子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B.“春花图”中想象的句子

C.“春雨图”中明写春雨暗写风的句子

密密地斜织着

D.“春风图”中引用的句子

吹面不寒杨柳风

E.描写春雨的全景图的一句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提示: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绘春”写得最详细。因为在这一部分当中,作者依次写了草、花、风、雨、人,通过写这些景物的特点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2.提示:这一段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盼春的急切和得知春来的喜悦。叠用“盼望着”表现了作者渴望春天到来的迫切心情,两个“了”似乎让人感到了东风,听到了东风的脚步,形象生动表现了作者那种喜悦的心情。

3.提示:第二段作者勾画了一幅春醒图。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方法形象地描绘了万物经过漫长的严冬后,蒙受了春的温暖、滋润得以复苏的神态。读后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

4.提示:第3段描绘了一幅“春草图”,写出了草的嫩、绿、多。

第4段描绘了一幅“春花图”?/

第5段描绘了一幅“春风图”,作者运用触觉、嗅觉、听觉、视觉写出了风的柔和和给人带来的愉快。

第6段描绘了一幅“春雨图”,写出了春雨的润泽。

7段描绘了一幅“迎春图”,由景及人,颂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精神。

5.提示:这部分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来赞美春天,贴切而富有表现力。它从三个角度形象地反映了春天刚到人间的“新”的特点,又漂亮又活泼的“美”的特性,有力量有希望的“强”的特性,把春之活力活灵活现地写出来了,深化了文章主题。

四、拓展延伸

1.盼春(总写)——绘春(分写)——赞春(总写)

2.不能,它们在时间上有着一定的先后顺序,由花草到天气到人更符合逻辑。

五、达标检测

1.B2.略3.D4.(1)繁多(2)C(3)B5.(1)答案:姹紫嫣红在阳光的照耀下,在松软的花坛湿土中生长洁白如雪(雪白白花花)在没有阳光,潮湿、阴凉、肮脏的环境中生长

(2)答案(要点):①(空间)楼前楼后开满鲜花②时间(白天晚上都有花开)③色彩(色彩纷呈)(3)答案(要点):①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都不怨天尤人②努力奋发向上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4)答案:C6.略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