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6-19 16:33:14

第1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2、3、4自然段,运用“单元提示”中的方法读懂长句;背诵第4自然段。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写的是什么?(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趣)

2、我们先来学习第二句,齐读。

(1)这句句子是句长句子,用学习提示中的方法,怎么学?

(2)说得很对,那么“黄绿眉眼”指的是什么?(再读句子“黄绿眉眼”指的就是柳芽)

(3)作者为什么把柳芽比作“黄绿眉眼”,为什么不就说嫩芽?

(柳树睡了一冬天,发的芽就像睁开的眼睛)

3、学习第三句句子。

(1)我们再来看看第三句写什么?指名同学读句子。

(2)要求学生用理解长句子的方法来理解。

(3)指名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长句子的。

师:什么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是怎样形成的?其它词语有什么作用?

(4)什么叫“赶集”?

师:去买的,还有卖的,都叫赶集――请说说赶集的情况,再想想赶集和春天的草、叶、花生长和开放有什么相似之处。

师:古人说:“红杏枝头春意闹”,春天,万花盛开,确实给人以热闹的感觉。

(5)齐读第三句。

4、学习第四句。

这么热闹、美丽的春天,少了燕子可不行,请大家朗读第四句。

(1)谁能简单地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2)“增添”是什么意思,“生趣”是什么意思?

(3)师:同学们,画家画春天少不了燕子,诗人写春天少不了燕子,歌唱家歌唱春天也少不了燕子,可以这样说,少了燕子,春天会失去一半的美,下面让我们以赞美的语气来朗读这一段。

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大家再读第三自然段,从这一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燕子飞行的情景,燕子飞得很快,很轻)

2、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再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板书:斜、掠过、唧)

3、师:一个“斜”字把燕子飞行的特点写出来了,给人以又轻又快的感觉,而且写出了小燕子飞行的优美姿态,“掠过”这个词字典里怎么解释的?

4、你从中看出了什么?读读这个词所在的句子,体会体会。

5、我们从“唧”这个字也可以看出什么?

6、还有哪些地方看出燕子飞得“轻快”?

7、大家把第三自然段朗读一遍,看谁读得让人感觉到燕子飞得轻快,姿态优美。(学生练读)

8、师:“那小圆晕就一圈圈地荡漾开去”要读得慢一点,要有个想象的余地,谁再把这句读一读?

师:“小圆晕”是什么?想过吗?

师:作者为什么不说“小圆圈”而说“小圆晕”“晕”是什么意思?想过吗?

师:“晕”就是日光或者月光透过云层折射出来的七彩圈,你们见过日晕或者月晕吗?那七彩的光圈可真美!在作者的眼里,燕子点水荡起的一圈一圈的波浪就像日晕、月晕。不但作者笔下的燕子美,就连这小圆圈也是美的!咱们再读读这一句,领略一下其中的美。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读了第三自然段,我们知道燕子飞得很轻快,姿态很优美。我们接着读第四自然段,看看写的是什么,谁读懂了谁说。

2、指名说。(燕子落在电线上休息的样子)

3、读懂了,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读读、划划。

4、“这多么像一首正待演奏的曲谱啊!”“这”指的是什么?看看书上的插图。

5、老师这里有一段五线谱,也就是曲谱,请想象一下,并对照一下插图,远远地看去,落在电线的燕子连同电线,像不像五线谱?

师:这是一个多么贴切而又生动的比喻!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惊人的想象力!同学们想一想,这会是一首什么样的正等着我们去演奏的曲谱?(这一定是赞美春天,赞美小燕子的曲谱)

6、学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7、从课文中,我们进一步领略了燕子的美。这一自然段还有两个词用得特别传神,不知有人注意没有,请读读第二句。

8、这里的“痕”字用得好,为什么不用“条”?(因为电线远,而且高,看不清楚,在蓝天里只留下一丝痕迹)

9、大家细细读读这一自然段,再自己细细体会。

10、看图试背。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作业。

作业本第5、7、8题。

拓展阅读:《燕子》原文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过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第2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概括出文中写的七件事,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并理解其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2。反复品读,揣摩关键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情感的作用;

3。感受文中真挚的师生情谊,培养尊重老师、热爱老师的美好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写人记事详略得当的方法。

难点:理解关键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从幼儿园到现在,你一接触过很多老师,可能不少老师的面容还时常在你脑海中浮现,一些有意思的事情还会引起你会心的微笑。那么,著名作家魏巍笔下的老师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文字来感受一下。

请同学们默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标记重点,牢记心中。(板书:第6课 我的老师)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能概括出文中写的七件事,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并理解其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2。反复品读,揣摩关键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情感的作用;

3。感受文中真挚的师生情谊,培养尊重老师、热爱老师的美好感。

二、先学

过渡: 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的要求,开始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的同学请举手示意。

(一)自学指导

1。结合课下注释并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作品,了解背景。

2。自由朗读课文,把你朗读过程中遇到的生字词或你认为是应该重点掌握的字词勾画出来,注意关注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不明白的查字典或求助解决。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回忆蔡老师的几件事,由此看出蔡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自学检测

要求:在学案上完成自学检测题目,书写认真,不乱涂乱画,同桌互相检查并用红笔纠错。

1。了解作者。

本文作者 魏巍 ,原名 魏鸿杰 ,曾用笔名红杨树,河南郑州人。主要作品有散文集《 谁是最可爱的人 》,长篇小说《东方》等。

2。根据字音写出相应汉字或给加粗的词语注音。

kē( 磕 )头 tuì( 褪 ) 色 yú( 榆 )钱 黑痣( zhì)

焚香(fén ) 狡猾(jiǎo huá ) 卜问( bǔ) 纠(jiū)纷

3。 结合课文内容填写。

本文共记叙了 七 件难忘的事情,分别是蔡老师假装发怒,老师教我们跳舞,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老师教我们读诗,我们看老师写字,老师排除我和同学小纠纷,我梦里寻师。蔡老师是一位温柔美丽、具教学特色、关爱学生、公平的老师。

(三)我的疑惑

过渡语:请你将自学和测试过程中的疑惑举手提出来,请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三、后教

过渡:作者写了老师这么多事情,是怎样安排

1。文中所叙七件事详写了哪几件,略写了哪几件,这样安排详略有什么好处?

其中前五件是略写,概括地写蔡老师对学生的关心、教育、爱护和影响;后两件是详写,用具体事情写蔡老师曾给予“我”的莫大帮助,以及“我” 对 蔡老师的思念、依恋之情的事。这样安排详略是为了抒发我对蔡老师的爱戴、依恋、思念 之情,使文章结构疏密有间 , 感情浓度逐渐加深。

过渡语:同学们,本文的感情波澜不是荡漾在字面上,而是蕴含在平实的文字里,好像一股涓涓细流,绵长深远。请你再次认真阅读课文:

2。请用批注的方式勾画出表达作者感情的词语或句子,揣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可以采用这样的格式:从文中的______________ 段、句或词,可以看出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的情感。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全班展示。运用普通话有感情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随时进行补充、质疑和评价并在课本上相应位置随时做好笔记。)

点拨:

1。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仅仅”限定“有一次”,说明是仅有一次。“好像”,意思是不过做做样子,不是真打。“落”的速度慢,手里有控制,与“抽”“挥”大不一样。“迎”与“落”相当,说明不是真打。“敲”,又是在“边上”,也说明不是真打,用词极有分寸。全句表现了蔡老师爱学生,师生关系亲密、融洽。 )

2。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狡猾”是调皮、机灵的意思。它形象地表现了一个淘气的孩子对老师的深刻理解和爱戴。)

3。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

(一般情况下,文章的人称应前后一致。本文全篇都用第三人称“她”,这里却改用第二人称“你”, 直接抒情,是抒发感情的需要,表示感情激动到了极点,抒发了对蔡老师至今仍怀有的思念、崇敬的思想感情。 )

四、当堂训练

1.下面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黑痣( zhì ) 蜂蜜( mì ) 褪色( tuì ) B.孤舟( gū ) 卜问( pǔ ) 焚香( fén )

C.海鸥( ōu ) 磕头( kē ) 时辰( chen ) D.模仿( fǎng ) 温柔( róu )纯真(chún)

2.选出下面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 )

A.孤舟 榆钱 退色 劝慰 B. 香炉 纠纷 磕头 牵挂

C.占据 黑痣 姿式 焚烧 D. 卜问 暑假 纯真 宛惜

3。在我们的求学生涯中,教过我们的老师有很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师一定也不少。回想一下,哪位老师的哪一件事、哪个举动让你从中感受到了关爱,产生爱戴之情,请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件小事事来写一位老师,以《我的老师》或为题写一篇小作文,不少于200字,不要讲套话、空话。

课后小结

结束语:文章以“回忆—依恋—思念”为感情线索,集中写了七件小事,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全面表现了蔡老师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和慈爱善良、温柔可亲的性格特点,更表现了学生对蔡老师的深深的敬爱之情。希望大家学习作者详略安排的技巧,更好地抒发感情,突出中心,并学习作者做一个做种老师、热爱老师的人。

请写下你的收获,可以是有关知识的学习、方法的总结,也可以是对你人生的启迪、心灵的震撼,也可以是你容易出错的地方,请你认真、条理的总结在学案上。

板书

第3篇:语文教案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意思,正确回答课后问题,知道鹅的特点。初步启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认识4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

3、朗读、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本课生字词,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诗中词句的意思。

三、教具准备:

1、鹅浮水的幻灯片,一段优美的音乐。

2、生字、词卡。

3、学习古诗的四步方法的卡片。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诗句意思;认识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揭题。

(一)、上课之前,我们选来猜一个谜语,好吗?

1、"头戴红帽子,身穿白袍子,说话伸脖子,走路摆架子。"

2、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学习一首描写鹅的古诗(揭开题目)跟我读。

3、鹅字什么结构?我们学过哪些带有鸟字旁的字?读三遍。

4、小朋友见过鹅吗?说说你见过的鹅什么样儿?

5、老师这儿啊,也有一只可爱的鹅(开幻灯)瞧,碧绿的湖面上游过来一只美丽的白鹅,小朋友喜欢吗?它的哪儿让你特别喜欢?

6、谁能按从头到脚的顺序连起来说一说,这只鹅的嘴巴、脖子、身子和脚分别是怎样的?

7、再看看,这只鹅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二)、现在,李老师想给小朋友讲一个故事,想听吗?

一千多年以前,有个七岁的小男孩叫骆宾王,一天,他和伙伴们正在湖边玩耍,忽然,他看见一团雪白雪白的东西漂浮在湖面上,再仔细一看,啊,原来,竟是一只美丽的大白鹅正欢叫着向他游过来,这使他非常惊喜,立刻指着鹅作了一首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小朋友说,写得好吗?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这首诗流传到现在已经一千多年了,那么今天,我们怎样才能学好它呢?首先就要读准字音。(示卡:读准字音)跟我读。

2、打开书,完成两个要求:①小声地把这首诗读两遍,读准字音。②用"__"勾出生字,并读准。(关幻灯)

3、首先检查生字是否读准。(示卡抽读)

4、再检查难读的词语。红掌、清波、绿水、曲项。

5、检查读课文①课文共有几句话?②请两个小朋友一人读一句,大家仔细听,他们有没有读错的地方。(注意:fu浮,不要读hu)

6、齐读。

三、理解诗句:现在我们要逐词逐句地来看,小诗人是怎样描写大白鹅的,也是学习古诗的第二步,跟我读。(示卡:理解词句)

(一)、(开幻灯)谁来读第一行。

1、当小诗人看见这只美丽的白鹅,赶紧告诉他的小伙伴"鹅、鹅、鹅",他为什么要连说三次呢?说明他看这样可爱的白鹅,心里怎么样?(高兴、激动、惊喜)

2、那么谁能把这种高兴、惊喜的语气读出来?

3、我们一起来试一次。

(二)那么这只鹅在干什么呢?一起读第二行。

1、"项"指鹅的哪儿?脖子怎么样?那么"曲项"什么意思?

2、鹅弯曲着脖子在干什么呢?(看幻灯回答)

①"向"什么意思?

②"歌"又指鹅在干什么?(大叫)

③为什么小诗人要把白鹅的叫声听成在唱歌,说明他觉得白鹅的叫声怎么样?(因为他喜欢白鹅,所以连它的叫声也觉得动听,象唱歌一样。)

④谁能连起来说"曲项向天歌"什么意思?

3、指导朗读:小朋友看,这只白鹅张着大嘴巴,头戴漂亮的红帽子,身穿雪白的礼服,像不像歌唱家正在演唱?那么谁能把白鹅昂首高唱、得意洋洋的样子读出来?全班读。再把前两行连起来读。

㈢过渡,白鹅昂首歌唱的样子十分可爱,然而它在碧波中浮游的姿态却更加的优美。请女同学读第三行,男同学读第四行。

1、这儿有一个生字,谁会读?(毛)它和前边学的哪一个字相像,哪儿相同,哪儿不同?读三遍。

2、这里的"白毛"指什么?(长着白色羽毛的鹅)

3、"浮绿水"是说鹅在干什么?

4、谁能连起来说"白毛浮绿水"什么意思?(雪白的鹅在绿色的水面游动)

5、那么鹅怎样游水呢,读第四行。

①小朋友都知道小船靠浆划水前进,鹅怎样游水?

②脚掌什么颜色?"红"是个生字,读三次,组词。

③"拨"又是指脚掌怎么样?

④谁能学一学鹅划水的动作?

⑤"清波"强调水怎么样?(示卡"清")读。

⑥谁能连起来说"红掌拨清波"什么意思?(红色的脚掌在清清的水中划动)

6、指导读:小朋友看,白鹅轻盈地飘浮在绿色的水面上,红色的脚掌象浆一样轻轻地划动着,美吗? 我们就带着这种美的感受把这两行朗读一下。 ①先听老师读;②哪两个字语气比较重;③小朋友试一次。

四、明白诗意:刚才,我们弄懂了每一行诗的意思,现在,我们要从头到尾连起来看一看整首诗的意思。也就是学习古诗的第三步。(示卡:三明白诗意)

1、读全诗。

2、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同桌讨论再说,第一个要引导)

3、学了这首诗,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白鹅?你觉得它的哪些地方特别美?(形态美、声音美、动作美)

4、刚才,大家用了这么多话才把白鹅的美说出来,现在,请小朋友数一数,这首诗共有多少个字?

小诗人只用了十八个字就写出了一幅美妙的白鹅游水图,而且写得有声有色。

5、请小朋友找一找,诗中哪一行写出了声音,写出了什么声音?(第二行)

6、诗中都描写了哪些颜色?(红、白、绿)

7、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听老师描述一幅图画,(放音乐):蓝蓝的天空下,一只雪白的鹅飘浮在湖面上,它自由自在地游着,红色的脚掌在轻轻地滑动,一会儿它昂起头快乐地歌唱,一会儿又低下头欣赏自己美丽的影子。

8、有什么感受?

五、感情读背。过渡;这样美的感受,我们怎样才能表达呢?就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也就是我们学习古诗的最后一步。(示卡:感情读背)

六、感情读背。

1、读古诗和一般课文不同,要稍慢一些,字吐清楚,划竖线的地方注意停顿。先听老师读,我们比一比,好吗?

2、小朋友读。

3、谁愿意单独上来读;(戴个帽子)

4、小朋友能不能不看黑板把这首诗背下来?(把黑板上的诗遮住)同桌互相背。

5、全体起立,现在,你就是小诗人骆宾王,你手指鹅该怎样读?

6、小结:今天,老师教给小朋友学习古诗的四个步骤,第一,读准字音,第二,理解词句,第三,明白了整首诗的意思,第四,进行了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今后,我们还要用这种方法来学习其它古诗。

第4篇:语文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流程

一、 谈话导入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猫的认识。

学生可以读和猫有关的书,也可以介绍猫的生活习性等方面知识。

二、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三、再读课文,学习字、词,了解段意。

1.指名读,说出段意。

2.交流自己词语的理解,提出易读错、写错的字。特别注意:屏息凝视、生气勃勃等。

根据各段段意试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了解猫的几方面的特点。

四、 自读课文,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归纳出猫的特点,即大猫性格古怪:既老实又贪玩还尽责;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既胆小又勇猛;小猫则更淘气。

五、 浏览课文,提出问题

六、 课堂练习

1.看拼音写词语。

( ) 呼( ) 遭( ) 生气( ) ( )备

2.多音字组词。

折 屏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理解课人,了解猫的性格和刚满月小猫的可爱,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细致观察和真实具体地记叙事物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流程

一、 复习导入

回忆猫的特点。

二、 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请同学朗读这一段,思考:大花猫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从哪里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了解大花猫的性格特点古怪,因为它老实、贪玩同时又尽职。

2.出示句子,学生比较:

说它老实吧,它却贪玩

说它贪玩吧,它很贪玩

引导学生体会两种句式,前一种写法是不确定的,后一种写法是肯定的。进而发现连接猫性格的词语为“吧,可是。”

3.请同学用“吧,可是”将老实――贪玩――尽职连起来说一句话,体现猫性格的古怪。

4.学生仿照句式进行迁移训练,说一个人性情很古怪。

(学生从发现――认识――迁移的过程,符合认知规律,也更加清楚作者写法的特点。)

5.引导全体学生理解猫的性格古怪。

出示:说它老实吧,_____。可是,_____。

说它贪玩吧,_____。可是,_____。

三、学习二、三自然段

1.学生自读这两个自然段,思考:这两个描写的猫的性格古怪在哪儿?

2.用第一段的句式说话、填空。

3.仔细品读第二段,学习作者是怎样把猫高兴和不高兴时的古怪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的。

使学生认识到作者运用一系列动词具体写出了猫的表现,让人感到真实、生动。

4.回读前三个自然段,读中体会大花猫性格的古怪及作者对它的宠爱。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请同学合上书听老师读书,同时思考:这一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写出了小花猫什么特点。

(培养听的能力,听后概括,抓住要点知道主要内容,达到基本要求。)

2.请同学听老师读第二遍,把能表现出小花猫淘气特点的词记在本子上。

(教养学生运用听觉器官搜集有关信息的能力,提高写字速度。)

3.请同学听老师读第三遍,边听边想象小花猫淘气时的情景。然后大家介绍,尽量用上文中的好词佳句。

(边听边悟,张开想象的翅膀,进入情境。复述时鼓励学生将本文语言文字内化成自身语言,锻炼学生记忆力,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原则。)

4.齐读这一段,读中体会小猫的淘气及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五、总结全文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创新实践

1.留心观察自己周围的一种小动物,写一篇观察日记。

2.自己栽一棵白菜花,观察它的生长情况,坚持写观察日记。

第5篇:语文教案

设计理念: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是由两封书信组成,一封是张国强写给柯岩老师的信,另一封是柯岩老师的回信。学习这篇课文一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中提出的成长中存在的问题,提醒学生避免类似问题;二是学习用书信进行书面交流。写回信的书面训练跟这篇课文整合设计在一堂课中,其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提高课堂效率,达到读和写、积累和运用的真正结合;另一点就是为学生深入地思考和交流成长中的问题提供一次真正的机会。

教学目标:

1、读懂信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2、学习回信的格式、写法。

3、在写回信的过程中感受成长: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就是与他人共同成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平时交流中常用什么方式呢?(谈话、电话、收发信息,还有书信。)是啊,书信也是一种很好的交流方式,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以书信的形式进行交流的例文,那就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二、学习提示:

自己小声读课文,用铅笔划出

1、来信中主要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2、在回信中柯岩老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三、学习思考并讨论

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何看法?

四、对比着两封书信,你又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对比来信和回信的写法及格式)

五、给王虹写回信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时候很多人也像张国强一样遇到一些烦恼常常不知怎样解决,这里知心姐姐给我们转来了王虹的一封来信让我们帮助她跟王虹写封回信,我们能做到吗?

请打开课本,看看王虹遇到了什么问题?同桌商量一下该怎样给她写回信。

六、自己根据口语交际的情况,写回信。

七、交流回信三封。

教学反思:本来设计的时候是打算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还有写作教学整合在一起来完成教学目标的,但是总觉得哪一点都只是蜻蜓点水般的没深入进去就匆匆而过了,感觉自己的课堂总是失败多于成功遗憾多多。想想姜校长说的话再想想自己,倍感自己的落伍,的确,对于我们现代人不进步就是落后了。光想这堂课是不够的,我应该从我的很多课去思考:多了条条少了“润物细无声”的衔接,各个环节的过渡语言备课时一定要充分;学生的学情总是过高地估计,只是自己的课堂学生的反映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再加上老师的驾驭能力的限制,使得学生有不知所措的时候。自我锻造已迫在眉睫!

第6篇:语文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旷、蠢、灶、蘑菇、岔。

2.新词:空旷、蠢东西、蘑菇、分岔、无精打采、轻蔑。

3.理解重点句:

(1)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2)假如我们出了什么事,你们可不要忘了小夜莺……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2.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3.指导朗读,培养朗读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了解这个小故事,教育同学从小热爱自身的祖国,当祖国需要时,随时都可以为祖国献出一切。

二、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法

(一)重点

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小朋友是怎样协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了解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的相互照应。

(二)难点

“小夜莺”的机智来自思维敏捷,敏捷的思维来自热爱祖国的感情,这一点难于理解。

(三)解决方法

采用教学时先以理清故事的内容入手,再了解时代背景,深化的读加以理解。

三、课时布置

两课时

四、同学活动设计

(一)回答课文中设计的问题,勾画重点词句。

(二)听录音,朗读训练。 (三)前后位、同位讨论。

(四)几名同学上前扮演。 (五)质疑问难。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3.加强朗读。

(二)整体感知

《夜莺的歌声》是一篇外国作品,反映前苏联在卫国战争中,各族人民奋起捍卫祖国的战斗,着重对小游击队员“夜莺”进行了详细描写。教师要引导出这种精神源于对祖国的热爱。

(三)目标完成过程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正音:削xi1o 空k#ng 塞s1i

解词:轻蔑:轻视,看不起人。

寂静:静得连一点声音也没有。

宛转:形容声音优美、动听。

搭拉:向下垂。

2.揭题引读,同学自悟。

(1)板书课题,同学自悟。

(2)简介时代背景。

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战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捍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本文记叙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3.理清脉络,讨论分段。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依照“诱敌——入林——传信——解脱”的顺序分段或以歌声为线索也可。

第一段(从开头到“听懂了吗?”)小孩学夜莺叫,用歌声引诱德国兵。

第二段(从“队伍动身了”到“就不再问了”)写小孩给敌人带路。

第三段(从“树林深处”到“新鲜的意思了”)写小孩发出情报做好消灭敌人的准备。

第四段(从“德国兵”—全文结束)写小孩把敌人带进埋伏圈,机智解脱了敌人。

4.教师总结,同学质疑。

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以歌声为线索,掌握这种分段方法并理解所学字词。

5.安排作业。

(1)朗读课文。 (2)誊写课后生词。

第二课时

(一)阅读第一段,讨论问题

1.文首为什么要写“黑色的碎瓦”、“空旷的花园”、“烧焦的树木”?

(说明战争破坏严重,昔日美丽的村庄,如今已破烂不堪,作者利用这一段环境描写来揭露德国法西斯的侵略行为。)

2.德国军官和士兵是怎样发现小孩的?

(无声——夜莺叫——小孩叫——注意听——发现)

3.相互讨论,体会句子含义,幻灯出示。

(1)“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小朋友故意打岔,防止正面回答,反映了小朋友的冷静、冷静、机智。)

(2)“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

(这句话说明小朋友泾渭分明。前一句维护了群众,后一句痛骂了敌人。)

4.小结本段内容,指导朗读。

(二)阅读第二段

1.路上小孩为什么有时学夜莺叫,有时学杜鹃叫?为何要做出天真贪玩的样子?

(小朋友机智灵活,既向游击队传送了情报,又进一步取得了敌人的信任。)

2.当问小朋友有无游击队时,小朋友怎样回答的?画在书上。

3.讨论:小朋友面对凶恶的敌人,难道他不怕吗?为什么还能应变自如,毫无惧色呢?

(卫国战争中,全国人民都投入到捍卫家园的斗争中,全国人民怀着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进行不屈的斗争,小孩就是由于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憎恨,才干临危不惧,坦然自若。)

(三)指读第三段,讨论

1.游击队潜伏在哪里?他们怎么知道德国兵来了?

(通过小夜莺的歌声传送的情报得知德国兵来了。)

2.由此可见,小夜莺是第一次传送情报吗?

(不是,小夜莺显得老练,看来在战争期间,他已是一位出色的游击队员了。)

(四)默读第四段,考虑

1.游击队是怎样把敌人消灭的?

2.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孩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地方,他在望什么?

(小小朋友完成这次任务后,又坐在原来的地方,执行新的任务,小孩有高度的负责精神和警惕性。)

3.最后一节起什么作用?(照应了开头并点了题,这歌声……有什么区别,这句赞扬了小夜莺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小情报员。)

(五)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浏览课文,找一找有几处环境描写?

2.以歌声的地方有几处?(可见这篇文章思路清楚,以歌声为线索,另外准确的环境描写也起到了烘托中心的作用。)

(六)总结扩展

1.这篇文章读后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2.你觉得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小朋友?(热爱自身的祖国。)

六、安排作业

1.造句 即便……也……

2.学习写人物动态的句子,画在书上。

第7篇: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各种奇异的植物,激发观察、研究植物的兴趣,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2.能借助拼音,认识生字,读通课文。读出句子的语气。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奇异、植物园”等词语的意思,积累词语13个。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按地点转换记叙的方法;体会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并能恰如其分地表达。

难点:课文的表现手法是先写“奇异”的现象,然后叙述“奇异”的原因。从而体会到这种设立悬念的写作方法,更能烘托出植物的奇异。

课前预习:

自学生字,读通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引题释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文《奇异的植物世界》。(板书:奇异的植物世界。)

l.指导读课题

(引导学生采取不同的读法,在读的过程中,教师相机指导,读出不同的感受。)

2.谁能把这个课题解释一下:

“奇异”,奇怪、特别。是说奇怪特别的植物世界。

3.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小星和同学们到植物园去,看到了哪些奇异的植物?默读回答,并出示表格:

植物名 参观顺序 所见所闻的现象 原因

哈哈树

电花

蜡烛树

醉草

捕蝇草

水笛荷

二、自由朗读课文,指名分节朗读,检查读通情况

三、理清文章结构

文章哪几节是写参观植物园的经过?(2-7节)

师引读:第一节交代了参观的地点——植物园,参观者——小星和同学们,向导——农艺师李叔叔。

师:第8节以感叹句“多么奇异的植物世界啊!”点明课题,总结全文。

四、以表格为切入口,理解课文内容

1.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默读第二段,划出表示地点变化的词语。

出示:走进植物园→花棚那儿→小路旁→草地上→水草地→荷花池旁。

2.默读课文,分小组用三种符号分别划出表中答案。

3.集体交流:

植物名 参观顺序 所见所闻的现象 原因

哈哈树 走进植物园 听到“哈哈”大笑声 风吹

电花 来到花棚那儿碰到叶,就像触电 带电

蜡烛树 走到小路旁 看到蜡烛似的东西 点火就像蜡烛一样亮

醉草 走到草地上 嚼小草,就像喝了酒 草叶里含酒精

捕蝇草 来到水草地 爬到草叶上,叶子闭合起来,小虫被吃 捕蝇草

水笛荷 来到荷花池边听到笛声 风吹干花膜,就发笛声

说说小星和同学们参观植物园的顺序及各处所见的现象和原因。

(1)自己试说(2)同桌互相说(3)指名说

4.理解过渡句。

找一找,每一个地点,作者用了哪些句子过渡,请你用横线表示出来。并想一想它们在上下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连接上文,引出下文。)

五、自由读课文,体会文中说话人的语气。

课文的重点段写出了植物的奇异及其原因。文中李叔叔的话语,使孩子们茅塞顿开,更加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1.自由读课文

朗读指导:

(1)读好问句:“这儿明明没有别的游客,哪儿来的笑声呢?”“这是什么呀?”

(2)李叔叔的话要读得平和亲切,符合人物的身份。

(3)课文中有一些描写人物情状的词语,要结合当时人物的感情去读。

2.指名读。

六、总结

课文通过记叙小星和同学们参观植物园,向我们介绍了六种奇异的植物,使我们仿佛亲眼见到了种种奇异的现象,又了解了原因。倍感植物世界的奇异。

指导朗读:多么奇异的植物世界啊!(总结全文且点题)

(教师引导学生读出不同的感受,读出自己的理解。)

七、布置作业

1.继续搜集有关奇异植物的资料,全班交流。

2.阅读《植物的感情》、《院子里的悄悄话》

教学反思:

《奇异的植物世界》这篇课文是一篇参观记,主要写了小星和同学们在参观的植物园中所看到的几种植物,展现了一个奇异的植物世界。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于渔”,在我们的教学中,这个做法更是要坚持。我们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我在教学本课时就注意到这个问题,先指导学生学习第2、3自然段,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再让学生用学习第2、3自然段的方法,自主学习第4—7自然段。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第8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由生字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二氧化碳的作用与害处。

4.能抓住主要段落,体会课文的意思。

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正确认识二氧化碳,了解二氧化碳的作用与害处。

教学准备:

生子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插图、人工降雨录像。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一种气体,无色无味,它看不见也摸不着,人们口里呼出的热气有它,汽车排放的尾气里有它,植物生长需要它,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二氧化碳)对,这种气体就是二氧化碳,有人说它是废气,那么它到底是不是废气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边看课文边听。

2.初读课文。

(1)画出本课生字,读准字音。

(2)轻声把课文读几遍,读通顺,读流利。

(3)边读边想边画,标出自己不懂和疑惑之处。

(4)把课文的顺序理一理,看看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其中主要写了什么。

三、交流初读体会。

1.读准字音。

2.记忆字形。

(1)借助熟字和偏旁部首学习生字。(出示生子卡片)

(2)重点分析易错字。

3.生词积累。

憋闷:本课指瓶子里容积小,使二氧化碳不能自由活动。

凝结:本课指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液体。

闯祸:因疏忽大意、行动鲁莽而引起事端或造成损失。

熄灭:停止燃烧。

4.理清文章的条理。

(课文一共有7个自然段,介绍了二氧化碳的`作用和害处)

(课文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进行自述,先介绍二氧化碳的特点,然后具体介绍二氧化碳的作用,最后介绍二氧化碳的害处)

(课文主要介绍二氧化碳的作用,对它的特点和害处作次要介绍)

5.老师总结。

大家刚才交流了自己的初读体会,已经对二氧化碳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二氧化碳有哪些作用,又有什么害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认读字卡片认读。

2.听写生字。

3.指名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自由讨论,并作汇报。

(3)老师总结:二氧化碳无色、无味,看不见也摸不着,却又广泛存在,有人把它当作废弃,那么它究竟是不是废气呢?我们继续探究学习。

2.学习课文第2~4自然段。

(1)指名分段朗读第2~4自然段,思考:二氧化碳有哪些作用?

(2)学生从课本上找出描写二氧化碳用途的句子读一读。

(3)学生交流二氧化碳的作用。

(树木、庄稼,蔬菜都欢迎二氧化碳)

老师相机引导:为什么树木、庄稼、蔬菜都欢迎二氧化碳?让学生把原因读一读。

学生继续汇报。

(人们把二氧化碳溶解在汽水里,当人喝了汽水后,会加快胃液分泌,帮助消化,使人解凉又解渴)

找出课文中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老师总结:人们用很大的压力将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人们只要打开瓶盖,二氧化碳就会跑出。当人们喝汽水的时候,二氧化碳就会跑到人的胃里,加快胃分泌胃液,帮助消化,由于胃里闷热,二氧化碳又会从胃里跑出,带出人体的热量,所以人们在喝汽水后会觉得又凉快又解渴。

老师继续引导交流。

二氧化碳除了这些作用外,课本上还介绍了它的什么作用?请大家继续汇报。

(4)观察课文插图和人工降雨录像,增进对科文的理解。

3.学习课文第5、6自然段。

(1)男、女生分别读第五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思考:二氧化碳有什么害处?

(2)学生交流汇报。

(二氧化碳常住在菜窖里面,人走进去,会危机生命)

老师引导:人怎样才不会被菜窖里的二氧化碳所危害?读出课文中的句子。

三、课外阅读,了解二氧化碳更多的知识。

老师:课文中说二氧化碳的用途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在课外找一找有关二氧化碳的资料读一读,读后你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

20我不是废气

特点: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到处存在

帮助植物制造养分

二氧化碳 作用:溶进汽水,帮助人消化,解凉解渴不是废气

加工成干冰,用来人工降雨

害处:危害人类生命

第9篇:语文教案

一、教学重点:

1、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要不断探索未知世界。

2、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

3、层层设疑,安排巧妙。

二、教学课时: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如鸟的叫声、乐器的声音、海浪的声音等等,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引入课文《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作者简介:

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是近代实验科学与机械唯物主义的奠基者之一。他被认为是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大家肯定还记得他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理论吧。

二、字词教学

啁啾(zh uji ) 臆(y )断 饶(r o)有兴味 迥(ji ng)然不同

毋(w )宁 翌(y )日 愕( )然 窒(zh )息 宽宥(y u)

笃(d )信 嗣(s )后 门枢(sh ) 悠(y u)扬

夸夸其谈: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

优柔寡断:办事迟疑,没有决断。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臆断:凭臆测来断定。 迥然:形容差别很大。

嗣然:以后。(书面语) 愕然:形容吃惊。

宽宥:宽恕,饶恕。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1、曾经有一个人,用一小一大两个圆表示自己的知识由少到多的情况,圆外则是未知的世界,由此他得出一个结论。试看看下面的图形,请你结合本文的论述,说说他得出了什么结论。

(图形见课后练习一P83)

由此可见: 。

学生讨论后明确:

随着个人知识的增多,他所意识到的未知世界的问题也增多了,知识愈多愈发现自己无知。

思考:2、概述各自然段的大意。

第一段:写作者的一个重要发现:知识浅薄者夸夸其谈,而知识丰富者优柔寡断。

第二段:以“从前有一个”对声音的认识为例,表明知识愈多愈感到自己的无知。

第三段:以不知蝉发声原理作类比,表明自己不知彗星形成之因毫不足怪。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一堂课的内容。

二、阅读第二段

思考:课文第二段详细叙说了一个人知识愈多,却又愈感无知的过程,找出文中的几个事实?说说这表明了什么?

(说明:这一段由学生自己处理,教师点拔。)

学生讨论后明确:

起先生活于“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的这个人,喂养了许多鸟,能够欣赏鸟类美妙的歌喉,“聊以自娱”,并对“那些鸟儿运用巧妙之技,借助呼吸之气,能随心所欲地叫出各种声音”大为佩服。可见此时此刻,他是自得的,愉悦的。后来他听到牧童吹笛发出的“十分悠扬”的声音,本以为是一只小鸟,便“出去捕之”,待到发现真相,惊诧不已,表明这个人对笛的无知。“他通过思索意识到:假使牧童未从此地路过,他将永远不会晓得,自然界有两种产生声音和乐音的方法”,这一个“意识”,表明这个人已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惭愧过去的自得自满。于是“他决定离家出走”,主动地进行探求。

接着,文章写第二天这个人发现了提琴的演奏也能发出“各种悦耳的”乐音,并竭力让读者去想像他的“惊愕”之情,表明这个人进一步发现了新的天地,也越发认识到自己过去知识的贫乏。“他偶然见识了这两种意想不到的产生声音和乐音之新法后,遂开始相信自然界尚会存在其他方法”,这句话总结了上两次的发现,指出笛声、琴声都是“偶然见识”,“意想不到”,他的思想已经解放,相信还会有其他发出声音和乐间的方法,似乎对于这个已有了一定思想准备的人来说,不会再有什么让他惊讶的声音了。

但文章下面又写了“然而又令他感到十分奇妙的是”,开门之际门框和铰链也会奏乐,“用一只手指的指尖,敲着一只杯子的杯口”,也能发出清脆的响声,还有昆虫与鸟雀相比,发声的原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人原有的声学知识完全不能用来解释昆虫的发声原理,他更有了无知之感。渐渐的,他又知悉了各式各样的乐器,对声音的认识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时,他以为自己无所不晓了,可他捉到一只蝉后,却又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之中”,可避免了知识愈多,愈显得无知,愈加惊愕。这个人研究蝉发声方法,但一切方法都不能影响蝉的发声,充分表明蝉的发声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谜,于是,“他感到自己的知识太贫乏了”,他认为自己只是知道“某些”发声方法,而不知的方法却有“上百种”之多。已知的太少,未知的太多,随着已知部分的增加,未知部分也进一步增大。全段文字,一次次写他知识的增加,一次次转折开去写他愈感自己的无知。

三、能力训练

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的理解。

四、本文以人类对声音和乐音的知识愈多而又愈感无知的情况为据,说明了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揭开事物愈来愈多的隐秘。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

第10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十一个生字,会写几、用,认识两个偏旁虫、目。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十一个生字,正确书写几、用。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结合生活实际导入

小朋友们,前天刚刚下了一场大雪,房子上、树上全白了,在这样一个雪白的世界里,你最想干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有一群可爱的小动物也迫不及待地跑到了雪地上玩耍,他们成了学地里的小画家(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强调的读轻声。)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关注儿童的经验世界,尊重学生主体,使学生在课堂开始就有浓厚的兴趣,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读文

1、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

2、学生自由读文,边读边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3、学生分组读文,互相帮助,读准字音。

(设计意图:读文中识字。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掌握字音,把课文读通顺、流利,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识字和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三、识字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1)学生自由读字。

(2)指名读字。

(3)指名朗读。

(4)齐读生字。

2、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

师:同学们,这些生字宝宝摘掉拼音帽子,你们还能认识它吗?我相信,大家肯定有许多记住这些字的好办法。那么,就请你把自己的好办法说给你的小组同学听吧!看谁记的字最多!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识字、记字,再互相考一考。)

3、检查学生合作交流的识字情况

(1)谁愿意把你记字的好办法说给大家听?(应注重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2)指名读字卡。

(3)开火车读词卡。

(4)男女生赛读字卡。

(5)猜字游戏。(一人指字,大家做口型或动作,一人猜字。)

(6)找字游戏。(一人读字,大家举起相应的字卡。)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识字,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使学生掌握字音,记住字形。教学过程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体现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注意了识字与生活的联系。这样不仅使学生记住了字形而且也了解了字义,增长了知识。)

四、读文

1、教师读课文,学生跟读。

2、指名读课文,大家评价。

3、同桌互听互读。

4、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使学生流利地朗读课文,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五、写字

出示要写的字几、用

1、指导笔顺,学生书空。

2、学生观察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范写用。

4、学生描红,练写几、用

5、展示较好的字。

(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