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5-26 19:42:21

第1篇:语文教案

一、导入

就在我们在在前阶段的学习中先后学习了闻一多的《发现》、郭沫若的《太阳礼赞》。

其实呢,这两首诗歌都是属于感情激烈奔放的爱国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风格截然不同的诗歌——诗人戴望舒诗人的《雨巷》。

二、作者介绍

诗人戴望舒诗人,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诗人戴望舒诗人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三、朗读此首诗,读完后谈谈对这首的初步印象,可以结合前两首诗来谈。

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朦胧。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

明确:一共是6个,主要是三个意象(景物)。

第一个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

第三个是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

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景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浣溪沙》)全词是: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峡望,接天流

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诗中另外的物象还有篱墙。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另外的意象就是“我”和姑娘。除了6个意象外,其他都是表情绪、动作、物态的词。这些意象一起构成了全诗迷离飘渺的超然意境。

四、分析姑娘的象征含义

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

明确: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五、艺术特色

第1. 变幻文法结构,经过巧妙组合,实现由散文到诗的转化。

《雨巷》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作者绝妙地切割散文式长句而又浑然天成组成了现代诗的神形兼备的能力。以第一节为例: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如此排列即成了散文。诗人写诗手段是打破散文的文法结构,诗歌可以自由切割,原本相对完整的语意组合,以某种诗艺标准做原则。此诗中诗人遵循的原则是语音,强调语音的节奏和音调,节奏有长短停顿,诗歌更注重语音的结构。

第2.《雨巷》的音节特色

可以说《雨巷》在音韵,节奏方面所达到的神奇效果是这首诗最为突出的成就。

总体节奏:舒缓悠扬

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行的的行首。韵律诗停顿时值需基本一致,而诗行间停顿稍长,节与节之间停顿更长,《雨巷》单字顿放行首,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③复沓句式的妙用。以第三节为例“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复沓艺术运用的最好的是诗人戴望舒诗人的第二本诗集《望舒草》中的代表作《寻梦者》如“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雪吧”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④词的重叠运用

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雨巷》在音节运用上又是灵动、变化而富有生命力的。

《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这样的音质就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这也是音节要舒缓悠扬的原因所在。诗歌的外在形式是要为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和内容而服务的。

第3.不但使用“ang”的韵尾、用音节的舒缓悠扬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是排比。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

第4. 诗歌的用词。

《雨巷》在用词上也别具特色,用了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彷徨、芬芳、惆怅这些双声叠韵词本身就代表着音韵和节奏,把它们巧妙地放在诗行中,形成了精巧优美,舒缓涌动而又迷蒙空灵的意境。

第2篇:语文教案

课题:语文七色光二

教学日期:

教学目标:积累形近字和多音字能正确运用。积累四字词语和俗语,了解成语“专心致志”的由来,并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举办故事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收集、处理材料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提前一周布置学生收集古今中外关于“专心致志”的故事,并进行讲一讲。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流程:

1.练

形近字辨析填空要注意从偏旁部首上引导学生区别字意的不同。

多音字注音、组词。

2.日积月累。

(1)小组内书读。

(1)引导学生感受四字词语、俗语的大意。

(2)练习背诵

3.知识窗。

(1)自读、互读、,交流读懂了什么?

(2)用专心致志写一句话。

1.大家一起来。

2.分组互评。

3.上台讲故事。

第3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认15个生字,学写10个生字。

2.在认字、写字的过程中注重字义和字形的联系。

3.提高自救意识,学习江凡在灾难面前冷静、机智的品质。

教材分析

《江凡》一文记叙了10岁的江凡面对火灾不只能冷静地想方法进行自救,还救出了奶奶和邻居。这篇课文比较贴近同学的生活,是培养同学自救意识的好教材。

学情分析

同学没有遭遇过火灾,不知道火灾中的应急常识,可能无法体验江凡当时的处境,因此课前要引导同学收集查找资料,教学中要引导同学多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昨天,老师安排大家查找资料,你们找到了哪些?能说一说吗?

2.当火灾发生时,很多大人都有可能被大火吞噬,但在四川南充市却有一个10岁的小男孩从大火中救出了30多位邻居,他就是江凡。在发生火灾的紧要关头,他是怎样做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江凡》。

3.同学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课文,自主识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笔画下来。

2.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注意自身不认识的字的读音。

3.自由读课文,找出生字的拼音读一读。

4.小组合作,认识生字:焰、迅、速、烧、咳、嗽、慌、商、摸、终。(要求:说一说这些生字怎么读?想一想这些生字是怎么组成的?它的组成与字义、字音有什么关系?说一说这些生字什么地方容易写错?怎样写才好看?用生字组词、搭配词语或造句。)

5.小组汇报,说说你是怎样认识这些生字的?

6.游戏检测:请动物到家做客。(每张动物图片的背后写上生字的拼音,老师举起图片,同学找出相关的生字卡片,哪一组的同学全部找对,图片归哪组所有,动物图片最多的组为胜者)

三、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同学自由读课文,做到准确、流利。说说你认为江凡是一个怎样的人?

2.同学们谈对江凡的初步认识。

3.从课文哪些段落可以看出江凡是一个镇定机智的人?在同学充沛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从以下两个方面重点指导。

(1)引导同学从火势的严重来体会江凡的镇定:

①当时的火势怎样呢?仔细看图(出示多媒体课件),再读一读课文第2、4自然段,用自身的话说说当时的火情。

②从课文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当时火势大,情况紧急?(体会“惊慌”的意思,并抓住重点词语指导朗读)

③假如你看到这样紧急的火情,你会想些什么?江凡又是怎么做的?(教师引读,同学齐读)

(2)引导同学从江凡的做法来体会江凡的机智镇定。

①自由读课文第3、5自然段,讨论:这些段中写了江凡是怎么做的?哪些地方可以表示出江凡冷静机智,请找出这些语句来。(抓住有关动词指导朗读)

②江凡为什么拿衣服让奶奶包住口鼻?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

③在什么也看不清的楼道里,江凡为什么能把奶奶和邻居从火中救出来?

4.你认为江凡是英雄吗?你对江凡说的话是怎样看的?

5.自由练读课文。边读边体会,江凡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想一想我们该向江凡学习些什么?

6.同学交流感受以后,再读课文:“同学们,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把你此时此刻的感受和体会尽情地表达出来?你觉得怎么读能够更好地表达自身的感情,你就怎么读。”

7.小组竞赛,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延伸表达,抒发情感。

火扑灭了,邻居们也得救了,同学们,此时此刻,假如你也是被救人员,你也亲眼目睹了这一幕,你会用一句怎样的话来称誉这位小小年纪的少先队员?你会对江凡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

1.在本课优秀教案中,重视同学对教材的整体感悟。让同学通过读课文去体验“江凡是怎样一个人?”接着又紧紧抓住体现人物特点的两个方面(即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动作描写),让同学在朗读中欣赏,在考虑中感悟。从而使同学理解课文,受到了情感熏陶。同时还注重在教学中,让同学边读边找出有关句子,从而让同学明白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道理,培养了同学良好的阅读习惯。

2.经过两年的识字,同学已经掌握了近20xx个常用字,而且在识字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在此课的识字教学中,尊重同学原有的认字水平。首先让同学自由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让同学对生字有了整体的印象。接着,教师又鼓励同学利用拼音自同学字,在自学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让同学交流认识生字的方法,使学习能力强的带动学习能力弱的,从而让同学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学习。

3.新课程非常重视同学收集、处置信息能力的培养。这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虽然低年级要求极低,但收集资料的习惯则要从小培养。在本课的预习作业中,教师就安排了同学查找资料,了解有关火灾的自救知识。从本次查找资料的内容来看,目的非常明确,而且涉和的内容有利于对教材的理解。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使同学养成有目的收集资料的习惯。在同学查找资料之后,教师很重视对这一活动的评价,一上课,教师就让同学汇报,通过汇报这一活动完成对同学检验的作用,从而促进了同学学习的不时进步。

第4篇: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美味,可以用他的名字为习作命题。

2、写的时候,要从色、香、味、形几个方面有重点的介绍这一美味,突出其特色。

3、适当地介绍这一美味的做法,增加习作的感染力。

4、交代清楚自己喜欢这一美味的原因,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写的时候,要从色、香、味、形几个方面有重点的介绍这一美味,突出其特色。

教学难点:交代清楚自己喜欢这一美味的原因,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二、创设情景,介绍美味

1、模拟在饭店吃饭前的场景,介绍自己喜欢的美味。

介绍:指名介绍自己喜欢的美味的色香味形。

讨论:听了他的介绍,我看见有人咽口水呢?谁来评一平,他介绍得怎么样?

2、模拟在饭店吃饭的场景。

3、这道菜不错!我也想做一做可以吗?

4、口头练习说

小组讨论

(1)代表发言(2)集体评议

三、现场采访,表达感受

你品尝之后有什么感受?

四、关注细节,充溢情趣

1、你是怎么品尝这道美味的?有没有听过关于他的传说?只有写出他

的一些细节,习作才会生动充满情趣。

2、你一定非常喜欢自己介绍的这道美味把!把你于这道菜的故事讲给大

家听好吗?

五、集体习作,表达经验

第二课时

一、交流习作,指导修改

1、指名学生读习作,师生共同评议。

2、小结提出修改意见。

3、学生修改。

二、佳作欣赏。

第5篇:语文教案

教学内容:全文

教学目的: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重难点、关键:

1、利用电化教学手段,体会潮的壮观。

2、紧扣重点词句,指导感情朗读。

教具准备:录像,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图、复习导入新课。

师: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1、请比一比:“观潮”和“天下奇观”的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3、潮来前的情景是怎样的?生回答后,PowerPoint出示板书。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观潮》,PowerPoint出示学习目标,齐读。

学习目标: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表达方法。

二、欣赏录像,感受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PowerPoint出示苏东坡的名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引导齐读。激发学生情感,欣赏录像,引入学习课文。

PowerPoint出示学习方法齐读

学习方法:

1、自由读课文,说说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地方打个问号。

2、抓重点词句品读体会、积累。

三、自由学习课文

1、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汇报学习成果。

2、质疑,讨论,解疑。

3、小结,PowerPoint出示板书。

四、精读“潮来时”部分的重点句子

设想: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既帮助理解,又帮助记忆。

教法:PowerPoint出示,图句结合,指导品读。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 好像闷雷滚动。(鼓励学生想象,主动模拟闷雷滚动的声音,并读出隆隆的感觉。)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表演沸腾的场面“跳着、叫着、喊着”,指导读出惊喜的感觉,理解“人声鼎沸、沸腾” )

3、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 逐渐拉长, 变粗,横贯江面。(同桌互读,读出激动的心情。)

4、再近些, 只见白浪翻滚, 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分组比赛读,读出壮观的感觉。)

5、浪潮越来越近,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个别赛读,读出雄伟气势。教师鼓励,与学生一起鼓掌。)

6、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来。(教师试读,学生评价。)

7、加入自己的表演,入情入景,分男女赛读“潮来时”部分。

8、小结,课件出示练习,反馈学习情况。

五、学习“潮过后”部分

齐读,谈潮过后的景象。PowerPoint出示板书。

六、PowerPoint再出示苏东坡的名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总结全文。

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这节课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希望把今天学到的方法用到今后的学习当中。

七、拓展练习

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方法,仿写飞沙滩的潮,用上课文

的好词佳句。

八、布置作业

1、继续仿写。

2、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