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品质》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5-16 08:00:25

第1篇:语文教案:《品质》

学习目标:

1、了解高尔斯华绥及其作品。

2、分析鞋匠格斯拉的人物形象,认识这位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人身上闪现出的人格的光辉。

3、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学习方法:

1、通读全文,勾画重要的基础知识(字音、字形、成语等);

2、再读文本,勾画出能体现人物品质特点的语句和段落,并分析概括。

一、作者简介:

高尔斯华绥,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别)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三十岁时发表处女作《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一直到1904年《法利赛人》出版,才引起社会注意。1906年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__》问世,奠定了他成为英国第一流作家的地位。1932年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奖金。

高尔斯华绥最重要的作品是两组三部曲:《福尔赛世家》(《有产业的人》《骑虎》《出租》)和《现代喜剧》(《白猿》《银匙》、《天鹅曲》)。这两组长篇小说通过对一个资产阶级家族兴亡史的描写,反映了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英国资产阶级走向堕落和腐朽的历史。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些英国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揭露了他们的'丑恶灵魂。他的作品描述细致深入,语言简洁确切,笔调含蓄讥讽,表面看似冷漠,实则爱憎分明。《品质》(1911年)是其中比较优秀的一篇。作者摆脱了向来充斥英国社会那种崇尚贵族绅士的阶级偏见,热情地歌颂了地位卑微的制鞋匠的高贵品质;对在工商业日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英国社会里小手工业者的悲惨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小说故事平淡,语言朴素,通篇无惊人乏笔,然而就在平淡和朴素之中,蕴藏着强烈的感情,富有感染力。

二、音形辨识:

1、沁()人心脾2、靴()子3、一爿()4、鬈()曲5、赊()账6、趿()拉7、蹙()眉8、时髦()9、褶()皱10、脚趾()11、诧()异12、断炊()13、橱窗()14、褐色()15、簇新()16、羞怯()17、咯吱咯吱()18、倒霉()

三、合作探究:

1、格斯拉是个什么样的人?

2、手艺精湛的格斯拉为何会饿死?

3、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4、作者是怎样塑造格斯拉这个人物形象的?

5、小说采用的是明暗两条线索的叙事方式,明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暗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人认为,制鞋匠格斯拉没有必要守着最好的手艺而饿死,应当“因时而化”,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第2篇:语文教案:《品质》

[学习目标]:

1.理清情节结构,学习小说鉴赏的一般方法;

2.了解环境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关系。

[学习重点难点]:

1.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2.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思考。

[学习时间]:

1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五人墓碑记》中,张溥对五位义士的死作了高度评价,让我们重新理解了“生得伟大,死得光荣”的含义。这五位义士,都是社会底层的普通人,在世俗的社会中,他们根本不会引起人们注意的目光。然而往往正是这些普通人的良知与选择,奠定了社会的公正,使人类文明传统得以传承。

下面我们继续来学习一篇表现社会底层人物品质的文章。(板书课题与作者)

二、作者简介

约翰·高尔斯华绥(John Galsworty, 1867-1933),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于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在牛津大学学过法律。三十岁时发表处女作《天涯海角》,但一直到 1904年《法利赛人》出版,才引起社会注意。1906年长篇小说《有产业的人》问世,奠定了他成为英国第一流作家的地位。以后二十多年中写了大量作品,几乎每年出版一部小说和一个剧本。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

高尔斯华绥最重要的作品是两组三部曲:《福尔赛世家》(《有产业的人》《骑虎》《出租》)和《现代喜剧》(《白猿》《银匙》、《天鹅曲》)。这两组长篇小说通过对一个资产阶级家族兴亡史的描写,反映了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英国资产阶级走向堕落和腐朽的历史。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些英国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揭露了他们的丑恶灵魂。他的作品描述细致深入,语言简洁确切,笔调含蓄讥讽,表面看似冷漠,实则爱憎分明。与同时代的英国作家相比,他的艺术成就和批判现实的深度是比较突出的。但是他并不想触及资本主义制度。他认为把社会分成阶级是永远不变的生活规律,要改变社会制度是不可能的。第—次世界大战后的创作明显地反映出他越来越坚定地站到维护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去了。

高尔斯华绥还写过不少短篇小说,题材多样,内容广泛,风格也各不相同,描写的人物形形色色。《品质》(1911年)是其中比较优秀的一篇。作者摆脱了向来充斥英国社会那种崇尚贵族绅士的`阶级偏见,热情地歌颂了地位卑微的制鞋匠的高贵品质;对在工商业日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英国社会里小手工业者的悲惨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小说故事平淡,语言朴素,通篇无惊人乏笔,然而就在平淡和朴素之中,蕴藏着强烈的感情,富有感染力。作者着重刻划格斯拉兄弟如何把所有的感情倾注在工作上,因而结局只简单几笔,就足以激动人心。格斯拉饿死前精工细作了最优质的靴子一节,表现了劳动者对自己技艺的深厚感情,尤为感人。

三、学生初读作品,理清情节结构

讨论明确:小说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就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通过“我”和鞋匠格斯拉的交往,介绍格斯拉的基本情况。

第二部分从“有一次(也只有这一次)”到文末,写格斯拉在困境中仍然坚持做质量最好的靴子。

四、人物讨论:

1.作者是怎样来写出格斯拉兄弟手艺的高超的和人品的高尚的?

讨论明确:

⑴小说开始,在“我”很小的时候,就领略了格斯拉的手艺。

作者细致地描绘橱窗陈列的样品,称赞格斯拉高超的制鞋手艺。“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叫人看了舍不得离开”、“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我总觉得,做靴子,特别是做像他所做的靴子,简直是神妙的手艺”……作者不吝笔墨,用最美好的话语来赞美格斯拉的手艺。

⑵先赞美靴子的制作手艺,后介绍制靴人。在看过靴子的样品之后,人们一定想知道格斯拉其人。作者在介绍格斯拉兄弟的相貌时有一些评点:“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僵硬和迟钝”、“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由于勤苦在各方面都显得更瘦弱、更苍白”。人物性格已经部分地表现在这样的描述中,读者可以看出,这是个严肃认真、不擅交际的人。在这一部分中已经点出了矛盾:因为质量好(“他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所以靴子经穿,人们也就不常到他的店堂里去。

⑶从介绍“我”和格斯拉的具体交往中,写出格斯拉的信誉好,靴子的质量高。从他接待顾客的方式来看,显然他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制作靴子上。他对自己的手艺有一种自信,对自己制作的靴子也有把握(“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

⑷面对大公司粗制滥造的时髦靴子,“他的语调里没有愤怒,也没有悲哀,连鄙视的情绪也没有”,其实,格斯拉有自己的愤怒,对那种不顾靴子质量利用广告销售的粗劣制品表示了鄙视。“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这是格斯拉发出的最有力度的批判。在大工业公司的垄断下,小手工业作坊的经营越来越困难。格斯拉的愤怒,不完全是因为大公司的垄断使他的生计出现困难,更重要的是他认为大公司不顾信誉,生产不合格的靴子坑害消费者。

对格斯拉来说,他如果“顺应潮流”,就得利用广告,就得粗制滥造,就得赶时髦,让人们不断地换靴子,不断地跑到他的店铺里来购买,以增加业务。但是格斯拉作为一个底层劳动者的良好品质在这里展现出来,他坚持一贯的做人准则,一直到生命的最后。

在大公司的挤压下,两年的时间,格斯拉的生意继续下滑,不得不盘出一间店面,而哥哥因此想不开,死了。又过了一年,“我”回到伦敦,仅仅不过一年的时间,生活艰难的格斯拉一下子老了许多(“我离去时,他是个六十岁的人,我回来时,他仿佛已经七十五岁了”)。

2.作者为什么对最后一次定货,写得很详细?

讨论明确:为人物的死作铺垫。

在一番对话后,格斯拉一如既往地为“我”量尺码;“我”在收到货后,又对靴子作了一番评价(“不论在式样或尺寸上,在加工或皮革质量上,这些靴子都是他给我做过的最好的靴子”),这些铺垫之下,人物的命运就显得不可思议:格斯拉竟然饿死了。

隔壁店面的“年轻人”以知情人的身份说出的一段话道出了人物不幸命运的根源:他亲手制作靴子,不让别人碰;他精心制作,不惜时间;他用最好的皮革;他废寝忘食;他从不预收工钱,“经常断炊”……

3.人物形象小结:

格拉斯虽然穷困,但是恪守职业尊严。作为一个穷苦的鞋匠,格斯拉一生中只做一件事——制作靴子,他把这件事做到尽善尽美,死而无憾。社会风气的变化也是导致格斯拉生意下滑的原因(“人们好像不要结实靴子”),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风气?除了小说结束部分借“年轻人”的口说出了一部分原因,其他原因也不难揣测:在对待靴子问题上,他比顾客还要认真;他只注意靴子的品质,不追求时尚;他认为他是最懂得靴子的,可是顾客要的是时髦;他认为靴子的品质第一是经久耐穿,但是顾客也许喜新厌旧……矛盾的焦点,也许就在于他太重视靴子的品质。

五、深刻的小说主题。

小说以工业垄断对手工业作坊的冲击为背景,客观地描写手工业者的生存危机,赞扬鞋匠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肯偷工减料的高尚品质,表现出对底层劳动者的尊重,同时借这个形象,揭露了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的商业诚信危机。

六、小说的人物描写特点

1.小说塑造鞋匠格斯拉的形象,通篇用白描的方法,朴实无华。

小说对人物肖像描写的两个特点:

(1)把外表的形似与内含的神似结合在一起;

(2)把描写的落脚点归结于人物精神境界的提示上。

对店铺的描写和格斯拉的对话,倾注了真挚的情感。在一次次的交往中,“我”对格斯拉充满了理解和同情,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不断地称赞他的手艺的同时,引导读者注意他的命运;而最好的手艺,最悲惨的命运形成的反差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力。

七、问题讨论:

有人认为,制鞋匠格斯拉没有必要守着最好的手艺而饿死,应当“因时而化”,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点拨:当大工业生产冲击了传统手工业生产,鞋匠格斯拉面临生存危机之际,他仍坚守着做人的准则,制作最好的皮靴(“把靴子的本质都缝到靴子里去了”),他制作靴子,也爱他的劳动(“我们热爱靴子”),宁可饿死也不肯粗制滥造,表现了高尚的劳动道德。大工业生产提高了效率,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也降低了产品的质量。格斯拉诚实,忠实于自己的职业,如果要求他为了生存“因时而化”,放弃自己的行为准则,这个人物也就没有什么价值了。

第3篇:语文教案:《品质》

【教学目标】

1、了解高尔斯华绥及其创作。

2、分析鞋匠格斯拉的人物形象,认识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类社会的优秀品质。

3、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1 、学习小说中如何通过细节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

2 、学会联系作家及时代背景正确解读文学作品的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

更深层地理解格斯拉先生的“品质”,构建现代社会生存下的正确价值观,塑造自我的完善人格。

【目标重点、难点】

1、分析格斯拉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他身上闪现的优秀品质。

2、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3、鉴赏小说的细节描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1、课前预习:

(1)作家及时代背景

约翰?高尔斯华绥,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于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在牛津大学学过法律。他的文学生涯开始得较晚,三十岁发表处女作,1906年长篇小说《有产者》问世,奠定了他成为英国第一流作家的地位。以后二十多年中写了大量作品,几乎每年出版一部小说和一个剧本。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高尔斯华绥最重要的作品是两组三部曲:《福尔赛世家》(《有产者》《进退维谷》《出让》)和《现代喜剧》(《白猿》、《银匙》、《天鹅曲》)。

《品质》写于1911年。作者描写的当时英国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追求享乐时髦,世俗的眼光衡量一切的标准就是金钱和利益。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大鱼吃小鱼”的情况愈演愈烈。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一些公司采用一些不符实际的广告招揽顾客,而为了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商品的真正质量却在下降。一部分人于是对被挤压到社会边缘的传统的手工业无限怀恋,因为这些小本经营都实实在在、童叟无欺、质朴而踏实。

(2)自读课文完成作业本1—7题

(3)正音识字

沁(qìn)人心脾 靴(xuē)子 一爿(pán) 鬈(quán)曲 赊(shē)账

趿(tā)拖鞋 蹙(cù)眉 时髦(máo) 褶(zhě)皱 脚趾(zhǐ)

诧(chà)异 断炊(chuī)

词语积累

簇新:极新、全新。 羞怯:羞涩胆怯。

鬈曲:弯曲的。 赊账:把买卖的货款在账上延期收付。

迟钝:(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敏。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垄断:指把持和独占。

潜在:存在于事物内部不容易发现或发觉的。时髦:形容人的装饰衣着或其他事物入时。

褶皱:皱纹。 抚爱:照料、爱护。

喃喃:象声词,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迟缓:不迅速、缓慢。

慈悲:慈善怜悯(原来是佛教用语)。成语积累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不可思议:原来的意思是说道理涤妙,无法理解。现在多作无法想像讲。

2、课堂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之前我们学习了《<指南录>后序》和《五人墓碑记》,我们明白:人类社会之所以始终存在希望,是因为每当黑暗笼罩时,总有思想的先驱掏出燃烧的心举过头顶,拆下肋骨当火把,照亮前行的路,如文天祥;总有行为的先导挺身而出无怨无悔,如“五人”;也总有无数平凡的人,以诚实的品格守护着社会的良知,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底层的光芒”,《品质》和《老王》都是体现这些平凡人的光辉的,他们的精神和伟人一样,在人们的心中永远发光。

二. 整体感知

一般的小说不外乎就是描写典型环境,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借此来反映一定的思想主题。这篇小说也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关于鞋匠格斯拉的故事。

1.请问:在鞋匠格斯拉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请用两三句话来概述一下。

……

(提示:这是一个鞋匠,大家认为他的手艺怎么样?这么好的手艺,他的生意应该很好吧?)

……

明确:格斯拉是个十分出色的鞋匠,他能做非常好的靴子,但是他的生意却越来越清淡,可怜的老头儿后来就饿死了。

作者在叙述故事时采用了明暗两条线索,一条的明线:我与格斯拉的故事;一条是暗线:格斯拉的故事。

2.按照道理,格斯拉有那么好的做鞋手艺,他应该有很好的生意,可事实上他却饿死了,说明格斯拉一定生活在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中。下面青同学们找出能反映格斯拉生活环境的句子或内容,简要评述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

(1)26段:他们把一切垄断去了 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 我很快就要失业了,生意一年年地清淡下去了

——资本垄断的社会

(2)28段:他的店铺外面的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另一个人的名字了——也是个靴匠的名字 在里面,现在已经缩成一个小间

——同行的激烈竞争

(3)64段:没有一个人能做出比他更好的靴子!但是也得看看同业竞争呀!他从不登广告!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好啊,这就是他的下场

——商业诚信的危机,小手工业者的悲哀

教师归纳:这是一个工业垄断加剧,同行竞争激烈,许多人采用不正当的手段,偷工减料,不守诚信的社会。

三.这篇小说写得最好的是刻画了靴匠格斯拉的形象,接下来我们重点来分析格斯拉的形象以及作者刻画的方法。

1.请找出能体现格斯拉性格特点的句子或内容,并谈谈你的认识。

……

重点点评以下五点:

(1)关于格斯拉“皮革”一般的外貌描写。(5段)

这段外貌描写运用了比喻的方法,用“皮革”喻示其老实、执著的性格,这样的描写把格斯拉的形象和他的职业巧妙地融合了起来;“死板板”“僵硬”这些词语看似贬义,其实是赞扬,赞扬老格斯拉对品质的执著追求。

(2)与“我”关于一双有响声的靴子的对话描写。(13—21段)

很好地表现了格斯拉对自己手艺的自信,对顾客诚实、认真负责的态度。如“好像在盼望我撤回或重新考虑我的话”“不该”“是不是”“蹙蹙眉头”“严重的事”等等

(3)格斯拉对大公司不顾质量滥做广告的斥责。(25、26段)

既反映了资本主义垄断时期的时代背景,他的愤怒和斥骂也体现出他不愿粗制滥造、坑害消费者的职业道德。

(4)我去做鞋子时它的表情和动作描写。(8-11段)

表现了格斯拉 对制靴投入了全部的热情和心血,认真细致和珍惜。如 “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对他卖出的靴子,他总是以“又批评又爱抚的眼光注视着,好像在回想他创造这双靴子时所付出的热情,好像在责备我竟这样穿坏了他的杰作”,他对皮革的关注,对靴子的热情远远超过他对顾客的关心。“他把我的脚放在一张纸上,用铅笔在外沿上搔上两三次,跟着用他敏感的手指来回地摸我的脚趾,想摸出我要求的要点。

(5)年轻人与“我”关于格斯拉饿死的一段侧面描写。(60—67段)

侧面写出格斯拉热爱靴子,把做靴子看的高与自己生命的敬业精神。

这段文字与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的结尾有点相似:《最后的常春藤叶》。这样的侧面描写能加深我们对人物的理解。

……

2.试用一句话归纳格斯拉的形象。

……

这是一位诚实敬业、热爱自己的手艺,宁可饿死也不愿降低靴子质量,在纷繁的世界里依然坚守自己的理想的底层劳动者的形象。

四.研究探索。

1.格斯拉有着最好的手艺,却遭受最悲惨的命运。请同学们从文中探索一下造成人物悲惨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

(1)格斯拉虽然贫穷,但宁可饿死也恪守职业道德的个性是他不幸的根源。

他亲手制作靴子,不让别人碰;他精心制作,不惜时间;他用做好的皮革;他废寝忘食;他不预收工资……

假如他换一种方式生活,他可能活得很好。

(2)资本垄断,机器作坊,社会风化变坏的社会背景也是他不幸的原因。

机器生产,工业垄断,挤压了小作坊的生存空间,人民追求时尚,把质量放在次要地位。他的悲剧命运也成为必然。

教师归纳:格斯拉的悲剧真是由自身和社会两个原因造成的。

2.其实这样的结局,细心的读者还可以从前文的铺垫中看出来。请找找看:

……

(1)第10段:我订做一双靴子要半个月

(2)第28段,他的店铺外边两个橱窗的一个漆上了另一个人的名字了

(3)第40段,他变得更加苍老、消瘦

(4)第43段,仅一年时间,60岁的格斯拉仿佛已经75岁了

(5)第48段,很快做好,生意清淡

(6)第53段,最后一次收到学习时候,意外收到了账单

所以第54段,当他的店铺没有他的姓氏,他的靴子也下架时,我们就有理由猜想到格斯拉不在人世了!

五.小结:

人类社会之所以始终存在希望,就是因为有像格斯拉一样恪守职业道德的人在,他们以正直、诚实的品格守护社会的良知和公正。小说以“品格”为题,目的正是以此来呼唤良知,呼唤公正。

第4篇:语文教案:《品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文本

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很多普通人,他们没有耀眼的光环,也没有非凡的成绩,却有着高尚的尊严与追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品质》,看看高尔斯华绥笔下的这个普通人有着怎样的尊严和追求。

二、小说鉴赏步骤

有些同学曾经和我说:“老师,你经常说让我们多读书,可是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拿到手,我都不知道该看些什么,怎么看。”今天,我们就通过《品质》这篇短篇小说来初步学学小说读些什么,可以怎么阅读。

俗话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思想内容的高度概括,也是文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解读一篇小说时也必须首先重视对文题的理解,这样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从而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快速高效的阅读效果。所以,今天我们阅读的第一个步骤就是

步骤一、文题猜想,初步感知

1、看到这个文题,你会有些什么猜想?请学生谈谈)

2、接下来,请我们的同学就刚才的猜想结合我们课前的预习来谈谈你对这篇文章的初步感知吧,比如说谈谈你在初步阅读中对人物品质的认识,对文章主要内容的了解,对文章写法的把握,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步骤二、抓住描写,品读人物

1、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人物描写的几种方法(语言、肖像……)请同学们速读小说,从中找出对格斯拉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文句并就其中自己最喜欢的文句加以品读赏析。

5段::用皮革比喻老实、执著的性格,巧妙地把人物的外貌和职业、性格糅合在一起。刻画出人物的朴实严肃、迷恋理想、不擅交际。(外貌描写)

8、10段:从他接待顾客的方式来看,他对顾客没有太多言语,但对他的皮革和靴子却异常热情,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制作靴子之上了,刻画出人物的忘我敬业、聚精会神。(动作、语言、神态描写)

11段: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为的是把靴子制好,突出他的工作极为认真细致负责(动作描写)

14-21段刻画出他的讲究诚信、执著追求(语言描写)

23-25段::“不体面、可耻”突出他对劣等产品的愤恨,鄙视劣质、坚守品质(语言描写)

2、刚才我们都是通过对格拉斯的直接描写的句子来认识格拉斯,但除了直接描写之外,文章还通过鞋子的描写(第2节)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只有亲眼见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第7节)他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作者不吝笔墨,用最美好的语言来赞美格斯拉的靴子,突出了格斯拉手艺高超);幻灯4人们对格拉斯的态度(6-8段)写人们对格斯拉的尊重,突出格斯拉的手艺高超。年轻人对格斯拉的评价年轻人的口述:亲手制作靴子,不让别人插手;精心制作,不惜时间;用最好的皮革;废寝忘食;从不预收工钱,经常断炊。(突出格斯拉虽然穷困但恪守职业尊严。)来间接描写来刻画格斯拉,你能找出并说说吗?

3、人物形象小结:

通过前面一些描写文句的品读,我们对格斯拉这个人物有了一个全面的较为深入的认识,这是一个技艺精湛,热爱自己的手艺,宁可饿死也不愿降低靴子的质量,在纷繁的世界里依然坚守自己的理想的底层劳动者的人物。简单的来说,就是执着、敬业。

步骤三、走近作者,体味作者对这个人物所持的情感。

1、(英国小说家、剧作家。193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品多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社会为背景,剖析道德问题和社会问题,虽然出身于一个富裕家庭,但由于受其保姆的影响,关注同情社会底层劳动人民,写了不少不幸的小人物,并寄予深厚的同情和关爱。)

2、请同学们品读分析幻灯片中饱含作者感情的`语句,谈谈作者对这个小人物的情感。

(a、因为从那时起一直到现在,我总觉得,做靴子,特别是做像他所做的靴子,简直是神妙的手艺。(敬佩赞叹)【第2节】

b、我看看他满是褶皱的面孔,看到了我以前未曾注意到的东西:惨痛的东西和惨痛的奋斗——他的红胡子好像突然添上好多花白须毛了。(心痛)【26段】

c、过了好几个月后,我又到他的店铺里去;我记得,我去看他的时候,心里有这样的感觉:“呵,怎么啦,我撇不开这个老人——所以我就去了!也许会看见他的哥哥呢!”(时刻挂念)【第34节】

d、过了一年多,我才又回到伦敦。我所去的第一个店铺就是我的老朋友的店铺。(尊敬关爱)【第43节】)

步骤四、关注背景,探究内涵

讨论:照例说,这样一个品质高尚、技艺精湛的鞋匠不但应该受到人们的尊敬,而且应该享有生活中最美好的内容的权利。然而,他得到的是什么?是饥饿,是死亡。请思考,你有没有办法改变他的命运?能不能改变他的命运?为什么?

背景:文章写于1911年,当时的英国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追求享乐时髦,世俗的眼光衡量一切的标准就是金钱和利益。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一些公司采用了一些不符实际的广告招揽顾客。为了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商品的真正质量却在下降。)

(同学讨论)

师语:他会这样做吗?(不会)

这样做就改变了自己。格斯拉就不是格斯拉了。穷苦的鞋匠这一生只认准一件事情——制作靴子,制作质量最好、最合脚的靴子。他尽其所能,努力把这件事做到了尽善尽美,即使是死亦会无憾。虽穷,但却恪守着他的职业道德和尊严——执著。

这在当时的社会中究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还是一个必然的悲剧?

明确:这是一个必然的悲剧,因为格斯拉先生恪守的原则恰恰是被这个追求利益讲究表面浮华的虚荣的虚伪的社会所遗落的东西,格斯拉先生明知自己要失业了,也不愿意偷工减料,反而将靴子越做越结实经穿,格斯拉先生不懂变通,不懂经营,不打广告,他的一切做法都与这个社会显得那么格格不入,他的死是必然的悲剧。

主题:小说以工业垄断对手工业作坊的冲击为背景,通过对一个拥有最好的手艺却遭遇最悲惨的命运的一个底层人物的塑造,赞扬了鞋匠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肯偷工减料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对底层劳动者的尊重,同时借这个形象,揭露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的诚信危机。

三、小结

1、结语:人类社会之所以始终存在细微,是因为总有无数平凡的人以自身高尚的品格守护着社会的良知。只要人格高尚,平凡的人也和伟大的人一样,他们的精神如同日月星辰,在历史的苍穹永远放光。

2、请同学们小结小说鉴赏的步骤。

四、作业布置

运用本课时所学的小说鉴赏法阅读一篇短篇小说。

第5篇:语文教案:《品质》

一、设计思想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作为必修课中的小说的教学内容应该定位在“了解”和“鉴赏”上。那么,在指导学生“鉴赏”小说文本时,教师要设法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更要建立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链接,在考虑“教给学生什么”的同时,还要顾及学生“想学什么”。

一般而言,小说文体特点主要有两个:环境和人物。小说的表现力极强,三言两语,便能写活一个人物,短短几百字,便能折射一个时代。因此,小说作品的文本细读首先应关注到小说的人物形象和环境两大因素。而细节是文学作品完整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生和环境景物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文章少了细节,就会失去血肉和神采。

因此,本教学设计侧重从细节描写着手,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走进小说自身所呈现的形象世界,开展文本细读,领略小说所展示的特有的艺术魅力,上出小说教学的特质来,上出语文课的语文味来。

二、教材分析

本文属于苏教版教材必修三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中的《底层的光芒》板块,故事情节简单易懂,但它表现的人物品质却非常感人,作者亦对格斯拉倾注了极大的悲悯与敬重情怀,在教学中要注重探讨底层人民身上映射出的不一般的光辉形象,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底层人物的关爱与同情。同时,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方法的学习也是一个必需的环节。

三、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应的小说文本解读能力,能相对自主地分析文本,体会情感。小说主题不难把握,在检查预习作业时,大部分学生对小说中格斯拉兄弟的做法表达了同情,呼吁诚实守信,甚至,还有学生反思当下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商业不正当竞争和欺诈等社会现象。

当然,把握了主题,不表明就读懂了小说。鉴于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基础,本教学需要紧扣“品质”,更多地从怎样阅读的角度来教学生阅读的方式、方法、态度,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读出的东西是一种矛盾的、复杂的、既有肯定的,又有某种失落的东西,达到接近或符合这篇小说的原味。

四、教学目标

(一)学习小说用细节描写展现人物形象的能力;

(二)分析靴子的不同命运,体会靴子高品质后的格斯拉兄弟的伟大人格;

(三)分析“我”一次又一次买格斯拉靴子这一问题,展现品质的第三层含义;

(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关注身边“格斯拉”式的底层人物。

五、重点难点

(一)文章通过细节描写体现格斯拉兄弟的伟大人格;

(二)使学生从心底生发一种对底层人的同情与敬重。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小组讨论法、朗诵法

七、课前准备

(一)学生:预习《品质》,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将有疑问的地方做标注

(二)教师:认真备课,做好相应ppt。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说有(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那么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生:格斯拉)

2.请同学们复述一下本篇文章的故事情节。

(学生复述:格斯拉是个十分出色的鞋匠,他能做顶好的靴子,但是他的生意却越来越清淡,可怜的老头儿后来就饿死了。)

同学们刚才的复述说格斯拉做得一双好靴子,最后却饿死了。这又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从靴子入手,仔细解读格斯拉兄弟的性格与命运。

(二)初见橱窗中的'靴子

1.既然同学说他能做顶好的靴子,“好”体现在哪里?让我们先一起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一下在这一段格斯拉的靴子有什么特点,从中可以看出格斯拉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齐读第2段。

第二段重点句子:

(1)橱窗里陈列这几双靴子。(怎样的靴子?)

(2)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特别是做像他所做的靴子,简直是神妙的手艺。

明确——靴子特点:美观。“美观”体现——“非言语所能虚荣”“舍不得离开”“簇新的,看来好像已经穿过一百年了。”

师:从这里看,可以看出格斯拉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说明格斯拉的手艺好,对靴子的要求很高。

2.这么美观的靴子,格斯拉是在怎样的工作状态下做出来的?

生:非常的投入。

师:文中可有相关的句子表明他的专注和投入?

生:第11段。他一边说“再见”,一边注视着手里的皮革。他叫我脱下靴子,把靴子老拿在手里,以立刻变得又批评又爱抚的眼光注视着靴子,好像在回想他创造靴子时所付出的热情,好像在责备我竟然这样穿坏了他的杰作。

师:大家觉得这两句话里面有哪几个词语最能体现?

生:“热情”“批评”说明他很看重自己的靴子,投入了全部的精力。

生:“爱抚”表明格斯拉把靴子看成自己的孩子,非常的爱惜。

其实除了刚才同学们说的词语,这里还有一个词语“创造”,为什么不用“制造”呢?

生:“创造”表明格斯拉在做靴子的时候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师:除了11段,还有别的自然段落写到他的工作状态吗?

生:第8段,“他终于站在来客的面前,上身没有穿外衣,背有点弯,腰间围着皮围裙,袖子往上卷起,眼睛眨动着-----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说明他沉侵在自己的靴子梦里面,专注。

生:第10段,“他眼睛盯着皮革对我说:‘多么美的一张皮啊。’”表明格斯拉对他的皮革靴子非常的陶醉。

生:第64段;“他接了一份定货后,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他老坐在那里,只管做呀做呀……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他从早到晚坐在那里做靴子,一直做到最后的时刻……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经常断炊。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从这里看出格斯拉对待工作非常敬业。

师:从同学们刚才找到的这么细节描写中可以总结出来,格斯拉具有怎样的工作状态呢?

生:追求高品质,敬业,对工作很迷恋,投入。

3.格斯拉有如此精湛的手艺,那么顾客们有怎样的反应?

生:顾客到他的店铺来,不会像走到一般店铺那样,而是心平气和地像走进教堂那样。

师:走进教堂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生:很虔诚和神圣。

师:说明顾客非常肯定格斯拉的手艺。从这一侧面也反映出格斯拉的手艺好,靴子受欢迎。

(三)靴子的“挤缩”

按照我们刚才的推理,格斯拉的靴子应该非常受欢迎,生意应该越做越好,但事实上靴子遭受了怎样的命运?齐读第28段。读的时候想一想,靴子经历了什么变化?

生齐读第28段。

第28段重点句子:那几双常见的旧靴子已经失去了孤高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了。

1.是什么原因直接导致这结局发生的?请大家根据原文回答。

生:第26段“‘他们把一切垄断去了,’他说,‘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事到如今——我很快就要失业了。生意一年年地清淡下去——过后你会明白的。’”

师:我们不难发现,是大公司的垄断抢了格斯拉的生意,那么大家想一想,到底是什么在控制着格斯拉的命运呢?

生:当时的社会、时代。

2.面对同行的竞争与压制,格斯拉做出了什么样的反应?请大家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分析。

生:“他的语调里没有愤怒,也没有悲哀,连鄙夷的情绪也没有,不过那里面却隐藏着可以冰冻血液的潜在因素。”格斯拉只想做好自已的靴子。

师:“隐藏着可以冰冻血液的潜在因素”是为什么?

生;“冰冻的血液”表明他在内心深处谴责大公司不注重品质而只看重靴子的时髦外表,他对这种行为感到不屑。

生:他说的挖苦的话语也是在讽刺大公司只是追求利益而不重靴子的品质。

3.除了言语上的抱怨与不屑,格斯拉在行动上又是怎样应对这样的局面的呢?

生:他继续坚持做自己的靴子。第27段:这些靴子比以前的格外经穿,差不多穿了两年,我也没想起要到他那里去一趟。(说明质量只会比以前的做的靴子更好)

4.所以说格斯拉其实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与这个时代抗争。那么他抗争的方式就是——品质。

此时此刻格斯拉的生活状况已经是非常困窘了。但他依然坚持着自己的靴子梦,执着,坚持。

(四)靴子的“照样陈列”

三双靴子第三次从文中出现时,为什么用了“照样”两字?格斯拉的靴子为什么还放在橱窗里?

生:肯定了格斯拉做的靴子的品质,竟连对手都对他百般的肯定;虽物是人非,但靴子的品质永存。

(五)课外延伸

到这里,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作者为何以《品质》为题了:靴子的品质,靴匠的品质。对于文学作品而言,就是要常读常新。那么同学们,请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文题中的“品质”是否还有第三种含义呢?

(提示:作为老主顾的“我”,为什么一次又一次买那么多格斯拉的靴子呢?大家可要知道一双靴子都能穿两年左右,因为格斯拉做的靴子是顶好的。)

生:这是我对格斯拉做的鞋子品质的肯定。

师:除了对靴子品质的肯定,还有没有别的用意?

生:我对格斯拉的遭遇的同情以及怜悯。如果我再不去买几双靴子,也许格斯拉很快就要饿死了。虽然他最终也是因为生活窘迫而去世,但毕竟“我”能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他。

师:是啊!如果我们的社会多一些像“我”这样的人,也许社会能变得更加和谐。看来文章的题目“品质”,可不光指靴子和格斯拉的品质!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的社会在不断发展,但我想在我们身边肯定也有像格斯拉一样的底层人,请记住今天的这一堂课,让我们以同情、怜悯的心去看待格斯拉式的底层人,敬重他们。

九、板书设计

品质

陈列→挤缩→照样陈列

投入、专注坚持奋斗,品质的抗争

太美观失去了孤高过户

十、作业设计

(一)设想如何让格斯拉既保持他的品质,又能很好的生存(使学生对格斯拉所处的社会有更深的认识)。

(二)选择一个底层人物,写一段能体现他品质的文字(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