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5-11 11:03:31

第1篇: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根据课文内容理解生词。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了解燕子、青蛙、蜜蜂等小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

教学准备:图片、课件、词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猜谜语:雪花

冬天到了天气变得怎么样?(寒冷)人们是怎样过冬的呢?(穿棉衣,戴棉帽,外出活动少,躲在房间里……(出示课件1)小动物们也有自己过冬的方式,你们想知道小动物们是怎样过冬的吗?

二、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9课(出示课件2)《小动物过冬》,出示课件3:读生词 请小老师上前领读。

《小动物过冬》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中讲了哪几种小动物过冬,(学生边回答,老师边贴图片:小燕子、小蜜蜂、青蛙)

三、 精读训练

学习第二自然段

1、 出示课件4:一天,它们三个好朋友又聚到一起了,看,它们在干什么?

生: 商量过冬的事

师: 为什么要“聚到一起商量过冬的事”?(理解:聚到 商量)

生: 天气渐渐凉了 (理解:渐渐)

它们是好朋友,互相关心

2、 齐读第二自然段。

学习三——七自然段

1、 三种小动物都有各自不同的过冬方式,你觉得哪一种小动物过冬的方式最有意思呢?生答

2、 下面我们分小组学习:每一小组任选一种小动物,看看哪个自然段介绍了它是怎样过冬的,你们这个小组就学习哪个自然段。出示课件8:学习提示

2、 小组学习

3、 集体交流小组学习情况

学习小燕子:

① 小燕子是怎样过冬的?出示词卡:迁徙。

② 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理解:春暖花开

③ 既然你这么喜欢小燕子,你还知道有关小燕子的其他知识吗? 出示课件4

④ 指名有感情朗读。

学习小青蛙:

① 小青蛙又是怎样过冬的呢?出示词卡:冬眠。

② “这里”指哪里? “来年春天”指什么时候?

③ 谁能向大家说说你所了解的青蛙。出示课件4

④ 喜欢小青蛙的同学起立,有感情读第5自然段。

学习小蜜蜂:

① 小蜜蜂也是飞到南方去吗?出示词卡:备粮。

② 理解:蜂巢 看图 课件4

③ 人们为什么常说“勤劳的小蜜蜂”?(学生介绍小蜜蜂)

④ “勤劳的小蜜蜂”们,一起来读读第7自然段。

师:老师不明白了,冬天到了,大家就各自去过冬,为什么还要“商量”?

(好朋友 互相关心 小燕子的问话)

第二年春天他们还会见面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第8自然段 理解:约定)

四、 练习:出示课件9、10

五、 分组 分角色朗读全文 。

六、 扩展:出示课件11

七、 指导写字:你们觉得哪个生字最难写?老师范写 学生描红 (注意姿势)

第2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2.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3.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学重点:

1、通过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理解诗歌主题思想。

2、理清诗歌结构特色,赏析诗中精妙的修辞。

教学难点:

1、用意象方法,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感悟,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语言美,领悟修辞下蕴含的丰富内涵。

教学方法:

说——悟——练,三步一体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以“说”导入:以学生个性化的“说”引入新课。

1、课前让学生针对《星星变奏曲》自主找一个话题,搜集相关资料并加以整合。

2、学生上讲台“说”:① 简介朦胧诗(特点、产生背景)②什么是变奏曲?③谈谈星星的天文知识。 ④朗读一首与星星有关的诗歌。

3、揭题:同学们,读好的文字是一种享受,读美的诗歌更是一种熏陶。诗歌与诗人之间有着最密切的关系,因为诗能传情。诗人江河作为朦胧诗派代表诗人,在那特殊的年代——大革命时期。对现实进行了反思,倾诉着自己质朴的愿望。现在,让我们细细品味这首《星星变奏曲》。(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课堂上的“说”不能漫无边际,一定要有的放矢,如诗歌《星星变奏曲》,朦胧诗概念,变奏曲的认识对理解诗歌背景,理清诗歌构思特点是有必要意义的,所以要让学生课前弄明白;同时,星星知识的补充,有关星星的其它诗篇的的阅读对课堂解决重点意象和主题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联系讲课内容之余,提高学生“说”的自主性和“说”的表达能力,由此也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本文自主阅读的状态。

二、 读中悟学

(一)、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理清结构:

第一节

(前4行):

(后12行):

第二节

(前4行):

(5至12行):

(后4行):

(二)、领悟角度:析主题,赏语言

【析主题】:老师设计两个层递式的问题,领悟诗中星星的象征意义。

1、体会诗句中的意象——老师对意象进行解释阐述

(1)诗中出现的下列意象,哪些象征光明美好的世界?哪些象征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

星星、诗、蜜蜂、柔软的晚上、湖、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冻僵的夜晚、寒冷、僵硬的土地、冰雪、飘动的旗子、瘦小的星、火

此题难度层面较小,主在让学生先在判断上对认识意象的特征。

(2)指出下列星星的指代意义: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象星星落满天空: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学生联系具体语句发表见解,教师适当点拨)

明确:“星星”这个意象在诗中出现次数最多,但每一次都不是单独依存的,目的是让学生结合上下文意思了解其具体所指,能更深刻地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及作用。

领悟

感悟 我读 ,这句话象征

表达诗人 情感。

设计意图:领悟部分的设计是让学生明确解读意象之象征意义的方法:“星星”指代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象征光明。

感悟部分让学生懂得通过诗歌意象作用来感知诗人情感,从而达到了解主题的地步。如:我读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这句活象征着一个安宁平静的世界,表达诗人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次环节主要以课堂合作的形式,通过“星星”这个意象特点来领悟象征意义,最后用意象方法,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感悟,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赏语言】:

1、找出诗歌结构、形式的特点

这个问题比较简单,主要然让学生比较上下两节诗的形式,绝大多数同学能找出来。

如果…… 如果……

谁不愿意…… 谁愿意……

温情、浪漫 ———— 寒冷、残酷

对比

2、结合构思的特点,说说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此题难度系数稍微增加,主要让学生结合“音乐变奏曲”的特点来认识诗歌结构相称,意境变化的特点,回应题目为什么叫《星星变奏曲》。

设计意图:这一问题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能从诗中找出“如果……谁不愿意……”与“如果……谁愿意……”这两个句式,欣赏诗歌诗节对称,意境对比的手法。课后再学会仿写。

修辞特点:

选出两则例题,进行分析阐述,让学生从中领悟修辞的分析手法。

(1)“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星星为什么会颤抖?

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心灵的寒冷孤寂,表达诗人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而平静的夜间,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接着,让学生从中领悟解答修辞的分析层次。

领悟 比喻、反复、类比、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描绘了生动的`意象,能营造优美的意境,美化文章的语言,也传递了作者的情感。

设计意图:这个部分的设计主要是在典型例题的示范下,让学生能准确地判断修辞,并对修辞作用能够从象征意义——反映的情感作逐层分析。能够让学生的思维由课内走出课外,从而学到语文的学问而不仅仅是《星星变奏曲》的知识。最后,在方法掌握的基础上进行实战演练。

三、课堂演练

(1)“柔软得像一片湖”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体会加点字词的表达作用

一年又一年/总写苦难的诗

这一过程,老师选派2名学生上黑板做题,其余学生座位上完成。完成后,我让下面的同学仔细审视黑板答案,并不急于判断其对与错,而是从答案中获取启发,完善自己的答案,进而对黑板上的答案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在悟的基础上有实战的演练。动脑还要有适当的动手,才能真正将知识落到实处,才能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足,得到实时的反馈。演练过程中,如何理解如何运用都带着学生个性化的感知,不应以教师的思维习惯代替学生的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所以,在练习完成的时候,老师并不急于为学生定夺对与错,而是让学生去审视黑板上的答案,从中得出启发与借鉴,进而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与做题方法。

四、小结(板书)

1、意象:“星星”象征光明。

2、语言:变奏曲式的构思;精妙的修辞。

作业:

【同步阅读】

一、课内精彩语段阅读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

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写苦难的诗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

涌出金黄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

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1、这节诗中描绘了哪些意象?说说这些意象的特点,并想想从这些意象中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

2、“寂寞地燃烧”意味着什么?

3、诗的最后四行,用“谁不喜欢……”的句式,着重表现什么?

4、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既是对课堂知识的一个巩固,也是对课堂知识的一种补充。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要注意拓宽学习资源,使课内外有机的融合,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总结】

我准备的是初中三年级语文星星变奏曲。以作者简介,朦胧诗简介作为导入,让学生能够在学习此诗前了解相关内容,包括文章背景,情感基调,朦胧诗的主要艺术风格等,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在导入过程的5分钟内,其实很难,学生们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以至于老师一直在灌输这些基本知识,学生们只是单纯的接受,课堂气氛不积极活跃。如果作为改正的话,可以让同学们在上课前自己查阅相关作者资料,提前预习诗的内容,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

接下来的上课内容是从六个问题的讨论进行的,一个是圈画诗中的意境,四个问题是围绕两节诗的相关问题来讨论,最后一个问题是思考回答两节诗的关系。问题是从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和诗的内容联系很紧密。本来很自信的,可是在上课的时候困难重重,同学们在找答案的时候会有很多疑惑和困难,最后讲完了,很多同学也被绕进来了,表示没有听懂。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没有充分预习,对诗的内容把握不好;第二,没有积极参与课堂,所以跟不上课堂节奏;第三,我在上课的过程中,速度稍快,讲的内容不仅凑。所以如果改进应该在这里方面多下功夫。

上课内容是诗,本来就有一定难度,上的过程中真的就是有点艰难。所以,教学技能、技巧还需要多加练习和学习。

第3篇: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会写本课2个生字,正确读写“挪移、蒸融、游丝”等词语。

2、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确乎、涔涔、潸潸、徘徊、游丝”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对时光匆匆逝去焦急、无奈、惋惜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4、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体会表达效果。学习作者是怎样借助想象把时间形象化、排比和连续的问来表现内心的焦急,表现时光匆匆、一去不返,体会借助想象把时间形象化、十一问、排比在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无奈、惋惜之情,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1、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2、通过预习,解释课题。

3、通过预习,简单介绍作者朱自清。

4、师介绍课文的体裁——散文。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对课题及作者进行初步的了解,为学习课文做铺垫。】

二、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时读书情况,随时正音,鼓励学生认真倾听,对易错的字音进行强化。

2、自由读课文,读熟、读通。

【设计意图:在预习的基础上读书既检查了课文的朗读情况,又检查了字音的准确程度,集读文识字于一体,省时高效。】

三、再读课文,读懂词句。

1、 学生逐段读课文,把读不懂的词语、句子用“?”做标记,并想一想每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2、 集体交流:逐段交流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学生之间互相解答,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预设:

学生提出的词语可能有:

一去不复返 确乎 空虚 涔涔 潸潸 轻轻悄悄 挪移

茫茫然 凝然 伶伶俐俐徘徊 蒸融 游丝 赤裸裸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设计意图:遵循学生的阅读心理,从读懂词到读懂句到读懂段、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自己读书的过程,让学生自读自悟,实在读不懂的再集思广益。】

四、理解大意,体会情感。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预设:课文先讲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然后写了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

2、读了课文,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预设:觉得时间流逝得很快,无影无踪,作者非常的无奈、惋惜,想留住时光。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内容及主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二课时

一、回忆课文,整体感知。

1、回忆上节课所学,概括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预设:时间匆匆而过,转瞬即逝,一去不复返。

2、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预设:觉得时间流逝得很快,无影无踪,一去不复返,作者非常的无奈、惋惜,想留住时光。

二、深入品读,感受表达之妙。

1、是的,时光一去不复返,看不到,摸不着,可是作者却通过自己的想象把他写的有模有样,我们认真读读课文,看看作者的笔下,时间都是什么样的?用“﹏”勾出来。

2、集体汇报交流自己找到的句子。

预设:

第一段:“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第二段:“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第三段:“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第四段:“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3、静静地品读这些句子,这样的描写让你体会到了什么?有什么好处?边读边把你的思考写在边上。

4、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思考,按作者的写作顺序来交流。

第一段:

1、 预设:围绕“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是

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交流。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想象把流失的时光想象成了自己丢失了的东西,再联系设问的

修辞体会这样的写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时光流逝,一去不复返,突出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留恋之情。

2、师:作者没有直接写了日子一去不复返,而是写这一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投影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排比的句式描写燕子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有再青的时候,桃花有再开的时候,在描绘的春景之中,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然后,通过将这些有去有返的事物与时光的一去不复返作对比,强调了时间的一去不返的特点。)

3、感情朗读第一段,读出作者的无奈、焦急、留恋。

第二段:

1、预设:围绕“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交流。

引导学生体会到这句话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八千多日子”比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让我们感受到时间过得非常快,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滴水是非常快的,而且是“溜去“日子过得像滴水一样,可见日子过得多么快。

2、师引:是的,八千多日子,整整24年,就像一滴水滴在大海里,转瞬即逝,一去不返,想到这里,作者不禁——

生接: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无奈、焦急,害怕。)

3、生感情地朗读,读出作者内心那种复杂的情感,无奈、焦急,甚至有点害怕、恐惧。

第三段:

1、 预设:围绕“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

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交流。

先让学生围绕上面的句子体会作者谈自己体会到的情感以及这样写的好处。

2、 师引:时间的脚步是怎样挪移的?标出体现时间挪移的动词。

预设:过去、过去、过去、过去、跨过、飞去、闪过。

3、 你从这一连串描写时间挪移的动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这样的拟人、排比让我们感觉到时间过得很快。作者很着急、很无奈。

4、 修改后对比读,哪个效果更好。修改后: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

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这样一天很快就过去了。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描写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突出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的好处。)

5、 模仿排比句式联系自己的生活仿写,体现时间的匆匆。

6、 感情朗读,读出时间的来去匆匆以及作者的无奈、焦急。

第四段:

1、预设:围绕“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交流。

引导学生体会“如轻烟”“如薄雾”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时光稍纵即逝、无影无踪。

2、师:面对着如烟、如雾般逝去的岁月,作者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预设:抓住“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六个问句体会作者对过去在“徘徊”中匆匆度过时光的不满、后悔,不甘心虚度时光的内心。

3、感情朗读,读出作者不满、后悔,不甘心虚度时光的心情。

4、师:是的,韶华易逝,青春难再,人生总要留下点什么,哪怕是一丝痕迹,不能白白走这一遭啊,所以,作者最后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出示最后一自然段。齐读

师:最后的问题和开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却没有回答?

预设:首尾呼应。深化主题,更突出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留恋,不甘虚度时光的内心,同时给读者留下留下思考的空间。

【设计意图:在静心品读中重点体会作者通过想象把时间形象化的手法来表现时间的稍纵即逝,一去不复返的精妙,在品读过程中,顺势学习体会排比、连续问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在感情朗读中进一步体会、积累散文优美的语言。】

三、诵读课文。

1、自由读全文。

2、配乐分行读课文(能背的可以背)。

【设计意图:在以上初读、品读的基础上再次读文一是为了再次整体感知课文,体会语言的优美,另外是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四、拓展阅读,体会朱自清散文特点。

阅读朱自清其他作品(《春》《荷塘月色》《背影》)

【设计意图:一节语文课的结束,从某种意义上说,应该是另一种学习的开始。语文课堂,应该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阅读的大门。学生初步体会到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教师借此契机激发学生阅读更多朱自清的,感受不同的语言风格,将语文课堂与课外阅读巧妙对接,更多地品读美文,积累语言,提升语文素养。】

第4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③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②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资料,依据课文内容设计一篇导游词。

③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悟、研读赏析25小节。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春天是昂扬向上的,她不仅带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还带来希望和力量。冬天带给我们的则是刺骨的寒冷,满目萧索和生活上的不便但冬天也有雪后的美景、无限的生机和令人向往的温暖。今天,我们就来追随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足迹,去感受济南的冬天。(板书课题,济南两字写大,突出一下)

②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③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b.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写水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c.第1小节与第2、4、5小节之间有什么关系?

d.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e.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四人小组讨论)

[明确](b.c.d.略)

a.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天气温晴;济南天是慈善的,有美丽的山景;冬天水不结冰,水是绿色的。面环山,像在小摇篮里,冬

e.不可以。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

课堂小结:文章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

研读赏析

①研读第25小节: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四人小组讨论)

a.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抓关键词概括)

b.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c.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后明确)

[明确]

a.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一淡雅。水色绿。

b.第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体写。

c.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重点研读:薄雪覆盖下的山景图和水色图,品味语言;拓展延伸:设计济南的导游词

②重点研读:第3小节和第5小节。

[问题]

a.第3小节和第5小节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

b.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抒发感情和修辞运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c.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想为什么写得好?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明确]

a.写山景:自上而下的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写水色: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b.都是对冬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都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

c.比喻、拟人句。(美句赏析,着重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过渡)济南的冬天,在老舍的笔下如此娇媚动人,是因为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的修辞。文中还有哪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找出来,说说好在哪儿?

[讨论明确]

a.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b.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巴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答案参考教参第104页)

体验反思

[提问]为什么济南的冬天的景色会如此动人?

[明确]a.细致观察b.抓住特征c.安排顺序(角度)d.运用修辞e.情景交融

拓展延伸

①比较《春》和《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的异同。

明确:都能抓住特征;安排顺序(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采用情景交融的写法,色彩绚丽。《春》还从多种感官角度来描写。

②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冬季带领游客来济南,追随老舍的足迹,请你设计一下导游词。

(此题是让学生用第一人称的方式,以济南的冬天一文为参照,介绍冬季的美景、设计行程。)

应先介绍济南的历史、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以及与其有联系的几位名人(李清照、辛弃疾等)。游览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介绍冬景。

布置作业

①写作练习:写故乡的冬天,抓住景物的特征。

②比较阅读:读郁达夫《故都的秋》。(比较在感情、写法、语言等方面的异同)

第5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汉字,了解导览图的相关知识。

2.能够在情境中感受词语的语言魅力,感受春天的美好。

3.进一步规范汉字的书写,写好“底、原、处、递”四个汉字。

4.熟读《我爱阅读》中的文章,做到正确、流利。

教学重点:

1.能够在情境中感受词语的语言魅力,感受春天的美好。

2.进一步规范汉字的书写,写好“底、原、处、递”四个汉字。

教学难点:

认识9个汉字,了解导览图的相关知识。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来看一幅图。(出示导览图)

同学们平时喜欢逛公园吗?进入公园大门,要看导览图哦!不然容易迷路的。

学生自由畅谈。

导入新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一下导览图吧。

二、识字加油站

1.出示“湖心亭、厕所、管理处”。

领读词语。

出示拼音,学生自读。

依次出示图片,学生说一说你在哪里见过呢,它们有什么作用呢?

例如:

湖心亭:在公园游玩时见过,它是湖中心建的一所亭子,供游人乘凉、远眺。

厕所:为游客方便的。

2.出示“咨询处、宝塔、餐厅”。

领读词语。

出示拼音,学生自读。

依次出示图片,学生说一说它们可以用来干什么?

例如:

餐厅:可以供游客吃饭。

3.出示“宝塔、餐厅”等全部词语。认读词语。开火车读。

学生自由表述。

4.公园里还有哪些景点或者设施是你知道的呢?学生自由表述。

5.出示要求会写的9个生字,讲解并让学生组词。

三、字词句运用

1.出示题目要求:补充合适的词语。

的天空的阳光

的田野的微风

的柳条的草坪

2.预设:

蔚蓝的天空暖暖的阳光

碧绿的田野和煦的微风

细长的柳条嫩绿的草坪

3.交流分享:

说说你在春天里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4.根据不同的提问,读读下面的句子。

出示句子:种子睡在松软(ruǎn)的泥土里。

5.你来问,我来答。

什么睡在松软的泥土里?

种子睡在哪里?

种子睡在什么样的泥土里?

四、书写提示

1.出示汉字“底、原”,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汉字的特点。

左上包围的字,书写时包围部分的撇画要写得伸展。

2.出示汉字“处、递,引导学是观察这两个汉字的特点。

左下包围的字,书写时包围部分的捺画要写得伸展。

3.书写这四个汉字,提示书写姿势。坐姿和拿笔姿势都要规范。

五、日积月累

出示图片,并出示《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

1.学生自读,借助拼音读通诗文。

2.小组研讨,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3.你觉得小草有什么特点?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顽强的生命力。

4.分析背诵:理解诗的大意,看谁先会背这首诗。

学生背诵诗歌。

六、我爱阅读

1.图示笋芽儿的图片。

2.多种形式读通顺、读流利短文。

学生一句一句地读。轮读。小组合作读。慢速咬准字音。不断加快速度读。

3.讨论交流:你认识了哪些生字呢?比一比谁认识的多。

小组派代表展示。

4.读过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想和的内容呢?

5.你有什么想和大家一起分享的体会和收获呢?

6.分角色朗读短文,看谁读得最好!

7.你的成长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呢?你是怎样克服的?得到过谁的帮助和鼓励?请说一说自己的体验。

第6篇:语文教案

《燕子》以优美的语言,讲述了燕子的特点和充满生机的春天的美丽。课文以燕子为记叙的线索,可以按燕子的外形、燕子从哪里来、燕子的飞行和停歇的顺序来理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长句子,并初步掌握读懂长句子的基本方法。能用“增添、”“偶尔”造句。

2、学会本课11个生字;理解“俊俏、吹拂、舒展、光彩夺目、百花争艳、波光粼粼”等词语。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4、通过课文中优美词句的理解,感受燕子的美,春光的美,体会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愉快的心情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

能运用单元提示语中读懂长句子的方法,能正确地理解长句子的意思。指导感情朗读课文。理解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课前预习:

1、熟练地朗读课文。

2、词语:俊俏、吹拂、舒展、伶俐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熟练地朗读课文。能用“增添、”“偶尔”造句。

3、学习单元提示,初步掌握读懂长句子的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教师念儿歌《春天多美好》:小燕子,真灵巧,拖着一把小剪刀。剪彩云,彩云飞,剪柳条,柳条摇。一幅图画剪好了,春天风光多美好。

2、同学们,春天,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喜欢燕子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燕子》这篇课文。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郑振铎写的,请打开书,谁来读读。

二、初读课文体会

1、明确自学要求。

(1)读准注拼音的生字,划出生字组成的新词,把你认为难写的字用手指在桌子上认真写几遍。

(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错的句子要重读,直到读通为止。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齐读。

(2)理解词语的意思。

4、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这篇文章写的确实很美。下面仔细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脑子里浮现出来的燕子是什么样的。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师:这自然段是一句长句子,我们怎样读懂一句长句子呢?大家先来看“单元学习提示”

4、读懂长句子的步骤怎样?先……再……,用线划出。

5、下面我们就用“单元学习提示”中的方法来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再读这一段。

6、问:这句话写了燕子哪些部分?它的羽毛、翅膀、尾巴是怎样的?

7、句子中用“乌黑光滑、俊俏、剪刀似的”有什么作用?

8、归纳学习这句长句子的方法。

9、指导感情朗读这一段,归纳段意。

四、进行“画图、说话”训练,深入体会。

1、我们能不能把郑振铎写的燕子画下来?我请一个同学读第一段,咱们一起画,怎么样?不过读的时候,要慢一点。

2、同桌的同学互相介绍一下自己画的燕子。

3、谁愿意到前边来把自己画的燕子向介绍一下?

4、大家注意没有,作者怎么没写眼睛、嘴,是疏忽了吗?

5、这告诉我们,描写景物,一定要抓住有特色的地方写。

6、朗读第一自然段。

五、指导用用“增添、”“偶尔”造句。

1、理解词义――说说“增添、”“偶尔”的近义词。

2、指名造句。评议。

3、书面练习造句。

六、布置作业。

作业本1、2、3、4、6题。

第7篇:语文教案

初三语文教案

《月下独酌》

知识与技能: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多种诵读方法,理解诗歌内容,培养良好的诵读习惯,并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及诗歌中的名句。

2、以诵读促思考,通过反复吟诵品味诗歌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体会诗人的深沉的寂寞之情和坚持正直品质的风格。

重点1.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乐景写悲情的艺术效果难点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一、导入新课

1、以李白有“诗仙”之美誉引出作者介绍,请学生吟诵学过的李白诗篇。

2、简介写作背景。学生背诵自己知道的李白诗篇。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简介作者,为课文学习做好必要的铺垫。诗人是一人在饮酒还是与人共饮?学生根据预习回答。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酒与月,是李白一生须臾不曾离开的最忠实的伴侣,无论他走到哪里,身处何方,总会留下有关美酒与明月的兴会淋漓之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客中作》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

通过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李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带有些许悲凉的境界.

二、初步理解,整体把握

1、运用多种诵读方法,理解诗歌大意。

2、词义答疑,出示重点词。除课下注释外,可补充:“徘徊”:来回走。

三、深入研读

1、既然诗人在独饮,为什么要写成“三人”?具体是哪“三人”?

2.如何看待谈笑风生的'成三人'?

天上的月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永远的知己,也是李白诗歌中频繁光顾的常客。

儿时对月亮的最初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出门在外,月光勾起他游子的乡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秋月里,他曾倾述过不尽的相思:'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月光下,他能和古人结为知己:'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3.'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表明作者怎样的心境?

可惜,月亮却远在天边,它只能挂在高高的苍穹,不能和李白同酌共饮;影子虽然近在咫尺,但也只会默默地跟随,无法进行真正的交流。

4、月”、“影”伴“我”月下饮酒,看似诗人自得其乐,场面热闹,实则写尽凄凉孤独。让学生通过读,沉浸到文本中,品味诗歌的深层内涵。本部分是学习的重点、难点,教师要适时指导,点拨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进行感悟。

四、深层探究

1、怎样理解诗歌最后两句?

1.李白究竟为何孤独?

(1)大凡天才都与常人在思想境界上有相当的差距.

(2)他的追求与探索也常常会被人误解.

(3)他对现实人生的领悟与拒绝,让他感到孤独.

2.李白如何看待自己的孤独?

(1)”永”__李白即便落到了“斯人独憔悴”的地步也是绝不会后悔、绝不向世俗低头的

(2)”期”__李白明白自己的孤独处境,但却陶醉于这一处境

李白所选定的人生道路,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注定要以寂寞与潦倒为伴的,所以除了自己,他是没有人可以依靠的。所以他只能引天上的月亮和地上的身影这些'无情'之物,为一生的知己,这可真是此时无情胜有情了。

2、揭示诗歌的主旨。自读,

诗人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在仙境中重逢,可见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孤单落寞。读-品-悟,感悟本诗的深层内涵。

4、诗仙,既然是”仙”,就有超越平凡庸俗之处,就会凭虚御风,飘逸高洁,如同高高挂在斗牛之间的一轮清辉.李白的月亮,皆源于孤独.李白___”仙而人者”。

五、总结全诗

1、点明全诗的情感脉络。

2、想象在诗中的作用。由独而不独,到不独而独,独到不独的过程,体会诗人看似自得其乐,实则凄凉孤独的复杂感情。揭示本诗的情感内涵及写作特色。

六、布置作业

《从军行》

一、导入

《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数写军队的战斗生活。这首诗是借乐府旧题来表现新的内容

二、评讲

赏析全诗:

(一)全诗写了哪几个场面?分别用两个字概括。

来犯,出征,围城,苦战。(最后抒怀)

(二)首联:

1.分析“烽火”这一意象。

古代边塞要地设有烽火台。边境一有军事警报,就通过烽火台传递信号,白天烧狼粪,青烟直上;晚上点燃柴火,烽火高照,看到了狼烟或烽火,便知军情紧急。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2.赏析关键词“照”的表达作用。

一个“照”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烽火之猛烈,战势之危急,渲染了紧张气氛。

3.赏析关键词“自”。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4.发端警竦

(三)颈联:

1、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为什么用典雅、庄重的词语?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2、第四句“铁骑绕龙城”,“铁骑”与“龙城”相对烘托了怎样的氛围?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3、赏析“绕”字。

一个“绕”字,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和冒死赴敌的勇气。

4、“牙璋”才“辞凤骑”已“绕龙城”,词采壮丽,

对偶精整,而一气直贯,将反侵略的军事行动写得迅猛凌历,声势逼人。

(四)颔联:

1.作者是怎样做到“言少意多”的艺术效果的?

第三联描写了两军交锋的战斗场面。漫天大雪,纷纷飘下,军旗上画着的青龙白虎之类的图案,黯淡模糊,看不清了;北风呼啸,战鼓雷鸣,各种声响混杂在一起,回荡在边地沙场之上。这里写的只是眼中看到的雪和旗的景色,耳中听到的风和鼓角的声音,但我从这里便可以想象得到,那兵来将挡、人仰马翻、刀光闪烁、箭簇纷飞、战马嘶鸣、杀声震地的壮烈战斗声面。那么大的一个激战声面,只用了十个字,就非常生动地勾画出来,的确收到了“言少意多”的艺术效果。

2.体会诗人描写战争的手法?

绘声绘色,以战地风雪烘托战斗之激烈。

(五)尾联:

颔联反跌尾联:尽管风雪苦寒,战斗激烈,仍然“宁为百夫长”,为保卫祖国效力。首尾呼应,完美地表现了“从军”的主题。

三、课堂小结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杨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这首诗情调慷慨激昂,可以说是盛唐边塞诗的先声。

四、布置作业: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元和十四年(819)正月上书谏迎佛骨,触怒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左迁,犹言下迁,古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当韩愈到达蓝田关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于是写了这首诗送给韩湘,抒写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和眷恋朝廷的心情。

2.结构:

诗的前四句皆叙“左迁”,后四句转写“至蓝关示侄孙湘”。

诗的开端直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第三四句申诉自己非罪远谪的愤慨,第五六句写征途中回望远瞻,流露出隐隐的悲哀,结句更加沉痛地表达了将会客死他乡的忧怨。

3.译诗:

三.讨论指导。

1.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么?

2.仔细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两句诗。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写途中的感受的?

分析:

1.肯将衰朽惜残年。表明自己凛然无悔、刚直不阿的品格。

2.这两句借景语言情思。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这两句诗就是通过景物描写委婉地表达这种情感。

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上一句是回顾,诗人不独系念家人,亦伤怀国事。下一句是前瞻,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因而徘徊不前。“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三、课堂小结:1.这首诗叙事高度概括,写景境界开阔,抒情真挚动人,三者融合一体,形成了悲怆壮美的艺术效果,读来令人感慨不已。

2.学生谈如何面对。

四、布置作业:

1.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么?

2.仔细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两句诗。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写途中的感受的?

分析:

1.肯将衰朽惜残年。表明自己凛然无悔、刚直不阿的品格。

2.这两句借景语言情思。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这两句诗就是通过景物描写委婉地表达这种情感。

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上一句是回顾,诗人不独系念家人,亦伤怀国事。下一句是前瞻,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因而徘徊不前。“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雁门太守行》《别云间》教案1

〈一〉、导入新课

播放《雁门太守行》的朗读录音,让大家在欣赏录音中感情朗读的同时体会诗歌中的意境。

〈二〉、作者简介

由学生给大家介绍,教师作适当的补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李长吉歌诗》传世。《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夏完淳,抗清英雄,这首诗是他被捕之后,押解离乡之前所作。云间,松江的古称。

〈三〉、检查预习工作

1、请学生齐读课文

2、请一个同学再范读一遍,注意指点他的句读,情感。

〈四〉、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弄请文章的大体含义,找出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等会共同商榷。

〈五〉、诗歌赏析:

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能够回答的放手给学生解答,不能解答的教师引导点拨:

问题

1、诗歌的中心主题是什么:

明确:《雁门太守行》描写了边城危急的战斗形势,歌颂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悲壮!

2、首联颔联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学生学会从赏析的角度回答。

明确: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黑云压城,暴雨欲来,坚固的城墙似乎要被摧垮。“黑云”,象征敌情,“甲光”,写我方军情。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夸张的手段,描绘了平藩将士们出征的景象,渲染了一幅悲壮雄浑的背景场面。

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写的是平藩队伍进军途中的景象。这两句的意思是一派肃杀的秋色,悲壮的军号响彻原野,边塞上胭脂般的晚霞,逐渐凝成了紫色。夜色降临,将士们还在角声中奋勇前进,表现了出征将士们的同仇敌忾和不畏艰险的战斗精神。

3、颈联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明确: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诗人抓住“红旗”“半卷”这一军中特有的标志描写进军的速度——快。抓住战鼓“声不起”写寒冷至极,进而写出了将士们不畏寒冷,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再现了作战的地点和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情景。

4、尾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是全篇的点睛之笔,是平藩将士们爱国情怀的正面直接抒发。这两句诗运用典故,意思是说为了报答皇帝的恩德,将士们愿意手提宝剑效死疆场。在这里,诗人交代了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原因。正所谓“身首离兮心不惩”,“鬼魂魄兮为鬼雄”,为全篇做了一个有力的收束,同时升华了主题。

5、请以个同学尝试着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写作特点:

诗人运用了独特的艺术手法表现了独特的艺术想象,运用了象征、夸张、暗示、烘托、以部分代全体等方法,抓住特征描写事物,使战斗场面有声有色,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6、让学生模仿这一课,自己品味赏析第二首诗歌《别云间》:

本诗通过被捕离乡时情怀的抒发,表现了作者对即将永别的故乡的依恋和自己誓死不屈的决心。文章始终围绕“别”字抒情述怀,是本诗的主要艺术特点。一、二句写再别。作者过去三年别家乡是为作“羁旅客”而别,即为抗清事业而奔走。而今天是作为被捕囚犯而别的。三、四句写别情。因前后“别”时的处境不同,所以心情也不同。前时之别尚冀抗清有望,河山可复。而这次别后则自己不能再起抗清了,因而对破碎河山流不尽自己伤心之泪。五、六句写死别。作者已知此次是死别,和前次别不同。前次离别故乡,是怀着慷慨的心情参加抗清,别还容易,而此次却难了,此去必当一死,死后家乡如何,父老如何,慈母、妻子如何,都令人依恋忧虑。七、八句写别后。作者别后成了鬼魂,也还关心着故乡,与还要归来在空中看后继者率领部队起来抗清。作者将别时的感受层层写来,丝丝入扣,真挚地表现了自己的感情。

注意“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这一结尾,它感情由悲而壮,格调由低沉而高亢,显示了诗人的冲天豪气。“又”字充满感叹之情,显得极为悲苦。

〈六〉、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能些大义凛然的正气之诗?自己也试着写一首看看能写出什么韵味来。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1

【赏评】:

这是一首送别词。词中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巧妙别致的比喻、风趣俏皮的语言,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词的上片着重写人,起首两句,运用风趣的笔墨,把景语变成情语,把送别时所见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当这位朋友归去的时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对他都显出了特别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变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动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也似乎是她们蹙损的眉峰了。山水都变成了有感情之物,正因为友人鲍浩然归途中怀着深厚的怀人感情。

三、四两句,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处,是“眉眼盈盈处”。“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一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因此“眉眼盈盈处”,既写了江南山水,也同时写了他要见到的人物。此二句写送别时的一往情深却又含而不露。

上片写友人一路山水行程,含蓄地表达了惜别深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过片两句,正面点明送别。作者用两个“送”字递进,将作者“黯然销魂”的愁苦之情描写得极为深切。加上作者自己家离长江不远的如皋,欲归不得,羁旅之愁益觉难以为怀。结末两句,是词人强压心中沉痛之情而对远去的友人所作的美好祝愿与叮咛:希望友人到江南后,千万要与美好的春光同住。这两句,一反送别词中惯常的悲悲切切,写得情意绵绵而又富有灵性。

第8篇: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绒毛小熊》是北师大小学语文教材第三册第十五单元的第一篇文章。

诗歌中的“绒毛小熊”虽然又脏又破,可是“冬冬”却把他当成宝贝,足见“冬冬”多么爱与他在一起。在孩子眼中玩具是有生命的,“绒毛小熊”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全诗共分四小节: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的前两句主要介绍了“绒毛小熊”的样子;第二小节着重写了“冬冬与绒毛小熊度过的快乐时光”是课文的重点;第三小节,体现了冬冬对绒毛小熊浓浓的爱;最终老朋友又能天天在一起了,是课文的最后一小节。

教学构想:

教学时,我想站在孩子的角度,体会孩子们与玩具的感情,用童心教学,用童心朗读。不逐字逐句的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联想自己与玩具在一起的快乐心情,让学生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中重点指导“冬冬”与“绒毛小熊”在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以及“冬冬”对“绒毛小熊”难以割舍地情感这两部分内容的朗读。

教学构想如下:

一、运用情境教学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

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让语文知识回归生活,有意识的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语文。

教学目标:

1、本课要求学生会认16个生字,会写8个。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3、引导学生体会“冬冬”对“绒毛小熊”的情感,训练学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体会“冬冬和绒毛小熊度过的快乐时光”以及“冬冬对绒毛小熊”难以割舍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生字、新词;通过有层次的反复读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播放:《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歌曲。学生伴着欢快的歌声走进课堂。)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歌中的小熊今天也来到了我们中间,他就是“绒毛小熊”。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如果你认识就把他读出来。(教师板书:绒毛小熊)

2、同学们,当我们刚刚接触到一篇新的课文时,我们都可以用哪些方法来学习?

二、自学,检查字、词。

(一)无论哪种方法,首先都要自己学。谁能说说自己学时都学习哪些内容?学生交流、自学。

(二)小组检查

小组长先在小组中用生词卡片检查。(教师发放生词卡片,小组检查。)

(三)读词句

1、出示词语卡片:绒毛、幼儿园、乖乖地、很疼、惊讶、随便、请求、年级、屁股、补丁、印象、技术(如读不准,“小组谁来帮帮他?”)

师:好,词先读到这,其他两组同学先不要着急,这还有两个句子等你们读呢。

2、出示句子:小熊当过我的病人。我有时把他当成小狗。

请两组各派一名代表来读,其他同学听听他们读没读准音。

师重点指出:“当”在课文中是多音字,在读课文时,一定要读准。(全班再齐读巩固)

三、细读课文,逐步体会感情。

(一)自己仔细读读书,看看“冬冬”的这只小熊长什么样?

1、学生交流。(他很旧,屁股上还打着补丁,身上的毛乱蓬蓬。它身高五十六厘米,比我生下时还长。)

2、你们觉得小熊怎么样?(学生自由谈感受。)

3、谁再来读读这两句话,能够让别人一听,就知道这只小熊非常破旧?

4、就是这样一只破旧的绒毛小熊,冬冬却把他当成宝贝。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二)学生自读第二小节

1、冬冬和绒毛小熊都玩过哪些游戏?

冬冬和绒毛小熊度过了这么多快乐时光,请你再来把这三组句子读读,你最喜欢哪一组就多练几遍。

2、指学生读:你喜欢冬冬和绒毛小熊做的哪个游戏?(学生随机读,教师重点指导:1、小熊当过我的病人,躺着不动。我打针的技术不高明,他不喊疼。2、小熊当过我的病人,乖乖地躺着一动不动。我打针的技术不高明。他却从来不喊一声疼。)

3、分别指读这两句话。这两组句子你喜欢哪组?为什么?

4、冬冬和绒毛小熊在一起多快活呀。除了书上写的,冬冬绒毛小熊在一起还有可能做些什么?

(三)学习第三小节

1、绒毛小熊在陪伴冬冬长大的过程中和冬冬做了数不清的游戏,度过了无数快乐时光。可是,随着冬冬的一天天长大,绒毛小熊却又脏又破了,妈妈要把它扔掉,同学们你们说行吗?为什么呀?

2、朗读第三小节。重点指导:我听了万分惊讶:老朋友怎么能随便扔掉?

(四)小熊缝好了,两个老朋友又可以天天在一起了,这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呀!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的最后一小节。

四、美文美读:

课文学到这,你喜欢绒毛小熊吗?那就让我们全班合作读课文。你喜欢哪一小节就站起来读哪一小节。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你也有喜欢的小玩具吧?谁来说说自己的小玩具什么样?你和他都度过了哪些快乐时光?

六、布置作业:

写写你喜欢的小玩具的样子以及你和他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复习字词,个别朗读,开火车朗读字词。

2、让学生自由提议用自己觉得最好的方法记忆新字词。并介绍给大家。

3、新旧知识比较、巩固。

4、指导书写。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