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2-26 16:33:34

第1篇:小学语文教案

一想到“十一”长假我忘布置学生预习第8课《迟到》,今天的课有可能无法上下去,心里就特别担心。没想到,上完这课后才知道,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8号一早我就走进教室叫学生认真读课文,好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在学生读书时,我扫视了他们的书,原来孩子们都已做了预习。

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思路:

一、课前活动,铺垫文本:师生交流,自己上学有没有迟到?迟到时父母和老师是怎样对待的?你是如何看待迟到的?之后再简介林海音,让学生初步感知林海音对这一事念念不忘的原因。

二、课堂对话,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书中哪句话告诉我们父亲给我的印象?

2、品读课文,理解感悟,让学生品读课文后,自主交流读书收获。全文主要抓住以下两个问题

(1)从哪里可以看出父亲打得非常狠?这部份我主要是通过让学生的从读中引导感悟父亲的“严”。

(2)父亲打“我”后,为什么又来到学校送夹袄和两元钱?这部分的学习我主要是引导学生边观察图边想象画面来感悟父亲对我的“爱。”

三、潜入文本,展开辩论。

以“小海音是否该挨打”让学生再次从文本以及现实生活中找出足够的有说服力的句子来谈谈自己的观点。

四、走出文本,进入现实:

1、交流收集的有关林海音的资料。

2、结合实际,反思自己,谈谈如何对待错误?课堂的学习在同学们与文本的自主对话中,不知不觉进入了尾声。课堂上,那些调皮、活跃的同学的发言独特而新颖,让人一听就知道他经历过此事。

第2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观察荷花的方法和是怎样把看到的、想到的写清楚的,小语第六册人教版第六单元教案。

2.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并能把句与句的联系起来想象一池荷花这“一大幅活的画”。

3.体会“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从图入手,导入新课

出示挂图。

教师讲述:在蔚蓝的天空下面,池水清清。近看,一片片碧绿的荷叶,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挨挨挤挤的一片翠绿。雪白的荷花,争先恐后在这碧绿的大圆盘之间冒了出来,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才展开两三瓣,有的含苞欲放……蜻蜓不时地飞来飞去,偶尔,一条小鱼在水面顽皮地吹起泡泡。微风吹过,送来阵阵清香。远看,有青山、楼阁、小桥、游船。这是多么优美的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啊!

(过渡)下面,我们一起欣赏这幅画。

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从近到远,或从上到下)观察图画,分清主要景物和次要景物,把主要景物说具体。

(过渡)这样一幅优美的池塘荷花图,作者是怎样用文字来描写的呢?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课文。(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指名分节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小语第六册人教版第六单元教案》。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出示投影片。

荷花也叫___________,荷花开过以后的花托叫_________________,里面有莲的果实叫________________。荷叶像_________。刚开的白荷花_________________。全开的白荷花___________________。将要开的花骨朵儿____________________。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图文结合,抓住重点词语,深入理解课文一、二小节

1.学习第一小节。

(1)学生朗读。

(2)设问:作者为什么往荷花池边跑去?

(板书:闻到清香)“清香”一词是什么意思?闻到清香作者会想些什么?“赶紧”一词说明他的心情怎样?

这一段共有两句话,合起来说了什么意思?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过渡)作者来到池边一定会看到什么?

(板书:看到荷花)

2.学习第二小节。

(l)指名朗读第二小节。

(2)设问:“已经开了不少”是什么意思?

“挨挨挤挤”这个词中的“挨”和“挤”是一组近义词。查字典,看看这两个字的意思一样吗?(比一比,看谁查字典又快又准确)

教师讲述:“挨”和“挤”所表示的词义程度不同,看图,请同学上前面指一指,哪处荷叶是“挨”着,哪些荷叶是“挤”着。(在学生指明的同时,教师讲述:看,它们多像一个个绿娃娃。这儿亲密地“挨”在一起;那儿又顽皮地“挤”在一块儿。)

设问:再回忆一下,你还在什么时候或什么地方看到过“挨挨挤挤”的情景?

教师讲述:“挨挨挤挤”说明人或东西很多,那么,这儿说荷叶“挨挨挤挤”,告诉我们荷叶长得怎么样?(荷叶长得生机勃勃,非常茂盛。)

教师讲述: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句中“挨挨挤挤”这个词语,我们通过比较,想象体会到了它的作用。接下来,请大家自学后半句,看看还有哪些词语也写得很好,并说说好在哪里。(学生自学后交流。)

(此处要引导学生抓住“一个个”、“像……大圆盘”、“碧绿”等词语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荷叶的色彩美和形状美,以及它旺盛的生命力,为下文分析“一大幅活的画”作铺垫,同时培养学生对词语的初步赏析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设问:第三句哪个词用得最好?为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冒”字,进行想像,可采用换字法,用“长”、“露”等词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认识“冒”字最能反映荷花顽强的生命力。)

这一小节的后三句话,合起来说了一个什么意思?

指名读这三句话,图文对照,理解这三句话。

第3篇:小学语文教案

设计概说:《北大荒的秋天》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既描写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又说明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热爱之情。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文章。总分结构是本文构段的一大特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感受景美来体验情美。通过语言文字感受客观景物所带来的物境之美,通过理解、想象感悟主观情感形成的情境,情景相融,引导学生披文入境,完成意境再创造的过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一些好词、好句。

3.学习第4自然段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

4.通过对课文的诵读感悟,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本课词句,展开想象意境,训练感情朗读。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在我国东北的黑龙江省有一个地方,人们把那儿称为“北大荒”。(板书:北大荒)看老师写“荒”这个字。长满了野草,没有人耕种,所以这里有个草字头,什么都没有,注意中间是个“亡”字。能给“荒”组个词吗?(荒凉 荒芜 荒无人烟……)

为什么取这么个名字?想象一下原来的北大荒可能是什么样的?

2.过去的北大荒一片荒芜,人烟稀少。但是解放后,经过建设者们的开垦,荒地已变成了良田。现在的北大荒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粮食生产基地。是我国东北的大粮仓。(出示图片)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北大荒”有关的课文,(板书:的秋天)一起走进北大荒的秋天。

(设计意图:“北大荒”对学生而言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导入课题时层层深入,先从字面上理解“荒”的意思,再来想象北大荒原来的样子,通过图片的展示了解今日的北大荒。从一片荒芜到东北的“大粮仓”,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再引入课文的学习就水到渠成了。)

二.检查字词、初读课文。

出示词语:几缕 橘黄 绛紫 顿时 漾起 豆荚 脸庞 榛树 转眼间

自由读,指名读。

正音,释义后齐读。

2.一叶知秋,九月,从第一片树叶落地开始,北大荒的秋天也就来了。北大荒的秋天究竟是怎样的呢?课文中用了一句话来概括的?请同学们放声读一读课文,到课文中去找一找。交流后出示句子: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齐读

3.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快速浏览,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地方的美景?

指名交流,结合回答板书:天空、小河、原野 ……

(设计意图:总分结构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色,对文本的初读过程也就是对文本内容的一个梳理过程。抓住文本的中心句,更能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

三.理解课文,感悟意境。

预设一:感受原野之美

1.课文哪一段写了原野的景色,指名读课文第二段。

2.这段话中哪个词能概括北大荒秋天原野的特点?(板书:热闹非凡) “热闹非凡”是什么意思?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是热闹非凡的呢?

原野热闹非凡,到底热闹在哪呢?你们听到声音了吗?请同学们再细细地读读这几句话,能从课文中“听”到声音吗?

3.交流:你读到声音了吗?

(1)预设1:(我听到大豆在欢笑。)能找到书上的句子读一读吗?。

大豆已经长出了豆荚,还发出声音,这说明——豆荚已经成熟了。难怪这里的人们喜欢用这样一句话来赞美秋天,(大豆摇铃千里金。)

这里的“铃”指的就是豆荚,大豆摇铃摇来什么?(丰收、喜悦、快乐、财富)

带着这样的感觉谁来读读这一句?

(2)预设2: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我听到高粱在唱歌。)

我们书上的插图就画了挺拔的高粱,它们乐呵呵地在演唱,会唱些什么呢?

它们多快乐呀!谁能像它们一样乐呵呵地读读这句。

4.在作者的笔下大豆会欢笑,高粱会演唱,这是把它们当作人来写。这种修辞手法就叫——拟人,这样写多有意思呀?我们一起来读。

5.而这时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又是怎样的景色呢?

出示句子: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

看到那么美的榛树,看到原来的荒原变成了良田,人们的心情怎样?(高兴、激动、兴奋)这种高兴快乐到了极点就说心也燃烧起来了。(点击变红:燃烧)让我们满怀激情的读读这一句。

5.这一段话先概括写了原野的热闹非凡,再从大豆、高粱、榛树具体展开写出了怎样热闹。有总有分,条理很清楚。师生合作按总分结构读。

6.真不愧是东北的大粮仓啊!难怪作者要感叹道——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齐读)

(设计意图: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人一般地都是用所有者的眼光去看自然,他觉得大地上的美的东西总是与人生的幸福与欢乐相连的。”北大荒的原野是一派丰收的景象,隐藏在这丰收景象后面的是一代代北大荒人的辛勤劳作,文中的自然美、景物美是人类社会生活美、劳动美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景中有情、景中有理。在教学中透过自然美感受情感美是重点。)

预设二:发现自然之美。

(一)北大荒的天空

1.一来到北大荒,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儿的“天空”,天空美在哪?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

2.天空的颜色不断发生着变化,读读这段,你能找到哪些表示颜色的词。

(1)“一碧如洗”这里的“碧”指碧蓝,天空一片碧蓝好像洗过一样。

(2)流云有哪些颜色?那么多的颜色,想象一下流云还会有哪些颜色?照着“银灰、橘黄、血红”这三个词的样子,前一个字代表什么东西,后一个字表示颜色,也来说说你想象中的流云。

3.这么多的颜色,书上用一个词语来说就是——五彩斑斓。这么美的流云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这个句子挺长的,谁能读好?课件帮助断句出示,指导朗读。

4.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那似锦的流云,出示图片。师范读

指名读,指导读好这个句子,注意顿号的停顿和“转眼间”这个词语的指导。

(二)北大荒的小河

1.静之美

(1)北大荒秋天的天空是如此的美妙,而那儿的小河又别有一翻情趣。哪句话写出了小河的美,你能找到吗?

出示句子: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2)理解“如同”。这是一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3)小河静静地流淌着,它默默见证着北大荒的变迁,这是一种静静的美,指名读、指导朗读。

2.动之乐

(1)活泼的小鱼游来了,它打破了这样的宁静,带来了另一种美。

出示句子:一群小鱼顶着水游过来,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

小鱼多调皮,它顶着水游过来,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点击变红:顶 漾)漾在这里指什么?看着欢快的小鱼,荡漾的河水,你的心情又如何?此时随着水波荡漾的还有我们的心情,所有的烦恼都随着水波一圈一圈漾出去。

(2)小鱼的出现,使小河有了勃勃的生机。让我们一起来读。(指导读出欢快的语气。)

3.动静相宜

(1)如果说,小河躺在大地的怀抱中,那是一种静静的美!那自由活泼的小鱼则是一种灵动的美,这一静一动我们该怎么读好呢!先自己试一试。

(2)小鱼、小河,一动一静,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他们在一起是那么和谐。(板书:动静相宜)我们一起来读。

(3)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去发现美。看似常见的天空、小河在作者的眼中有了别样的美丽,难怪作者要感叹道——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齐读)

(设计意图:写景文的意境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其情与景之美是通过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字表达的。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感悟、推敲、比较进入文章的意境,从而来理解内容、陶冶情操,获得审美享受,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习语言、品味语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四.拓展延伸

小结板书:北大荒的天空流云似锦、小河动静相宜、原野热闹非凡,其实美还不仅仅局限于此,

出示句子:这里的田野、山岭、江河,连同那茫茫的草甸子,都会在这个季节用双手捧出沉甸甸的宝物来。

理解“草甸子”读好“沉甸甸”

那么多的美景,你能不能用总分结构的方式,以“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为总起句来写一写。(可以是书上提到的,也可以是你想到的。)

总结:处处皆风景,美景看不完,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北大荒人,扎根荒原、辛勤劳作,用他们的双手创造了美,用他们的双眼发现了美。使得昔日的茫茫荒原变成了今日的塞北江南,也让北大荒的秋天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心中。

第4篇:小学语文教案

〔解题〕

《火烧云》是萧红写的一篇散文。

萧红在这篇文章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展现了绚丽多彩、美妙奇异的火烧云景观,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感情。

〔结构分析〕

文章以火烧云发生、发展、消失的过程为线索写的,共7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晚霞的霞光照到地上的情景。文章具体描写了在霞光照射下人和动物身体颜色的变化。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先写从西到东“好像是天空着了火”,强调天空一片红色。接着写火烧云颜色的变化,围绕“变化极多”,不仅写颜色变化丰富,而且写变化极快。然后写火烧云形状的变化,一是把火烧云比拟成各种动物,二是突出火烧云形状连续、快速的变化。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写火烧云下去了。这部分写出作者观察火烧云的感受,从侧面表现火烧云变化又多又快,然后在快速变化之中迅速消失。

〔语意理解〕

“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

两句中有两个名词,“火烧云”和“霞光”。“火烧云”和“霞光”不是一回事。“火烧云”是云彩受夕阳照射而产生的,呈红色;“霞光”,指太阳落下地平线后,余光照射到云彩上又反射到地面上来的光。因此,傍晚被阳光照得红彤彤的云,叫“火烧云”;而火烧云反射到地面上来的光,叫“霞光”。

“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

由于傍晚透过云层的阳光是红色的,人与动物等身体颜色不同,受到霞光的映照必然呈现不同的颜色:照到白色物体上,呈红色;照到黑色物体上,呈紫色;照到红色物体上,红上加红,呈金色。

“您老人家必定高寿,您老是金胡子了。”

这句写霞光照到老人身上的颜色。胡子是老人身上表征性事物。在红光照射下灰白色胡子变成黄中有红的颜色,即金色。表现了说话人对老人的敬重和对老人的美好祝福———金胡子是高寿的象征。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

这一句先总写颜色“变化极多”,再具体写变化成哪些颜色。“一会儿……一会儿……”,表明不仅颜色种类多,而且变化极快。“红彤彤”形容很红很红,也写作“红通通”。“金灿灿”形容金色耀眼。“百合”,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花呈漏斗形,白色。“百合色”,即白色。

“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

这句写作者观察火烧云时的真切感受,“恍恍惚惚”即“恍惚”的叠用。“恍惚”原指神志不清,或精神不集中,本句使用引申意义,指看得不真切。因为看的时间太长了,火烧云变化多而快,眼睛就发花了。这句话包括5个分句,第1分句概括写“恍恍惚惚”,后4个分句具体写恍恍惚惚的表现。

〔写作特点〕

1.写出了火烧云的特点。

作者抓住火烧云的两个特点,一是颜色变化多,二是形状变化快。

2.描写生动逼真。

全文采用联想的方法写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比如,说白狗变成红狗。红公鸡变成金公鸡,灰白胡子变成金胡子。再如,说云一会儿变成马,一会儿变成狗,一会儿变成狮子。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3.学习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作者运用联想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的方法。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学准备〕

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⑴激情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本课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导入:让学生看火烧云的录像或图片;教师通过优美的语言激发读书的情趣;引导学生交流观察火烧云的奇观,再读课文体会……

⑵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启发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在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火烧云“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

⑶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本篇课文要以读为主。教学第1段时,感受晚霞的神奇,晚霞把万物改变了颜色。

课文第2自然段,主要告诉读者为什么叫火烧云。要抓住“烧”体会用词准确。感受天空红彤彤的变化莫测的景象,要通过文字想象,再借助图像感受火烧云的壮观与奇妙。

> 第3自然段,主要写了火烧云的颜色千变万化,瑰丽无比。教学时要通过感情朗读,感受色彩的魅力,同时进行词语的归纳,让学生用恰当词语来概括火烧云色彩的变化。

第4~6自然段写了云彩形状的变化,教师要在教学中用引读、再读等手段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第5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积累语言文字,给学生一个大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

教学重点:积累语言文字

教学难点:积累语言文字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方法: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万花筒"

1.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

2.比较字形,在小组内交流。

3.学生试着用这些字组词c

4.指导学生在田宇格里描写这几个字。

二、学习"我能写"

1.学生先自己独立练习写。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

3.全班汇报、归纳。

(1)表示"看"的词语还有:凝视环视扫视仰视俯视等。

(2)表示"说"的词语还有:谈论议论聊天谈话交谈等。

4.指导学生平时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三、学习"我能猜"

1.课件出示谜面。指名读。

2.帮助学生分析谜面特点。

3.学生交流自己的谜底。看看谁猜得又快又准。(爱)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举行猜字谜比赛。也可以自己编个字谜哦!四、学习"百宝箱"

1.投影出示这些名言佳句。

2.学生齐读这些句子。

3.学生交流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4.学生试着在理解的基础上,背一背这些句子。

5.学生交流自己一些名言佳句。

五、学习"大舞台"

1.明确本次活动的要求一一介绍自己知道的一些花草的名称。

2.引导学生做好活动前的准备。

(1)可以请教周围种有花草的邻居,问→问他们阳台上那些花草的名称。

(2)可以请教自己的爸爸、妈妈。

(3)也可以到图书室或上查阅。

3.把自己知道的花草的名称一一记载下来。

4.与小组同学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