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蒙蒙细雨》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2-25 16:40:32

第1篇:语文《蒙蒙细雨》教案

一、揭题。

二、范读课文,思考。

要求:1、课文主要写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听准字音,注意生字字形,在疑难之处做上记号。

三、检查,反馈。

1、学习生字新词。

肾炎 歌咏 撅着嘴 冤枉

(朗读,“冤”查什么部首,再查几画)

2、这篇课文主要写谁?写妈妈一件什么事?

3、齐读:写“我”那当老师的妈妈为了一位学生,冒雨赶回家里取一件蓝制服,又匆匆赶住学校一件事。

4、指导分段。

(1)哪几小节直接写妈妈?

(2)按妈妈在不在场把课文分为三段。

四、教学第二段。

1、自由读,要求:(1)想办法读好我和妈妈的对话。

(2)用线划出直接写出了妈妈的品质的一段话。

2、理解句子:

妈妈斜了我一眼:“答应……演出呢?”

(1)齐读句子。

(2)妈妈答应谁一件什么事?

(3)“失信”是什么意思?妈妈有没有失信,从哪里看出来?妈妈是在什么情况下回来的?

3、说话练习:

天上飘起了蒙蒙细雨,妈妈加快了脚步,快到学校门口,突然,妈妈看到( ),想起( )。她停住了脚步,心想:( ),于是,她( )。

4、“我”同意不同意?

5、出示句子:

已经快到学校了,犯不着又跑一趟冤枉路!再说还下着雨!

(1)什么叫“冤枉路”,我有什么理由说这是冤枉路?在这句话中找找。

6、比较句子:

天下着雨,已经快到学校了,犯不着又跑一趟冤枉路。

已经快到学校了,犯不着又跑一趟冤枉路!再说,还下着雨!

7、你支持谁的理由:小玲为什么这么说,说说理由。妈妈说这句话时用了一个什么动作?(斜)

体会“斜”的含义,感情朗读。

8、理解句子:“妈妈取出蓝制服塞进提包,转身就走。”

师:把“塞”改成“放”行不行?

师:妈妈为什么而急?

朗读指导。

9、指导朗读妈妈的其它语言。

(1)自读。

(2)指名读自己认为读的最好的句子。

五、.总结,练习。

1、在你的'心目中,小玲的妈妈是一位怎样的人?

2、望着妈妈远去,小玲心里又想说什么?

我倚在门边,望着( )。心里又是( ),又是( ),想起( ),我真想对妈妈说:“( )”。

3、把小玲心里想说的话写下来。

第2篇:语文《蒙蒙细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通过比较,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4个词语的意思。

3、认识课文开头、结尾描写雨景句子的象征意义和表达作用。

4、了解教师工作既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感受“妈妈”对工作高度负责,为培养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比较,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

难点:学懂课文开头、结尾描写雨景句子的象征意义和表达作用。

第一教时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课文中有关句子,通过角色朗读,感受妈妈对工作高度负责,为培养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

2、认识课文开头、结尾描写雨景句子的象征意义和表达作用。

3、根据课文内容,合理想象,以《许小燕流泪了》为题,写一段“我”妈妈冒雨赶到学校,将衣服带给许小燕时,老师和同学们的言语和神情。

二、教学准备:

录音、灯片、课外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与学生一起欣赏《春雨沙沙》一歌。

一、揭题,激发学习兴趣。

1、课前,我们一起欣赏了《春雨沙沙》这首歌。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文,课文的题目与这首歌很相近。

出示课题《蒙蒙细雨》,齐读课题。

2、你是如何理解“蒙蒙细雨”这个词语的?

自由发言:雨很小,很细;几乎没有声音

在第4课《春》中,是怎样描写春雨的?

指名说: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像薄烟

3、大家都已预习过课文了,文中是怎样描写这蒙蒙细雨的?请大家打开课本,用“~~~~~~~~~”划出描写雨句子。指名读(有2句)。

比较:(投影出示)

那雨小得听不见沙沙的声音,细得像蚕吐出来的丝。

那雨很小,很细。

这两句话,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引导学生比较:第一句,从视觉、听觉上,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雨下得很小。

4、你能不用朗读读出雨下得细、下得小的感觉,注意节奏控制。(指名读,范读,齐读)

这么美的一句话,在课文中还有什么别的意思吗?下面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下去。

二、初学课文,了解内容,感受教师品质。

1、听录音,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反馈。板书:妈妈 我

2、这件事虽小,但很感人,请大家轻声读课文,思考:

课文中哪些地方最使你感动,表现了妈妈什么品质?在书中作出记号。

先个人再小组讨论,给充足的时间。

交流,板书:

冒雨小跑

无私奉献 患过肾炎

关心学生 借制服

要上课

同时引导理解:

A、冒雨路上折回来取制服。请大家估算一下妈妈这天早晨共在雨中行了约多少时间?(约55分钟 说50分钟也可以,因为今天妈妈小跑)

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第8自然段)

在雨中,行了30分钟,会怎样?(身上会淋得很湿)

书中有没有描写?指名读。

假如妈妈的行走速度是每小时5公里,再计算一次,妈妈这天早晨共走了多少路?20×3÷60×5=5公里

连续走5公里路会怎样?(人很累)

B、妈妈既走得很累,又淋了雨,而且患过“肾炎”,会怎样?我们从课前补充材料的阅读中了解到对妈妈的身体有什么危害?从这个地方可看出妈妈怎样的品质?

全身心扑在教育上,不顾自己的身体健康,用一个词归纳一下。(无私奉献)

3、朗读训练

A、正因为妈妈曾患过肾炎,所以“我”对妈妈特别关心,请大家仔细读课文,“我”心情有哪些变化?板书

担心 放心 惊奇 (抱怨) 关心

B、先请学生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再指名读一读相应的段落,评议,再指名读,齐读。

结合比较:

已经快到学校了,犯不着又跑一趟冤枉路!再说,还下着雨!

天下着雨,已经快到学校了,犯不着又跑一趟冤枉路。

这两句有什么差别?启发想象,假如是你,你会说哪一句?为什么?

前一句有层次,有轻重,强调了天下雨这层意思,较后一句更有气势更有说服力。

小玲对妈妈的埋怨对不对?从中可以看出什么?(看似埋怨,实为关心,衬托出妈妈忘我工作的精神。

读读这个句子。读出既抱怨又关心的语气。

C、而妈妈的语气该是怎么样呢?读读看。

D、分角色朗读第4至15自然段。同桌读读,指名读,分组读。

4、再次理解重点句。

听了妈妈的话,又看着她在雨中小跑渐渐远去的身影,小玲心里会想些什么?

启发学生想象,说话训练。

再次出示:那雨小得听不见沙沙的声音,细得像蚕吐出来的丝。

这句话不但写出了雨下得小而且细,这里“听不见沙沙的声音”和把雨比作春蚕吐出来的丝还有什么更深的.意思呢?

结尾也用相近的一句话写雨景有什么作用呢?(与开头呼应,照应课题,语言优美)

赞美了教师无私奉献的春蚕精神

听不见沙沙的声音:春雨默默地下着。

妈妈正像这雨,无声地培育着下一代;妈妈又像春蚕吐丝,无私奉献,平凡而伟大。

……

齐读描写雨的两句话。

三、感情深化

1、联系学校实际,说说自己的老师这样的事例。

2、让学生念念收集的赞美老师的诗歌(播放《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音乐,无歌词)

3、教师总结:这一首首诗凝聚着学生对老师的爱,多么的感人啊。今天,我们已是一位六年级的学生了,快要毕业离开母校,你能不能写一首小诗,献给即将告别的母校教师。

学生写作

交流发言。

四、作业:

作业本1、2、5题

附板书:

蒙蒙细雨

冒雨小跑 担心

无私奉献 患过肾炎 安心

工作负责 借制服 惊讶

要上课 关心

《蒙蒙细雨》第一教时说课稿

新仓乡中心小学 沈海生

一、教材理解:

《蒙蒙细雨》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12册第14课,课文记叙的事是一个细雨蒙蒙的早晨,“我”那当老师的妈妈冒雨去学校上班,在快到校门时,突然想起忘带那件准备借给班里学生穿的蓝制服。为保证班级能正常参加歌咏比赛,学生上课不被耽误,妈妈不顾路远体弱,匆匆冒雨赶回家来,来不及换下淋湿的衣服和带上雨伞,匆匆取了衣服,又赶往学校。从这件不起眼的小事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对工作高度负责,为培养下一代而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的感人形象。教师的工作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对于雨小、雨细的描写别有深意,它是对人民教师无私奉献的“春蚕精神”的热情赞颂。

全文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第1至3自然段),主要写妈妈身体不好,冒雨上班,“我”很为她担心。第二段(第4至15自然段),主要写妈妈发现忘了带歌咏比赛要用的蓝制服,赶回家来拿了衣服,又冒雨匆匆走了。第三段(第16自然段),写雨继续下着,还是那么小,那么细。

本文语言朴实,作者笔下的妈妈,既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也没有什么惊人之举,但细细品读之下,仍能给人以一种强烈的震撼。

二、教学目标:

1、能通过比较,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4个词语的意思。

3、认识课文开头、结尾描写雨景句子的象征意义和表达作用。

4、了解教师工作既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感受“妈妈”对工作高度负责,为培养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课时安排:

第1课时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课文中有关句子,通过角色朗读,感受妈妈对工作高度负责,为培养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

2、认识课文开头、结尾描写雨景句子的象征意义和表达作用。

3、根据课文内容,合理想象, 妈妈拿了衣服走后,我会想些什么。

第2 课时

复习旧知,再次训练感情朗读,质疑问难,理解破折号用法,并展开合理想象,以《许小燕流泪了》为题,写一段“我”妈妈冒雨赶到学校,将衣服带给许小燕时,老师和同学们的言语和神情。当堂交流。

四、教学过程及设计思路:

1、欣赏音乐,引入课题。由于六年级第二学期音乐的第一课中,学生已经欣赏过《春雨蒙蒙》这首童声合唱,这首歌旋律优美,和声丰富,且歌词简单,很具美感,与本文写小雨极其相似,“春雨蒙蒙地下,沙沙沙,绿了河边的杨柳,红了村前的杏花……”由欣赏音乐引入课题,会给学生以新鲜的感觉,营造了轻松和谐的气氛。揭题后,马上让学生找书中描写雨的句子,学生的劲头也会很高。然后,比较句子,“那雨小得听不见沙沙的声音,细得像蚕吐出来的丝。”和“那雨很小,很细。”充分相信学生的辨别能力,两句话的不同之处,理解到这句话用了比喻的手法。从视觉上、听觉上写出了雨的小、细,为学习本篇课文认识课文开头、结尾描写雨景句子的象征意义和表达作用打下了基础。然后教师提出疑问“这么美的一句话,在课文中还有什么别的意思吗?”明确了本堂课的重点。

2、学习课文,了解内容,感受教师品质。由于本文内容比较简单,几乎不存在难懂的句子,所以,在听了一遍课文录音后,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里不要求学生说得很全面很具体,基本内容有了就可。接下来,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并思考表现了妈妈什么品质,也可以同桌讨论,给予充足的时间保证自学,再反馈,反馈中,结合学生的回答,让学生计算妈妈这一天早晨在雨中步行的时间和路程,使学生了解到妈妈淋得湿,又非常劳累,再辅以参考资料《医学常识》,使学生明白肾炎是怎么回事,妈妈淋湿非常劳累会对她的身体有什么影响,从而感受到妈妈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工作的负责。本篇课文的写作上也很有特色,第一段主要写了“我”,第二段写了“我”和妈妈的对话,特别是“我”的心情变化非常明显,且在文中有提示,这些提示,本身就提供了感情朗读的“提示”,所以在指导朗读时,引导学生找出并体会文中提示语所蕴含的情感,然后练读,有助于学生读出韵味。通过自由读、同桌读,分角色读,使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妈妈的精神。这时,再次拿出课文中描写雨的句子,让让学生说说象征意义和表达作用,就显得有坡度,学生容易回答。

3、深化感悟,引起共鸣。在朗读训练后,启发学生想象,听了妈妈的话,又看着她在雨中小跑渐渐远去的身影,小玲心里会想些什么,学生有了以上的情感体验,想象的翅膀也随着打开。再让学生说说古往今来还把教师比作什么,念念收集的赞美老师的诗歌,联系学生六年级实际,即将离开母校,让学生写一首小诗献给母校教师,从而把情感的激发推向高潮。

第3篇:语文《蒙蒙细雨》教案

一、背景知识

1.课文记叙的是一件极平常的事:一个细雨蒙蒙的早晨,“我”那当老师的妈妈冒雨去学校上班,在快到校门时,突然想起忘了带准备借给班里学生穿的“我”的那件蓝制服。为保证班级正常参加歌咏比赛,又不耽误学生上课,妈妈不顾路远体弱,匆匆冒雨赶回家来,来不及换下淋湿的衣服和带上雨伞,取了衣服,又匆匆赶往学校。全文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第1-3自然段)主要写妈妈身体不好,冒雨上班,使“我”很为她担心。第二段(第4-15自然段)主要写妈妈发现忘了带歌咏比赛要用的蓝制服,赶回家来拿了衣服,又冒雨匆匆走了。第三段(第16自然段)写雨继续下着,还是那么小,那么细。课文“以小见大”,通过对妈妈语言行动的具体描写反映她的'崇高精神境界。

2.课文开头、结尾对雨景的简略描写,文字不多,作用不少,应启发生领会其深刻的象征意义。对于课文中那些具有较强表现力的句式要着重引导学生积累。

二、教学目标

1.能通过比较,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4个词语的意思。

3.了解教师工作既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感受“妈妈”对工作高度负责,为培养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

4.学懂课文开头、结尾找写雨景句子的象征意义和表达作用。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经比较,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

难点:学懂课文开头、结尾描写雨景句子的象征意义和表达作用。

教案实例

一、教学准备:录音、灯片。

二、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粗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生字新词。

3.阅读课文第一段。

(二)教学过程

1.解题,质疑。

(1)出示课题。

(2)课文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题目?等学了课文你就知道了。

2.初读课文。

(1)听录音,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你觉得“妈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

(2)讨论、交流上述思考题答案。

(3)给课文分段,并说说分段的依据。(根据人物--妈妈的出场、退场考虑段落的划分。)

(4)默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3.检查自学情况。

(1)注意带点字的写法。

肾炎:比较字形肾--览。

冤枉:上面不要多点,下面不要少点。

撅着嘴:分析右边的部件。

(2)说说课文中新词的意思。

4.学习课文第一段。

(1)默读课文,思考:“我”为什么这么担心?

讨论、交流上面的问题。要点:

①妈妈至少要在路上淋15分钟的雨。②妈妈身体较弱。

③“我”帮不上妈妈的忙,只能干着急。

(2)比较句子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出示幻灯片。)

①那雨小得几乎听不见沙沙的声音,细得像蚕吐出来的丝。

②那雨很小,很细。

(第一句是个比喻句,对雨作了具体的描写,突出了雨的特点,使句子表达得更有美感。)

(3)概括段意。

5.布置作业。

完成作业本第1、2题。

第4篇:语文《蒙蒙细雨》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本课中的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略藏族山村初春的美丽景色。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2、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领略藏族山村初春的美丽景色,体会文中蕴涵的情感。

教具准备:

课前自制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录音。

教学时数:

本课教学用2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春天,是万物复苏,作物生长的季节;春天,更是孩子们沐浴科学雨露的大好时光,老师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呕心沥血、默默无闻地奉献,留下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蒙蒙细雨》这篇课文,看看藏族的孩子们是如何学习的。

〈二〉看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出示课件

指导同学们按一定顺序仔细观察图画、思考。

(1)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

(2)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干什么?

(3)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2、学生回答后,老师补充

(在雪山脚下的一座小学校里,一位藏族老师正认真给孩子们讲课)

3、总结看图方法

(1)老师叙述:怎样观察一幅图画呢?首先按一定顺序观察图上的内容,其次抓住重点内容进行观察。

(2)同桌讨论:怎样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从主要画面到次要画面或从次要画面到主要画面。)

三、对照图画,自学课文

1、听课文朗读录音,画出文中的生字。

2、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读通文中的句子。

3、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

四、字词探究,积累词语

1、课件出示生字,指名学生认读。

2、小组讨论哪些字音应注意

重点指导:藏蒙翅脆等生字的读音。

3、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书写:瓣辨翅滴露

4、词语解释

漫步:没有目的而又悠闲地走。

天幕:笼罩大地的天空。

分辨:辨别。

清脆:声音清楚悦耳。

眺望:从高外向远处看。

五、看图理解课文

1、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图画的自然段。(第4自然段)

2、指名读第4自然段,其他同学用“ ”画出直接描写图画的句子。

3、指导学生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找出来的句子。

六、课堂小结

这位辛勤的藏族女教师是如何播洒科学文化的雨露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本课生字词

2、指名读课文。

二、有感情地朗读,深入体会情感。

1、读读、画画重点词句,探究沐浴着蒙蒙细雨的藏族美景。

(1)自由快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

(2)画出描写自然界春雨的有关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的感觉。

(3)交流学习心得。

“田野、湿漉漉的,翠绿的'麦苗儿,捧着水珠,鲜红的花瓣上,滚动着水珠;鹅黄色的柳枝上挂着串串水珠,上学少女的辫发上,也戴着亮晶晶的水珠儿。“这此句子,我们可以体会到沐浴着春雨的自然界的美景。

(4)再读这些名子,体会作者用词的精确。

从“捧着”“滚动着”“挂着”“藏着”这些词可以看出,用词十分准确、恰当。

(5)理解重点句(课件出示)

“举目望去,春雨中的藏族山村,像一个缀满珍珠宝石的童话世界。”

①这句话把藏族山村比作什么?

(比作一个缀满珍珠宝石的童话世界)

②作者为什么把春雨中的藏族山村比作一个缀满珍珠宝石的童话世界?

(因为春雨中的麦苗儿,捧着水珠,鲜红的花瓣上滚动着水珠,鹅黄色的柳枝上,挂着水珠,少女的发辫上藏着水珠儿,这些水珠就像无数的珍珠宝石,构成一个美妙的童话世界。)

(6)小结

春雨中的藏族美丽而又神奇,我们一时说不尽,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对它的喜爱之情吧!

2、朗读训练

自由读,齐读,启发学生读出美感,读出赞美之情,

三、品读感悟,了解教室里的春雨

1、再出示课件,想象图中所描绘的画面

2、学生自由读第4自然段

3、课件出示句子

“啊!书声琅琅的教室里,不也在下着一场融融的春雨吗?“

(1)学生齐读

(2)指名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3)教师指导理解

藏族女教师给孩子们上课,传播着科学文化知识,想像是春雨一样滋润着春天的万物,这场春雨,就是科学文化知识,是一场人们难以察觉的雨,而孩子们红扑扑的脸蛋,美过那雨雾中的桃花,孩子们清脆的读书声,赛过那云雀的歌声。

4、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第4自然段。

四、课堂小结

春雨中的藏族山村,不仅景色美,人更美,你们体会到了吗?

板书设计

3、蒙蒙细雨

未来的雪山春意盎然

蒙蒙细雨

田野湿漉漉

山村像童话世界

云雀翻飞欢叫

教室书声琅琅

第5篇:语文《蒙蒙细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细读课文第二、三段,学习有关句子的句式。

2.认识课文开头、结尾的象征意义和表达作用。

3.总结课文。

(二)教学过程

1.学习课文第二段。

(1)听录音,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2)组织学生读议。

①母女之间有哪些意见分歧?她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②你认为谁的意见是正确的?为什么?

(3)自读课文,划出反映妈妈品质的'语句。

(4)比较句子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出示灯片)

①已经快到学校了,犯不着又跑一趟冤枉路!再说,还下着雨!

②天下着雨,已经快到学校了,犯不着又跑一趟冤枉路。

(第一句把“还下着雨”放在后面,“再说”增强了说话的气势,使句子具有一种理直气壮的意味。)

(5)分角色读课文的第二段。

(6)从“我”和妈妈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妈妈是怎样一个人?(对工作高度负责,为培养下一代无私奉献。)

2.学习课文第四段。

(1)齐读课文。

(2)课文开头和结尾写雨小、雨细有什么作用?

(结尾和课题、开头呼应,耐人寻味。蒙蒙细雨既小又细,使人几首觉察不到它的存在,这正像默默耕耘在教育战线上的人民教师,在自己平凡的工作中无私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作者借景抒情,赞美了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暗示了课文的中心。)

3.总结全文。

4.布置作业。

(1)指导完成作业本第4题。

(2)完成作业本第3、5题。

(3)选做作业本第6题。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