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2-02 08:34:32

第1篇:语文教案

一,情境铺垫,导入 新课.

师:四年(一)班的张华同学这几天可忙拉,她正准备着下周的的数学奥数。你看,现在她正要去李诚家请教数学题。

.(大屏幕显示器上出现了配乐动画演示)

1,配乐动画:张华在从自己家向李诚家走去。(或者线段图)

①,指导观察,提出问题:张华每分钟走60米,走了6分钟,走了多少米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张华走了多少米。

师:好,你来说说是怎么做的?

②,学生口头列式回答后,复习数量关系:速度x时间=路程

师:也就是说求张华走的路程就相当于求两地的距离是多少?(出示红字“两家相距多少米”)

师:有一天, 张华放学回家,正准备做作业 ,发现不小心将同桌李诚的作业 本带回了家,她赶紧打电话给李诚,两人在电话里商量了一会儿,如果步行的话,有几种办法可以让张华把作业 还给李诚?现在请同学们帮他们想一想办法?看哪组的同学办法最多?

(以四人小组讨论的形式)

师:好,哪组的同学想出来的,派一名代表起来回答。

(学生一般会有三种想法:一是让张华带给李诚。二是李诚自己去取,三是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在路上相遇。)

师:这些都是同学们为他们想出的办法,大家想一想,第一次和第二次有几个人在运动?而第三次呢?

2,请两位同学上台表演

①,设问:两个人,两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路程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类问题中的有关知识.)

②揭示课题:[板书:相遇问题]

二,指导观察,学习新知.

(—),教学准备题

1,示题:张华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钟走60米,李诚每分钟走70米.

2,读题,提出思考问题:几个人运动?运动的方式和结果怎样?、带着观察动画演示.

3,动画演示,指导观察,帮助理解概念:

A,电脑动画显示第一次(全过程).

交待线段的长表示两家间的路程,线段的两端表示两家的住地.画面为:张华走过的路用红色线段表示,李城走过的路用蓝色线段表示.

B,电脑动画显示第二次(全过程).

(1),两个人出发的时间,地点,运动的方向,最后的结果是怎样?带着问题让学生再次仔细观察动画显示.

(2),认识概念:同时,两地,相对,相遇.

师:这是几人在运动 [板书:两个人]

师:两人出发的时间相同吗 [板书:同时]

师:他们运动的方向又是怎样 [板书:相对]

师:最后结果是怎样的. [板书:相遇]

4,填写表格,通过电脑动画显示,师生共同研究两人行走的路程与时间的变化情况,把数据填写在表格里,并找出其中的规律.

(1),电脑动画显示,教师按动鼠标,屏幕显示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1分钟.

师:(1)两人一分钟所走路程各是多少 路程和是多少

(60+70=130米)两人还相距多少米 (390—130=260米)(板书)

(2),用同样的方法电脑继续显示,两人继续同时出发再走一分钟填写表格后

指导学生观察体会:当随着时间的增加,两人所走路程和也增加.而两人间的距离反而减少.

(3),用同样的方法电脑继续显示:两人同时出发,再走一分钟,也就是两人共同走了3分钟.

教师指着屏幕上的线段图和表格提问:张华和李城3分钟走的路程分别是多少 (180米,210米)他们走的路程和是多少 (180+210=390米)行了三分钟,两人距离是0,这说明什么

引导学生懂得:两人同时出发3分钟,两人之间的距离为0时,也就是两人走到同一个地点,表示他们相遇了.(教师按动鼠标,在两人相遇点上发出响声三下,电脑显示器随之出现相遇两字)

教师按动鼠标,鼠标指着390米字眼,线段全长闪砾三下并发出声响

.提问学生:两人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师:完成上面这道题,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要求同学们上课时将练习本准备在桌角。)

(二),教学例五.

l,自学例题

①,示题: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两人在校门口相遇. 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

师:全班齐读。

(2)读题

找出的条件和所求问题,两人是如何运动的?找关键词语.

师:这道题给我们的条件有哪些?

思考:两家的距离跟两人所走的路程有什么关系?可以用关系式表示吗

2,指导观察动画显示.

(1)第一次动画显示.

教师只需显示电脑动画,让学生说出两个人运动的时间, 出发的地点,运动的方向和结果.

(2)第二次动画显示.

教师提问:求两家相距多少米就是求什么 请学生再次认真观察动画软件显示,分小组讨论问题.(看哪组的做法最多。)

板书:两人所走的路程和=两家的距离

3,尝试列式计算,并分组讨论列式根据.

4,检查学生列式情况,要求说出两种列式根据.

教师把一名学生的答案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到大屏幕上,并让他说出列式根据.学生先回答,教师再用电脑动画显示加以证实.

5,教师演示动画,证实学生的算法.

第一种算法:

师:65x4求出什么 (电脑动画显示:小强所走的红色线段闪烁了三下并发出声响)

师:70x4求出什么 (电脑动画显示:小丽所走的篮色线段闪烁了三下并发出声响)

师:为什么把64x4和70x4加起来 (小强和小丽两人共走的整段线段闪烁了三下并发出声响)

第二种算法:

师:65+70求出什么 (动画显示把小强和小丽第一分钟走的那段闪烁,并移动到下面)

师:65+70的和为什么乘以4? (动画显示小强和小丽共走了4分钟,每分钟都走了(65米+70米)就有了4个(65米+70米)

65+70

6,两种算法对比.

(1),在数学知识上有什么联系

(2),解答思路上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得出:两种解法思路上不同,结果相同,而两种

算法的算式之间的联系,正好符合乘法分配律.

三、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这些都是同学们自己探索出来的,现在我们来看看大家掌握了没?

1. 志明和小龙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如图),经过5分两人相迟,两地相距多少米 (用两种方法解答.)

(做一做,只列式不计算)

简略说说做法。

四 拓展练习:(用多种方法解答)

师:我们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这样时间一样的相遇问题不多,一般是一个先走了一段时间后,另一个才开始走,我们来看看遇到这种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 屏幕出示 )

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 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过2小时两车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要求同学画线段图)

找出的条件和所求问题,两人是如何运动的?找关键词语

师:这道题给我们的条件有哪些?(板书)

师:求两地间的铁路长也就是求什么?(同桌讨论)

师:(指名)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将该同学的作业 放出来。

并提问学生,请他说出为什么这样画,这样做 讲出算法的思路.

五、谈谈你的收获

师:哪位说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第2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七、八、九、无”4个字。认识两种笔画“乚、乙”和4个偏旁“月、雨、口、禾”。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字和练习朗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朗读,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教学教法应用:

小组讨论法,质疑问难。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图画、胶水(或磁石)

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美丽的图画,你们想看吗?你觉得这几幅图怎么样?(播放四季景物的课件,然后定格四幅图。)

2、选择一幅你最喜欢的图画,仔细观察,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指名回答问题。(教师板书春、夏、秋、冬)春、夏、秋、冬就构成了一年的--“四季”(学生答后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设计意图:从孩子们比较喜欢的图片入手,引导学生从图中感受四季的美,使学生在课堂开始就有浓厚的兴趣,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配乐诗朗诵

那么,这么美的图画,要是配上一首儿童诗,一定会更棒!(配乐儿童诗朗诵)这首儿童诗就在我们的课本上,你想不想也像他们一样朗诵出来? (课件配乐朗读,按喇叭键)

(设计意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激发读课文的欲望)

三、初读课文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边读边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2、再数一数课文中有几句话,把它读通顺。

(设计意图:读中识字,让学生通过读,掌握字音,把课文读通顺、流利,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四、检查反馈:

1、 这篇课文中有不少生字,你认为哪些字的读音应该注意,能给大家提个醒吗?

(课件按学生的提醒显示生字,字上面红色显示4个偏旁“月、雨、口、禾”)

如: “叶”、“圆”的音节是整体认读音节。

“秋”、“就”的韵母是iu,不是iou。

2、比赛读:

(1)课文有几个小节?交代比赛规则:你最喜欢读哪一小节,最有把握读好它,就选哪一小节参加比赛。

(3)指名参赛。(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每段请2—3个学生

(4)点评:你认为哪位选手读得最棒,能说出他好在哪儿吗?

(意图:激起学生的兴趣,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促使学生读通读顺课文,为课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质疑问难 随机学文 (课件返回上一图 随机点击图显示课文)

1、在课文中,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2、交流反馈 根据学生质疑随机重点引导学习一句,扶一放三,使其能举一反三

如句1:

学这一句就得引导解决以下问题:

(1)“草芽”指什么?

草芽不会说话,课文中为什么写他对小鸟说他是春天?再有感情读课文

草芽为什么对小鸟说他就是春天?你认为还有什么可以说自己是春天?

(2)用“是——”练习说话 (课件点击“是”,“是——”字闪烁)

而其他3句略学:只解决什么是“谷穗” 、“鞠着躬” 、“一挺” 、“顽皮”?

(设计意图:解学生所疑,急学生所需。以探究学生的疑问为教学目标,展开学习,并随机引导学习课文,既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其主动学习;又能在帮助解决重难点的同时,根据课文四个段落相似的特点,采取举一反三的教学的方法,使课堂教学受到高效。)

课间操。

六、欣赏、背诵

结合图,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找好朋友背、加动作背)背出热爱四季、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七、尝试创作

课文用四个小节,短短的几行就把四季的景色描绘得那么生动。小朋友也很了不起的,让我们也来学学课文的样子,来描绘一下这些美丽的图画,好吗?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季节(播放音乐),并仿照书上的句式向你小组的同学说说你的画。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以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地参与学习活动。把学生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以读带讲,体现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教学原则。注意体现读书的层次性,读熟课文,读懂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朗朗读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尽情表达对四季、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八、总结

学了这一课,你懂得了什么?(保护自然,使四季更美)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热情。)

板书设计:

四 季

春 夏 秋 冬

第3篇: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全、奇等14个生字。会写爸、全等6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3.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喜爱读诗歌。

教学重点

认识全、奇等14个生字、会写爸、全等6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留心观察父母、家人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

2.家庭成员看电视时意见统一吗?意见不统一怎么办?

3.教师准备明明一家人看电视的flash动画。

4.教师准备看电视时不同场面的片断。

教学过程

教学案例(一)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入新课

1.引导学生结合自家的情况,谈谈看电视的情况。

2.播放明明一家人看电视的场面,你能猜出他们正在看什么节目吗?(尊重学生意见,只要说的合理,就给予肯定)

3.引导学生发现明明家看电视中的奇妙所在,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认识字词

1.引导学生揭开他们家看电视中的奇妙之处,朗读课文,找到答案。(借助拼音认识生字)

2.出示带拼音的生字,指名认读。

3.找出这些生字在课文中带出的词语,反复读。(生在书中找词语)

4.学生汇报词语,师在屏幕上呈现词语。

三、引导学生选择学习生字、生词的方式

(在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运用加一加、减一减、猜字迷的方法识字,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在什么地方或场合见到过这些字)

1.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引导。

(例如:学生汇报精时,引导学生说说怎样记住这个字的?在哪儿见过这个字。)

四、指导书写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字的结构特点。

2.帮助学生掌握书写方法。(边板书边讲解)

3.学生描红并临写生字。(书写姿势要端正)

五、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5看电视

奇妙?

全家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语

二、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多种方式朗读)

1.围绕奇妙一词展开,学生读第2~5小节,找找奇妙藏在哪里?(学生自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

2.学生分组讨论,奇妙在哪里?(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引导。

(1)身为球迷的爸爸关掉球赛,换成京剧。

(抓住这一点,询问学生爸爸为什么这样做,爸爸表现怎样?

教师引导学生带着爸爸孝顺母亲的感情读读这一节)

(2)奶奶放弃了自己喜欢的京剧,换足球频道,奶奶不看电视看我们,和我们一起拍手欢笑。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老人对儿女子孙的浓浓爱意。如果学生读不出这种感情,教师范读指导)

(3)关掉球赛,看音乐舞蹈。(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会这样呢?)

学生有感情的读这一小节,读出家庭成员间互相关爱之情。

(4)互敬互爱,为了他人的快乐,放弃自己的爱好。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第五小节)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四、感悟诗歌,课外延伸

配乐朗读小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出示反映,谦让、礼貌、孝顺等主题的小诗,培养学生喜爱诗歌的兴趣,同时受到好的品行的熏陶)

板书设计

5

看电视

爸爸

|

|

|

|

教学案例(二)

第一课时

一、猜迷揭题,引入新课

1.猜迷语。小小一间房,只有一扇窗,唱歌又演戏,天天翻花样。(打一家用电器、电视)

2.老师调查一下全班同学看电视的情况,适时点拨看电视也要有学问。

3.播放2组看电视的不同画面。(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点,一组是谦让的看,一组是争抢的看,教师板书)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看拼音。)

2.学生读后感受到明明家看电视能互相谦让。

3.教师检测识字情况。(出示带拼音的生字,指名认读)

三、通过词句识记生字

1.出示带生字的词语、句子。(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出现,反复再现,识记生字)

2.引导学生想想,还在哪里见过这个字。

3.出示生字部件,玩找朋友的游戏。

四、指导书写

1.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里的字,找出它们结构上的共同点。

2.教师板书,指导书写方法。

3.学生描红、临写生字。(书写姿势端正)

五、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5

看电视

谦让

争抢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语

二、读文思考,感悟体会

1.朗读诗歌。(指名朗读)

2.引导学生说说课文写了谁。(师板书)

3.回到课文中,体会人物是怎样看电视的。

4.把喜欢的小节多读几遍。

三、研读课文,体会心灵

1.读课文,你想了解,他(她)是怎样看电视的。

2.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

(在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可抓住人物爱好和做法来学习)

3.学生分组,合作学习、讨论。(喜欢同一小节诗的同学一组,读后说说人物是怎样想的,表现得怎样。)

4.教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

5.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1)爸爸很孝顺。

(引导学生说说,从哪里可以感到爸爸很孝顺,引导学生找出从哪里发现的,再有感情的读一读)

(2)奶奶愿意让孩子们高兴。

(3)家人能够互相关心。(有感情读一读)

(4)每个人的心里装着一样东西,那就是谦让,一颗美好的心灵。(理解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表达)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五、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外延伸

在生活中积累一些反映谦让、礼貌等方面的事情,记录下来。

第4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 钻研本文深意,把握作者意旨。

2、 比较《马说》与此文的异同。

3、 了解语气对表达文章主旨的作用。

教学设想

1、 以研读的方式,探究文章深意,把握作者意旨。

2、 探究文章语气的表达,以达到了解作者意图的目的。

3、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4、 主要教学板块朗读——研读——比读。

5、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序——恳切而意长。

古代以“序”名篇的文章,有赠序一类,是为送别亲友而写的,内容多为颂赞勉励之辞。唐代赠序之作,以韩愈为最多。韩愈扩大了赠序的内容,不仅一般地叙友谊,话别情,而且述主张,议时事,咏怀抱,劝德行等。

二、朗读

1、 学生朗读课文。

⑴初读,正音正调:

兹(zī)矧(shěn)恶(wū)仕(shì)

⑵再读,识别词语:

有司,这里指礼部主管考试的官。

锐利的武器,这里比喻杰出的才能。

郁郁,忧郁的样子。

有合,有所遇合,指受到赏识。

适,往。

兹,这。

苟,如果。

矧,何况。

慕义强仁,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

屠狗者,泛指高渐离一类埋没在草野的志士。

⑶请生结合课文注释,读译课文,读懂文章大意。并请生在阅读中思考文章包含几层语意?

(师提示:读出三层语意,鼓励送行----提出忠告----规劝顺从朝廷。)

2、 诵读,读出语气。

(学生自由诵读,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加以指导。)

董生勉乎哉!——第一段读出鼓励、慰藉的语气;第二段读出勉励、提醒的语气。(因为前者表示作者对董生的期望——要跟有抱负的人一道为国家排忧解难,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而后者则表示了警戒之意——希望董生谨慎小心,知所进退,要珍惜自己的前程,切勿为叛逆之臣效力。)

吾知其必有合也。——读出肯定的语气。

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读出感叹的语气。

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读出反问的语气。

三、研读

1、 教师介绍燕赵地区的形势。

唐代中期,“安史之乱”虽已平息,藩镇名义上也仍是朝廷的封疆大吏,但他们凭借自己的军事力量割据一方,专横跋扈,无所不用其极,势力日渐强大,并且父子相传,不服从朝廷调遣。当时的河北是地方藩镇割据一方的局面,有些不得志之士则寄身于地方藩镇,以谋求个人出路。

2、 理解董生的处境。

教师引导:董生是在怎样的情形下去往燕赵地区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搜寻有关语句,用“董生是……的,他……”的句式说话。如:“董生是失意的,他举进士,连不得志。”“董生是忧郁的,他‘怀抱利器’而无所施展。”……

(学生讨论后回答。)

3、 研读作者的心意。

⑴请学生摘录文中寄托作者心意的句子研读,教师加以提问。如:

吾知其必有合也。——为安慰、勉励而加以肯定,言不由衷。

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反问中昭示着担心,委婉地提醒。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用心良苦,本意是想让董生从中受到启发。

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用意深刻,正是作者向董生致意,同时也希望寄语燕赵才智之士同为朝廷效力,巩固国家统一。

(学生分小组讨论。师在鼓励性、肯定性的原则下,让学生自由发挥,畅所欲言。)

⑵师生共同小结。(师引导,生作答。)

明确:作者写这篇文章作为临别赠言,先是表示同情、慰藉,勉励董生有所遇合,而主旨所在,却是用委婉方式,规劝他为朝廷效力,建功立业。正如前人所言:“送之,所以留之。”

4、 研读本文写法。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指导并提问。)

明确:本文文字简洁而寓意深刻,措辞曲折,含蓄有致,正所谓“深微屈曲”。

四、比读

与《马说》比较写法上的异同。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并提问、作结。)

明确:

同:都是含蓄深刻,都是开篇定下基调,分三层陈述,多有转折。

异:《马说》托物寄意,用“千里马”比喻贤能人才,抒发了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的愤懑;《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的特点是名送实劝,反话正说,既规劝董生归顺朝廷,又尊重、爱惜人才,表达了复杂的感情。

五、作业

请以《给的一封信》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

1、横线处可填爸爸、妈妈、老师等称呼。2、在写作中,要注意语气的表达。通过合适、得体的语气的运用,以向对方表达出你写这封信的目的。3、字数不少于600字。

附:板书设计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韩愈

序:恳切而意长

怀抱利器

鼓励、慰藉→必有合也

郁郁适兹土

风俗与化移易

勉励、提醒→能否如愿未卜

今不异于古所云

吊望诸君

启发、致意→为天子效力

观屠狗者

实质:名送实劝

【说明】

由于韩愈一向维护朝廷的统治,视藩镇为叛逆,因而极不赞同董邵南此行,希望他将来仍然回到长安来,为天子效力,但这个意图表达得委婉含蓄,须仔细品味才能读得出来。所以,本方案的教学角度拟为:研读——探究文章深意,把握作者意旨。具体就是通过对文章语气的探讨,达到把握作者意旨的目的。

通过朗读,使学生达到了解主要字词、理解文章语意、初步读出文章语气的目的;通过研读,使学生达到研语气、明主旨的目的;通过比读,使学生达到会比较、知异同的目的。教学中的这三个具体步骤是一环扣一环、循序渐进的,是递进式的。

设想能通过对这一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语气对文章主旨的表现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从而使学生能够重视语气的表达(因为学生一向轻视语气的作用),并使学生以后能在自己的写作中充分发挥好语气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设想能通过对这一课的学习,教会学生一种自主学习的方法(朗读——研读——比读),为研究性学习夯实基础。

第5篇: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了解小村庄变化的原因,感知破坏环境所带来的恶果,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

一、揭题导入

1、师板书,生默看,指出错误。

2、齐读,突出“这样”

3、师:三读课题,问题就出来了,谁来说。

4、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也就是本堂课的第一个目标。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5、目标是你们自己制定的,办法是你们自己选择的,下面实践。

二、初读课文

1、放声朗读课文。

2、检查读书情况,相互指导。

三、欣赏、感悟小村庄的美

1、小村庄在什么地方,指名上台把村庄画下来。

2、指导学生把小河的“清澈”画下来。

3、山村后是——树林,指名上黑板画树,相机理解郁郁葱葱。

4、谁来画空气?怎么画空气?得画出什么?小组讨论后指名上台画。

5、表演背诵。

6、小村庄美吗?最后呢?指导朗读“什么都没有……”,三读后又产生了什么问题。

四、深入学习课文,了解小村庄变化的原因。

1、自读,划出重点的句子,找出原因,写写体会。

2、交流。

3、说说课文想告诉我们什么?

4、写一句深情的话告诉21世纪的人们要干什么?不要干什么?写出的话要深情,要能打动别人。

五、情境表演。

点评:

总评:

第6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集中对学生进行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辨析读音。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正确答案。

3、学生从前两个单元中继续找出容易读错的词语,引导学生独立辨析和强化正确读音。

二、区别形近字。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正确答案。

3、交流自己完成这样题目的方法和步骤。

4、补充练习:学生挑己在平时作业中出现的较多的错别字来引导大家辨析。

三、积累成语。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正确答案。

3、交流自己完成这样题目的方法和步骤。

4、补充练习。丰富成语的积累,强化方法以及对成语意思的感悟。

四、加标点的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正确答案。

3、交流自己完成这样题目的方法和步骤。(读懂这段话的意思是基础。)

课后:不仅练习了课文中出现的内容,还与学生一同查找了课文中的其它异读错的字、形近字等等,使学生的练习更加全面。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训练。

(一)独立阅读,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短文的顺序。

(二)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短文后面的第一小题。

(三)再读短文,理清文章的顺序。

(四)在书读的基础上,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二、口语交际。

1、课前选取自己熟悉和了解的名胜古迹或者是有特色的农家小院。

2、介绍的要求:把特点讲清楚,按一定顺序介绍,表达自己的情感。

3、听者的要求:认真倾听。自己对那些地方感兴趣或还想多知道些什么,随时提出与大家交流。

4、教师做。

课后:在讲解阅读时请同学们先画一画作者的观察点,学生能够找得比较准确,从而能够感受到作者顺序的变化。在口语交际的环节中,由于学生有生活实际,因此说的内容比较丰富,但是条理欠清晰。

第3课时习作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学习本单元的方法完成习作。

教学步骤

回忆本单元课文的方法

今天咱们就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的方法写一《美丽的校园》

组织同学游览校园,提出要求:记住游览的顺序,记住要写的景物以及特点。

带领学生在校园中观察,练习说过渡句以及景物的特点

回到教室后请同学进行小节板书

游览顺序看到景物景物特点怎样写具体

一进校门操场大列数字、举事例

穿过操场来到教学区专业教室独特总分

沿着甬道来到教室前教室(略)果树美时间(春花夏叶秋果)

顺着甬道走到尽头图书室书多

3、启发学生思考怎样写具体

鼓励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词语、句子

4、对照板书自己在小组里练习说话

5、完成写话

课后:由于学生亲身进行了参观,所以过渡句写得十分准确。在指导写具体的时候,不断启发学生已经学过的课文,引导他们应用文中的好词和好句,效果良好。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