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2-01 10:19:52

第1篇:七年级语文教案

师:同学们学过孟郊《游子吟》吗? 让我们来一起朗诵: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从这首诗,通过母子将别时,慈母为游子缝衣的场景描写,表现了母子真挚的骨肉深情。今天我们学习《散步》理解一下家庭亲人之间的相互敬爱。

师:首先请同学默读课文。 用简练的语言概述“散步”的过程。

师:现在谁来说说文章讲的是什么事呢?

生:这篇散文,写了一家四口在初春散步,开始我让母亲去散步,母亲很顺从地服从了我。后来产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最后母亲改变了主意要走小路,走不过去的时候,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表现得很温馨,很甜美。这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是透过优美而朴素的语言传递给我们的,希望你们能用心去感受这份温情。

师:散步对我们而言,是大事还是小事?

生:小事。

师:对,也就是说:散步其实是件又平常又普通的小事。但文章表现上来的东西是不是散步这么简单?

生:不是。

师:是啊,作者从这件小事中还真散出些“大事”来呢。我们一起学习吧。

师:首先请男同学朗读1—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找出散步的人、时、地、原因。

(几位女学生朗读,全体学生思考)

师:好,男同学们读得又整齐又响亮。来,有谁能回答老师刚才提的问题。

学生甲:人是:包括“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师:他们是——?

学生甲:一家人。时间是春季。

师:春季的哪个时候?

学生甲:初春。

师:哪些词句表现是初春这个特殊的时节的关键?

学生甲: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学生甲:地点是田野。

师:为什么要到田野去散步呢?

学生甲:因为我母亲身体不好,我劝她多出来走走。

学生乙:还因为田野空气好,景色又美。

师:补充得不错!

师:从原因上看,我对母亲的态度怎样?

生:很好,很孝顺,很会替母亲着想。

师:可不是吗,这虽然是小事,但可充分体现了“我”的孝心,同学们可要像他学习哟!

师:“我”对母亲很孝顺。“我”与“母亲”之间的关系自然是很好的了。让同学们找找看:哪一句话表现了这样的关系?

生:“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侯很听她的话一样”这一句。

师:很好。虽然散步是小事,母亲能在这春天出来容易吗?

生:不容易。

师:为什么?从来里可以看出来?

学生甲:因为她身体不好。

学生乙:从“熬”字可以看出来。

师:好,散步去!请女同学读第四、五自然段。

师:田野的景色美吗?

生:很美。

师:怎么美?

生:“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师:哎,“我”怎么会看见这田野美丽的春景就想起“生命”来了?

生:春天万物复苏,一切都是新的,很有生命力,所以想到生命。

师:和前文写母亲有没有关系?思考一下。

生:(思考后)有。

师:什么关系?

生:因为母亲战胜了寒冬,战胜了疾病,使自己的生命得以维持。作者触景生情,联想到,感悟到生命。

师:说得多好!同学们把这些观点总结一下,整理在课本上相应的句子旁。(学生整理)

师:他们一家人散步是怎样走的?

生:前面是母亲和儿子,后面也是母亲和儿子。

师:谁发现了这个情况?

生:“我”的儿子。

师:他把发现的这个情况怎样表达出来的?

生: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师:这表现了这个小家伙的什么特点?

生:天真、聪颖。

师:小家伙的话充满生活情趣,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同时还表现了什么?

生: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师:接下来,请全体同学把剩下的三个自然段齐声朗读读一遍。

师:后来怎样?

生:发生了分歧。

师:什么分歧?

生: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坦;我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师:“有意思”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有趣。

师:谁来解决这个分歧。

生:“我”。

师:为什么是“我”呢?

生:因为课文里说:“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他总是听我的。”

师:这说明了我在家中是怎样的地位?

生:是中心、核心。因为我是强壮的,高大的。

师:这个分歧,“我”觉得容易解决吗?为什么?

生:不容易,左右为难,因为找不出两全的办法。

师:最终我决定怎么办?

生:委屈儿子,走大路。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伴同他的时间还长。

师:从这个决定中,我们再次看到了“我”对母亲的——

生:孝顺。

师:问题结束了?

生:母亲改变了主意,走小路。

师:从这个改变中,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儿子无比的——

生:关爱、爱护、疼爱。

师:用一个字可以概括,那就是——

生:爱!

师:总结一下,这一家人真有意思:年纪老的、大的对年纪小的态度是——

生:爱。

师:年纪小的,大的对年纪老的'态度是——

生:孝顺。

师:用一个词概括他们一家人的关系:

生:温馨和睦、尊老爱幼。

师:概括得不错。

师:小路有意思吗?

生:有意思。

师:怎么有意思?

生: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师:小路平坦吗?

生:不平坦。

师:不好走的地方怎么办?

生: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走。

师:课文最后一句说:“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为何要慢慢地,稳稳地,走得那么仔细?

生:因为是小路,路不好走,怕母亲摔着了。

生:我觉得他们走的不仅是平常的路,不仅是散步,同时也在走过人生之路,所以走得仔细。

师:分析得有意思,我觉得这位同学还真像文中的“我”一样,在平凡普通的散步中,“散”除了深刻的东西来。于平凡中见深刻,于“小”中见“大”,不就是这篇文章的主旨吗?

同学们能理解“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吗?

生:这个形象有象征意义,一家有老有小,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这是中年的责任。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师:同学们,你们是家的一份子,也是世界的一份子,学

了这篇文章之后,你懂得了什么?

生:要尊老爱幼、和睦相处。

师: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尊老是人类高尚的情感,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正如培根所言(教师出示投影: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特有的文化之举——<英>培根。

生:读格言

师:下面,我们做一个小小的练习: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说说生活中能展现亲情的故事。(展示投影内容,学生思考)

师:我们对天下所有老人都应承担一种责任,老吾老及人之老,关爱老人是每个人来应尽的责任。

这节课我们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浓浓的亲情、尊老爱幼高尚情感,认识到每个人所应担负的责任。

师:最后请齐唱《常回家看看》。

第2篇:七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读、理解、积累基本生字词。(预习、课堂朗读、随文赏析共同完成)。

2)赏析细致入微,妙趣横生的棋人趣相图。

3)品味诙谐生动的语言。

2、技能目标:

初读感知——再读欣赏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棋人棋趣,领悟作者寓于其中的争而有度、“平正通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 点

棋人趣相的精彩描写;诙谐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 点

通过棋人棋趣,领悟作者寓于其中的争而有度、“平正通达”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 析

学生对下棋比较感兴趣,但对场景的描写却不够细腻。本节课意在引导学生学会对人物的描写。

教学准 备

课件

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

一、预习检测:

二、根据学习建议,学生自主学习:

读书、批注、讨论、汇报,师生合作,赏析棋人趣相,完成教学重点

三、同质交流,小组合作,展示质疑

四、师生合作,拓展升华

1、师生合作初读,扫除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荐读1、2、3段,范读4段。(听读要求:圈点勾划,读不准的字、不太明白意思的词用“?”标出,有趣的地方用 ----- 标出,观点态度不明白的地方用﹏﹏﹏﹏标出。

2、自读、批注棋人趣相。将评赏要点批注在文旁空白处。

3、分组交流批注结果。

4、分组推荐代表,汇报批注及交流成果;教师适时适当点拨,师生共

同完成棋人趣相的`赏析。

5、趣相仿写,深入赏析。

引导:我对2段中作者对情态各异的下棋有争者进行描摹的7个“有”字句特别感兴趣,课前我不光赏了,还仿了,各位有没有兴趣听我用与同学们不同的方式把我的赏析展示出来?

朗读仿句:有你死我活斗志斗勇者,有尔虞我诈不择手段者;有运筹帷幄演兵布阵者,有破釜沉舟越甲吞者;有驾轻就熟运斤如风者,有磕磕绊绊走走停停者;有雄韬伟略惊心动魄者,有瞻前顾后步步为营者;有宠辱不惊神态自若者,有物喜己悲患得患失者;有威加海内衣锦还乡者,有四面楚歌自刎乌江者;有一枰既毕情欢意悦者,有胸怀块垒懊恼不已者;有戚戚于失,汲汲于得者,有得失胜负平常事,尽欢尽兴而已者。

光学不用可能会印象不深,流于浅薄,同学们若觉得老师这种赏析方法可取,课后可以用这种方式写一写吃相,喝相,哭相,笑相,握手相,排队相,理发相,谦让相,男人相,女人相,炸活鱼相等等,这些芸芸众生相,梁秋实都曾细细地描写过,我们不妨也来写写。作为一项课外作业吧。)

6、有句话叫“人生如棋”,反过来,很多人也会用下棋来喻比人生。梁实秋先生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妙趣横生的棋人趣相图,作者自然也乐在其中,但我不知道,作者自己的棋趣跟他笔下的很多人有没有不同,如果有,那么不同在哪,作者下棋的情趣到底是什么?放眼人生,这下棋的琐事中寓含着什么人生道理,人生态度了吗?)

适时板书:争而有度、平正通达。

7、补充资料,了解作者,深入领悟文中寓含的人生态度。

领悟到的争而有度、“平出通达”的人生态度

五、教师小结

六、当堂检测

七、布置作业

个人备课

小结: 学科知识构建与板书设计

第3篇:七年级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情况,学习参试人员团结协助、为国作贡献的精神。

2、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模拟播音,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口语和书面语自然结合。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方式

教学过程:

自主积累

1、同学交流积累的词语。

2、(同学自学效果交流)理解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1)它们从容不迫地在各自的就位点下锚停泊。

(2)活像一朵硕大的莲花,怒放在蔚蓝色的海面上。

(3)并且把测得的轨道数据源源不断地输送进中心计算机。

(4)参试人员一齐拥向甲板,欢呼雀跃。

朗读课文

1、本文很明显有两种文字,你能说出这两种文字的不同作用吗?

黑体字报道的是事件,括号内的字是现场录音,是对录音内容的说明。文字报道和现场录音结合运用,更真实、全面地报道了事件,这是录音新闻的主要特点。

2、分角色朗读(模拟播音)要求:注意语速、语调,把握感情。

3、同学评析。

探究练习

结合课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内容,体会在播音时所应有的感情、语速、语调。

1、这里蓝天碧海,风平浪静,阳光灿烂,运载火箭的水下发射试验就要在这里进行。

2、顷刻间,火箭升高了,尾部的火焰也越来越长,如同一条出水巨龙,扶摇直上,腾空而去。

3、各位听众,你们好,现在向你们报道我国由潜艇水下发射的运载火箭落水的实况。

4、各位听众,这时候我们看到直升机已经飞抵落点上方,对火箭落水瞬间施放的荧光染色剂进行精度照相测量。

5、指战员们拉响了汽笛,扩大器中奏起了国歌,参试人员一齐拥向甲板,欢呼雀跃。

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合作讨论解决下列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2、本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的?说说这样组织材料的好处。

3、火箭发射成功后,记者采访了发射海区指挥所负责人,听了他的'话,你有什么启发?

4、如果你在发射现场,发射成功后,你的心情怎样?你能用具体而生动的语言描述吗?

体会本文语言的特色

1、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作赏析。

例:它(潜艇)像一条大鲸鱼从水面行驶到海区以后,慢慢潜入水下。

赏析:用比喻的手法,把潜艇下沉的动作写得十分具体、十分准确、十分形象。

2.口语和书面语言的自然结合是本文的语言特色,你能从文中找出例子并说明其好处吗?

说话练习:以“我学了这篇课文,了解了……”的形式,谈学习体会。进行说话练习。

作业:

1、从最近的报纸上找一则新闻,进行模拟播音,在课余时间播给同学听,并请对方评论。

2、完成本课相关的书面作业

第4篇:七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储备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能力培养点:

赏析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

学习描绘秋天的手法,背诵咏秋的名句。

情感体验点: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计 :

一、导人新课

著名诗人秋瑾曾在诗中咏叹“秋风秋雨愁煞人”;宋玉也曾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这是中国古代诗人的一种典型的悲秋气节)。但是秋天也是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二、生自由朗读课文。

出示问题组:

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分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三、研读赏析:

a.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由远及近的顺序)

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七、布置作业

1.写自己的秋天。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2.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九、教学后记:

本课采用了以读带讲兼以学生自学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穿插朗读指导,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领会诗歌。整体感知部分,考虑到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情感体验,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拓展延伸部分进行比较阅读,将本课学习引向纵深。安排摘抄写“秋”的诗文,并做点评,是培养学生养成摘抄的习惯,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有效方式。

第5篇:七年级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①反复朗读,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翻译全文。(重点)

③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培养自己细致观察和想象的能力。(难点)

[学法指导]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学习过程]

一、 课前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童稚( ) 藐( )小 项为之强( ) 鹤唳( )云端

怡( )然称快 凹( )凸( ) 土砾( )

壑( ) 庞( )然大物 虾( )蟆( )

2、解释词语。

(1)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有的要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试选用一种方法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①项为之强 ②果如鹤唳云端

③以丛草为林 ④兴正浓

⑤ 方出神 ⑥驱之别院

(2)下面的词语大多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解释时不妨用讲述大意的办法。示例: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① 明察秋毫 ② 怡然自得

③ 庞然大物 ④ 夏蚊成雷

3、自读课文,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共3页,当前第1页123。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每一段的内容。

5、通过以上预习,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二、课堂学习研讨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三)朗读课文,复述内容,力争背过。

(四)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1、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词句。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a.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d.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e.果如鹤唳云端。

f.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g.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h.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i.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j.徐喷以烟。

k.以草为林。

l.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2、小组合作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3、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4、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5、归纳总结。

(1)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归纳本文的主题。

(2)这篇课文在材料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三、拓展延伸巩固

1、据原文内容填空:

______________,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_____________________,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使之冲烟而飞鸣,作_____________________,果如鹤唳云端,为之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常蹲其身,使与台齐。

(3)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4)见二虫斗草间。

3、带点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

(1)必细察其纹理( ) (2)昂首观之( )

(3)使其冲烟飞鸣( ) (4)常蹲其身( )

(5)观之,兴正浓( )(6)驱之别院( )

4、阅读并做练习。

孙叔敖埋蛇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尝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忧而不食。母问其故。叔敖对曰:“儿闻见两头蛇者必死。向吾见之,恐去而死也。”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母曰:“无忧。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汝不死电。”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选自《新序》)

(注释:①尝:曾经。②向:刚才。③去:离开。④阴德:暗中有德于人的行为。⑤治:治理,管理。)

1、解释加着重号的词的意思。

(1)归而泣__________ (2)向者吾见之__________共3页,当前第2页123

(3)蛇令安在__________ (4)叔敖对曰__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

(2)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4、短文运用什么刻画方法,刻画了幼时孙叔敖怎样的形象?读罢此文谈谈你对孙叔敖的认识。

参考答案

1、(1)回家(2)刚才(3)哪里(4)回答2、(1)缘故(2)所以(3)连词,表顺接④连词,表因果3、(1)刚才我见到了两个头的蛇,恐怕离开母亲而死了。(2)还没有治理,百姓已经都相信他的仁爱了。4、语言、动作、神态等方法。天真、幼稚,极富有爱心的一个人。

参考译文:

孙叔敖小的时候,曾经到外面游玩,看见一条两个头的蛇,就杀了蛇并把蛇埋了,回家后就哭个不停,忧伤而不吃饭。母素问他原因。孙叔敖回答说:“我听说见了两个头的蛇的人一定会死,刚才我见到了,我恐怕要离开母亲而死了。”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回答说:“我恐怕别的人再见到这条蛇,就打死它埋了起来。”母亲说:“不要忧虑。我听说暗中有德于人的人,上天会用福来报答他的。你不会死的。”孙叔敖长大后,做了楚国的令尹,还没有开始治理,百姓都已经相信他的仁爱了。共3页,当前第3页123

第6篇:七年级语文教案

【导学目标】

1、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叹服、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本诗的节奏美、韵律美。

3、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内容,了解化石所展现的亿万年前神奇的生物世界。

4、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2、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媒体使用】

【教学过程】

一、预习领先一步

1、走进作者

张锋,国家级教授,男,1961年9月23日生,理学博士。

2.背景助读

原载杂志《科学24小时》1982年第2期,后选入中学语文教科书。整部作品以诗歌的形式,宣传科普知识。

3、给加点的字注音。

guǒ( 裹 )藏 cōng lóng(葱茏 ) 骸( hái )骨 长吼( hǒu ) 万载( zǎi ) 奇幻(huàn) 潜(qián)行 猛(měng)犸(mǎ) 卓(zhuó)越 躯壳(qiào)

3、解释下列词语:

悄然:形容寂静无声的样子。 骸骨:尸骨 造物主:万物的创造者

日转星移:形容发生极大的变化。 化为乌有:虚幻,不存在,一切都消失了。

二、课堂小试身手

问题一:化石作为地球上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诗人是怎样打开读者思维闸门的?

诗歌1、2节以一连串的问句开篇,引发读者的想像。连续不断的问句表现出富有孩子气的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问题二、诗歌一开始就连续用了六个问号,请问这样设计在文中起何作用?

明确:通过连续不断地问句形式,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激发读者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打开了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

问题三、体会第3节中“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在行文中的作用。

明确:是表现作者思路的句子,紧承上文的问句并引出下文对远古世界的想象和描写。

问题四、能否找出诗歌第4、5、6节中的比喻句一两例,并说说你的理解。

示例:①“(化石)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作者把化石承载的信息比作“珍贵的密码”,生动地体现了化石在揭示生物进化历程的重要性和珍贵性。

②“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作者把化石上的痕迹比作人的“皱纹”,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化石所历经年代的久远和历程的丰富。

③“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作者把大自然比作“魔法师”、“雕刻家”,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作用。

问题五、有两节诗歌之间的关系很特别,你能找出来并说说它们有什么关系吗?

明确:第二节和第七节。两者形成前后照应关系,第七节是对第二节的回答。

问题六、结合整首诗歌内容,加上你的联想和想象,说说最后一节中,“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曾经是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说的最主要的事情(观点)是什么?

明确:①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

②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得出了生物进化的科学观点,所谓上帝创造万物的说法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

问题七、全诗七节的思路层次是怎样安排的,请简要概括。

诗歌共七节,可分三层。其中1、2节是第1层,通过问句引发读者想像。3、4、5、6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回应1、2节,使全诗结构完整,有问有答。

问题八、从修辞、词语、感情等方面入手品析诗歌(让学生举手发言,自由畅谈,教师从中引导,同时提醒其他学生在课本做标注)

(1) 从修辞方面:

比喻:“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把生命信息比喻成“密码”形象生动)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把化石比作人脸的皱纹)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拟人:用第二人称“你”指代化石,显得自然亲切

(2) 从词语方面:

“冰冷”既符合化石的真实状态,又能表现真理的冷静。

“海枯、石烂、日转、星移~~~~”虽然只是简简单单几个字,却写出了生命的“不息地”进发的特点。

(3)从感情方面,把握两个感叹句: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

三、习题训练巩固

1.指出下列句中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①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 )

②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

①拟人 ②比喻

四、课后反思

省略

第7篇:七年级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3、学生查找丰子恺的.漫画或散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儿歌《影子》导入,学生齐读儿歌:

影子

影子在前,

影子在后,

影子是个小黑狗,

常常跟着我;

影子在左,

影子在右,

影子是个好朋友,

常常陪着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影子有关的文章──《竹影》。(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1、小组内交流收集的丰子恺的漫画作品、散文;

2、请同学在班上介绍丰子恺的情况,明确丰子恺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他在绘画及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⑴ 学生读完课文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生字、词及其注音。

⑵ 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2、讨论、明确中心:

问题:本文中除了写人物活动外,还涉及哪一方面的内容?作者在本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表现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四、探究交流

1、再读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生动形象的描写,并试着说明理由。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所找生动形象的描写句,并陈述理由。

五、质疑问难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班上交流,共同解决。

六、延伸拓展

1、小结导入:本文表现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它与上学期所学的《童趣》一文相映成趣,下面请大家不妨回忆一下《童趣》。

2、复习旧课,请同学背《童趣》,其他作评价、修正、补充。

3、延伸拓展:

⑴ 述说一段童年往事,要求语言简洁,尽量表现童真、童趣,时间不超过2分钟。学生先在四人小组内述说,然后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

⑵ 讨论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⑶ 教师小结。

七、巩固拓展

1、丰子恺的成功与其父的教育引导有关吗?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给了你怎样的启发?请以“如果我是家长”为题写一篇短文,畅谈自己的教育构想。

2、细读课文第6段,归纳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特点,然后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与美术课完成一幅水彩画或一幅国画。

【课后记】

本文充满了童趣,在授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进行思考;同时,也可以借助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生活中处处有美,但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的观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

第8篇:七年级语文教案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熟悉生字、词。

2、了解长江的常识,通过长江的形象,接受深厚的民族精神、爱国情感的熏陶。

3、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一系列修辞和重复的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语句、词语分析蕴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熟悉课文,自己解决下列生字词

浦口曙天吹拂舢板驳船堆栈穿梭粼粼

瑰红缕缕千年万载哺育湖泊

容光焕发:脸上放出光彩,形容身体健康,精神饱满。

粼粼:形容水的明净。

三、了解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郭风:1917,当代作家。1938年散文处女作《地瓜》。著有散文集《山溪河海岛》、《曙》、《唱吧,山溪》、《鲜花的早晨》、《灯火集》等。善于以诗人的眼光来观察、理解社会和自然,注意吸取意象派、象征派的一些艺术手法,从草木虫鱼、风土人情中见时代风貌,有较浓郁的诗情画意和牧歌风味。

这篇散文作者创作于1961年,目的是要歌颂那个时代他心目中的祖国,新中国诞生后,年轻的共和国意气风发,欣欣向荣,到处洋溢着为未来的灿烂理想而奋斗的勃勃生机,到处是文中写到的生产建设的繁忙景象和建设的成果。这是时代的开始。所以文中,写长江的黎明,象征着祖国的欣欣向荣,朝气蓬勃。

四、熟读课文,体会文中字里行间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简单回顾上节课内容。

三、分析课文

1、文中写了长江的那个时段的景象?

黎明

2、请从文中找出能够表达作者看到黎明的长江景象的心情的句子?

心好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

四、讨论:黎明和青春的特点是什么?

清新、明净、明丽、容光焕发、生机勃勃、朝气、活力、希望

文中那些语句突出了这样的特点?

并且采用了那些表现手法来写这些景象的?

拟人、反复、比喻、象征(作用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内心的舒畅、愉悦的思想感情)

五、联系作者的写作时间,思考:

文中的黎明是否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为什么只写长江的黎明,在这里有什么深刻的内涵?

不是。象征了祖国的欣欣向荣,勃勃生机。

六、小节课文

七、完成课后练习。

第9篇:七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练掌握文中生字词的字音、字义。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分析文中重点语句,掌握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以及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

2、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对孩子的童真童趣的赞美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保持童真童趣的天性,能够用孩童的眼光看待世界,发现生活的美。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侧面描写等写作手法并运用。

2、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含蓄情感,理解作者对童真童趣的赞美之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

1、检查、矫正课前预习。

2、交流作家作品情况。

二、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1、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请逐段朗读课文,想一想: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

第1段:树林全貌;

第2段:垂柳、杨叶、芦苇;

第3段:断绳羊、女孩;

第4段:葡萄蔓、苍蝇;

第5段:鸟巢、鸟儿;

第6段:废纸、猫、瓦;

第7段:浮萍、鱼儿;

第8段:老头、孩子。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

文章先从树林子开始着手,呈现给我们一幅恣意的狂风图。接下来,从形状、声状方面对被风吹得乱了的垂柳、杨叶、芦苇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继续展现狂风大作的画面。写了几组自然物,作者的笔锋陡转,写到了动物,写到了人。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具体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

三、精读课文,学习写作技巧

1、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狂风的肆虐;写“雨”,不着一个“雨”字,却为我们展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作者采用的是一种什么写法?

侧面烘托。

2、“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将树林子比喻为一块面团,并用一个“鼓”字、一个“陷”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地狂风中飘摇的情景。

3、“一头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你认为句中哪些动词用得好?为什么?

“跑”、“撑”、“撞”、“跌”、“失去”,几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断了绳的羊”的一连串表现,从侧面烘托了风之狂。

4、“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夸张。只有“两步远”却“长时间走不上去”,让人如同身临其境,浮想联翩,可见风之大。

5、“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曲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这里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用?

比喻。将葡萄蔓比作“一条死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葡萄蔓被风吹落的情状。

6、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动词的`使用及侧面烘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除上面所涉及到的句子外,你还能从课文中找出其它句子,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吗?

四、合作探究,体会行文妙处

1、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赞同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同意这种说法。文章结尾,写孩子们“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由此看来,孩子们的脚下、门外,已是积水漫漫,否则又怎么可以放纸船呢?

2、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文章结尾的场景和情调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结尾处,与前面风雨中无法自主的植物、惊恐万状的鸟畜不同,孩子们天性活泼,看一切都有趣,即便是暴风骤雨也阻挡不了快乐的游戏。至此,揪着读者心的这场风雨总算有了温暖的画面,可以松口气合上书闭目回味了。文末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之情,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五、布置作业

学了本文,你一定收获不少。请选择某一熟悉的景物写一篇片段作文,不少于200字,尽量用上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第10篇:七年级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2.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

3.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

1.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重点)

2.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读鲁迅先生的《社戏》,看看文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生活的画面。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了解背景

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集外集拾遗》)这一种十分可贵的“亲近”,对鲁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少年时代的鲁迅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良的农民,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特别是鲁迅家道中落以后,他更了解了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

3.知识链接

社,旧时祭祀土地神的地方。社戏,旧时某些地区的农村中春秋两季迎神赛会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一般在庙台或在野外设台演出。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4.朗读课文,解决重点字音。

归省(xǐng)不惮(dàn) 行辈(háng bèi)

棹(zhào) 怠慢(dài) 撺掇(cuān duo)

凫水(fú) 絮叨(xù dāo) 潺潺(chán chán)

家眷(juàn) 皎洁(jiǎo) 漂渺(piāo miǎo)

纠葛(jiū gé) 渔父(fǔ) 蕴藻(wēn zǎo)

5.解释词语。

絮叨:形容说话啰唆,来回地说。

宽慰:宽解安慰,使解除烦恼、苦恼或忧虑。

怠慢:待客态度冷淡而考虑不周。怠,轻慢;慢,态度冷淡。

委实:实在。

朦胧:月光不明。本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动词。

依稀:模模糊糊。

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而和谐。

扫兴:正在高兴时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而兴致低落。

6.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层次。

明确: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因此本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看戏前(第一至四自然段)——看戏中(第五至三十自然段)——看戏后(第三十一至四十自然段)。

7.依据小说三要素,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明确:本文记述了“我”在乡村和农家少年看戏的一次经历。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第一部分中有一个词既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请同学们把这个词找出来。

明确:乐土。

2.文章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乐”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明确:①“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②可以免读《诗经》之类难懂的古书;③可钓虾、放牛,体验到乡间生活的无穷乐趣。

3.在这里除却这些乐事,最令“我”盼望的是什么呢?

明确:去赵庄看戏。

4.读第五至九自然段,找出表示“我”心情变化的词语,并用四个字概括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心情变化:盼望——焦急——失望——猜测——沮丧——高兴——兴高采烈;主要内容:戏前波折。

5.细读第十至三十自然段,这一部分写看戏中的情景,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可将这部分分为三个层次,试各用四个字概括其主要内容。

明确: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

(二)合作探究

1.本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又有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既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更由于这里写了钓虾、放牛这两件乐事,第4自然段的开头“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就与之构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看戏”自然更乐趣无穷。这样,就为写最大乐事——看戏做了铺垫,吸引读者读下去。

2.本文依据事件的主次有详有略地叙事。主线是看社戏,围绕这条主线,文章一共写了七件事。每件事对塑造人物、表达中心的作用各不相同,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起止段 事件 详略 人物(性格)

1~2 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 略写 “我”、小朋友

3 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略写 “我”、小朋友

4~9 看社戏前的波折 详写 “我”、母亲、外祖母、少年们

10~13 夜航看社戏途中 详写 “我”和小伙伴们(农家子弟聪明能干)

14~21 在赵庄看戏 详写 “我”和小伙伴们

22~30 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详写 “我”、小伙伴们、母亲

31~40 六一公公送豆 详写 “我”、双喜、六一公公(淳朴善良、好客和对劳动成果的珍惜)

(三)品析词语的感情色彩

著名语言学家黄伯荣、廖序东曾在《现代汉语》这本书中指出,“有些词语除了它们的`基本意义外,还具有褒奖或贬斥的感情”。

1.一般来说,表示对人或事物的赞扬、喜爱、尊敬等感情,要用褒义词;表示贬斥、憎恶、鄙视等感情,要用贬义词。比如《社戏》中的这两句话:

(1)那老旦当初还只是踱来踱去的唱,后来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我很担心;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孩子们盼望着“好戏在后头”,但老旦唱得迟迟不肯结束,孩子们“破口”而“骂”,这里的贬义词直接表达了对老旦的厌恶之情。)

(2)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喝采”一词,渔父对孩子们的褒奖赞扬之情溢于言表,是很明显的褒义词。)

2.词语的感情色彩是人心灵的主观投射。不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词语原有的感情色彩会发生变化,有时褒词贬用,有时贬词褒用,非常有趣。如:

(1)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偷”是贬义词,但在这里却非常得体巧妙地表现了小伙伴的淳朴可爱,含有褒义。)

(2)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得意”常与“扬扬”“忘形”等构成“得意扬扬”和“得意忘形”等贬义词,但在这里却看不出一点贬义,相反却表达了褒义的效果。)

(四)少年形象分析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少年的形象应该是会“飞鸣”“会跳跃”的。本文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童年伙伴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他们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农民孩子所具有的性格和美德。作者是用哪些方法来塑造这些人物形象的呢?

1.人物语言——个性鲜明。孩子的世界是充满情趣的,所以他们的语言也应该是清新活泼的。文中双喜的语言亦极富鲜明个性。他说服大人让迅哥儿去看社戏:“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快人快语,机智而又热情。船回到平桥时,双喜在船头上就大声地说:“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既写出了他的能干、老练,又把孩子的那种“自喜”“自得”的心理表现了出来。

2.人物动作——生动灵活。文中的一群孩子,都来自于农村自由广阔的天地,他们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表现出淳朴、能干的特点。如船出平桥一“点”一“磕”,委实是一个个“弄潮的好手”,灵活而又老练。回转船头时,“拔篙”“点退”“架橹”,摇起船来连老渔父都喝彩,进一步表现出水乡少年是干练的弄潮好手,以及他们天真活泼而又顽皮的性格。

3.人物心理——细腻真切。人物心理描写对于塑造典型形象非常重要,作者在塑造少年形象时,写出了他们在这一年龄段的心理特征。文中刻画偷罗汉豆的心态最是细致。先是偷阿发家的,又怕偷多了挨阿发娘骂,于是又偷六一公公的,也怕六一公公骂,便又想出对付的办法,孩子们聪明能干而又狡黠顽皮的形象跃然纸上。这几段简洁的语言、心理刻画很富有生活情趣,切合艺术的真实性。

4.人物环境——贴切有效。在去看社戏的路上,“豆麦”和“水草”的清香,富有诗意的“月色”,“宛转,悠扬”的笛声,以及宛若仙境的戏台,都很好地烘托出孩子们要去看社戏的愉悦心情;向船尾跑去的“连山”则烘托出他们渴望很快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回家的路上依然写景烘托,前后呼应,更显奇妙。比如写因为厌倦老旦唱而回转时,却又“回望”,写戏台如仙山楼阁,横笛婉转悠扬,真切地反映出孩子们虽然离去,却又十分留恋的心理状态。

四、课外拓展

根据你对《社戏》的解读,用一句话来评价《社戏》:

《社戏》是一幅()的风情画;

《社戏》是一曲()的人物赞歌;

《社戏》是一首()的童年抒情诗;

《社戏》是一个饱经生活沧桑的人回忆童年生活所讲的一个美丽的童话;是看倦了都市尘嚣的都市人回归()、向往()生活的动人心曲……

答案:五彩斑斓;深沉诚挚;热情洋溢;自然;自由美好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概括能力。解答概括能力的题目,主要是通读文章内容知晓文章大意,再从不同的角度,运用贴切的词语进行概括。解答此题,先要分析出文章主要内容。文章围绕社戏,从盼看社戏、去看社戏和怀念社戏三个部分,回忆了美好的童年往事,并能够将那些栩栩如生的情景印记在脑海中,并从中截取一个个画面,这样能准确地概括出画面了。解答此题时,可以从文章段落文字中找出画面、人物等,再选择准确的词语进行概括。

第11篇:七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饶头、智、亦云、亡、吊、何遽、居、将、十九”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及《伊索寓言》《韩非子》《淮南子》的有关文学常识。

3.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能力目标

1.学习阅读寓言的方法。

2.从不同角度灵活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3.揣摩、理解寓言故事巧妙、合理的想像,通过续编或自编进行想像思维训练。

德育目标

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培养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

诵读;教给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语理解寓言含义”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经验,选定角度灵活理解寓意。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跟录音仿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感知寓言故事情节,理解关键语词的表达效果。

2.自读与点拨相结合。所选四则寓言故事精短,构思新巧,且很富趣味,通过艺术地设计提问,把学生引入故事情境,激活学生的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寓言的内容和感受人生哲理。

3.探究拓展法。通过探究、比较性题目的设计,如将故事情节作改变、删节,看表达效果的变化等,拓展想像空间,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及胶片、打印好的作业讲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研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品味重点词语,理解赫耳墨斯爱慕虚荣的性格和寓意;指导学生自读《蚊子和狮子》,理解精巧构思和拟人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选讲《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导入,如青蛙的肚皮、驴与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贪婪的狗、愚蠢的乌鸦等)同学们,这个饶有趣味的寓言故事的出处大家知道吗?(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伊索寓言》)那么,谁还能讲出这部古希腊寓言汇编中的故事呢?(学生讲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伊索寓言》中的两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请同学们从阅读提示中圈点出有关寓言和《伊索寓言》的知识要点。

二、资料助读

投影显示:

1.寓言

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2.伊索和《伊索寓言》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三、师生共同研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学生自由诵读,思考:恰如寓言诗人拉·封丹对寓言的形象概括,读寓言,要从“身体”读出“灵魂”,也即从所述故事读出道理。那么这则寓言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色?

教师明确:第一段讲述故事,第二段点明寓意。

2.研习寓言的故事部分,感知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

反思

依照新课标要达到的三个维度目标,语文教学就是要扎实活泼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迁移能力,发挥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发展个性,健全人格。我在这堂课的学习中,重视体现学生的迁移能力的训练。

1、首先开启学生的思维,原来寓言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已经接触很多,消除认为寓言很高深的情绪,让学生很想了解寓言和其写法。

2、点击学生的兴奋点,通过改编寓言让学生了解到原来寓言的写作其实很简单,就是取决于作者想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依照寓意来布置寓言故事情节。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3、联想与课外迁移,通过前几步到了自编寓言时就水到渠成了让学生主动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少数学生合作完成一篇),主动参与,挖掘学生的潜能,局部学生写出了如《北风与太阳》、《狼与驴》等很有内涵的寓言。

4、体现教学机智,学生在我安排自编寓言时,有局部学生提到也可以写如黑板与粉笔的题目时,我就顺水推舟加了除了我给的四个寓言题目之外可以自拟题目,学生的发明力与主人意识得到了充沛尊重,提高了他们写作的积极性。

第12篇:七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3.powerpoin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吟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xx看到xx说一句话吗?(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吴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三、总结。

第13篇:七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

3、情感目标:正确处理好亲情、友情关系。学会与他人、父母沟通。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

【教学准备】

学生:

1、课前请同学们在练笔里写写自己进入中学后在家庭中的变化,准备在班里交流。

2、课前自读课文,查字典疏通文字,了解文章的大意。

教师:

1、查阅指导朗读的资料,教师参与分角色朗读。

2、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进入中学已半个学期了,如春天的小树在慢慢长大,有的同学在练笔这样写:

(大屏幕投影出示,请作者读一读)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如果说一个人的历史要用笔来写的话,那么现在应该是我们从父母手里接过笔自己写的时候了。”

“在不知不觉中,我长大了。不再是那个只会听话的小朋友了。在我脑海的深处,有一颗叛逆的种子在发育、长大。我已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

(过渡)是的,我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于是“家”这个宁静的港湾,开始有了起伏的波澜,让我们一起读读张之路写的发生在家中的故事──《羚羊木雕》。

教师板书课题及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

初步感知课文:

1、文中写了一只什么样的木雕?围绕它发生了什么事?涉及到哪些人物?

2、你认为这篇文章写得怎样?

要感知课文,就要朗读,朗读有助于体会。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学生四人小组讨论,自由回答问题并明确上述问题。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对文章的初步感受。教师鼓励学生对课文有主动的、独特的感受,随时加以肯定。

教师小结:

《羚羊木雕》这篇文章把孩子与父母的矛盾冲突展示在我们面前,矛盾尖锐集中。文章一开头气氛就很紧张,紧紧抓住了我们的注意力,妈妈、爸爸、奶奶先后出场,人物的语言很有特色。这样巧妙的情节,精彩的语言,同学们一定要精读揣摩。

三、精读赏析

师生合作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请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听读后进行评价。

教师用大屏幕投影问题组:

1、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

2、文章结构顺序能否调整。

(过渡)从大家的掌声和眼神里可以看出,同学们已被文章深深地感染了。哪里有兴趣哪里就有发现、有感悟,进而有创作。小组讨论谁读得好,好在那里,如果朗读中有不足,有什么不足?然后全班讨论。

全班讨论对人物的理解,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

1、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

分别对“我”、“妈妈”、“爸爸”、“奶奶”、“万芳”的语言进行揣摩、品味,并由此分析人物性格。

2、文章结构顺序:

调整后不好。在叙述这场家庭纠纷的时候插叙了我和万芳的.友谊。这样写是对故事情节作必要的交待,能够吸引人,使故事悬念迭起,情节起伏跌宕。

四、体验反思

(过渡):同学们在悄悄地长大,在生活中你可能不得不面对与父母的分歧,也许是“剪不断,理还乱”,也许是唱出和谐的主旋律。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1、如果你遇到类似“我”那样的伤心事,会怎样处理?

2、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

学生处理矛盾的方法有差异:有的学生非常冲动,甚至以离家出走解决问题;有的则非常理智地考虑如何避免这样的矛盾出现。这时要因势利导,羚羊木雕就像一架天平,衡量了在不同人心中金钱和友谊的分量。如果在生活中,学会沟通,让父母、他人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这样就能尽量避免出现文中的矛盾冲突。

五、作业

1、与父母一起读这篇课文并讨论。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快乐生活一生。

2、想象“我”要回木雕到家后的情景,模仿课文续写。

第14篇:七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积累文中词语并熟练使用。

2、领会古人是如何写“木”的,作者又是如何体察“木”的特征的。

3、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精髓。

4、学会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精髓。

教学难点:

体察诗歌艺术的精微之处。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体读法。

一、教学导入:

教师朗读几首写树木的诗歌,引入课题。或请学生背诵一两首写木的诗歌入题。

二、预习诊断:

1、选择注音正确的一项(A)

A、陆厥(jue)招徕(lai)橘颂(ju)

B、寒砧(zhen)涔阳(qin)锭药(ding)

C、窸窣(cui)曙光(shu)号咷(tao)

D、亭皋(gao)竹筌(quan)干燥(cao)

2、用课文前面列出的词语组一个短语:

炊烟袅袅、北风萧萧、风度翩翩、冉冉升起、文意绵密、情意缠绵

3、“木”在形象上有几个艺术特征?

提示:“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首先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种落叶的因素。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模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除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其次它还按时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于是“木叶”显得更加空阔。“木叶”中的“叶”带有绵密的意思,“落木”则连“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三、理清全文内容,归纳全文大意: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

1段:“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用“树叶”的十分少见,大量的是用“木叶”,又发展到用“落木”。

3段:说明“木叶”“落叶”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第二部分(4~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5段:说明“木”为什么含有落叶的因素——诗歌语言的背后含有暗示性。

6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第三部分(7段)作出小结: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四、画出文中所引的古诗文语句,再用8分钟左右的时间体会其中的“木叶”包含的意味。学生有不理解的地方,请教老师。

五、完成课后的第二题。

1、朗读这三首诗词。

2、学生先独自体会其中“梅”这一意象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然后与同学交流。

提示:王安石的《梅花》表现了梅花的“凌寒独自开”的高贵品格,这与我国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的文化传统相一致,三个意象同是高贵圣洁的象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毛泽东的词与陆游的词题、调相同,意境却截然不同,毛词巧妙地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遇的倾诉和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她达观坚定的描述和高贵纯洁的赞颂,词中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壮美和豪放乐观,振奋人心。

3、另外再搜集几首写梅花的诗词,体会其中的梅花包含的思想感情。

潇湘神

刘禹锡

斑竹枝,斑竹枝,

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

潇湘深夜月明时。

长相思·雨

万俟咏

一声声,一更更,

窗外芭蕉窗里灯,

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

不道愁人不喜听,

空阶滴到明。

菩萨蛮·落梅

孙舣

一声羌管吹呜咽,

玉溪夜半梅翻雪。

江月正茫茫,

断桥流水香。

含章春欲暮,

落日千山雨。

一点着枝酸,

吴姬先齿寒。

六、你同意作者对“木叶”的理解吗?请提出你的看法。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营造一种小小的学术气氛,激发学生对学术兴趣,塑造学生做学问的信心。

教师提示:“咬文嚼字”有可能牵强附会,但作为初学诗歌的学生来说,“咬文嚼字”有利于打下扎实的基础,值得重视。

七、布置作业:

1、完成同步练习。

2、选取一首咏物诗,体会其中的意象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15篇:七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准确翻译课文,掌握重点字词的翻译。

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

3、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及其表现作用。

教学重点:

翻译课文、解释字词并掌握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及作用。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不认识的字词查字典解决。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自然界有许多动物能模仿人类的语音,比如鹦鹉能学人说话,海豚能像人—样发出悦耳的音符。声音是个奇妙的东西,能把你带入变幻无奇的境界。口技表演就是这样一种艺术,不信?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口技》这篇课文。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字,并提出疑难字句。齐读课文。

要求:声音洪亮,流畅准确,熟悉课文情节。

3、教师解答疑问,并强调掌握重要字词的读音、释义

分析第一、二段,结合注释,疏通文义,熟读课文。

翻译第三、四段,结合注释,疏通文义,熟读课文。

翻译第五段,结合注释,疏通文义,熟读课文。

4、通过疏通文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三、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研读赏析:分析文章写作特点

(一)让学生再读文章的第2、3、4段,理清文章的.层次。

1、思考:这三段描写了几个场面?分别概括出来。

学生思考后作答,然后教师总结:(1)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2)一家人醒而梦(3)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惶恐。

2、 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这三段所描写的声音种类口头作答,并思考:三个场面声音的变化有何特点? 这个问题让学生迅速小组讨论作答。

明确:声音的变化总的来说是按“小一大(第一个场面)一小(第二个场面)一大(第三个场面)”的顺序来写的,其中又各有特点,如:第一个场面声音,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第二个场面突出鼠倾盆器的声音来烘托屋内的静;第三个场面更是写得有生有色,达到高潮,声音由少而多,应接不暇。另外,声音有的是单独相继而出,有的是同时发出,

3、继续思考:课文第3段的描写可否省略?这一段有何作用。

明确:不能省去。这段写—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这样处理,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

(二)分析课文开头和结尾两段。

1、思考: “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

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2、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不是简单重复,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还回味无穷。

3、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1)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另外还有侧面的描写,请一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4、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人情境,尚能自持;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第4段写听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5、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

表示突然发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有“一时”;表示相继发生的有“既而”;表现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有“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有“俄而”、“少顷”、“未几”。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艺之高深。

6、课文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

“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渲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

二、拓展延伸:请学生当堂翻译理解《柳敬亭传》第二自然段。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交代人物籍贯、姓氏。“本”字为下文“变姓”伏笔。]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其市人。[简述柳少年坎坷遭遇。在“市中”初露锋芒,点明具有良好的说书基础和天赋。]久之,过江,云间有儒生莫后光见之,曰“此子机变,可使以其技鸣。”[市中说书,“见”者多矣,而独莫后光发现柳的“机变”,莫确有伯乐之眼力。“鸣”照应下文“名达于缙绅间。”]于是谓之曰:“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开端启蒙就高标准,严要求。如此严师,何不出高徒!]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期月而诣莫生。[响鼓何须重锤。“退”即“简练揣摩”,说明求教谦虚、心诚。]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欢咍嗢噱矣。”[功夫不负人。]又期月,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又期月,生喟然曰:“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两个“又”字,说明柳并不满足现状,精益求精,最终有志者事竟成。严师且发“喟然”之叹,大功告成矣。]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三“期月”闭门苦练,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之势。通过刻苦奋斗,柳终于从一个逃犯成为艺坛明星而“名达于缙绅间”。]

本段写柳敬亭在莫后光的指导下,刻苦演练,精益求精,技术不断提高的过程和取得成就的原因。

三、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四、作业:背诵全文。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