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12-08 19:26:53

第1篇:语文教案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

志摩这一回真走了!①可不是悄悄的走。在那淋漓的大雨里,在那迷蒙的大雾里,一个猛烈的大震动,三百匹马力的飞机碰在一座终古不动的山上,我们的朋友额上受了一下致命的撞伤,大概立刻失去了知觉。半空中起了一团天火,像天上陨了一颗大星似的直掉下地去。我们的志摩和他的两个同伴就死在那烈焰里了!

我们初得着他的死信,都不肯相信,都不信志摩这样一个可爱的人会死的这么惨酷。但在那几天的精神大震撼稍稍过去之后,我们忍不住要想,那样的死法也许只有志摩最配。我们不相信志摩会“悄悄的走了”,也不忍想志摩会死一个“平凡的死”,死在天空之中,大雨淋着,大雾笼罩着,大火焚烧着,那撞不倒的山头在旁边冷眼瞧着,我们新时代的新诗人,就是要自己挑一种死法,也挑不出更合式,更悲壮的了。

志摩走了,我们这个世界里被他带走了不少云彩。他在我们这些朋友之中,真是一片最可爱的云彩,永远是温暖的颜色,永远是美的花样,永远是可爱。他常说: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们也不知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可是狂风过去之后,我们的天空变惨淡了,变寂寞了,我们才感觉我们的天上的一片最可爱的云彩被狂风卷去了,永远不回来了!

这十几天里,常有朋友到家里来谈志摩,谈起来常常有人痛哭,在别处痛哭他的,一定还不睡。志摩所以能使朋友之样哀念他,只是因为他的为人整个的只是一团同情心,只是一团爱。叶公超先生说:“他对于任何人,任何事,从未有过绝对的怨恨,甚至于无意中都没有表示过一些憎嫉的神气。”陈通伯先生说:“尤其朋友里缺不了他。他是我们的连素,他是粘着性的',发酵性的。在这七八年中,国内文艺界里起了不少的风波,吵了不少的架,许多很熟的朋友往往弄的不能见面。但我没有听见有人怨恨过志摩。谁也不能抵抗志摩的同情心,谁也不能避开他的粘着性。他才是和事老,他有无穷的同情,他总是朋友蹭的‘连索’。他从没有疑心,他从不会妒忌,使这些多疑善妒的人们十分惭愧,又十分羡慕。”

他的一生真是爱的象征。爱是他的宗教,他的上帝。

我攀登了万仞的高冈,

荆棘扎烂了我的衣裳,

我向飘渺的云天外望——

上帝,我望不见你——

……

我在道旁见一个小孩,

活泼,秀丽,褴褛的衣衫,

他叫声“妈”,眼里亮着爱——

——上帝,他眼里有你——

(《他眼里有你》)

志摩今年在他的《猛虎集·自序》里曾说他的心境是“一个曾经有单纯信仰的流入怀疑的颓废”。这句话是他最好的自述。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社会上对于他的行为,往往有不能谅解的地方,都只因为社会上批评他的人不曾懂得志摩的“单纯信仰”的人生观。他的离婚和他的第二次结婚,是他一生最受社会严厉批评的两件事。现在志摩的棺已盖了,面社会上的议论还未定。但我们知道这两件事的人,都能明白,至少在志摩的方面,这两件事最可以代表志摩的单纯理想的追求。他万分诚恳的相信那两件事都是他实现他那“美与爱与自由”的人生的正当步骤。这两件事的结果,在别人看来,似乎都不曾能够实现志摩的理想生活。但到了今日,我们还忍用成败来议论他吗?

我忍不住我的历史癖,今天我要引用一点神圣的历史材料,来说明志摩决心离婚时的心理。民国十一年三月,他正式向他的夫人提议离婚,他告诉她,他们不应该继续他们的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结婚生活了,他提议“自由之偿还自由”,他认为这是“彼此重见生命之曙光,不世之荣业”。他说:“故转夜为日,转地狱为天堂,直指顾间事矣。……真生命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幸福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恋爱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彼此前途无限,……彼此有改良社会之心,彼此有造福人类之心,其先自作榜样,勇决智断,彼此尊重人格,自由离婚,止绝苦痛,始兆幸福,皆在此矣。”

这信里完全是青年的志摩的单纯的理想主义,他觉得那没有爱又没有自由的家庭是可以摧毁他们的人格的,所以他下了决心,要把自由偿还自由,要从自由求得他们的真生命,真幸福,真恋爱。

后来他回国了,婚是离了,而家庭和社会都不能谅解他。最奇怪的是他和他已离婚的夫人通信更勤,感情更好。社会上的人更不明白了。志摩是梁任公先生最爱护的学生②,所以民国十二年任公先生曾写一封很长很恳切的信去劝他。在这信里,任公提出两点:其一,“万不容以他人之苦痛,易自己之快乐。弟之此举,其于弟将来之快乐能得与否,殆茫如捕风,然先已予多数人以无量之苦痛。”其二,“恋爱神圣为今之少年所乐道。……兹事盖可遇而不可求。……况多情多感之人,其幻象起落鹘突,而得满足得宁帖也极难。所梦想之神圣境界恐终不可得,徒以烦恼终其身已耳。”任公又说:“呜呼志摩!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当知吾侪以不求圆满为生活态度,斯可以领略生活之妙味矣。……若沈迷于不可必得之梦境,挫折数次,生意尽矣,郁悒忄宅傺以死,死为无名。死犹可也,最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堕落至不复能自拔。呜呼志摩,可无惧耶!可无惧耶!(12年1月2日信)”

任公一眼看透了志摩的行为是追求一种“梦想的神圣境界”,他料到他必要失望,又怕他少年人受不起几次挫折,就会死,就会堕落。所以他以老师的资格警告他:“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

但这种反理想主义是志摩所不能承认的。他答复任公的信,第一不承认他是把他人的苦痛来换自己的快乐。他说:“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人谁不求庸德?人谁不安现成?人谁不畏艰险?然且有突围而出者,夫岂得已而然哉?第二,他也承认恋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他不能不去追求。他说:“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他又相信他的理想是可以创造培养出来的。他对任公说:“嗟夫吾师!我尝奋我灵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热满之心血,朗照我深奥之灵府。而庸俗忌之嫉之,辄欲麻木其灵魂,捣碎其理想,杀灭其希望,汙毁其纯洁!我之不流入堕落,流入庸懦,流入卑污,其几亦微矣!”

我今天发表这三封不曾发表过的信,因为这几封信最能表现那个单纯的理想主义者徐志摩。他深信理想的人生必须有爱,必须有自由,必须有美;他深信这种三位一体的人生是可以追求的,至少是可以用纯洁的心血培养出来的。——我们若从这个观点来观察志摩一生,他这十年中的一切行为就全可以了解了。我还可以说,只有从这个观点上才可以了解志摩的行为;我们必须先认清了他的单纯信仰的人生观,方才认得清志摩的为人。

志摩最近几年的生活,他承认是失败。他有一首《生活》的诗,诗暗惨的可怕。

阴沉,黑暗,毒蛇似的蜿蜒,

生活逼成了一条甬道:

一度陷入,你只可向前,

手扪索着冷壁的粘潮,

在妖魔的脏腑内挣扎,

头顶不见一线的天光,

这魂魄,在恐怖的压迫下,

除了消灭更有什么愿望?

(十九年五月二十九日)

他的失败是一个单纯的理想主义者的失败。他的追求,使我们惭愧,因为我们的信心太小了,从不敢梦想他的梦想。他的失败,也应该使我们对他表示更深厚的恭敬与同情,因为偌大的世界之中,只有他有这信心,冒了绝大的危险,费了无数的麻烦,牺牲了一切平凡安逸,牺牲家庭的亲谊和人间的名誉,去追求,去试验一个“梦想之神圣境界”而终于免不了惨酷的失败,也不完全是他的人生观的失败。他的失败是因为他的信仰太单纯了,而这个世界太复杂了,他的单纯的信仰禁不起这个现实世界的摧毁;正如易卜生的诗剧Brand里的那个理想主义者,抱着他的理想,在人间处处碰钉子,碰的焦头烂额,失败而死。

然而我们的志摩“在这恐怖的压迫下”,从不叫一声“我投降了”——他从不曾完全绝望,他从不曾绝对怨恨谁。他对我们说:“你们不能更多的责备。我觉得我已是满头的血水,能不低头已算是好的。”(《猛虎集·自序》)是的,他不曾低头。他仍旧昂起头来做人;他做事,他总是仍旧那样热心,仍旧那样高兴。几年的挫折,失败,苦痛,似乎使他更成熟了,更可爱了。

第2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对话.

2、在对话中能够正确使用引号。

3、能够在生活中、故事中和看图想象对话。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对话,在对话中能够正确使用引号。

教学难点:能够在生活中、故事中和看图想象对话。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1、出示《狼和小羊》中的一组对话。

学生读句子,发现什么特点。(明白什么是对话)

2、对话与平时的句子有什么不同?(一般由两句话组成。有冒号和引号)

3、标点符号巩固练习。

小明说今天真热啊小红也说是啊都出汗了

4、能不能在《狼和小羊》中再找出一组对话,读听。

1、比比看,谁能在其他的课文中还能找到更多的对话?

2、同桌之间任选主题进行对话。

3、看图想象对话。

A、有几个小朋友正在查阅资料呢,你联系在平常读书中和同学们的对话,也来想象一下这几个小朋友会说些什么呢?

B、同桌之间互相商讨并练习。

C、学生汇报,同学品评。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在我们生活中经常离不开对话。我们不仅会运用了对话中的标点符号,还知道怎样对话,最关键的一点要学会倾听别人的说的话,只有这样对话才能顺利进行。

第3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4.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5.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结合苏东坡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和本地东坡遗迹(惠州东坡亭、东坡小学等)导入。

学生自由发言,简介东坡的生平、经历、作品。

投影:作者生平。

二、疏通文意

1.解决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2.朗读课文,听录音纠正

3.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

4.研习课文

▲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明:叙述、描写、抒情

▲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修辞作用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比喻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皎洁、澄清、透明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板书设计

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三、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能力迁移:看图写景抒情。

四、作业

1)背诵《寄承天寺夜游》。

2)阅读古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结合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自行查阅作者的身世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第4篇:语文教案

教材说明

“语文七色光一”包括形近字和近义词选择两道基础知识的练习题;两道日积月累的题目,一个是词语积累,一个是古诗词的积累;还安排了知识窗和语文实践活动。这些内容多时围绕单元主题进行的,我们在教学时,要注意学生的语言积累,要注意知识的扩展。

教学目标

1通过形近字的学习,使学生能区别字形,不写错别字。

2通过第二道题的练习,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3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让学生积累语言,感受古诗文的美。

4通过“知识窗”和“窗外事”使学生增长知识。

教学重点:

1形近字的学习,使学生能区别字形,不写错别字。

2第二道题的练习,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教学难点:

1第二道题的练习,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2窗外事材料的搜集。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题和第二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形近字的学习,使学生能区别字形,不写错别字。

2通过第二道题的练习,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教学重点:同目标。

教学难点:第二道题的练习,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教学流程:

1辨析形近字组词。

首先让学生看看每组字的字形有什么不同,然后在组词。这道题的每组字都是形似混淆的字,通过组词检测学生对形近字的区分能力,防止混淆和用错。从字的结构上看,都是合体字,都是形声字,可以介绍一些形声字的特点,以便学生提高对形近字的辨识能力。

形声字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和这个子的意义有关,叫形旁;一部分和这个字的读音有关系,叫音旁。如“圆”,“口”表示形,“元”表示读音。对形近字的区别主要在意义上,所以要在意义上加以区分。如“惭”的形旁和心里活动有关,所以是竖心旁。

2、引导学生用词要准确,通过此题的练习,让学生养成用词要推敲的好习惯。

第一句:选“负”,通过读让学生感受到“负”和后面“一纵一纵,使劲儿“相吻合,可以看出太阳生气似的奋发向上的情景。

第二句:选“镶”更符合当时太阳躲在黑云中,从黑云边上透出光的情景。

第三句:选“烧”,通过读让学生感觉到天空是变化的。感受的准确性。

第四句:选“沉静”,通过读感受到用词的准确性。“安静”是指环境而言;“冷静”是指一个人的情绪而言;“沉静”是指沉稳心情。

第五句:选“映”,“映”体现海的特点,水天互相映衬。

第六句:选“享受”,温暖一词只能用“享受”一词来修饰。

作业:搜集有关形容日、月的词语和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是怎样利用太阳能的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日积月累”、“知识窗”、“窗外事”。

教学目标:

1、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让学生积累语言,感受古诗文的美。

2、通过“知识窗”和“窗外事”使学生增长知识。

教学重点:“日积月累”和“知识窗”的学习

教学难点:“窗外事“材料的搜集

教学过程:

日积月累

(一)词语的积累:首先让学生搜集带月和日的词,进行汇报,学生互相交流。记下优美的词语。然后记住书上给的词语。

(二)诗句的积累:

(1)有感情的读书上的句子让学生体会诗文意境。

(2)让学生找到原诗、原词读。附: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月下独酌》李白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忆江南》白居易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园》李商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苏轼

(三)了解古代作品中对太阳、月亮的别称。并记住这些别称,以便今后学习。

太阳(白驹、赤乌、金乌、曦和、阳景、光朱)

月亮(婵娟、玉桂、太清、蟾宫、银盘、玉兔)

(四)学生搜集到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利用太阳能的例子进行交流,更多地去了解太阳能的知识。

第5篇:语文教案

一、检复导入

1、茫茫宇宙,浩淼苍穹,吸引着多少人去探寻。可是,回顾人类的航天历程,却是曲折而坎坷的。不知有多少科学家、宇航员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人类的航天事业。科马洛夫——前苏联的一名优秀宇航员,就是其中的一个。昨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悲壮的一幕》这篇课文。通过昨天的学习,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呢?

(科马洛夫驾驶着联盟1号宇宙飞船圆满完成了任务后准备返航,却发现无论用什么方法都打不开降落伞了。两小时后,飞船将坠毁,科马洛夫将殉难。)

2、今天,让我们穿过时空岁月,一起来到前苏联的地面指挥中心,和科马洛夫一起度过最后的两个小时,深切感受那悲壮的一幕吧。

二、整体感知。学习第二段。

(一)品读汇报工作

1、听录音感知课文,想一想在生命的最后两个小时里,科马洛夫做了些什么?(汇报工作、与亲人告别、与全国人民告别)

2、自由读课文中描写科马洛夫汇报工作的部分,直到读出感受为止,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上。

3、交流:

①“他很激动……”“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在面临死亡的关键时刻,科马洛夫见到了亲人,自然异常激动,但他控制住自己的感情,想到的是比生命更重要的飞行探险情况,必须先向首长汇报,这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啊!

一个“先”字显示了他把科学考察情况看得高于一切的可贵精神,没有克己奉公的高尚品格,能做到这一步吗?短短一句话,闪烁着科马洛夫的人格光辉。

②“……神情从容……”(工作时间之长,工作态度之认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是从容不迫、一丝不苟的工作着)

③“人民的心不由得加剧了跳动”

(反衬出科马洛夫的临危不乱、镇定自若)

(二)品读与亲人告别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里,科马洛夫把工作、把科学放在了第一位。然而他毕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和亲人之间也有着浓浓的亲情。当70分钟的汇报结束后,科马洛夫终于把他所剩无几的时间给自己的亲人了。

1、认真朗读科马洛夫与老母亲、妻子、女儿告别的场面,在自己深受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使你感动。选择其中的一个场面读给同桌听,请同桌指点指点。

下面谁能把你刚才读给同学听的内容有感情的读给全班同学听。

(你能具体说说什么地方使你感动吗?)

①向母亲告别:指名读,评议,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母亲为什么心如刀绞,科马洛夫脸上在笑心在流泪的悲痛心情。

齐读。体会母子之间难以割舍的浓浓亲情。

②与妻子告别:听范读想象科马落夫与妻子告别的情景。

生离死别就在眼前,科马洛夫的心中澎湃着怎样汹涌的情怀啊,可是,他只是深情地望着妻子,透过深情的目光你能猜到他想说些什么?

科马洛夫有那么多的话要对妻子说,为什么不说出来?

是啊,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③、和女儿告别:

话筒递到了女儿的手里了,面对年幼的女儿,科马洛夫的神情与告别母亲、妻子有什么不一样?

自由读与女儿告别的情景,讨论科马落夫两次落泪的原因。

谁能把科马洛夫与女儿告别时那种既不舍又欣慰的感情读出来?

3、分角色朗读对话。

(三)品读与全国人民告别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他的生命也在分分秒秒中消逝,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毅然把时间留给了人民。

1、指名朗读,指导朗读。

你的朗读让我们热血沸腾,你读出了科马洛夫的心声。科马洛夫在与全国人民告别的时候没有悲伤的话语,只有为科学献身的壮烈情怀(出示小黑板)齐读,理解火与光。

2、男女生分组赛读。

(四)学习第三段

(科马落夫深情地告别了深爱着的亲人,豪情万丈地告别了关注着自己的全国人民,为自己热爱的科学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是多么悲壮的一幕,让我们再一次亲眼目睹那悲壮的一幕吧!)

引读轰隆……省略号中同学们读出了什么?

三、总结拓展延伸

1、课文为什么要以“悲壮”为题?“悲”体现在哪里?“壮”又体现在哪里?

2、是啊,科马落夫不仅是前苏联人民心中的英雄,也是全人类人民心中的英雄。他不仅活在前苏联人民心中,也永远活在全人类人民心中,让我们永远记住英雄的名字,永远记住悲壮的一幕。

3、

其实,在人类发展太空的历史上,这类悲剧不是只发生一次,(出示)虽死犹生的太空英雄

1967年1月27日,美国三名太空人怀特、格里索姆和查菲随着一声巨想而遇难。

1968年3月27日,前苏联联盟号太空船爆炸,人类第一个太空人加加林遇难失事。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宇宙飞船升空时发生爆炸,七名太空人殉难。

20xx年1月28日,美国哥伦比亚号宇宙飞船完成任务返航时发生爆炸,七名太空人全部遇难。

你有什么话要对太空英雄说吗?

四、作业:探索宇宙充满了危险,但永远抵挡不住我们前进的脚步,请广泛收集人类探索宇宙的资料,以宇宙之旅为主题出一份手抄报,籍此表达我们对他的敬意。

板书设计:

悲壮的一幕

人民万岁!科学万岁!

第6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为科技事业的发展而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2.了解课文中所介绍的几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中所介绍的几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激趣解题同学们,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个人影进入了陈列着珍贵字画的博物馆,准备划破玻璃,偷里面的字画。当他的刀划破玻璃的时候,四周便响起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立即赶来,把这个小偷给抓住了。同学们一定会奇怪地问:这是什么玻璃呀?怎么一接触它就发出报警声呢?这是一种新型玻璃。(板书:新型玻璃)

二、新授

(一)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

1.划出生字、新词及不理解的词。

2.给生字按结构分类归纳。

3.运用自己掌握的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型、罪、恙、炎、调、促、粘、阻、踪、付、店、废。”

(1)熟字换偏旁识字。如识记“浅”:“线”去掉“纟”换上“氵”;“粘”:“战”去掉“戈”换上“米”;“调”:“绸”去掉“纟”换上“讠”。

(2)编顺口溜:两“火”“炎”。

(3)编谜语。一“心”咬掉羊尾巴。(恙)

(二)词语解释

1.提出不懂的词,学生相互解答。

2.查字典,理解词义。

安然无恙:形容很平安,没有受到损害。

报警:一般指报告紧急情况。本课指发出紧急信号。是动词。

警报:发出的表示有危险的信号。是名词。

奇迹: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自动窗帘”——就是指变色玻璃。

“问世”——是指著作等出版跟读者见面。文中的“问世”指“吸热玻璃”早就生产出来和用户见面了。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认识“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作用。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思考:夹丝网防盗玻璃有什么特点?它有什么作用?划出有关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

特点:玻璃中夹一层金属丝网。丝网接电源,跟自动报警器相连。

作用:防盗。

(2)在学生理解了“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思考:“夹丝网防盗玻璃”有什么用途?划出有关句子读一读。(自由读)

(“博物馆可以采用,银行可以采用,珠宝店可以采用,存放重要图纸、文件的建筑物也可以采用。”)

(3)思考:这句话中用了几个“可以”说明了什么?

(这句话用了3个“可以”一个“也可以”,说明“夹丝网防盗玻璃”用途很广泛。)

(4)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你能用“……可以……,……可以……,……可以……,

也可以……。”说一句话吗?

例如:铅笔的用途可广了,老师可以用它备课,学生可以用它写作业,工程师可以用它设计图纸,画家也可以用它勾画蓝图。

2.第二段讲的是“夹丝玻璃。”

特点:非常坚硬,受击安然无恙,碎了藕断丝连。

作用:高层建筑采用,保证安全。

3.第三段讲的是“变色玻璃”。

特点:反射阳光,改变颜色。

作用:调节室内光线。

4.第四段讲吸热玻璃。

特点:使房间冬暖夏凉。

作用:阻挡强光和冷气。

5.第五段讲“吸音玻璃。”

特点:消除噪音。

作用:闹市临街建筑物采用,减少噪音。

6.齐读第六段。

思考:第六段主要讲的什么?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主要说新型玻璃在现代化建筑中的重要作用及人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新型玻璃。这段有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

7.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用笔画下来。(出示课件)

(1)夹丝网防盗玻璃;

(2)夹丝玻璃;

(3)变色玻璃;

(4)吸热玻璃;

(5)吸音玻璃。

8.讨论 课文使用了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请在文中找出一种,并说一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7篇:语文教案

教材简析:

这又是一篇有趣的知识性童话。课文中的小猪因为迷路,向乌龟和象问路,虽然它很有礼貌,但是在称呼上出了问题,结果闹出了笑话。小猪是根据乌龟和象的身体大小来决定称呼的,乌龟小,它称弟弟;小象打,它称爷爷。这种思维如果用在同一种动物身上,基本上是正确的,但类推到不同的动物就错了。简单的类推,正是孩子思维的特点。

课文短小、生动,主要由小猪先后同乌龟和象的对话构成。对话中有问有答,行为规范,充满情趣。小猪先称呼后提问,非常注意礼貌,两次问尽管内容都是关于到蘑菇村去的路,但句式又有不同;乌龟和象对小猪的错误表现也不完全相同,前者为之不满,后者感到可笑。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欲比较强,部分学生的基础比较好,独立识字的能力较强,但有几个学习困难的学生,在记字朗读方面,速度慢,遗忘率高。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读准“猪、迷、今、爷、认、知、关、急、”9个生字的字音。认识部首“反犬旁”。正确描写:“猪、今、认、关”。

2、正确朗读和积累8个词语。

3、正确地朗读课文,初步懂得不能以身体大小来判断不同动物的年龄。在此基础上,读出动物之间对话的语气。

重点难点:

1、能在语言环境中,借助拼音正确认读“猪、迷、今、爷、认、知、关、急、”9个生字,并用分组学习的方法,按字形结构,分类识记。积累一些词语。

2、朗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读出动物之间对话的语气。

3、初步了解有关动物的基本常识,懂得不能以身体大小来判断不同动物的年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识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小猪图:这是我们大家熟悉的小动物,它是——小猪。

2、(学生字:猪)认识反犬旁的字。

3、交流。(适当板书)

4、知道书写:“猪”

5、出示课题:小猪问路(读课题)

6、质疑。

二、感知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小猪向谁问路?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交流并板书。(乌龟、大象)

3、看书再听课文录音,识记课文中的生字。

4、自学字词。

(1)自由轻读课文,圈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小组合作,巧记生字、词语。

(4)全班交流。

5、巩固识字,游戏。(“认认猪宝宝“)

三、朗读课文,感受内容。

1、带着问题:小猪怎么问路?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有关的句子。

设计意图:让生字回到课文中,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进一步巩固复习了所学的生字。同时让学生边读边划边思,通过读课文自己解决问题。

2、交流并板书,知道读句。

(1)“乌龟弟弟,到蘑菇村该走那条路?”(突出小猪疑问的语气)

(2)小猪这样称呼乌龟对吗?(不能光看乌龟个子小,就称它弟弟。)

(3)“你叫我弟弟?”“我今年98岁了,比你爷爷年纪还大呢!”(突出乌龟不高兴的语气)

(4)知道朗读小猪和象的对话。(不能光看象的个子大,就称它爷爷。)

(5)引读第6、7节,解决问题:小猪问到路了吗?

教学反思:

本文篇幅不是很长,内容浅显易懂,语言生动有趣。

在生字学习的过程中,带出学生已有知识的回顾:“猫狗狐狸狮子……”“犭”的字的积累。

从识字教学入手,灌输阅读教学,了解事件的起因、经过等为今后的语文教学打下基础。

第8篇: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读读背背,记住5句名言。

2、读懂短文内容,了解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故事。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4、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想象力。

二、教具准备:插图

三、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背一背

1、自由读名句,自悟,每个句子写的什么?是什么意思?

2、指读名句,讨论交流每句写什么,谈理解。

(1)人要立下高远的志向。

(2)人要立志,才能成就事业。

(3)要做到言行一致,才是人崇高的美德。

(4)人死不可惜,但可贵的是在历史上留名,光照后人。

二、阅读短文

1、出示阅读提示

(1)读短文了,把短文的语句读通顺,读流利。

(2)思考:天和地传说中是怎么样创造出来的?盘古死后,他的身体都变成了什么?读了短文,你受到了什么教育?(学生自读)

2、检查自学情况。(反馈)

(1)指读短文,说说短文说了一件什么事情。

(盘古开辟了天地,他独自支撑天和地,最后累死了。)

(2)思考2题(学生回答,师生评议)

(受到的教育:学习盘古无私奉献的精神。)

3、总结,扩展。

(1)说说从这个故事联想到哪些人,哪些事?

(2)指名有感情的朗读。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很喜欢古诗,我们从中获取了很多知识,今天,我们开一个古诗朗诵会,在了解古诗内容的同时,从中领略古诗的韵律美。

二、明确要求

自读“要求”,交流。明确:

1、朗读自己选定的诗歌,读出诗人应表达的感情。

2、评一评,看谁朗读的最有感情。

三、组内朗读交流,互相评议。

四、选出读的最好的同学在班上交流

五、评一评:看谁朗读的最有感情

第三课时(习作)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练习看图想象写故事。首先我们来看本次作文向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二、了解作文要求

1、自读课本“习作”的要求内容。想想:本次作文向我们提出了几点要求?

2、集体交流

(1)观察一、三副图画,想想图画之间有什么联系?

(2)想象第二副图画内容该是什么?把三幅图画连起来,编一个故事。

(3)按顺序写下来,语句要通顺,不要写错别字。

三、指导“说作文”

1、学生按作文要求,自己观察,想象。

2、交流

(1)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四、写作成文

把刚才说的内容写下来,注意修改和补充,使之符合作文要求。

五、作业

把作文改好抄在作文本上。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