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1-24 11:08:09

第1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读美国教育家随意指定三个中国孩子做一个游戏 的故事,引导学生懂得:聪明的人不仅仅要智力发达,还需要有爱心并具有忘我、无畏的品格。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认识12个生子。会写新偏旁“羊”和九个生字。

教学重点:

通过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体会三个小孩忘我、 无畏的品质,使学生认识到学会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策略:

通过前后两次游戏的对比,并结合读中感悟,揭示主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游戏用的瓶子等。

教学流程:

一、生活导入,板题质疑。

1、师:谁认为自己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请举手,并举出具体 的事例。

2、请三个自认为聪明的学生做枯井逃生的游戏。根据游戏情况借机导入,板书课题。并提问: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本环节通过游戏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二、初读正音,读通课文。

1、自由读。注意读音、语气、停顿。

2、同桌互读,说说读懂了什么?

3、指名读,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初步读懂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三、再读课文,合作讨论。

1、朗读展示。检查读的情况,师生共同评议。

2、合作讨论。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以小 组为单位,合作讨论:这个游戏结束后美国教育家为什么那么激动,而且称赞这三个孩子都是聪明的孩子。(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谈理想,从三个孩子的动作、语言中,体会合作的快乐,感悟三个孩子所具有的爱心和忘我、无畏的品格。)

3、图文结合,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主要人物的动作、 神态,并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本环节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抓住重点,利用多媒体课件, 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在表述时能够更具体。)

四、汇报交流,尝试表演。

1、结合课文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聪明是什么”。

2、表演改编的课本剧。 (本环节通过表演,从整体上把握人物特点后,进一步 理解课文主旨。)

五、扩展延伸,加深感悟。

1、游戏拼图。老师发给每名学生一张不同形状的卡片,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大胆想象,动手拼图,然后展示。

2、说说你与人合作完成的一件事,从中体会合作的快乐。

(通过拼图游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合作的重要性,从 而深入主题,升华情感。)

六、畅谈收获,教师总结。

1、学生谈学完本课的收获和体会。

2、师总结:学完这篇课文,再做游戏成功那当然是意料 之中的事,但很多时候大灾大难是突如其来的,我们来不及去思考,像汶川地震中那个用身体护住三个孩子的老师是聪明的,他用大爱诠释了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神圣的称谓。英雄林昊是聪明的,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果敢,捍卫了班长的职责。聪明的我们,要时常问问自己,“我是聪明人吗?”

第2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潺、婀、粼、涸、缀、螃、蟹”八个生字。.正确认读“词语盘点”中有关的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理解生词,理解课文内容。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 2、让学生搜集、筛选、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培养。

3、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浓浓思乡情,以及用具体的景物表达思乡之情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具体的景物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具体的景物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直接导入,教师板书课题

2、全班齐读,学生说说读完课题之后的感觉。

3、导入课题: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者谢冰莹的脚步一起走进她的家乡,看一看她家乡的“小桥流水人家”!【设计意图】让学生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情景,并在此基础上美读题目,使学生在未学文前就先进入诗一般的美丽情境中,为学习课文作伏笔。然后设下悬念,充分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二、检查预习,重点指导

1、学生拿出自主预习卡,教师检查自主预习情况

2、出示本课生字词

①指名读

②指名领读

3、重点探究词语“唱和”中多音字“和”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力求做到步步扎实。抓住“和”这个多音字,联系生活实际,激活学生的语言储备,让学生渐渐触摸词语的温度,扩大学生的语言积累面,感受本语言文字的魅力。

三、初读课文,感悟文章内容。

1、读了课文,你觉得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思念、热爱家乡)。从哪里看出来?

出示句子:那段日子,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2、引导探究:究竟有哪些美好的印象,让作者一辈子不会忘记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在相应的地方圈画批注。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捕捉课文重要信息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及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全班交流,重点探究 :

师顺学而导,或点拨偏差、或引发讨论、或指导朗读等。

预设如下:

(如果学生对课文内容体会得较“到位”,师不必作过多的引导。)

1、课文第一自然段,作者把家乡的景色写得很美丽,从中可体会到他对家乡的热爱。(板书:美景)

(1)出示第一自然段。

(2)师动情地描述:

“清澈见底的小溪潺潺环绕着村庄,婀娜的垂柳画着粼粼的波纹,水鸟婉转的叫声与哗哗的流水声相唱和着”,在你的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引读)

(3)学生自由想象,描绘出眼前的画面

(4)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分析重点语句的写作特点:

“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

“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5)除了作者笔下的这一景一物,在这优美的描述中,你还能看到什么?

(6)仿照这样的写作手法,学生自由说说

(7)让我们伴随着优美的乐曲声再一次走进这诗一般的家乡吧!(配乐朗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在想象中读、在读中想象,无不体现“以读为本”。在多样化的朗读中,学生经历由对文字的整体感知到抓重点词句品读再到想象配乐美读,环环相扣,既品味了语言、体会了情感,还从中领悟了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2、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

过渡:在作者记忆中,除了家乡的美景,还有哪些让她难以忘怀呢?

(1)指名学生说

预设:家乡的往事(板书:往事)

(2)作者童年生活可真是丰富多彩,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读一读,读出你的感情来。

①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片段

②其他学生交流听后的感受

过渡:家乡的小桥流水可真美啊,那住在小桥流水旁边的人家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快速找一找。

2、课文第五、六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第六自然段

“故乡所有的居民都姓谢。村庄有大有小,大的有五六十户人家,小的只有三四家。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

(2)这段文字中哪三个词语最能概括这里的生活特色?

(3)出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重点探究“守望相助”

①“守望相助”是什么意思?

②比如说,他们会在哪些事情上“相助”?

过渡:在这美好和谐的村庄里,有着我的家,我的家是什么样的?

(4)指名学生读相关语句

出示: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

①引读:我的家宽敞吗?只有——

我的卧室明亮吗?光线——,地面——

② 但我非常爱它,为什么呢?

出示: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齐读)

③引读:即使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但我非常爱它,因为——

即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因为——

(5)我爱我的老家,不仅爱那几间矮小的平房,爱光线很暗,地面潮湿的卧室,还爱什么?

指名学生说

预设:父亲的卧室、日出、 凉爽的清风、、、

(6)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诵第五自然段

4、感情升华,走进作者内心,诵读小诗。

【设计意图】教学是一个丰富多变、动态发展的过程,“预设”是“生成”的有效前提,“生成”使“预设”精彩高效。在以上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老师、学生、文本、作者、生活多向对话互动,使学生的自读自悟有一个“质”的提升,“润物细无声”地把感悟语言、体会情感融于教学过程中,符合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五、总结与运用

1、借助三组句子,引导学生总结本篇文章的表达方法

①学生自由读每组句子

②指名学生说说每组句子的特点

③师生交流总结:间接抒情、直接抒情

2、小练笔

以“家乡”为题,写一两段话,抓住家乡景物的特点,运用直接抒情或者间接抒情的表达方法,表达你对家乡的感情。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总结课文、领悟写法,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怎么写的、怎么表达的,“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将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阅读写作中进行迁移运用,达到“学以致用”。

六、作业(二选一)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读一读,背一背。

2、请同学们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可以搜集有关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的图片资料,也可以为家乡作画、写诗,来表达你对家乡的爱。

【设计意图】二选一的作业设计,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特长,展露自己的才华,在轻松惬意的活动中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激发热爱家乡之情。

第3篇:语文教案

一、教育与训练目标

1、使学生懂得做好课前准备是上好课的前提。

2、学会按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并逐步养成做好课前准备的良好习惯。

二、教育与训练要点

1、下课了,下面准备好下一节课的学习用品再去玩。

2、学习用品应当按规定的位置放好,动作要快。

3、预备铃声响,停止一切活动,依次进教室,等候老师上课。

三、教育与训练准备

1、一张课程表。

2、一张课桌平面图。

3、自制录音“听到上课铃”。

四、教育与训练过程

1、谈话导入。

小朋友,解放军叔叔在打仗前,总要把枪擦得亮亮的。火车司机在开火车前,总要检查一下每个轮子的螺丝钉有没有拧紧。农民伯伯在割稻前,总要把镰刀磨得快快的。同样,我们小学生,在学本领前,也要把学习用品准备好,这样蚕能顺利地学本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做好课前准备”。

2、演示明礼导行

(1)课间十分钟先做好课前准备。小朋友,下课铃响了,你想想,应该做什么?(讨论)

下课铃响了,这是告诉你:快快做好下一节的准备工作,再去小便和玩耍。你应该知道下一节是什么课,需要准备什么学习用品。你应当:A把上过的课本放进书包里。B把应该交的.本子交上去。C把下节课的学习用品按老师的规定放整齐,然后离开教室去小便和玩耍。

(2)学习用品应当放在指定的地方。我们在做课前准备时,学习用品应当放在什么地方呢?

A出示:桌面平面图。学习用品就像我们小学生一样,都有一定的位置。课本在上面,本子在下面,叠在一起,坐在左边的小朋友放在左角,右边的放在右角,铅笔盒桌面正前方。在放铅笔盒前,要检查一下,铅笔有没有刨好,要不要在刨一下。B请一名学生演示。C请全体学生按上语文课的要求统一连练练。

3、巩固联系

(1)教师贴出日课表。按照要求训练。

(2)示范引路。A请一学生讲一下课前准备的三步;B再按课程表练连。

(3)集体训练。A同桌对讲:课前准备的三步。B按课程表的科目,提要求,逐一训练。

(4)比一比,练一连,同桌竞赛。

4、听录音明理导行。

(1)听录音“听到上课铃响”。

(2)讨论:听到上课铃,同学们怎么样?

归纳:上课铃响了,就是告诉你:上课啦!快进教室!同学们都立即停止一切活动,依次走进教室,赶快坐在自己的位子上,看看学习用品有没有放整齐,静下心来,放好小手,等老师来上课。

(3)说说:“你该怎么办?”A你在排队滑滑梯,正要轮到上滑梯时,上课铃响了,你该怎么办?B你在操场上踢球,正玩得高兴时,听到上课铃响了,你该怎么办?C你想找二年级的一位同学借一样东西,听到上课铃响了,你该怎么办?

第4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17个生字,会写其中的7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

3、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要多亲身去感受,去体验的启发。

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小黑板、挂图、录音、卡片

师生教学互动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了解每自然段的大意。

四、指导写字。

五、学生描红、老师巡视、指导。

1、谁去过华山?想看看华山吗?

2、课件播放一小段表现华山高的录像。

3、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叫《咏华山》。读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3、出示17个带有拼音的生字、学生想读啊个就读哪个,读对了,其他同学跟读3遍。

5、出示本课生字组成的词。

6、用手势告诉教师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自然段。

2、认读带有拼音的生字。

4、认读没有拼音的生字。

自由读,指名读。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生字引入

二、读文感悟,巩固识字。

四、质疑

五、小结

形式:开火车

1、齐读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

2、学习第2、3自然段。

3、画出讲华山高的句子。

4、再读读,一边读一边想象华山的样子。

5、指名读。

6、站在高耸入云的华山上,七岁的寇谁情不自禁地吟咏起诗来。

8、诗中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7、吟诵诗句。

9、齐读第2、3自然段。

10、分角色朗读。

11、说说寇准为什么能作出好诗来?你受到什么启发?

12、记一记本自然段的生字。

第5篇:语文教案

教学设想: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篇教学设计旨在立足文本本身,教师适度的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目的:

一、明确诸葛亮的政治蓝图及策略;

二、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以及锐利深刻的战略眼光。

教学难点:

目的1。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提起诸葛亮,我想大家都知道,你记得哪些关于诸葛亮的词语、诗句、故事、对联,说出来让同学们一起分享。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隆中对》,你们肯定会对诸葛亮有进一步的了解。

(以故事、对联等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

二、老师介绍《三国志》,范读课文。

三、生准备分小组比赛朗读课文,为课文正音、正字。

四、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参照课文注释,自己解读课文,有问题的,做上记号。老师巡视指导,然后集中解答疑难字句,充分相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交流,能够解决疑难问题,为进一步探究做好准备。

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课文,了解诸葛亮的政治蓝图及策略,解决课后习题一。

一、请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讨论:

(用原文回答)

1.刘备的现状:刘备为什么会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2.天下的形势:曹操、孙权、荆益二州。

3.在此形势下,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策略及政治蓝图是什么?

二、再读课文,你如何评价诸葛亮?与同学交流一下。

三、布置作业:完成短文:我眼中的诸葛亮。

第三课时

一、本节课进行比较阅读,将小说中的诸葛亮与史书中的诸葛亮相比较,小说家进行了哪些艺术加工?

二、关于诸葛亮还有哪些故事?请同学们课后阅读《三国演义》,研究诸葛亮的战略在小说中是如何演绎的。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渠道,进一步了解诸葛亮的一生,谈谈你的感受,写在周记本上。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