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1-10 18:44:11

第1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体会成语的含义。

B、用------虽然---------,可----------说句话。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的质疑,理解能力

B、能够表演,再现课文情境

3、情感目标

做什么事必须把方向搞正确,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教学重点:

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南辕北辙的寓意:做什么事情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还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教学过程:

(一)课本剧导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南辕北辙》这个故事,我们班有几位同学对这个寓言故事很感兴趣。他们想编了一个课本剧让同学欣赏,同学们欢不欢迎呢?

(二)读中生疑,读中探究

1、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些什么?或是有什么疑问也可以提出来交流交流。

2、学生交流学习心得

3、师:这个人要去南方,却往北行驶,有人告诉他方向错了吗?这个人是谁呢?季梁劝了他几次呢?季梁是怎么劝,那个朋友又是怎么说的?你们能不能把它们找出来?

4、师:出示:------虽然------可是-------

(1)你们能不能仿照这个例子说说话?

5、师:板书:不解、告诉、诚恳

6、能不能来说说不解、诚恳的意思?

7、季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8、季梁劝了车上的朋友三次,那么这个人接受了吗?像这样总是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想法而不听别人意见的人,我们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他,叫做什么?

9、理解固执己见的意思。

10、师: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表现季梁的诚恳,车上朋友的固执?请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11、师:我们一起来听听录音机小博士是怎么读的。

12、学生进行评议

13、师生分角色朗读

(三)放飞想象,体会寓意

1、请同学们想象:楚国在南方,而那个去楚国却往北走,结果会怎样呢?

2、通过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师小结: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还知道一个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对,是实现不了目标的。

(四)表演故事,深化寓意

下面让我们跨越时空,飞到古时候去感受一下南辕北辙的故事。

1、小组合作演一演故事

2、反馈交流

3、如果你是车上的朋友,发现自己方向错了,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五)拓展升华,感悟明理

1、你有什么事情也是先前做错了,听了别人的劝告才改正了,能说说看吗?

(1)小组合作交流(2)反馈交流

2、师小结:是呀,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准方向,还要接受朋友善意的劝告。作为朋友看到自己的朋友发生了南辕北辙的行为,我们也应该要提出善意的劝告。

3、师:你们还知道道哪些成语故事呢?能不能讲一讲。

(七)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搜集成语故事,举行成语故事会

第2篇: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的作者是如何把文章的主要意思一层一层表达出来。

2。选一件生活中难忘的、能够从中接受教训的事,写一篇作文。

3。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教学重点:

写一件生活中难忘的、能够从中接受教训的事,并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

教学难点:

围绕中心有条理地记叙。

习作指导:

一、谈话揭题:

生活中我们做过许多事,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或其它傻事,在我们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一些发人深省的教训更是令我们终身难忘。揭示题题——难忘的教训。

二、初步审题。

1。教训是什么意思?(教训:从错误或失败中取得的知识等。)为什么难忘?

2。从题目上看写这件事心须具备哪两点?(一是难忘,二是教训。)

3。你认为应该写一件什么事?(一件难忘的“错事”。当然,我们应该把“错事”的范围看得广一点,你曾经做过的坏事、错事、傻事,不成功或失败的事等等,都可以。)

三、具体指导

1。选择材料(明确写什么?)

(1)问:在你难忘的事中,哪一件最令人难忘,给你的教训最深?请选一件真实的向大家说一说。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这些错事我们永远难忘,它就像一面镜子随时照着我们,使我们看到自己的不足,并时时提醒我们千万别再犯类似的错误,因为它使我们从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训。那么,你从这件事中吸取了一个什么教训呢?

2。确定中心。(为什么写?)

师:这个教训就是中心,中心来自对生活的感受。比如,老师我“因看书成了近视眼”这件事,受到的教训是要注意看书的时间、姿势和光线。

问:那么,你从你“难忘的教训”这件事中受到的教训是什么?(或吸取了什么教训?)先同桌相互说一说,然后老师请几个诚实又勇敢的同学来说。

小结:我们在确定文章的中心时,要尽量准确。确定了中心,再围绕中心写,就能写出有中心的文章。当然,光有中心不够,还得把文章的主要意思按一定的顺序一层一层地表达出来,即“理清文章的条理”。

3。理清条理(怎样写?)

(1)以《田忌赛马》为例,理清文章的条理。(师生一起回忆)

(2)“难忘的教训”这件事你准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请思考。)

(3)有条理地简要说一说你“难忘的教训”。(先分组说,再抽代表说,师生评判。)

四、强化巩固(范文引路)

1。教师念范文《说大话的下场》(学生人手一份)。

去年暑假的一天,我们几个淘气鬼打过扑克后,就到竹林里说起大话来。

比我小半岁的弟弟说他不怕老鼠;强强说他敢和山羊打架;莉莉说她是捉鸡能手。我也眯起双眼吹起牛来说:“蜂子是我的手下败将,它们从不敢螫我。”强强撇撇嘴:“燕燕吹牛,我才不信呢。”“不信?那你给我找个蜂窝,我要不敢,是……是小狗。”“我家房檐下有只大蜂窝,走,看你敢不敢?”

于是我们几个很快跑到强强家的后墙根。“在这儿呢。”我顺着看去,不看还罢,一看还真把我吓一跳,这么大的蜂窝,我犹豫了。可是不捅,“小狗”这“美名”呀开学准会传遍全班的。可这么高,怎么办呢?还是强强眼尖,他看到旁边草堆边有根木棍儿,忙捡来递给我。我接过木棍儿不管三七二十一,对准蜂窝就是一阵猛捅。“嗡嗡——”蜂子没命地到处乱飞。那几个胆小鬼早已藏到草堆里边。我扔掉木棍连滚带爬窜向草堆。那蜂子像长了眼似的,在我的胳膊上、脸上螫了几下,疼得我直掉眼泪。当时我那狼狈相,绝对赛过电视里的小丑。

唉,看来说大话是有害无益的啊!

2。师:听了这篇作文,你觉得写得怎么样?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及鼓励性评价。)

3。出示讨论题目(先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长汇报,师生共同评议、补充。)

(1)这篇文章的题目怎么样?为什么?你认为还可以用哪些题目?

(2)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各有什么特点?你认为还可以怎么写?

(3)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4)“我”从这件事中受到的教训是什么?

五、总结:

教训是深刻的',所以是难忘的,从错误和失败中吸取教训,从教训中学到知识,明白道理,正是我们写“难忘的教训”的目的和意义。

六、作业

教师出示小黑板。

1。课内作业:拟订作文提纲

本次作文我所写的事是(),从这件事中我受到的教训事是()。这件事我打算先写(),再写(),最后写()。

2。课后作业:以“难忘的教训”为题写一篇作文,注意:选材真实,教训难忘;题目自拟,尽量新颖;条理清晰,经过具体;写完后认真修改。

附:板书设计

难选择材料——真

的“错事”确定中心——准

训理清条理——序

第3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古文和译文,对照译文理解古文大意。

2、通过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欲速则不达。

教学重点:

通过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欲速则不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欲速则不达。

教学过程:

一、从题目入手,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师《欲速则不达》,看了这个题目,你猜一猜,题目是什么意思。

(过于性急,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2、对于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提?

(学生提问题)

二、带着问题读课文

根据你提出的问题,预习课文,从课文重看看能否找出问题的答案。

学生读课文。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找学生读课文。

2、指名认读生字词语。

3、读了课文,你都读懂了什么?

四、小组合作学习

(一)分小组讨论一下问题:

1、齐景公为什么要火速往回赶?

2、齐景公是怎样往回赶的?

3、齐景公会很快赶回都城吗?为什么?

4、如果你是齐景公身边的一个侍从,当看到齐景公嫌马跑的不努力,自己下车步行时,你打算怎样说服他回到马车上去?

(二)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交流。

(三)全班交流。

五、作业

搜集生活中有哪些事是欲速则不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熟读古文和译文,对照译文理解古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与《挑山工》进行比较阅读,讨论,深化认识。

(一)再读《挑山工》,讨论:

1、挑山工为什么不像游人一样走直线?

2、难道他们不知道走折尺形路线比游人走直线路程要长一倍吗?

(二)全班交流。

二、联系实际,深化理解

1、练习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对欲速则不达的理解。

2、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欲速则不达。

三、熟读古文和译文,对照理解

1、熟读译文。

2、熟读古文。

3、古文译文对照读,整体感知,理解文意。

4、播放《欲速则不达》之二的flash,教育学生欲速则不达的另一种意思。

四、作业

课后搜集一些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若有读不懂得课请教老师、家长或借助一些工具书进行理解,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第4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3、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解决生字词。教学内容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作者先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化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然后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教学本文,除让学生熟练地翻译课文外,还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方仲永变化的原因,并从中汲取教训。

一、导入新课

讲述一些被人认为笨或不聪明的人经过不懈努力而终于取得成就的故事导人新课。

(也可让学生讲述)

二、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在昕的过程中:a.划出生字词,b.注意句子的停顿,并用铅笔在课文中作出标记。

第二遍,学生自由诵读,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第三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扳(pan)、环渴(ye)、称(chen)、泯(mTn)。

(2)疏通文意

(3)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将课文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并将不懂之处标出来,然后四人小

组讨论交流,最后小组代表翻译课文。(其他成员可进行补充)。

(4)全班同学讨论交流,解决四人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己学过的文言文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领会课文大意。最后强调本文重点文言词语。

a.未尝识书具(曾经)

b.即书诗四句(写)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此)(完成)

d其文理皆:(……;…)

f稍稍宾客其父(……当作宾客)

g.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可图)

h.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

i.贤于材人远矣(比)

j.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被)

2、齐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3)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4)学完本文,你有何感想?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后,共同明确: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方仲

永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渴于邑人,不使学。

(3)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也气。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学生自由谈感想,可以从仲永自身的角度谈,也可以从仲永的父亲的角度谈,还可以联系实际来谈。只要观点是从本文中提炼出来的,中心明确,语言流畅即可。

三、小结

1、借事说理的方法。

本文采用借事说理的方法,以方仲永为实例,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长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叙写了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第二部分由此引发议论,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2、语言简洁生动。

3、口头说文读《伤仲永》有感

第5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读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二、自由读课文,思考

课文里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语句读通顺。

2、检查自读效果。

3、交流。你们读懂了什么?谁能把这个故事说一说?(整体感知)

三、练读、议读、质疑

1、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欣赏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提要求:把语句读流利,读你自选的这部分,你想到了什么?

2、议读与质疑。其他同学对于别人的朗读和发言,给与评价,提出不同的见解。如有疑问也可提出。一点要通过读书、思考、议论去认识。

(1)如选读“筑路工人突然停下来”这段课文时,要把你对高大、

挺拔的橡树的兴趣、爱惜之情读出来,要拿高大的橡树引起筑路工人的关注和爱惜的心理读出来。

议读时要对筑路工人自觉保护橡树的心理有所感悟,意识到“砍树容易栽树难”的道理。

(2)“如选读工程师与工人沉默”的部分——第4—6自然段时,要

从工程师和工人的神态、动作、言语中体会他们的心理。工程师要执行自己设计的工程计划,工人在工作中遇到了问题。他们在保护橡树上获得了一致。

(3)如选读最后几段课文时,要对公路上弯曲城马蹄形有所认识、

有所感悟。重点是读好人们的赞叹,体会保留橡树在人们心中的广泛影响。同时放开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认识——由课文引向学生生活,由他律诱发自律。

四、练习地方实例,说说你读后的感想。

可启发学生对周围环境的关注,寻找有关的实例或资料来说说感想。

教后小结: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类课文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独立阅读,交流合作,读懂课文。学习本课,按照练读——选读——质疑——议读等方式,促使学生生生互动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使学生受到了环保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生存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第6篇:语文教案

教学重点:

1、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诗

1.我们刚学了一首古诗,题目叫《乡村四月》,谁来背背?一起来吧!(学生背诗)

背得真好,那诗呀,就是一幅清新、美好的画面,向我们展现了充满着乡土气息的田园生活。今天我们将走进另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田园世界,去感受那浓浓的乡土味儿!(板书课题)

2. 读诗题,解题意。

请同学来读课题。(“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在文中,他指:兴致;“杂兴”就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儿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师:你看,抓住重点词突破,然后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题目的意思!带着自己的理解,再一起读读题目。

3、了解诗人。(出示诗人简介)

这首诗是由南宋诗人范成大所写,请大家读读资料,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自由读,交流)

《四时田园杂兴》组诗共有六十首,今天咱们所要学的只是这其中的一首。

二、初读感知——原境之读

1.师:请大家先自由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

2、生自由读,指名读,(季节:从哪个词读到的?理解“桑阴”师:桑就是桑树,桑阴就是——桑树成阴了,当桑树成阴时,那就是——夏天)

齐读(正音,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3、解意

师:同学们,古诗语言简练,但含义深远,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先要了解诗的大概意思,平时遇到一首新的古诗你是怎么学的?(交流学习方法)

师:是的,这些都是学习古诗的方法。接下来,咱们就先借助诗句下面的注释,来读懂重点字词的意思,把这些词的意思串起来就是每行诗句的含义,再把每行诗的意思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整首诗的意思啦!

4、学生自学

5、大概说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同桌说)

(1)刚才,你读懂了哪句?

(指点“傍、绩、各当家”等重点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师:“绩”,在这儿是指一个动作,搓;“夜绩麻”就是指——

“各当家”,指各有各的本领,各有各的事做,“村庄儿女各当家”就是——

“傍”,他表示靠近的意思;“也傍桑阴学种瓜”的意思是——

师:知道了这些词在古诗中的意思,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再来说说?

(2)教师随机点拨语言表述上的流畅。

师:照刚才他的说法,你觉得还缺少些什么?(借助注释,能把意思说完整了;借助工具书,读懂诗意,是一种学习方法,但在说的时候我们还要有自己的想法)

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可不是简单地把词句的意思串起来,咱们可以通过一些想象,在句子中加上时间、人物等,这样说起意思就更生动、更流畅。(故事)谁再来试试?(指名,同桌互相说说)

师:刚才,我们就借助【板书:注释、】,了解了诗的大意。那好,带着对诗句的理解,咱们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停顿。(齐读)

三、精读领悟——意境之读

1、(过渡)师:“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请大家再自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除了刚才读懂的画面,还出现了哪些画面?

(生自由读诗,想象)

2、品读第一句

交流:(劳动的辛劳、繁忙及劳动所带来的快乐)

那好,请你来读一、二两行诗。(指名读)刚才你在读的时候,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这画面比刚才读懂诗意时的画面要更丰富了)谁再来读?你的感受呢?

预设:1、辛苦(你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学生读)

评语:你读出了时间很长,是从“昼”到“夜”。你把他们的劳动内容读出来了。

2、忙碌:(各当家,男的——,女的——,各有个的活儿干,除了耘田、绩麻,还要——,(指名说)总有那做不完的活啊!就这样日夜忙碌着。多勤劳的人们呀,你能把这种感受带进朗读中去吗?(听你那么一读,我仿佛已经看到那繁忙的劳动场面了)

3、和谐:怎样和谐的画面?(看插图里人们的表情,再读读句子,还有什么感受?)评语:看来插图也能帮我们感受诗情呢?(板书:插图)

4、师归结

刚才大家的感受真丰富,从短短的诗句里读出了那么多!这样的劳动在我们眼里是辛苦的、劳碌的,但在当时这种男耕女织的生活却是人人向往。想到今天的辛苦,将换来的是那——,回到家,看到妻儿各做着各的事情,那种温馨,使劳动的疲倦、劳累一扫而光,这种快乐与满足就是从劳动中得到的呀!把这种感受送进诗句,你再来读读(指名读)

师:这种发自内心的满足与快乐,真好!难怪诗人看到村子那繁忙而井然有序的劳动场面时,不禁感叹——“昼出……,村庄……”(齐读)

4、品读第二句

师:不光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各尽所能,做着分内事,就连那小孩也——(指名3个学生,读诗句三、四行),从小孩一个小小的学种瓜这个动作,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交流)

懂事:父母勤劳的品质感染了村庄的孙童,小孩也喜欢上劳动了。

快乐:是呀,他们学种瓜,心理想的也是收瓜时丰收的场面呀……

可爱:瞧,他的动作,一手——,充满了童真童趣,多么俏皮的孩子呀!

(能做力所能及的事了,感到非常自豪;听出来了,劳动着也是快乐的。我们都来当当爱劳动的孩子,一起快乐地读读吧,)

来,把这种心情带进朗读中去。(指名读)

5、升华

师:村庄儿女日夜劳作虽然繁忙、辛劳,但,是快乐的,孩子虽然不懂耕织,却爱学做农活,也是快乐的。这样和谐、恬适的劳动场面感染了诗人,让他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里勤劳朴实的人们,更爱上了这温馨美好的田园生活。(读) (配乐读)

6、我们把这首诗牢牢地记在心里。(背诵)

第7篇:语文教案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①读准音,查词典,为本文应积累的词语正音、释义。

②读顺文,并圈出最感兴趣的内容。

③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有感情的朗读对骆驼描写的部分。

二、正音听读

1.携()手嫉()妒对峙()

踽踽()独行温馨()淙淙()

潺潺()花团锦簇()

2.老师范读1-3段,要求同学听难读音,体会感情(动物们急于去寻宝的迫切心情),领悟意趣(童话作品中夸张式语言的表达效果)。

〖范读旨在于音、情、意等方面对同学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学会边诵读边感受品味的欣赏方法。

三、朗读设疑

1.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吐字清晰准确、朗读声情并茂。

2.设疑激趣:课文题目是《骆驼寻宝记》,但文章除了写“骆驼”还写了其他许多动物,清边读课文,边将这些动物圈点出来,并思考:为什么要写这么多的动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讨论交流

1.除了骆驼外,还有哪些动物加入了寻宝行列?它们都寻到宝了吗?

(明确:有大象。金丝猴、乌鸦、老公鸡和老母鸡、牛、马。羊、大白鹅、鸭子、狮子、老虎、金钱豹、大灰狼、独角犀、河马。麻雀、斑鸠、小毛驴等30多种动物都“火烧火燎”地加入了寻宝的行列。最终众多动物又毫无例外地退出了寻宝的队伍。)

2.作者用一半的篇幅来写众多动物在寻宝途中的表现,作用是什么?

(明确:都是为下文突出刻画骆驼作铺垫,从反面衬托骆驼。)

3.构思特点

引导:在构思上,作者下了一番苦功,对前后的内容作了精心安排。全文写了30余种动物,多而不乱,杂而有序,各具特色,详略有别。先分别写30多种动物如何上路又无功而返,再集中笔墨,详写骆驼如何战胜重重困难获得成功。在写骆驼时还穿插了鹦鹉和燕子,来和骆驼作比较,以突出骆驼的形象。

基于上述构思,课文可切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1——10段),写各种动物纷纷踏上寻宝的道路又全都半途而废的经过。

第二部分(11——19段),写骆驼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寻到了宝贝。

4.默读,感受第一部分“多而不乱、杂而有序”的写作特色和形象逼真、富于感染力的描写。

五、质疑活动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组织好学生的讨论活动。

第8篇:语文教案

一、丑小鸭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可板书学生的精彩发言)

1、能够勇敢地离开那个让他饱受欺凌的出生之地,走向一个未知的世界。

2、能够舍弃所谓的温暖舒适的生活,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3、它对自己的认识发现过程说明,没有对美好境界、理想生活的追求,不经历那么多的磨练,就不会发现自己其实也可以成为生活的一个奇迹。

二、拓展引申:

1、在我们的现实 生活中,也有许多丑小鸭, 他们经过自己的拼搏奋斗,最后也成为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欣赏----<把握生命的每一分钟>、<命运无轨道>

2请学生谈谈自己听了两篇的感受。

三、作业布置:从以下作文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作文

A命运无轨道

B丑小鸭的梦

板书设计:

丑小鸭 ------------ 白天鹅

要有一颗 好的心:善良、宽厚、有理想、勇敢地追求美与幸福

丑小鸭告诉我们:

1、成为“白天鹅,要经过自身的努力,重要的是要有天鹅一般 高 贵的灵魂。

2、命运无轨道,三分天注定,七分靠自己。

3、在拼搏中才能真正认识自己原来也可以变成“白天鹅“

教后记

1、教学按照 理线索--明结构--知内容--辨形象-- 悟主题的思路进行,各环节 衔接紧凑,思路清晰,学生在“辨形象“一环中,表现出了一定的思想深度,在探讨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真正原因的辩论时,气氛热烈,思维敏锐,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认识。两则课外选文朗读,使学生对丑小鸭的现实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眼神告诉 了我他们内心深处的感动。

2、分角色朗读对学生理解人物形象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3不足:在处理“知内容“这一环节时教学时间偏多。以至于文中精彩片断朗读不够充分。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