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12-14 15:23:57

第1篇:小学语文教案

一、教学要求

通过阅读,理解“例话”内容,懂得读课文的时候,要集中注意力,开动脑筋,一边读一边想。

二、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我们班不少同学都很爱读书,那么怎样读书才能获得更大的收益呢?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要一边读一边想,边读边理解。

二、反复阅读,理解内容

1.请同学们轻声地把“例话”读一遍,找出最重要的一句话。(读课文的时候,要集中注意力,开动脑筋,一边读,一边想。)

2.默读,看看读课文时应着重想一想的地方有哪些?(应着重想的'地方有:①文中重要的地方;②文中自己不理解的地方;③读完每个自然段后;④读完全文后。)

3.读“例话”并联系我们平时学课文体会,看看我们读课文时应着重想哪些问题。(①读课题时,可以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读课文。②读到重要的句、段应注意思考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这些句、段的意思是什么。③读到不理解的地方,应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句的意思。④在读完每个自然段后应想一想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与前后的自然段有什么联系。⑤在读完全文后,想想文章主要讲了些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等。)

三、联系《苦柚》的教学,说说怎样边读边想。

四、一短文,指导学生实践怎样边读边想。

第2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检测本单元重点字词,理解运用字词。

重难点

注重学生字词句的训练

乐学善思办法

通过小组间的比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题

师:本单元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教学中学完了,这节课我们上一节字词检测课。(板书课题)

二、交流检测

1.组内检测: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由组长组织进行识字检测,记录识字情况。

2.组长汇报:请组长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识字情况(学生汇报)

三、反馈识字

1.词语检测:刚才小组长的'识字情况进行了检测。可是,老师想亲自考考大家,看看这些词语你是否读准确。

2.轮读词语:我们按座位轮读词语。

3.赛读词语:以小组为单位,看哪个小组读得又快又准。

4.理解词语:

5.生字检测:为了检查大家读得是否准确,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赛读,看哪个小组能获胜。

6.交流识字方法:通过赛读可以看出同学们把这些生字记得很准确,我

们来看:(1)容易读错的字(2)多音字指导(3)谁能向大家介绍比的识字方法。

四、指导书写

学习汉字,不仅要会认会写,还应会用,这才是学习汉字的最终目的,本单元的生字新词你会用了吗?

五、合作检测

同学们,下面我们就来比比看谁能准确的掌握本单元的生字生词并能灵活运用。(发合作检测卷)

1.独立答题

2.组内订正

3.组长汇报

4.反馈指导

六、盘点收获

第3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观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制第7册第一组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以“大自然的魅力”为主题,为我们编选了4篇课文,本篇课文叙述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有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壮观和雄伟。

课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文中作者不但运用比喻的手法直接描写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气势和声威,还从观潮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的反映了大潮的奇特,使人读后不禁由衷的发出了“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编选本篇课文的意图有二,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味关键词句、重点段落,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学情分析】

对于刚步入四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虽然对于写景文章有初步的认识,但他们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上还是存在较大的难度。此外,钱塘江大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较难感受体会其奇特、壮观的景色,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好情景,设计好句子理解的坡度,激发学生的想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知大潮的奇特、壮观、雄伟。

【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上下文、查阅相关资料,学会“潮、称、盐”等13个生字,认识“罩、屹、鼎”等7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屹立、若隐若现、山崩地裂、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词语。

2、通过“三读(读准、读通、读懂)”,自主学习,乐于朗读,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理解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受到自然美的熏陶,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入情入境的阅读中,体会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的有关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大潮的景色。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以读代讲、读议结合法、理解想象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准备】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说说哪个景点给你留下印象最深。

2、今天呀,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去领略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伸出你们的手,与老师一起书写课题。齐读课题。(板书:观潮)

3、“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观“字,意思一样吗?快查查字典,看看分别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阅读XX,形成阅读期待,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初读:请同学们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边读边想,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什么。

2、检查生字词:以学生已有的水平为起点,在学生自读、相互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相机点拨。提醒“蒙”字中间的短横不要丢掉,“薄”字不能写出左右结构,“昂”字下半部分的左边不能加点。

3、播放视频:同学们,你们想亲眼看看这奇特壮观的钱塘江大潮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引导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对话,给学生留下宽松的、自由的阅读时间和阅读空间,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理清课文脉络。

三、重点研读,感受奇特美景

本环节紧紧围绕“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这样一个核心问题(奇观)进行教学。

1、同学们,刚刚录像里潮水的景色,咱们课文里也有,赶紧翻开课本,自由默读课文3、4、5自然段,画出你认为文中哪些描写潮水的句子特别喜欢,你就把它画出来,先自己读一读,一会再请同学来展示。

①学生先自我尝试

②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③教师范读,全班齐读。

2、全班分小组展开讨论,两组寻找“你看到什么”,两组寻找“你听到什么”。

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点拨下列词句的理解

⑴讨论交流,你听到了什么: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山崩地裂、颤动、风号狼吼

①通过师生模拟雷声“轰隆隆”体会理解“闷雷滚动”。

②展开想象,说说怎样的声音,才会让你感觉到天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⑵讨论交流你看到了什么:人声鼎沸、横贯江面、白浪翻滚、奔腾西去、漫天卷地

①学生交流想象潮水来临时人们的心情,表演人们的动作,从而理解“沸腾”、“人声鼎沸”:如果你此时就站在江边,看着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你等待已久的大潮出现了,你的心情怎样,你会怎样做?结合你现在的感受再来读读。

②出示对比句:学生对比交流。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⑶小组互评,相互补充,加深体会感受。

⑷引导再读:刚刚我们从全班的合作交流中,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这奇特而又壮观的大潮,钱塘江大潮真不愧是天下奇观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段话,再次感受这震撼人心的美景把。

设计意图: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让全体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表演来体现对“沸腾”这个词的理解,然后又从这一情境中巧妙地引出另一个词语“人声鼎沸”,从概念到形象,又从形象到概念,这样学词语学生印象深刻,理解正确,也便于今后运用。

3、创设情境,运用词语

⑴引导: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段话里有很多非常优美的词语,你们喜欢吗?想要积累它们吗?下面听老师说意思,你们猜词语,看谁掌握,反应最快。

①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人声鼎沸),你能用它说一句话吗?

②风和浪都很平静—

③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

④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

⑤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

⑵积累词语,单单知道意思还不行,还要学会运用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应用一下把,假如你是一个小记者,现在你就在钱塘江边,你要报道这样一个天下奇观,你会怎么说?

设计意图:本环节复习词语的办法要求学生根据词义说出词语,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词义的理解;同时又采用小记者报道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内化知识,升华感情。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师生交流学习本课后的感受体会。

2、出示作业自助餐:

①喜欢积累的你,背诵课文3、4自然段,并抄一抄,背一背文中你认为优美的词、句语。

②喜欢交流的你,向你的爸爸妈妈简单介绍钱塘江奇特壮观的景色。

第4篇:小学语文教案

一、复习、积累成语。

1、前几天我们学了课文《明天,我们毕业》,想到20天后我们也将分别,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慨。是啊,这六年的时光过得太快,转眼间我们就要毕业了。你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时光的飞逝吗?(时光如梭,岁月如流,光阴似箭,白驹过隙……)

2、用这些成语来形容时光的短暂是多么恰当啊!成语是祖国语言文字的瑰宝。本学期我们就学习了许多,课文中有,每个单元的练习中也罗列了不少。老师让你们回去归类、整理了。谁来介绍一下你把哪些成语归为一类?请你来教大家怎样记住它们。

3、请学生介绍自己归类的成语,教大家记住它们。

(“一”开头,AABC……)

(近、反以词,按同学的性格特征,按成语典故,褒义、贬义,编故事……)

4、小结:成语有很多归类方法,适合自己记忆的就是最好的。如果你的好方法来不及介绍,可以课后把它教给你的好朋友。关键看谁记得最多、最牢。当然光积累很多成语还不够,真正有才华的人会恰当使用它们。

5、我来看看你们是不是有才华呢?老师这儿有几组题目,你们每一个四人小组将通过选择序号来决定你们答题的类型。这儿有A、B、C、D、四个序号可供选择。

A组:根据下列情景,写出你想到的成语。

B组:请把下列成语,编成一个简短的小故事。

(可以先构思好情节,组织好语言,再动笔写。)

C组:请选择合适的成语填入空格,连成一段话。

D组:把下面的成语补充完整,看看你填的是哪些人名和地名。

7、小组合作完成练习,按顺序全班交流。

8、总结:通过刚才的活动,老师发现你们会用了许多成语,但有些同学可能发觉自己的成语知识还有疏漏。希望你能用这最后的20天,更要用自己的一生去学习,去积累。

二、复习、积累古诗。

1、其实,六年的时光并不短暂,六年来,我们在母校不仅学会了许多成语,还学习了不少古诗。这学期我们学习了三首描写春天的诗。你还记得吗?

(出示三首诗):

2、都是描写春天的诗,它们之间有什么异同吗?

3、有感情地背诵。(指名背,推荐背,齐背)

4、古人写了很多赞美四季的诗。六个春秋我们一起走过,临别之际,大家感慨万千。古人就“送别”这个题材也作了不少诗,老师让你们回去收集了,能谈谈你最喜欢的那首送别诗吗?

5、指名交流,有感情地背诵。

(老师知道你们认真地找了很多,课后来背给我听好吗?)

6、小结:古诗语言简洁,意蕴深厚,多积累一些对我们学习语文很有帮助。如果你能把小学生必背的70首古诗分分类,都背下来,一定会受益匪浅。

三、复习、积累名言警句。

1、前一阶段,我看见很多同学都在写临别赠言,但写的时候挺发愁,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呢?你们想知道古人送别时会赠给友人什么话吗?他们会送自己最喜欢的'诗句,或勉励友人,或与友人共勉的话。

2、老师这儿有几句名言警句,(出示)选择一句,送给某一位同学,你想送他哪一句呢?为什么?

3、除了这些,你一定有自己最喜欢的名言想送给好朋友,我们来交流一下。

4、学生补充课外名言警句。

四、语言积累的运用,写临别赠言。

1、这节课我们把以前学过的许多成语、古诗、名言整理、复习了,并进一步了解了他们如何运用。我想此刻让你再为好友写上一段临别赠言,你会有许多话要讲:或许你会用一些成语来赞扬他的为人,祝福他有美好前程;或许你会用一些诗句来表达离别之情;或许你会送上一句与他共勉的话语。

2、请你用心地、真诚地为你的好友写一段临别赠言。

3、学生写临别赠言。

4、学生交流临别赠言。

5、总结:我相信这些真情而意蕴无穷的话语,会让你在多年后再次翻开同学录时,回想起母校,回想起同学。或许,好朋友的一句话会陪伴你一生,激励你一生。

成语练习题

A 根据下列情景,写出你想到的成语。

1、小黄和王明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彼此间的关系十分亲密。( )( )

2、中国申奥成功,全国人民的心情都十分高兴。( )( )

3、张丽的这个新朋友非常有学问,知识面很广。()()

第5篇:小学语文教案

一、授课时间:

二、教学目标:

1、会认“滑”等9个生字,会写“报”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故事中的道理和感情。

3、学会承担责任,学会宽容。

三、教学重点:

领会故事中的道理和感情

四、教学难点:

学会承担责任,学会宽容

五、教学类型:

新授课

六、教学准备:

1、实物投影仪。2、句子投影仪。

七、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读课题,质疑,课题中的“我”是谁,“你”又是谁。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要求:a、轻声读课文,画了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b、再读全文,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交流:

1、请学生指出自学过程中最容易读错的生字,全班正音。

2、解决课题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老奶奶 “我”

送报的孩子 “你”

默读课文,学习词句

1、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带生字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自己喜欢的句子。

2、同桌互读互听自己画出的词语和句子。

3、展示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师生共同评价。

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指导书写

1、请学生观察要写的字,说说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

2、细看生字,说说写这些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练习书写四个字,四个词。

4、点评反馈。

小结: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

1、用多种方法认读生字、新词。

2、用投影出示一些句子,指名朗读。

自读感悟

1、自由读课文,思考:

a、是什么事情,使老奶奶写了“我为你骄傲”这句话?

b、老奶奶为“我”的什么品质感到骄傲?

2、分组或全班交流

感情朗读,加深体会

1、分组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是怎么解决的。

练习书写

听写生字词

积累语言

1、你觉得这篇课文中哪个句子写得最好,用横线画出来。

2、读读抄抄课后词语。

3、交流评议,提高学生对文学的鉴赏水平。

九、课后小结:

十、作业布置:

十一、板书设计:

十二、课后反思:

第6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盈”等10个生字,掌握“渴求、盘旋、滑行、绿盈盈”等词语。

2. 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能力提高:

1. 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体会作者渴望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思想感情。

2. 有语气地朗读全诗并背诵。

教学重点: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统一,体会作者渴望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培养热爱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初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设计:

一、导课。

春天到了,和暖的阳光普照大地,田野里,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这样的天气里同学们最喜欢的户外活动是什么?(板书:放风筝)听说过花儿也会放风筝吗?(板书:花儿也会)你们看到这个题目,有什么疑问?

(学生会说到:花儿如何会放风筝?花儿放的风筝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感悟课文。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这些问题能否解决?

1.学生自由读文,同时划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

2.解决不认识的生字词,检测学生的识字情况(可以分组朗读,或者接读课文)。

3.指导学生对读的同学做评价。

老师评价学生的'读文情况。

刚刚在看到这个题目时,同学们都有个问题:花儿放的风筝是什么?

那现在我们就来找找,请同学们快快地读读课文,看看能否找到答案。

学生谈到哪里,老师要引导学生来想像学习,全诗共有4个小节,写了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小节:写出来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表达了孩子们的愉快心情。学生边读边想,

天,是这样蓝,

风,是那样轻,

第二到四小节:描写了远处的花、蝴蝶、蜻蜓,也描画了我们一起享受大自然赐予的一切美好,描画了一幅快乐、祥和的景象。

彩色的蝴蝶,

长尾巴的蜻蜓,

分小组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想像,并讨论:花儿也会放风筝,花儿放的风筝是什么?

在这里,学生要明白:花儿会放风筝的原因,写出了花儿和小动物的快乐,抒发了作者渴望人和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灵和睦相处和谐统一的美好愿望。

学习了本诗后你想说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作业:画一幅美丽的图画(表现春天的美好)。

四、板书设计:

花儿也会放风筝

天是这样蓝

风是那样轻

彩色的蝴蝶

长尾巴的蝴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进一步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今天让我们来进一步学习课文。

同学们觉得这篇课文美吗?想不想再读一读呢?请同学们边读边想,一会把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描述给大家:(学生读文)

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学生谈谈自己想像中的画面。——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方面的训练。

指导学生一起看第三小节:

有的在花枝上飞高飞低,

有的在半空中盘旋滑行……

让学生合理想像,补充:有的在……

指导学生一起看第四小节:

不对,不对,那不是风筝,那是——……让学生进行扩展

三、指导学生写生字。

盈:注意中间的“又”字;

蜻蜓的“蜓”上面是“壬”;

瞧是左右结构的字。

四、作业。

1.有表情地背诵全诗。

2.说说花儿还会放什么风筝?

第7篇:小学语文教案

鲜 花

教材说明

〔解题〕

《鲜花》是一篇颇有新意的记叙文。文章写一个出国参加比赛的女运动员,因脚伤发作而失败,她以为这次回国不可能像以往那样有人献花。然而,在她十分失意的时候,机场一位女服务员仍然热情地把一束五彩缤纷的鲜花捧到她面前。文章说明一个道理,对一个人来说,胜利与失败同样重要,从失败中汲取教训,继续奋发拼搏,就会赢得未来的胜利。

本文用一个名词“鲜花”作标题,但作者不直接描述鲜花,却写了一件与鲜花有关的事,揭示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这是作者创意之所在。

〔结构分析〕

本文是按事件发展顺序记叙的,共11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鲜花应献给英雄。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写一个女体操运动员因出国比赛失败,回国下飞机后沮丧、愧疚而垂着头走在队伍后面。这部分交代了她曾拿过两项冠军而接受鲜花,又交代了这次比赛失败是脚伤发作造成的,还交代了她因失败而沮丧、愧疚、怕见崇拜者的心理。

第三部分(第6~11自然段),写女运动员接受机场女服务员献上的一束鲜花,她抬起头。这部分着重写女运动员与女服务员的对话,写献上鲜花的神奇力量。

〔语意理解〕

“鲜花,理应赠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能献给一个失败者吗?”

一句话自成一段,用反问句的形式,强调鲜花不可能献给失败者。献花是一种礼仪形式,表示人们对成功者、英雄、先进模范人物的肯定与鼓励,表达人们对他们的崇敬、热爱的情感。肯定、鼓励、崇敬都针对成功而言,不可能针对失败,这是常理。本文用这句开头,为下文作了铺垫,暗示下文会有一个打破常规的事发生,可能有人把鲜花献给失败者。这样开头,极新颖,也极具吸引力。“凯旋”,胜利归来。

“由于她怕见人,就走在队伍最后面,可是当她发现很少有人招呼自己,记者好像有意避开她时,她明显地感觉到受到了冷落,这些都加重了她心中的沮丧和愧疚。是啊,谁愿意与失败者站在一起呢?”

这两句话描述她下飞机后的境遇与心态。第1句描述她的境遇。这句很长,有6个分句。前5个分句与第6个分句是因果关系,写人们对她这个失败者的态度是冷淡的`,这是第6分句的原因,即加重沮丧与愧疚的原因。原本就觉得失败辜负了人们的期望,愧对父老乡亲,现在人们又冷落、淡然,这就更使失败者无地自容了。“很少有人招呼”、“有意避开”,是“冷落”的表现。人们敬爱英雄、成功者,鄙视、冷落失败者,这很正常,是她意料中的,所以,她“走在队伍最后面”。第2句是反问句,是她的心里话,表示她理解大家的冷落态度,同时,这句话也是深深的自责,责备自己辜负了大家的期望,没有实现为国争光的共同心愿。“沮丧”,灰心失望。“愧疚”,惭愧不安。

“谁都不能避免失败。我相信,失败和胜利对于你同样重要。让失败属于过去,胜利属于未来。”

这是机场女服务员对女运动员说的话,是本文的中心句。这3句话阐述了人生的一个哲理,启发人们应正确对待失败。对待失败的态度历来有两种:一种是消极回避性态度,害怕失败,回避失败,一旦失败,便“一回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从此萎靡不振,不思进取。另一种是积极建设性态度。女服务员的话恰好讲明积极建设性态度的三个方面:第一,承认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做任何事情,特别是体育竞技活动,都有风险,一帆风顺只是人们美好的愿望而已。第二,承认失败对人的重要性。失败可以锻炼人的意志,提高人的抗挫折能力,还可以发现行不通的路,进而找到实现成功之路,所以,“失败和胜利”“同样重要”。第三,保持发扬乐观向上、奋斗拼搏的精神。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始终敢于挑战,具有不到黄河不死心的意志与信心。要接受失败教训,谨慎地考虑风险,运用智慧和勇气去平衡风险,努力追求成功,即“让失败属于过去,胜利属于未来”。

〔写作特点〕

1.从一个小场面中揭示中心。

本文描绘了一个小场面:运动员回国刚下飞机受到迎接的场面。在这个场面中,作者采取电影特写的手法,把镜头摇到失败的女运动员身上,聚集笔力写她垂着头走下飞机,走在队伍最后面,神情沮丧。看到机场女服务员手捧鲜花站在她面前,她抬起头,眼睛充溢着泪花。最后言简意赅地揭示了本文中心———正确地面对失败,在失败中奋起,也是英雄,也应受到敬重。

2.情节丝丝入扣,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文章对情节的交代丝丝入扣,比如,先写她曾经获得过成功,这次失败了所以她面部表情及表现畏缩不前,再写她意外地发现有人给她献花。经过谈话受到鼓舞,完成了一个从失败阴影走出来的过程。文章细节描写十分成功,如,写女服务员献花,不直写她跑过来热情献花,而是用女运动员的眼睛移动去表现:先看见“一双脚”,再看见腿、套裙、铜衣扣,最后看到白净的脸。这正是女运动员一点一点地地抬起头来所见到的,十分细腻。开头写女运动员“垂着头”,文章结尾句写她“抬起了头”,首尾呼应,这一“垂”一“抬”,表现出“鲜花”

的力量。另外,为失败者献花,这一构思极巧妙,这一反常态的描绘,实在令人叫绝。[ 内 容 结 束 ]

第8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

1、本次“习作”教学,要注意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并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

2、围绕“秋天的景物”,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感受、表达等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注重训练学生理清思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设计理念:

“新课标”对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留心观察、乐于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和感想,特别注意用好平时积累的语言和有新意的词句。因此,在设计这节“习作”课的时候,我注重从学生对秋天的“感受”入手,在学生把握了“秋天景物”特点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尽情地表达;并提醒学生用好平时积累的优美语句,愉快地写作文。

教学过程 中,我还注意从四年级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切身感受出发,注重营造轻松和谐的写作意境,注重对学生写作的过程和方法的关注,注重对学生情感和态度的关注。

课前准备:

组织一次秋游或课外观察活动;准备好“秋天的景色”的多媒体课件或相关的网络资源。

教学过程 :

一、观察体会,感受秋天的特点。

1、导入 秋天。

(老师激趣谈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同学们,老师刚才朗诵的这句诗,大家知道写的是什么季节吗?(学生思考回答。)

好!有的同学说是春天,有的同学说是秋天。有“好景”、又有“黄”、“绿”这些色彩,到底是什么季节呢?老师请大家注意,诗里写的是“橙黄橘绿”——水果成熟了!对,秋天。

看来我们还得逐字逐句地仔细观察和体会,才能弄懂诗句的意思。

2、感受秋天。

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反映秋天的景物的影片。(播放多媒体“秋天的景色”。)

从影片中大家看到了哪些景物呢?(影片中播放的有蓝天、白云映照着平静的水面,城市里街道两旁金黄的树叶,山上火红的枫叶,果园里成熟的果实,农田里成熟的.瓜果、丰收的粮食等等。)

同学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见闻。(老师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刚才看过的影片,谈一谈各自看到的“秋天景物”的片断。老师还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倾听,激励学生大胆地口头表达,让学生互相评论。)

除了影片中反映的“秋天景物”之外,根据大家的观察,你自己觉得秋天是什么样的呢?(老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于秋天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3、把握秋天的特点

好!下面大家各抒已见,谈谈你见到的“秋天”的“模样”吧。(老师安排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各组都讨论好了吗?哪位同学来说说,你觉得秋天有哪些特点?

(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不必强求统一。只要说的不是其它季节的特点就行。)

二、激发想象,描绘心中的秋天。

1 、(师)秋天像一首诗,秋天像一首歌,秋天像一幅画,秋天像一个美丽的童话。古人说:“万美之中秋为最”。同学们,你们心中的秋天是什么样的呢?(老师激发学生尽情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提示:视觉上——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的天空很蓝、云很白;秋天是金黄色的(树叶);秋天是火红色的(枫叶)、、、、、、

感觉上——秋天秋高气爽、气温不冷不热;秋天刮风下雨后会很凉;秋天人们会多穿些衣服;、、、、、、

概括地说:秋天是成熟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天是从炎热走向寒冷的桥梁、、、、、、)

2 、同学们,我们经历过很多个秋天了,大家可能也参加过“秋游”活动吧。请谈谈你心中印象最深的一处秋天的景色。

老师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可以是旅游景点、农田、山野、校园等等,老师要指导学生最好是说出自己亲身所见的秋天的景物。当然,学生如果说的是间接的见闻或加上合理的想像也要给予鼓励。)

3 、启发学生用最贴切的语句来描述“秋天的景物”,注意运用平时积累的优美语言和词句。

大家平时见过哪些描写秋天的词语呢?(如:一叶知秋、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秋风萧瑟、秋风扫落叶、北雁南飞、、、、、)

老师给大家背几节描写秋天的诗句吧:“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等等。同学们一定也会背诵一些描写秋天的诗句吧!(点学生背诵有关的诗句,并作简短的点评。)

大家一定还读过很多描写秋天的文章,或是看过反映秋天景物的绘画。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同学的心中,秋天也许都不相同。那么,你们就用心地去构思,重点描绘你感受最深的秋天的风景吧。在写作文的时候,你可以根据需要,把你平时积累的描写秋天的优美语句引用到你的作文中去,但注意要用得恰当、贴切。

三、精心构思,谱写秋天的弦律。

播放理查德·克莱德曼演奏的钢琴曲《秋的思语》,营造气氛。

(师)从刚才的讨论中,老师发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好!我们开始写作文了。写作文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首先要安排好写作的顺序,你感受最深的地方要详细地写;其次要写出景物的特点,写出你的真情实感;大家还要注意用上你平时积累的优美词句,用好标点符号。

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写好这篇作文,写完后我们在课堂上互相交流、互相欣赏吧!(学生写作文,老师个别辅导。)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