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12-07 16:37:56

第1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材处理思路:

课前组织学生搜集有关泸定桥的资料作为铺垫,着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略

知识与技能:

学会本课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且背诵诗歌,理解诗句含义

过程与方法:

课前组织学生搜集有关泸定桥的资料作为铺垫,着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战争年代英烈们英勇战斗的精神和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且背诵诗歌,理解诗句含义

难点:课前组织学生搜集有关泸定桥的资料作为铺垫,着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分课时教学内容安排):2课时

第1课时执教时间:年月日

师生双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情况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出示图片,展示铁索桥风貌

2、请学生谈一谈对铁索桥的了解

师描述:大渡河气势磅礴,极其险峻,铁索桥高临江水之上,不要说从铁索桥上走过,就是看上一眼也会不寒而战。可我们的红军将士们个个都是英雄好汉,他们冒着河对岸射来的枪林弹雨,踏着铁索边前进边铺板,冲向桥对岸,经过两小时的激烈战斗,终于在敌人增援部队到达前占领了对岸的泸定城。这首诗就是作者来到铁索桥上心潮澎湃地写下的。大家想读吗?

二、初读感知

1、师: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诗,对照生字表争取读通读顺,想一想作者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把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2、生自由学习

3、全班交流:

交流生字学习情况

读读作者看到的部分、想到的部分。相机板书。

三、课堂练习

写生字词

第2课时执教时间:年月日

师生双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情况

一、细读诗句

1、练习读一、二节:

全班交流:站在铁索桥上,作者看到了什么?由此又想到了什么?

师:站在铁索桥上作者仿佛回到了几十年以前,他的眼中除了二郎山的白雾大渡河的白浪,似乎还看到了当年英勇的红军将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谁愿意读一读作者的想象?

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点拨:边想象当时的情景边朗读

2、练习读三、四节:

师:站在铁索桥上,作者还看到了什么?

课堂、梨花……

练读这一节:这一节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读呢?和上一节有什么区别吗?

对和平的向往、喜悦

谁能把你心中的喜悦表达出来?指名读一读

师:看到当年的战场成为课堂、战士们洒过鲜血的地方开遍了梨花,你还能想到什么?

高楼平地起、宽阔的马路、人们的笑脸……

再读第二节

师点拨:没有英雄们的奉献就没有今天幸福宁静的生活,让我们一同高声歌唱!

齐读最后一节

二、课堂练习:

1、组词

楼()撒()

数()洒()

2、你能写几句吗

当年激烈战斗的楼房,

如今成了孩子们的课堂。

当年(),

如今( )。

第2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i u ü的正确发音,u和ü读音的比较。

2、i u ü的四声读法。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彩色挂图、i u ü的四声卡片、画有四线格和描红笔顺的小黑板。

作业设计和安排:

课内

课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

1,抽读字母卡片。

2,听写a o e。

3,说说这三个字母叫什么。

二,引出新授内容

1,导看情景图。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

(2)图上画了哪些动物?

(3)它们正在干什么?

(4)蚂蚁为什么坐在乌龟的背上?小鱼会说什么?

2,教学语境歌,出示iu ü

(1)谈话。

乌龟,多么了不起啊,看到别人有困难,就主动帮助。编书的叔叔为了赞扬这种精神,

就写了一首儿歌。

(2)出示语境歌

小蚂蚁、要过河,

乌龟伯伯把它驮,

鱼儿见了笑呵呵

(3 )领读儿歌,相机在图片上出示I uü

三,教学iu ü读音和写法

1教学i

(1)i的读音

出示蚂蚁图及i

告诉学生蚁的第三声,如果把它改成第一声,读音就有点像i了。

教师范读i三遍。

讲述发音方法。

读这个音时上下牙齿要对齐,舌尖抵住下牙背。

教师再次范读,学生跟着练读。

“开火车”,指名读。

教学顺口溜:牙齿对齐iii

(2)i的书写

指导看蚂蚁图,说说i像什么了

i的一竖像蚂蚁的身子,一点像蚂蚁的头。

引导学生自学课本中的书写教材

谁来说说i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教师范写,学生用手指在桌上书空

讨论i在四线格中的位置。

i和aoe可不一样了。它的头上多了一部分,谁来想想,我们怎样安排,才适合?

引导看书上的摆布方法

学生在书上描红两遍。

2,u的教学

(1)u的读音

出示乌龟图及字母u

告诉学生u的读音就有点像乌龟的“乌”。

教师范读u

讲述发音方法

读u时,嘴巴要拢圆、中间只有一个小孔,舌头要往后缩。

教师再次范读,学生跟读。

指名读,“开火车“读。

教学顺口溜;圆圆嘴巴uuu

(2)u的写法

引导看图

u像乌龟身上的哪一部分?

指导写法

谁来说说u有几笔?先说什么?再说什么?

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讲述书写注重点:两竖垂直、第一笔的歪要平滑。

讨论u在四格线中的.位置。

u和aoe一样,也在二层楼。

学生在书上描红。

3,ü的教学

(1)ü的读写

出示金鱼图及字母ü

提问:鱼是第几声?

告诉学生:把“鱼”改成第一声就和ü的读音差不多。

教师范读ü三遍

讲述发音方法

读ü时,双唇拢成圆形,差不多闭合,像吹笛子似的,舌尖抵住下牙背。

教师再次范读,学生仿读、练读。

指名读

教学顺口溜:口吹笛子ü ü ü

(2)ü的书写

(3)引导看图,ü像图中的什么?

(4)谁能用我们学过的字母来记ü?

(5)指导书写笔顺

(6)自学书上的相关内容、指名说说书写方法。

(7)讨论ü在四线格中的位置

(8)学生练习描红

四,巩固练习

1,告诉学生:iuü也是单韵母。

2,抽读字母卡片。

3,看口形,拿卡片。拿对了,齐读三遍。

五,作业

抄写iuü各一行。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指读卡片:a o e i u ü

2.听写6个单韵母。

二.教学iuü的四声

1.教学i的四声。

A、讲述书写规则:i加声调时要省写一点。

讲故事:aoe每人都有四顶好看的帽子。i看了以后,羡慕极了,他找到编书的叔叔说:“叔叔,请您也给我戴上顶帽子,行吗?”叔叔说:“行啊!”在叔叔给i戴帽子的时候,问题来了,i的头上扎了个蝴蝶结,这帽子怎么戴也不好看。i想了想说:“叔叔,有了,我戴上帽子的时候,就把蝴蝶结拿掉,不戴帽子的时候,再把蝴蝶结扎上。”从此以后,人们在给i标声调时,就省写圆点,不标声调时,就把圆点加上。

B、出示:

C、教师领读。

D、指名读i的四声。

2.教学u的四声。

A、教师在四线格上写u的四声,指出u在中格,声调符号写在上格。

B、指名试读u是四声。

C、引导用u的四声组词。

D、指名读u的四声。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音。

3.教学ü的四声。

A、教师在四线格上范写ü的四声。

B、学生自由练读。

C、指名试读,教师纠正读错的音。

D、引导用ü的四声组词。

E、“开火车”读ü的四声。

三.比较单韵母的不同形体

1.出示:a-o,然后指名读。

2.指名说说a和o形体有什么不同。

3.齐读a-o,体会形体的不同。

4.知道比较u-ü,o-e两组单韵母的形体,方法同此。

四、比较带调单韵母的读音

1.出示:a-a,i-i,u-u

A、指名读。

B、指名说说横线左面和横线右面的两个单韵母分属哪种声调,它们的读法有什么不同。

C、齐读a-a,i-i,u-u。

2.出示:o-o,e-e,u-u

A、指名读。

B、指名说说横线左面和横线右面的两个单韵母分属哪种声调,它们的读法有什么不同。

C、齐读o-o,e-e,u-u。

五、作业

练读课文

第3篇:小学语文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列宁登山看日出走过靠近深渊的小路,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故事。

本课位于第五单元,教学训练重点是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但考虑到课文内容较多,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在本课中只起到了练习和巩固作用,因此决定将此放于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学习他自觉地磨练自己的品质。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闪烁”“锻炼”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

1、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第二课时)

四、教具使用:

自制课件、小黑板。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六、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根据课文内容分段,归纳段落大意,为第二课时抓课文内容做下铺垫。

2、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地磨练自己意志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目标:温故知新,导入课题。

1、出示“绿色的办公室”的图片

2、导语:十月革命前,列宁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仍坚持革命工作。是什么力量使他克服困难,如此顽强?[略停顿]

3、今天学习一篇同样背景的关于列宁的课文(板书课题:17.登山,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目标:从多方面汇报预习情况,教师可针对此教学过程做适当调整。

步骤:

1、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请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根据书上的语系标记,汇报你的预习情况。

(1)分段;

(2)两次经过那条危险的小路;

(3)路很危险;

(4)根据预习要求画出了含义深刻的句子。

[方案一]画出了(出示小黑板)

这段话在课文中确实有很深的含义,还有哪些同学也画出了这段话,一起来读。

[方案二]没有画出

预习要求中要求同学们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你画了吗?

(5)质疑问难

(注:以上几个小步骤均可打乱,对于同学没有汇报到的内容,老师可做适当点拨。随机板书:第一次、第二次)。

2、小结:听了同学们的预习汇报,老师发现许多同学在课前就做到了一边读一边想,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对于大家共同存疑的地方,可以边学边理解,也可随时提出。

3、过渡:预习汇报中,有几位同学曾经提到列宁两次经过了一条危险的小路,请同学们自读(2-18)自然段,从书中画出直接写小路险的句子。

(三)重点学习课文内容:

目标:第二段通过抓住重点词,体会小路的险,是第一目标;感受到列宁的害怕是第二目标;体会列宁的勇敢是第三目标。第三段,重在分析两次走过小路的不同,体会列宁话的深刻含义。步骤:

1、学习第二段

(1)哪位同学能够读一读你从书中画出的句子。(出示“路宽……。”)

(2)自己读一读,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出什么?

(3)重点词下加点(“容”、“峭壁”、“深渊”)。

(4)结合课件,谈理解。

(5)指导朗读。(个别→齐读)

2、小结:刚才,我们从课文中直接描写小路的句子,体会出小路的险。(板书:路险)

3、过渡:这是课文中直接描写小路险的句子,看看课文,你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路险呢?

4、出示“巴果茨基……”一段话。

(1)抓住“背贴”、“扭转”、“不去看”、“碎小”、“移动”这几个重点词体会路险。

(2)自己体会读,感受路险。(自己读→个别读)

(3)文中还有写巴果茨基的句子吗?体会出什么?(联系上文“走过几次”,体会出巴果茨基紧张的心情。)

(4)过渡:小路太险了,已经走过几次的巴果茨基在经过小路时仍旧那么紧张,那么小心翼翼,这是我们从巴果茨基经过小路时的情景体会出小路的险。还从哪里可以体会出险呢?

5、出示“列宁跟……。”

(1)体会“路险”

(2)列宁害怕了。(自己体会着读)重点抓住“头昏目眩”

(3)过渡:小路太险了,列宁头昏目眩,他害怕了,可是他定了定神,仍然走了过去,从这里你看出什么?(列宁很勇敢)能读出来吗?(个别读→齐读16自然段)

(注:学生在体会列宁勇敢时,还可以联系自己。)

(4)小结:经过刚才的理解,我们发现这条小路太险了。走过小路,列宁轻轻地舒了口气,与巴果茨基向山顶走去。

6、(出示课件:日出时动态景色)教师配乐朗读,使学生如临其境。

总结:走过令人胆战心惊的小路,列宁与巴果茨基站在山顶,欣赏着美丽的景色,他们心中充满了愉悦。(随机加上对话表演)他们用勇敢迎来了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啊!

7、学习第三段

(1)过渡:回去的路上,本不必再走那条危险的小路了,但列宁仍旧选择了它。列宁这一次走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默读(19-28)自然段,然后展开四人小组讨论。

(2)学生边说,教师随机板书。

(3)过渡:通过分析列宁两次经过小路时的不同,我们知道列宁这一次不仅走在前面,而且毅然决然地走了过去。

(4)出示“这一次我先走。……走了过去”。谁能读读这句话?

(评读后,齐读)

(5)这一次,列宁怎么毅然、决然地走过这条危险的小路呢?书中没有具体地写出来,同学们一边看图一边展开想象,补充出来。以四人小组展开讨论,由一位同学执笔把它记录下来。(也可根据图,注意图上列宁的神态)

(6)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7)简单小评之后,以插入语的形式、带入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8)从列宁两次经过这条小路的不同表现,你能体会出什么?请同学们用简单的一两句话记录下来。(选取一位同学写在黑板上,其他学生写完后,站起来直接读。)

(9)过渡:同学们刚才所写的,正是列宁要说的这段话中的真正含义!

(10)哪位同学愿意读读列宁说的这段话?(出示“一个革命者……。”)

(个别读→齐读,读时把列宁战胜困难的勇气读出来。)

(四)全文总结

同学们,列宁两次走过这段危险的小路,正是在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啊![停顿]

十月革命前,列宁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仍坚持革命工作。这需要多么顽强的意志啊!当面对一条令人生畏的小路时,革命者的脚步岂能因害怕而退怯,他战胜困难,战胜自我,勇敢地走了过去。因为他坚信:

走过黑暗就是黎明!

克服困难就是胜利!

只有登上险峰才会迎来曙光!

教师(用课件)出示列宁的一句名言:

害怕前进就是后退,应当不顾一切,勇往直前!(学生齐读)

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象列宁一样迎难而上,勇往直前吧!

七、板书设计:

17.登山

路险第一次必须走在后停住

第二次仍旧走在前毅然决然

(学生板书)

第4篇:小学语文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的气息与美丽。初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之美。

一、 课前的领悟感受。

开学伊始,即带领学生走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利用清晨与黄昏,用自己的眼耳口鼻去体会自然的神奇,去倾听自然的声音,去呼吸自然的芬芳。

二、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说说自己的感受,谈谈自己假期去贴近自然的感受。

三、 揭题,感受题意与文题之美。

1、 对于“课本”,你有何理解?他有什么用处?

2、 大自然又怎会成为绿色的课本呢?

四、 初读课文。

1、 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感受诗的意境美。

2、 学生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新词。

3、 同桌交流,互相检查朗读情况。

4、 指名分节读课文,读后说说这一节讲了什么?

5、

五、 再读课文,把握整体。

1、 细读文章,

2、 说说这绿色的课本中有些什么?用笔在文中划出来。

3、 有感情地读读这些词,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自己的感受。

4、 再读课文,找找文章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这课本呢?

六、作业 布置:熟读课文并试背。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品味赏析,感悟诗情。

一、 复习导入 :

1、 说说学了课文,你知道这大自然的课本里有些什么?

二、 细读品味,感悟诗情。

1、 黩读课文,找找诗中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

2、 引导学生体会:“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请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等词中所饱含的深情。

3、 联系自己的经历谈谈自己曾呼吸、发现、描绘、倾听等接触大自然的事例与感受。

4、 学习第一节与最后一节,从“敞开”一词,感受祖国的绚丽多彩。反复朗读这两节,体会诗的内涵。

5、 体会开头与结尾反复的作用。

三、 朗读体会,深化情感。

1、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诵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2、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朗读。

3、 全班朗读交流,先指名读,再评析指导,读出诗的明快、豪情万丈、舒缓,读出诗的内在的旋律。

4、 最后全班齐读。

四、 作业 :

A:完成练习册。预习下文。背诵这首诗。

B:选择校园一物进行仔细观察。并写下观察日记。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第5篇:小学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理解能力以及朗读感悟能力。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瀑布的壮观景象和遭到破坏后的样子,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学会在自学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讨论

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以及带题求解自学法(谈谈、划划、议议、读读)。使学生能自主的采用小组讨论、朗读、想象等阅读方式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探究能力和表现能力。

课后查阅资料,扩展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丰富有关知识,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望。。

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胆魄,敢于发表与众不同之见解,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发现问题。

二、教学重点:

理解大瀑布悲剧的原因及葬礼的重大意义。通过前后对比,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

读出瀑布“原来”、“几年后”的不同感触。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和大瀑布的葬礼的重大意义。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的阅读文章是――《大瀑布的葬礼》。

齐读课题。

2、说说你对“葬礼”这个词语的理解。

(出示图片)葬礼就是为这个瀑布举行的,为瀑布举行葬礼,同学们一定有许多疑问,是不是?就让我们带着问题去读书吧。

(二)理解课文

1、学生听朗读。

2、师:读了一遍课文后,原先心中的疑问解决了吗?你知道了什么?

3、看来同学们通过初读,已经找到了一些问题的答案。下面请

同学们再次自由地读课文,然后选择课文的有关内容,用“因为……

所以……”说一句话。

4、师:读了两遍就能用“因为……所以……”说出课文的基本内容,真了不起。下面,老师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出示图片)

5、看到瀑布,你脑海里就会涌现哪些用来形容瀑布的诗句和词语?

6、那么,从前的塞特凯达斯瀑布是什么样子呢?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指名读)

7、联系实际让学生体会一万立方米的概念:相当于我们的80间这样的教室装满水,再同时从几十米的高处直泄而下。再联系实际体会30公里的概念,离那么远都能听见大瀑布的巨响,这是多么令人惊叹哪!谁来把如此雄伟壮观的景象读出来?

8、这么雄伟壮观的景象,同学们想不想亲眼看一看?下面,我们一起去游览。

9、看着这雄伟壮观的景象,你想说什么?说一句话抒发自己的感受。

10、谁再把这么雄伟壮观的景象读给大家听?

11、如果你就站在瀑布脚下,看着这雄伟壮观的瀑布,你最想做什么?

12、这么雄伟壮观的瀑布,使游客们都陶醉不已,流连忘返。可惜,天不随人愿,好景不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雄伟壮观的瀑布再也找不到了!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怎样的瀑布呢?(读书)

13、(多媒体演示)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现在的塞特凯达斯瀑布。

14面对这样的景象,你是怎样的心情,你想说些什么呢?

15、是啊,昔日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的塞特凯达斯瀑布逐渐枯竭,即将消亡了。此时此刻,奄奄一息的塞特凯达斯瀑布会对人们说些什么呢?想一想,说一说。

16、师:同学们把自己想像为行将消亡的塞特凯达斯瀑布,情感的体验非常深刻。下面就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课文,要通过你们的感情朗读,感动同伴,感动老师,感动现场所有的人。

17、昔日的瀑布像一位身强力壮的青年小伙——“雄伟壮观”,而今天的他却成了一位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 造成这一环境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些原因的责任者是谁?(交流板书:人为破坏)

18、师:大瀑布的形成可能经过了亿万年,它本来是神奇的大自然送给我们的珍贵的礼物。可是最后竟然就这样消失了,就这样被葬送了!我们还会有第二个这样的大瀑布吗?我们还能看到那曾经雄奇的景象吗?

师:课前,老师曾布置同学们调查,你们还知道我们周围发生了哪些像大瀑布这样的悲剧吗?

19、师:我们周围的环境也在不断地遭到人为破坏,如果人们再这样下去,肆意破坏自然环境,我们还将会亲手酿成什么悲剧?

20、面对环境遭到破坏的现状,你想说点什么?我们能做点什么呢?

(小组讨论,可以用宣传语或号召语的形式,也可以说说我们应该怎样做?)

21、现在,谁能告诉大家,巴西总统为什么为瀑布主持葬礼?他那饱含深情的话语告诉我们什么?

22、让我们也和那些热爱大自然的人们一起哀悼将要消失的大瀑布,让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有感情地齐读为大瀑布举行葬礼这一自然段。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