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12-02 08:29:08

第1篇:小学语文教案

小鸟儿掠过明净的窗前,树枝上传来吱吱的鸟叫声。一个六岁的小孩子,睁着眼睛,乖乖地躺在床上。

“爱因斯坦,你好吗?”父亲希尔曼走进房里来了。

“医生说我还不能起床呢。”

“嗯,再忍耐一些时候吧!我给你带来了很好玩的礼物。”

父亲从口袋里拿出来的是一个罗盘。在银色的小盒子里面,磁针微微颤动着。

“嘿,真奇怪的表呀。……两支针连成一直线!”爱因斯坦由床上坐了起来。

“这不是表,这叫罗盘。”

“罗盘?”

“是的。表是用来计时的,而有了这个东西,你就可以知道方位。来,仔细看看。”

父亲拿起罗盘,晃了几下。尽管银色小盒子摆动得很厉害,可是里面的针还是不动。其实,说得准确些,盒子一动,针也会随着微微颤动,但它停止后,仍指向一定的方位。

“就像这样,不管怎样摇动,磁针老是指着壁炉那个方向。这个磁针所指的方向就是北方。”

“磁针为什么会指向北方呢?”

“这是因为我们所住的地球,有一种磁力,这种磁力便将磁针引向北方了。”

“这种磁力到底是在地球的什么地方呢?”

“可以说,整个地球都有。”

爱因斯坦很诧异地又看看磁针,默不做声地想着,然后躺在床上,不再开口了。看不见,听不到的东西,居然支配着这个世界呢!这是多么神秘!

爱因斯坦就像追忆着甜蜜的梦境一样,幻想着能引动那小针的力量。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受到强烈震撼。

“爱因斯坦真是一个古怪的孩子。”从病房走出来,希尔曼对他的妻子宝利妮(ní)说:“我想,他在病后一定很无聊,便带了一个罗盘给他玩,哪知他看后却默不做声地想心思……”

“是啊。这个孩子过了周岁还不会说话,好不容易学会了说话,又是那样的沉默寡(guǎ)言。我生怕他会是个白痴呢。”

“不,不,他不是白痴。不过,的确有一点古怪。他从来不跟别的孩子去做淘气的事,只喜欢用纸板搭各种各样的房子……”

“真的……不过,这也许就是天才吧。说不定将来这个孩子会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呢!”

爱因斯坦的母亲万万没有想到,她这句脱口而出的玩笑话日后竟成为灵验的预言。

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地方,在绿波荡漾的多瑙河上游,有一个叫乌尔姆的小镇。1879年3月14日,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就诞生在乌尔姆镇的一个商人家里。

但是,爱因斯坦的一家人,在他出生后不到一年,就离开乌尔姆,搬到德国南部城市慕尼黑去了。所以,爱因斯坦对这个古城一点印象也没有。到他懂事以后,他都是住在慕尼黑郊外,有大院子和很多树木围绕着的乡间房子里。

爱因斯坦的家庭是安宁而幸福的。父亲希尔曼天性乐观,经营着电器工厂,由于业务进展顺利,生活过得很丰裕。可是,希尔曼一点也没有只赚钱、不问其他的市侩(kuài)气。

母亲宝利妮富有教养,弹得一手好钢琴。爱因斯坦6岁起,就在母亲用重金专门为他请来的小提琴教师手下,开始学拉小提琴。

他家附近的郊外地带,有一片广大的绿野。爱因斯坦常常在这个草原上玩耍,并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小孩是富有想像力的。不过,给爱因斯坦的想像力加上翅膀的,要算是他的叔叔雅哥布。

“叔叔,代数是什么?”有一天,爱因斯坦不知从哪儿听来“代数”这个名词,就去问叔叔。

叔叔微笑着答道:“代数这个东西,可以说是懒鬼的算术了。凡是不知道的东西,都把它叫做X,然后来找这个X。”

多么奇妙的游戏!这就是使爱因斯坦跳进知识大海的跳板。爱因斯坦从叔叔那儿学到了初步代数后,就一天到晚热衷于寻找X和Y了。

“这个孩子真怪。他似乎觉得数学比任何冒险小说都有趣。”叔叔也感到很意外。

爱因斯坦从三个大人那里,接受三方面的影响:父亲希尔曼教他如何欣赏文学;母亲宝利妮带他进入美丽的音乐世界;而替他打开科学的殿堂之门的,就是叔叔雅哥布。文学、音乐和科学——这三样东西,后来成为塑造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伟大人格的三个支柱。

第2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读写结合,重视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转换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运用已经掌握的品词析句的阅读方法,感受父亲这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父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3、通过学习,学生能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认识改正错误、从小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运用已经掌握的品词析句的阅读方法,感受父亲这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父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

1、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来感受父亲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2、对比“打”与“送”,升华父爱。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角度切换,建立父亲形象。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迟到》,还记得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吗?不急,老师有个建议,看大屏幕(出示要求),任选一个角度来概括。

“我”上学迟到了,父亲打了我,帮助我改正了错误。这件事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直到70多岁时仍然记忆犹新。(出示课件)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能影响作者一生的,究竟是怎样一位父亲。同学们,你们能说说吗?(严厉、关心女儿、疼爱女儿、慈祥……)

二、感情诵读,品析“严慈并济”的父亲形象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哪些自然段分别写出了父亲的严和慈。

感受“严”

1、说话要有根有据,自由读课文6—13自然段,找找哪些语句具体写出了父亲的严厉,感受特别深刻的地方勾画下来,还可以简单批注。比如一个词语、短语或者简单的一句话。3分钟以后交流行吗?

2、全班交流

A、“怎么不起来?快起!快起!” “晚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

感叹号不仅可以表示赞叹还可以表示气愤,三个叹号足以说明父亲气极了。从语气上我们感受到父亲的严厉。(分角色朗读对话)

B、“爸气极了,一下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我挨打了!”

怎样才能读出严厉呢?自己试试。(指名)

我仿佛看到了高举的鸡毛掸子,听到了令人胆寒的咻咻声。“拖、抄、抡”这些动作直接写出了父亲的严厉。能从其它句子中有所感受吗?

C、“爸把我从床头打到床尾,外面的雨声……被宋妈抱上了洋车。”

外面的雨声有多大,我的哭号就有多响,外面的雨水有多少,我挨的打就有多少。

D、“那一条条鼓起的鞭痕,红肿的,而且发着热。”

父亲下手狠,鞭痕让人有钻心的疼痛,怎么不严厉呢!

3、一次迟到,父亲为什么要狠狠地打我呢?他是怎么想的?

指名交流时,教师点拨学生注意联系前文。

小结过渡:

父亲恨铁不成钢,怕我养成坏习惯,所以才会这样狠狠地打我。就是这样一位父亲,同学们还读出了他的慈祥。结合具体的语句说说你的理由。

品味“慈”

出示18自然段:

“爸没说什么,打开了手中的包袱,拿出来的是我的花夹袄。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给我。”

1、指名回答。

2、送来的仅仅是夹袄和铜钱吗?送来的还是什么?同学们,这简单的两句话背后究竟蕴藏着什么?请你静下心来,细细品味。

3、全班交流

A、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点拨。

(虽然打在我身上,却痛在父亲心里,他懊悔不已。父爱是深沉的,不善言表的,只好通过行动来表现。此时无声胜有声!)

B、每一动作后都承载着父亲沉甸甸的爱。同学们,用心用情去读去感受吧。

指名——示范——再读——指名(朗读中注意方法点拨,情感渲染)

教师小结:我们看不见父亲的脸,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父亲关爱的眼神,触摸到父亲那份厚重的爱!

三、入情入境,体味“我”的内心世界

父亲打了我,又送东西给我,作为女儿,“我”前后的心情和想法有什么变化?结合具体语句说说。

挨打时的心情:

指名回答,教师点拨。(伤心、不解、难过、委屈……)

送东西时的心情:

小结过渡:

(感动、感激、后悔……)

我挨打了,我委屈,我生气,我不解甚至怨恨,因为那时我不懂父亲的良苦用心,可是看到父亲追到学校送东西给我,看着他关爱的眼神,“我”的内心涌上一股暖流。同学们看啊,“我”在接过父亲送夹袄和铜钱时,眼里分明闪着泪光。

爱之深,责之切。听着我惨烈的哭喊,看着我狼狈的样子,想起我红肿的伤痕,父亲哪里放得下心呢?于是他来了,带着夹袄和铜板来了,可见到我了,却什么也没说。父亲的爱就是这样,有时是打的严厉,有时又是爱的深沉。

四、对比中升华父爱的高度

1、现在你觉得“打”和“送”,哪个给我留下的印象更深刻?为什么?可以和伙伴小声讨论。

2、指名回答。

补充资料:

其实《迟到》这篇课文选自她的代表作《城南旧事》。她在写这篇文章时,父亲早已经去世了。她是带着对父亲的怀念来完成这本书的。读书时,我们在乎的不是文字的多少,而是它带给我们内心深处的震撼有多大。

挨打时的皮肉之苦是短暂的,就像过眼烟云,一吹就散了;而送东西时的感动却是永久的,就如一块磐石,深嵌在我心中。多年以后,我记得的已不是挨打的疼痛,而是暖暖的、浓浓的父爱!

3、严而有情的父爱有效果吗?读课文19自然段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我”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是的,因为有了父亲这份厚重的爱,也因为我读懂了,理解了父亲的爱,所以我才会有了从迟到到早到,甚至来不及吃饭也要赶到学校的变化,这样父亲足以影响我一生!可是父亲早已去世,要是时光能倒流,要是父亲此刻就站在我面前,“我”该有多少话想对父亲说呀!拿起你的笔代替女儿把心里最想对父亲说的2、3 句话写下来。3分钟够吗?

5、指名交流。

五、总结全文

同学们真切体会到作者的情感,那是因为你已经把自己当成了林海音。让我们再一次回味她70多岁时所说的话。生齐读。

林海音的故事影响了我,要是这个故事也能影响同学们那该多好啊!

第3篇:小学语文教案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30课,齐读课题《我是什么》,读了课题,你想到了什么?到底我是什么呢?听老师读课文,你们边听边想,等一会儿看谁能猜出来。

二、师范读课文。猜猜我是什么。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生自读课文,把课文中的生字多读几遍。

2、齐读课文,要求读通顺,字音准确。

3、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你最喜欢哪段就回家多读一读。

4、同桌学习我会认的字。

A、读出生字,要求字音准确。

B、互相说说是怎么记住生字的。

5、齐读生字,说说这些字的偏旁部首和字型结构。

6、交流怎么记住生字的方法。

7、用生字组词,看谁组得多。

8、自读生字,边读边记。

9、开火车检测生字。

四、我会读。

漂浮灌溉灾害

机器电器乐器

冲毁毁坏毁灭

暴躁风暴暴风雪

五、学习我会写的字。

1、齐读生字。

2、给生字组词。

3、用学过的方法记字。

4、描红练习。

六、作业:1、收集资料,在日常生活中,水做了哪些好事,做了哪些坏事。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熟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30课,还记得文中的我是什么吗?(水)

二、作业反馈。

1、你在生活中看到过水在变吗?怎样变的?

2、在日常生活中,水做了哪些好事,做了哪些坏事。

三、讲读课文。

1、自读课文,哪个自然段讲了水既做好事,又做坏事。

2、齐读第四自然段。

指导朗读,读出水的特点。

既然水有这些不同特点和作用,那我们就要多了解有关水的知识,让它来为我们做好事。下面请看水的几种不同形态。

3、课件展示:

水——汽——云——雨(雹子、雪)

4、快速自读课文,看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以上内容。

5、讲读第一自然段。

自读第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水——云(白云、乌云)

指导朗读,你最喜欢哪句读哪句。

6、讲读第二自然段。

云——雨或雹子或雪

7、齐读一、二自然段。

课件展示,一、二自然段的整个过程。

8、自读第三自然段。请生表演: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开大会。

四、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来读并背诵

第4篇:小学语文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楚王是用什么办法三次侮辱晏子的,晏子是用什么办法反驳楚王的。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课文中运用了推理形式,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对已有知识的运用能力。

3.培养朗读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晏子在机智应对中体现出的爱国精神。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学本课,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小组讨论学习”教学法,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二)学生学法

综合运用前面学到的阅读基本功,通过读、思、议、演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理清叙述顺序,并通过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是如何对待的。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二)难点

理解晏子反驳的话。

(三)疑点

晏子的话为什么那么有力并能反驳得对方无话可说?

(四)解决办法

主要通过阅读、思考、自学、讨论、表演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临危不惧和爱国精神。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查字典自学词语,朗读课文。

2.结合课前预习,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归纳.总结。

3.学生角色表演。

五、教学步骤

(一)揭题并解题

板书课题:16晏子使楚。

上节课,老师布置了预习任务,谁能根据自己的预习向大家介绍一下晏子?“使”和“楚”是什么意思?谁再用通俗的话讲讲课题的意思。

(学生介绍,小组间可以补充,教师适时补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

(1)根据拼音,读难生字词的读音。

(2)根据课文预习的提示,想想课文讲了几件事,都是什么事?

(3)将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交流以上问题。

(l)学生提出自己拿不准的字音,班上交流。

(2)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学生交流,其他可以补充)

(3)提出不懂的词和句,师生一起讨论交流。

(三)深入探究课文,突破重难点

1.默读课文,思考并勾画理解:(l)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2)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是怎样反驳的?(3)楚王三次侮辱晏子,结果怎样?

2.小组讨论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3.全班交流。

(指定一个小组回答,其他小组作补充,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对应出示三次斗智的重点句子,并相机板书。)

4.小结:楚王仗势欺人,想显显自己国家的威风,侮辱晏子,实质是侮辱与楚国平等的齐国,晏子每次都能因势利导,逼楚王于被动地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5.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6.指导朗读课文。

(四)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1.学生快速测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班上交流。

(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谈谈本文的.写作顺序,小组间可以补充)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作相应的点拨并小结同时板书:

(五)表演《晏子使楚》的故事

(每组8人,有条件的可进行简单的化装并使用简单的道具。)

表演后引导学生评价,教师提示学生可从语言、神态、动作等几方面评价。

(六)布置作业

1.摘抄好词、好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第5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 借助拼音读通读懂课文;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电脑的神奇;

3。 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情感。

知识点梳理

本课字词、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 师:电脑真神奇,不仅可以使我们跨上“信息高速路”,还能指挥机器人工作呢!

2。 出示课件:机器人

3。 师:你们知道机器能干些什么吗?那这个机器又是干什么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4课《果园机器人》。(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 师指名学生阅读提示,并分组议议阅读要求。

2。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提出具体明确的阅读要求。

(1)借助拼音,读通读准课文。

(2)读一读,想一想,课文写的机器人是怎样的?

(3)想想有哪些地方读得不明白,并学一学编辑叔叔的做法,在空白处画“问题泡泡”。

三、讨论与交流

1。 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吗?

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泡泡”。

2。 重点讨论交流课文写的机器人是怎样的,相机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课文哪些地方有趣。

2。 展示:学生读课文中有趣的地方,其他同学参与评价。

3。 齐读课文。

五、综合拓展

1。 交流:与同学交流你知道机器人还能干什么。

(1)小组交流;

(2)班级交流。

2。 教师小结。

3。 课后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词句段进行摘抄,养成积累的习惯。

课 后反 思

虽然学生对果园机器人特点有大体了解,但是,我没有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叙述层次。当学生谈到,果园机器人越来越先进。我只是简单地评价。当时,我应该引导学生体会“你会想,可以让机器人来帮忙呀。”“你会想,可以用电池呀!”“能不能让机器人自己充电呢?”等句子在叙述中的作用,从而感受到生活和生产的实际要求是发明创造的动力。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