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11-30 16:20:31

第1篇: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的:

1. 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2. 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3. 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

二、教学重点:

(教学目的1)

三、教学难点:

(教学目的2)

四、教学设想:

以多媒体画面切入,充分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激发他们自己感悟诗意。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引秋: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由秋天的景色或秋天的诗引入)。

(二)诵秋:

1. 请一个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听字音是否准确;

2. 生评;

3. 师读生听(听节奏、听感情)(出示多媒体配乐画面);

4. 生评,师随机点拨;

5. 全班饱含感情地齐读;

6. 向同桌大声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

7. 向全班同学朗读自己所知道的描写秋景的诗文。

(三)品秋:

1. 以4人为一组,探究全诗。可以研究老师揭示的问题,也可互问互答(出示问题);

2. 汇报探究结果;

3. 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哪些画面(由学生朗读);

4. 请同学们说出自己头脑中浮现的画面。

(四)写秋:

1.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或者画一幅画(出示音乐);

2. 请同学们读出自己的诗或展示自己的画;

3. 请同学们伴着音乐一起歌唱秋天(出示配乐画面、生齐背诵)。

附:

这篇教案经过执教者的实践,在全区召开的七年级语文课改培训会上面对二百多位初中语文教师上了一堂成功的观摩课,获得与会者的一致好评。它较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

1. 诗歌教学突出了有感情地反复朗读直至背诵的特色,让学生初步完成了对诗歌美的欣赏。

2.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合作,共同探讨直至最后能独立品诗、写诗或作画。

3. 较好地把握了诗文的内涵,突出了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通过读诗感悟生活,通过联系生活更好地品味诗意,领悟意境,较好地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

第2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 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高傲、郑重、局促不安、京剧、毫不相让、一日三餐、滋味、从容不迫、侍候、脾气、扬长而去、空空如也、责备、供养不周、邻近、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 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4、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幽默风趣。

教学重点:

学习字词,感情朗读课文。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作者用对比、反语等表达作者喜爱之情。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读通课文,学习字词。

初步了解白鹅的特点。

学习叫声和步态体会白鹅的高傲。

运用总分结构学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出示课件白鹅,背诵路宾王的古诗《咏鹅》。

说说他所赞美的白鹅给你什么印象(美丽、优雅)

2、 今天我们来看看著名漫画家和作家丰子恺先生笔下的白鹅又是怎么样的呢。

3、 板书:白鹅

二、初读课文

1、 独立大声朗读课文,遇到生字、难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 检查

朗读字词,指导多音字 角、模

指导生字“餐”

3、 通读课文

说说白鹅给你的感觉。(高傲)理解“高傲”

出示句子: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分析此句在全文中的作用(中心句、过渡句)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 自读第3自然段,找找鹅的叫声怎么让你感到它高傲了。

2、 讨论交流

“音调严肃郑重,厉声呵斥”——让你想到了什么人

“凡有生客进来……不亚于狗的狂吠。”——如果鹅会说话,你们猜猜它会厉声呵斥什么呢?

生客进来,它厉声叫嚣 。

篱笆外有人走路,它引吭大叫 。

从你们丰富的想象中,我不仅感受到了鹅的高傲,也看到了它的尽职,难怪主人喜欢它呢。谁来读读,让我们从它的叫声中进一步感受鹅的高傲。

那么它的步态又怎么高傲了呢,模仿刚才的方法,找出相关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鸭的步调急促,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1)把鹅的步态和鸭的相比,的确更显的的高贵傲气。

2)感情朗读

你为什么把“步调从容、大模大样”读得慢呢?

理解 从容——不慌不忙

净角——大花脸(课件:净角出场)

大家试着读一读,读出大白鹅从容的步调。

2、“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别的小动物见人来,走逃走了,鹅非但不让,竟咬你,真够大胆,足够傲气。

至于它吃饭的高傲模样,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五、写话

看了白鹅,让你感受到它的高傲,下面的这些事物,又让你 感受到什么了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出示 小白兔、小丑、鲜花等画面)

模仿用先总起后分述的方法介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白鹅吃相,体会它的高傲。

体会作者运用反语的方法表达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回顾:全文围绕哪句话的?

从叫声、步态中体会高傲。

回答板书:叫声:严肃郑重、厉声呵斥

步态:步调从容、大模大样

二、学习吃相

对于鹅的叫声、步态也许大家熟悉,但吃饭方面未必有丰子恺爷爷观察那么仔细了。

1、自由读第5 自然段,说说它是怎样吃饭的。

指名回答,理解“三眼一板、一丝不苟”

填空:鹅吃饭时 ,一日三餐必定有 、 、 三样东西下饭。先吃 再吃 最后 ,总是这样 。

鹅吃相多么可笑,可笑在它( )。

2、你还从哪些地方看出它的高傲

“这样从容不迫的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

理解“侍候”一般侍候谁?人们是怎么样侍候它的

理解“堂倌”作者这样有意降低自己的地位,显出鹅的尊贵。

第3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过程与方法

感知课文内容,赏析景物,分析思想感情

态度与情感

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重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难点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方法

图片展示法、讨论归纳法、举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或设计意图

导入、解题与背景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解:

书(shū) ①写字;记录;书写。②字体。③装订成册的著作。④书信。⑤文件。

给刚才大家所组的词语对号入座。例如:

书本——③装订成册的著作 书写——①写字;记录;书写

书信——④书信 楷书——②字体

判决书——⑤文件

展示课件。

2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好读书,喜道术。20岁前曾担任诸王的侍读,37岁(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辞官隐居于句容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看课件,听讲解,做笔记

1、从学过的课文导入,形成比较。

2、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

解,针对性解题。

3、背景和作者介绍,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质疑答疑。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内容如下:(重点测试)

四时俱备:俱,全都

晓雾将歇:歇,消散夕日欲颓 : 颓,坠落。沉鳞竞跃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出水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yù ,参与,文中指欣赏。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介绍你背诵的窍门)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读与背,并根据注解和课件提示,翻译课文。

突出文言文,尤其四六文读背的特点。文言文字、词、句必须过关

翻译疏通字、词哦、句

展示课件

译文 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赏析写景

1 、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优美的意境;点睛之词;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

明确:

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归纳成板书:

意境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四时俱备”用平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以上内容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或写,或画,或说,或唱,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和老师一起分析课文写景的特点

突出文章的重点

体验感情

1、“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2 、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学生分析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结合背景拓展延伸(链接妙诗欣赏)

附录: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 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看课件、听分析、做笔记

突出文章写景抒情的特点

板书设计

第1句:总起全文:“共谈”概说人人皆爱

“美”点明文章中心。

第2~5句:具体叙述山川之美。

仰视:高峰入云;

俯视:清澈见底

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第6~7句:先以概括总结全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

语言特点:

1)用词方面:简洁凝练,准确生动

2)句式方面:四言为主,骈、散结合。

归纳概括

练习

(根据具体情况课内或课外做)

1、请找出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句子。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想想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

(2)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5、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6、文中具体描写景物的句子是哪些?作者都描写了哪些景物?

具体描绘山川之美的句子: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8、统领全文的句子是: 。其中“ ”字点名全文的中心。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美]

9、结尾一句有什么言外之意?

结尾一句表达出作者带有自豪之感,期与 谢公比肩之意.

10.“一切景语皆情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1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表现了晨昏变化之美。

[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

课后反思

背与翻译是学文言文的不二法宝

第4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作品源于生活,作者能抓住切身体验过、实际感受到的材料,写成优秀作品。

2、欣赏作品的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所起的重要作用。

3、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矛盾的冲突,体现主题思想。

4、学习作品主人公对恶人寸利不让,对善人以诚相待的优秀品格。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刻画分析矛盾。

教学难点:

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

自读、讨论指导。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学生猜谜语:“口吐白云白沫,手拿两把利刀,走路大摇大摆,真是横行霸道 ”打一动物(螃蟹)

知道什么时候螃蟹最鲜、最肥吗?(麦子黄了梢的时节)这不,在一座海滨小城的早晨,一个活泼健美的卖蟹小姑娘,红扑扑的脸上挂着甜甜的笑,她身边立即围满了买蟹的人,其中,一胖一瘦最显眼,他们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同走进王润滋的《卖蟹》

二、简介作者

王润滋:山东文登人,《胶东文学》的主编,1976年毕业于文登师范。这篇小说的题目是“卖蟹”。“卖蟹”的只有一人,买蟹的则有多人,“卖”而不是“买”,目的是突出卖蟹者的精神世界与风采。作者是根据他的切身体验过,实实在在感受到的东西,认真去创作,希望能“埋些东西进去”使读者有所收获。果然,他在1980年发表的这篇《卖蟹》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作者围绕买方与卖方、买方与买方两组矛盾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

三、读课文扫清障碍,达到字通句顺地读课文,并把握小说中的人物。

1、 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和写法:

螯、擎、绺、皴裂、溻、嗫嚅、莞尔、舢板

2、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 找学生范读课文,

3、 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明确:主要人物有三个——过滤嘴、旱烟袋、小姑娘)

四、通读课文,看看作者主要是以什么手法刻画三个主要人物的,并分析一下他们分别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都运用了肖像描写:

过滤嘴——有位出众的胖子--------------像刚出锅的馒头。养尊处优、富态优裕。

小姑娘——那小姑娘不过十五六岁------带一股纯朴的农村气息。纯朴健康,活泼可爱

都运用了语言描写:

过滤嘴——“差一刻”、“今天没门儿啦!回去吧,------”轻视别人、心存欺诈。

旱烟袋——“唔,唔-------”“唔,唔-------” 老实巴交、不知所言。

小姑娘——“吃剩下的,下顿要吃再煮------要中毒的!”心地善良、真诚如金。

都运用了动作描写:过滤嘴——两个棒小伙被他左一肩、右一膀扛到一边去了。贪小便宜,无公德。

旱烟袋——他急得左边转到右边,前面转到后面。 淳相厚道,不知争抢。

小姑娘——小姑娘忍住笑,把食指和中指绷起来------ 聪明能干。

都运用了细节描写:

过滤嘴——被蟹钳住的细节,贪婪可笑

旱烟袋——从口袋里抠索出一个又破又脏的小布包 贫穷无奈

小姑娘——小姑娘紧抿住嘴,眼里闪出亮光,纯朴善良

五、 赏析课文大胆质疑:

1、 课文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小姑娘,原因:题目是《卖蟹》而卖蟹者是小姑娘,全文的主题——对劳动者美好心的赞美——也是通过小姑娘表现出来的)

2、 作者为什么要写议价过程?“过滤嘴”一再压低度价钱,小姑娘坚持“一分钱一分货”,写这些同后边的情节有什么关系?

(为下文作铺垫——过滤嘴一再压价,小姑娘一分不让但却把几只大蟹赠给了老伯,更衬托出小姑娘的美好心灵, 同时也为过滤嘴拾蟹螯埋下伏笔。)

3、小姑娘唱的那首渔歌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首渔歌赞美了劳动,认为只有劳动才能创造财富,嘲讽“过滤嘴”的爱占小便宜,在文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突出了小说所要表现的主题。)

4、 生讨论完成课后练习三

六、自由拓展:

以文中一个人物的口吻,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写一段200字的短文

小姑娘眼中的旱烟袋

小姑娘眼中的过滤嘴

旱烟袋眼中的小姑娘

旱烟袋眼中的过滤嘴

过滤嘴眼中的小姑娘

过滤嘴眼中的旱烟袋

七、家庭作业:

继续写完片段练习板书设计:

卖蟹

小姑娘—勤劳、善良、机智、开朗、豪放

过滤嘴—奸滑、冷酷、贪财、霸道 ︳ 细节描写

旱烟袋—忠厚老实、真诚直率

教学反思:

这篇小说以某某海滨小城的蟹市为背景,围绕买蟹卖蟹的曲折经过,向读者一层一层的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人物的语言、动作都很有特色。个性鲜明、突出,道德品质的卑微与高尚,泾渭分明。富有特色的环境描写,方言俗语的恰当运用,给小说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多处精彩的细节描写,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我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重点突出上述特点,尤其要分析小姑娘这个人物形象。

本文的主人公小姑娘是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不仅要展示出他(她)多侧面的、立体的性格特征,还要表现出他(她)性格深层中的性格核心来,这样的形象才会坚实而有根底。王润滋是深谙这一点的。那么,小姑娘的性格核心是什么呢?是劳动之美和自然之美。小姑娘的母亲因患重病去世不久,但她没有沉湎于思母的悲痛之中,也没有像那些病态的"娇姑娘"一样躺在父亲的臂弯里,而是勇敢地随父亲走向了大海,用辛勤的劳动锻炼和改造自己,创造一种全新的生活。正是劳动使她变得坚强、精明、自信、美丽,"像是一朵晨光下的花骨朵",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这是一个变革中的农村涌现出的年轻渔民的代表形象。小姑娘更是一个具有自然之美的形象,她像一方洁白无暇的美玉,没有旧的因袭重负,也没有沾染新的社会病毒。她是大自然的女儿,以一颗淳朴的心灵面对生活和人生。她是那样善良,得知"旱烟袋"的不幸遭遇后,她不由地热泪盈眶,慷慨地送蟹给老大爷。她敢爱又敢憎,面对"过滤嘴"的霸道、冷漠、吝啬,她小施心计就"骗过"了他。看到他最后的狼狈相时,她顽皮地嬉笑而去。淳朴、善良、正义、爽朗,这是多么可贵的美好人性。小姑娘丰富多样的性格特征中,因有了劳动美和自然美这两样底色,就变得坚实、灵动、飘逸起来。

第5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字。

教学重点:认字、写字和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用具:实物投影、三个小朋友的头像、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入课题

1、同学们喜欢猜谜吗?老师出个谜大家猜猜:

耳听呜呜叫,眼看树枝摇,

要问他住哪,谁也不知道。

“他”是谁?(风)

2、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画风》(板书课题),看到这题目你有话要说吗?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感知,创设情境,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课文:请同学们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弄清楚,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课文中的三个小主人公是谁,他们都想出了哪几种画风的好方法。

3、检查初读效果:贴出三个小朋友的头像、他们的名字和三幅画。结合课文帮助三个小朋友找到他们自己的名字,并说说三幅画分别是谁画的?为什么?

三、在不同的环境中识字

1、找三名同学分别戴三个小主人公的头饰,手拿带有名字的卡片。号召学生和他们三个做朋友,与他们三个打招呼,作简要的自我介绍。(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打招呼、交朋友”的过程中就会认识“宋、涛、陈、丹、赵、艺”六个字了。)

例如:宋涛、陈丹、赵小艺,你们好!我叫×××,很想和你们做朋友。

2、想一想、找一找:“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现了?

3、用减一减的办法识字:湿—显

4、检查识字效果:在游戏中继续巩固生字。

四、再读课文,纠正字音。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注意语气,语调。

2、自由组合。分角色练习朗读。

五、指导写字

1、出示汉字,引导观察。注意每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逐个范写,落到实处。学生认真观察老师范写,指出不足,老师逐步完善。

3、学生试写,感悟交流。学生先描红,再试写,并且圈出自己写得满意的字,同桌互相看看,相互学习。老师深入学生中间,挑选典型性作业用实物投影展示并评析。

六、课堂延伸

在大自然中不只有风看不见,摸不着,不能直接画出来,还有声音、气味,但他们都可以通过画与他们有关的事物表现出来。如果由你来画,你会画什么?让我们一起去观察,看谁的收获最大。

第6篇:语文教案

教学内容

8.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1

教学

目标

1.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张口结舌”、“自相矛盾”的意思。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通过说、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寓意的基础上受到教育。

教学

重难点

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

资源

《自相矛盾》的原文

预习

设计

1.读成语故事,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理解“夸口”、“张口结舌”、“自相矛盾”的意思。

2.想一想第一则成语讲了一件什么事,给你什么启发?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导入课题,激发兴趣。(3分钟)

1. 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2. “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3.齐读课题。

第二板块: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10分钟)

1.学习理解生字。

(1)学生读准词语。

(2)多种形式理解词语意思。

▲戳:用手指或长条物的顶端捅。

学生做“戳”的动作。

▲说大话。

学生读句子。

▲张口结舌: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

哑口无言。

2.学生自读故事。

第三板块:读懂故事内容,明白故事寓意。(16分钟)

学程单:1.学生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最能表现这个人骄傲、愚蠢、可笑的句子。

(1)学生读自己找到的句子,谈感受。

(2)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读这两句话。

生练习读这两句话。

指名读,评价。

试着加上表情和动作再读。

指名反馈表演读。

3.嘲笑讽刺。

4.因为别人问,用他的矛戳他的盾结果会怎么样,他不知道怎么回答好。

5.学生各抒己见。

6.学生联系实际交流。

7.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讲究分寸,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

第四板块:初识古文。(10分钟)

学程单:1.学生读《一课一练》收藏夹中的古文《自相矛盾》。

2.指名读。

3.学生结合刚才读懂的课文对照着学,理解这篇古文意思。

4.齐读古文。

第五板块:明确任务,完成作业。(1分钟)

第一板块: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1.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中,成语是其中的瑰宝。它概括性强、内涵丰富。如果在作文或说话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就可以获得形象生动、言简意赅、入木三分的奇妙效果。而这些成语大多出自寓言故事,或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家名言等。今天我们要学的第8课——《成语故事》(读题),它里面就出现了三个经典的成语。你知道是哪三个成语吗?其实这里面的三个成语故事就是三则寓言。(板书:寓言)

2.那你知道什么是寓言吗?

(板书:故事、道理)

3.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板书:自相矛盾)(读题)

第二板块: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1.出示词语,理解词语意思。

自相矛盾 张口结舌 楚国 买卖

锐利 戳穿 夸口

(1)指名读词语。

(2)理解词语意思。

▲知道“戳”的意思吗?字典上怎么说啊?

伸出手指头,做做“戳”的动作。

那文中写的是用什么戳什么呢?

▲ “夸口”什么意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读句子)

▲“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呢?能给它换个词代替吗?

2.自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桌再互相读一读,纠正评价。

第三板块:读懂故事内容,明白故事寓意。

1.再读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请你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最能表现这个人骄傲、愚蠢、可笑的句子。

出示句子:

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1)指名学生读自己找到的句子,说说你为什么觉得他可笑、愚蠢?相机理解“自相矛盾”。

(2)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

3.这楚国人,说话夸大其词,简直比黄婆卖瓜还厉害。这时,有个围观的人是怎么问他的?应用怎样的语气来问?

4.那个楚国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了呢?

5.是呀,那个楚国人已经被大家质问得“张口结舌”,已是窘态毕现、狼狈不堪了。

6.现在如果你是卖矛和盾的人,你会怎样推销自己的矛和盾?怎样才能不自相矛盾了?

7.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和事。

8.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板书: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8.是啊!做人要实事求是,不然没人相信你的,到时就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第四板块:初识古文。

1.读《一课一练》收藏夹中的古文《自相矛盾》。

2.指名读。

3. 结合我们刚才读懂的课文对照着学,理解这篇古文意思。

4.齐读古文。

第五板块:布置作业

1.抄写文中生字词。

2.读熟课文,并将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3.《一课一练》中《自相矛盾》的题目。

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任务驱动

【学习单一】

(1)读准,读通故事。

(2)理解生字词:戳、茅、盾、锐利、坚固、夸口、张口结舌

1.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2.指名学生展示,通过答案的比较进行指导。

3.教师相机补充

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可以通过找近义词,做动作,用词说话等多种方式。

三、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那他为什么会没话说了呢?谁再来把课文读一读啊?

(把那人叫卖的两句话变红)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1)他是用怎样的语气来说的呢?

板书:夸口

a.我听出来了,他特别强调了他的盾很坚固,矛很锐利。谁的读法跟他不同?

b.你强调的是什么? “随你”是什么意思?

大家看,他跟第一个同学体会的不一样,读的就不一样。谁还能读出不同来?

c.你们听出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啊?“特别得好”这个意思,你们从哪个词听出来的?“很”

d.挺有意思的!为什么这么读?生:因为我要强调让大家来买“我的”的矛和盾啊!

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很好。

(2)指导表演读。

(3)(手指一个学生)我看你特投入,来,到前面表演表演。

呵呵!这楚国人,说话夸大其词,简直比黄婆卖瓜还厉害。

3.这个人为什么给大家留下这样的坏印象呢?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任务驱动

【学习单二】

(1)他的话有问题吗?

(2)“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同学们,猜猜会有怎样的结果?

(3)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好极了,那我们来仔细看看他说的这两句话,有问题吗?

2.评价:

你好厉害!一下就切中了他话中的要害。

问的真漂亮!

对啊!围观的人也是这样问的。读,“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样呢?”

3.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同学们,猜猜会有怎样的结果?

4.(相互抵触、不一致。)

你们理解的很准确,看来大家已经读懂了这个故事。

5.那个楚国人已经被大家质问得“张口结舌”,已是窘态毕现、狼狈不堪了。

板书:张口结舌

(是啊!要实事求是,不然没人相信你的,到时就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6.说话如此,其实做事也是这个道理。

7.对啊!我们以后说话、做事也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也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生读道理。

板书: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五、初识古文,激发兴趣。

1.这个故事有意思吗?(有)

这么有意思的一个故事,它出自古代思想家韩非子写的一则寓言,如今它已经成为人们熟知的一个成语——自相矛盾(读)。

任务驱动

读一读原文,尝试理解

1.出示原文:

2.都是古文,你有什么办法读懂它吗?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办法,可以结合我们刚才读懂的课文对照着学,这样很快你就能自己读懂它了。

3.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句子的意思,句子的形式可以灵活些,不必强求说法一致,意思不错即可。

作业

设计

(1)抄写文中生字词。

(2)《一课一练》中《自相矛盾》的题目。

读熟课文,并将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教学内容

8. 成语故事

《滥竽充数》《画龙点睛》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2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

2.读准并理解本课生字词,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3.学习《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教学

重难点

读懂故事,理解寓意。

教学

资源

原文、课件

预习

设计

1.读成语故事,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理解“腮帮、俸禄、滥竽充数、画龙点睛”的意思。

2. 读读成语故事《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了解故事内容,想一想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复习引入,揭示课题(3分钟)

1.学生交流故事的主要内容:(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起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也混在中间充数。后来齐湣王继位,喜欢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张僧繇应游客的一再要求,为龙点上眼睛,结果龙腾空飞去,游客们惊叹不已。)

第二板块:预习展示(6分钟)

●预习作业1

1.学生读词语。

2.交流词语意思。

▲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

▲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滥:不好、不合格;

竽:古代的一种乐器;

充:冒充;

数:数目。

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

▲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第三板块:精读《滥竽充数》。(15分钟)

1.一是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二是每当演奏时,南郭先生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

▲装腔作势。

▲学生练习说话。

2.理解南郭先生装不下去的原因。

▲学生齐读句子。

▲学生练习说话。

3.学生读课文。

联系生活实际交流。

4.寓意:那些弄虚作假的人虽能蒙混一时,但是无法蒙混一世,他们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人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却混在大家里面充数,一定是要败露的。

5.真才实学

第四板块:精读《画龙点睛》(15分钟)

1.自由读故事。

2.龙: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

人们:觉得奇怪、可惜、惋惜

预设:这四条龙,您虽然画得栩栩如生,但美中不足的是缺少了眼睛,如果你给它们加上眼睛的话,那真是锦上添花了。

3.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

应游客的一再要求。

4.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飞去。

人们:惊叹不已

学生自由交流。

5.要读出人们由奇怪到怀疑最后惊叹的语气。

6.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第五板块:明确任务,完成作业。

(1分钟)

第一板块: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课前,老师请大家预习了第二、三个成语故事,请你用简单的话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第二板块:预习导学

●预习作业1

出示词语:

腮帮 俸禄 齐湣王 张僧繇 唬人

墙壁 逼真 神韵 腾空 张牙舞爪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惊叹不已

1.指名读词语,相机正音。齐读。

2.交流词语意思。

▲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

▲“俸禄”是什么意思?

▲说说“滥”、“竽”、“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词语意思呢?

课文中也有句子能解释这个成语,你能找到吗?

▲“画龙点睛”什么意思?

第三板块:精读《滥竽充数》。

1.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南郭先生的样子,让你想到了一个什么成语?

▲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2.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

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3.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

4.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5.你能用一个四字的成语将启示概括出来吗?

板书:真才实学

第四板块:精读《画龙点睛》

1.自由读故事。

2.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所以人们觉得怎样?

如果你在现场,你看到没有画上眼睛的龙,你会对张僧繇说什么?

3.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4.“点睛”的结果怎样?此刻人们的态度又怎样?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讨论。

5.读这则故事时要读出什么语气?

6.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第五板块:布置作业

1.背出《画龙点睛》。

2.为南郭先生续编故事。

3.完成《一课一练》《补充习题》中相关题目。

《滥竽充数》

阅读填表,理解寓意

任务驱动

【学习单一】

(1)读课文,完成表格

听竽者

喜欢

南郭先生的做法

南郭先生的结果

(2)说说故事的寓意。

1.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2.指名学生展示,通过答案的比较进行指导。

3.展示交流:

我先请一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请你先用自己的话说说南郭先生之所以能够滥竽充数的原因,再 读读文中有关的句子说明理由。

板书:爱讲排场

A:读读这两个句子,用句中的话说说什么叫讲排场。

B:其他组还有补充吗?

板书:装腔作势

(课件出示句子):

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他混过了一次又一次,没有出过毛病。

C:(点击:一次又一次)

D:让我们将这两个表示原因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

4.板书:结果 只好逃走

(出示句子: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偷偷地逃走了)。

5.用一个四字的成语将启示概括出来。

板书:真才实学

严格把关

四、联系实际,深化寓意。

1.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你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滥竽充数” 之类的事情 ,也有象南郭先生一样的人。你找到过吗?

——说说我们身边的南郭先生

《画龙点睛》

(1)读课文,分别画出“画上了眼睛的龙”和“没有画上眼睛的龙”的样子

(2)如果你在现场,你看到没有画上眼睛的龙,你会对张僧繇说什么?

(3)说说成语的含义。

作业

设计

(1)背出《画龙点睛》。

(2)完成《一课一练》《补充习题》中相关题目。

为南郭先生续编故事。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