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逍遥游》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5-29 22:13:27

第1篇:高二语文《逍遥游》教案

一、 学习目的:

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了解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二、学习重点

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了解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三、学习难点

学习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哲理的方法。

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四、学习方法

阅读、体会、分析

五、 学习过程

【一】 积累

1.重点词语

怒:奋发 范例讲解:怒而飞(振翅奋飞)

斯:则,就 范例讲解:风斯在下矣:(风就在下面了)

夭阏:阻塞 范例讲解:莫之天阏(没有阻碍)

枪:触、碰 范例讲解:枪榆枋而止(碰到树木就停下来)

控:投,落下 范例讲解:控于地而已矣(落在地上罢了)

效:显才能 范例讲解:知效一官(才能胜任一官之职)

比:合 范例讲解:行比一乡(善行能联合一乡之人)

正:本所应有 范例讲解:乘天地之正(顺应天地万物之性)

恶Wū:何 范例讲解:恶乎待哉(凭借什么呢)

2.通假字

冥,通溟 范例讲解:北冥有鱼

培,通凭 范例讲解:而后乃今培风

知,通智 范例讲解:小知不及大知

辩,通辨 范例讲解:此小大之辩也

而,通耐 范例讲解:而征一国

有,通又;反,通返 范例讲解;旬有五日而后反

辩,通变 范例讲解:御六气之辩

3.古今异义

海运:海波动荡 范例讲解: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海 范例讲解:南冥者,天池也

野马:游动的雾气 范例讲解:野马也,尘埃也

果然:饱的样子 范例讲解:腹犹果然

众人:一般人 范例讲解: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羊角:旋风 范例讲解: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4.词类活用

1.名词用如动词 范例讲解: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向南飞)

2.使动用法 范例讲解:彼于致福者(致:使……到来)

5.固定句式

1.其……邪?其……邪?(选择句) 范例讲解: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奚以……为,(表反问,哪用……呢) 范例讲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3.恶乎……哉(表疑问) 范例讲解:恶乎待哉(凭借什么呢)

【二】翻译课文

第2篇:高二语文《逍遥游》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4、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万物”到底待“什么”;写“万物皆有所待”有什么作用;

难点:篇首写鲲鹏现世,极言其大,为什么要这样写。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目标:

1、了解文章背景和庄子

2、疏通文意,学习第一段

过程:

一、导入

人类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却给宇宙带来了无穷的好处。浩渺的宇宙和深邃的心灵,是古今中外的思想者探索和审美的世界……(引导学生对专题的关注,使学习课文不成为孤立的学习)古代有许多的文人墨客,以经世之才,却屡遭打击,但是他们非但没有消沉,反而变得日益豁达。比如苏轼。那么,他们为什么能这样呢?因为他们有自己的精神支柱,这天我们要讲的庄子就是他们的精神支柱之一。

二、检查预习

1.你对庄子及其创作有哪些了解呢?(适当补充背景知识)

2.课文论证了庄子什么样的观点呢?

3.你对“逍遥游”的含义怎样理解的呢?

(“逍遥”,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三、朗读课文,粗通文意。

1、听录音,注意字音与节奏。

2、指名朗读,群众正音正句。

鲲(kūn)抟(tuán)坳(ào)蜩(tiáo)决(xuè)起而飞抢(qiāng)小知(zhì)斥(yàn)数数(shuò)然泠(líng)然、

3、疏通、积累

通假字:

冥――溟反――返知――智已――矣

辩――辨而――耐有――又

重点实词(单音词):

怒而飞志怪抟扶摇六月息负大舟覆杯培风决起枪榆枋控于地适千里小年知其修绝云气斯已矣天地之正

重点实词(双音词及短语)

海运扶摇野马坳堂夭阏莽苍果然泠然数数然羊角

重点生字

抟坳蜩舂蟪蛄斥

四、整体感知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比较;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扩,读时要带不屑――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五、分析、理解第一段

1、这一段中写了哪几种事物?请选取其中感兴趣的一个作介绍。

鲲、鹏、野马、尘埃、大舟、杯、芥、蜩、学鸠等

2、作者对这些事物的感情倾向是否一致?

对鲲鹏作者抱赞美态度;对蜩与学鸠则明显表示嘲讽、贬斥。

3、作者写这些事物的目的是什么?

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六、布置作业

找出第一段中所描述的事物的“所待”。

第二课时

目标:

1、学习课文二、三段

2、分析“逍遥游”的含义

过程:

一、检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诵

二、学生自读自译第二、三自然段

(说明:参照注解自译第二、三自然段,有疑难处,教师予以指导。)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具体写了哪些资料?和第一自然段有何联系?

朝菌、蟪蛄为小年;冥灵、大椿为大年。二方比较可知:“小年不及大年”。彭祖以长寿闻名,众人匹之,以小及大,可悲。汤之问棘,点名了“大小之辩”。

归纳上文,补充印证。

2、问:“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一自然段相关资料似有重复之嫌,你是如何理解的?

第一自然段中对大鹏的描述出资《齐谐》,《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怀疑它的真实性,孤儿,作者引“汤子之问棘”来加以证实;再者,前后两处描述详略不同,描述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透过“重言”(即重复之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大小之辩”的理解,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

说明:并非简单重复,同中有异,是对前文资料的补充、印证,与篇首资料照应。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第三自然段资料。

说明:允许学生停留在翻译的基础上。

本段作者从奇妙莫测的描述后接以现实社会中四种人的具体论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宋荣子已经淡漠了功名,看清了内外荣辱的界限,却“犹有未树”;子列子能御风而行,超然于世,但还是要依靠于风(即“犹有所待”)。这两个人都比众人高出一筹,但未入道,没有到达真正的“逍遥”。何谓“逍遥”呢?庄子告诉我们:“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怎样才能到达“逍遥”呢?用庄子之言即为“无己”“无功”“无名”。

2、作者在本段中阐明了什么观点?作者是如何阐述此观点的

本段中阐明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即“无所待”的观点。

作者从自然界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进而说明“小大之辩”,但本质相同,即万物皆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之后,作者从自然界转而写现实社会,现实中的人有高出众人之上者,但仍是有所待,还不是真正的“逍遥”。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

五、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也许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什么苦情呢?我们不妨作出这样的比较想象:一只大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张开了,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污浊黑暗的广漠之野找到慰籍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六、什么是作者所谓的“逍遥游”呢?

“逍遥游”如果望文生义地解释这三个字,就是自由自在地遨游。而读完全文后,大家不免会产生疑问,如何才是“自由自在地遨游”?怎样才能做到呢?下面从两个方面来浅析一下:

1、解“逍遥”之含义。

“逍遥”二字旧作“消摇”,郭庆藩《庄子集释》引文云:“消摇者,调畅逸豫之意。夫至理内足,无时不适,止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曰消摇。”是一种闲适自得的心理状态。细品课文之后,不难发现,“游”主要有两层含义:①无限的思维空间。既然摆脱了仁义是非的束缚,思想就能够自由遨游了,庄子称之为“游心”,是超脱功利和现实境遇的神游;②自由无碍的心境。“逍遥”之“游”,没有世俗的羁绊,也没有孔子那种不得已而“游”的不平情绪,就能够真正做到无所忌惮,“安时处顺”的畅达,持续淳朴真实的自然心态。摆脱了世俗标准,心理状态成了惟一的尺度,如此自由的心境,人何以能不“逍遥”呢?

2、析“逍遥”之层次。

作为“逍遥游”的象征,庄子在文中运用他所擅长的“寓言”方式塑造了多种动物、植物和人物形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或者说最具有观念好处的是斥、大鹏和至人,表现了庄子对“游”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认识:“小知”“有待”和“无穷”。斥之流不知大鹏的九万里图南之志,朝菌等“小年”之物不知“大年”,他们虽然也有“决起而飞”“腾跃而上”的快乐之游,但根本无涉于“逍遥”,这是最低层次的“游”。宋荣子、列子都是世人中的佼佼者,可谓超凡脱俗了,但仍未到达逍遥之游,原因就在于“有待”。而真正的“逍遥游”是彻底的“无待”之“游”,即“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才是真正的“无穷”之“游”。

七、学习本文之后有何启示?就应如何看待作者的思想观点?

文章从高远之志、厚积之力、大小之辩到无待之游的描述,给人的启示是远大的志向应当通向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而不应局限于“一官”“一君”的现实功利,人就应有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用心因素,我们就应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的全身意识等消极因素,我们应当摒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就应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八、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点

1、借用寓言说理。

鲁迅评庄子的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万余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超多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文中的鲲、鹏、学鸠、斥,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理解感染。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述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九、作业

第3篇:高二语文《逍遥游》教案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

2.把握《逍遥游》的基本思想及文章的结构。

3.文言词句积累。

二.过程与方法

分层次朗读与品味,学习本文说理的基本方法,进而体会《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和绝对自由思想,树立合乎规范的自由理念。

2.进行尊师爱生的文化教育。

重点难点:

一. 重点:了解庄子想象奇特、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创作风格。

二.难点:正确理解庄子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教学设想:

一. 安排3课时。

二.教法:朗读 设疑 点拨 多媒体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庄子思想及其作品,学生自读、熟悉课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有一位哲学家,临死前,心情很平静。然而弟子们想厚葬他,他却为弟子想法难过了。他对弟子们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为我送行,我的陪葬物品还不齐备吗?

弟子们流泪了,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他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吃,地下有蝼蚁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这位勘破生死关的人就是庄子。

二.庄子其人及思想

1.庄子其人 战国中期思想家,散文家。/他曾作过只一段时间的漆园吏,因此长期生活在贫困中:靠打草鞋营生,饿得面黄肌瘦;身穿补丁衣服;曾向监河侯借粮。/但是物质生活的困窘并没有使他低下高傲的头颅:他蔑视权贵,不愿为富贵利禄而苟且营求,曾拒绝楚王的千金聘相。/他热爱自然,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2.庄子思想 庄子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强调事物的自生自灭,否认神的主宰。庄子思想极为复杂,与儒、墨两家思想针锋相对。庄子建构的人生哲学体系有三个方面:

(1)提倡率情任性的自然人生。所谓自然,就是自在自为,不受外来干预的状态。他认为仁义礼乐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束缚。他主张人应当超越于社会规范之外。(分析端正提高:网络游戏的愉悦与满足规则的前提关系)

(2)奉行全性保真的贵生主义。珍惜个体生命,避免伤生害性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但我们必须清楚他的以无用为用观点,即去除各种功利追求,既不对他人有益,也不求个人功名宝贵。(分析举例:人生愉悦的状态)

(3)追求超脱与自由的精神境界。设计的途径:安命(庄子把现实中无法解释而又无法解脱的痛苦看作命);齐物(否定和抹煞事物间以及物我之间的差别,反对人为的价值判断)。

三.《庄子》著作及其风格

1.学生参看课文题注。

2.背景知识及风格印象。

故事回顾:《目无全牛》《踌躇满志》《游刃有余》《望洋兴叹》《螳臂当车》《东施效颦》《鹏程万里》《白驹过隙》《得鱼忘筌》。

庄子散文构思巧妙,想像力丰富,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且以巧用寓言见长,富有幽默讽刺的的意味。《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也同样具有这样的风格。

四.自读课文《逍遥游》

1.指导朗读全文(或听录音两遍,形成语感,为加强理解服务)。

2. 通读课文注释,疏通课文重要词语或理解障碍。

3. 完成《步步高》的基本内容:字词注音;词义理解(通假/一词多义)

4. 整理阅读思路,按出现的事物整理,继而归纳课文结构(要求学生动笔,必要时让学生上讲台板书交流)。

5. 合作交流:

(1)庄子认为真正的逍遥境界是怎样的?

(2)哪些人能够达到这种境界?为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课文第一段、第二段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段

1.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北冥有鱼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2.学生完成下列内容(幻灯片)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 《齐谐》者,志怪者也。

③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区分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差别。

①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也。

② 南冥者,天池也。

③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翻译下列句子

①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②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3.阅读并探讨:本层次主要描写了哪些对象?请指出它们活动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明确并出示幻灯片:

鹏 鸟: 南徙 以六月息 抟扶摇高飞

野马 尘埃: 生物以息相吹的结果

4.学生齐读且夫水之积也不厚之二虫又何知!

5. 学生完成下列内容(幻灯片)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或用法。

①置杯焉是胶,水浅而舟大也。

②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

(2)区分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差别。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3)翻译下列句子

①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②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③ 之二虫又何知!

6.探讨:本层次主要描写了哪些对象?请指出它们活动有什么特点?这种对象有何特殊表情?

蜩 学鸠: 决起而飞 枪榆枋而止 不至就控于地 ○笑

7.文中之二虫又何知蕴含着作者的什么态度或道理?

讨论,明确:事物、目标无论大小,实现目标,都有外在条件的限制,有所依凭,不能随心所欲,总是心役于形,是不自由的,是不逍遥的。

二.学习第二段

1.学生自由朗读3分钟。

2.区分加点词的古今意义

① 小年不及大年。

②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③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3. 翻译下列句子

①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②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4.作者为了说明此小大之辩也这个道理,举也哪些例子?

学生阅读,发现,交流。明确:

例举的事物:朝菌、蟪蛄、冥灵、彭祖、与鲲鹏相较的斥鴳(此物重点处理)。

阐明的道理: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世界里,动物、植物、云气、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空间,大者大,小者小,都区分了大小、长短、远近、范围等等,有以物喜或以物悲的情绪,特别有一种五十步笑百步的嘲讽意味,这都表明是不自由的,是不逍遥的。

三.课后巩固、整理。

1.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

2.整理课文中之而的用法。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课文第三段 批判继承庄子思想 领悟文本的浪漫主义色彩

教学过程:

一. 学习课文第三段(20分钟)

1.学生试着翻译全段(分两组:一组翻译故夫知效一方虽然,犹有未树也。一组翻译夫列子御风而行圣人无名。)

2.效果检验

①知效一方,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

②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③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3.讨论探求:作者是怎样提出自己逍遥的主张的?真正的逍遥游是怎样的境界?哪些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分解一、前面两段主要是对世间万物的宽泛讨论分析,本段主要是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举效比合征四种人与宋荣子、列子对比,说明这些人虽有区别,达到了相当的境界,但都不免有所待,从而从正面直接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说明了全文主旨。

分解二、真正逍遥游的境界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就是说,要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做到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游。也中人有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此境界。

分解三、庄子认为万物都受到限制,社会上的人被生死、寿夭、得失、荣辱、贵贱所牵累,没有自由可言。其关键的原因在于有己。因而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即所谓无己,就是忘记自我,摆脱外物的束缚,达到物我合一。所谓无功,就是去除功名利神禄之心,无建功立业的理想。所谓无名,忘记荣辱得失,俯仰随我。这样一来,便在头脑中消除了物我对立,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了超现实的绝对自由。

二、批判继承庄子的思想(10分钟)

设问:在现实生活中,你相信庄子描绘的那种绝对自由生活吗?如何处理?

讨论、交流。点拨:

①庄子的这种思想,在现实中就是无法摆脱的心为形役,即心与形的矛盾,是超现实的精神上绝对自由。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庄子对人的精神的肯定是正确的,但我又发现这种绝对自由恰恰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想借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现实的唯心主义观。

②现实生活中这种不满现实的自我超脱的绝对自由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幻想。我们青年人应该抛弃私利之心和不合时段与身份的杂念,勇敢面对生活,敢于挑战生活,拼搏生活,创造美好生活。

③一定要注意社会生活的规约性,不可忽略个性释放的伤害性、攻击性。

三、领悟《逍遥游》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8分钟)

分解1.第一段中是如何描写鲲鹏的?形体硕大的它们是如何飞上九万里高空的?

学生活动:找出语段,然后思考其描写的特点。

教师明确:想像奇特,大胆夸张,行文汪洋恣肆,把虚构的事物写得活灵活现。

分解2.第二段中描写了哪些超常的人或物?体现了何种特点?

学生活动。然后明确:超常事物有冥灵大椿彭祖列子。作者引用神话、传说中的人与物,以此来体现世界的神奇,表现了创作主旨,张显浪漫主义特色。

分解3.品读描写了蟪蛄朝菌蜩斥鴳的语句,思考其文采魅力原因。

小结:思维超常,材料神奇,辞格手段。

四、作业。《步步高训练篇》全部习题。

第4篇:高二语文《逍遥游》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2.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

3.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为了强调“无所待”的观点,从反面提出问题,紧紧扣住“有所待”论证,最后给以否定,提出正面主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庄子临死前,他的心情很平静。弟子们想厚葬老师,庄子倒觉得难过了:弟子们在这关键时刻并没有勘破生死关。于是他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弟子们不觉垂泪,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庄子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列御寇》)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庄子(约公元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人(今城关镇东城路)。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吏、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逍遥游》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课文选的是第一部分,共三段。

什么是“逍遥”?从语义学意义上说,这是个联绵词,联绵词往往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此外,它还是个叠韵词,因为韵母相同,逍遥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反正试想一下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那就是逍遥。《逍遥游》是《庄子》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逍遥游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天下》)即“游心于谈,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庄子》的“无为”主义,也可以叫作“逍遥”主义。

三、朗读课文,粗通文意。

1、听录音,注意字音与节奏。

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正句。

鲲(kūn)抟(tuán)坳(ào)蜩(tiáo)

决(xuè)起而飞抢(qiāng) 小知(zhì)

斥鴳(yàn) 数数(shuò)然泠(líng)然、

3、疏通、积累

通假字:

冥——溟反——返知——智已——矣

辩——辨而——耐有——又

重点实词(单音词):

怒而飞志怪抟扶摇六月息负大舟覆杯培风决起枪榆枋控于地适千里小年知其修绝云气斯已矣天地之正

重点实词(双音词及短语)

海运扶摇野马坳堂夭阏莽苍果然泠然数数然羊角

重点生字

抟坳蜩舂蟪蛄斥鴳

四、整体感知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鴳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扩,读时要带不屑——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五、分析、理解第一段

1、这一段中写了哪几种事物?请选取其中感兴趣的一个作介绍。

鲲、鹏、野马、尘埃、大舟、杯、芥、蜩、学鸠等

2、作者对这些事物的感情倾向是否一致?

对鲲鹏作者抱赞美态度;对蜩与学鸠则明显表示嘲讽、贬斥。

3、作者写这些事物的目的是什么?

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六、布置作业

找出第一段中所描写的事物的“所待”。

附:板书设计

(大)(小)

鲲鹏海运水击三千里野马、尘埃以息相吹

持扶摇培风芥覆杯水于坳堂

大舟水之积蜩学鸠(适莽苍、百里、

千里具粮各别)

皆“有所待”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鲲鹏上九万里,非逍遥,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明确: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2、蜩与学鸠“枪榆伤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

明确;照样讲明它们也不逍遥,是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二、分析、理解第二段

1.这一段可分几层?

第一层,归纳上文,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不及”,包含不可达到和不能了解两重意思。作者举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彭祖以长寿闻名于世为例,说明小知不能了解大知,寿命短的不能了解寿命长的。“小知”与“大知”,“大年”与“小年”的不同,实际上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上的大小区别。在庄子看来,万物既有所待,又要人为地以小及大,是非常可悲的。

第二层,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1段“北冥有鱼”内容好像重复,其实不然。今人刘武《庄子集解内篇补正》对这两段话有很好的解释:“前语近怪,且出《齐谐》,恐人疑其不典,故引汤棘问答以实之。且前后详略各异,足以明之。前言鹏背几千里,当指其修也,此则以泰山形其高与大。扶摇不知其状也,此则以羊角形之。野马等不知其实也,此则以云气二字释之。腾跃而上,明枪之势也。数仞而下,明枪之高也。非此,则前语未了,前意未申,且不足征,故复而非复也。”由此可见,这段文字不是第1段的重复。在论证上,它与篇首的内容相照应,并归结前文所述种种现象,点明为“小大之辩”。

2、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朝菌不知晦朔,编站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

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3、根据本段中的“小”“大”观点,第一段中的事物哪些是“小”哪些是“大”?

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又是“小年”。鲲鹏是“大智”,蜩、学鸠、斥鴳等见识浅陋,只能算是“小智”。

总结: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老小,绝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三、分析、理解第三段

1、这一段写了哪些人?可分为几类?

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宋荣子、列子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2、作者对这几类人的看法是怎样的?

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自视甚高,但只不过是斥鴳之类)

宋荣子、列子

(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犹有所待”)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物我一体,才能无所待,才是逍遥游。)

3、庄子所说的逍遥是什么?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绝对的精神自由。

四、总结

这篇文章采用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法,运用对比与想象由物及人,最后推出结论,气势阔大而思路严谨,夸张、虚幻的描述中隐藏着炽烈的情感,堪称一篇奇文。

本文开头以背负青天,具有奇伟力量的大鹏和纤细微小、能在空中任意游荡的“野马”为喻,论证世间万物都“有所待”,因而算不上逍遥游。可谓想像奇特。论证时,首先指出大鹏南飞,有待“海运”,有待六月的巨风;而“野马”“尘埃”的任意游荡有待于“以息相吹”。为了强调大鹏“有所待”,作者以“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作比喻,论证“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为了使人们对结论深信不疑,作者又以“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这个生活常识为喻,证明“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可谓说理透彻。

庄子渴望“逍遥游”,即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就要“无为”,做“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其实,庄子并非生来就无入世之心,但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层抱负。人世如此污浊,他的心灵就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了。因此,《逍遥游》其实是庄子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

而且,庄子自己也很难达到他所主张的“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所以,他一方面强调大至鲲鹏小至尘埃都“有所待”因而不自由,另一方面又反复强调“小大之辩”。只有把庄子放到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中去审视,才能更好地认识庄子其人及其文。

五、鉴赏

1.借用寓言说理。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评论庄子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像丰富,意境开阔。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像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像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六、作业:搜集庄子有关资料,写一篇读书笔记

第5篇:高二语文《逍遥游》教案

教学设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介绍庄子及其影响,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愿望很重要。古文以诵读最为重要,所以第一节课安排学生朗读课文。庄子思想博大精深,加上其表述方式的特点,解读具有多样性,“诗无达诂”,只要言之成理,不必强求一致。

教学目标

1.了解《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3.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难点

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开头激趣

庄子的思想是东方神秘国度中国最有价值的思想。——海德格尔(德国)

“读庄子像是读一本伟大的神秘主义的书。”——林语堂《信仰之旅》

一说到庄子,我们就会想起“庄生化蝶”的故事,“庄生晓梦迷蝴蝶”,非常富有想象力,非常富有情趣。在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过《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并且在高一学习过他的《秋水》,对他的情况和思想有了初步了解,谁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庄子?

2.庄子简介:约前369-前286著名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

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家贫,曾借粟于监河候(官名),但拒绝了楚周王的厚币礼聘。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文章汪洋恣肆,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丰富。《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鲁迅先生曾说他的作品“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

3.解题:逍遥自在、逍遥马、逍遥宫、逍遥冠,这些词语应该都与《逍遥游》有关,庄子所谓逍遥游,用课文原话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庄子8226;天下》讲到庄子的思想时,说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这两句话非常典型地总结了庄子的思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就是《逍遥游》说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也是庄子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即摆脱了一切束缚的绝对自由。

二、正音、熟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检查字音、句读、节奏和重音的掌握情况。

2.明确字音:

鲲(kūn)鹏抟(tuán)齐谐(xié)坳(ào)堂

迁徙(xǐ)北冥(mínɡ)夭阏(è)沮(jǔ)丧

知(zhì)效一官榆枋(fānɡ)斥鴳(yàn)晦朔(shuò)

决(xuè)起而飞蓬蒿(hāo)翱(áo)翔恶(wū)乎待哉

穷发(fà)之北泠(línɡ)然舂(chōnɡ)米蜩(tiáo)

数数(shuò)然飡(cān)蟪(huì)

3.教师范读。

4.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对照注释,理解内容

1.借助于课文注释和字词典,理解课文内容。

2.不理解的内容,同桌或前后位可小声讨论。

3.集中处理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生提出,学生解答,教师注意引导。

第二课时

四、逐段赏析,掌握主旨

第一段赏析

1.庄子笔下的鱼和鹏,具有什么样的鲜明的特点?当大鹏起飞,又会传达给读者什么样的感受?为什么庄子要引用《齐谐》的描述?

明确:体型巨大,气势宏伟,有神话色彩;让读者感受恢宏壮丽,进而望洋兴叹。引用《齐谐》,补充丰富了自己的描述,使读者印象深刻,也显得“言之有据”(其实都是胡扯,呵呵)。

2.大鹏鸟要升至九万里高空,并且要飞到天的最南端?这个行为你能理解吗?(假如你不能理解,那么恭喜你,蜩、学鸠、斥鴳三位同学,也是这么理解的。)

明确:大鹏鸟为什么要这么做?肯定有它的道理。为什么要升到九万里高空,因为需要爱的气流厚实博大,才可以运动。而且在高空看到的景象一定令人向往。

3.为什么忽然写道“野马尘埃”“杯水芥舟”“千里聚粮”?这是什么样的论证思维?

这叫类比思维,跳跃性强,忽断忽续,神妙之极。

小结:第一段学习,你明白了大鹏鸟必须飞到九万里高空,才能展翅翱翔,直达天际。你在这样恢宏壮丽的景象里,会明白一个道理——要做大事业,必须有大的气魄,厚实的基础。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也是这个道理。

4.鲲鹏的形象在后世诗文中经常出现,试找出一些诗句。

明确: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

宿云鹏翼落,残月蚌中开。宋之问《早发始兴江至虚氏村作》

安得瑶池饮残酒,半醉骑下垂天鹏。皮日休《奉和鲁望秋赋有期次韵》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

苏轼: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及三千里,组练长趋十万夫。

毛泽东: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念奴娇8226;鸟儿问答》)

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七古8226;送纵宇一郎东行》

第二段赏析

1、这一段主旨句是那一句?

明确:小知不及大知。(不是“小年不及大年”,要注意。)

2、“小年不及大年”,与“小知不及大知”是什么关系?

明确:是论据和论点的关系,还是类比论证。小年不能理解大年,正如小知不能理解大知。

3、作者又一次举出大鹏鸟的例子,有何作用?

证明:小智不理解大智。告诉我们:做大事业,至大境界,要有特立独行的勇气,不需得到庸人的理解。还告诉我们:人要提升境界,以免成为井底之蛙,贻笑大方。

第三段赏析:

1、第一层境界是什么人?有何特点?

明确:是自鸣得意、沾沾自喜的庸人,以外在功业来夸耀世人。其问题是还不知道自己很无知很庸俗。

2、第二层境界是什么人?有何特点?

明确:宋荣子。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准则方式,不再追求名利,但是他的问题是自以为很聪明,能分清内外荣辱(最高境界是不分!),这不是最高境界。

3、第三层境界是什么人?有何特点?

明确:列子能够不追求福,而且能乘风来去,他的问题是行动不自由,当然内心也不够高。

4、最高境界是什么?有何特点?

明确:最高境界三类人:至人、神人、圣人。(基本都已经不是人!)上天入地,自由自在,无欲无求,无凭无待。

5、你想不断修炼,层层提高,最后进入最了不起的最出神入化的最高境界吗?

明确:估计没人想。再问:那么这样层层推进的说理,能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明确:永不自满,不断突破,不断提升。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道路很多种,可以向孔子那样,最后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可以在专业上,最终是山登绝顶我为峰。不论如何,我们要记住人类的梦想就是逍遥。

五、积累文言知识

1.通假现象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

(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

(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

(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2.虚词、实词

怒而飞(怒:奋发)志怪者也(志:记载)

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

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

之九万里(之:到……去)之二虫(之:这)

众人匹之(匹:相比)彼且奚适(奚:哪里)

是鸟也(是:这)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

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而后乃今陪风(陪:凭)

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适百里(适:往)

以久特闻(特:独)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

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

3.词类活用

(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4.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2)《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3)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4)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6)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7)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

5.古今异义词

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6.固定句式

(1)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2)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

7.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六、小结

屈原在有路的地方,发现没有路,自杀了;庄子在没有路的地方找到了路,他坐在树下冥思,守护一轮妩媚的月亮。

庄子在诸子百家中是独树一帜的。孔子仁爱,孟子仁政,墨子兼爱,法家强国,兵家攻战,都是不离现实生活的,可以称为现实主义。但庄子讲逍遥,讲齐物,却是远离人间烟火,并且行文洒脱,意象新奇,如天马行空,属于百家中的浪漫主义。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他教会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用非功利的眼光观照这个世界,直接影响着后人的思维和创作。

七、作业

课外阅读庄子的作品,写一篇读书心得。

第6篇:高二语文《逍遥游》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2、感知庄子的哲学思想和运用寓言进行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庄子的思想,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

2、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教学难点:

1、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

2、理想庄子“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教学方法:

导读、启发、讨论、总结。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中国文化中,儒道释哲学几千年来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文化。战国时期,道家有一位大家写了这样一篇奇文,在文中他说有一条大鱼叫鲲,可以变化为鸟叫鹏,鲲鹏之大,不知几千里,展翅飞翔,两翼蔽日,扶摇而上可达九万里。写事物之小,想象奇特,汪洋恣肆,让人感觉新鲜,充满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位大家就是庄子,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奇文《逍遥游》。

二、了解作者与庄子思想

1、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2、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三、赏读课文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读课文。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关键字句。

3、学生齐读课文。

四、疏通文意,引导学生翻译,学习课文第一段。

1、学习课文第一段。注意重点字词:“怒”、“志”、“抟”、“息”、“负”、“覆”、“培”、“角”、“枪”、“控”、“适”、“念”、“修”、“绝”、“已”、“海运”、“野马”、“扶摇”、“坳堂”、“夭阙”、“莽苍”、“果然”“等)。

2、归纳小结:

明确:第一段写了三个要点。第一个从文章开始至“南冥者,天池也”,写鹏鸟遨游于九万里,有待“海运”;第二个从“《齐谐》者”至“而后乃今将图南”引齐谐的话,证明大鹏徙于南冥是凭借风力,再进而说明鹏和“野马”、“尘埃”,同样是“有所待”;第三个从“蜩与学鸠笑之曰”至第一段完说明蝉和斑鸠这两个小动物也是“有所待”。以大小对立说明万物皆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道理。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习课文第二段。

1、引导学生翻译学习第二段。

2、思考课文怎样从“有所待”和“小大之辩”推出三“无”的结论的。

明确: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作者运用对比列举了大量例证。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有时“小年”。鲲鹏是“大知”,蜩、学鸠、斥鴳等见识短浅,只能算是“小知”。

3、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还要讨论“小大之辩”的问题?

明确:一方面强调了人在认识上的区别,说明“以小及大”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庄子认识世间事物时并不能完全的“无己”。

二、引导学生学习第三段。

1、引导学生学习第三段。

2、归纳总结:

明确:第三段由对万物的泛论进入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作者写了三种不同层次的人:

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第一种自视甚高,但只不过是斥鴳之类;宋荣子能“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列子虽已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仍然“犹有所待”。因此这三种人都不能说已入“逍遥游”之境。

最后庄子说,只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才能“无所待”而“逍遥游”。庄子认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其中最主要的是“无己”,只有无自我、无功利、无声名,才能得到绝对的精神自由。

三、引导学生学习庄子散文的特点。

明确:《逍遥游》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篇目,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想象、寓言故事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在这篇文章中庄子想象了一个“逍遥”的至高境界,这种境界其实不可能达到,但庄子却通过种种具体形象的想象和创造来使“逍遥”至境人格化。

1、在想象中夸张,造成浩大的气势和广阔的意境。

2、在想象中对比。

3、在想象中寄寓自己的情感,大胆的想象中蕴含了自己的热烈追求和理想。

四、集体读课文,再体会。

五、作业:

1、背诵第一段。

2、写一段“与庄子对话””的文字,谈谈你对庄子“无为”思想的看法。

《逍遥游》教学反思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列于《内篇》之首。逍遥游的意思,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时代,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学生学习此课的难点是理解什么是逍遥游,教学重点是分析此文的论证思路。当然作为文言文帮助学生解决文字上的阅读障碍是必须完成的任务。对于此文我设计了三个课时,依照疏通文意,分析论证思路,理解主旨三点来教学。

文句的理解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我只是对关键字句以及学生提出的疑惑作了解答,并且设置了文言题目。从练习的完成效果来看,大部份学生经过老师的帮助都能读顺课文。不足的是在设计此教学内容的时侯没有把诵读结合起来,第一课时课堂容量稍大,未充分顾及对知识点的消化,反而使个别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

分析本课的论证思路,我采取的方法是段段分析,以题带动。如第一段我设置了两个问题,一是根据课文相关语句,分析鲲鹏的形象。二是作者写鲲鹏、蜩鸠其用意是什么?其余各段分别设置了下面几个题目:第二段作者运用了哪些事物,阐述了什么道理,试分析本段的论证思路。第三段怎样才能“无所待”地去作逍遥游呢?什么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呢?从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难以把握文段的论证思路,不能对层层递进的内在逻辑作出明晰的分析。原因可能是作者运用了反问句式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学生不太能理解此种论证之法。学生对关键语句的把握不能做到准确。细思之,主要是我设置的问题过于宽泛,学生难以通过筛选信息组织答案。同时也与预留时间不够有关系。于是造成了大多问题是“自问自答”。虽然经过我的讲解学生了解了文章论证结构,但与预设通过此环调动学生思维的教学目的有较大差距。对于此环节我应降低难度,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如何通过精当的提示引导学生是我应该改进的地方。

逍遥游的意思,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学生虽能记住此意,但并不能理解怎样才能“无所待”地去作逍遥游呢?庄子在本段的最后说:必须能够“乘天地之正”(顺着天地的法则,亦即自然规律),“御六气之辩(驾驭阴、阳、风、雨、晦、明的各种变化)以游无穷(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才是无所待,才是逍遥游。什么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唯有“无己”的“至人”。“无己”就是忘记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顺乎物理,把自己的形体连同思想都看作是虚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无所限,无所待了,也就绝对自由地作逍遥游了。第三段学生因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理解这种哲学思辩的问题自然是难的。如何深入浅出的让学生理解,这是日后教学必须重视的问题。

庄子的逍遥自由观是逃避现实的、消极的、虚幻的。但是庄子对于人类精神自由的追求也是执着的。这无疑是对人类自由本性的体认。他想像的所游之处,透露出庄子对残酷的、是非淆乱的现实的厌倦,也表现了庄子对自由的憧憬和眷恋。在封建桎梏下的人们从现实与逍遥境界的对比中,可以感受到社会的黑暗,激发对自由的向往;也可因之消极、悲观走向沉沦。后世许多失意人士如阮籍、李白等,在无待逍遥的启示下,对封建社会的黑暗给以揭露和抨击,曲折地表达了人民的心声。庄子的逍遥观鲜明地提出了在客观必然性面前如何实现自由的问题,这是值得肯定的。这是对庄子“逍遥游”实质的理解。学生理解起来是最为艰难的。

总结此文教学的经验,我遵循思路,步步引导是正确而易行。然如何通过问题设置来提高教学的时效性是我要多加思考的。

第7篇:高二语文《逍遥游》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疏通文字,理解文意,把握课文内容。

2.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战国时期,我国有一位大家写了一篇奇文,说鲲鹏之大,鲲鹏展翅之时,两翼蔽日,扶摇而上可达九万里;写事物之小,说连一根小草也能做成船。这些夸张令人惊奇,感觉新鲜,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位大家就是庄子,这篇奇文就是《逍遥游》。

二、整体把握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读破句。

2.教师范读,生听读解决自读时的问题。

3.师朗读指导

4.生再读、或齐读

5.反馈:用自己的话概述本文的内容或提出疑问。

三、疏通文意,把握内容

1.借助注释、借助小组的力量理解课文疑难词语,粗通文意。

(要点提示:通假字,重点实词“怒”“志”“抟”“息”“负”“覆”“培”“角”“枪”“控”“适”“念”“修”“绝”“已”“正”“海运”“野马”“扶摇”“坳堂”“夭阙”“莽苍”“果然”“泠然”“数数然”等等)

2.以练习一(第3问的后一问暂不考虑)为线,继续研读课文

(1)全班讨论明确

要求:逐题朗读,逐题作答,要求尽量用原文作答,并直译。

四、小结:(参见板书)

第一段文意上有三个要点。第一个从文章开始至“南冥者,天池也”,写鹏鸟遨游于九万里,有待“海运”。第二个从“《齐谐》者”至“而后乃今将图南”引齐谐的话,证明大鹏徙于南冥是凭借风力,再进而说明鹏和“野马”“尘埃”同样是“有所待”。第三个从“蜩与学鸠笑之曰”至第一段完说明蝉和斑鸠这两个小动物也是“有所待”。

第二段文章为了说明小与大的区别,小与大思想境界和见识的悬殊,在鲲鹏与蜩、学鸠的故事中,插入了一系列的比喻,如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的比喻,长寿者的彭祖与众人之比等等,有的浅显,有的神奇,有的夸张,极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情趣。

第三段“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以及不求名的宋荣子算不得逍遥游,“列自御风而行”“犹有所待”;文末点明主旨“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板书设计

五、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练习一第3问和练习二。

思考课文怎样从“有所待”和“小大之辩”推出三“无”的结论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本文所体现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风格。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

3.帮助学生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诵读课文,投影上节课板书内容,复习旧课导入。

二、新课

讨论明确

1.课文怎样从“有所待”和“小大之辩”推出三“无”的结论的。

第一段,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鲲鹏,小至尘埃、小草)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第二段,说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这一段是对上文的归纳、补充、印证。

(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作者运用对比列举了大量例证。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有时“小年”。鲲鹏是“大知”,蜩、学鸠、斥鴳等见识短浅,只能算是“小知”。)

(教师可深问:作者为什么还要讨论“小大之辩”的问题?一方面强调了人在认识上的区别,说明“以小及大”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庄子认识世间事物时并不能完全的“无己”。)

第三段,由对万物的泛论转入对社会中人的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点名全文主题。

作者写了三种不同层次的人: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第一种自视甚高,但只不过是斥鴳之类;宋荣子能“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列子虽已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仍然“犹有所待”。因此这三种人都不能说已入“逍遥游”之境。最后庄子说,只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才能“无所待”而“逍遥游”。什么人才可入此境呢?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只有无自我、无功利、无声名,才能得到绝对的精神自由。这样,全文结论水到渠成。

2.课后练习三,《史记》中说庄子“汪洋自咨以适己”,鲁迅说他“汪洋辟阖,仪态万方”。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这一特点?

要点:构思宏伟,思路开阔。(鲲鹏鸟的雄伟,大椿树的长寿,都令人叹为观止,又将这些庞然大物与芥、蜩、朝菌之类细微、短命者对比,献出事物、境界用意的奇特。)借用寓言说理;想象奇特丰富;句法多变,节奏明快。(详见《教师用书》)

三、小结

本文采用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法,运用对比与想象由物及人,最后推出结论,其是阔大而思路严谨,夸张虚幻的描述中隐藏着炽烈的感情。

四、齐读课文,再体会。

讨论明确:你对庄子提出的境界有什么看法?(追求小要是庄子思想的一个基本方面,他认为:在到了这样的境界,就能与天地浑然一体,遨游在绝对自由之中。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摆脱外在世界的束缚。这当然是一种不能实现的幻想,,但也间接地反映了战国时期动乱的社会带给人们心灵上的创伤,使得一些人渴望逃离社会。)

五、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段。

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庄子“无为”思想的看法。

有兴趣者可查找关于庄子的资料,利用早读时间与大家交流。

第8篇:高二语文《逍遥游》教案

一、教学设想:

本篇历来是难篇,不光是词句的掌握,尤其是庄子的思想与写作的手法,都对理解全篇造成了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应重点引导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去推断、疏通文意,在反复的诵读中去分析写作手法,领悟庄子的思想,从而导出其思想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重点归纳宾语前置句的规律。

2、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

3、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课文

1、同学们以前学过《秋水》的,我们一起来读读背背。

2、《秋水》讲的是一个河伯见海神的故事。其实庄周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他讲的故事流传至今的也有很多。你能再举出几个吗

(濠梁之鱼庄周梦蝶曳尾而涂涸辙之鲋击缶而歌……)

庄周在《逍遥游》里又要给我们讲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二)自读课文,教师引导

1、对照书下注释,逐句翻译课文。有疑问处圈画出来。

(教师在穿行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疑难点,解决个别疑难,并收集学生反映比较集中的字词疑难板书在黑板上。)

2、集中解决同学们反应的共同问题。

3、问:在疏通整个文章中,觉得哪一类句子最难把握

多媒体展示下列句子:

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D、彼且奚适也

E、彼且恶乎待哉

F、句读之不知/惟命是从

重点归纳宾语前置句的规律:

①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②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要前置(有时是介词带宾语);

③“之”或“是”式的提宾句

(三)文本探究,师生合作

1、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你是如何理解“逍遥”的

(逍遥就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2、也就是说,有约束就不逍遥了。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几千年前的庄子也是如此看的。请找出课文中的原话读一读。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重点强调“恶乎待哉”。这是一个反问句,即“无待”。“无己”、“无功”、“无名”就是“无待”的具体表现。那么课文前面两段与这一结论究竟有什麽关系呢

3、齐声朗读第一段。

问:第一段主要写了哪些事物强调了一个什么观点

(明确:鹏徙南冥“以六月息者也”,“野马”、尘埃“以息相吹也”。作者用一大一小两种事物概括了宇宙间的万物“皆有所待”。)

问:写“杯水芥舟”、“适远备粮”有何作用

(水要负大舟就得“积之厚”,风要负大翼也得“积之厚”,而要出行,粮食的储备也要根据路途的远近或多或少。这就从生活常识的角度阐明了万物不光“有所待”,而且“所待”还有大有小,也使得“万物有所待”的道理从前边的大鹏、尘埃等个例延伸到了生活中方方面面,具有了普遍性。)

4、这样看来,道理到这里似乎已经说完了,那么第二段又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述的呢自由读一读第二段。

(明确:“大知不及小知,小年不及小年”在文中起一个过渡作用。第一段是从广阔的宇宙既空间的角度取材,而第二段则从时间的角度取材。强调了“大小之辩”。)

问:一、二两段中有什麽明显的相同甚至可以说是重复的内容你能说出其中的用意吗

(明确:三次写到鹏的故事,第一次是用自己的口吻说的,第二次用《齐谐》这一典籍说明,第三次则引用了汤问棘的史料,虽然侧重点略有不同,但用意却是一致的:佐证自己所说为真实。这便是庄子行文惯用的“以重言为真”。

穿插几乎相同的“蜩鸠笑鹏”和“斥鷃笑鹏”故事,一则为了对比衬托出鹏的形象;二则则可以造成行文的波澜,正可谓“文似看山不喜平”。这便是庄子强调的“以卮言为曼衍”。

问:你认为作者写鹏、写蜩等动物,还有什么深层的含义吗

(明确:大鹏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庄子自己——向往着自由逍遥却又无法逍遥。所以他在众人与彭祖相比时,用了一个“悲”字。他在悲着众人,笑着蜩、鸠时,也在悲着自己。鹏尽管有能力,有恒心与毅力,能够“抟扶摇而上九万里而南”,但它终究“有所待”,不能随心所欲。这不正是庄子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写照吗他参透世事,不愿被“供于神龛”,也能梦蝶忘我,不为丧死而悲,但他终是一条“涸辙之鲋”,不得不为“五斗米”而苦。《逍遥游》便是他在痛苦中的挣扎,也是挣扎中的期盼。但是正是有了这一份纯美的期盼,坎坷的人生才充满了诗意。

那么蜩、鸠自然也隐喻着生活中的那些无知而自大的人。这就是庄子的寓言故事——“以寓言为广”。)

5、最后一段写了几类人有何共同的特点

(明确:承接上文的“万物皆有所待”而来,由物及人,点明“知”、“行”、“德”、“耐”者“犹然可笑”;宋荣子“犹有未树”;列子“犹有所待”。为最后点出观点做了最后的铺垫。)

6、有人说:庄子的“逍遥游”太虚幻了,在我们现实中根本就不能实现。那么还有什麽学习的必要吗

(明确:庄子的逍遥游的确是一种理想的人生。我们置身于自然社会中,不能不受到客观法则的限制,这是必然的痛苦,但庄子告诉我们安时处顺,则穷通自乐;我们在蝇营狗苟地追求名利时,常会扭曲本性、迷失自我,庄子告诉我们敝屣富贵、淡泊名利,则能悠游自得。所以如果说儒家思想是粮店,是我们立身处世之根本,那么道家思想就是药店,在我们处于精神困境中时,帮我们开出一剂解困的良药。这也是庄子思想历经千年依然不老的原因。)

四、拓展作业

“文为心声”。庄子借助于大鹏婉曲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我们当然也有自己的许多心愿。跨入到一个新的年级,融入到一个新的班级,此时此刻,你最真切的愿望又是什麽呢请以“我真想——”为题,写一篇文章。

第9篇:高二语文《逍遥游》教案

【课题与教材】

课题:《逍遥游》

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二年级第四册第六单元第21课。

【教学目标】

一、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独立发现重点实词、虚词以及文言特殊句式,并且能够结合课文注释以及工具书独立通读全文,基本疏通文意。

二、使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增强文言文的语感,体会本文想象奇特,设譬取喻,说理透彻的特点,通过初步鉴赏,领略《庄子》浪漫主义的奇丽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三、了解庄子的思想和智慧,学习庄子对精神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追求,辨证地看待庄子“绝对精神自由”的哲学思想。

【教学分析和准备】

一、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一、二

2、难点:目标三对“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二、教学策略: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训练学生的“聚焦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获得并丰富对“逍遥游”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欲望,使他们相互切磋,在交流和碰撞中加深领悟。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情境——诵读感知——经典心得——交流拓展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一、 问题情境,激趣导读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逍遥游》,作者庄周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媒体显示庄子画像)。我们知道庄子生活在战国时代,——这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处士横议,他们试图在乱世建立不朽的功业,百家争鸣,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治国的方略。但是,在先秦诸子中庄子最为特别,他拒绝权势媒聘将时世冷眼看穿。讲“曳尾涂中”(楚威王拜相)的故事。那么他为什么会有如此惊人的拒绝诱惑的内力?他到底追求怎样的精神境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庄子》中的名篇《逍遥游》,一同感悟庄子的大智慧。

二、反复诵读,疏通文意

(一)对照注释默读全文(要求:注意字音和停顿;时间:5分钟)

PPT提示读音:

鲲(kūn)鹏 抟(tuán) 齐谐(xié) 坳(ào)堂 迁徙(xǐ)北冥(mínɡ) 夭阏(è) 沮(jǔ)丧 榆枋(fānɡ) 斥鴳(yàn) 舂(chōnɡ)米 晦朔(shuò) 泠(línɡ)然

蓬蒿(hāo) 翱(áo)翔 恶(wū)乎待哉 穷发(fà)之北 知(zhì)效一官

决(xuè)起而飞 数数(shuò)然 蟪(huì) 蜩(tiáo)

(二)学生朗读《逍遥游》(要求:读准字音、合理断句;时间:3分钟)

(三)评点(时间:3-5分钟)

(四)老师或学生范读(要求:勾画不解不解的词语和句子;体会其中的道理;时间:3分钟),体会谁读得更有情味?

(五)讨论交流(要求:疏通文意、提出疑问;解决疑问;记录无法解决的问题;时间:5分钟)

(六)课堂练习:媒体显示重点文言词语及特殊句式

附:1、通假现象: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 (2)三餐而反(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 (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 (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2、虚词、实词

(1)怒而飞(怒:奋发)(2)志怪者也(志:记载)(3)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4)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 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5)之九万里(之:到……去)(6)之二虫(之:这)(7)众人匹之(匹:相比)(8)彼且奚适(奚:哪里)

(9)是鸟也(是:这) (10)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 (11)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12)而后乃今陪风(陪:凭) (13)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

(14)适百里(适:往) (15)以久特闻(特:独)(16)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

(17)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

3、词类活用

(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4、古今异义词

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5、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8、自由朗读(要求:适心任性;各具姿态;各发其声)

三、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第1段。

2、翻译下列句子: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译为:振翅奋飞,它的翅膀就好像天边垂下的云彩。)

(2)去以六月息者也。

(判断句;译为:是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去的。)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译文: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地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

(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译作:哪里用得着飞上九万里高空然后再朝南飞呢?)

(5)之二虫又何知?

(宾语前置句,译为: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6)彼且奚适也?

(宾语前置句,译为: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

(7)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宾语前置句,译为:没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才开始南飞)

(8)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译为:怎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

(9)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译为:它将要到哪里去呢?)

(10)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句,译为:它将要凭借什么呢?)

第二课时:理清思路,初步赏析

一、检查背诵,集体朗读

二、问题/任务:

(一)“逍遥游”是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庄子所认为的“逍遥游”是一种怎样的一种境界呢?什么人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要求:说出关键词;时间:2分钟)

明确:庄子所认为真正的“逍遥游”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忘记自我的“至人”、舍弃功利的“神人”、不求名声的“圣人”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

教师解读:“天地之正”就是“天地之真”、“天地的本质”或者说是“自然万物的活动规律”,——就是庄子哲学的核心概念“道”,“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的意思是“顺应自然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就能够在无边无际的境界中不受任何限制地自由自在地活动”,这就是无所凭借的“逍遥游”(举例:庖丁解牛;不龟之药)。

“有所待”———————————“无所待”

(不自由) (逍遥游:真正的自由)

(二)那么,庄子认为世间万物、社会众人的一般情形是怎样的呢?是“无所待”的“逍遥游”呢,还是“有所待”的“不自由”呢?请带着这样的问题默读第1段。

子级问题:

1、在这一段中,庄子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他是怎样论证这一观点的?

明确:作者认为鲲鱼击水、大鹏飞天,需要凭借“千里水”“六月息”;“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生物之以息相吹”。于是,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自然万物大到“鲲”、“鹏”小到“野马”“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不自由。接着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论述,先以“积水负舟”“杯水负芥”,设譬取喻,——这是以水比风、水,以舟比鲲、鹏,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论证了鲲鹏万里必有所待的道理。之后,顺势宕开一笔作者写“蜩与学鸠”嘲笑必须凭借风、水才能南飞的鲲鹏,旨在表明身轻翼小、不能高飞远行的蜩与学鸠,不知道自己也“有所待”、不自由,却自以为逍遥自由。最后作者以“行路备粮”来设譬取喻,指出旅行有远近,所以备粮有多寡,从而进一步表明飞行有高低是因为所凭借的风力有大小。因此,作者以“之二虫又何如”的感慨作结,明确指出:世间万物虽各适其性,但均“有所待”,只是小大有别,所待不同罢了。

2、在提出观点和阐释观点之间插入“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一句有和用意?

3、你觉得《逍遥游》同以往学过的议论文相比在写法上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明确:作者对“鲲鹏”形象的描写表现出庄子想象奇特,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壮阔的意境,表现出庄子胸襟博大轻藐一切的气势和对宇宙人生的深沉思索;善于通过创作寓言描绘形象(“鲲鹏”“蜩与学鸠”)来说理,使道理寓于形象之中,呈现出形象鲜明、构思奇幻、语言恣肆的特点,本无意于说教,却处处以启迪,给人以“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强烈印象;善用对比(“鲲鹏” 与“野马”“尘埃”)来说理,善于从生活常识中设譬取喻,使说理生动透彻。

(二)读第2段思考:庄子认为自然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世间万物虽各适其性,只是小大有别,所待不同罢了。那么,小大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呢?

子级问题:

1、作者为了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举了哪些例子?“不及”有什么含义?

明确:“不及”,包含不可达到和不能了解两重意思。

2、第2段引“汤之问棘”之典,举“斥安鸟笑鹏”之例是否与第1段的内容重复?“笑”透露出了“斥安鸟”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论证上,与第1段的内容相照应,是对上文的归纳、补充和印证,进一步阐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而且通过对比庄子实际上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上的大小区别。“斥安鸟笑鹏”的“笑”所透露出来的思想感情(第1段表明没有认识到自己“有所待”,“斥安鸟笑鹏”表明由于斥安鸟不能够认识“小大之辩”,因此也就不知道自己有也“有所待”,并不是真正的自由。

3、“众人匹之,不亦悲乎!”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以小及大”的认识和行为持什么态度?

明确:在庄子看来,自然万物,无论“鲲鹏”、 “斥鴳”,“野马”“尘埃”、“蜩与学鸠”,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而且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也就是说:“小不及大”;如果要人为地“以小及大”,这是非常可悲的。可见他主张“顺其自然”,反对“不可为而强为”。

板书学生的见解:

“有所待”———— 及 (可悲)

(自然万物) 及

(三)任务:自然界的万物的活动时都“有所待”,那么,人类在社会中的活动如何呢?带这这一问题默读第3段。

问题:1、第3段庄子把话题由自然界引申到人世间,那么,社会中众人的活动与自然界里万物的活动是否一样都“有所待”、不自由呢?他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知、行、德、而”四种人、宋荣子与列子都“有所待”(注意“故夫”一词的承接;“其自视也”的“自视”和“宋荣子犹然笑之”的“笑” 所透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同时,要注意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这句话表明列子虽然能够做到无功、无名,但是他“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的行为“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也就是说在庄子看来,列子也只是获得了形体上的自由,形体上的自由是有所凭借的,因此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逍遥游”,从而进一步阐明:自然万物,社会众人,情理同一,虽然各适其性而均“有所待”,不能自由,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逍遥游”。

2、你认为这里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然万物) 不

“有所待”———— 及 (认识—人为—可悲)

(人类社会) 及

(四)在庄子看来,“有所待”,就“不自由”,因此,“无所待”才能“逍遥游”。“无所待”指的是什么?这样的境界对我们的人生有怎样的启发?

明确:“逍遥游”是一种无所凭借的精神上绝对自由的境界。“无所待”,指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具体地说就是忘记物我的分别、抛弃功利的束缚、远离名声的困扰,这样才能够优游自得,适心任性地活动,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三、作业(领悟拓展,交流讨论):

1、从你读到的大家名篇看,庄子“逍遥游”的精神境界对他们有过怎样的影响?对你的现实人生有何启示?

2、从文学的视角看,《逍遥游》同以往学过的先秦诸子的议论文相比在写法上有什么突出的特点?谈谈你的感受和认识。

3、你认为庄子所说的“至人”“神人”“圣人”与“无己”“无功”“无名”分别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从中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思考,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将你的观点或感悟整理成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和同学交流。

【教后手记】

一、导入从构筑精神、反观自我的层面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快乐地置身于作品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整个教学过程,力图使学生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阅历在反复的阅读的过程中富有个性地完整地充分地体味、感受文本。在整个阅读过程,努力作到以“悦读”始,以“诵读”兴,以“多读”成,并且把读写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在方法不断的变化的一次次阅读过程中,一回回地补充和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使他们从阅读过程中体会到快乐感和成就感。我想,坚持下去,将会使学生亲近文字,乐于表达。此外,教师还应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在课堂上及时发现学生有个性、有价值和有代表性的观点作为“问题”,并进一步以问题为纽带组织课堂教学,努力变传统的“传授—接受”教学模式为师生“互动—生成”的教学模式。

三、没有足够的实践活动,是谈不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使他们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活动中,我把问题作为课堂的纽带。但是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教学中提问过多、过细、过浅就会走回到“满堂问,满堂乱”的尴尬境地。所以,为了既不影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和感悟,又不缺失教师在阅读对话中的组织和引导功能,教师应该从众多问题中提出一、两个“主问题”(或称一级问题)它能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并且能够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理解、品析,从而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同时教师要针对课堂教学实际,在学生无力解决或学生的认知与原教学设计中的“问题”不相吻合时,教师还应围绕“主问题”设计“子问题”(或称二级问题)。我们把这个“问题群”称为“结构化问题”。这些“主问题”必须具有思维上的发散性、结构上的.逻辑性、过程上的牵引性,当学生遇到思维困难或无思路时,教师也要淡化“讲解”意识,而要强化问题意识,及时从课堂中随机发现问题(学生的困惑),提出既关照学情又关照学生课堂反映的二级问题,再次激励、支持、帮助学生继续促进其思考。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付出思维辛劳,体验研究和探索新知识的全过程,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主动构建知识。

四、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人格,使他们有信心或逐渐恢复自信心,一般不问后即答,而要在绝大多数学生获得个性化的认识并写出关键词的基础上再作交流。这样做也可以引导学生以负责任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养成学生科学谨严的精神。

五、《庄子》的叙述风格和说理逻辑,都给人以扑朔迷离捉摸不定的印象,读者也就无须从通常的“文章作法”这一角度解读文本,我们又都有这样的阅读审美体验:领略了《逍遥游》主旨(不管对这一主旨作何理解)之后,又会恍然大悟。因此,本文的阅读,更要求教师不要先入为主,充分尊重和诊视学生独特阅读体验和感受,然后去导“碰撞”,使学生在相互切磋中相互启发、相互鉴借,不断丰富自己的观点,获得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事实上学生的许多感悟是教师所想不到的,有些见解甚至是值得教师学习的,因为语文问题与创造性有着天然的、内在的联系,——语文问题答案的丰富多彩,给它的解决带来了极大的创造性,所以教师一定不要先入为主,一定要充分尊重和诊视学生独特阅读体验和感受,让不同的思维类型的个体、认知结构处于不同水平的个体,个性都得到表现和发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全力为他们个性化的阅读创设以平等、民主、和谐为核心的有利于发挥创造性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到充分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第10篇:高二语文《逍遥游》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初步了解庄子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3、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汪洋恣肆的特点。

4、掌握相关文言知识:

文言词语:怒、抟、覆、置、负、培、图、志、名、穷、特、匹、辩。

文言句式:其……邪?其……邪;奚以……为?奚以……也?恶……哉。 归纳“则”“乃”“而”的用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

2、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教学难点】

1、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

2、理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教学方法】

导读、启发、讨论、总结

【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庄子及其文和道家思想;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落实相关基础字词。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大家有没有背过李商隐的《锦瑟》?我们一起来复习背一遍。“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兰亭玉暖日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里有一个典故“庄生晓梦迷蝴蝶”,大家还记得吗?庄子有一天睡觉,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张开翅膀,在花丛中自由自在的飞舞歌唱。但当他醒来之后,却陷入了沉思:是我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我?如果是我做梦变成蝴蝶,为什么我会体会到蝴蝶独有的飞翔之乐呢?如果是蝴蝶做梦便成了我,为什么这一切会出现在我的梦中呢?于是他就跑过去问老子,老子说:“周即蝴蝶,蝴蝶即周。以明道之为一。”

老子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走进庄子,通过学习《逍遥游》来感受庄子的心灵世界。

庄子生活在社会矛盾及其复杂的乱世。战时,诸侯征战不已,暴君奸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抱负无法在现实中实现,他无法获得生命的自由。于是,他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纷乱的现实。希望在精神上天马行空无所羁绊,让精神的生活去解放作为形体的生命,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他希望自己就是蝴蝶,摆脱形体的束缚,可以自由自在的飞翔。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创作了《逍遥游》。

二、解题:

今天要学的《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第一篇。

那么什么是逍遥游呢?“逍遥游”就是指超越时间和空间,不受任何束缚,绝对自由地遨游于永恒的精神世界中。

三、整体感知课文,学习第1-3自然段

1.接下来我们先听一下课文录音,从整体上感知全文。

2.读过文章后,你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事物?(鲲鹏)那鲲鹏的形象如何?文章哪里写到鲲鹏?那我们就先来看看文章的第一段。先请全班男生来读第一段。其他同学思考鲲鹏的形象到底是怎样的?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北冥:北海,冥通“溟”。之:(这里做什么?)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谓结构作状语。之:的。怒:奋起的样子。垂天:天边,垂通“陲”。海运:指大海的波浪汹涌动荡,也说大海运行,翻译的时候就可以直接译为海起风动。….者….也,这是一句判断句。

译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鲲。鲲的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鸟的名称叫鹏。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

3.从这段看,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明确: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4.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试着把第一段背过来。(看图一起背诵)

5.我们说第一段作者主要向我们描写了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的形象,那第二段写到的鲲鹏又是怎样的呢?

我们还是先请女生一起来朗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段文字主要讲什么。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志:记载。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主谓结构作状语。抟:环绕而上。一说“抟”当作“搏”(bó),拍击的意思。扶摇:一种旋风(它乘着旋风环旋而上几万里的高空)。“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即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去:离,这里指离开北海。以:凭借。息:大风。以六月息者去,状语后置句,意思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野马:游气。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谓结构作主语。以:用。息:气息。正色:真正的颜色。邪:通“耶”。其:指鲲鹏。【是:指天之苍苍,其远而无所至极。】

译文:《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山野中的雾气,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凭借气息吹拂它们的。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5.这段话引述所谓《齐谐》的记载,来证明大鹏南飞是可信的。作者还描写了高空中的游气奔腾和微尘浮动情形,接着以人仰视天空的经验来比说,说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视高空,只见莽莽苍苍,难辨其“正色”。那么回到刚才我们提出的问题,这个段落中的鲲鹏又是怎么样的呢(还只是神奇巨大吗)?

明确:大鹏南迁徙到南海要“去以六月息者”,它也有所待,有局限。【高空中的大鹏和地上的人一样,都不能真正认识天。从另一角度说明大鹏受到限制,是不自由的。】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句话说明天地万物各有其不同,也有相同之处。尘埃可以成为雾气,鲲可以成为鹏,积蓄就可以强大。然而,鹏要凭借风,雾气要借助气息,都还有依赖,有所待。】

7.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19)。而后乃今培风(20),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21),而后乃今将图南。

覆:倾倒。坳:坑凹处,“坳堂”指厅堂地面上的坑凹处。芥:小草。胶:粘住不动。而:连词,表并列。复:承载。斯:则,就。而后乃今:意思是这之后方才;以下同此解。而:连词,表承接。培:凭借。而:连词,标承接。莫:这里作没有什么力量讲。夭阏(è):又写作“夭遏”,意思是遏阻、阻拦。“莫之夭阏”即“莫夭阏之”的倒装。图南:图谋飞往南方。

译文:再说如果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如果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给它当作船;如果搁置杯子就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负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够。所以,鹏鸟高飞九万里,狂风就在它的身下,然后方才凭借风力飞行,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像现在这样飞到南方去。(注意:前三句话有三个“则”,解释为“那么”,因此要补出四个“若”,解释为“如果”,从而使语意连贯。)

3.这段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

明确:运用了(1)类比论证,以水喻风,以杯水可载大舟喻大风可负大鹏,结论就是成功必须有所待。

(2)对比论证,有两重对比,一是不厚之风与九万里旋风对比,不厚之水载草芥与载杯对比,都是为了鲜明地指出凭借外物的重要性。

[补充:类比和对比都是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对比论证: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

类比论证:对比重在对事物间的差异性的揭示,而类比则着重于对事物间共性的展现。类比法是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从而引出结论的方法。

4.下面我们请一个同学来读文章第四段,其他同学来思考这个问题。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决:迅疾的样子。抢:突过,着落。榆枋:两种树名。时则:有时就。不至:意议为“飞不上去”。控:投下,落下来。奚以:介宾倒置,何以,凭什么。为:句末疑问语气词。奚以…为:为何要…呢?之:去到,动词。南: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

适:往,去到。莽苍:指迷茫看不真切的郊野。反:通“返”,返回。犹:还。果然:饱的样子,古今异义。适:去,往。宿:这里指一夜。之:这,代词。二虫:指上述的蜩与学鸠。

译文:寒蝉与小灰雀讥笑它说:“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着榆树和檀树的树枝,常常飞不到而落在地上,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呢?”到迷茫的郊野去,带上三餐就可以往返,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时间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三个月以前就要准备粮食。寒蝉和灰雀这两个小东西懂得什么!

【它们为什么笑?因为它们自以为得到逍遥,进入自由的境地,从而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那作者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接着看】

【作者态度如何?(批驳)那又是怎样批驳的呢?明确: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无论是到野外的人还是到远方的人都需要吃饭;无论是鹏还是蜩,都需要依靠风力才能飞翔。“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不一样。鹏鸟、蜩蝉、学鸠体形不一样,因而凭借的风力不一样。蜩和学鸠嗤笑鹏其实是认识不到自己与鹏的差异和自身的“所待”,所以作者直斥其无知。用原文的话即:小知不及大知。】

7.我们知道,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那此间有没有什么差别呢?我们先请一个同学来阅读文章的第五自然段,大家思考一下这段主要是讲什么?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知:通“智”,智慧。及:动词,比得上,这里意译为“了解”。其:代词,他们,即“小知”“小年”;朝:清晨。晦朔:一个月的最后一天和最初天。蟪蛄:即寒蝉,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冥灵:传说中的大龟,一说树名。大椿:传说中的古树名。根据前后用语结构的特点,此句之下当有“此大年也”一句,但传统本子均无此句。彭祖:古代传说中年寿最长的人。乃今:而今。以:凭。特:独。闻:闻名于世。匹:配,比。

译文: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比不上寿命长。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清晨的菌类不会懂得什么是晦朔,寒蝉也不会懂得什么是春秋,这就是短寿。楚国南边有叫冥灵的大龟,它把五百年当作春,把五百年当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树,它把八千年当作春,把八千年当作秋,这就是长寿。可是彭祖到如今还是以年寿长久而闻名于世,人们与他攀比,岂不可悲可叹吗?

8.本段第一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小知不及大知”承上文,小结第四段内容;“小年不及大年”启本段下文。

那文章又是论证“小年不及大年”?

明确:例证:小年(朝菌、蟪蛄、众人)

大年(冥灵、大椿、彭祖)

9.你们认为朝菌、蟪蛄、冥灵、彭祖、大椿是逍遥的吗?众人希望和彭祖一样长寿,如何理解作者的“不亦悲夫”?

明确:不逍遥,因为它们都受到了年的限制。人只看到了自己的寿命没有彭祖长,而没有看到其实彭祖的寿命相对于冥灵、大椿还是很短的,而即使大椿、冥灵能活多少万年,它们的寿命仍然是有尽的,而不是“无穷”的。所以,庄子认为人们可悲的地方在于不懂得彭祖的生命也是有限的,一样受到年的牵制。这里,庄子仍进一步阐发要泯除大小之见,对任何事物不要虚妄分别的观点。

10.小结:本段深入阐述的是蜩与学鸠笑鲲鹏的原因全在于生命之短暂,他们自身生命的局限性决定了其必然见识短浅。可见“小知不及大知”与“小年不及大年”不是并列关系,而是深入一层的关系。也就是说这段是对上段文字的再深入。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曰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重点字词句解释:

汤:商汤。棘:汤时的贤大夫。已:矣。【“是”是这样的意思,“这样”表明下面的例子蕴含的道理和前面的一样,那么这个道理指什么?明确:“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穷发:不长草木的地方。焉:兼词,于此,在这里。修:长。羊角:旋风,回旋向上如羊角状。绝:穿过。斥鴳:一种小鸟。彼且奚适也:倒装句,奚:代词,何,哪里,适:动词,到,往;(彼且奚适也:疑问代词宾语前置)仞:古代长度单位。至:极点,飞之至:飞翔的最高境界。辩:通作“辨”,辨别、区分的意思。【这里,作者对斥鴳嘲笑鲲鹏的态度如何呢?从那句话可以看出?明确:反对,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此小大之辩也。用一个合适的成语来来概括斥鴳对鲲鹏的笑叫什么?明确:燕雀焉知鸿鹄之志。】

译文:商汤询问棘的话是这样的:“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那里有一种鱼,它的脊背有好几千里,没有人能够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开双翅就像天边的云。鹏鸟奋起而飞,翅膀拍击急速旋转向上的气流直冲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这才向南飞去,打算飞到南方的大海。斥鴳讥笑它说:‘它打算飞到哪儿去?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这就是小与大的不同了。

3.看到这里,有些同学不免要发问,这里不是对第1—4段内容的重复吗?大家看看是不是?再写鲲鹏有何作用?

明确:

不完全重复。一是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二是内容也不同,汤之问棘是史事,《齐谐》是俳谐之书,记载怪异之事的,所以用贤君贤人作印证;这里明确将凭借云气,上文形象地称“野马”“尘埃”;这里是斥鴳嘲笑,上文是蜩与学鸠嘲笑。这里并非简单重复,而是同中有异,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印证,与篇首内容照应。

4.我们知道,文章一开始就向我们论述了万物皆有所待。第1-2段描写了鲲鹏变化时神奇莫测及奋飞时气势壮美的景象,但鹏鸟南飞, 必待巨风,它要凭借“海运”“六月息者”“风”才能离开,如此神奇巨大的动物它也是有所待的。紧接着,作者通过“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芥草为舟,杯水负载”的例子,运用类比和对比的论证手法向我们论述了这一道理。还举了蜩与学鸠,无知小虫的例子,论证自然界万物都是有所待的。蜩与学鸠嘲笑鲲鹏,作者还用“行路备粮,所待不同”的比喻进行论述,说明了——小知不及大知。紧接着作者又向我们论述了小知不及大知实际上是因为——小年不及大年。小年有:朝菌、蟪蛄、众人;大年有:冥灵、大椿、彭祖。第六段作者运用汤之问棘的史实,大的代表鲲鹏,小的代表斥鴳,进而揭示小大之辩。

5.可见,自然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还有所待都有小大之辩。那在社会中呢?社会中的人是不是也都有所待呢?

思考一下,这里作者提到了哪些人?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回到刚才的问题:这里作者讲到了哪些人?

明确:(1)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知”通“智”,才智。效:胜任;比:符合;合:投合;征:使动用法,使信任。那连起来是什么意思?(请一生回答)所以那些才智能够胜任一官的职责,品行顺应一乡的风俗人情,品行能够符合一国之君的要求,而使一国之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这样。

第四句话是对前三句的概括,实际写的就是一种人,即“征一国者”。

对这几种人作者是怎么评价的呢?明确:“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他们看自己也像蜩、学鸠、斥鴳看自己一样,可见,作者也是反驳的。

(2)宋荣子。作者说“宋荣子犹然笑之”,犹然:喜笑的样子。宋荣子为什么笑呢?他又是怎样的呢?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举:全。誉:赞誉,夸赞。加:更加。劝:劝勉。非:非难。沮:沮丧。定:认识。分:分别。辩:通“辨”,分别,分辨。境:界限。数数然:这里可解释为急功近利。那这几句话连起来怎么解释呢?(一生回答)明确:全世界的人都夸赞他,而不更加感到劝勉,全世界的人都非难他,而不感到更加沮丧,审定自我和外物的区分,分别荣誉和耻辱的界限,就这样罢了。他在世上没有急功近利的样子。

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又如何呢?明确:反驳。“斯已矣”“虽然,犹有未树也”,虽然:即使这样。可见,宋荣子也还是不自由的。

(3)紧接着,作者又举了第三类人:列子。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夫:发语词。御风:乘风。泠然:轻妙飘然的样子。旬:十天。有:“有”通“又”。反:“反”通“返”,返回。致福:求福。列子乘风而行,轻妙之极,十五天后返回,他对于求福的人来说,没有急功近利。

那作者又是怎么评价他的呢?“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虽:虽然。在作者看来,他还是跟大鹏一样,要凭借大风。

6.我们刚才讲到了三种人,他们都是不逍遥的,未达逍遥之境。那什么才是逍遥游呢?怎样才能达到逍遥游?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乘:顺应。御:驾御,把握。六气:即阴、阳、风、雨、晦、明。辩:“辩”通“变”,变化。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他们还凭借什么呢。整句话什么意思呢?(请一生回答)明确:顺应天地万物的法则,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穷无际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

什么人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真正自然的人没有自我的偏见,神人没有要建功立业的偏见,圣人没有名实的偏见。无己:自我的偏见;无功:建功立业的偏见;无名:没有名实的偏见。

无己即: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缚,达到恬淡自适的境界。无功即:去掉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无名即:忘怀荣辱得失,褒贬任人。

7.你们是怎么看待这样的人的?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逍遥游》

2.完成《导与练》相关内容。

第11篇:高二语文《逍遥游》教案

教学要点:

1、理解本课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分析课文中常见文言句式特点。

3、了解庄子的哲学观点,理解文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难点:

庄子的哲学观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解读与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前面几课我们学习了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孔子的仁爱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荀子的治学态度给我们以深刻的教育,在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代表了那个时期主要的思想潮流,春秋时期的老子、战国的庄子时道家学派的两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今天,让我们来看看《庄子》的思想主张吧。

二、前移作业:

1、文学常识:

《逍遥游》出自《庄子》,《庄子》时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的主要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五己、无功、无名的境界。与老子并称"老庄"。

2、生字识记:

鲲鹏()北冥()抟扶摇()山坳()草芥()夭()蜩()榆枋()舂米()蟪蛄()椿树()斥鹌()

蓬蒿()沮丧()泠泠()数数然()恶于待()

3、听朗读录音,并纠正自己不正确的断句。

三、分析第一段:

1、"鲲"之大中"大"时什么用法?

明确:形容词作名词,庞大的体形。

2、"怒而飞"中"怒"时什么用法?这个词通常的用法是什么?

明确:"怒"是奋发的意思,通常的用法是气愤之意。

3、"南冥者,天池也"是什么句式?由何标志?

明确:这是一个判断句,采用"……者,……也"表示。与之相同的是"《齐谐》者,志怪者也。"

4、"志怪"中的"怪"是什么用法?

明确:"怪"是形容词作名词,怪异之事。

5、"去以六月息者也"中"以"是什么用法?"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中的"以"又是什么用法?

明确:前一个"以"是凭、乘的意思,表方式;后一个"以"是用的意思。

6、"天之苍苍,其正色邪"的"邪"是什么用法?"其"又是什么用法?它的其他用法还有哪些?

明确:"邪"通"耶",语气助词,相当于"呢";"其"是副词,表示揣测,相当于"是……还是……",它的其他用法还有:

①代词,代第一人称(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②代词,代第三人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③难道(其真无马邪)

④其中(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⑤还是(吾其还也)

7、"且夫水之积也不厚"中"且"是什么用法?它还有哪些用法?

明确:"且"是再说的意思,它的其他用法有:

①尚且(吾死且不惧,彘酒安足辞)

②况且(且尔言过矣)

③而且(以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④暂且(县官且顺群臣言)

⑤一边……一边……(且战且退)

8、"而后乃今培风"中的"而后"用法是否与现代汉语相同?"乃"是什么用法?

明确:"而后"与现代汉语相同,表承接;"乃"的意思是才,它的其它用法有:

①是,表判断(臣非知君,知君者乃苏君)

②于是(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者,受上赏)

③竟然(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④你,你的(家祭勿忘告乃翁)

⑤与"无"连用,"无乃"表示推测(无乃尔是过与)

⑥只,仅仅(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9、"时则不至"中"时"的意思是什么?它还有哪些用法?

明确:"时"的意思是有时,它的其它用法是:

①季节(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隔一段时间,有时候(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③时候,时间(别君去兮何时还)

④时运,时机(时不利兮骓不逝)

⑤按时(学而时习之)

⑥当时,那时(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

⑦时常,经常(时与出游猎)

10、"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一句如何翻译?

明确:"奚",哪里;"以",用;"之",到;"南",南行;"为",语气助词,呢。整句的意思是哪里用高飞九万里往南飞呢。

11、本段庄子是如何描写鲲鹏展翅的情形的?

明确:庄子采用了大胆的夸张、想象和比喻的手法进行描写,内中还有引用、反衬与侧面描写,极言鲲鹏展翅的宏大气势,表明鲲鹏借自然之道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

12、与"蜩与学鸠"相比,鲲鹏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蜩与学鸠如井底之蛙,见识短浅,而鲲鹏却有远大的理想,并善于借助伟大的自然之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四、作业布置:熟读课文,准确翻译第一段。

五、个案设计: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第一段,学生自我翻译第一段,同桌相互指正。

二、分析解读第二段:

1、"小知不及大知"中的"知"的用法是什么?它的其他用法还有哪些?

明确:"知"同智,智慧;它的其他用法还有:

①知道(朝菌不知晦朔)

②知识,见解(孰为汝多知乎)

③了解(知我者,鲍子也)

④知己(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知)

⑤主持(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2、"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中"乃"的用法是什么?

明确:"乃"是竟然的意思,这种用法与"乃不知有魏晋"相同。

3、"未有知其修者"中"修"是何用法?它的其他用法还有哪些?

明确:"修"的意思是长;它的其他用法还有:

①整治,治理(修守战之具)

②修建(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③研究、学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④高(邹忌修八尺有余)

4、"彼且奚适也"中"且"与"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中的"且"的用法是否相同?

明确:不同。前者是将要之意,后者是而且。

5、"不过数仞而下"中"不过"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吗?

明确:不同,这里是不超过的意思,而现代汉语是转折连词。

6、本段论述的中心是什么?

明确:中心是"小知不及大知",意在强调小与大的区别是自然存在的。

三、分析第三段:

1、"行比一乡"中"比"的用法是什么?它还有别的用法吗?

明确:"比"的意思是联合,它的用法还有:

①等到(比至陈,车六七白乘)

②挨着(天涯若比邻)

③处处(比比皆是也)

④勾结(朋比为奸)

⑤认为和……一样(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⑥等同(与天地兮比寿)。

2、"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中"数"的用法是什么?它的其它用法还有哪些?

明确:"数"是拼命追求的意思;它的别的用法是:

①细密(数罟不入夸池)

②多次,屡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③几(有鱼焉,其广数千里)

④数目(愿得补黑衣之数)

⑤计算(数不胜数)。

3、"虽然,犹有未树也"中"树"的用法是什么?我们学过的其它用法还有哪些?

明确:"树"的用法是树立,动词;其它用法是:

①种植(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②培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③树木(中有杂树,芳草鲜美)。

4、"泠然善也"中"善"的意思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善"的意思是高远,它的用法还有:

①好,表答应(王曰:"善。")

②擅长(京中善口技者)

③善良的(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4、这一段解释了庄子的什么主张?

明确:"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四、本文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讨论)

五、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一、二、三。

六、个案设计:

第12篇:高二语文《逍遥游》教案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

2.理解掌握“奚以……为”句式的特点,归纳“志、图、名、置、穷”五个词语的义项。

3.理清思路,背诵第1段,并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重点

归纳五个多义词“志、图、名、置、穷”义项,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难点

庄子思想的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庄子思想,熟读课文,理清思路,并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阂,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也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今天,我们学习《逍遥游》一课,来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

二、庄子及庄子思想简介

结合注释①教师补充

投影:

庄子是一位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属于道家学派。他继承老子顺其自然的观点,更进一步认为无可奈何的叫“命”,不可违离的叫“天”,一切都只好任凭它的摆布。他的思想相当复杂,攻击儒、墨,主张回归自然;愤事嫉俗,痛恨黑暗现实,楚威王重金聘他为相而遭拒绝;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斗争。他的人生观很消极,带有浓厚的悲观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三、熟读课文

1.听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2.投影生字难词,通过做练习的形式,来强化掌握。

投影: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

(1)其 ()若垂天之云

(2)海运则将 ()于南冥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5)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阙()()者

(6) ()与学鸠笑之曰

(7)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

(8)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9)适百里者,宿 ()粮

(10)小知不及大知()

(11)斥鴳()笑之曰

(12)而()征一国者

(13)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14)彼且恶()乎待哉?

学生看课本,查阅工具书,思考,回答。

明确:⑴翼 ⑵徙 ⑶ ⑷ ⑸ ⑹蜩 ⑺

⑻ ⑼舂 ⑽ ⑾ ⑿ ⒀ ⒁

3.叫3名同学朗读课文,检查掌握字词的情况,如有问题,师生及时纠正。

4.教师做朗读提示。

第一段:“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要把选择问句的语气读出来。“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句中“且夫”是发语词,读“夫”时可稍拉长一些,“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也”后停顿一下,千万注意,“也”作为语气词应放在上半句尾,即“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下文如有类似情况,朗读方法相同。

第二段,应重读“此小年也”“此大年也”“此小大之辩也”中“小”“大”“辩”。

第三段,“故夫”“若夫”中“夫”作为发语词,朗读方法同第一段“且夫”的“夫”;最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应读得干脆而响亮。

5.各自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标出不懂的地方,向小组其他成员提问,帮助自己解决。教师巡视中可参与小组的活动。

6.学生齐读课文。

四、引导学生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提问:题目《逍遥游》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的意思。

(那我们看看作者用众多的比喻所描写的物和人是不是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呢?)

提问:第1段中哪些句子描写鲲鹏之大?(要求学生能合书回答。)

明确:“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提问:形体硕大无比的鲲鹏如何飞上九万里高空的?《齐谐》书里如何说?(学生看书思考,合书回答。)

明确:“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提问:这说明鲲鹏上九万里,非逍遥,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明确: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提问:课文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也是非逍遥的?

明确:“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提问:蜩与学鸠怎样嘲笑大鹏南飞,作者是怎样解释的?

明确:“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作者反驳:“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提问: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学生讨论)

明确:照样说明它们也非逍遥,都是不自由的。

教师对第1段稍加点拨,带领学生背第1段。

学生齐背第1段。

提问: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教师点评:在五彩缤纷,变换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者小,绝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

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第3段。

提问:这一段作者提到的两个人说明什么?

明确:同样说明两人也还未逍遥。

提问:那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适什么?这是怎样的境界?哪种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最后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回顾,归纳写作方法,先破后立,从而明确庄子散文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的特点。

由学生概括、归纳、最后再由教师明确。

齐背第2段,齐读第2、3段。

五、布置作业

熟背课文,做练习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总结文言知识,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庄子散文风格,并对本课小结。

[教学步骤]

一、检查学生熟背课文情况

1.单独背、齐背

2.小组比赛

二、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投影:

1.通假字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三飡而反 (2)小知不及大知 (3)此小大之辩 (4)而征一国者 (5)旬有五日 (6)御六气之辩

2.特殊句式

找出下面特殊句式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奚以……为

答案:1.(1)“飡”同“餐” “反”通“返” (2)“知”通“智” (3)辩”通“辨” (4)“而”通“耐” (5)“有”通“又” (7)“辩”通“变”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哪用得着高飞九万里再往南去呢?

3.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三。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志

例句

出处

释义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

志向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训俭示康》

立志

《齐谐》者,志怪者也

《逍遥游》

记述、记载

博闻强志

《屈原列传》

记住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

标记、做标记

(2)名

例句

出处

释义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

《逍遥游》

名称、名字

名之者谁

《醉翁亭记》

命名、起名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逍遥游》

声名

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

说出、指出

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

《赤壁之战》

名义

(3)图

例句

出处

释义

而后乃今将图南

《逍遥游》

图谋

图穷匕首见

《荆轲刺秦王》

地图

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赤壁之战》

谋划、筹划

乃强起扶杖,执图谐寺后

《促织》

图画

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郑伯克段于鄢》

谋取、设法对付

(4)置

例句

出处

释义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

《逍遥游》

放上、安放

郑人有且置履者

《郑人买履》

购置、添置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鸿门宴》

放弃、放下

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

《王忠肃公翱事》

摆、设

(5)穷

例句

出处

释义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逍遥游》

尽、止

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

《训俭示康》

生活困难

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走到头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孟子·尽心上》

不得志,与“达”相对

三、比较

教师将《秋水》与课文比较,进一步体会庄子散文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等特点。

四、小结

同学们,庄子散文有时像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时像万斛源泉,随地涌出,汪洋恣肆,机趣横生,确实有它独特的地方,但是,庄子本人所表现出来的放荡不羁、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是不可取的,《逍遥游》中的思想,是没落阶级不满现实的一种自我超脱的空想,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他企图以此达到逃避现实、保存自己的目的。我们当代中国的青年,应该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勇于面对现实,勇于挑战生活,要去拼、去搏,去创造更好的明天。

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短文,说说你对庄子《逍遥游》中“无所待”思想的认识。

[板书设计]

[延伸阅读]阅读《庖丁解牛》,完成下面题目。

1.读后了解庄子所讲的人生处世哲学。

2.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

第13篇:高二语文《逍遥游》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写作思路、基本思想。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了解庄子的哲学观点,理解文中丰富的想象。

4、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5、理解庄子“逍遥之游”的境界。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散文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阂,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也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

2、资料链接

名句积累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庄子胠箧》)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北冥有鱼(2)小知不及大知

(3)此小大之辩也(4)旬有五日而后反

(5)而徵一国(6)御六气之辩

2.古今异义

(1)腹犹果然古义:今义:

(2)众人匹之古义:今义:

(3)虽然,犹有未树也。古义:今义:

(4)穷发之北古义:今义:

(5)小年不及大年古义:今义:

3.一词多义

(1辩此小大之辩也

而御六气之辩

(2)知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

(3)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圣人无名

(4)息去以六月息者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4.词类活用

(1)而后乃今将图南/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德合一君/彼于致福者/而征一国者

二、文言虚词

1.之

(1)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

(2)鹏之徙于南冥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3)而莫之夭阏者

(4)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指宋荣子)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指彭祖)

(5)之二虫又何知

(6)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而

(1)怒而飞/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决起而飞

(2)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4)而控于地而已矣

3、然

(1)奚以知其然也

(2)虽然,犹有未树也

(3)未数数然也

4.且

(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2)彼且恶乎待哉

(3)且适南冥也

5.于

(1)彼其于世/彼其于世

(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6.其

(1)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其名为鹏

(3)其负大舟也无力(指水)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此小大之辩也(2)《齐谐》者,志怪者也(3)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2.省略句

(1)翱翔( )蓬蒿之间(2)且举世誉之而( )不加劝

(3)众人匹( )之(4)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3.疑问句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奚以知其然也(3)彼且奚适也

4.倒装句

(1)而莫之天阏者(2)彼且奚适也

(3)奚以知其然也(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5)翱翔蓬蒿之间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