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3-27 12:17:36

第1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镜泊湖的景色特点,学习作者抓住静态和动态描写景物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参与自主性学习,提高自我读书能力。

教时:

第2课时

课前准备:

根据第3自然段内容,制作景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三篇写景的课文,今天我们再一起去领略一下镜泊湖的奇观。

二、学习第一段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1、(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镜泊湖的美丽景色,重点描述了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的奇特。)

2、课文在开头就描写镜泊湖的奇观吗?

(课文在开头先讲述了镜泊湖形成的传说)

3、指名学生对照关键的词语复述镜泊湖形成的传说。

(住着、只要……便……、忌妒、争执)

4、镜泊湖形成的传说很是动听,当然这是神话,不是事实,不过,镜泊湖夏季凉爽少风,湖面水平好镜,倒是事实。接着老师就要请同学们去欣赏镜泊湖雄伟美丽而又少见的景象。

三、学习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意思?你是用什么方法来概括这一段的大意?

(找出中心句概括大意)

2、既然这一段有中心句,那它是怎样来写具体的呢?

3、出示文字投影,让学生摆放。

峭拔的山岩

自然朴实清澈的湖水

缤纷的花树

镜泊湖景色一望无际的林海

峰峦直插湖中如屏似壁美不胜收

绮丽多变峰峦退避三舍形成水湾

湖心石岛耸峙

湖中倒影奇幻

4、出示投影填空:

A.镜泊湖没有多少人工的点缀,只有()的山岩,()的`湖水,()的花树,()的林海。

B.然而它并不单调:四周峰峦叠起,有的直插湖中(),有的()形成水湾,湖心石岛(),湖中倒影(),真是()。

要求:A.轻声朗读,想想填空前后有什么不同的感想。

B.自己想象美丽的景色,并用自己的语言来填空,写出镜泊湖的景色特点。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结这是静态描写。

四、学习第三、四段

1、看录像:瀑布(借用《望庐山瀑布》一课的录像)。看了录像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2、出示课后练习思考题,自学课文。(两组同学分别自学两个部分)

①吊水楼瀑布是怎样形成的?说说描写瀑布飞流直下的句子和讲瀑布从不结冰断流一句之间的关系。

②地下森林是怎么一回事?形成地下森林这样的奇观是因为有哪几方面的条件?

(要求用笔画出有关语句,并用心记住。等会儿老师作游客,你们作导游,看哪一组哪一位导游介绍得最好。)

3、指名学生上台作导游介绍吊水楼瀑布。(听众假设为爸爸和爷爷,要求介绍既能精炼,又能通俗易懂。)

(以下问题教师引导激疑或让学生质疑时相机导出)

听说吊水楼瀑布是镜泊湖风景区的著名景点,那它有多少宽多少高啊?(宽大43米,高25米)你能不能跟什么比较一下,形象地说出来呢?

这样大的吊水楼瀑布是怎样形成的呢?

这样壮观的景象我还很难想象,哦,这儿还有一幅图呢,确实少见,可惜没有声音,有了,我要请一位导游来把描述这幅图的一段话读出气势来。(指名读后再分组读,齐声读)

听说吊水楼瀑布地处北国,那儿冬季气温低达零下三四十摄氏度,是不是那儿的瀑布都结成冰了呢?这是为什么?

小结:你们这一组的导游介绍得很好,我代表其他游客谢谢你们的友好服务。

听说镜泊湖附近还有一处奇特的地下森林,地底下怎么能长出森林呢?

4、指名学生作导游介绍地下森林。(以下问题也是在引导中让学生或教师自己导出)

在火山口里能长出森林,我不太相信,火山口有多大,长几棵树木还差不多,最多也只能说是地下树林。(直径500米,深100米,7个火山口)

既然说是森林,里面的资源肯定丰富,你能给我介绍一下吗?(有树、药材、野生动物)

给你这么一介绍,我确实认为地下森林是一个奇观,不过,谷底阴暗潮湿,又照不到阳光,这一大片森林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土壤肥沃、降水较多、阳光射入)

刚才经过导游们的介绍,我们对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的情况了解了许多,接下来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一起讨论,以便在向别人介绍时内容更加具体。

5、学习质疑问难。

五、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镜泊湖的动态美的。

六、总结延伸。

请同学们回顾以前所学的写景物的文章,找一找哪些语句、段落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进行动静结合的描写。我们生活周围有哪些动静结合的美景,看谁举的例子多。

第2篇:小学语文教案

小虾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小虾》,认识掌握生字,熟读课文内容并理解小虾的样子和捕食两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实物(一只小虾)看一看观察一下说说你所看到的?(学生观察,老师了解学生的观察方法)

2指学生回答,集体进行评价或者互相补充。(根据学生的观察适当的进行板书)

3老师:大家刚刚经过有顺序的观察,表达了自己眼中看到的小虾,接下来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小作者是怎样记录他眼中的小虾的。(板书:小虾)

二、讲授新课:

初步感受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认识生字。

1、学生自己独立阅读课文。大家再度课文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引导学生掌握独立读书的要求,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读书时注意看准生字、标点符号再进行读,把课文读通顺。)

2、学生独立的阅读课文,老师巡视指导个别的学生。同时了解其他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3、老师出示课文中的新生字和新词语,检查掌握学生对词语或句子的掌握情况。

水缸甚至青苔钳子搏斗猛烈

⑴阳光漏过葡萄架的空隙,撒落在水面上,像许多大大小小的圆镜儿。

⑵要是你用小竹枝去动那些正在休息的小虾,他立即向别的安静的角落蹦去,一路上像生了气似的,不停的舞动着前面那双细长的脚。

⑶脚末端那幅钳子一张一张的,胡须也一翘一翘的,连眼珠子也一突一突的。

⑷我从缸里捉出几只较大的虾,发现他们腹部藏着许多圆圆的小卵。

4、先请学生自己读。再指学生进行朗读。

5、同位之间互相进行词语、句子的检查,互相进行发音的纠正。

6、请你快速的找一找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指学生回答。

7、请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仔细听课文读得是否准确。

细读课文,理解课文1——4自然段。

1、学生自己朗读课文1——4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你了解了哪些和小虾有关系的内容。

2、指学生回答,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和学生一起共同学习相关的段落。

3、你对小作者写的这四段进行评价一下:他写的好吗?好在哪里?

4、小组内进行互相交流,老师巡视了解学生交流的情况。

5、指学生结合课文的内容,进行评价。

(引导学生抓住写小虾的样子、运动等重要词句描写进行朗读、欣赏和评价)

6、在学生冲表达自己意见的基础上,回读课文进行概括思考。

7、小组成员合作朗读课文,想想这四段都写了小虾的哪些方面?

8、指学生回答,老师进行板书:小虾生活的地点、小虾的样子、小虾的运动)

9、自己寂寞读课文,找出描写小虾样子、吃东西、生气时的句子。

10、指学生朗读相关的句子。

三、课堂小结:

学到这里你对小作者家里养的小虾喜欢吗?说说为什么?如果请你来照顾这些小虾你会做些什么呢?(课下思考)

四、板书设计:

小虾生活的地点

小虾小虾的样子:有的…有的…

小虾的运动:先是…然后…接着…直到…

第3篇:小学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①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

②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③了解选材的典型性。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第一次”是多么另人难忘的经历啊!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红柿的那个人吗?你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重大意义吗?第一次远行、第一次脱险、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从我们有意识以来,数不清的第一次,无一例外地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谁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奥妙呢?周素姗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整体感知

①集体朗读

感悟课文内容。要求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情感和速度。

②默读课文

独立思考,出示问题组:

a.“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b.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c.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两个“第一次”详写?

d.课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e.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是无益的。本文所说的“第一次”属于哪一种?为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整体把握,筛选信息,猜想印证,形成解释。

研讨探究

引导学生采用互动方式,合作交流,使问题逐渐明朗,最终明确;

a.“第一次真好”指感觉真好: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b.“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c.作者从不同角度写了两件事:前者写的是植物;后者写的是动物。前者写的是静态;后者写的是动态。前者的感觉没有变化:只是喜悦和新奇;后者的感觉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先是惊喜,再是恶心,而后喜爱。这样写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现作者的个性体验,也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有典型意义。

(学生谈不透,教师要予以引导、点拨。)

d.详略得当: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略写的有六件事,均一笔带过。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e.本文写的是有益的“第一次”。因为所举的每一个事例,都有益于人生的健康发展,而且“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研读赏析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结合“研讨与练习”,引导学生重点研读与赏析作品的语言,以求达到对课文内容更深刻的理解。可让学生提出最感兴趣或有疑难的问题,供全体同学讨论。

出示问题组:

①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而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②“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③“我喜爱他们又甚于那些老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力的赞叹。

④找出课文中带有议论性的句子,试分析它的作用。

本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逐渐了解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体验反思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解释课文有关内容,并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深化理解。

①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尝试吗?

提示: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可能是更有益的,也应当积极尝试。如舍己为人等。

②为什么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③回忆你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它对你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④什么样的第一次不能尝试?为什么?

教师小结:

同学们,现在我要告诉你们,据说西红柿最早只是一种观赏植物,没人知道它可以吃,且营养丰富。我们应当感谢那个第一次吃西红柿的人,他当时的勇气决不亚于视死如归。我猜想,他尝试以后的感觉一定是新鲜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的。而他的那个第一次,竟使西红柿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佳品。

同学们,我们要多多地尝试有益的第一次,让万紫千红的第一次,织成我们五彩斑斓的人生,给社会带来进步。

拓展巩固:①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②习作:写一篇题为《第一次,我忘不了你》的作文,谈谈学习本文的感受

课后记:本课结合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比较成功。

第4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只要仔细观察生活,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教育学生保护花草树木,爱护大自然。

2.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3.学习本课的11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蒲公英开花与合拢,造成草地颜色不同的原因。

教具准备:

课件、蒲公英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词语搭配练习。

金色的(阳光)金色的(麦浪)金色的(童年)金色的(草地)……

师:《金色的草地》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呢?

二、新授:

(一)同学们,你们见过蒲公英吗?说说你看过的蒲公英。

老师拿出事先准备的蒲公英,拿给学生看。

点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

课文中是怎么向我们介绍的蒲公英的呢?

(二)自读课文,把不明白的地方在书中批注。

1.学生质疑:

老师估计学生的问题有:

(1)乡下是什么地方?

(2)为什么蒲公英开花的时候,是我和弟弟最开心的日子?

(3)什么叫不引人注目?

(4)我的新发现是什么?

(5)草地的颜色是做梦变化的?

(6)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7)蒲公英为什么成了我们最喜爱的花?

能解决的问题,学生提出后当时就解决。

2.把学生的问题归纳为:草地的颜色变化与蒲公英有什么关系?

出示上面两幅图,让学生观察,直观上的不同。

让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画画、动手实验、查资料等)来解决问题。

3.自由组合,分小组谈论。

老师行间巡视。老师把蒲公英的实物交给动手实验的这一组学生。

点评:老师没有过多地设计问题来牵着学生,而是让学生找到有相同兴趣的伙伴一起来解决问题。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4.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读书小组:直接读第三段。一个学生读书,其它学生补充解释。着重用书上的语言来回答问题。

读到早晨、中午、傍晚的景色时,请画画组的同学展示他们的图画,并解释。

可以及时利用刚才出示的那两幅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随机出现蒲公英的课件。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动手实验组的同学来解释。可以把自己的手当做蒲公英来演示,也可以拿着蒲公英的实物来说明。

结合学生的小组汇报,看有关蒲公英的课件。其中有蒲公英开黄花、蒲公英种子的画片。

点评:从对课文的理解延伸到学生的生活经验,使课堂学习与学生生活融合在一起。

讨论:发现了蒲公英的这种开花规律后,我和弟弟有什么变化吗?

学习第二段与第四段,进行对比。理解第二段的“我们总是为了寻开心,随意揪掉这些不引人注目的小花。”和最后一段的“从那时起,我们不再随意揪它,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

引导、教育学生要爱护植物,爱护大自然。

师:蒲公英不仅是孩子的好朋友,而且,它还是药材呢。同学们在课下还搜集了不少有关蒲公英的知识、图片,下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点评:通过展示、交流的图片等资料,激发了学生到课外去学习知识的欲望,同时,也为课外学习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我和弟弟为什么能发现蒲公英的开花规律呢?

仔细观察。大自然有许多好玩有趣的现象,只有细心观察的小朋友才能知道。

三、作业。

仔细观察你喜欢的花草树木,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设计:

金色的草地

随意揪新发现最喜欢

早晨中午傍晚

绿色黄色绿色

细心观察教案

第5篇:小学语文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正确朗读儿歌,

2.能看懂图意,通过看图读儿歌,初步认识方位,懂得“上中下”是表示位置的,它们是在比较中确定的。

3.学会5个生字的音、形、义。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2.通过看图读儿歌,懂得“上中下”是表示位置的,它们是在比较中确定的。

3.学会5个生字的音、形、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复习三拼音节xiǎo、jiān、xià、miàn

2.抽读基本笔画卡片。

3.抽读学过的生字卡片。

4.导入新课:

板书:看图读拼音识字5

二、看图,认识位置。

1.电脑出示p56图,提问:这几个小朋友在干什么?

2.你们玩过滑梯吗?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仔细观察图,体会一下当时他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3.你们能说说图中的三个小朋友分别在滑梯的什么地方吗?

4.点击电脑鼠标出示“上、中、下”,让学生读一读。

三、读儿歌

1.请学生借助拼音读儿歌,注意把字音读准确。读不准的音节画上问号。

2.同桌同学互相读,纠正读音。

3.指名读前三行。

4.这三个小朋友分别是谁呀!(大明、小云、我)请同学们到图前指一指。

5.师问:大明、小云和我能老在一个位置吗?为什么呀?

6.同桌同学互读后三行。

7.认识问号,告诉学生要读出问的语气,教师范读,学生练习读出问的语气。

8.让学生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9.电脑演示(动画效果,位置变化:“我”上去了……小云下来了……大明在中间)

10.提问:“我”在哪里?为什么呀!

11.理解后朗读儿歌,要求懂得正确、流利,读出问的语气。

四、学习生字的音、形、义

1.学习生字的音

(1)在儿歌中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生字卡片,比比谁读得又快又准。

(3)抽读生字卡片,让学生读准音,认清形。读后把卡片贴在黑板上。

(4)进行猜字游戏

2.让学生说自己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

3.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通过组词说句理解字义。

(1)学生组词说句

(2)读书中词语(P57,第2题)卡片。

(3)知道“上”和“下”,“大”和“小”是意思相反的词。

????五、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特别好!不仅读得好,还学会了运用,真不简单!

附:板书

看图读拼音识字5

上中下大小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能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书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儿歌。

2.抽读生字词卡片。

二、指导书写

1.看书进行笔顺跟随

体现差异原则:让已经会写的同学自己观察笔画怎样写好,不会写的同学通过自学了解先写哪一笔,再写哪一笔。

2.随电脑博士进行笔顺跟随,让学生整体书空每个字。难点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

3.引导学生进行书中的描红,根据所描的字中选择自己认为难写的字,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4.重点指导“小”字,电脑出示:“小”,观察每一笔在田格中的位置,教师范写。

5.学生独立写一个字。

6.进行展评:(拿一本学生书写的“小”字进行展示)让学生说说哪笔写得好,哪笔写得不太好。

7.出示课件,演示书写规范的“小”字。

8.按照学习“小”的方法完成其它几个字。

三、巩固练习

1.读儿歌,发现生活中表示位置的词。

2.在生字本上完成生字作业。

第6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名讲学过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亡羊补牢》

二、教师边作图边讲故事,学生猜故事结尾。

三、这个人傻不傻,傻在哪里?

(他傻在不该捂住自身的耳朵去偷他人的铃铛。)

四、给故事取个题目。

板书课题:掩耳盗铃

五、释题

掩耳:捂住耳朵。盗:偷。

掩耳盗铃:捂住自身的耳朵偷他人的铃铛。

六、翻开课本读寓言故事。

七、理解故事内容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结合插图板书“想偷铃铛”。

2、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议仪。

1)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那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那他是想出一个什么方法去偷铃铛的?(结合插图板书“掩住耳朵”)

2)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3)那个人掩住自身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结果怎样了?(结合插图板书“被人发觉”)

3、小结:结果当然会被他人发现了:掩住自身的耳朵去偷铃铛,铃铛还是照样会响的,不过只是自身听不见,他人还是照样听得见的。哪个偷铃铛的人只是自身欺骗自身。

4、用一个成语说说偷铃人的行为。(自欺欺人)

八、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想欺骗他人,结果只是欺骗了自身的人,所以说是自欺欺人。

九、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