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3-27 11:10:41

第1篇:语文教案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葫、芦”等6个生字,会写“言、每”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通过看图和学文,了解葫芦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

教学准备:

收集葫芦的实物和图片。词语卡片。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葫芦实物)这是什么?这么可爱的葫芦是怎么来的呢?(预设:葫芦是农民伯伯在地里种出来的。)

把种子放在地里后,可爱的小葫芦又是怎样长出来的呢?我们读懂了课本上的这个故事,就会知道了。(齐读课题,指导读好“葫芦”一词。)

二、读文、识字、感悟。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

2、请四人小组合作读文识字。

3、字词检查。

三、书写生字。

四、作业设计。

1、感情朗读课本,说说自己学到的.新知识。

2、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

第二课时

设计理念:

1、关注学生的情绪体验。提倡充满活力的“人性”课堂。对于二年级小学生来讲,要不断调动他们的学习情趣,从小培养他们热爱语文的情感。本课试图通过指导观看色彩鲜艳的图画、分角色朗读等,使学生的情绪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把有趣的东西学得更有趣。

2、加强读书实践。语文学习的过程不在于接受系统的语文知识,而在于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设计意图:

教学中,紧紧抓住“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全落了呢?”这一主线展开教学,在学生的头脑中留有充分思考的余地,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学各环节的设计能紧紧围绕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有效性得到了加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把指导学生的朗读放在教学过程的首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议,读中悟,把课文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通过文本的再认识,再创造,从而达到理解、积累、感悟文本之目的。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葫芦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明白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过程。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使之乐于并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大自然无穷奥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昨天,我们已认识了小葫芦(出示实物),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摘可爱的“小葫芦”,好吗?(学生会读一个词语,老师就把葫芦送给学生)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我们知道有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它们长得怎么样呢?(看图一说话)

2、我们来读读第一段,看看葫芦是怎样长出来的?(板书:绿叶--小花--葫芦)

3、那个人看到这么可爱的小葫芦,心情怎么样?怎么做的?(板书:每天、几次)指导朗读(评议)

[设计意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用真实的实物让学生感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观察、说话,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观察听说能力。让学生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感受植物生命的繁衍不息。]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是的,这是一株长得非常好的葫芦,以后一定会长得更好吧,可结果又是怎样的呢?(看图二说话)。(板书:变黄---落了)

2、指导朗读:如果你就是那个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一个个都落了,会怎么想?那么就用朗读表现出你的惋惜吧。

3、小朋友,面对这两幅图,你想说什么?

4、对,长得那么好的葫芦,为什么会变黄、落了呢?我们读读2、3段,仔细想一想。

四、学习二、三自然段

(一)学习第二段

1、看到叶子上的蚜虫,那个人是怎么想的?

(出示: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谁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出示:有几个虫子不用怕。这两个句子的意思是一样的,你觉哪一句更能说明不可怕呢?请大家再把这两句读一读。)

2、是的,他要的是什么?不要什么?(板书:要葫芦不要叶子)我们来听听他是怎么说的?朗读指导。(理解“盯着、自言自语”)

3、是啊,他多希望葫芦长得快些,长得大些呀,根本不管叶子上长虫了。你听了他的话,想对他说什么吗?

(二)学习第三段

1、难怪他的邻居也实在看不下去了,来劝他。请大家读第三段。画出他不要叶子的句子。

2、出示:叶子上的虫还用治?知道这话的意思吗?出示:叶子上的虫不用治。这两句的意思也是一样的,你觉得哪个句子更加肯定地说叶子上的虫子不用治呢?再读读这两句。

4、如果你是那个邻居,接下去还会怎么劝告他呢?

是啊,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全落了呢?任何植物的生长都要经历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每一个环节都会互相影响。要想得到好果实,就要细心呵护每部分的生长。

我们做事情也一样,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不能只注重结果。

5、齐读二、三段,分角色朗读表演。

[设计意图:本段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先引导学生带着中心问题质疑,使学生产生强烈地求知欲,然后,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比较句子中的不同语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种葫芦人和邻居的不同态度,最后,让学生在理解文本,感悟语言的基础上懂得植物的生长需要各环节的联系。]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拓展活动(续编故事,评选故事大王。)

假如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葫芦,叶子还是长满了蚜虫,他会怎么想?怎样做呢?

让我们在小组里创编新的故事,然后汇报交流。

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长得和去年一样好。

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于是,他赶紧(……)。

过了几天,叶子上的蚜虫(……)。小葫芦(……)。

[设计意图:通过对编故事来内化课文中的语言,对学生进行一次人文教育,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第2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3.掌握课文内容,了解香港的美丽和繁华,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课文的语言简洁、优美,指导朗读和背诵

2.了解文章清晰的层次,学习“总——分——总“的结构。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等。课前布置学生了解香港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的部分生字。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香港吗?香港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的城市,在他的身上有着一段不平常的历史。早在1842年香港被英国占领,直到1997年香港才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如今的香港已经是一个国际化的大城市。有谁知道香港又被人们称为什么?(生答"东方之珠")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19、"东方之珠"

2、解释课题:人们把香港比做东方的一颗明珠,表示人们对香港的喜爱。

3、香港为什么值得人们的珍爱呢?学习了课文就知道了。

三、教师范读课文(配乐)、学生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香港的那几个地方?

2、学生回答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

四、学生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1)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按要求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词语卡片,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重点指导(舒服、观赏、倾听、店、焰火)

指读生词,指点学生从边音、翘舌音、后鼻音方面指导

(2)开火车逐段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五、自读课文第一段

1、指读第一段(板书:祖国的南大门)

2、这段告诉我们香港有什么?(学生答:有沙滩、公园、街市)师板书沙滩、公园、街市

沙滩是什么样?公园是什么样?街市是什么样?(学生答:迷人著名繁华)

3、指导读第一段。(强调"迷人著名繁华")

六、教学生字字形

1、开火车认读

2、同座位讨论自己用什么巧妙的方法记忆生字,学生回答。

3、重点指导倾--耀--焰

4、指导书写,师范写

七、我的十分钟

学到这里,你明白“倾听”是什么意思吗?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倾听”是侧着头听,形容很注意地听取。

什么情况下我们会用到“倾听”这个词?谁能用“倾听”来说个句子?

那你明白“闪耀”是什么意思吗?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发出耀眼的光彩,如“灯光闪耀”。

什么情况下我们会形容闪耀?谁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用“闪耀”来说个句子?

出示: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倾听()的音乐闪耀着()的灯火

八、作业

在回家之前,老师给大家布置一个任务。

(背诵课文)向家人、朋友介绍香港。

第3篇:语文教案

目标:

①能用简洁的语言梳理信息,概述内容。

②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

③激发探究兴趣,培养探究意识。

重点:a.培养阅读能力;b.体会语言特色。

设计:

一、导入

1.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的情景吧?也许你还记得夏夜捉萤火虫吧?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勤劳的蜜蜂,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也许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再跟随昆虫学家法布尔去认识一位新的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2.简介法布尔及《昆虫记》

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1823—1915年,1879年《昆虫记》第一卷问世,1880年开始搬进荒石园,写了一卷又一卷《昆虫记》,度过35年余生。鲁迅把《昆虫记》称作“讲昆虫的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3.你知道哪些关于蝈蝈的信息?(可引导学生查字典)

二、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三、速读课文,梳理信息

1.速读,你从文中获得了关于绿色蝈蝈哪些方面的信息?

2.用简洁语言归纳

声、形、斗、食、居

3.作者告诉你们的这些信息,他是怎么得来的?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并说说你的启示吗?(旨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探究意识)

四、研读,品语言

①师:《昆虫记》叙述生动流畅,文笔诙谐幽默,一出版即风靡世界,不但为小读者喜爱,成年读者也啧啧称赞。你能从文中体会到这一点吗?

②再读(默读),探究品味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质疑。

③小组交流,选代表发言。

④全班交流。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适时引导,注意把握两点:

a.对蝈蝈的称呼:如“狂热的狩猎者”、“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你还可以再送给蝈蝈其它的雅称吗?

b.拟人手法:亲切自然,形象生动,充满喜爱之情。

⑤小结写作特点:语言传神,生动,拟人形象,突出特征。

五、延伸

1.读罢此文,你一定也对蝈蝈多了几分了解和喜爱,假如要你给蝈蝈拍张特写,你最想拍它的什么状态?给你的图片怎样命名?

2.蝈蝈是一种昆虫,你能不能说几个有关昆虫的成语、俗语或诗句呢?(增加知识积累)

3.法布尔笔下的蝈蝈如此可爱,你可以学习作者的写法,用生动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一种你喜爱的动物吗?(简述后作课外练笔)

第4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

1、认识识字表生字,读准发音,记清字形。

2、学会写字表生字,能够读准发音、记住字形,用正确的书写姿势进行规范的书写,把字写美观、工整、大方。

2.过程与方法:

学习抓住典型场面进行描写以突出主题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巩乃斯的马”的可爱,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对“马”的两个场面描写。

2.体会“马”的精神和“人”的情感的合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孩子们好!我叫周涛,原名周小涛,生于1946年,1965年毕业于新疆大学中文系。最令我难忘的是1970年的一天,正值“十年动乱”之期,我真正感觉到那种丑恶、冰凉的生活实体,不正常的政治气候像潮闷险恶的黑云压在我头顶上,精神上压抑到不能在忍受的地步,强度的体力劳动并不能打击我对生活的热爱,值此之余,今天,我们就学习我的一篇散文———《巩乃斯的马》。

二、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一段

1、指读第一段,知道了什么?(草原上的雨来势凶猛,我见到了最壮阔的群马奔跑的场面。)

2、用“——”画出描写暴雨的句子。

3、从哪儿看出暴雨来势凶猛?(孤鹰击落,草原烟尘滚滚,真是一场来势凶猛的暴雨。)

4、谁能把暴雨凶猛的样子读出来?自由读,个别读、齐读

指导朗读时,注意读出击落、瞬间的感觉。

(二)学习二、三段

师:读了《巩乃斯的马》之后,作者笔下的马群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1:群马奔腾时很有气势。

生2:群马奔腾时的场面很壮阔。

生3:我觉得非常壮观。

师:马群在怎样的天气中奔腾?

生:在夏日迅疾猛烈的暴雨的冲打下……

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马群的壮阔、气势磅礴的?

就让我们细细地、投入地、来读这一段,一边读一边找,把你感受深的句子画下来,体会体会,为什么在这里感受深呢?

生:(默读,找自己感受较深的句子)

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马群的壮阔?

生1:我从“马,这不肯安分的生灵从无数的谷口、山坡涌出来,出洪奔泄似的在这原野上汇集了”这句话感受到了马群的气势磅礴。

师:为什么?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1: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看,马,一匹又一匹从谷口往出跑,那速度之快,力度之大就像奔泄的潮水一般,作者不是用了一个“涌”字吗?可见,不是一般地奔驰,而是淋漓尽致地去享受奔驰的快乐,去追逐自由。

生2:我也想在这里谈谈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这个“涌”字用的好。

师:好在哪?

生2:这里没有用“奔”,没有用“跑”,而是用了一个“涌”,就说明那么多的马儿在飞奔,而不是一匹马儿在跑,而且“涌”’一般是用来写水无法阻挡时的样子的,这里却用来写奔跑的马群,就说明马群是在疾驰,速度很快,而且队伍很壮大。

生3:我也想谈。这里作者用了一个比喻句,来写马群奔驰的场面,气势很壮大,似乎马儿听到了呼唤,都不约而同地往原野上冲,越来越大,越来越多,都想在同一时间冲出山谷,就像决了堤的水一样,一发不可收拾,这里太壮阔了。

生4:老师,我想读一读,可以吗?

师:当然,你读。

生读这一句,读完,同学们都鼓掌。

师:为什么鼓掌?

生:他把马群奔驰的壮观读出来了,好像我们都看到了一样。

师:是呀,他读得很投入,用声音的高低变化把我们带入了那壮观的情景之中。

师:接着来谈!

生5:老师,文中第一句话“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进而的马都赶到这儿来了,好家伙,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被刺进大地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着……”就让人感觉到了马群奔跑时很壮大的气势,你看看,文中说仿佛所有的马儿都赶到这里来了,他们被自然鞭策着勇往直前,似乎要去追赶那很快就要消失的闪电一般。

生:……

学生在朗读之中受到了感染,课文结尾处有一句话:“它所给予的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

读了这句话,我让学生来提问。学生说到:“它所给予我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将使我受用不尽?

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让学生认识到马的生命活力与人对自由的向往是一致的。从而体会诗人在压抑的环境中看到自由的快乐、这也是作者情感的宣泄,作者感受到了自由的亲切和能驾驭自己命运的痛快舒畅……总之,我觉得这一节课孩子们不仅仅学到了巩乃斯草原上马群的壮观,更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穷的魅力,人们对于生活的热情、对于自由的向往以及生命界真正的崇高壮烈,让人心潮澎湃。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学习这篇课文,让我们发扬“马的精神”吧!学习它尽情施展自己的野性、本能;学习它不受羁绊、追求自由的性格;学习它在恶劣的环境下,不畏惧困难、进取不息的精神。如果你今后有坎坷的生活,又该任何面对呢?

四、作业

小练笔:我想成为巩乃斯的马

板书设计:

我遇雨见罕景:夏日暴雨群马奔腾壮美至感

力量的展示

使我终身受用不尽

生命的赞歌

【教学总结】

本课的语言较有特色。在作者的笔下,马群之中无论大小,个个皆为勇者,虽然暴风雨不期而至,它们却都能勇敢地共同应对。文字极为朴素,却能让人体会到大自然令人折服的壮美气象。

本节课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抓重点词句,品味语言。这一重点的确立,我想体现以下两个目的:一是通过品味语言,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感情;二是能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语感及其他语文学习能力。我们从语文教学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样做能逐步唤起学生的内心感受,继而达到“入境始于情”的境界。教学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训练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边读边画,并在旁边作上批注,使学生学习效果较为扎实。

第5篇:语文教案

[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把阅读兴趣摆到重要位置,并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个学生都喜欢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和享受。另外,基于“研究性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理论的引领指导,本课阅读教学重在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其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全面提高每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设计特色]

通过多次角色转换在研究性阅读中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让其深深入境、自然悟情。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1—4①,并能进行较好地角色朗读及表演。

2、认识一个偏旁“登字头”,学会3个生字“苍、登、善”。

3、能从小青蛙的语言、神态、动作中体悟其心理。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启动情感,揭题入文。

1、教师引入:“带来一个很好听的童话故事。”

(揭题出示“青蛙看海”并范读)

2、有兴趣来读读这个题吗?

(1)指名读;(2)齐读。

二、初步感知,质疑探究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若有疑问,听完提出。

2、学生纷纷质疑。

(部分简单的问题,如“善跑”、“苍鹰”等通过师生、生生间交流、探讨、补充非常快速地完成;对于一些重要的、与课文内涵联系紧密的,如“长期”、“凉气”等则慎重贴于黑板,启发学生在学课文时再作进一步的深思。)

3、小结:小朋友现在是越来越会提问了!别急,呆会儿我们还可以一边学,一边提;一边提呢再一边自己来解决,好吗?(好!)其实我们从小啊就应该做一个善思考与爱发问的人。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越来越聪明,才能有所创造!

三、充分诵读,巧破疑难。

(一)、导读第一段。

1、出示第一段:多种促读手段、形式指名学生读第一段。

2、学生自由提新问题。

3、众说纷纭,巧解“长期”。

4、角色转换:你就是这只青蛙(点图述),你啊在这个湖边已经生活了很久很久了,你会怎么想?(指名说)

5、多种促读手段指导读好第一段第一句(突出“呆得最久,最想看海”的感觉)

6、看,就在此时(贴图)谁飞来了?(苍鹰大哥)

对它说什么呢?(男女生分读)

7、师述:有希望!

(二)、导读第二自然段

1、小青蛙抬头一看,看到了什么?(贴山图——指名说)

2、角色转换:你就是这只蹲在湖边的青蛙(动作),看到这么高的山,心里感觉?

(对个别感觉可再具体地问下为什么,促使学生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感悟)

3、书上的小青蛙呢?

(1)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2)多种促读手段、形式指名学生读第二自然段。

4、师引思:都说自己会害怕、担心,那书上的这只小青蛙是开心呢,难过呢,还是害怕?(众生发表意见)

5、指导读好第二段:(1)指名读;(2)齐读。

6、学生自由提新问题。

7、巧解“吸了口凉气”:

(1)指名2人上台试吸;

(2)师范吸,问:有何不同?感觉?

(3)师转换句序范演读§2:“青蛙吸了口凉气……”

(4)齐演读——指名一生上台演。

(三)、导读第三自然段及第四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1、角色转换:你是苍鹰,你怎么说?

2、书上的苍鹰呢?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第三自然段。(读出苍鹰的口气)

(2)多种促读手段、形式指导学生读好第三自然段。(指名——齐)

3、师引思:苍鹰有无帮助青蛙(没有)猜青蛙心理?为什么?(指名说)

4、师顺势解疑,引入(出示“青蛙很失望”)

(1)指名读;(2)齐读。

5、角色转换,引申思虑:你会失望、难过吗?

6、总结:凡事要相信自己,依靠自己,就像今天我们学课文,还不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来解决的;没解决的我们下节课再一起想办法,好吗?

四、角色朗读,自然转化。

1、分工(青蛙、苍鹰):自愿加入。

2、采访:准备用怎样的口气来读?

3、正式分角色朗读。

五、识写生字,探究入微

1、出示所写生字:苍、登、善(读准字音)。

2、指名口头扩词。

3(1)认识新偏旁“登字头”,并自学其笔顺——师板写生书空

(2)自学难字“善”的笔顺。

4、书上田字格中描红,描好观察:怎样写才能写得漂亮?

5、当小老师大堂交流。

6、习字册上练习书写。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