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3-27 07:10:08

第1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有“破”有“立”的写法。

2.体会“说”这种体裁笔锋犀利的特点。

3.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一、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第2段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从全篇布局来看,作者先“立”(第1段)后“破”(第2段),“立”是为了“破”;“破”后再“立”(第3段),乃其“余事”,可见“破”是要害。这所谓“破”,实质上是针对砭时弊,即批判“耻学于师”的恶劣风尚。这不是一般性问题,必须联系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才能得到比较透彻的理解。对这个方面存在的困难,不不估计到。

此外,将这一段视为教学重点和难点,还出于这样的考虑:这一段笔锋犀利,汪洋恣肆,充分体现了“说”这种体裁“炜晔而谲诳”(陆机《文赋》)的特点。学生此前已学过《马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少年中国说》等篇,对这个特点已有所认识,在此基础上着重体会一下本文作者的行文方式,对学生今后阅读同类作品必有很大的好处。

二、教学方法。

本文可以兼用诵读教法和讨论法。诵读,用来熟悉课文语句,领悟作者的思路;讨论,用来加深学生对本文思想意义和行文特点的认识。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提高,在时间分配上,应以前者为主。

采取逐段进行的方式:诵读一段,讨论一段。有关全篇主旨和布局的问题,放在最后讨论。讨论题应是开放性的,可以各抒己见,不给固定答案,要在于能自圆其说,以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由于本文语言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做一点语言积累的工作。

三、课时安排。

本课拟用3课时。分配如下:

第一课时:介绍本文写作背景,初步了解本文基本内容,诵读第1段,讨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这一命题。

第二课时:诵读第2段,讨论韩愈对“耻学于师”时风的批判和文章的锋芒。

第三课时:诵读第3、4段,讨论“圣人无常师”这一命题。总结全文(认识本文思想意义和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预习安排

这篇课文的预习工作十分重要,时间应相当充裕,做得越细致越好。为此,拟在课堂抽出20──25分钟让学生预习,掌握要领;未完成的部分由学生自找时间补做。

一、给下面的`字注音后朗诵全文2—3遍。

谀(yú)苌(cháng)聃(dān)郯(tán)

欤(yú)蟠(pán)经传(zhuàn)贻(yí)

二、本文是针对“耻学于师”的坏时尚写的,笔锋犀利。试就下列两个方面各举出几个例子。(划在课本上)

1.批判坏现象的尖锐语气。

2.叙述正确主张的决断语气。

三、下面的一段文字出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注意加黑点的语句。仔细阅读一遍,然后说说韩愈写《师说》有什么意图。

第2篇:语文教案

第三只小板凳

世界闻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读小学的时候,有一次上完劳作课,同学们都交上了自己的作品,唯独爱因斯坦没有交,直到第二天,他才送来一只做得很粗陋的小板凳。老师看了很不满意,说:“我想,世界上不会有比这更坏的板凳了。”爱因斯坦回答说:“有的。”他不慌不忙地从课桌下拿出两只板凳,举起左手的小板凳说:“这是我第一次做的。”又举起右手的小板凳说:“这是我第二次做的,刚才交的是第三只,总比前两只强一些。”

要求:1.从爱因斯坦方面确立一个明确观点;

2.从老师方面确立一个明确观点;

3.将爱因斯坦和老师两方面综合起来确立一个明确的观点。

讲析:

议论,归根结蒂是要明确提出一个观点。对同一事物由于选取议论的角度不同,得出的观点也就不同。

从测试的角度看,这道作文题就是要从三个角度对《第三只小板凳》进行议论,得出三个不同的明确观点。

首先从爱因斯坦方面来谈。他认为第三只小板凳比第一只、第二只要好。那么,在这三只小板凳中,第三只小板凳当然是“成功”的。这个“成功”不是凭空得来的,和什么有关呢?从爱因斯坦讲的“刚才交的是第三只,总比前两只强一些”,可以看出,这是一种自信。如果一个人做事缺乏自信,那么成功是不可能实现的。从爱因斯坦对老师的回答,还可以看出,“成功”和“对失败的总结”、“不断地做”有关。

找出“成功”与“自信”、“对失败的总结”、“不断地做”的相互联系。再把这种联系用一个句子(单句或复句)表述出来便是明确的观点。

1.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2.成功不是失败的累积,而是对失败的不断总结。

3.持之以恒是成功的条件之一。

从老师方面谈,他认为爱因斯坦交的“小板凳”是“世界上最坏的板凳”,这是老师对这个板凳的看法。这个看法太绝对,因此是片面的。他不知道交的是第三只,第一只、第二只板凳比第三只板凳更“坏”。老师这种片面看法和什么有关?要是老师知道这只小板凳的来历就不会断言“坏”了,因此和不能“全面”看问题有关,当然和“不调查了解”有关,还和“静止看问题”有关。

把“片面”与“全面”的辩证关系用一个句子(单句或复句)表示,便是明确的观点。

4.要全面看问题,切忌片面。

5.要从发展变化去看问题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6.任何事情,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将爱因斯坦和老师两方综合起来看。对一只小板凳,制作者爱因斯坦认为好,旁观者老师评价它“坏”。为什么对同一事物看法竟有天壤之别,原因是什么呢?爱因斯坦认为好,是与前两只相比的结果,这个比是“纵比”,纵比是和过去比,可以比出进步。老师认为坏,是与他自己见过的板凳进行比,这个比是“横比”,和好的、较好的比,当然比出不足了。由此看来,爱恩斯坦和老师对一只小板凳看法大相径庭,这是“比”的结果啊。

那么,什么是正确的比呢?既要纵比,也要横比,这样才能全面看待事物。那么观点可以归纳为:

看待事物,既要横比,更要纵比。

从以上三个方面入手,通过分析,又可更深入地找出事物的多种相互联系,从而确立明确的观点。

这道题有测试价值,它提出确立明确观点的几条途径。

例文:

1.成功不是失败的积累,而是对失败的不断总结。

2.要全面看问题,切忌片面。

3.看待事物,既要横比,更要纵从,这样才能促进事物向前发展。

论据要充分:

精选例题:在下面短文横线处写一段话,用两组对比的事实论据,证明“失败的染色体上常常蕴含着成功的基因”是正确的,不超过400字。

通往科学凯旋门的路,都是由失败的砖石铺成的。如果你想拒绝任何失败,那么成功也将被你关在门外;如果你想避免任何失败,那么成功也就永远不会出现。在科学的探索中,没有被失败的苦恼折磨过的人,是享受不到成功的欢乐的。

在失败的染色体上常常含着成功的基因。

据说,希腊曾有一位哲学家,走路时因为只注意抬头观察星辰,结果掉进了坑里,于是有人为此讥笑他。黑格尔却说:“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处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在科学上如果害怕失败而抱残守缺,因袭旧说,不敢越雷池一步,那么,科学的创新永远是一句空话。

科学史上无数事实证明:成功的金粒是从失败的砂砾中千淘万滤而来的。真理的闪光在谬误背景的映衬下会显得更加璀璨夺目。

讲析:

论据,是得出观点的根据,是用来证明观点的材料。因此,论点和论据是统一的。

我们说“论据要比较充分”有两层意思,一是要有足够的论据证明观点,二是不同的论据有相同角度,可以证明同一观点。

论据得来的很重要途径是积累,怀特黑德有句名言──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这句名言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一个人若要有发现,有创造,就不应当畏惧错误。倘若你想把一切错误都关在门外,那你也必将永远被关在真理的门外;倘若你想避免任何失败,那你也必定永远得不到成功。

上述的分析,对“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的内涵作了剖析,很深刻,如果再有论据做依托,那就更充实,让人可信了。这样的论据只有靠积累了。如:

论据一有人说:“若不让错误出生,便不会有真理降世。”

论据二歌德说:“人们若要有追求就不能犯错误。”

论据三奠定电磁学实验基础的法拉弟,正是由于不怕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经过近十年的艰辛努力,才终于使磁铁产生了电流,开拓了电磁学新领域。

论据四欧立希以惊人的毅力,在失败了数百次之后,才成功地制成了药品坤凡纳明。

以上四个论据,很好地证明了“一个人若要有发现,有创造,就不应当畏惧错误”这个论点。

在积累论据时,不要零散的记,而要以观点统帅不同论据,一组一组的记。这样用起来,就触类旁通了。

例文:

从公元前三世纪到十九世纪的两千年中,企图证明欧氏几何“第五公设”的都遭到了失败,非欧几何却在这无数次失败后呱呱坠地。发明“永动机”的奢望,曾经耗费了许多人的科学青春,而焦耳正是在对“永动机”的深入研究中,发现了热功当量定律。

论证要合理:

精选例题:写两段语言表述不同但内容相同的话,证明由格言“一千个‘0’比不上一个‘1’”得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样一个观点。每段文字不超过200字。

讲析:

论证,是由论据得出观点的证明过程。“合理”是指证明过程要让人心服口服,万万不可牵强附会,更不能东拉西扯,应是水到渠成。例如,有人注意到了这样一种现象:

居里夫人的长女伊伦·居里是科学家,和他母亲一样也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非欧几何的创始人之一,匈亚利数学家亚·鲍耶的父亲是著名的数学教授;我国化学史专家张之高教授的儿子张滂是有机化学教授;著名女物理学家谢希德教授的父亲则是燕京大学物理系主任谢玉铭教授……

第3篇: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通过重点字词体会本单元心理描写的句子。

2.了解学习名著的基本方法,并在实践中活学活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唤起对名家笔下的人物的敬仰、钦佩之情。

重点、难点

1.赏析名家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语言魅力。

2.指导学生把人物的形象写得性格鲜明、栩栩如生。

教具

准备名家作品片段

一心理描写

本次教材为大家出示了三个句子。句中的加点词语都和“想”有关,但表示的程度不一样。指导学生认真朗读这三个句子,结合语境理解这些加点的词语。

二拓展与交流

丫丫和宁宁的对话为大家介绍了两种学习名著的基本方法。一个是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一个是摘录文中的好词好句,这两种方法我们都可以在实践中应用。

三阅读平台

我们要欣赏的是意大利著名作家亚米契斯的作品。《卡罗纳》讲述的小男孩儿卡罗纳在遭遇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时,身边的人真诚地理解他,热情地鼓励他,默默地关爱他的故事。想要读懂短文内容,就要抓住描述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通过品读、交流,感受师生对卡罗纳的真切关爱之情;懂得在别人遭遇不幸时,要学会同情、体贴,给予关爱。生活中难免遭遇不幸,我们应该正确面对;对于我们周围那些遭遇不幸的人,我们应该给予真诚的关爱,这也是这篇短文给我们的启示。

1.了解作者。

亚米契斯:意大利著名作家。二十岁时出版了第一本书《意大利军旅生活》。1886年,亚米契斯写了他的最畅销书——《爱的教育》。今天,《爱的教育》在各国均有译本,被誉为世界少年最优良的读物之一。

2.理解词语。

庄重:严肃稳重;不随便,不轻浮。

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屏息:抑制住呼吸。

关切:关心。

千叮咛万嘱咐:再三地嘱咐。表示对嘱咐的事情极重视。

嚎啕大哭:大声哭叫。形容放声大哭,表示非常伤心。

目不转睛:眼珠子一动不动地盯着一处看。形容注意力集中。

端详:仔细地看。

悲哀:伤心的意思。

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恍然,猛然清醒的样子。悟,心里明白。

四积少成多

文中给出的几句话都是名人关于读书的评论,都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或者应该怎么读书。要深刻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深入体会这几句话表明的道理。我们还可以收集一些与读书有关的名言名句,记录下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要认真读书。

名著赏析会(一)名家笔下的人物

一交际内容

我们都学过或者读过很多名家的,这些中的哪些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和同学们一起召开一次名著赏析会,来交流名家笔下的人物给自己带来的深刻的印象,或者这些人物给自己带来了哪些影响。

二交际步骤

1.与班内同学自愿组成小组。

2.每个组员从学过或者读过的名家作品中选一两篇,给组员介绍作品中是怎样描写人物的外貌或动作、语言、心理的,把这些片段读给同学听,并发表自己的评论,说一下自己为什么认为这些片段精彩。

3.还可以讲作品中某个人物的其他故事或者作者是怎样来刻画这个人物的。

4.讨论时注意要把自己想说的内容说清楚;讨论中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当对别人的看法有不同意见时,表达自己的想法时要诚恳、要有礼貌。

写自己喜欢或佩服的人

一习作内容

在你的周围肯定有不少让自己喜欢或者佩服的人。选一个自己喜欢或者佩服的人,写一篇作文。要把人物的形象写得性格鲜明、栩栩如生。

二习作要求

1.写一篇关于你喜欢或者佩服的人的作文。

2.你喜欢或者佩服的人的哪些事情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这些事情写下来,把打动自己的地方重点地写一写。

3.写好后读给同学、老师听。注意语句通顺,写后认真检查,及时修改。

三习作构思

1.想一想你最喜欢或者佩服谁?你为什么喜欢他(她)呢?把这个人确定下来。

2.选取你最喜欢或者佩服的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两件事,把这些事写下来。

3.最后,通过描写这个人物,你从他(她)身上学到了什么,他(她)的哪些品质值得学习。

例文赏析

油爸爸

我爸爸是个踏遍荒漠戈壁,为祖国寻找石油的人。他在野外石油勘探队工作,是司机又是技师,经常不在家。从我记事那天起,爸爸每次归来,我都能从他身上闻到一股刺鼻的柴油味、汽油味,因此,我亲昵地称他——油爸爸。

记得有一次,天已经很晚了,爸爸突然回到了家里。只见他满脸灰尘,头发乱蓬蓬的,穿着一身油腻腻、皱巴巴的工作服,手里提着个很大的包。我高兴地喊了一声:“爸爸!”就扑进了他的怀抱中。妈妈也快步迎了出来,笑着问:“吃饭了没有?”我连忙接过包翻了起来,可是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有看到给我买的礼物,于是生气地撅着嘴对爸爸说:“这么大个包,也没给我……”爸爸听完,高兴的脸上一下子涌上了惭愧的神情。见到爸爸尴尬的样子,妈妈忙过来哄着我说:“文文别闹了,你看爸爸多辛苦哇!先让你爸爸洗脸吃饭好吗?”可爸爸并没有急于去洗脸,而是把我紧紧地抱在怀里,坐下来对我慢慢地说:“爸爸在突击完成油田探勘最紧张的测线任务,可忙了,已经苦干了好几天了。今天是专程回来领取急需的配件的,明天一早就得返回油田基地,没有顾上给你买礼物。再说,我们那里只有隆隆的钻机声和一座座帐篷,没有市场和商店,所以……文文,原谅爸爸好吗?”当时,看着爸爸的神情我似懂非懂,想说些什么,可又不知说什么好,只是点着头听着。从那以后,爸爸每次归来都要送给我一件小小的礼物。后来,我渐渐懂事了,妈妈才告诉我这都是爸爸怕我失望,在临开工之前抽空为我准备好的礼物。

记得还有一次,听爸爸说,他的汽车在半路出了毛病,当时正下着大雨,爸爸为了修车,就趴在车底下检修起来,机油一滴滴地淌在爸爸的脸上,他也不知道。回到家中,爸爸简直成了“落汤鸡”,雨水、机油抹成个大花脸儿,逗得我们全家笑得前仰后合。一会儿,一盆清清的洗脸水变成了“黑墨汁”,妈妈的白毛巾也变成了黑抹布,连白色的香皂也裹上了一层“黑油衣”。

爸爸喜欢我,也热爱自己的工作。当我每次看到队上的领导匆匆忙忙将休假中的爸爸唤走时,我就习惯性地撅起小嘴送他,爸爸总是笑呵呵地说:“文文,要好好学习,听妈妈的话。”并指着自己的脸,逗我说:“来,亲一下,再见!”看着汽车远去,想着爸爸黑红的脸庞,我的心总是沉甸甸的,好像失去了什么……但回到屋里后,一看到爸爸得到的各种奖状、奖杯时,我好像又明白了许多。噢!我需要爸爸时刻在我身边,但找油更需要爸爸,我为有这样的好爸爸而感到骄傲,我也要像爸爸一样爱油田,长大当个油姑娘。

我爱你,在荒漠上找油的可亲可爱可敬的好爸爸。

第4篇: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中“上”、“法”、“故”、“表”、“益”等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试图通过语法分析让学生初步掌握几个文言虚字和领会一般文言句式的结构和意义。

2.理解课文大量运用比喻和寓言故事,从正反两方面阐明论点,把说理、举例、设喻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以及逐层推进引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设想

1.师生结合讲析课文,启发学生多思考、多练习。

2.安排三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解题,讲析课文1─3段。

(一)板书课题、解题:

察今《吕氏春秋》

察今,篇名,是《吕氏春秋·慎大览》中的第八篇。《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的门客集体编撰的。今本分12纪、8览、5论,共26卷,约20万言。(以下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预习提示”第二节:“《吕氏春秋》160篇,……所以它是一部研究先秦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课文节选了《察今》的一部分,主要阐明了法令制度应该随着客观形势的改变而有所改变;制订法令制度必须明察当今的实际情况。(以下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预习提示”第三节:“文章……关系弄清楚。”)

(二)字音释词:

1.读准字音

弗(fú)损益要(yào)于时

一脟(luán)肉一镬(hu)之味

一鼎之调(tiáo)澭(yōng)水

悖(bèi)乱殇(shāng)子

镆(m)铘(yé)骥(jì)骜(ào)

遽(jù)契(qì)时已徙(xǐ)矣

2.确切理解词义(包括实词和虚词)

对文中一些重要词语,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并掌握书上的注释,再适当作些补充。

法先王之法:效法、取法;法令制度。前一个是动词,后一个是名词。

人或益之:有的、有的人。代词。人或益之,意思是说,人们有的益补它。

虽人弗损益:虚词“虽”有虽然、即使两种解释,根据上下句关系选择恰当的解释。这里的“虽”应讲成即使,有假设存在某种情况的意思。

凡先王之法:凡是,表示概括。

先王之成法:已成的。成法,已成的法令制度。

察己、察今:明察。

古今一也:一致,一样。

以近知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近处的、远处的。

以所见知所不见:“所+动词”的固定结构,相当于名词,即见到的,没有见到的。

堂下之阴:阴影,影子。指日月的影子。

日月之行:运行。

先表澭水:标志,标准,名词作动词,设标志。

循表而夜涉:标志,标准,名词。

千有余人:相当于“又”。

益多矣:增加。益多,指河水涨了许多。和“益之”、“暴益”不同。

所以败也:……原因。所以败,失败的原因。

有似于此:类似,像。似于此,像这种情况,或,和这种情况相类似。

守法而弗变:遵守、遵循,这里有贬义,即墨守、保守。

向之寿民:先前;长寿者。即本来可以长寿的人。

因时而化:根据、依照;变化。即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是故:因此。

非务相反:要求得到、追求。务相反,一定要有所不同。

时势异也:时代,形势。时势异,时代和形势不同了。

以故法:用;旧。用旧有的法令制度。

为其国:治理。

时已徙:变迁。

人问其故:原因,缘故。

其父虽善游:虽然。

(三)讲析课文第1─3段。

1.教师领读课文第1─3段。

2.指名学生参照课文注释串讲第1、2自然段。

明确:“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这是一句并列复句。先否定,再肯定,目的是加强肯定。第一分句的主语是“先王之法”,承前省。“其”,代词,代“上”(国君)。“而”,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法”字后面省略了代“先王之法”的宾语“之”。“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是让步转折复句,修辞作用是欲擒先纵,纵是为了更好地擒。“虽……犹若……”是“即使……还是……的意思。“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是设问句。“之”,结构助词,嵌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所以”,跟现代汉语的用法不同,应特别注意。①“所以……”等于“……的原因”、“……的缘故”等;②“所以……”等于“……的东西”、“……的根据”、“……的方法”、“用来……的”等。这里作“……的根据”讲。“察己则可以知人”的“则”,连

词,表示两件事在时间上相承,相当于“就”。“可以”,跟现代汉语的用法不同。“可”是“可以”的意思。“以”,介词,相当于“凭借”,后省略代词“之”。“人与我同耳”的“耳”,助词,表示肯定语气,相当于“啊”。

3.引导学生分析1、2自然段的逻辑结构。

明确:文章一开头,通过设问设答,提出论点: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论据是什么?

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论据之一)

意思是说,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原因在于它有所损益。

那么,如果先王之法末经损益,是否可以取法?

文章接着指出: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这是为什么?

文章说: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论据之二)

意思是说,先王之法是适应当时的需要的。

显然,这第二个论据比第一个论据更为重要。因为它揭示了“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根本原因。

于是得出结论: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接着,作者通过设问设答,阐明先王制订法令制度的根据。意思是说,先王制订法令制度主要是从当时的人出发,为当时的人着想。

那么,今天制订法令制度的人,要效法先王的做法,毫无疑义,就得从当今的人出发,为当今的人着想。由此可见,明察当今的人是制订法令制度的前提,这很重要。

文章接着说,“而己亦人也”,“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为什么?“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以上是从正面论述了法令制度都是适应时代的需要而制订的。古今时代不同,所以制订法令制度应该详细了解当今的实际情况,以切合当今的实际需要。而不应该墨守成规,拘泥地效法古人之成法。

4.指名学生参照课文注释串讲课文第3段。

明确:“溺死者千有余人”的“有”(音yu),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的“向”,时间词,跟“今”构成一对反义词。句中的“也”,语气助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尚犹”,同义副词复用,起强调作用。“此”,是主语,复指它前面的转折复句。“所以”,这里作“……的缘故”讲。句末“也”字,表示陈述语气。5.提问学生这一段所讲的“荆人袭宋”寓言故事有什么寓义?它与第一段提出的论点是什么关系?

明确:“荆人袭宋”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办任何事情,包括制订国家法令制度在内,都需要从当前的实际出发,随着情况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措施。简言之,必须察今,不能泥古。这是作者从反面形象地论证了第一段中所提出的论点。

6.师生齐读课文1─3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书面解答课后“思考和练习”四。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通过检查订正作业,让学生理解“上”、“法”“故”、“表”、“益”等实词的不同用法。2、讲析课文4─6自然段。

(一)师生研究订正书面作业:

(二)讲析课文4─6自然段。

1.指名学生参照课文注释串讲4─6段。

明确:第4段:“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治国。”这一句的第一个字“故”,连词,作“所以”讲,表明这是紧承上节而来的推论。“则”,连词,表示两事时间相承,作“就”讲。“不可以”的“可”,作“可以”讲,“以”,介词,后面省略代词“之”。“譬之若良医”的“譬”,作“比喻”讲。“之”,代词,代“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这是一个复句。主语“良剑”出现在第一分句,两个分句都是主谓谓语句。主谓词组的主语“人”因泛指而省略。“期”的宾语是省去主语(其)的主谓词组。“乎”,义同“于”。这句也可以这样写:“良剑(人)期(其)乎断,不期(其)乎镆铘。”

第5段:“楚人有涉江者”的“者”,是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其结构是:“中心词+定语+者”。翻译时应将定语挪前而译成:有涉江的楚人。“是吾剑之所从坠”的“所”,附在介词“从”的前面,和介词连同介词后面的动词“坠”组成“所”字结构,指代介词所介绍之处所。全句意思是: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之”,结构助词,表示它前面的词(词组)是定语。“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的“所”,连同附在它后面的动词“契”组成“所”字结构,指代行为对象,“所契”即“刻记号的地方”,后加“者”构成“所……者”结构,这就更明确了这个“所”字结构的名词性。“之”,代词,代“剑”。第6段:“有过于江上者”的“上”,按《辞海》解释:指处所。按于在春说:“上”按古义为“侧畔”。今

暂从于说。“者”,用于动词性词组后面,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前一个“其”,是指示代词,相当于“那”。后一个“其”,代词,代婴儿。“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吕览纂》:“荆国”作“乱国”。“为”,动词,这里作“治理”讲。“于”介词,介进比较的对象。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4─6自然段的逻辑结构:

提问:作者在课文第4段提出了什么论点?

明确:作者在课文第4段提出的论点是: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提问:这个论点与课文前三段的论述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1─3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法令制度都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当今的法令制度应当切合当今的实际需要。如果墨守陈规,拘泥于古法,必将失败。显然,第4段所提出的“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论点,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推论的结果。这是课文的基本观点,也是课文的中心论点。

提问:作者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

明确:除1─3段的论述外,作者首先用了三个事例做为比喻对中心论点加以论证:

(1)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

(2)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

(3)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总的说来,就是从实际情况出发,讲究实效。这就清楚地说明了:法令制度必须随着世易时移有所改变。

提问:作者在课文第5段讲的“刻舟求剑”寓言故事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以“刻舟求剑”为喻,从反面论证了“世易时移,变法宜矣”中心论点。如果时徙而法不徙,是糊涂迂阔的表现。

提问:作者在课文第6段又讲了“引婴儿投江”寓言故事,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以“引婴儿投江”寓言故事为喻,说明不能因为先王之法令好就生搬硬套。嘲笑那些泥古者生搬硬套的幼稚荒唐。这是进一步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课文第4─6段主要说明时代改变,法令制度就应该随之改变。如果时代已改变,而仍搬用古代的法令制度,就不会取得积极而良好的效果。

第三课时

(一)总结全文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通过逐层深入推理而得出的结论。为了把道理说得更充分,更晓畅,使人易于接受,本文大量运用比喻和寓言故事,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证。说理、举例、设喻三者结合得很自然,颇有说服力。三个故事的写法,都是先叙述故事本身,再对故事加以评论,最后就故事引出本意,说明道理,使故事成为全文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本文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能从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有一定的进步性。

(二)指名学生朗读全文。

(三)课堂练习

翻译最后两段

(四)布置作业:

课后笔答“思考和练习”五。

附:“思考和练习”五、二参考答案

五、1.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作“的根据”讲)

2.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作“的根据”讲)

3.此其所以败也(作“的原因”讲)

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徙慕君之高义也(作“的原因”讲)

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作“的缘故”讲)

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作“用来……的”讲)

7.吾知所以拒子矣,吾不言(作“的方法”讲)

8.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作“的原因”讲)

二、1.刻舟求剑

有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到了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下来以后,他就从船上刚才刻着记号的地方跳到江里找剑。船已经行走了,但剑并没有(随着船)行走。像这样找剑,不也太涂糊了吗?

2.引婴儿投江

有个在江边走过的人,看见有人正牵拉着婴儿想要把他投入江中。有人问这是什么缘故。他说:“这(是因为)婴儿的父亲善于游泳。”婴儿的父亲即使善于游泳,那婴儿难道就善于游泳吗?用这种办法处理事物,必然是谬误的了。荆国治理政治,与上述的故事有相似之处。

第5篇:语文教案

一、教材分析

《信》是北师大版语文第六册“书信”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这是一首儿童诗,作者通过替不同的对象写信,表达了自己美好的心愿,同时也说明了信是连接人与人心灵的纽带。诗的语言简练优美,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很好范本。

二、学生分析

本班学生语言和思维发展比较好,有良好的预习习惯,掌握一些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从学生的预习看,对于小诗的学习,孩子们知道应该从诗歌的韵律(押韵)、结构(几小节,每小节的内容)上去学习。而且也能够根据诗的基本情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练习。本文语言简练,内容比较浅显,格式简单,很受学生喜爱。

三、教学目标:

1.学会认读生字词“雏鸟、姹紫嫣红”,理解词义。

2.理解诗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练习仿照课文编诗歌。

4.帮助学生了解“书信”常识,使学生知道信是人真情实感的表露,是连接人与人心灵的纽带,激发学生的写信热情。

教学重点:

1、学会认读生字词“雏鸟、姹紫嫣红”,理解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诗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自学生字。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板书课题:信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课堂预设:给谁写信?是谁写的?写了什么?为什么写?)

【针对课题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

(二)学文:

1.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去看一看。

①打开课本p112,自己读全诗,注意把音读准。

②分小节指名读,正音。

③击掌识字(雏鸟、姹紫嫣红、代替、航海、风平浪静)。

课堂预设:

雏鸟和姹紫嫣红两个词语要引导学生去理解

课堂生成举例:

师:“雏鸟”什么意思?

生1:雏鸟就是幼小的鸟。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书上说替“雏鸟给妈妈写”,所以我想雏鸟就是小鸟。

师:你能够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词语的意思,会学习。

生2:我们每天做操,广播操的名字叫做《雏鹰起飞》,雏鹰就是小鹰,所以我知道雏鸟就是小鸟。

师:你是联系实际生活去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的。

生3:(班里平时能力很弱的孩子,手里拿着预习本,照着读到)雏鸟就是幼小的鸟。

(其实在批这个孩子的预习本时,我已经发现他写出的准确答案,也知道他是在妈妈的提示下查词典,查到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3半天没反应过来,有可能是一时间没有理解我问的意思吧。旁边的同学着急了,说道:老师,我知道他是查词典查的,我也是查的,跟他的答案一样。

师:瞧你们多会学习呀,懂得借助工具书,去理解词语的意思呢!

【理解词语的过程,更多的是通过学生不同方法的理解,要渗透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这些方法的习得远远比理解这个词语本身,要更有价值。】

课后反思改进:(对于“姹紫嫣红”和“风平浪静”的理解,可以更有语文味,与课文联系更紧,这样单位时间内的效率会更高)

*“姹紫嫣红”:(课件出示精美的鲜花图片)师:这样的情景就叫“姹紫嫣红”,你还懂得什么词意思也一样?边读边想象画面之美。【从网上下载精美的图片,意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词义。进行换词训练,可以积累一些近义词,丰富词汇。】

第6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确认读12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信赖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基础,激发学生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3.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提高默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信赖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基础,激发学生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哪些同学家里养了小动物?谁来说说你和家中的小动物是怎样相处的?老师给你们带来一只珍珠鸟。(出示课件:珍珠鸟)小小的珍珠鸟可爱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叫《珍珠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怕人的珍珠鸟后来会一点都不害怕人,而且和作者相处得非常好?这些变化是怎么来的?从哪里体现了“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文章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三、引读课文,尝试回答前面3个问题

1.学生读课文,理清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发生了哪些变化?珍珠鸟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2.引读课文,深入体会: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四、合作,探究质疑

1.教师提出参考方向,学生们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探究某一方面,解决文中的难点、疑点。

(1)为什么文章在起始部分用单独一段强调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

(2)珍珠鸟在“我”的照料与呵护下发生了哪些变化?

(3)为什么写小珍珠鸟啄那些大文豪的名字,有何用意?

(4)“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2.小组推荐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回答其他组提问,全班讨论。

五、回读全文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感受最深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语言特色

六、联系生活实际,再次理解课文重点句

“信赖创造美好的境界”。

作者仅仅是为了给我们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吗?他想告诉我们什么?

七、片段练习

1.让学生选取文章某一段落或片断,并拟一个标题。

参考标题:“营造绿色的环境”“富有灵性的娇憨可爱的鸟儿”“人鸟相亲,情谊浓浓”“舒适的巢”“雏鸟儿的梦”“妈妈的呼唤”“可爱的小红嘴”“雏鸟熟睡图”。

2.文中意境很美,请从前面的标题中选取一个你最感兴趣的片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具体描绘,要写出美感,写出深情,写出蕴味。

板书设计:

16珍珠鸟

胆小—渐渐胆大—开始亲近我—完全相信我

人细心呵护小鸟,真好↓

鸟和人的关系和谐、平等、融洽,真好

点评:

重庆九龙坡区是我社第一批参加实验的实验区,它们从20xx年参加课改以来,通过抓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上就是该区在暑假期间组织教师备课的全部成果。看了之后,我有一些话要说:

一、感动。这些教案是九龙坡区教师在区教研室的带领的帮助下,经过一个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来的,是冒着重庆的酷暑做出来的,这种团结、协作、奋斗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更令人感动的人,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地奉献出来,给全国的实验老师提供备课的思路。所以,我想老师们在看到这些教案时,不应该窃喜又有了应付检查的材料,不应该产生偷懒的想法,因为这是彼时彼地的教案,不一定都适合你。老师们要感谢他们的最好方式是,对他们的教案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提出自己的教案,这样才能形成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围。

二、感想。九龙坡区探索出来的集体备课、网络备课曾经在天津的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过,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教研形式。它发动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准备出一份水准较高的教案,同时还省去了老师大量的无谓劳动,老师完全可以把这个时间用在学习提高上。面对这样一份相对“标准化”的教案,老师需要做什么呢?第一需要做的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调整、完善教案;第二更需要做的是记好“教学反思”,看看自己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到整个的设计思路,小到某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都可以重新思考,虽然本课时不能重复,但长期经过这样反思,将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三、感慨。小学语文课改已经进入了第五年,第一批参加课改的老师和学生也用到了五年级上册教材。课程改革对老师观念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师生在此过程中的收获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综观近一年多的课程改革的进展,使人不禁有“慢”下来,甚至是“走老路”的感觉。个中原因自然是很复杂的,但我以为大致有三:第一是经过课改初期的“激情燃烧”,这时已经有些疲塌了;第二越来越到小学毕业之时了,对如何考评尚不清楚;第三受某些专家的影响,加之一些瓶颈问题无法突破。而重庆九龙坡区的这些教案给我强烈感受是,老师的探索热情并没有衰减,改革的动力并没有消失,他们为自己前几年取得的成果而自豪,也为自己以后将取得的成果而充满信心。所以,参考、学习这些教案的老师,不光得到了某些备课上的便利,更应该为他们的精神而感动。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