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3-26 22:44:15

第1篇:小学语文教案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演示图片:出示相关内容的风光图片:看图说说这是什么季节?你看到了什么?教师板书:秋天的图画。

(展示图片,将学生带入美丽的秋天,激发学生更多了解秋天的欲望,进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2、启发谈话。秋姑娘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你们找到她了吗?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秋天的景象。就让我们在这迷人的景象中走进《秋天的图画》吧!(板书课题)

师生对话

自读

1、自由读课文。标出课文共有几句话?

2、指名分句朗读,读后评议。

2、小组合作读,要求读正确。

(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读书,学习与人合作地读,提高读书的实效性。)

识字

1、出示生字卡片,自由认读。

2、借助生字卡片,同桌互相检查读。

3、小老师领读。愿意当教师的同学到前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带同学认读。

4、交流识字经验。把自己好的识字记字方法讲给同学听。(用自编的儿歌记字形的是:梨树是木,灯笼有竹;波浪是水,高粱为米;燃烧要火,勤劳靠力。)

5、多方式检查读。

(在识字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合作识字,激发识字的兴趣,学习好的识字方法,进而全面提高识字的能力。)

朗读

1、小组内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2、寻找自己喜欢的学习小伙伴,读喜欢的句子。

3、比赛读,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多种方式地朗读,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在轻松的氛围中,相互促进。)

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丽、灯、波、浪。学生认读。

2、观察生字特点,交流写时注意的地方。

3、教师示范,学生评价。

4、学生练习,同桌互相评价。

(要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

第二课时

对话

复习

1、开火车读生字。

2、选择喜欢的生字组词并造句。

精读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体会教师在朗读中表达的喜爱与赞美的情感。

2、学生自由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秋天的图画。

3、小组内选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读,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4、挑战读,向你认为读得好的同学挑战,看看谁读得更好。

(教师的范读为学生提供例子,不能让学生机械的模仿,应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逐步获得富有个性的朗读感悟。)

诵读

1、出示秋天的图片,启发学生谈感受。

2、师引读课文: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山野……梨树……苹果……稻海……高粱……谁使秋天这样美丽……

3、同桌互相提示背诵。

4、背诵展示。比一比谁背得有感情。

练习

1、出示课后“我会读”,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练习读。

2、说说句子描写的画面。

(引导学生读后说感受,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拓展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我们也搞一个“颂秋天”作品展,可以像学习伙伴那样画秋天,用落叶做书签,还可以写句子、儿歌、小诗赞美秋天,等等。在班会上我们上台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

(学生用实践来体会秋天的美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作、字、劳、苹。学生认读。

2、教师范写,学生观察。波、浪都有三点水,都是左窄右宽的字;灯、作: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灯”字的火字旁“捺”变为“点”;“作”字右边注意上面的一横长,下面的两横梢短;“劳”要与“旁”字区分字形。可这样记:用“力”背起一捆“草”,不在“旁”边看热闹。

3、学生练习,同桌评价。

(加强学生之间写字互评,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相互提高。)

第2篇:小学语文教案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30课,齐读课题《我是什么》,读了课题,你想到了什么?到底我是什么呢?听老师读课文,你们边听边想,等一会儿看谁能猜出来。

二、师范读课文。猜猜我是什么。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生自读课文,把课文中的生字多读几遍。

2、齐读课文,要求读通顺,字音准确。

3、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你最喜欢哪段就回家多读一读。

4、同桌学习我会认的字。

A、读出生字,要求字音准确。

B、互相说说是怎么记住生字的。

5、齐读生字,说说这些字的偏旁部首和字型结构。

6、交流怎么记住生字的方法。

7、用生字组词,看谁组得多。

8、自读生字,边读边记。

9、开火车检测生字。

四、我会读。

漂浮灌溉灾害

机器电器乐器

冲毁毁坏毁灭

暴躁风暴暴风雪

五、学习我会写的字。

1、齐读生字。

2、给生字组词。

3、用学过的方法记字。

4、描红练习。

六、作业:1、收集资料,在日常生活中,水做了哪些好事,做了哪些坏事。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熟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30课,还记得文中的我是什么吗?(水)

二、作业反馈。

1、你在生活中看到过水在变吗?怎样变的?

2、在日常生活中,水做了哪些好事,做了哪些坏事。

三、讲读课文。

1、自读课文,哪个自然段讲了水既做好事,又做坏事。

2、齐读第四自然段。

指导朗读,读出水的特点。

既然水有这些不同特点和作用,那我们就要多了解有关水的知识,让它来为我们做好事。下面请看水的几种不同形态。

3、课件展示:

水——汽——云——雨(雹子、雪)

4、快速自读课文,看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以上内容。

5、讲读第一自然段。

自读第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水——云(白云、乌云)

指导朗读,你最喜欢哪句读哪句。

6、讲读第二自然段。

云——雨或雹子或雪

7、齐读一、二自然段。

课件展示,一、二自然段的整个过程。

8、自读第三自然段。请生表演: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开大会。

四、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来读并背诵

第3篇:小学语文教案

目的要求: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导入

1、师述:在青海湖的西北部,有两座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岛屿,一东一西,耸立于蔚蓝的湖畔。当你踏上这两座美丽的小岛,就会看到上万只鸟在你的头顶飞翔,在你的周围嬉戏,你会听到到处是清脆的鸟鸣。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2、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鸟岛上游览一番。

板书:19、鸟岛(读课题)

3、去游览之前,你有问题吗?

(1)、鸟岛在什么地方?

(2)、为什么叫“鸟岛”?

二、学生轻声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

(一)第一自然段:

1、鸟岛在什么地方?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你知道了什么?

(1)鸟岛在青海湖的西部。

(2)鸟岛的名字叫“海西皮”。

(3)鸟岛闻名中外。板书:闻名中外

3、你能把“闻名中外”换个词吗?

(驰名中外中外有名中外著名)

4、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第二自然段

1、这个小岛为什么被人们称作“鸟岛”呢?我们先来看看春天的鸟岛是怎样的?

2、出示第二自然段。

轻声读,想想你读懂了这一节中的哪个词或哪一句句子?

3、交流

(1)第一句

a、“一群”、“一群”、“陆续”说明鸟儿很多。板书:鸟多

b、用“一群一群鸟”图进行演示,理解“陆续”

c、指导朗读

指名读学生自己练习读指名读齐读

(2)第二句

a、筑巢安家:做窝

养育后代:抚养小鸟

b、齐读

4、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读第二自然段

(1)每当春天,小鸟们怎么样?

(2)它们飞到这里干什么?

(三)第三自然段

1、出示幻灯,你们看——六月------老师范读第三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3)

3、轻声读第三自然段,选你喜欢的一句多读一遍

4、交流

(1)第一句

a、你知道了什么?(鸟多)

b、从哪些词可以看出鸟多?

“各种各样”、“聚”、“最热闹”、“鸟类的世界”

c、指导朗读,用喜爱的语气读一读。

轻声--指名--齐读

(2)第二句

a、这一句告诉我们什么?(鸟窝多)板书:窝多

b、你怎么知道的?

“密密麻麻”、“一个挨着一个”贴图

c、指导读

(3)第三句

a、你知道了什么?(鸟蛋多)板书:蛋多

b、你是怎么知道的?

“窝里窝外”、“到处是鸟蛋”

c、你能到黑板上画一画吗?

d、指导读

玉白色的、青绿色的鸟蛋到处都是,确实很美

5、老师:岛上鸟窝多,鸟蛋多,也是说明鸟多,让我们有感情地把第三自然段读一遍,感受一下鸟岛上鸟多、窝多、蛋多吧!

6、齐读第三自然段(配乐)

第4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在看图说话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想象能力。

2、在说话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克服困难意识。

3、培养学生文明礼貌习惯。

4、使学生掌握由主到次的看图方法,掌握说清一件事的几要素。

5、使学生受到文学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续写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小猪的名字吗?(笨笨)

那还记得我送给你们的名字吗?(聪聪)

什么样的学生才叫聪聪呀?(聪明、爱动脑筋的学生)。

今天有很多老师听我们班的课,想看看我们班谁最聪明,你们对自己有没有信心呀?我相信你们。在动物世界里也一种动物经常被大家叫做聪聪,你们知道它是谁吗?(猴子)

二、下面我们先来看一幅图

1、图上画着着谁?它们正在玩什么?板书:——小猴子正在——踢球。(小猴子就是今天我们故事里的主要人物)板书:人物

2、什么样的的小猴子在什么地方踢球?(可爱的小猴子在河边的大树下)(小河边就是故事发生的地点)板书:地点

3、大家再想一想:小猴子们可能在什么时间到河边踢球呢?学生猜说。(大家说的就是时间)板书:时间

强调:我们讲故事时一定要说清时间、地点、谁在干什么才能让人听得清楚明白。

4、同学们再看看小猴子们的表情,它们玩得怎么样?

5、那谁能按要求完整的说说图意。

6、说的真好。老师也想说两几句,你们想听吗?但是我就说几句,还要让同学们接着我说的说,你们可要注意听了呀。从前,在一座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四只可爱的小猴子,有一天...指名接着说。

7、再让学生把老师说的和同学们说的连在一起再完整的说。

8、自由练说。

三、出示第二幅图

1、球在小猴子们的脚上飞来飞去,一只小猴子飞起一脚,来个射门,一不小心,看,发生了什么事?(球被踢到小河里)(指导说:一不小心:要说的快一点)

这下小猴子碰到麻烦了,小猴子怕不怕麻烦?(不怕)说的对,你们看,小猴子们正在干什么?(想办法)板书:想办法

2、同学们可以想一想球被踢到河里以后,小猴子们心里会怎样?(着急)

不仅会着急,肯定还会说点什么,假如你是小猴子,会说些什么呢?(用有一只...有一只...还有一只...)

3、你们看:有一只小猴子急得跳到什么地方去了?谁能到前面学一学它的动作、表情。全班学做后认识成语“抓耳挠腮”

那他们想没想出办法来呢?

四、出示第四幅图

我们来看下一幅图:它们想出办法了没有?你是怎么知道的呀?(小猴子又在河边的大树下踢球了。用因为...所以...句式说)板书;又——踢球理解“又”

五、交流捞球办法

1、是呀,聪明的猴子一定会想出办法来的,请同学们猜猜它们想出来的是什么办法呢?谁愿意把你和爸爸、妈妈讨论的办法告诉同学们?

如果学生说的办法请别的动物帮忙,可表演。老师参与也可请学生表演。注意礼貌培养和与人交流方面的训练。

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用身边的东西把球捞上来。如果有学生不用引导说出此方法,要给予表扬。

2、出示空白第三幅图:这是一张空白的画面,请学生选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用自己的画笔把它填满。

3、下面我们来讲讲这个故事,在讲故事之前先给我们要讲的故事起个名字。(选一个)

4、把自己的画贴在空白处,完整的讲故事。

5、总结看图方法。

6、同学们你喜欢小猴子吗?用因为...所以...句式来说。

总结:同学们,你们不仅能够动脑筋想办法,想出那么多的捞皮球方法,还能有礼貌的请人帮忙,真了不起。希望今天晚上你们能把这个故事再讲给爸爸、妈妈听一听,并完成你的画,在你的画下面用因为。。。所以。。。写出你喜欢小猴子的原因。

第5篇:小学语文教案

1、训练点

浙江省义务教材五年制第8册第12课《葛洲坝工地的夜景》第二自然段中的一句:“葛洲坝真好像一位仙女脖子上戴着的项链,镶嵌着无数珍珠和宝石。”

2、训练目标

比喻句的掌握和仿写。

3、训练过程

(1)出示例句,默读感知比喻句。

(2)弄清本体和喻体:说说句子中间用什么来比喻葛洲坝。

(3)讨论:揭示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

“仙女脖子上戴着的项链与葛洲坝有什么相似之处?”(答案:形状相似,远远望去,两者皆呈现出带状。)

“无数的珍珠和宝石与葛洲坝又有什么联系?”(答案:葛洲坝上灯的海洋与无数的珍珠宝石同样灿烂、晶莹、光彩夺目。)

(4)了解外部特征,找比喻词。

作者用哪个词把相似关系表达出来的?(答案:真好像)我们还学过哪些这样的词语?指名说。(答案:好似、像、仿佛、像……一样等。)

(5)读读划划,评会作者的感情。

(轻声读句子,用“。。”圈出你喜爱的优美词语,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作者用这美好的事物来比喻葛洲坝,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自由朗读,要求:边读边想象,评会情感。

(6)教师引导学生:

比喻句中用来比的和被比的两种事物应注意些什么?

(7)巩固训练:在文中找其它比喻句,尝试分析。

(课文中原句略。)

(8)拓展训练:

(出示小黑板)

A、春天的农田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热闹的大街好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训练设想

中高年级对特定句型的掌握,认识其规律成为知识组块,尤为重要。长期这样训练能形成语言的整体,为理解段与打好基础。本例训练就是通过充分有序地展开训练过程,揭示比喻句中喻体和本体的相似及了解外部特征,训练层层推进,能使学生准确而迅速地抓住其构句规律,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第6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材简析

本单元以“美与丑为主题。《丑小鸭》是“快乐读书九中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一只鸭群中的小天鹅——丑小鸭出生、成长的过程。通过它的遭遇赞扬了丑小鸭不畏困难,向往、追求美好境界的精神,告诉我们不要仅仅因为外表丑陋而自卑,丑陋的外表掩盖不了美的本质,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为体现“快乐读书屋引导学生快乐读书、培养兴趣、开阔视野、增加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的特点,在教学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中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和感悟丑小鸭不怕困难、追求美好境界的精神,明白外表的丑陋并不是真正的丑,有一颗美好的心灵才是真正的美。

3.认识本课要求认识的“烘、壳、裂”等10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体会丑小鸭受人欺负时的心情和他追求美好境界的精神。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愿意听故事吗?老师今天就给大家讲个有趣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与你们的年龄相仿。但与你们不同的是,他有一个悲惨苦难的童年。在一百多年前的丹麦,有这样一个小男孩儿,他出生在一个穷苦的鞋匠家里,在他很小的时候家里唯一能维持生计的爸爸就去世了,后来妈妈又改嫁了,继父特别讨厌他,经常打他骂他。就这样过了一年又一年。他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这是他改变命运的希望。14岁的时候他想当一名演员,可是走了好多家剧院,却没有一家剧院愿意让一个穷孩子登台表演。后来被一位穷人出身的歌唱家收留了,并教他唱歌。可是有一次他得了重感冒,嗓子被烧坏了,再也不能唱歌了。命运总是这样作弄他,但他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开始尝试童话创作,最终靠着坚强的毅力和不懈的奋斗,成为世界上著名的童话大师。他把自己对生活的体验,通过童话表达出来,他就是19世纪丹麦著名的童话大师——安徒生。在我们的“快乐读书屋九里面,就有一篇根据他的作品《丑小鸭》改编的课文,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把安徒生的.经历用一个小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听,在学生学习《丑小鸭》这个故事的同时又知道安徒生的故事。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丰富他们对童话大师安徒生的了解,一举两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文前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文前提示:你想知道丑小鸭有什么样的变化吗?这篇文章会告诉你。

2.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一遍课文,要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也可以请教同桌或老师。

3.同桌之间互读课文,读后进行自评和互评,看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4.再读课文,思考:这篇童话主要写了谁的一件什么事呢?

(通过四次不同形式的读书,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且通过圈出生字,相互正音,使学生通过读去感知课文中的生字,并能把句子读通顺。)

三、深读课文,感悟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文前提示的问题:丑小鸭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学生交流,理解丑小鸭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这个变化的。

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读书:

(1)由学生找出描写丑小鸭丑的语句,引导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读出丑小鸭丑的样子。

(2)学生找出描写变成白天鹅后美丽的语句,引导学生读第7自然段,读出白天鹅的美。

(3)以指名读、齐读、比赛读等形式读出丑小鸭前后的变化,在语感上形成对比,体会丑小鸭变化前后的心情。

(通过学生自主阅读、相互交流、反复朗读,体会丑小鸭样子由丑变美的不同心情,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丑小鸭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真让人为她高兴。丑小鸭是怎样变成美丽的白天鹅的呢?请大家再读读课文找一找。(学生读课文的3~6自然段,思考)

4.引导学生交流读书收获,感受丑小鸭发生变化的经过,体会丑小鸭当时的心情,教师借机引导学生感受丑小鸭的遭遇。(中间穿插朗读训练和指导)

5.回归整体,有感情的朗读全文,从整体上深入感悟丑小鸭变化前后的心情。

6.引导学生谈谈读了这篇童话故事有什么感想,明白了什么道理。

7.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8.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后,欺负过它的那些人见到它会说些什么?丑小鸭又会对那些人说些什么?丑小鸭见到救过它的农夫又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续编故事。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读书,反复读书,谈体会,不断加深对文本的感悟,使学生站在丑小鸭的角度,感受丑小鸭的喜怒哀乐,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四、小结

丑小鸭历经了风风雨雨,终于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多不容易呀!你感觉这只丑小鸭的经历和谁有点像呀?(安徒生)是呀,其实丑小鸭的经历就是安徒生童年生活的真实写照。安徒生和丑小鸭有一样的经历,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不知受了多少欺侮、嘲笑、挫折。但是他们没有消沉,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坚强地挺立着,并且幸福地成长起来。一个成了人人喜欢的白天鹅,一个成了世界著名的童话大师。

五、检查学生认字情况

1.每个同学都认真地读读文后生字,看看你都认识吗?

2.小组合作,互读互听,巩固识字。

3.采取指名读、齐读等形式用字卡检查识字情况。

(此环节的设计,是在学生反复读书、自主读书的基础上,检查随文识字的效果,达到以读促识的目的。)

六、超越文本,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安徒生撰写的部分童话故事篇目。

2.学生交流自己读过哪些童话故事。

3.阅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注音版)》中《老鼠的好主意》一文,读后回答文后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开放和利用课程资源,为学生创造语文实践的机会,从而达到略读教学以一篇带多篇,一点带一片,从文本向课外拓展延伸,丰富学生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