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期中考试作文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6-02 16:00:27

第1篇:语文期中考试作文

选择题是标准化考试里的超级法宝,以其考查信息量大、答案标准、阅卷快捷而受到急功近利之中国教育界的青睐,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被美国作为糟粕抛弃了的时候,我们却把它当作“真经”取了回来,以行政手段在全国轰轰烈烈地推广起来。实行了二十多年,标准化考试的弊端早为各界有识之士声讨不已。尽管有所收敛,但其阴魂依然不散。尤其可笑的是,现在的语文高考试题里,第一卷还是选择题,题数有10个,分值有30分之多。可别小看了这30分,在一定程度上它决定着考生高考语文分数的高低。

为了获得一个理想分数,各路语文考试专家纷纷主张高中语文学习要夯实基础,而这基础说白了就是字词句,就连首都的语文专家来传经送宝也是这么说的,“知识就是字词,能力就是词句”,而要掌握这狭隘的语文知识,具备这浅薄的语文能力,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训练训练再训练。这训练呢,不过就是做题的同义词而已。这种做题,从学生上高中的第一次语文考试就开始了,严格与高考接轨,严格按高考的标准训练;到了高三,这种训练就成了立体式、密集式、轰炸式的。尽管学生对语文做题不是很积极的,但在语文老师的高压政策之下,学生们也是做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

作为语文老师的我,对这种肆无忌惮的做题深恶痛绝,并不是我对现行教育制度不满,就对学生的高考前景也漠不关心了。我虽然大力提倡学生读书,主张在读书中学习语文,但到了高三,我还是会教学生一些应试技巧的,但这大量的做题只是一种死笨的方法,不是什么高明的应试技巧,说得不客气点,这是在饮鸩止渴,不但止不了渴,还会断送了自己。所以,在高三的平时复习中,除了做一些必须的经典题目外,我宁愿让学生去看几篇好文章,去关注天下大事,也不愿让学生机械重复地做那些呆板的试题。但学校和年级里发的题太多太多,怎么办呢?我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压住不往学生手中发。这样做,虽然那些题可能当了垃圾,学生要多花一些冤枉钱,但总不至于因为做这些无聊的垃圾题而浪费了宝贵的光阴,失去了做其它科目提高分数的机会。总体看来,还是得多于失。

许多事实证明了我的这种做法是正确的。今年高考前班上的一个学生和我交流语文学习上的事,他给我讲了语文选择题考试上的困惑:去年刚升入高三时,选择题没做多少,但选择题的错误不多,只错一两道;高三练了一年的选择题,可是越练错误越多,有时候能错四五道五六道。他问我怎么办,我说,你不要再做选择题了。可惜为时已晚,高考中的损失惨重已不可避免。这并不是个别的现象,高考完后,学生们纷纷向我诉苦,选择题错的太多,错三四道四五道的是平常之事,有的学生竟然错了六七道,有一个学生错了八道。而这些学生都是班上的好学生。年级里经常考第一的女学生平时语文总是高分,高考竟也错了五个选择题,只能痛失冲刺清华北大的机会,纵然以泪洗面也无济于事。要知道,这些学生在高二参加高考的时候,选择题只错了一两道,有的甚至全对了。奇怪的是,有一个学生没上高三,今年的语文选择题只有一个记不清答案,其它的全对了。

呜呼!这种语文选择题能考查出学生什么样的语文能力呢?!不上高三,不用训练,错误率极低甚至不错;上高三训练了一年,反而错误剧增。语文选择题,你真是误尽了天下考生啊!

这样的语文选择题为什么还不从高考试题中剔除出去啊?就象中考一样,考一下阅读和作文,如果能改革彻底的话,就只考一篇作文,那也完全能够考出学生真实的语文水平。

赶快把这语文选择题丢进历史的垃圾堆里吧!

第2篇:语文期中考试作文

一、文题回放

请以“在读书路上”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除诗歌外); ③严禁抄袭;④不少于800字。

二、立意指导

这是一道可以多角度思考立意的题目。

从字面上讲,“读书”可以理解为“求学”,“在读书路上”可以写自己的求学过程、求学体验,写作时可以叙述读书经历,描写读书生活镜头,抒发对给予自己读书生活帮助的人感恩之情。从深层来看,“在读书路上”可以理解为自己读书的心路历程、思想变化。可以写书籍对自己精神成长的积极影响,可以写在读书的过程中如何质疑、问难,可以写在阅读的过程中如何逐渐学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可以写如何认识并且处理好经典作品与流行读物的辩证关系等等。需要指出的是,不管你从哪个角度思考、着笔,最终都要落笔于“读书对于自己精神滋养、精神成人有重要影响”这个主旨上,这样才具有一定的深度。

这也是一道引导同学回归语文教材、反刍文本养料的题目。

必修一第二专题名为“获得教养的途径”,两个板块分别为“求学之道”和“经典的力量”,倘如你对课文的内容熟悉,立意固然不成问题了,即便是文章的思路的展开、结构的安排也能就地取材轻松成文。比如,为何要在读书的路上艰难行进?因为它是获得教养的途径。怎样才算求学正道?要自勉、坚持,也要善于学习。至于教材中的睿智思想、丰富语言,你尽可以大胆汲取,为我所用。

三、存在问题

1.拖沓平庸。考场作文不同于平时作文,它有着严格的时间限定(40分钟左右的写作时间)和字数规定(800字左右的篇幅),一些同学在记叙经历、描写场景时不能够截取生活的横断面来写,而是一味絮絮叨叨于读书的过程或经历,给人平铺直叙之感;一些同学在议论时不注意抓一两个问题去讲深谈透,显得平淡浮浅。

2.“题记”泛滥。不少同学的作文注重写“题记”(有的还有“尾记”),但从 “题记”与文章关系看,或生拉硬扯,或内容重复,或故弄玄虚。不追求内涵的精警深刻,而追求“玩技巧”,这种哗众取宠舍本逐末的做法要赶快改正。

3.偏题跑题。本次作文绝大多数同学审题准确立意深刻,但也有同学写作偏离题意。有的在文章一开始就偷换概念,比如说一个人就是一部书(单看这一句,不是没有道理),然后说“读人(认识理解一个人)就是读书”这就走上了岔路,接着讲认识一个人有多难,一路走去,越走越远。还有的说自然美景就是一部书,读出了它的四季美景,读它千遍不厌倦……这些都是另起炉灶,写跑了题。回头想一想,你是否发现自己写的东西与题目风马牛不相及?

四、写作建议

1.吃透教材。教材是一座矿藏,这里有丰富的写作资料。吃透教材,烂熟于胸,脑海激浪花,口中吐华章。每学完一篇文章,都要作些摘抄,反复咀嚼,消化吸收,自然滋补自己。比如学完《我的四季》《我心归去》可作如下整理:“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找到了水源,才发现没有带上盛它的容器”“让人真正痛心的是在这里:并非不能”“我已有了一种特别的量具,它不量谷物只量感受”“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而美的从来就是悲的”“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等等。

2.重视阅读。学习语文一定要广博阅读,读的多了,自然眼界开阔,思维发达,想象丰富,文辞华美。有的同学总觉得拿出一点时间阅读一本杂志可惜,不如解一两道数理化题目有一种实实在在的收获,时间长了,连一句通顺的话也讲不出来,作文总是写得低幼稚化,这类缺乏思想境界和人文素养,眼界狭窄思维滞涩语言贫乏的同学往往被称为“只会做题的理科小动物”。

3.坚持练笔。一些同学平时不注重练笔,文笔锈钝,考场上自然搜尽枯肠难成妙文。我们提倡“有一点时间就读,有一点心情就写”,我们要求每周一篇练笔,意在帮助同学们养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好习惯,积累素材,积淀情感,保持思维和写作有源头活水。烂熟上百篇优美文章,练写上百个精彩文段,自然文如泉涌,妙语联珠。你想不写好文章都难。

第3篇:语文期中考试作文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镂刻金石,本是大自然的神力所致,却可人为之,这等奇迹,可遇可求,只因锲而不舍而已。奇迹的存在,也不过是勤勉的必然结果。

富尔格姆说“要承认奇迹”。人的生命如苇草般脆弱,却能繁衍庞大至此,在自然的严格筛选中存活至今,堪称奇迹。这个奇迹是千百年来人类用智慧和微薄之力永不言弃地抗争的结果,说起来只是最基本的求生本能,但产生的影响却令人叹为观止。水可穿石,冰可冻三尺,蚓可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这些超越本身的能力所致成的结果都是存在的奇迹。

奇迹在达成之前只是一个虚无飘渺的目标,一个堪称好高骛远的梦想。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艰辛难以想象,所以,中途放弃的人将他们看做“不可能的任务”,能力的巅峰。然而“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实现了,就成为了奇迹。”没有人觉得马云和俞敏洪会是奇迹,在他们广为人知之前是公认的丝。他们完成了出众的人也做不到的事后,就有了“神话”的光环,但他们不相信奇迹,只把奇迹当做梦想。万一实现,有机遇性,但还是可遇可求的,因为不相信,所以觉得脚踏实地,日积跬步是可以到达远方的。“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说的就是奇迹的可能性吧。

但是没有行动,目标就不过是空想。空怀壮志而不付诸行动,以为相信奇迹的存在,只会为人耻笑。那个心怀天下不拘洒扫庭除的少年得到的只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哂笑质疑,而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任何令人惊叹的存在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学者陈书凯劝解“不要相信奇迹”,也是提醒人们脚踏实地,不可操之过急。揠苗助长的结果是一无所获,而终日而思不过是黄粱一梦,无益反殆。

反观当下,埋头苦干者有之,无所事事观望他人幻想人生者亦有之。心灵鸡汤自从出现以来长久不衰,励志的故事总是让人振奋,热血沸腾。而我认为,自信的人不需要逆袭的故事,他们承认别人的优秀,也不会妄自菲薄,他们承认奇迹,也不相信自己的梦想是不可到达的高度。因为如此有追求,所以有不同于常人的勤勉,对他们而言,人生的低谷只是更好地位置,迈步就是进步,因为有梦想,所以不相信奇迹,因为自信,所以勤勉得充满希望,永不言弃。这对于那些敢于“平淡无为”,满足于励志故事和望向填充生活的人们形成强烈的对比。也就有了惊艳世界的哥斯达黎加球队和被惊艳的我们。

金石可镂,我们要承认奇迹;镂刻金石,我们不要相信它是奇迹,二者不矛盾,只有不相信,才会被承认。

第4篇:语文期中考试作文

生活其实是一种欣赏的过程。世人曾慨叹到过小溪没见过开阔无边的大海,到过丘陵没见过巍峨的高山,头顶苍天却不知飞翔的快感,脚踏土地却不懂鱼儿的欢乐,都是遗憾。于是,他们开始追寻的旅程:步履行过三山五岳,步伐迈过名山大川,都是美景。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小溪的含蓄与流畅是大海步具备的优点;丘陵的秀丽与细腻更是高山没有的气质;“头顶一个天,脚踏一方土,风雪中你昂起头,冰雪压不服,”笑看庭前花开花落,乐观天上云卷云舒。这时,你会发现生活其实是一种过程,一种多角度的“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过程。

于是,生活要求我们多角度看待问题,换个角度会更美。

烈日,沙漠。两个饥渴交加的旅人有气无力地走着,取出惟一的'水壶,摇一摇,只听得一位旅人说:“太糟糕了,我们只剩半壶水了!”而另一个旅人却兴高采烈的说:“是吗?那太幸运了,我们还有半壶水.”两个旅人,两个不同的角度,两个迥然的态度。因为角度不同,所以抒发的情感也不一样;因为角度不同,所以心中的感慨也不同。忧虑观之,乐观待之,你会横看成岭还是侧成峰?

爱迪生为了找到最适合做灯丝的材料而做了不下一千次的实验,当别人讥讽甚至嘲笑他时,他却自豪地说:“我已经发现了一千多种材料不合适做灯丝。”这样的胸襟,这样的气度,这样的智慧,不得不让人为之喝彩,而这也是因为爱迪生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因此获得不同于其他的感受,加我二七七二九四九零八零,如果你是爱迪生,你会横看成岭还是侧成峰?你又能自信如爱迪生般坦然么?

给你一个橘子,你会习以为常的纵向剥开,还是别出心裁?其实换个角度将它横向切开又如何呢?这时,你会发现橘子也可以蜕变成一朵朵娇艳的鲜花。生活亦是如此,换个角度不幸亦可为幸,悲伤亦可为喜。既然如此,为何不让自己活的更轻松些呢?

换个角度,前方会是丰富多彩的。

换个角度,人生会是充满欢乐的。

换个角度,命运会是与众不同的。

生活的浪潮拍击着心灵的彼岸,这或是喜、或是忧,如何看待只因你看待问题的角度,何不让生活处处是风景,处处横看成岭侧成峰呢?

第5篇:语文期中考试作文

人生没有所谓唯一的选择,即使只是一粒沙子,也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地方,所谓的变成珍珠,绝不是作为沙子的我们的唯一选择。

珍珠在沙滩上被重视,是因为它独一无二。所以一粒沙子想不被忽视,没有唯一的选择,只是需要我们变得不同。每一个人的出生,绝不是为了变成另一个人的样子,模仿前人不是唯一的选择。

三星电子人事部的一次招聘中,一个人突然闯了进来,经过确认,是程序出了问题,给初试不合格的他发了通知。与全场西装革履,拥有高学历,外语水平的应聘者不同,他一副颓废的打扮,这是面试官加深了对他的印象,而在后来的程序中他拼接大量的独创的手机设计稿纸被破格录取。他是珍珠吗?不是,他只是凭借着与众不同在一些珍珠中脱颖而出。他的选择并不是成为珍珠,而是在沙砾中做到独一无二。

每天挥舞着扫把与拖把的环卫工人,日复一日地检修设备的工人,去到乡下偏远山区支教的老师。他们是珍珠吗?不是。他们被人承认与尊重吗?是的。他们不是泯然众人的一粒沙子,他们不过是社会这台大机器的一个小零件。但有谁不尊重他们呢?他们的缺失会使社会停滞不前乃至倒退。这是他们的选择。

人生没有唯一的选择,每个人的一生都具备极强的不确定性和可改变性,有人选择安然做一粒沙子,自然有人选择做一颗珍珠。每个人生来都是有其价值的。想要被承认和尊重,方法有很多,没有唯一的选择。

不必一根筋地纠结于做一颗珍珠,你所需要的不是成为一颗珍珠。一粒沙子发展到沙丘到土堆,再到山坡大山,比珍珠会耀眼百倍千倍。

努力在人生路上奔跑。做不了珍珠,那么做一粒沙子也好,哪怕没有翅膀用来飞翔,奔跑也能到达人生的终点,梦想的终点。成为珍珠不是唯一的选择,人生没有唯一,只要努力,必能得到承认与尊重。

一颗珍珠会得到尊重与认可,一粒沙子同样也可以,人生没有唯一的选择。

更多相关内容:
本类热门